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课程评价是保证课程改革能够朝着素质教育目标健康前行的必要的督导手段,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研究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找出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1.制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课程进行评价,首先要由有关的领导和专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粗,也可以细,即条目可多可少,要根据考查对象和考查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一般采用二级结构式,以某高职学院课程评价体系为例,一级指标4项,分别是师资队伍、电子课程、教学改革、同行监督及学生学业评价。它们是影响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是课程评价的核心目标。第二级指标17项,是相应一级指标的细化,是需要评价的主要项目,是课程评价的基础目标层。
本文主要是以对某高职学院课程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的电子课程这一项评价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某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评价,电子课程这一一级指标共有六项二级指标,分别为:
u1:根据教改要求修订的先进适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
u2: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
u3: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u4: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u5: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u6:设计的各类实践技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
这就得到了一个评价因素ui(u1u2u3u4u5u6),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因素集Ui{u1u2u3u4u5u6},i=1,2,3,…,6。
2.决定评价等级
将每个评价因素再分为若干个评价等级Vj,如分为优、良、中、合格、差5个等级。这就得到一个评价等级集合:Vj{u1u2u3u4u5},j=1,2,3,…,5。
3.评委评判
由评审委员们对被评价课程进行资料审阅、向学生调查等活动后,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各项指标下电子课程可获得的等级发表看法。
4.评价计算
根据各位评委的选票,统计教授课程的老师各因素的得票数得到一个评价矩阵:
设为第i个因素第j个等级得票的百分数,i=1,2,3,…,6,j=1,2,3,…,5。如b■为第1个评价因素第2等级的得票百分数。式中,b■=■。
在因素集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不尽相同,就要给它们加上不同的权重,得到一个权重集:
Qi=(q1 q2 … q6),显然有■q■=1。
设综合评价结果为C,
C=Q・B=(c1c2c3c4c5)=
式中,Cj=∑q■bij
i=1,2,3,…,6,j=1,2,3,…,5
如C■=q■b■+q■b■+q■b■+q■b■+q■b■+q■b■
C2=q1b12+q2b22+q3b32+q4b42+q5b52+q6b62
C3=q1b13+q2b23+q3b33+q4b43+q5b53+q6b63
?噎
C5=q1b15+q2b25+q3b35+q4b45+q5b55+q6b65
这里C为一模糊集。评价矩阵B是因素集与评价集之间的模糊关系。
当集合C的隶属度之和不等于1时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这次评估的综合评判结果为:
式中,P=■c■。
为了和我们的评分习惯相一致可以把评判结果转化为分数D=(100×d1+90×d2+80×d3+70×d4+60×d5)×100%。
5.实例分析
结合课程进行评估,请了12位专家做评委,利用上述的指标体系,专家无记名投票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评判表统计结果
各指标的权重为
Q(0.21 0.20 0.21 0.10 0.13 0.15)。
表1中的数据设放在excel中的H1:L6区域中■q=1。
计算各个指标下各个等级所在的等级中的百分数即评价矩阵B,得到表2。
表2 计算得的评价矩阵
表2在Excel中的H9:L14区域中,在H9单元格中插入公式:H2/SUM($H2:$L2),再复制到其它单元格中即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为:
Q(0.21 0.20 0.21 0.10 0.13 0.15)。
Q矩阵放在A3:F3区域■q=1。
C=Q・B。
C矩阵放在A11:F15区域。
在A11:F15区域中输入数组函数
{=(A3:F3*TRANSPOSE(H9:L14))}
注意:这里的大括号不是通常方法加上去的,是输入=(A3:F3*TRANSPOSE(H9:L14))后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个键表示是数组函数的输入,以后程序自动把大括号加上的。
在A16单元格中输入函数=SUM(A11:F11)。
表3 评价结果
把表3中各等级数相加得到C值
各指标的权重为Q(0.21 0.20 0.21 0.10 0.13 0.15)
■q=1代入计算得C1=0.1416667,C2=0.24,C3=0.243334,C4=0.2191667,C5=0.155833。
归一化p=■c■, d=■ ■ ■ ■ ■ ,
得d1=14.2%,d2=24%,d3=24.3%,d4=21.9%,d5=15.6%。转化为分数得D=81.1分。
6.结语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高职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模糊理论应用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利用严密的数学方法,减少主观因素,提高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模糊综合评价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了专家评判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通过数据分析证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程书肖编著.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近年来,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走近社会生活。简单易学的操作方式,新奇刺激的感官体验,广泛强大的网络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I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即每日人均上网时间为219分钟。根据索福瑞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电视观众每日人均收视分钟数为156。对比可见,2015年上半年日均网民规模已经超越电视观众,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8.8%。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但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也与其他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网络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最快的速度,同时向全球众多的网民传播海量信息,全球各种各样的新闻大事都能出现在网民面前,足不出户,就能通晓世界大事。用鼠标在所需要的标题图标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网址,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海洋,新闻与科技动态、体育与娱乐休闲、国内态势与国际动态、动物世界与植物鉴赏等相关的信息,应有尽有。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查阅他们想要的任何信息资料,包括各种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阅读其他人的文章,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探讨问题,交流信息,真正做到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人生视野,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因此,网络自然会受到很多大学生的追捧。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催生了诸多网络应用形态,不过,在这些网络平台中,有时也发生一些严重的违反网络道德事件。而且沉迷网络、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情感冷漠、法制观念淡薄,以及诚信意识降低、人文素养缺失等,也引发一系列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负面信息逐渐增多,因此,规范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研究高职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潜藏或已经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认真关注的课题。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由于在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部分高职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网络现象,因而沉迷网络,道德失范,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
