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资源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休闲农业;生态保护;农业发展。
一、引言。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郊区化”的扩散现象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与布局,让其在为城市发展中提供土地与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了休闲空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特征。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了“郊区化”扩散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在城区与乡村连接地带,出现了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城乡结合部。
有关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所提出的“边缘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之后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边缘带”;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1953年W.C.麦坎等人提出了“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概念。[1]我国有关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中心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具有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征的过渡带。”[2](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决定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其与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无法进行精确划分,他是与城市和农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两重特性、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兼有两者的特性。这部分区域既受城市又受农村的经济与发展辐射,区域和位置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性。
3、资源丰富、市场后盾。相对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上的补充。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往往还承担着城市市场,尤其是农副食品供应后盾的作用,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绿化依托、休闲去处。相对于城市高楼林立的状况,城乡结合部则生态环境更为清幽。随着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会成为都市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处。不仅如此,城乡结合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的空气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recreational agriculture,leisure agri-culture),最早是台湾用词,我国大陆地区早期惯称为“观光农业”,后也称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其它相关的名词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余种。[3]休闲农业最早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当时英、法、意约有60多万家农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诸多农场也开始改造旧式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沿海乡间别墅、手工作坊、葡萄园等特色项目来接待乡村旅游者。到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3]近20年来,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德国休闲农业的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作用体现为“食”与“绿”。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3]根据先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可知,虽然休闲农业中规模较大、但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九种形式。分别是:第一类,农业型休闲,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第二类,生态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类,度假型休闲,主要包括休闲农村、农村留学、民宿农庄;第四类,文化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4](二)休闲农业的特征。
1、休闲农业依赖众多资源,以农业为主。“休闲农业”字面上带有“农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但理论界对于休闲农业到底应该归属第几产业,目前尚无定论。休闲农业横跨第一、第二和和第三产业中,其依托的资源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大家公认的是,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往往城乡结合部要优于主城区,尤其是农业资源的城乡结合部优势更为明显。
2、主体资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长期的保护。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适值。超过容纳上限的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甚至影响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又极易为人为活动所破坏。这要求我们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眼光,开发与维护并重,并且要长期关注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的程度很深,与环境相互影响。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4大类9种,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面对众多休闲形式,游客的参与也各式各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产品、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菜等生活生产实践。可见,休闲农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游客的参与度很深。游客在享受相关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文化、资源、甚至经营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教育休闲两不误。我国目前农业休闲游的典型形式包括森林旅游、观光农园、农园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因为这种休闲方法,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比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再比如,市民农庄,农村留学等形式还能体会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普知识,并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这种休闲方式是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休闲教育两不误的,正因为如此,休闲农业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
四、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基于对城乡结合部特征的分析和休闲农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这种深远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式的建立:
(一)市场化生态保护模式。
都市发展依然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大量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我们相信,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开发,这个理念更会深入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那么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也必将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还为农业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好地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一条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项目的开展,都市消费者可以最直接地享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蔬果”。这样不仅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加价,还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可以说这种短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位于主城区的外围,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远,一般当天或两天足够休闲和往返,适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对于这种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必将越来越受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必将成为短假期内旅游的主要选择。
(四)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以及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匮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期望自家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可以说,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市民拥有自己自留地的最佳地点。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闲暇的时候去耕作自己的土地,并随时享受绿色瓜果。这种模式在德国最先推出,现在也受到了我国消费者的喜爱,我们也相信城乡结合部是最适合打造这种模式的地段。
五、总结。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特征的分析和对休闲农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仅可以打造市场化的生态保护模式、短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还可以为城市人口带来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和教于乐的自留地经营模式。可以说,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意义深远,休闲农业是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的良好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爱清,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J]。经济论坛,2004.1.
[2]秦明周等。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变化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地理学报,2000.5.
[3]毛帅。徐州休闲农业居民行为与市场细分研究[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传统农业经济的功能是单一的,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将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形式与第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农村经济向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例如,生产、生态、文化、旅游等经济功能的结合,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了渠道,对当地经济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单一的加工生产限制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拓展农业生产的广度,最大程度的开发农产品的观赏价值,不仅能够获取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经营利润,还能获取旅游方面的收益,增加了农产品经营的途径。
3.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完善农村配套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例如,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住宿、交通等基本条件的完善,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导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可以促进本地农民接收更多的知识、新文化,给村民提供向城市居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知识的广泛传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场所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在发展休闲农业之前要解决好交通、通讯、住宿等一系列的问题。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为城市游客到农村旅游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所以发展休闲农业的当地应该积极寻求交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开辟农村旅游专线,提高农村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2.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
休闲农业的发展切忌单一性,否则发展会受到较大的资源性限制,并不能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每个地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习俗,农村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得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休闲农业和文化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突出本地特色,提高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
