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河南省 农业基础设施 财政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与平均利润率。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增强农业发展潜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肩负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为了完成《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及“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两大重要目标,河南省政府制定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在这一宏伟规划的背景之下,客观认识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状况,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参考建议,将有助于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拥有耕地面积在1.189亿亩,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从2004年开始,河南集中农业开发资金15.3亿元,以24个粮食总产量高、商品粮数量多、中低产面积大、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的产量大县为重点,连片开发,着力打造粮食核心区。近年来,河南共建设了新乡、安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5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2358万元,规划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90万亩。从2004年至2007年,河南共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193个,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115个,累计总投资19.85亿元。
大型灌区在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全省共有3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大型灌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7%,粮食总产量为150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达1964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29%。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机遇,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实施了鸭河口等28个大型灌区、128个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37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2300多座,总库容达270亿立方米以上,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充分发挥公路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以县乡道建设和危桥改造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公路网整体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两年完成投资12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78万公里,改造桥梁5万延米。截至“十一五”末,河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818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0.6公里,双双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于2007年率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河南省积极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强乡(镇)客运站和乡村招呼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907个乡镇都建有客运站,招呼站近1.3万个,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选育推广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等小麦新品种和郑单958、汛单20等玉米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是“十五”期间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2007年郑麦9023和郑单958再次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授权品种,连续三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河南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已由过去的8―10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河南省还重点推广了机耕深耕、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25亿亩次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000多万亩,亩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到8400多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9.32万台,农机户总数达到481.7万户,农机固定资产达520亿元,从业人数560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机耕地水平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评价
1、投资强度分析
为了评价河南省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本文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系数进行分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系数定义为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与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之比。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这一具体的数额来评价财政支持农业建设是否充足。当这一数值大于1,说明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采取较强的支持政策;当这一数值小于1,则说明政府财政没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足。
表1数据显示,2000―2009年间的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期间有两年(2001、2004)的投资强度略有下滑,其余年份则增幅各异:2000―2006年基本保持略有起伏的低速增长,2007―2009年间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幅显著,财政支持空前有力。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投资强度系数大于1,说明河南省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比例,已经超过农业所占GDP比重,反映出省政府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
2、投资增长分析
财政收入是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数量的前提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财政收入、支出水平,进行投入增长的均衡分析。
表2数据显示,除2001与2003年外,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2004及2006―2009年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不仅高于35%,而且高于同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增速,2009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72.53%,反映出河南省政府2006年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超常规财政支持。
3、投资效益分析
目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增加农业产值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农业基础设施对于河南省广大农民而言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增加能够有效的抵御干旱对农作物的威胁。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业产值的增加同财政支出具有一致性。随着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农业产值有着较大的提高。同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先决条件,对所在地区未来十几年内的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正效益,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产出。因此,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河南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手段。同时,加强对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也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分析
1、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从绝对额上看,河南省财政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大幅度增长,由2000年的3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61亿元,十年之间增长10.6倍。但由于近年中央和地方在支援农业生产之外加大了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面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了惠农政策补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情况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近年又逐步加大了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这对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品质、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河南省政府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逐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比重。