1. 网络信息海量,有时良莠不齐,高职大学生缺乏信息甄别能力
网上信息铺天盖地,应有尽有,面对海量信息,选择是一个难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包括没有特定目的的无意接触选择和有一定意向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选择信息时,人总是让自己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的思想与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避免接触违背自己原有意识形态的信息。所以,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海量信息时,无论是有意识接触还是无意识的接触,他们总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旦认可接受了这些网络信息,就会从行为上接受对这种信息的认同,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些信息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加工,再加之学校教育注重技能培训或应试教育,忽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必然导致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较差。美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米勒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的处理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大学生突然面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没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选择偏差应该是很正常的。
2. 认为网络身份虚拟,发表观点不受限制,高职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教育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络用户一般是以匿名方式存在,没人能看到你的脸、听到你的声音,这使得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具有不受限制的双重性。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和父母,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功课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等,都会让他们郁闷苦恼。传统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管理不如中学严格,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被人发现,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因而大学生的压力和郁闷得不到发泄,网络却给了发泄的出口。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言行失当,甚至爆粗口的原因。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模糊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网络交往活动也变得隐蔽和神秘。平时需要顾及面子,注意自己的形象,但在网络上,似乎可以肆意发泄对人、对事、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不受约束和限制。在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网络工作座谈会上,有些发言的同学认为以虚拟的身份畅游网络,不必承担责任,不必有后顾之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摆脱现实的愿望。而事实上,网络上的任何不当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 责任。
3. 网络内容丰富,娱乐性强,高职大学生缺乏网络自控能力教育
大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之前,所有的时间都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控之下。突然远离父母的约束,加上大学课业负担的减轻,大把的时间摆在大学生面前,有时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想自主学习,成就一番学业,但一直以来养成的在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使他们缺乏自控力,甚至处于失控状态。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自我管理时间的有效方法,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我管理时间的重要性。网络游戏内容新颖丰富,喜闻乐见,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求的心理,QQ、微信聊天的便捷使高职大学生特别是一些不乐意和同学交流或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因而缺乏必要的网络自控能力。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很多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办法达成的欲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个别不法商人也可能开发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软件,一些不良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在大学生座谈会上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时间多数花在聊天、打游戏上,网络的学习功能几乎没有被利用。甚至有个别大学生认为人生如戏,功名利禄在网络上完全可以模拟出来,忙于在虚拟的游戏中征战拼杀,荒废宝贵的青春时光。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
面对网络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大学生众多的网络行为缺乏约束。具体来说,虽然高职大学生整天手机不离手,手机不下网,但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网络德育。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于缺失的状态,思政课内容注重传统德育内容的灌输,忽略规范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只注重网络知识技术层面的传授,基本不探讨网络德育问题,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与遏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可以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德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否则就会出现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还不如大学生的现象。
2. 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拓展校园网站新功能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为教育大学生服务。可以尝试开通校园博客、开放播客功能,建立教师尤其是名师博客、播客,使教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大学生;学工部门可以用自己的APP来布置、记录日常管理工作,并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可用APP与大学生分享知识、布置作业,或与大学生讨论探讨,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对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或者名家讲座等采取网上直播的形式,以此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帮助师生开展专题知识学习,通过培养自律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文明上网。
3.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培养大学生的守法和自律意识
