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1704
0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
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 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 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
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
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
“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W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
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 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 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
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 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
2) 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
3) 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
4) 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以语法学习作为讨论对象,认为语法的学习绝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应当是智慧学习。语法的智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是因为其能很好地结合了语法教学中一直存在对立的传统翻译法和交际法。希望通过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法智慧学习。
参考文献
[1] 程建平.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6):35.
[2] Wilkins D A.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don Academic press,1983.
[3] 曾贤模.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在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526.
[4] 余唐.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7.
[5] 韩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137.
[7] 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4853.
[8]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坛,2014(5):510.
教学智慧决策(The wisdom of teaching deci-sion-making)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教与学的信息结构,通过对教学实践的预测、分析和反思,确定有效教学方案、高效地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教学智慧决策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灵活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的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和策略等所作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判断、预测和选择。
一、教学智慧决策与地理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决策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决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这就导致了教师自身决策意识的淡薄和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或者凭主观臆测随意决策,缺乏稳定性,忽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导致教学失真、固化。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课堂生命活力的焕发,就应该开展教师教学决策研究,唤醒教师的决策意识,使教师成为智慧的教学决策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教师与学生对课堂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从而促使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革和创新,促使课堂的发展、师生的交往互动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1,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教学研究无法抛却的主题。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活动。有效的知识传播与生成主要决定于教师教学组织、决策质量的发挥。
首先,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智慧的教学决策。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发展变化。教师为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出敏锐判断和决策。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教学材料和教育对象,分析如何使教学效果更好,如何使学生参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持续性。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预测、分析和反思,确定有效教学方案、高效的教学情境,进行智慧决策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推动教学过程实施需要智慧的教学决策。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来自于书本,更多的是来自人于人的相互交流与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学活动是一种交互性的师生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和行为障碍,科学、有效地丰富与调整教材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激发、激励、维持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还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敏锐、高效的观察和处理课堂上的问题,有利于下一次智慧决策的实施和持续。
2,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思维与认知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备的核心要素。提高教师教学决策意识与能力可以有助于教师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反思活动,进而在获得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重新唤起意义意识,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走向智慧的、自主的教师生命发展道路。同时,赋予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教师教学观有助于构建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通教学决策能力的提高,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观,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理论。这将会促使教师预测、控制复杂的因素,积极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事例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建构,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充盈情感体验,获得全面均衡发展,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交往、对话、建构、创造、体验的富有生命力的生存生活过程,课堂应然焕发出生动的活力。
二、教学智慧决策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教学决策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或法则,但智慧的教学决策过程是存在着共同点的。教师信念、教师知识和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的智慧决策形成最可靠的基础。
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关于教学在主观上的信念。另一种与其掌握的知识有关。教师在个人信念、思想和对各种现象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课程研究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包括七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对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的结果、目的和价值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内化、用生命去体会。智慧的教学决策的形成,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对同事的教学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后的经验总结。对于地理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知识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教学知识与教育智慧的应用者。对于教学知识与教育智慧的应用,掌握相应的教师知识只是第一步而已,最为重要的是后面的两步:将知识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融为一体,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育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帮助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对后面两步来说,前者代表着教师自我的学习能力,后者代表着教师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授意;仿像;自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43-05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2YJA760028)