3.休闲农业要始终突出“农”的特性
外来游客对休闲农业的追求,主要是注重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体验。所以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将休闲农业的形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精密的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果园采摘,在农家生活做饭等,将农村生活始终贯穿在休闲农业活动当中。其次,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例如促进种植、养殖等一体化,创建高效农业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其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休闲农业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而旅游开发的核心是要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该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措施,建立明确的制度保障体系,结合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素质教育培训,不断的提高农村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休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是实现休闲农业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5.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尤其游客?π菹信┮档淖非笠幌钅谌菥褪桥迓躺?、天然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农村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农村在休闲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证原生态和原风貌,切忌过度追求商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关键词:漳州市;休闲农业;开发
一、漳州休闲农业开发条件
(一)区位条件
漳州市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漳州市拥有二区一市八县,城区包括芗城区及龙文区,其余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长泰县、华安县。漳州市总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4.41万[1]。漳州市与台湾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还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并且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2]。
(二)文化资源
漳州市是农业大市,自从“开漳圣王”陈元光以来,传入了大量中原先进技术,改刀耕火种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荒垦田。加上漳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优越的条件,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为后来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基础。漳州有多姿多彩的农业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龙海市畲族乡具有特有的农业民族文化,最为闻名的有戏曲、剪纸和绘画。其中,“歌仔戏”是漳州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与音乐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作为地区著名的戏曲,布袋木偶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木偶头制作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漳州市还保留中原古韵之文化资源,如漳浦剪纸、诏安书画、开漳圣王寻安民宿、漳州武术等。漳州市历史悠久,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
(三)农业基础
漳州市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拥有耕地249万亩,山地1238万亩[3]。其农业资源丰富,拥有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畜禽、林竹特色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且注重农业品牌培育。近年来,漳州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拥有全国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基地、花卉生产集散中心等项目[4]。
(四)旅游业基础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优势,包括各类众多特色资源,如水仙花海、长泰县山重千亩油菜花、九湖荔枝海、平和大芹山万亩无公害高山茶区、九龙江农业大观园、平和三十公里观光水果带等生态农业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有利条件。不仅如此,漳州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并以此依托,借助本身特有的农业优势、明显的区位优势及特有的对台优势,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5]。
二、漳州市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一)以文化为导向的休闲农业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独特的布袋木偶戏、芗剧、剪纸等民间工艺,在彰显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应该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在休闲者来参观、体验和度假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体验和丰富娱乐活动内容。漳州的土楼群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化产品,将古民居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可以发展特色旅馆、特产小吃和民间工艺等行业。漳州市的瓜果菌类等农产品出产名列前茅,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将其传统种植方法、加工过程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发掘,结合现代开发手段,从而打造出符合市场品位的休闲农业产品。
(二)以技术为导向的休闲农业
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漳州市围绕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坚持运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如草莓公园,将草莓园的观赏、采摘和草莓制品的加工(草莓香槟、草莓冰激凌、草莓罐头、草莓果汁)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观赏。通过生态栽培绿色农产品、安全养护等技术设立农业文化科普空间,融合多方面的技术及产业,使休闲农业本身具备科学性与趣味性外,又提高其开发利用的效率。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休闲农业
市场是休闲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才能规开发出满足市场要求和顾客满意的产品[6]。现代休闲农业的需求市场是城市居民,而其农产品生长周期与游客活动规律存在常态化矛盾。有效的营销手段则能有效化解其困境,可以举办一些节庆活动,如柚子节、荔枝节等。可以拍摄微电影、广告等来达到推广的效果,以便让客人能及时得知信息和提前准备前往目的地体验农事活动。
三、漳州市休闲农业开发策略
(一)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开创品质新典范
漳州市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兼顾服务还要认真抓质量,从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在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时,不仅要保证其服务质量,还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所生产的农产品必须无毒、无公害、无添加剂。农户与中间商的合作,实现链条式的发展,将最优质、最新鲜的海产品、水果、蔬菜等第一时间以最实惠的价格供应,从而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就像一提漳州就能让大家联想到柚子、香蕉、龙眼、荔枝等亚热带水果,而我们要严把质量关,打造品牌,让顾客流连忘返,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也能心心念念这里的产品。
(二)以跨区域联动为机制,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现阶段,漳州市各区域休闲农业开发尚未形成全面协同发展态势,其农业资源开发效率低下及环境破坏等不良局面,应通过对资源、市场以及产品进行跨区域的全面分析后,设立适合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开发路径与模式。此外,根据农业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综合农业、休闲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领域的时空特征,构建基于竞合关系的休闲农业空间系统。借鉴现代区域协同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在跨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中,注重城乡互动的跨尺度开发与管理实践,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共赢局面。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休闲游憩成为越来越多寻常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游憩体系中,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异军突起,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内涵,博得了越来越多游旅游者的青睐,休闲观光农业开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休闲观光农业属于农业,但又不是纯粹的农业,而是一种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休闲观光农业和一般农业相互贯通的一面。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一般常规农业所不具有的休闲功能,这就是休闲观光农业与一般农业相互区别之所在。
1、在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1、休闲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休闲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1.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1.3、休闲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2、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开发深度不够。大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赏花、采果、休闲等项目吸引游客,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
2.2、休闲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知识含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2.3、农家乐无序发展,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的发展起步早,但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任由发展,使得大多数农家乐设施设备简易、经营内容雷同,品位不够高,彼此竞争激烈,使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
2.4、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近年来,虽然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开始生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其生产也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3、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三项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携手发展,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发展新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3.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规划起点要高,内涵要深,突出特色与个性化相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特别是要与农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同时要坚持以农为本(即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3.3、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吸引城市居民走出楼房峡谷、水泥森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要教育规划范围内的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才能吸引都市游客纷至沓来。禁止在规划区内开山采石和发展有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二是要保护文物古迹。乡村旅游规划区内的古建筑和旅游景观,许多是不能再生的,也是无法复制的。规划区内禁止农民修建与原有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物。三是要保护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最大看点和卖点,失去了民俗风情就失去了市场。不能片面地认为民间歌舞、游戏、民间技艺、婚丧嫁娶是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正是因为它具有类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反映的真实性才深深地吸引了都市游客。
3.4、开拓创新、寻求差异。现代休闲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
参考文献:
[1]严力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经验与问题[J].新农村,2006(12).
[2]黄志刚.裘纪言.正确引导、科学规划、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7,(02).
[5]张建宏.浅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07,(03).
[6]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