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政行业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DEA-CCR;电信业;运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74 — 02
1 引言
电信业是生产业重要的代表性行业之一,作为提供电子信息传输平台、提供传输服务并直接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对信息的开发、流通、应用等过程都施加了重要的影响,从而减小了社会经济运转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具体来说,电信业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电信业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电信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电信业还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产,也成为了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鉴于此,许多学者对电信业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研究,那保国和梁静国(2008)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电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郑世林(2010)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市场竞争和产权改革对电信业及其细分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张超等(2010)对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利用DEA模型分析了电信业改革的效率变化,温平川和罗显波(2012)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电信业竞争力。以上研究在两方面存在缺陷,第一,缺乏对中国各地区电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第二,没有从电信业运营角度进行评价。所以,本文在构建基于DEA-CCR中国电信业地区运营绩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水平进行测度,以期对中国电信业未来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评价依据。
2 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是对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相同类型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生产函数的有力工具。本文正是采用DEA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进行评价。
DEA方法就是根据投入指标数据和产出指标数据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它是评价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评价单元有效性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其中,各地区(如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可以被称为决策单元(DMU),亦称评价单元。评价的依据是各地区电信业的一组投入指标数据和一组产出指标数据。投入指标是指各地区电信业需要消耗的经济量,本文选择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是指各地区电信业经济活动产生承销的经济量,本文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作为产出变量。具体中国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DEA评价模型构建如下。
设n(n=30)共有 个地区(由于数据问题剔除地区),称为n(n=30)个评价单元DMUj(j=1,2,…30),每个评价单元都有m(m=2)种投入,分别为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成本;p(p=2)种产出,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这样,就构成了有n个评价单元的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评价系统,如图1所示。
图中, xij表示DMUj评价单元第i=(i=1,2)种投入指标,本模型为为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成本xij>0;
yij表示DMUj评价单元第r=(r=1,2)种产出指标的产出量,本模型为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yij>0;
vi表示第i=(i=1,2)种投入指标的权系数,vi≥0;
ur表示第r=(r=1,2)种产出指标的权系数,ur≥0;
xij和yij是向量xj=(x1j,x2j,…xmj)T和yj=(y1j,y2j,…yqj)T中的分量,本文中xij和yij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2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在图1所示的评价系统中,本模型中设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权系数向量分别为v=(v1,v2)T和u=(u1,u2)T。
对评价单元DMUj,定义其效率评价指标为:hj=■(j=1,2,…,30) 。
由此定义,我们有:(1)总可以适当地选取u,v,使hj≤1;(2)粗略地说,对于评价单元DMUj0,hj0越大,表明DMUj0能够用相对较少的输入得到相对较多的输出。
要评价现在第hj0个评价单元相对有效性,即如果我们想了解DMUj0在这n=(n=30)个DMU中相对来说是不是“最优”的,须建立评价系统的CCR模型。
在中国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DEA-CCR评价模型中,设第j0个评价单元的投入向量和产出向量分别为x0=(x1j0,x2j)T和y0=(y1j0,y2j0)T,运营绩效指标h0=hj0。在运营绩效评价指标hj≤1(j=1,2,…,30)的约束条件下,选择一组最优权系数u和v,使得h0达到最大值。构造最优化DEA-CCR模型:
maxh0=■s.t.■≤1(j=1,2,…,30)vi≥0(i=1,2)ur≥0(r=1,2)
3 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构建的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DEA-CCR评价模型,可得到相应运营绩效测度数值,具体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相对较好,30个地区平均值为0.9289,最低值为青海的0.7559,其余地区运营绩效值均在0.8以上,0.9-1之间有18个地区,0.8-0.9之间有8个地区。其中,江苏、广东和贵州三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最好,均为1;青海、吉林、天津三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为最后三位,分别为0.7559、0.8465、0.8559;处于前列的地区有陕西、重庆、广西、浙江、湖南、上海、山东;处于中游的地区有辽宁、四川、安徽、福建、云南、内蒙古、山西、江西、河北、湖北;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北京、宁夏、甘肃、黑龙江、新疆、海南、河南。
4 结论
通过构建基于DEA-CCR的中国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评价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进行测度,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总体水平较高。在30个地区中仅青海的电信业运行绩效在0.8以下,为0.7559。整体平均值在0.9289,有三个地区相对绩效为1。由此可见,中国电信业总体发展水平良好。
第二,各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水平没有呈现集聚状态。通过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东中西部均有部分地区电信业运营绩效较高,也有部分地区绩效较低。排名靠前的地区并没有带动周边地区的电信业发展,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电信业运营绩效并无明显关系。所以可以说各地区电信业运行绩效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第三,各地区电信业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中国30个地区中,仅有三个地区电信业运营水平相对绩效为1,其余地区均为达到相对最优状态,0.8以下有1个地区,0.8-0.9之间有8个地区,0.9-1之间有18个地区。所以,各地区电信业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并且也可以合理利用周边地区电信业运营发展的溢出效应。
〔参 考 文 献〕
〔1〕 那保国,梁敬国.基于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我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04):32-33、79.
