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水景;理水方式;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0302

1引言

从园林的发展史来看,一开始便注重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魂所在。古人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理水经验。例如:将自然水体引入园林之中,融合为完善的循环系统;“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以及“曲水流觞”的风雅佳话;师法自然的自然山水模式与空间构造手法等都是理水艺术中的瑰宝。这在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今天,对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及营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遵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及社会人文风气的影响。为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效果,景点常利用真山、真水,以及自然生长的植物,加之灵活处理的布局,将独具匠心的意境融入自然之美当中。

2.1先秦时期

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所造的“灵台、灵沼、灵囿”。 囿即为游玩休憩的园子,囿中的沼为人工挖掘的池塘,池水在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外,还能饲养用来赏玩的鱼类,而挖沼产生的土方则用以修筑为台,这种挖池筑台的修建方式在后世得以广泛的运用。

2.2秦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在秦朝。此时,始皇帝一统天下,大量的离宫别苑开始被兴建。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然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对后世的皇家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在秦代一处旧苑址上扩建的上林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此园纵横300里,苑中的昆明池更是烟波浩渺,其在具备浏览渔猎的功能之外,据传还具有模拟天象的神奇之处。

2.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转为满足游园及赏乐的需求。这个时期,私家园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隐逸思想使得造园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文人雅士借以传酒酬诗的活动——“曲水流觞”,亦演化为一种水景模式,被引入皇家园林之中。该时期园林用水依旧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例如:位于邺城的华林园,就将漳水与宫城的御沟相连,构建出完整的水系。

2.4隋唐时期

时至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除了以传统的方式采集地下水外,也经常将外部沟渠中的活水引入园中。园林中的水体往往磅礴浩大,除供游园赏乐外,亦连通了城市的水脉,与城市的供水系统融为一体。同时,水景的形式也越发丰富——既有安静的池塘、深幽的水潭,亦有欢快的溪涧、热闹的飞瀑。如以大兴苑为基础修建的禁苑之中,就把灞水引入园中,凿鱼藻池、筑鱼藻宫,皇族常常在此观看竞渡抑或赏鱼嬉水。而唐朝年间更是开公共园林之先河,长安城东南方位的曲江池就在平时开放给当地居民游乐,而每逢会试放榜之时更是形成了宴游曲江的盛景。

2.5宋明清时期

到了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意境的营造以及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已逐渐形成。宋代皇家园林的理水代表首推宋徽宗所筑的良岳。良岳的水东奔西流,入池入涧,入溪入谷,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河、溪、涧、瀑、潭、湖、池、沼等)的完整水系,为宋代园林水景之集大成者。当时的私家园林亦出现多种多样的动态水景。时值明清时节,园林的建造技艺己高度成熟,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结合山石创造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而皇家园林亦是包容了江南明媚、秀丽的水乡情境,在原来浑厚、质朴、大气的山水风姿里揉入了几分婉约。

3水景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3.1水景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的意义

居住区空间主要是通过道路、绿化带以及建筑的墙体等手段来进行限定与划分。尽管这样的方式较易实现空间的理性管理与秩序感的营造,但却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那么,在空间中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塑性强且具备趣味性的水体,就能够有效的活跃气氛,避免空间的单调感;同时,相较于墙体及绿化带,水体能为自然的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且不会影响视觉的连续性,即:水只区划空间,而不影响视野。

3.2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其在景观功能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有云:“水能淡性为吾友”,水的宁静能慰藉人们浮躁的心灵,水的灵动又能激发人的热情。静态的水景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平复内心的躁动,如“心灵鸡汤”一般带来满足与安顿感;动态的水景则能够激活人的情趣,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望,使人精神振奋。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邻水的环境中,人的体温会有所下降,脉搏会趋于平稳,从而对放松精神,释放压力有明显的帮助。

3.3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会带来盎然的生机。在局部环境里,水体还能调节环境温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水分的蒸发在降低了附近气温的同时,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此外,无论是平静的水平还是由动态水景产生的细小水珠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并延长了负氧离子存在的时间,使之通过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水体的存在,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是现代的住宅区微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4水景在居住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水展开,如:垂钓、划船、观鱼、嬉水等。水及水景所具备的无形的引力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使其周边形成一个既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又便于社交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居民们相互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有利于小区的和谐安宁。