通过调查讨论,依据大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和完善有关校园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行为,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管理,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尽最大可能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网络,为大学生文明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应制定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效控制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议论。在信息社会,信息来源广泛,自由度很大。不良信息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自律意识,努力做到慎独。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争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活动,不断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并加强监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
关键词:支架理论;读写结合;英语写作教学
一、研究背景
1.初中英语写作教与学的现状
听说读写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技能。但是读写教学现状却是: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学,甚至几乎不花时间进行写作教学。
学生写作的学习现状是:很多学生会做其他题型,但是碰到书面表达就心里没底,基础好的学生也难免在审题和语句连接时犯错,基础薄弱的学生索性放弃了这一大题。
2.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运用情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初中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写作标准是:“学生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运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学生也能根据图表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由此可见,英语写作不仅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根据新课标,初中英语牛津教材(苏教版)进行了积极的改版,task课时就要求教师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但是,很多英语教师把这个课时割裂开来了。有的教师把课文内容讲得全面深刻,但是写作任务布置成了课后作业,第二天展示范文,并让学生背诵范文了事;还有的教师干脆只教课文,从不让学生完成写作
任务。
3.相关支架理论的支持
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要有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语言支撑,帮助他们搭建稳固的英语写作
支架。
支架理论来源于建筑业的脚手架(scaffolding),用来给建造中的房屋提供临时的支撑,房屋建好脚手架就可以拆除了。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最早把这一术语引用到教学活动中。支架教学理论的提出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原有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儿童在老师或其他人或物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笔者选取了所任教的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做出以下假设:
1.支架理论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有
效性。
2.支架理论运用于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三、研究过程
(一)教学内容
笔者以《初中牛津英语》(译林出版社2013版)7B Unit 7 A recommendation letter为例,来进行支架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
(二)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搭建主题中心支架
本单元的话题是Abilities,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背景知识,为task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本单元task的内容是写一封推荐信。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猜测即将要读到的推荐信的内容。接下来,学生组成两人合作组,通过pair-work的形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全。
在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读以及和同伴的合作,明确了这堂写作课的主题,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范围确定了下来。这样,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不会出现审题的偏差。教师协助学生在头脑风暴的合作学习中搭建好主题支架,为接下来的阅读和写作做好准备。
2.积累词句,搭建语言材料支架
如果找准了中心就是搭建好了基础支架的话,那么词汇和句型无疑就是使得支架更加牢固的材料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从推荐信中找出重要的词汇和句型,学生把这些词汇和句型汇总起来,为自己所用。学生输入越多的语言素材,就越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此外,学生积累的词汇句型越多,就越能体现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环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工作量较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里面学习能力较强、中等和较弱的学生都有,让他们合作完成寻找并汇总词汇句型的任务。
通过这一环节的积累,学生的写作信心得以增强,有了这些语言材料做支架,基础较弱的学生对写作也不会害怕或放弃了。
3.归纳演绎,搭建结构框架支架
很多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学习中有一个困惑:有写作基础和写作材料,怎样把它们合理地结合并搭建在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搭建写作的结构框架了。有了写作的框架,可以把握文章的脉络并易于自我纠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用示范、提示等手段辅助学生从已读的推荐信中归纳出一些和结构框架有关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写作搭建好支架结构。仍旧以本课的推荐信为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不同段落之间的联系,把文章的框架提炼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板书演示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板书如下:
接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提炼出来的框架使用到作文中去,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找出课文的可借鉴之处,引导他们进一步掌握语句的正确运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口头练习,便于立即检查和纠错。
4.协作互助,搭建情感内涵支架
读写结合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写”这个层次上。学生经过前几个环节支架的帮助,已经可以独立地完成写作的初稿,但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写作时犯些错误。这时就需要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搭建起一种情感上相互依赖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就是内在的情感支架,它主要包含组内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
(1)组内互评:同伴修改这一教学写作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情感依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写作成果的机会。同学之间发现错误之处一样,不会觉得丢脸,而会更加愿意共同改错,也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评价;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取长补短,融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情感交流圈。