〔2〕 郑世林.市场竞争还是产权改革提供了电信业绩效〔J〕.世界经济,2010,(06):118-139.
据预测,2050年以后,光伏发电将超过风力发电等其他新能源,成为新能源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种类,届时光伏发电成本也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降低成本,技术、产业双推动
据郑方能介绍,当前世界各国对光伏技术的研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将新能源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与扶持。在“十二五”能源科技发展中,太阳能光伏技术是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尚不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优势。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如果没有补贴,业主很难承受它高昂的成本。”
“通过政府进行补贴,拉动规模应用,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发电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科技支撑的角度,就是要实现技术突破,提高转化效率和发电寿命,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
据郑方能介绍,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光伏发电和热发电。相对成熟的还是光伏发电。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能应该说是已经很大了,能够完全满足2010年世界总的装机容量,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的实际出货量超过800万KW,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而我国光伏电池的95%以上用于出口。就庞大的产能来讲,国内目前的光伏发电装机显得微乎其微,截止去年底累计装机只有80多万KW。
“金太阳”取得了局部成效,未来利好在即
“金太阳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于2009年共同实施的旨在推动我国光伏应用的科技示范工程。我们希望通过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扩大市场,提高技术水平,推进光伏应用。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主要有太阳电池组件、逆变器和支架等平衡系统、安装基础等。硅材料生产本身要耗一定的能量,目前利用成熟的技术,生产每公斤的多晶硅料耗电是上百度级的。目前生产1Wp约需硅料6~7克,光伏系统的能量回收周期只有2年左右,和25年的发电寿命相比,我们获得的能量远远大于生产光伏系统消耗的能量。这几年多晶硅料的价格国际上的波动比较大,每公斤的价格在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之间波动,主要是欧美市场需求旺盛,多晶硅料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多晶硅料产能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现在硅材料价格正在逐步回归正常,今后很难再有获得超高额利润的机会了。”
金太阳工程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比预期的还有距离。主要原因是太阳电池成本和电池的供应。2009年当时的国际市场很好,国内电池厂家主要是出口,出口利润高。国内尽管补贴,但也没有出口的利润高。很多国内的业主都买不到电池,这样影响了“金太阳工程”项目的按期完成。“去年,我们对金太阳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调整:对电池、逆变器、蓄电池等供应商进行了入围招标。业主只能从入围的企业中选择产品,供应商须承诺按时、按质、按承诺的价格提品。应该说,这一措施对降低光伏系统的总体造价,推动批准项目按期实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今年因为国际市场补贴下降,市场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光伏电池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据郑方能介绍,基于新的形势,今年三部门协商对金太阳工程做了一些调整,不再限定光伏组件等只能由入围企业供应产品的规定。
政府需要考虑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进行适时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业主可根据需求,向信誉好、质量高、成本低的企业求购产品。主要的目的是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参与金太阳工程的实施。
“现在虽说是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其实还是补贴给业主。比如说电池组件本来是每瓦12块钱,业主向供应商付6块,还有6块由国家补给供应商。也就是说业主花了6块钱买了12块钱的东西。
目前,光伏发电还有上网的问题,存在某些政策瓶颈,特别是用户侧并网问题。当然也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光伏国产装备还未成体系发挥作用
“归根结底,要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要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生产线关键装备基本都是进口的。进口设备非常贵。一套生产线好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考虑到折旧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还有维护、配件更换都是很大的支出。”
郑方能说:“近几年国产的装备也在研发,但总体上还没形成体系,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光伏电池成本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补贴不能是长期的,但国家对产业的扶持不变
问及目前国际补贴降低的原因,郑方能向记者表示,第一、国际上光伏市场发展好的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是实行的固定上网电价政策,像德国每年光伏上网电价按9~11%的速度递减,以期尽快实现光伏平价上网(光伏并网电价和用户用电电价平衡),每年高出常规电价的部分全民分摊,这几年,光伏安装量连续超过政府预期,补贴额度增加,德国等政府加快降价,有的还限制每年的安装总量。政府补贴不能是长期的,考虑到光伏发电市场的培育有一个过程,政府的补贴只是在某一阶段拉动市场、促进高技术及产品向产业转化,就像小孩刚学走路时,需要大人扶持,待学会走路后,大人就不用扶了;第二、随着技术进步和产量的增大,补贴电价逐年降低符合客观规律。欧盟预计2020年之前,欧盟所有国家都可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到时政府就不用补贴了。今年国际市场总体还是预计快速增长,只不过产能的增加更快,特别是我国光伏产能持续超速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措施,政府不会无止境地拿公共财政的钱去补贴太阳能产业。当然,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国家将来还会出台一些新的激励措施和相关政策。政府补贴太阳光伏产业是基于将来其发电成本完全可以和常规能源竞争,随着常规发电电价的升高和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当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常规能源可以竞争时,政府就完全不用补贴了。”
“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补贴500MW以上的光伏发电,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单位KW补贴力度也会逐步减少。三年以后可能还需要继续支持,如何支持及支持多大安装量,我们几个相关部门会再研究。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扶持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是明确的,不会改变”。
降低成本,除规模化应用外,最重要的是技术提升,特别是转化效率的提高。目前,太阳电池的效率晶硅电池,规模生产平均效率也就是15%~17%,非晶薄膜电池5%~7%左右,用全进口生产线有到9%的。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近期晶硅电池发电系统效率达到20%以上,薄膜电池达到10%以上,甚至更高。效率的提高,发电成本自然会降下来。另外,光伏除太阳电池组件的成本持续降低外,平衡系统的成本降低速度更快,我们国家太阳光伏系统的建设成本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