景观、生态优势,使水景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开发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海临黄浦江一带的住宅能否看见江面的滨江住宅至少差别3000元/m2;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旁的海景住宅与同地段普通住宅相差近l倍价格;东京的东京湾、悉尼的黄金海岸、纽约的哈德逊等水岸住宅,售价都要高于同质量楼盘至少10%以上,甚至达到50%。

4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的现代应用

4.1空间的营造: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对自然界的崇尚一直是一条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信仰。无论孔孟的儒学,还是老庄的道家,都大力提倡“天人合一”的处事哲学。“师法自然”不单单被视为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从中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并为诸多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及构筑所遵从。

有的居住区将大型的湖面作为整个小区设计和建设的中心,而供居民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皆临水而建,错落有致的布置各式水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就是沿水岸线布置住宅,使住户能够将湖区风景一览无余,被奉为经典。

也有的居住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巧妙的通过线性的水景延伸出别致的空间序列,如:以一条小溪为主体水景贯穿整个小区,所有的建筑皆依溪而建、伴溪而修,从而形成别有情趣的线性空间序列,杭州春江花月就是其中的精品。

4.2意境的营造:画意诗情,悦目赏心

所谓意境,即通过模拟一些特有的情境,唤醒记忆、激发联想,达到以小见大、触景生情的效果,使游者感受到特定的氛围。意境虽然没有自然界中的山水、植被那么真切,但它依旧是客观实在的投影,他能够勾勒出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不少居住区利用水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赋予充分的民族地域特征。深圳万科第5园就是近年来较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园内,无论是流水、小桥、青砖铺就的道路还是碧绿的水草、疏密有致的青竹,都体现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透着徽派建筑元素的气息,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漏窗也出现在细节之处。进入园中,让人如同置身于温婉的江南水乡,成功的意境营造让现代住宅与古典元素完美的融合,在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建筑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

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建筑;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80-01

1建筑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建筑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则归属为软质景观,这一硬一软的相互组合,自然会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建筑的硬朗线条和植物的婀娜多姿犹如阳刚和温柔,搭配的好,便可奏出和谐的乐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组合关系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这里山水、花木等一切造园要素与建筑以及建筑小品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各个元素彼此吸引,相互协调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优化对方特性,使各自展现出优美的姿态,从而在园林总体格调上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说起园林植物,它可以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比如利用草坪、树丛、树群、树林、花丛、花群等丛植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在美化周围环境的同时;对相邻的建筑也起到了衬托衔接的作用,使原本优美的建筑线条得到彰显。而针对一些刻板生硬的建筑线条和造型,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利用植物的春夏秋冬的多样色彩及其柔和多变的线条可以使建筑扬长避短,如基础种植和建筑角隅的种植;相反,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已经做过很多的论述,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提到:利用建筑的墙柱、门、窗形成的景框框以植物、山石,意境颇深,而且画面的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妙不可言。也有利用树枝、树干作为景框,使建筑入画,以彰显建筑,并能增加画面层次。因此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呈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使空间环境协调统一。

1.1园林植物配植应与建筑风格相统一

在园林中,很多建筑都是具有一定的场景寓意和建造者或主人的情感内涵的,其中的月洞门、漏窗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这样的配置手法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北方皇家园林中,往往选择树体高大、四季常青、延年苍劲的树种作为基调,如侧柏、柏、油松、白皮松等树木,以显示帝业的经久兴旺、万古长青。这些本土植物,耐旱、耐寒、树姿雄伟、高大、枝叶浓重,与皇家建筑甚是协调。

而南方私家园林,面积一般不大,但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景色,突出“小中见大”园林格局,而建筑比重较大,建筑色泽淡雅,呈现出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在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关系上,常采用寓意、借景、漏景、泄景、对景、框景等艺术手法来突出移步移景、景随时移的空间效果。建筑的各种空间及小庭院,常成为主人造景的主要场所。并且在植物选择上也很讲究,着重观赏价值高、具有韵味的小乔木与花灌木,也有以植物命名某建筑或某一处景点,如拙政园里的“海棠春坞”的小庭院中,一棵海棠,数块太湖石,和周围建筑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风景。