2、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
财政支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从支出结构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事业费比重高。近年来,我省财政支农支出中的行业管理费占53.3%。行业管理费虽然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但行业管理费中的大部分是用于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方面的并非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按照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中央财政投入,省级政府配套;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县乡政府负责,对个别特殊项目省级政府进行适当补助。但是,近年来,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力对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支持;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已被取消,为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一事一议”的公益建设项目也基本暂停,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病险水库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影响了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三是财政支持对象过于单一。我国财政支农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单位,基本不支持私有、股份制单位;主要支持非盈利性的事业,基本不支持盈利性的事业和企业。支持对象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建议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除了配合搞好中央大中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着手搞好农业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力解决好中小型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发挥好财政的支持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
1、树立正确观念
财政支持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一是支持,二是引导。所谓支持,就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需要,农民和市场因素无力或不愿做到的农业经济事项,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扶持发展。所谓引导,就是财政政策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手段,吸引社会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领域流动,实现财政政策与市场投入主体的互利双赢。
2、采取有效措施
(1)可根据各地情况,适时放开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近年来,农村小型公益事业无人管的问题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增长。在当前县乡财政还无力顾及此项事业的情况下,适时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应该是有条件的。可按照“一事一议”项目规范,一些乡村可以有计划地每年开展一个“一事一议”项目。
(2)对一些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可以实行财政补助。对一些受益对象明确的项目,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社会招标的办法,委托社会力量进行经营、收费和维护,招标工作定期(如每年一次)进行,以确保中标者经营、收费和维护的合理性,财政可以对中标者进行适当补助,以尽量降低农民的交费负担。对一些受益对象不明确、收费工作难以进行的项目,可承包给社会力量进行经营和维护,不向农民收费,财政对经营者给以合理补助。
(3)完善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可以扩大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将水利建设基金的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田间地头。
(4)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工作。农村公路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规划,相信农村公路建设问题会逐步等到改观,财政部门肩负着筹措资金的重要任务。统筹有关方面资金,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筹资体系是财政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同时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是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公路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公路养护由县乡政府负责,而县乡政府财力紧张,无力管养。应考虑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省道管养体制统一管养。省交通管理部门在每年资金预算时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全省公路管养体系统筹安排,中央、省财政对县乡政府给予农村公路养护转移支付补助,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对农村公路养护予以必要安排,建立起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5)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论单位的所制性质、不论事业的盈利与否,财政政策都应给予支持。当然,其前提是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6)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目前,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支农政策高度依赖中央,地方几乎没单独实行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能力。地方财政所能做的,就应该是多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经济问题,多研究财政支农政策的方向和现实着力点,积极试点,积极呼吁。地方创造性工作,是中央形成支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的契机。
3、创新体制建设
(1)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一是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二是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粮食核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生成与促进机制研究》(B8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 何平均: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绩效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11).
[3] 金鹏:内蒙古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0).
[4] 张洪艳、刘吉双、徐梅: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9(8).
[5] 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关键词】农村道路;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农村道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秦安县立足全省“1236”扶贫攻坚战略和全县“11132”发展战略,强力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农村道路建管力度,努力推进农村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近三年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2013年完成秦安王铺至甘谷大庄公路改建工程15.977公里、叶堡至喇双公路改建工程18.434公里、2013年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项目56条143.5公里、解放路至凤山公园道路改建工程1.87公里;2014年完成的项目有:仁大至叶堡公路改建工程28.46公里,全线采用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路基宽7.5―6.5米,路面宽6.5―6.0米,预算总投资51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3920万元。建制村通畅工程64条156.2公里、泾甘公路及吊庄桥灾后重建工程续建工程。2015年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02条273.7公里,补助总资金13685万元。建设标准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4.5米;路面结构形式18厘米厚水泥混凝土面层+16厘米厚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0厘米厚天然砂砾垫层。截至目前,到位6845万元。
