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树;移植;养护

1 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①大树的选择。选择树木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苗木的质量好坏还要考察移植点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苗木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移植树木的成活率和将来的绿化效果。一般高质量的苗木标准为:根系发达完整,有一定量的侧根和须根;无病虫害感染和机械损伤。而移植地点的地形,场地条件、交通状况等,也直接影响着移植作业的难度。②大树移植的时间。大树移植时间最好在春季树木萌动前和秋季休眠后。最佳移植时间应该在早春。春季万物复苏,随着气温升高,树液开始流动,此时进行移植正好符合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利于损伤的根系愈合再生,且经过夏秋的生长恢复,也为越冬创造了条件,使大树移植容易获得成功。

2 大树移植的技术措施

2.1 断根与起球

所谓断根,是指在移植前一定时间内对大树采取断根、切根处理,使主要的吸收根系回缩到主干根基附近,以促进侧根、须根的生长。一般以树干为圆心,以胸径的6~8倍为直径画圆断根,起苗时要尽量带“原土”,土球大小根据树木胸径不同而定,一般是胸径的5~8倍,起土球,用草绳捆绑,且应在掘树前标记好树干原方向,定植时尽量与原方向一致。

2.2 树木修剪

在移栽前,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便于运输和栽植,可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修剪量要配合树木品种、移植季节、根系情况等来确定。例如:针叶树不修剪,阔叶树适当修剪。当气温低、湿度高、根系完整时可适当轻剪;反之应重剪。在修剪过程中,要注意主枝和骨干枝的保护,以免破坏树形,不利于冠形恢复。为防止切口感染,可以在伤处涂抹植物专用伤口涂补剂或石蜡,并用薄膜包扎。

2.3 大树的起吊与运输

大树起吊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成活、施工的质量及树形的美观等。起吊要用装载能力大于树重的机车和适合现场使用的起重机类型,采用大吨位吊车,避免多次吊运。起吊的方式有2种:泥球起吊法和树干起吊法。现实中,多采用树干起吊法,只要操作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根部,有利于树木恢复,提高成活率,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保护树皮,以免造成机械伤。在运输时,树冠要向着汽车尾部,根块靠近司机室,树干包上柔软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软绳扎紧,土块下垫上垫木,然后用木板将土球夹住或用绳子将土球缚紧于车厢两侧。树冠用软绳聚拢,如果远距离运输,要注意树木的保湿工作。

2.4 栽植

大树栽植是整个大树移栽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大树的栽植成活率,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配合施工要求,将大树斜吊于定植穴内,撤除缠绕树冠的绳子,配合吊车扶正树体,调整移动树冠,配合之前做的标记,尽量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然后撤除包裹土球的绳包或箱板,选择通气、透水性好、保肥力强的土壤回填到栽植槽,分层夯实,把土球完全埋于地下。 因此,移植后要根据树木规格、重心的高低进行相应规模的支撑。特别是带树冠的大型树木遇到大风天气很容易倒伏,务必进行支撑,固定根系,避免根系损伤和透风失水。支撑有三角桩、直立单桩和“ 门” 字双桩、拉线等形式。

3 大树移植后的养护工作

① 支撑树干。大树移植后必须进行树体固定,既可以防止倾倒伤及行人,又可以固定根系,利于根系生长。选择树杆或竹子采用正三角形,支撑于树的2/3处,为防止树皮受伤,可以在支撑点要加垫保护层加以保护。②遮阴。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植物蒸腾作用强烈。大树移植初期,应为树上部分均匀喷水降温,以降低蒸腾,必要时要搭制遮阳伞遮荫,成行、成列、成片的树木可做遮阳棚。③给水控水。合理浇水是大树成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移植后的大树,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对土壤水的依赖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在保持土壤湿润的前提下,向大树的树上部分喷水,补充其水分需要,降低蒸腾。④施肥。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收能力弱,宜采用根外施肥。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液肥追肥,还可加入复硝钾等激素促进光合作用,其它肥料采用少施勤施的方法,以避免伤根。此外,要避免午后施肥,以防造成药害。⑤中耕松土。中耕松土可以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根系萌发,还可以破坏土壤毛细管,以减少水分蒸发。⑥病虫害防治。新植树木的自身抵抗力下降,抗病虫能力差,所以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随时观察,适时采取预防措施。

4 结语

在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很多城市的建设工程都免不了要占据一些古老、珍稀、特色树种原先的生长环境,因此,大树移植对特色、古老、珍稀的树种资源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70-01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1]。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就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这样可以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可以很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该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可以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2 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2.1 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进行考虑,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可以同步发展环境[2]。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的面积,将修复生态的水平提高。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这样会促使整个水平面上升。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所以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的面积。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来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

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该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的时候,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就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2.2 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之前,首先应该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特点,之后实施会更加符合实际要求以及更加合理,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①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部分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主要的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的时候,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者种植铺地植物,可以将水流速度减低以及更加有效地解决出现的不良问题。②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方法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可以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③设置道路方面。一般选用多种防护效果较好的植物混栽,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3],以更好地保护路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人口数量以及环境问题发生状况增多的现状下,解决人口增多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态修复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以很好地对我国环境进行有效改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配置[4-7]。

4 参考文献

[1] 史新琦.生态美思想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12):264-265.