“现在在太阳能资源好的地区一块钱左右的发电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也是比较客观的,低于一块钱,比较困难,可能造成企业的亏损。近年来,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下降,但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出现超低的成本价。当初,我们预计‘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一块钱以下,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据了解,现在可能已经实现了,但这种实现不完全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包括产业规模扩大、专业分工越来越完善、标准化和规范的应用以及汇率的变化等。所以成本下降的因素不能笼统地说。”
据郑方能介绍,在“十二五”期间,在太阳能方向进行材料、器件、生产装备和系统全产业链整合布局,重点支持三个方向:即:先进的电池技术、先进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接入电网技术以及太阳能电池的装备制造技术。
就近来意大利等国下调光伏发电补贴的事件,郑方能表示,主要是基于市场行为,政府不能干预太多。至于国内的价格战,如果是恶意的降价这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样需要政策来规范。现在因为产能的增长大大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价格回归到合理的价位也是大势所趋。一些小企业原本成本就高了,该淘汰就得淘汰。因为现在太阳能行业相对门槛比较低,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有点钱就可以投资,没有技术也可以做,这样的话,成本自然就高。通过价格回归到理性的价格以后,那些价格高的自然就得淘汰了,这是市场调节,是合理的。如果是人为的压价那就是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充分竞争以后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
【新闻速递】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家政服务这一新型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就我县家政服务业的现状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托县的家政服务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公司有5个,劳务中介4个,物业公司4个。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约700多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占80%以上,年龄一般在36—55岁之间,大部分为双河镇居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80%,主要服务区域为托县县城和电厂,涉及的服务项目有:室内外保洁、疏通管道、清洗抽油烟机,搬家、看护婴幼儿、照料老人等。家政服务的用工形式主要分为住家保姆和钟点工等,家政服务的工资水平概况为:住家保姆每周休息一天或不休息,平均月工资800元左右,钟点工平均每小时30元,每年年关将至时,保洁员的平均工资会有所上涨,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家政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政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由于大多数服务人员文化程度偏底,又缺乏专业训练,她们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家务达标要求与雇主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更是缺乏必需的护理知识,很难满足和适应雇主的需求,造成供需之前的现实矛盾。
2、家政服务队伍不稳定。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县家政服务人员中,保洁员占较大比例,但保洁工作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为旺季,其余的月份收入较微薄,导致部分人员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视作“服侍人”的低人一等的行业,因此,碍于面子,部分下岗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屈就”于家政服务,加上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宣传不够,致使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偏低;三是有些家政服务需要从业人员长时期离开家庭,这对于有家、有子女的下岗女工来说,有较大困难,她们不易接受。
3、家政服务市场管理混乱,呈现无序状态。由于目前我县家政服务行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使得家政服务市场良莠混杂,从业人员的可靠性和诚信度被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家政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劳动供给渠道不通畅。虽然近年来,我县陆续成立了多个家政服务公司,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自找雇主、雇主通过小广告(人业人员自打的广告)或亲戚朋友介绍找家政服务人员的雇佣方式成为一种普通现象,从而导致家政服务公司形同虚设,雇佣双方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致使“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1、应该加大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力度,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家政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可以根据我县市场需求和从业者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职级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强化家政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家政服务水平,使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能持证上岗。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市近年来家政服务业行业发展快速。根据工商登记信息统计,目前我市家政服务的公司10家左右,主要从事卫生保洁、物业管理、保姆、家教、医疗护理、岗前培训等,从业人员主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应该说,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在促进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工商部门一直积极引导符合领证条件的家政服务人员及时办理个体执照经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政组织,动员兴办公司,定期开展市场清理整顿,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取缔无证无照“黑中介”;又如近年来人社局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家政培训项目,以学习技能实现就业为目的,以关爱“4050”人员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联合__金管家公司合作搞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培训项目涉及职业道德、家庭烹饪、母婴护理、家用电器使用常识等,截止目前,全市有1118人接受了家政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一是服务员权益受侵严重。