1.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县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长足成效显著,但在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等级相对较低。目前,全县农村等外公路(四级以下公路)占农村公路网的 43.92%,晴雨通车里程仅为总里程的 76.2%,区域内路网技术等级只有 3.59%略高于四级,有的部分村道甚至达不到四级。二是,项目资金不足。随着农村公路项目的逐年实施,资金缺口问题日趋显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地方交通部门负债累累,致使有些工程项目无法按期开工,或已开工的项目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规划落实不到位。从规划项目的落实来看,自主性较差,一些规划项目的落实由于完全受国家投资导向所控制,因而造成了一些断头路、不通路。四是,个别项目标准不高。一些建成早的公路,不能满足当前大吨位交通车辆需求,通车后出现路基下沉、翻浆、路面坑槽等病害,通行能力降低。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设计标准方面。农村公路属国家补质,按照交通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各地确定本地区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技术标准,我省在结合自身经济基础、交通发展的情况下制定通乡油路技术等级为四级。但这个统一标准并不适合所有项目,虽说是通乡油路,实际有些项目是县与县之间的主要干道。同时,设计受资金制约,由于县财政困难,补助资金不能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合理性和质量,致使设计中存在旧路病害处治不彻底,防排水设施不完善;以致使出现农村公路抗灾害能力低、通行不畅的问题。
二是,资金投入方面。按照目前国家政策,凡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国家只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其余不足部分,均须地方政府配套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需求之大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之间存在矛盾,紧靠县政府的力量,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将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同时,随着修路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都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村公路本身投资低,资金短缺的问题更是让工程建设举步维艰。
三是,工程施工方面。在村村通工程中,由于村与村之间或是环绕农村村内街道,巷道进行的路面硬化(水泥路面),涉及的村多,工作面宽,县交通部门难以全面负责实施,便交由各乡镇或村组织实施。这样就出现了许多管理不规范、技术不过关、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同时,农村公路建设范围广泛,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县交通部门公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尽管技术人员常年奔波,奋战于公路建设第一线,但是仍然与日渐繁重的建设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管理养护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干线公路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公路由于其不收费,大吨位和超载车辆行驶农村公路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在短时间内承重层迅速破坏,造成通乡油路质量恶化。同时,农村道路建设中重建轻管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公路“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体制还不健全,执法主体不明确,养护资金不到位,造成了农村公路失修失养。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影响了公路建设综合效能的发挥。
3 几点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对外通道不畅。境内只有206国道一条二级公路和356国道一条四级公路,高速公路直至2010年才开通,县内无铁路通行,运输能力低,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路网结构极差。全县有四级以下低等及公路460公里,四、五类危桥38座。仍有757个村小组、1251个自然村未通公路。同时,农村公路建设鉴于资金缺口,只重视主体公路建设,安保工程等附属设施基本未实施;大部分农村公路桥梁为当时民间集资建设,技术状况较差。
(三)农村公路养护缺位。原来受机构、人员、经费影响,我县农村公路基本处于失养状态,影响其使用寿命及安全畅通。今年7月下旬出台的《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部分乡镇落实不到位,影响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客运站场服务能力低。目前投入使用的县中心客运站,建设标准低,占地小,容纳能力低,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现仅建成龙岗乡客运站和72个农村便民候车亭,县—乡—村客运网络不够完善。
(五)物流业发展滞后。目前,县城有6户二类维修企业、18户货运站、120余户三类维修企业分散县城四周,占道维修,随意卸货,脏、乱、差,影响城市卫生和美观;县城2100余辆货车、农用车及小车占道停放或挤占建筑空地,经常堵塞交通,危及交通安全,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六)城区公交发展落后。目前,县城有公交车6辆计127座,开通公交路线3条,含1条古樟工业园专线。存在公交车辆运力不足、线路少、发车密度低、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老欠大。“十五”以来,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累计负债710余万元。
二、原因分析
1、本级财力欠缺。虽然,县委、县政府很重视民生建设,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但相对于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2、交通项目上级补助资金少。公路建设方面,上级现行补助标准为:县道升级改造40万元/公里,乡道及客运网络连通工程20万元/公里,其他连通工程8~12万元/公里。按照上级标准来看,现行投资县道升级改造至少需150万元/公里,乡道及客运网络连通工程至少需80-100万元/公里,其他连通工程至少需30万元/公里,显然现行上级的补助资金还不足总投资的1/3。因补助少,自筹资金难度大,导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中技术标准掌握较低,建设质量难以保障。站场建设方面,上级对乡镇客运站按50万元/个标准予以补助,不足建设资金1/4,争取项目后难以开工建设。
3.上级建设计划偏少。农村公路方面,今年预计安排100公里建设计划,但我县收到立项申请已达500公里。危桥改造方面,我县有危桥38座,今年仅立项1座(全省仅4座),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一是我县地处山区,属丘陵地带,地质条件复杂,且原材料缺乏,农村公路建设成本较大。二是土地指标有限,站场及物流园区建设用地难以解决。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完善对外通道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鹰梅汕铁路和三明至吉安铁路已列入建设规划。我县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建议由县发改委牵头,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争取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向上呼吁,争取鹰梅汕铁路和三明至吉安铁路均途径并设站于。同时,争取206国道和356国道改造升级。从而,使我县形成“十字型”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对外交通路网格局,促进我县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
(二)关于完善境内路网的对策和建议
1.县乡道升级改造方面。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县城至、至、至、至升级改造工程,提升8字型县乡道通畅水平。
2.通自然村公路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计划。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兼顾条件成熟,逐步安排通自然村建设计划,争取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通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政府扶持。针对建设资金缺口大问题,县财政根据财力补助2-3万元/公里。三是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农村公路建设优质高效。
3.危桥改造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计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危桥改造任务。
(三)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养的对策建议
以贯彻落实《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为着力点,建议由政府办督查室牵头对各乡(镇)贯彻落实《办法》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乡(镇)农村公路管养在人员、经费上落到实处,确保我县农村公路管养落到实处。
(四)关于加快客运站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支持新建县西城客运站和、、3个乡镇客运站,鉴于上级补助资金低,建议县财政补助乡镇客运站资金50万元/个,同时,按征地成本价供应所需土地。西城客运站采取招商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五)关于加快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县政府委托县城建公司作业主,由县城建公司出资或邀请有实力企业出资合作,完成物流中心建设前期项目征地、拆迁、土地整理及道路建设工程等;二是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早日落实项目投资商,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六)关于扶持发展城区公交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方案一:建议县政府将县驰骋运输有限公司公交分公司予以收购,由县相关部门负责经营管理。