[2] 布凤琴,范萌嘉.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植设计发展:上海市生态园林设计及植物配植[J].现代园艺,2014,11(20):189-190.

[3] 黄剑云.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3(6):254-256.

[4] 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 谷勇峰,李梅,陈淑芬,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4):25-29.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3篇

1.1坚持景观丰富的原则

利用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体现出景观的丰富性,将多种空间景观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包括原理植被、路径、水景、建筑、山石、小品等等,使风景与水景向融合、人文与环境相融合,采用多样化的设计形式,使各种空间元素交相辉映。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一定要保证空间的秩序性,不能让园林景观显得杂乱。

1.2坚持园林功能多样化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设施包括花坛、假山、座椅、墙垣、园区灯、解说牌等等,利用空间艺术设计原则,充分的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增添景观园林功能的多样性。在园林工程中设置园椅,可以供游客休息,是园林中最基础的设施。园椅地点一般选择在有景可观之处。并且园椅常常与花坛、园灯、台阶等设施相互组合,更能彰显出园林和谐之美。园林中花坛有很多种,按照花坛的建筑形状,可以分成立体形式以及平面形式;也可以按照四季将花坛分为四种季节的花坛;还可以根据花坛中植物的种类,分为专类花坛、球根生、一二年草木、水生等。园灯是为游客照明,并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所以在园灯的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园区晚间的照明,还应该保证园灯造型美观,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园林中墙垣上窗、门等,在园林造景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园林进行划分区域,保证空间的通透性,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将墙垣上的门洞与周围的环境相互配合,构成“对景”等,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园林中的解说牌为游客进行最基本的指示,包快展示台、路标、园林布局图、宣传板等,是园区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1.3保证园林景观具有空间感以及层次感

园林景观设计的层次空间主要表现在景深的层次上,景深的层次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空间感和进深感。通过园林景观的层次设计,在景观平面上分出多种不同的区域并且活动内容错落有致,在纵向范围内又呈现高度的变化以及层叠的景深易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受。如苏州园林的拙政园中,水廊的柱与檐将周边景色以及“与谁同坐轩”这几个大字框入画中,并将其当做整个远景的前景,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耦园中看到苏州园林中的景象,到处都有框景这种空间艺术设计手法,包括狮子林的九狮峰以及海塘门、华布小筑等等,都赋予了园林艺术感染力。

2空间设计形式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地形设计

在景观园林中的游客主要运动是为步行,所以对园林地形设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艺术设计在地形设计上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园林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造景。我们还以苏州园林为例进行分析,苏州园林充分的利用了苏州的地理环境,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水、山等自然资源。如用掘土造高坡景,这正是苏州园林因地制宜的有效例证。在造景过程中,既要具有创新意识,还必须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将一些主流的元素应用到空间艺术中,增加游客对园林的亲切感。(2)不改变原有的地形,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保证建筑物与地形向协调,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习性以及自然规律。

2.2植被设计

在植被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布局,能够增添植被的空间感以及层次感。将不同的植被组合起来,包括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季节、不同大小的植被。在空间艺术设计的理念下,还需要充分的结合园区风景、水景等,将植被进行交叉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这样显得很有层次,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在如此具有空间层次感的景观园林中休闲娱乐,很容易被感染,从而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

2.3活动区设计

在园林活动区设计中,利用空间艺术设计理念,根据游客年龄段大小,将其分为不同的空间层次。设计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等,在设计中体现不同年龄段的主体,为园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3总结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形式;创新

经过几十年的革新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这是园林设计的一大缺陷。导致这种文化因素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了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师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对于国内本土文化特色元素没有给予关注,导致我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因而,为了实现现代风景园林的改革发展,应该对早期传统的园林艺术深入研究,做好多个方面的改革创新,让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价值有所提升。

1 创新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

1.1 人文理念的创新

我国是几千年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形式。文化必须是能够呈现出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应满足这一要求。这种条件不仅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对于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变革,从各项历史文化中演变出来的,这是园林设计思路创新的基础。根据规划设计地段的条件,在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园林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思原则与地方历史一致,这样才能将本土文化特色、人文理念展现出来,创造出园林艺术更强的生命力。历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文明,其塑造出来的人文理念应当受到重视。

1.2 虚实理念与技术的创新

“虚拟现实”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的。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变革,拟现实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目前的VR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其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也呈现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尽管虚实技术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但若将其与传统风景园林设计对比可知,VR技术摆脱了传统维度限制的虚拟风景园林,属于更加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这种技术不会受到其它条件的限制而舍弃众多实用的设计信息,还能摆脱二维尺规对形式的束缚。从实际应用角度看,这种技术能将各种形式的园林数据显现于多维的虚拟风景园林环境中。而所谓的“维度”除了有X,Y,Z坐标系之外,还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参数指标,如:光影、色彩、时间、声音等,这些元素能够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使得风景园林的物质功能与信息功能得到了运用,把风景园林的各项设计都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调整。