(2)自我评价: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学生个体也能给自己的写作内容做出客观评价,不会出现拿不定主意或放弃自评的情况;
(3)教师评价:学生是特别需要来自教师的权威点评和肯定的,所以教师的评价不可少。教师可以把写作中的错误汇总,在课上集中讲评,但不指出具体学生,体现对学生的情感尊重。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对佳句进行赏析,并对作者大力表扬,进一步激发写作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习作展览、制作简报等,增加学生写作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后也有取长补短的机会。
5.坚持习惯,搭建独立支撑支架
教师只要坚持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支架教学理念,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具有了独立写作的能力。他们学会了依托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为独立写作搭建支架,这时教师的支架就可以撤除了。
四、研究结论
在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束之后,笔者选取了上学期末和本学期末的两次期末考试英语成绩进行分析。两次试卷总分都是130分,其中作文20分,试卷难度相当。
从两表的数据可以看出,纵向比较,测试班采用支架理论指导下的读写教学,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相比测试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横向比较,测试班和对照班在测试前写作水平相当,但是采用了支架教学的测试班学生在测试后写作水平比对照班高出许多,这进一步证明了把支架理论渗透到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五、结语
笔者的实验证明,支架式理论指导初中读写结合的英语写作教学是十分有效的。这一方法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层层搭建支架,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写作学习中有了着力点,每一次参与都为上一层支架做好准备,学生重拾了对写作的自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后脱离支架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娅.搭建支架,以阅读促进写作[J].中学课程辅导(中教学研究),2012(6).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学理论;经济价值;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技术及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但是,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当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理论及方法并不是非常完善,基于此,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于这一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代表了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确保能源的安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经济来说,其实质在于创建更多的能源清洁机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发展更多的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以及低碳服务,使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出现一个统一的局面。要想做好这一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加强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其具有经济性、目标性以及技术性这三个特征。具体来说,经济性主要是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机制及经济原则,不得出现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导致人们生活条件下降的情况。目标性则是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使其不会给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至于技术性则是指我们应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有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管理以及低碳城市这5个要素构成。
3、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步设想中,又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正是有这些理论上的支持,才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下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分析:
3.1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
首先,针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它们都属于三高一低往三低一高进行转变的模式,也就是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以及低效率往低消耗、低排放、低投入以及高效率转变,这一点和低碳经济是一致的,而且这四种经济形势都表达了经济活动应遵循生态规律这一理念,虽然研究的角度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可以说是其他三种经济形势的一种发展,基于此,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着巨大的联系。
其次,对于气候经济学,它和低碳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气候经济学主要通过对气候的变化进行考察,探寻气候和经济的关系,而低碳经济则是主要探寻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可以说内涵是一致的,仅仅是表述方法的问题,也正因为此,当其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主要是以气候经济学作为基础。
第三,至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规律进行探索,进而确保经济活动不仅能够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取最佳环境效益。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它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之间研究内容的交叉比较严重,很多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都存在着借鉴和参考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现象。
3.2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当前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利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等基本方法进行分析,比如边际分析、结构分析、弹性分析、结构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其次,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某些分析方法进行借鉴,将其应用到低碳经济研究之中,比如波及性分析、效益-成本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碳足迹、碳贸易、碳权和碳金融、碳循环等;最后则是使用制度学分析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一些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过度导致的,影响却覆盖了其他的国家,这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效应的延伸有一定类似,加之气候本身具有全球公用品的属性,因此,借用制度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相关研究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灵感。
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所涉及的模型也非常多,本文很难对其进行一一赘述,这里仅以低碳经济研究中政策评估阶段的模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政策评估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我们进行政策调整的依据,也是确保政策科学化的保证。依据评价目的及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政策评价模式分为效果模式、职业化模式以及经济模式这三类。其中,效果模式又包括附带效果模式、目标达成模式、综合评价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以及顾客导向评价模式;经济模式有可以细分为生产率模式以及效率模式这两类;至于职业化模式,主要的着眼点是评估的执行者,较为典型的就是同行评议。