方案二:继续由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对公交公司新购置公交车辆给予购车补助。该公司今年拟新购置6辆公交车,据测算需要购车资金约90万元,建议县政府给予扶助购车资金30万元。二是县政府增加老年人乘车补助至20000元/年·车。三在西华路、琴江路增设12个公交车临时停靠点。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 规划目标; 措施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 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 公路建设等级低下; 另一方面, 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 资金投入不足, 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 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 10 万元,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 通达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 由于资金不足, 缺乏养护, 超重车辆的行驶, 导致路面破坏严重, 功能失效。
(4)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 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 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 这类公路损坏严重, 造成财力浪费。
(6) 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 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 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 质量欠佳, 有的年久失修, 通行能力差, 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 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 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 总体安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首先, 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 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 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 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合理布局, 纵横结合, 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 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 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 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 逐步丰富“毛细血管”, 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 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 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 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 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 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 注重实效, 确保质量, 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 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 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 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 兼顾环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 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 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 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 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又要经济合理, 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 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 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扶持,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 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 统筹规划, 协调行动, 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不强行摊派、集资, 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 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 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 一方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 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 另一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 以中心城镇为核心,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 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 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 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 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首先将农村公路与上层次公路衔接, 保证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 而后建设大量的连接线、支线、沟通线、联络线, 使农村公路成网, 满足多方出行要求。农村的道路建设, 要打破县、乡、村的界线, 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画地为牢, 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 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和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管理,通过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活动开展,进一步理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形成推动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提升的软硬件基础,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公路服务城镇化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201x年建设10个,20xx年建设10个,力争201x年底前,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建设标准见附件),实现场所建设、人员配备、资料管理、工作制度、权责清晰“五达标”,初步达到农村公路基层站所“决策管理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路网管理信息化、养护服务精细化、路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
三、实施步骤
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从201x年开始至201x年底结束。按照年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动员发动。市局公路处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发动和工作部署,各县区也要广泛动员,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积极性,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实施、保障数量、确保质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目标,科学编制建设方案,高质量高标准设计,稳步有序的开展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工作。
(二)实施阶段。各县区交通运输局按照建设活动的总目标和年度具体要求,细化年度任务,分解具体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考核,多措并举的抓好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推进落实。重点加强对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全程跟踪建设进展,定期专题会议调度,及时处理解决影响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积极归纳和推广活动中的有效手段和成功经验,促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建设期间,市局将对县区进行1至2次实地检查,各单位要做好建设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考核验收总结阶段。市局将对各县区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考核和总结评选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各单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公路乡镇管理站规范化创建活动是提升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县区交通运输局要高度重视,优先推荐具备管养文明示范乡镇评选条件的乡镇参与规范化建设活动。要加大对乡镇农村公路工作的督导,加强协调,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开展。
2、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各县区交通运输局要根据乡镇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乡镇“四位一体“交管所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批次,分批实施。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的可与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联合办公,并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未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的由县交通运输局与乡镇政府协调解决办公场所,并配齐办公设施设备和必要的养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