作者简介:李爱华(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合唱指挥、钢琴等方面的研究。
一、授意、仿像与自悟的诠释
(1)授意。授意是教师通过唤醒、帮助与微调,调动学生能量,激发学习者意识和注意的技巧。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技术或专业思想,以便学生主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概念与思想,明了所学课程的思想、知识、技术原理。授意,使不同学能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第一,授意是唤醒。授意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并做出决定。它不仅要让学习者掌握知识,而且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力与精神融化为自己的人格。正如蒂克森所说,学习包括“学习的态度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两个方面”,“态度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1]。第二,授意是帮助。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独立地做出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事情作出计划,并进行实践经验的归纳、扩展,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智慧。第三,授意是微调。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一般只提宏观的要求,不给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其才华,创造性地完成工作[2]。其实质就是激发学生共鸣,淡化学生的“心理抗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取代仅仅是为修取学分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避免“饕餮盛宴”一转而为“鸡肋”[3]。
(2)仿像。“仿像”是以光、影、声的“超真实”存在的媒体时代的拟像形式。“仿像”不再与现实相关,而是一个脱离客观真实而又独立存在、自主运行的符号系统[4]。仿像是当代教学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形式。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生动的模仿与建构的学习活动。第一,仿像能够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其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成为学生摆脱按部就班与繁琐无趣的日常课堂生活,成为第二种生活的狂欢广场[5]。第二,仿像作为一种“超真实”教学场景使教学具有逼真性,它不仅以极度逼真的视听方式彻底替换现实事物,而且还以大量复制和现代传播的方式,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真实,创造出一种比真实更加真实的“超真实”。第三,仿像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共享与生成性质。在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上,它具有信息的海量性、时间的自主性和空间的开放性、诸多用户共享性等优点[6]。仿像具有便捷性与高效性,学生可以通过仿像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学生和教师可以快速地相互交流信息。仿像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的无限可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3)自悟。自悟本属禅学的要义之一,具有领悟、开悟、顿悟与渐悟之意,它是生命内部力量的流动、变化与显现。自悟乃自主学习之精髓,有自主、体验、冥想、尝试的实践意韵,具有生成性、发展性、自我建构性等特点。第一,自悟是生命能量的自然绵延。它使教育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的意韵。让学习者生成更有力量、更生动的学习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决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术、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习得的结果等内容”[7]。它使学习者将专业能力与生命运动融会贯通,无论在心理层面上还是专业的深层次领悟上,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第二,自悟是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自悟的发生,因个体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和思考习惯而异,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随自我实践与时间的推移,一般经过感知、理解、明白、觉醒、大彻大悟的过程,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深化,最终打上思考者真实性格和心灵创造的烙印。第三,自悟是真正的教育形式。它脱离教师干预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专业信念与兴趣的养成,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对专业知能的体验与感悟,形成默会知识与实践智慧。
二、授意、仿像、自悟与“合唱与指挥”教学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实践艺术,也是一门不断融入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在普通高校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其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仅仅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从授意、仿像、自悟三个方面入手,即通过授意以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创造想像,通过模拟“合唱与指挥”的现实场景与相应的训练技术,通过自悟以获得“合唱与指挥”的实践精髓,扩展其认知,形成其技能,并且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唱与指挥”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
授意能传递“合唱与指挥”的知能信息,并唤醒学生在“合唱与指挥”学习中的创造意识。“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目标并非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帮助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创造是“合唱与指挥”教与学的根本动力,是“合唱与指挥”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授意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对合唱的音色、音量、音高之细微差别的感知、调控与协调,还要使他们在听觉的感受性、敏锐性和审美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授意的关注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内部能量,激发他们对“合唱与指挥”学习的热情、兴趣与自信。授意“是师生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过程”[8]。自悟,需要学生修习经验的绵延、创造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发展,需要系统、严密的组织能力做保证。这就是“授意”在教学中体现出的重要性。
仿像能为“合唱与指挥”教学提供超真实学习场景与训练技术。仿像技术的进步及其被大范围地应用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之中,使乐感分辨率高,模拟场景“超真实”,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感染力强,训练错误及时得到反馈,合唱的呼吸、共鸣、音准、节奏和多声部的训练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仿像运用于“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模拟“合唱与指挥”现场认知的监控学习,将想法及时付诸于行动与效果的检验之中,并不断地反思与修正不足之处。
自悟能使“合唱与指挥”教学演化为学生的体验、冥想与实践的自修过程。自悟是一种主动学习,把学习看成是“我要学”,让学生体会到“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即为“我能学”。合唱与指挥是用嗓音与肢体语言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也是一门群体艺术。它不仅是作品的演唱和表演,还包括教学的组织、学生的管理、演唱的协调、师生的配合、活动的开展等。自悟“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生产性具有重大作用,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9]。在学习和训练中,自悟能“让学生自己在演唱中寻找各自声部的音准及和声关系。用这种方法训练,可以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作品本身所设置的音乐环境和技术环境中”[10]。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拔高了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看起来不是学生在学,而是教师在学,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权利被剥夺了。“合唱与指挥”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冥想、反思、体验等自悟活动,避免出现只注重师生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自身“消化”的现象。所以,通过自悟,提升“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冥想与实践品性,是实现其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关键。
三、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面临的问题