1.2植物与门、窗、墙、角隅的配植

在园林中游玩,讲究“身游”“神游”。身游讲究的是身体行动,神游讲究的是更高一层的游园方式,是一种精神活动,在面积稍大的园林内可身游,而在小面积的园林中则多不宜身游,只可神游。多数可身游的园林中,往往通过水池、湖水、道路、建筑、植物来分隔空间,很多植物可作为背景、主景出现来和建筑环境相配置。而在只可神游小庭院内就需要通过门、窗、墙与植物、水面、山石组成变化无穷的空间。

无论在可神游还是在可身游的园林中,门是游客进出的必经之地,门和墙连在一起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所以门的造型也很重要,是圆形、扇形、还是镂空式,要结合周围的建筑风格和所要表达的寓意而定。

在古典园林中,窗常被作为框景、漏景的道具,坐在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窗框看到外面时时变化的风景,不同的窗框与精心配置的植物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由于窗框的尺度是固定不变的,植物却不断生长,因此要选择生长速度慢、造型优美的植物,诸如芭蕉、苏铁类、棕竹、考顺竹、南天竺、佛肚竹等。近旁还可配些石头,增添其稳定感,这样动静结合,构成相对持久的画面。

墙的功能主要为了分隔空间,白色的墙面就像画纸,通过植物花木的配植,俨然以植物自然的姿态与色彩作画。故在白墙前宜配植红枫、山茶、杜鹃、构骨、南天竺等,红色的叶、花、果跃然墙上,色彩更加鲜明。

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可以通过合理的配植物对其进行软化、缓和。也可在角隅处做些小装饰,如用几块山石在角隅处堆出一个栽植池,石隙种上沿阶草,池中植上杜鹃、南天竺等优美的花灌木,组成一景,分散其对角隅硬直的线条的注意程度。

2古典园林对构建优美人居环境的启示

2.1现代城市建筑与植物配置对传统的借鉴

《园冶》中讲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尽管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建筑,但笔者觉得城市建设也应如此,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绿。而且还要突出城市特色。

生态性城市的建设已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与植物的关系仍然处理的不尽人意,有些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城市形象,单从城市绿化问题上来说,一些预留绿地常被后来的建筑所占用,城市中几乎充满生硬的建筑线条,缺乏生机,更别说形成城市特色和个性了。近年来,很多城市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开始摸索城市环境的发展计划,笔者认为山东日照、浙江杭州以及苏州的工业园区等一些城市就是一些成功的范例。

身置苏州的工业园区内,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如此精练,公路旁巧妙运用高低矮植物打造自然风光,很自然的把呆板的高楼大厦隐藏在后,毫无造作,行走在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但是并非密而不漏,在需要放的地方,又如柳岸花明又一村,有张有弛。穿行在其间的忙碌人们在这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

2.2现代城市中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城市中还有些功能性的建筑如交警亭、候车亭、厕所、立体交通等一些建筑小品,当这些建筑小品的尺寸、色彩、造型以及线条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时,或者显得较为突兀时,也可以借助植物配植来美化它们的线条。

世界级典型花园城市德国波恩,掩映在茫茫绿色之中,在这里看不到摩天大厦,也看不到喧闹的街道,看到只有被绿色花草笼罩的城市景观,城市立体交通绿树成荫,青环翠绕,再现天然园林景观,以人工环境的城市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在国内,我们常见的公园中的休息亭,往往都得不到合理安置,很多单独置放在光秃秃的广场上,一到夏季利用率非常的低。但是部分城市就做的比较好,如以浓郁、成群的树丛花木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景观上也使得空间环境更加协调幽静。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目前部分地区公园内利用自然材料建造了不少的建筑小品或建筑构筑物,如上海松江方塔园茅草亭在一片竹林掩映之下,平添了许多都市森林之野趣。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从闹市中寻找舒适的自然生活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也是每个城市的发展趋向。古典园林的设计意识必将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源,继承和发展园林中精华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渴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栋.从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3.