根据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看,虚拟现实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体现了十分清晰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更快、更高质量的图形;更便宜、设计地更优越的输入、输出设备;更强的处理能力。这些因素能从整体上促进虚实技术水平的发挥,让设计师们创造出更加优越的风景园林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能促进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由于风景园林师们必须要注重对风景园林艺术作品根本的理解,这就需要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辅助自己的设计工作,实现园林创新艺术的更新调整。在风景园林师们研究虚拟现实的表达潜能时,对于更加复杂的园林景观也会有新的发现,在这种环境下的虚拟现实的工具与技术也会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于整个风景园林设计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1.3 结合农业产业的理念创新

欧洲的一些乡村地区看上去就象一座大花园―――那些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错落有致的村舍、有高高尖顶的小教堂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样,中国传统的村落中那从门前潺潺流过的溪水,那白墙灰瓦,那竹楼、圆楼、吊脚楼等等无一不给人一种优美的意境享受。

现在,多数大中城市的边缘区,除了已开发的大量的住宅、工厂、大学城、主题公园等人工及半自然的环境外,还有大量的乡村环境,我们大可就其村落本身和田园环境,结合农业产业,创造既能提供一定生产功能又能满足观赏与休闲度假需求的环境场所,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等,从而就近满足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田园、亲近自然的本性需求,同时也能够让都市走进乡村,乡村融入都市,实现城乡共融。

2 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策略

2.1 继承传统园林优势

2.1.1 视域边界的巧借: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摆脱拘泥于庭园范围的模式,逐渐拓宽园林的视觉效果,保证园林景观的协调构建。对于选择的园林景物,应该符合现代人文发展的需要。让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这样才能衬托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常会将视域空间看成设计范围,将地平线当成空间参照,这就继承了传统设计理念的优势。

2.1.2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师们常常会注重于自然景观的捕捉,把各类优美的风景园林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里。利用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将峰峦沟壑表现在庭院中。从二维的园址的基础上显现出三维的空间效果。结合对全园的景区、水面、游览路线等全面规划处理,这些就本质上均属于 “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属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提炼,对于现代园林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手法创新。

2.1.3 渐入佳景的空间组织:

对空间组织的构建,主要采取的是“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创造方式,这样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起到多个方面的效果,如:“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等,这些都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积极贯彻的理念,能够向我们展示出别具风格的园林设计。在设计安排时,我们需要把园林整体的形状、尺度、空间等元素全面调整,以此来创造出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各不相同的艺术效果。设计师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手法,如: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让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发挥更好的效果。

2.1.4 合适的理想环境:

现代人文理念的更新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设计师应从居民角度考虑设计出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人居物质生活的需要。考虑到国内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将重点放在了小气候园林的改造上,借助于不同的植物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从而创造了与现实生活需要相符合的生活环境。

2.2 风景园林设计创新的引入

2.2.1 生态环保的设计手法: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环保观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环保知识与方法,解决园林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园林生态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场地生态良性循环的尊重、对环境能源的保护利用、对区域协调相容和景观优化利用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规划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园林设计中,对于生态环保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已成为现阶段景观设计师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之一。如上海世博会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理念上提出了视觉园林景观最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创造史无前例的园林景观资源、提供多元视点以及保证正常视点的通透性、保证高效的视觉可达性等手段,满足游客对于水、绿、景观标志物等的观赏需求,增加园区的吸引力。

2.2.2 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引入:

在现代园林设计时,园林师应将园林中各景观要素加以反复推敲,在满足其视觉、嗅觉、审美等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更多的艺术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景观是城市环境的核心,如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内外,布满了绿色植物,充分展示法式庭院园林的设计风格。著名的景观设计师米歇尔•赫斯勒(MichelHoessler)与他的团队agenceter,在馆内仿建法式园林,打造“凡尔赛花园”。法式园林的垂直绿荫从地面一直延伸到花园屋顶,整个屋顶被绿色覆盖,并在场馆内庭形成一道道绿色的瀑布,绿意盎然仿佛一层精致绿色的面纱而又唾手可得,建筑与园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场馆内庭四面形成的一道道或曲或直的绿篱,让人联想到电子线路板等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元素,这种古典与现代、园林与电子信息结合的设计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这种法式垂直园林采用了复杂的滴水灌溉方式,正是这种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的运用使得法国馆馆内景观设计耐人寻味。

另外,我们熟知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园林设计,也运用了一些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展现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精神。与此同时,由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系统集成正成为丰富景观设计资源的强大的技术手段,从多方位进行园林设计的创新,勾勒园林景观的空间格局并进行景观资源的空间分析,这对于提高园林景观的现代气息和美学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于园林艺术更加关注,设计师在创造风景园林时应该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园林作品,这是新时期园林设计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鹏.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情感因素[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唐志泉,陈金兰,冯光澍.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2009.

[3]戴竹秀.浅谈风景园林设计四大创新理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4]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张光琴,韩波.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探析[J].现代园艺,2010,(1):46-48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