频繁的国际、国内合唱赛事、互联网的信息沟通以及多层次合唱组织的发展壮大,既为学习“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有利条件,同时更多地是面临授意缺乏、仿像辅助缺罕与自悟意识不强的严峻挑战。
(1)缺乏唤醒生命潜能的授意方法。在“合唱与指挥”的教学中,离开授意,仿像以多媒体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极大地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并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有声有色。然而,如果那样,学生的学习就避免不了被动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生命潜能,无法使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协作、冥想与思考的自悟过程。就“授意”的理念而言,目前“合唱与指挥”教学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关注。教师仍然拘泥于“传道授业者”的角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出教师“指导者”、“朋友”的角色,缺乏唤醒生命能量的授意,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热情的点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生命本能冲动的存在,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敞开与个性潜能的释放。
(2)缺乏“仿像”技术合理开发与运用。第一,学习场景建构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新,跟不上“仿像”技术的发展速度,没有充分利用“仿像”技术,作为虚拟“合唱与指挥”教学场景的教学文本。第二,缺乏仿像软件开发。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前端性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间的选择、合作与对话,教师也很难全面真切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仿像技术没有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仿像技术对于拓展师生之间的交互渠道没有发挥恰当的功效两个方面[11]。第三,缺乏仿像模拟平台。没有“合唱与指挥”仿像技术的教学平台,教师难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难以恰当地做到“合唱与指挥”的“超真实”、“现场”的感染力等综合因素的把握。因而,教师无法”为教学提供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和传输模式,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12]。
(3)自悟没有融入教学的过程与品格。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一直缺乏体验与冥想等自悟的意识与能力。第一,从内容上看,“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声乐教学上,忽视了合唱指挥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不到位。第二,从过程来看,合唱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倘若放任这些行为的持续,将使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三,从方法上看,合唱教育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由于选学该课程的学生大多专业知识欠缺,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是一味地只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只注重师生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审美价值,忽视了学生想象、情感的体验,忽视学生间的配合协作、忽视了学生自悟品质的培养,那么,自悟的教学品格将一如既往的贫乏。
四、改进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唤醒学生自悟意识、开发仿像教学的技术元素、授意具体的学习方法三个维度探索合理的教学改革策略。
(1)借授意助“合唱与指挥”之美。德国指挥家温格纳曾说:“一个指挥,不但要将作曲家的意志表达出来,而在音乐里面,还要有一种神秘的创造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关系到他的成功与失败。”[13]第一,理论与方法暗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暗示的方法,对丰富学生的实战技巧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是深远的。杜威说:“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主动地探求并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掌握有效地、适当地解决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14]第二,技能示范。教师要勤于利用仿像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不断学习网络应用技术课件的制作技巧,并利用这些技术,对网络课程做调整的完善[15]。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提高教师的网络资源重构能力,使之从教育观、素质观到掌握计算机操作与教学软件使用能力等得到提升。
(2)凭仿像扬“合唱与指挥”之长。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领域,其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均需要讲究针对性。第一,自主创造。在进行“合唱与指挥”仿像软件开发与利用时,需要良好的自主创造、合作探究、实践摸索等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效协调。利用国际先进的Finale音乐打谱软件作为工具平台,编写“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辅课件,通过有声的音乐视频,辅助解决和提高学生读谱、音高以及多声部合唱训练的能力[16]。仿像教学这一技术行为,使其具有教学意义和知识意义的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与生存实际,具有生命意义。第二,合作探究。Gilbert和Moore认为,运用计算机媒体进行教育的交互作用是指学习者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换,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反馈[17]。及时的、高质量地交互传递,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单一教学模式向虚拟学习社区的转变提供现实的可能性。第三,实践摸索。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18]。教师除了对作品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科的相关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如建立“合唱与指挥”教学课程网站,把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合唱与指挥理论基础知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辑后放在课程网站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唤学生自悟意识之醒。自悟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悟生成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胜任建设社会的任务[19]。第一,自知之明。苏格拉底曾告诉我们,人最宝贵的态度是“知己无知”。只有秉怀这种态度,我们才领着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冥想。因为只有崇尚虚极,谦虚慎独,才能达到与虚静相反的“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王道》)的状态。第二,自信之力。培养自悟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通过从合唱与指挥中获得自我满足与自尊。建立学生课外独立组织、分组训练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机制,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指挥轮换制、声部长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充分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使生命的能量得到发挥和提升。叶澜教授认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完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任务,还要尊重师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的意义都得到提升[20]。第三,自由之境。帮助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环境,给学生一些空白的思考时间。让其学习充分的自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探索课内外教学互补的方法,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课外独立排练活动从选曲到排练,从歌唱的发声到歌词的咬字吐字方法,从指挥的手势语言到整体音乐风格的处理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1]。这种无声自主学习其实算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表面看起来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实际上学习者在默默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积极配合,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富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美感。第四,自省之习。学生课外独立排练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习惯,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教师及父母的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这充分诠释着“生命化教育”,即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22]。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m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2-13.