[3]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园林;自然环境;造园手法;哲学思想;自然观

Abstract: Based on the origin, nature, gardening, culture, philosophy, view of nature an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expounds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source in the different philosophy thoughts and view of nature.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landscape; natur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gardening; philosophy; view of natur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世界古典园林体系的划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分为三大流派:西亚园林、欧洲(欧美)园林和东方(中国)园林;也有学者认为是欧洲园林、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三大流派;还有的认为分为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两大流派。但无论如何划分,最终都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和以法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两大体系。

园林在中国称园、囿、苑囿等,西方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等。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成型、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独立体系,均与其文化内涵的各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有关。

1中西园林的起源

1.1西方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 000多年前,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把几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园林———果蔬园中,一块长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划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齐齐地种植着果树和蔬菜。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农业性质的园子逐渐演变为专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观赏性园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公元前1世纪未,古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非洲北部、西亚洲等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古罗马的造园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的造园艺术成就,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园林的雏形基本上形成了。

1.2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型是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周。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历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证的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纪录。历经了2 000多年的发展、变迁,到明清时代,园林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种不同的园林形式。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虽然在起源时都与农业有过不同程度的关系,而且很相似,但是,基于其地理环境的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的不同,因而产生了迥异的结果。

2.1中西古典园林选址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

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地区或离城较远的地区,范围很大,注重轴线的强调与处理,周围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喷泉、雕塑来表现其气势恢宏的人工美。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

《园冶》一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得影随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别致小巧的天地,列举了选址的几个必要条件:“远来往之通衢”、“藉参差之深树”、“如方如园,似偏似曲”等等,并针对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点提出了“园地惟山林最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木,水浚通源,桥横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证大观也”,“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观点。

2.2中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无论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伊斯兰园林,还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都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

师法造化,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是历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遵奉的重要原则。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

2.3中西方古典园林文化上的差异

(1)中西方古典园林哲学思想的差异

和所有的艺术一样,造园艺术也毫无例外地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思想又是在一定哲学体系的影响下滋长的。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看,是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比达哥拉斯学派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这个学派提出来的,这种数字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欧洲艺术界,强调整一、次序、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它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戏剧、音乐,同时还深深地影响到园林。

和西方古典园林的情况大为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教、道教的影响,崇尚“法师自然”,既蕴涵着庄子“道法自然”的命题,又寓意着儒家“自然比德”观的思想,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观察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2)中西方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经过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体现了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然观。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曾说:“……不给自然以自由。水必须喷进或喷出,而且必须落到池子或盆子里。……人们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不能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它们只是达到目的仆从。”“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可以看出,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是把人与自然分开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禅师语:“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与人决不是相对抗的,相反,人应该尽力体察天道,践履天道,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天道。从汉以前的园圃式或自然山水式,到唐宋之际,诗歌、绘画等的发展,所展现的都是人与自然的情与理,即使是明清的皇家园林,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力图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

3结语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2、孙文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品格的文化阐释

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界园林文化 ,中西园林艺术, 共性 , 民族性, 地域性 ,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world garden culture, is a deep art.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and landscape as one of the part, on the one hand, has the world part of the common garden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will also 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essay, taking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as an example, through classical garden with France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comm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and the modern garden art of future development is predicted.

Key words: the world garden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garden art, generality,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高要求,利用人工的手段,来开辟山水,栽培植物,达到观赏与居住合二为一的环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下文就通过它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并且对现代园林艺术今后的发展作了预测。

一、共性

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一定的共性,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常常会用典型的形象来反映并且表达出来,它的独特魅力会影响人的情绪,也同时陶冶了情操。因此,无论是写意山水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具有君权权威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都是有共性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它们的共性。

1、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艺术

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它们的主要园林构成都是植物。造景的主题常用植物的形态、色彩、芳香等特性来表达,这样一年四季的景观就会有大大的不同。植物的生命性决定了中西园林艺术的生命性,它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2、它们都是功能相结合的科学艺术

中西方园林,艺术性是首先考虑的方面,同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都也需要兼顾到,就是所谓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3、它们都有社会同一性

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也会存在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意识,也就有了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两者的社会同一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它们的服务对象上。

4、它们都有艺术的综合性

它们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多维性和较强的兼容性。中西园林艺术把文学、美术、音乐、 绘画等许多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独特的自然艺术中。

二、差异性及原因

虽然以上阐述了中西园林艺术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与地域特性等的存在,它们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远看就像一幅优美而立体的山水画卷,注重的是自然美,把自然美的规律转化为人工美,并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别有诗情画意。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比,注重点就明显不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注重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讲究前后、左右、上下对称,有时连园里的花花草草都修剪成一样的几何形状,绝对是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一种艺术风格。

英国古典园林居有皇家风范,以大山、大水、大色彩的大的自然山水园,主杆树种高大舒展,乔、灌、地被层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处理的非常完美。

