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物学 教学

在卫生学校初中起点的中专教育阶段,医学生物学是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基础医学课程。医学生物学涉及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既是医学基础的前沿学科,又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奠基学科,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期更好的提高授课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主体学习的意识便得到弘扬。我校医学生物学通常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考查课。由于是考查课,给学生造成一种医学生物学“不重要”的假象,而且学生目前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偏低的现象,医学生物学又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两大方面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相对微观、抽象,初中起点的学生从未涉及过,相对新奇,当他们接触到第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时,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上好第一次课—绪论是至关重要的。先从一系列问题开始:什么是生物?我们周围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他们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象自己的父母?学习医学为什么要学生物学?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角色,觉得生物学知识并不遥远,随着教师的答疑,使学生了解了医学与生物学关系密切,生物学是其它医学课的基础,临床医学的突破依赖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生物学的发展也源于临床医学研究的需要。如困扰人类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遗传病、艾滋病,还近几年来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的治疗和攻克,都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青春永驻”的愿望,临床医学又提出了如何延缓衰老的命题,这要通过生物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与医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贯穿始终。每一次课教师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来传授知识。例如:在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我们把它比做一个旋转扶梯,在介绍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关系时,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根毛线和一团毛线之间的关系。用生活实例对所讲知识进行强化,使其由抽象到具体,使烦燥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及视频为一体的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细胞”一章的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细胞器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加挂图很难讲清楚,尽管老师用发很大力气,学生仍然很难理解,而且感觉到枯燥。而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的播放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既感觉新奇,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状况,树立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观念,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录像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医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其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同时实验课开设的时数又少,因此应该格外重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重点开设了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临时装片的制作、细胞分裂、人类染色体及核型分析几个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实验中,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理解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各期的特征,掌握染色体剪贴、分组、配对,了解排列组成核型图,最后写出分析报告。这些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化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和方法。在细胞一节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实验“临时装片的制作”,通过实验,学生亲自用显微镜观看到了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知道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为学习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内容打下基础,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任重面道无,如何才能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初中生到医学生的过渡,学好第一门专业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医学生物学教师去努力的。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四、结束语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共卫生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常识、营养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识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报、宣传画、广播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检查评比等。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环境卫生是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休息的所有场所,重点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及运动场。基本卫生标准是干净、整洁、文明优雅、要求环境噪声、通风、采光、照明、教室建筑、黑板桌椅等设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课程编排 整合教学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blems in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Choreography

GAO Jian, HOU Qiulian, Rebiya oNuli, MA Wenjing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Basic Medical Colleg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thogen biology courses at medical schools and to set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teaching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ir course schedule, analyze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scheduling problems on the proposal will Pathogen Biology after all basic medical courses were taught,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ection of content integration in choreography and join hospital infection-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hospital infection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由于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①因此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随着医学课程的整合和缩紧,合理编排课程对病原生物学等桥梁学科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现结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现况浅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顺序的问题