在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总评分的计算:设指标层中的第i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值是Wi,评分是si,那么对于政策最后评价的总分S是:
其中,假如S大于0,则说明政策是积极的,具有一定的成效,而且S值越大则表示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强;假如S小于0,则代表着政策效果为负面的,我们应及时的对政策进行改进。另外,应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对政策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其得分对其效果及内在原因进行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政策的去向。
4、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4.1提供国际经济合作困境的解决思路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传统经济理论以及新国际贸易理论。从这些理论来看,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经济效益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从生态效益方面分析则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合作则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在将一些技术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过程时由于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及能源结构较为落后,很可能出现资源过度开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传统经济理论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避免这种问题。而低碳经济则提出了碳交易、碳贸易等国际经济合作方法,对于解决这一困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2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模式由于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出现了问题,甚至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当前的很多国家一味的强调GDP,也加重了这一问题,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亟需一种新的模式。而以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等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具有很广的涉及领域,其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如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革新,这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
4.3对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引导效果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倡导低碳经济可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对低碳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对于改善当前过度开发的问题有很强的改善效果,基于此,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转变将起到引导效果。
4.4为解决环境问题拓宽了途径
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仅仅靠道德上的约束是没法实现的。真正的途径应该冲法律约束及利益引导方面出发,而低碳经济中碳交易、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办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具体解决途径。
4.5对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当前的低碳经济中,很多概念还不是很完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对相关经济性研究起到了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效果,未来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相信将会给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更多的影响。
5、结语
低碳经济的研究对于改善当前的环境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队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在大的层次上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基于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索,借鉴更多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低碳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 曹海霞,张复明.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产力研究. 2010(03)
[2] 渠慎宁,郭朝先.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关键词:三元智力理论;PBL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能够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来看,其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元智力理论融合下的PBL模式
1.教师角色。处于PBL模式下,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探讨和掌握。
2.学生角色。学生角色在PBL模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换。PBL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PBL模式下,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予以重点考虑。
三、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智力需要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情境性智力出发,从而对人类智力进行有效定位,使智力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评价指标构成
1.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及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情况四方面内容。在权值设置过程中,根据重要程度,可依次设为6、5、4、3。
2.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熟悉问题所处的崭新环境、ξ侍饨饩龉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把握、提升任务操作的灵活性。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3.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与成分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相关联,包括以下内容:适应现有外界环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把握、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结合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看作是C级指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为A级指标,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作为B级指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上文中设置的指标权值,对应的可设置四个等级,即“优、良、中、差”。其中,优的等级分数在20~24之间;良的分数在12~20之间;中的分数在9~12之间;差的分数在0~9之间。通过对C级指标的评分,综合C级指标,可以对B级指标情况进行评分,进而反映出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