由于家政服务机构、服务员和客户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签订的服务合同不规范,导致服务员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客户无故克扣服务员工资、不合理加大服务员工作量,甚至女员受到性骚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家政服务需求量巨大,但从业人员偏少,供远远小于求。尤其一到岁末或节假日,家政人员更加供不应求,出现市场严重短缺的情况,致使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一涨再涨。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人社局虽有专门培训机构,但对家政服务培训内容还偏少,导致从业人员培训不足、技能单一、不少从业人员从未参加过培训就直接上岗,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四是管理不规范。家政服务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大部分超范围经营,许多机构主业是房产中介,附带一些家政服务项目,缺乏后续服务。很多中介机构只为盲目占领市场,对从业人员不进行筛选,直接上岗,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造成家政中介机构诚信度低。市场监管手段比较滞后,家政服务机构无统一行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严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要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网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及服务业发展状况,制订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家政供需矛盾问题,提供规范优质家政服务产品,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使家政服务行业形成一定规模,促进更多的人走上再就业岗位,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加强家政服务的培训和管理。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进行统一考核,考核通过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凭证上岗,并定期组织复训,不合格者吊销原从业资格证书。对有高级家政人员需求的家庭实行会员管理制度,可对文化程度高,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高和能力水平强的(譬如懂外语,能驾驶,会电脑,懂得营养配餐、善理财并能熟练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实行人才储备库机制,为需要高级家政人员的会员进行推介。
一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在实际工作中,家政服务员有无经过专门训练、是否具有必备的技能,服务的效果大不一样。现阶段,人社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建设一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考核的实训基地,为培育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使家政服务得到规范发展。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家政组织由中介制管理向员工制管理转变,以改变“一间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开门营业状况,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运行质态。对以个人名义从事的家政服务、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器、家庭教育,可以不办理登记;依法规范家政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对小户散户实行备案制度,保障家政服务机构的正当有序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家政服务消费纠纷的调解,在服务质量上加以监管和引导。
三是加快家政服务业相关服务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进程,规范行业服务体系。充分调研摸底后我委将加快研究拟定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设计的重大产业政策、规划项目,做好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平衡,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同时积极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成立,逐步形成完整的行业服务规范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家庭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过渡,家政服务业正处于黄金期,极具发展潜力。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态势迫切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高等教育学校家政学专业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家政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家政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
一、家政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家政服务的支付能力增强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消费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864元,同比增长7.8%。对家政服务的购买需求显著增强,特别是中等收入家庭的家政服务意愿在不断加大,家政服务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调研表明,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大,说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二)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多元
我国已经进入了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阶段,“421”家庭模式将成为社会主流,为家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缩小,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的比例不断增多,特殊年龄人口基数日益扩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1%,“养老”“护老”和“陪老”的现实需求成为必然趋势;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2.2%,儿童陪护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得到高度认可。全国家政服务业协会办公室研究预测,到2030年,对居家养老、婴幼儿养育服务需求劳动力将分别达2300万人和1675万人,这些都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花钱买服务”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家政服务业最急需的人才是从事家政专业研究、教育和培训的人才,从事家政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中高端专业技能人才[1]。
(三)家政服务的水平层次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家政服务业初具规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家政服务业在企业数量、经营收入、从业人数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层次水平已不止是简单的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照料老人、搬家、家教等基础阶段,生活指导、衣食住行服务、投资理财、教育顾问等高层次的家政服务正逐步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家政服务实体2100多个,家政培训基地1600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万个,吸纳就业人数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性越来越强,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良好的服务心态、精湛的服务技艺和专业的服务质量,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家庭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的不匹配