2、艺术风格差异产生的原因

由于历史渊源、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城市布局、物质条件、宗教等因素响的影响,中西园林艺术形成了浑然不同的风格。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1) 历史渊源

中国园林艺术,在刚开始发展时就崇尚自然的景象;而西方园林艺术在发展之初,则是出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例如,法国的花园起初就是一块花园菜地。

(2) 哲学基础

中国园林艺术,一般认为起源于老庄哲学。老庄生活的年代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政局动荡、战乱频频,士大夫阶层心中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只能寄情于山水,来逃避现实,这样一来,就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

西方园林艺术,是受了西方哲学、美学、政治的影响。从哲学基础来看,笛卡儿的唯理论影响比较深,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结构,结构一定要清晰、明确,从而那些对称、规整的几何图形就逐渐反映在了西方园林艺术,特别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上。

(3) 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的差异,也是造成中西园林艺术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园林艺术,当时因为政局动荡、战乱频频,都城常选择在易守难攻的地方,要么沿河,要么居高临下,这样一来,自然环境的创造就尤其重要了。

反之西方园林艺术,由于集权制的建立,建筑布局比较偏爱整体统一。

其实,不管是崇尚人工美的西方园林艺术还是注重自然美的中国园林艺术,它们的形成,都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所致,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4) 物质条件

中西方物质条件的差异,也是造成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土地辽阔,山川众多,是园林创造的灵感源泉,把峰、岩、风格各异的假山等摆放在园林中,使人们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西方的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希腊。那时正值奴隶制社会,古埃及除了尼罗河有肥土壤,其它地方都被沙漠覆盖。于是,古埃及人就把“绿洲”作为摹拟的对象,再加入几何学,就形成了早期的西方园林艺术。

(5) 宗教因素

宗教与园林,看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及的两种事物,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园林内在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力量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发展,园林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宗教生活。

中国园林艺术中,佛教的影响最大,出现了较多的寺庙园林。像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西方园林艺术中,基督教的影响最为普遍。这是因为欧洲在中世纪时,掌握经济命脉的只有教会和僧侣,园林艺术便里得到了发展。

三、发展趋势

即便中西园林艺术由于各种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有着鲜明的风格,但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的想法是一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西园林艺术逐渐从以视觉景观为主,而转化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环保的概念也深入到了园林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园林艺术》,元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1.

[2]《园林艺术》,刘守安、米路红,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06.

[3]《园林美学》,周武忠,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

古典园林的起源范文第5篇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及西方园林建筑在营造人居环境的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美,文士大夫将其自身旨趣情操赋予古典园林建筑。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及影响:①作为休憩、观赏的对象;②为园林环境组织游览路线;③是古代文人抒感的场所;④寺观园林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建筑要素与构成;自然景观;作用与影响

1论述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代的苑、囿中的台榭。古典园林建筑最早产生的时候,形态单一,仅仅只是方形的平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帝王的生活愈来愈奢华,其游玩方向逐渐的开始转向室外。中国古典园林最早起源于自然山水园,因此自然景观才是其主要的观赏对象,因势产生的园林建筑必然的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后面古典园林建筑也逐渐的增多,不过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要尽量的与山、水、花木这几个重要的造园要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要彼此相协调,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园林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进而升华到一种天人协和的境界。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的逐步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其相应的功能也开始变得多元化。

2论述分点

2.1休憩、观赏对象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以及形式,除了少数要满足特殊的功能及用途之外,其绝大多数的园林建筑则是从造景的角度出发的。古典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既要满足休憩,观赏的需求,又要与整个环境相协调,同时也需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这就需要古典园林建筑满足人们多个角度观景的需求。康熙到乾隆年间,皇帝在郊外居住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相应的园居活动也变得广泛,因此古典园林建筑的分量也逐渐的加重,其也逐渐的成为凸显皇家气派的一种手段。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个体或群体的外观表现出来的。建筑布局很重视选址、相地、非常讲究隐、显、疏、密的安排,力求其构图美得以协调,与园林中的山水之美相融合,并充分发挥其“点景”与“观景”的作用。古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园林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休憩,观赏。不管是平地还是地形复杂的山地都可建亭,其形式千变万化。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同,对其的造型把握的角度也不同,造型多元化丰富了古亭的休憩、观赏的相应功能。著名的沧浪亭,位于平江城南,根据苏舜饮的《沧浪亭记》,其因为获罪罢官,购得一处别墅废址,保留别墅的原来的山池地貌,在北边的小山上建造了一亭,名为“沧浪亭”。“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从这些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园林的内容很简单,但是很富于野趣。后又因为欧阳修的《沧浪亭》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一时广为传诵。著名的沧浪亭它隐藏在山顶上,其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风格相协调。沧浪亭本身的结构、用材、寓意以及其设计形式,足以使沧浪亭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至今,沧浪亭都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每年有不少的游人来苏州观赏。沧浪亭内设桌凳,其最初的原因是为了提供给园主的休息场所,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成为游客的休憩场所。在除了古亭意外,廊、榭、厅堂、舫等古典园林建筑同样的为园林环境提供了相应的休憩、观赏功能。这些古典园林建筑同时也是观赏对象,也是园林环境中的景点。