[2] 张战卫.做一个“零授意”领导[J].领导科学,2009(9):17.
[3] Herkert,J.R.Continu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J].The Bridge,2002( 3):8-13.
[4] 高.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仿像理论[D].沈阳:辽宁大学,2012(5).
[5] 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9-73.
[6] 张萍,吴秉会.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7] 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44-45.
[8] 王桂龙.大学教育的境界:主客体的充分融合[J].江苏高教,2005(1):71-73.
[9] 何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共生关系――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之行动研究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5).
[10] 张彬.关于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若干思考――音响概念、教材和方法[J].中国音乐,2003(10):80-82.
[11] 胡迎宾,黄少颖.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思考――基于首都师范大学网络辅助教学的案例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9-32.
[12] 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9-73.
[13] 陈殆鑫,龚琪.外国著名指挥家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89.
[14] [澳]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胡若愚,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32.
[15] 赖鹤,衷明华.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化工,2009(12):201-202.
[16] 李爱华. 打谱软件在《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123-125.
[17] 钱万正,李艺.远程教育课程的交互性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4):39-40.
[18] 梁云.校园网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39-240.
[19] Barry J. Zimmerman,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自我调节学习[M].姚梅林,徐守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8-79.
[20] 邓惠明,缪剑峰.构建生命化课堂的误区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评论,2014(2):100-102.
[21] 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5.
[22] 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25-28.
Inspiration, Simul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A Study 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Major of Choral and Command
LI Ai-hua
关键词:探究 小学生 质疑 方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质疑问难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方》,而今,又在实施素质的过程中,从事了五年数学教学。五年来,深感要落实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质疑。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指导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发敢于质疑的勇气
数学质疑比语文难,起初大部分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因而不敢质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用“考不住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谁想当一名小数学家找出问题”等办法诱导学生在听讲、阅读、练习中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另一方面用“××怎么样,”“为什么……”等方式给学生搭桥引路,帮助他们质疑。这样,那些增强好胜的学生一激就发,节节课有疑;而那些胆小寡言者还需要爱护和扶持。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发表见解,对他们的理解、说法既不能不屑不答,也不能泼凉水,而要善意地、认真地对待,并不适时机地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质疑的勇气。如:教例题“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2/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1/4 ,还剩几分几没有修?”时,一学生说用“单位1?减去已经修了 2/5 和 1/4 ,就是剩下没有修的。”可差生ⅹⅹ问道:“什么叫单位1”?当时许多学生讥笑她太笨了,连什么叫单位“1”都不知道。笔者及时表扬了该生,不仅激发了她敢于质疑的勇气,还带动了其他同学大胆质疑,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给善于质疑的方法
敢于质疑并不难,难的是善于质疑。当学生感于质疑后,教师要指点质疑的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
1.找原因质疑法
即找出不理解问题的原因。如教小数的读法时,有学生问道:“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的读法怎么不一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找出了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一样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同。还有“四则运算顺序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公约数讲最大,而公倍数却讲最小?”等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2.寻实质质疑法
即寻找概念、法则及数量的实质所在。如:“三角形的定义能否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换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加法、乘法都有交换率,减法、除法怎么没有交换率?”“甲比乙多25%,乙为什么比甲少20%?”这类问题的辩论,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实质之处
3.揭矛盾质疑法
即把自己认为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教《方程的意义》后判断2a+3a=5a不是方程。一学生问:“2a+3a=5a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符合方程的概念,为什么不是方程?”教学《比》后,有学生说:“体育比赛中的3:0,2:0等不是与比的后项不能是0矛盾了吗?”此类问题表面上与所学知识矛盾,但经过辩驳后学生弄清了原因,加深了理解与应用。