尽管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与家政服务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客观分析和掌握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差异,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对等
以全国第一个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招生计划基本在60人左右,相比该校的其他专业,家政学专业还是冷门专业。该校人文学院针对家政学专业新入学的学生做过一个调研,发现30.7%学生希望转专业,43.1%的学生对专业不太了解,38.3%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期望值不高。然而,随着社会需求度的上升,家政学专业学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自2006年以来,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家政学专业人才不过600多人,就全国而言,培养的本科层次家政服务人才总量也仅仅为4000人左右。目前,吉林省长春市有30%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为8.3万人,还有3万多个缺口,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相对于需求明显不足。
(二)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构不平衡
根据市场调查,家政服务业急需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20多个门类200多项服务项目,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家政行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具备科学指导和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但我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家政专业,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5所,其中仅有吉林农业大学培养家政学方向的研究生,家政学教育结构总体上与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家政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但就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言,还存在着“大杂烩”现象,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导致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层次、分类不够科学,不能满足家政服务产业结构细分的需要。
(三)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匹配
以吉林省为例,在30多万家政服务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过正规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足30%,取得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不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受过家政高等教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端专业人才还不到5%。从高校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实际契合度、吻合度不高,家政学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少实操实训的机会与平台,教用、学用与家政服务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呈现出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差,甚至出现了“有文凭没水平”的专业教育怪圈,市场认可度不尽如人意,家政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把脉市场需求,适度调控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大力支持家政学专业特色高校统筹招生计划增量与存量,适度扩大家政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学生攻读家政学专业。要对家政服务人才需求和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将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与目标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借助错位发展、特色培养、差异化竞争占领家政服务市场,保障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家政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相平衡。
(二)合理发展定位,积极改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要紧密围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家政学专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与教学型、管理型与服务型、实用型与技能型等人才培养标准和结构上做出理性选择,如高职高专院校家政学专业可定位于培养家庭服务技能型人才,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家政管理与家政师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以上教育定位为培养家政理论研究型人才[2],不断丰富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树立“大家政”观念,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和专题专修课的“四板块、一专题”教学体系和多证书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形成“大家政、多证书”的就业优势,实现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对接[3]。
(三)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实操实训教学比重,指导学生搭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必备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培养,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使课程建设成果迅速转化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果实。要广泛联络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完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对家政服务企业优先、优惠政策,找准选好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坚持“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一体”模式,把高校家政学实验室搬进家政公司服务第一线,把公司培训基地搬到学校,使校企合作的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环环相扣”,促进家政学专业产学研资源融合,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全面提高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