2.2为园林环境组织游览路线古典园林建筑是配合自然景观而建的,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游园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沿着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的盲点上,古典园林建筑发挥它的优势,以它的有利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游人展开一幅优美的景观景观画面。为了使整个园林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古典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上因地就势,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结合。水榭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园林建筑,当然它在其他视角上也是游人的观赏对象。北海公园的濠濮间位于其东岸,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其面积较小,但其设计经典,是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它布置精巧,环境优美,有曲径通幽,回还变化之妙,最具设计代表且给此园增添灵魂的一笔便是其中心水榭,该水榭三面临水,与水的关系相互依赖,妙趣横生。中心水榭的南面是回廊,这条廊从水榭后面向南的方向,到土丘边的书房,再翻下去,两边是高高的青石阶,与回廊一起并行到丘下。不管是从水榭往回廊走还是从回廊向水榭走,都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变化感觉。水榭位子的安排,是园林设计者有意安排的,它与回廊结合共同组织了北海公园中的一条游览路线。这里是园主人喜爱之处也是后面游人的必游之处。不过水榭的典型形式则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形式也多样,常见的便是一部分架在陆地上,一部反挑出水面。因水深不同,常会考虑在平台上设置栏杆,一般面水的一面是主要的观赏角度。水榭的设置主要是根据观景的角度、游线组织的需求等元素,游线组织过程中,水榭既是一个观景的绝佳位置,也是一个被观赏的主要景点。

2.3是古代文人抒感的场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表现形式多样,常体现在楹联、匾额、题咏及园名等文字上。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其大部分是古代文士们的一种艺术创作,在这里面非常讲究艺术的创作。因此,在文士们的眼中,古典园林建筑它不仅是园林内的一所建筑物,更是由景观空间构成的精神空间。许多文士们在他们年盛的时候满怀抱负,但是路途却非常坎坷,一路艰辛。但他们确有着共同的精神境界,于是为了共同的精神,他们往往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便表现出了这种境界。当时的滕王阁则是许多文士们聚集的地方,在这他们尽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抱负与理想。在他们眼里,滕王阁不是一所毫无感情的建筑物,而是与他们站在一起,与他们有着共同境界的知音。

2.4寺观园林中的特殊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开始盛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②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③郊野地带的寺、观的园林化环境。在这时期还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把自己的住宅献出来,作为佛寺,形成寺国,这种风气不仅在南北朝时期,唐代也颇流行,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两地佛教迷信的广泛流行。隋唐时期,寺、观的建筑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庞大的园林建筑群,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分别为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在这时期,寺、观往往会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会开展社交和公共活动。随着寺观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其园林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宋代之后,寺观园林逐渐趋于成熟。著名的香山寺规模宏大,佛殿建筑既壮丽,又奢华。建筑群坐西朝东沿山坡布置,这不仅是为香客提供朝拜场所,也是为观景的绝佳位置。寺观建筑最初的目的是作为香客朝拜的地方,是诸多神像的安身之处。随着寺观园林的逐渐成熟,其与私家园林也愈来愈相似,但是其却更具有群众性和开放性。

3总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以及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般情况下,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的界限,创造丰富的远景,其建筑格局的安排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园林还特别会善用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因此园林建筑形式非常多样化。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多样化,但是其布局重点则是与园林整体环境相协调,在“点景”与“观景”的角度中着重考虑,特殊园林环境下,考虑古典园林建筑的其它功能形式,做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威,刘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知识经济,2012.

[3]李莹,汤丽青.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亭的探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