1.1 病原生物学应放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护理、药学及预防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与各基础课程之间密切联系,而且与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其内容丰富,信息承载量大,是知识更新和发展最为迅速的课程之一。②以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医学寄生虫学部分为例,首先介绍各种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外,随之是对寄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内容的讲解。在各种寄生虫生活史的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医学蠕虫成虫和幼虫以及各种医学原虫的寄生部位,医学蠕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有很好的掌握基础,而关于虫体的生活习性,生长代谢特点,又牵涉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寄生虫的致病中,牵涉到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等多门基础医学学科的知识,在寄生虫病的诊断中,除了病原学检查方法,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临床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各种寄生虫致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不仅需要各门基础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牵涉到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多门临床学科,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况和特点的学习,又牵涉到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中,还涉及大量药学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以人体寄生虫学中对日本血吸虫内容的讲解为例,如果没有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不可能对日本血吸虫的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无法就“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宿主门脉系统,为什么却能在宿主粪便中发现虫卵?”这一问题进行理解;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影响学生对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中,尾蚴进入人体后的发育和移行过程的清楚认识,甚至进而影响学生对虫卵主要沉积部位和致病的理解;而在血吸虫的致病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会联系到其他多门学科,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涉及免疫学中Ⅳ型超敏反应的知识,而晚期血吸虫病致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需要学生熟知病理生理学中“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目前各高校基础医学课程编排一般都将病原生物学课程和免疫学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安排在二年级进行同期讲授,无法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起到知识奠定作用。以人体寄生虫学的临床诊断为例,由于包虫病严禁穿刺性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肝包虫病在B超中表现为肝部的液性暗区,而蛔虫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可通过肠道钡剂X线透视发现条索状暗影获得诊断依据,但目前高校主要将医学影像学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与临床医学各专业课程进行平行教学,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影像学诊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1.2 病原生物学至少应放在免疫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其实是“己”与“彼”、“我”与“敌”的关系,免疫应答过程本身就是发生于机体内部的一场战争。病原生物学为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的整合课程,在中专、大专、高职类教材中,通常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学科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一门整体课程进行学习,③而本科及本硕连读班级的教学中,采取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分段式教学、综合考核的方法整合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免疫学常作为另外一门必修课程平行讲授。从教材内容看,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都涉及病原生物的抗原性质、机体应对不同病原生物抗感染免疫的特点以及免疫结果、病原生物疫苗研发的进展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的领会和学习,离不开对免疫学课程的整体掌握。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平行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听到的免疫学相关名词在他们的免疫学课程进度中还没有涉及到,课堂讲授中陌生专业名词的引入会增加对学习的疲惫感,从而极大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的课程编排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考虑学生的身心规律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实现课程的合理搭配和负担平衡。④结合上述要求,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病原生物学应该设置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讲解,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病原生物学相关知识点的领悟,同时对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方能保证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递进次序和学习效果。而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编排顺序上,建议将病原生物学放在免疫学之后进行讲授,从而保障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免疫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2 病原生物学自身课程内容编排的问题

2.1 生物学分类与临床知识实践之间的矛盾

病原生物学教材以七版人卫教材为主要代表在各医科高校中应用,其中《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是独立发行的。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用整合后的《病原生物学》教材,但其实质内容依然是寄生虫学部分与微生物学部分独立编排的。从生物学分类角度,不可能实现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的整合教学,然而在两部分病原生物各自的章节编排中,医学微生物学的章节编排优于人体寄生虫学。以细菌学部分和病毒学部分为例,长期以来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都实现了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细菌和病毒部分的各论章节,从而能与临床医学的分科教学有所衔接,而《人体寄生虫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生物学分类法,在教学意义上没有微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意义大。《人体寄生虫学》之所以无法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章节,是因为一种寄生虫幼虫和成虫的寄生部位以及相应的致病都不一样,以钩虫为例,成虫寄生部位为消化系统,但在致病上从幼虫经皮进入人体就开始了,幼虫穿刺入皮肤时引起钩蚴性皮炎,幼虫在宿主肺部移行时引起钩虫性肺炎,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则引起贫血为主的临床表现。其实医学中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最具有相似性的分类依据不是生物学分类,也不是感染部位分类,而是传播途径分类,如果能将所有的病原生物按照传播途径进行编排,例如经口感染的病原生物有寄生虫学中蠕虫部分的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旋毛虫、肝吸虫、肺吸虫、带绦虫、棘球绦虫等;原虫部分的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细菌学部分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病毒学部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将这些病原生物放在一起讲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病原生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辨识程度,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病原生物学的整合教学。

2.2 建议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增加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章节

病原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有临床专业技巧的直接服务意义。作为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大环境,医院感染因其特殊的病因学和感染对象而备受关注。任何感染都是病原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感染也不例外。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有关医院感染的内容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课时少。⑤医院感染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病原生物学的学科内容,在学习了各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后,如果加入医院感染的相关章节,可强化病原生物的临床应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课程编排对病原生物学的授课效果非常重要。其中主要体现于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安排顺序,尤其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授课顺序。此外,应当注重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衔接与应用,提倡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以传播途径对所学病原生物进行章节编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病原生物学整合教学,同时建议将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编排入病原生物学课程进行讲授,增强本学科的临床意义。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科研项目启动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XJC201222)

*通讯作者:高剑

注释

① 张浩.病原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 :3626-3627.

② 邵世和,张文,申红星,等.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4):317-318.

③ 刘荣臻,马爱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