4.辩差异质疑法
即辩别相似知识的不同之处。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否说成被除数等于分子,除数等于分母?”这一问题的质疑讨论,学生明确了虽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a÷b=a / b ,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只能说“相当于”,不能说“等于”。
5.比优劣质疑法
让学生平时养成比较哪种方法好的习惯。如:解应用题“红星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140件,5天完成任务,实际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件?”普通的减法是140×5÷(5-1)-140=35(件),但由于学生平时养成了比优劣质疑的习惯,就想出了140÷(5-1)=35(件),这种简洁科学的解法。运用比优劣质疑法,不仅使学生思维敏捷,分析透彻,而且提高了学生效率。
6.抓联系质疑法
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分析扩展。如:“求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分析讨论后,明确了除以2的原因,搞清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同时,又扩展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地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乐于探究的习惯
一、教师要整体把握知识系统,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培养学生的类化和概括能力
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特征,而学生年级越低,大脑中原有知识的结构性越差,系统性不强,所以随着知识的增长,要求他们加快提高对知识的分类、概括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例如:高中物理中几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每种运动都是用位置、位移、时刻、时间、速度、加速度这些基本物理量来描述,这样的认识就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从机械运动的描述开始,不断地从匀速直线运动到机械振动的学习,进行运动分类,再寻找它们的共性,类化、概括成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分类和概括的水平,提高类化和概括的能力。
在对机械运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实验,用表格、图像、公式(解析式)以及文字来进行描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如: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学生通过对实际运动(实验)的数据采集,得到一系列数据,经过分析,把这些数据放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根据表格,通过描点,把数据转化成图像,再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各要素的物理意义(坐标轴、线、斜率、面积各自代表的物理意义)。并通过提炼,概括出图像的这种运动的解析式(物理公式),之后再进一步研究这种运动形式,得到一些规律。这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科学探究过程。而验证性实验则是通过分析物理公式的实际意义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实验原理,进一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图象描述来验证规律。通过对不同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不断概括出表格、图像、公式(解析式)、文字等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为电学的学习提供迁移的基础。
二、通过环境创设等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还是主动,求知欲多强,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效率。我们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且努力地学习。如何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仅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艺术。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为学习者创设实践的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去学习、研究、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恰当发挥真实、模拟、言语等媒体手段的优点,适时地使用“体验”“探究”“合作”“整合”“讲授”等教学方式,通过价值体现、目标制定和达成、赏封称号、奖惩、民主参与、榜样示范、情感投入等激励策略,来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通过媒体冲击和问题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欲,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同学合作、科学探究、教师、媒体帮助和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活动过程建立学科概念、掌握学科知识,这些都是可取的教学手段。
如在单摆模型的研究中,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单摆拉离平衡位置一定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在平衡位置处给摆球一个水平速度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显示矢量的方法定性研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也可定量(输出数值)或定性研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这些物理量的变化,或者对每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图像直观。还可以通过测量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数据,应用计算机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得到周期随摆长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果使摆球带电,并置于重力场和电场(或磁场)中,就可以研究单摆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变异使简谐运动模型与物理学的不同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得到沟通、交叉、迁移和整合。
此外,我们可让学生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大量物理实验数据、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遵循学生技能形成规律培训学生的技能
学生的技能形成也有规律,需要教师按照技能形成规律逐步培养,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分析、概括、联想、类化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