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管理
1 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工作特点
社区护理是一种以社区中每个家庭成员为对象的护理活动,其中又以妇女、儿童为主要的护理对象。社区的保健活动也往往局限于此。社区妇幼保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疾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提高整体的人口素质。社区的妇幼护理工作通常都是由护理人员携带简单易操作的工具来进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对妇女儿童做好护理工作,还要通过访问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状况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从而帮助他们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理环境。一般来说,社区护理人员都是根据区域来进行社区妇幼护理工作的,作为从事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处理好与自己区域内居民的人际关系,还要适当地调节儿童、妇女以及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协调好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公安机关、妇联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保证社区护理得以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
2 社区妇幼保健院的不足
社区妇幼保健院是以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以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其他人群为次要对象的区域性医院。它的中心工作是保健,目的是保障生殖健康,主要特点是保健与医疗的有机结合。它的主要工作包括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心理咨询等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社区妇幼保健院处在相当弱势的地位,护理管理以及护理者本身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2.1 保健院护士具有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并且护理人员数量少,结构也比较不合理。
2.2 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2.3 社区卫生服务与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匹配。
2.4 社区卫生资源比较薄弱。
2.5 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2.6 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后。
2.7 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政策不配套。
3 如何提高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
3.1 提高护理质量 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着病人的安危,病人到妇幼保健院就诊,是建立在医疗安全的基础上的。因此,确保医疗质量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首要目标。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关系着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始终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谋求妇幼保健院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合理的投入为主,让病人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从而使医患关系变成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状态。同时,妇幼保健院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向居民承诺自己的医疗质量,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并以此为义务,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医疗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居民有足够的信心来就诊。
3.2 狠抓内部管理 保健院要发展,必须要改革管理制度,因为我们都知道: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首先,要狠抓制度建设,将制度作为激励和约束人的重要管理手段。护理人员要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奉献一流的护理水平,创造一流的业绩作为工作目标。按国家一级标准,建立和完善安老院舍的实施标准和规则、规例。加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必须有目的、有计划,逐步培养和引进人才,合理恰当地使用人才。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关系到保健院建设的成功与否。只有尽快形成人才优势与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才能促进保健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采取“重金招聘权威人才,体制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末位淘汰无用人才”的方针政策来引进人才。抓专科建设,也就是说,要根据妇幼保健的服务特点,把自己的特色专科建立起来,把自身优势突显出来,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抓保健医疗质量,强化职工培训,建立保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检查和考核要严格按照等级保健院质量标准来进行,要求参与培训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并予以监督,努力做到不出现医疗保健事故。抓优质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必须始终坚持,树立救死扶伤、有奉献精神、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努力创造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给予病人的保健医疗服务能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
3.3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除此之外, 在目前可以提供的条件下,对那些业务能力高、身体情况好、工作水平强的护理人员进行优先考虑,在不断组织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训练进行加强,把基本功训练和专科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操作比赛,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并鼓励、支持他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函授学习。通过上述举措,争取将社区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技术、学历、职称以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缩到最小,从而真正做到在整体上提高妇幼保健的护理质量。
3.4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与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变成现在的三口、老两口之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待病人时,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时时事事替病人着想,让病人感受温暖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努力把病人护理好。保健院建设的核心及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充分调动起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和谐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促进保健院建设“软动力”。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社区妇幼保健护理仍处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是,随着各项改革制度的创新与推广,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将会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妇幼保健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我们只有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迎头赶上,为妇幼保健院争得生存之地,也为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素华,崔英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2005.
[2] 赵艳霞,浅谈护理管理与树立良好护患关系在临床中的意义,2010.
[3] 胡敏予,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J].山西护理杂志,2006.
[4] 朱 岷、罗 玉,妇幼保健中的护理社会学问题[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
关键词: 腹外疝 手术
1 临床表现
1.1 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其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肿块。
1.1.1 易复性斜疝:腹股沟区有肿物突出,偶感胀痛。疝块呈带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并可自行回纳。疝块回纳后压迫内环口,增加腹压后肿块不再出现。
1.1.2 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之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1.1.3 嵌顿性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胀痛,疝块不能回纳,肿块紧张发硬,有明显触痛。疝内容物如为肠管,可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1.1.4 绞窄性斜疝:全身症状严重,可有毒血症表现。
1.2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当患者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降入阴囊。直疝囊颈宽大,平卧后疝块多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
1.3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部分患者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块。由于疝囊颈狭小,故股疝易发生嵌顿,且易发展成绞窄性疝。
1.4 脐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临床上表现为啼哭时肿块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成人脐疝为后天性疝,表现为脐部可见半球形肿块,按压能回纳,因疝环较小,易发生嵌顿。
1.5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的疝。其主要症状为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疝内容物可与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及时给予解释和安慰,告知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目前采用无张力疝修补的手术方法能大大降低术后的疝复发,消除患者的顾虑。
2.1.2 对有慢性咳嗽、便秘和排尿困难者,要积极治疗,待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防止术后复发。
2.1.3 老年患者要了解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及有无糖尿病史。
2.1.4 吸烟者在术前2周开始戒烟,注意防止感冒。
2.1.5 术前1d认真做好会及阴囊处的皮肤准备,勿损伤皮肤。
2.1.6 术前晚上肥皂水灌肠,清洁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烧伤患者如何安全地渡过休克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对烧伤面积>10%的590例儿童烧伤患者的输液、用药过程的护理注意事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儿童烧伤患者休克症状及时得到纠正,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儿童烧伤休克发生率高,在护理中及时安全有效地抗休克输液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烧伤;输液;注意事项
Children burn infus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Zhang xuerong
【Abstract】Objective: does the goal discuss the child to burn the patient to cross the shock time safely, maximum limit reduces the untoward effect which, because the venous transfusion causes, enhances the baby to survive the quality. The method burns patient's infusion to the burn area >10% 590 example child, the medication process nursing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to carry on the review summary. Finally the child burns the patient to be in shock the symptom to obtain the correction promptly, the complication obvious reduction. The conclusion child burns the shock formation rate to be high, the prompt security effectively anti-shock infusion treatment rescues the successful key in nursing.
【key word】 the child burns the infusio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烧伤休克的主要特点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和细胞性休克。成人烧伤面积超过20%,儿童超过10%,就有可能发生休克,烧伤愈严重,休克发生率愈高,发生的时间也愈早,如果复苏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烧伤患者就会发生休克[1]。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烧伤面积>10%的患儿590例,治愈586例,治愈率99.32%。现将儿童烧伤补液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90例,其中男400例,女190例;年龄2d~2岁;烧伤面积最大93%,最小15%,伴吸入性损伤40例,行气管切开8例,入院时伴休克148例,死亡4例。烧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1h,最长4d。
1.2基本治疗 按常规补液公式进行休克复苏同时结合"脱输"治疗原则。
1.3 护理注意事项
1.3.1正确判断病情,按需补液 ①烧伤面积深度;②入院时间及伤后补液治疗情况;③受伤机体的脱水状态;④有无吸入性损伤及合并伤;⑤有无血红蛋白尿;⑥口渴症状;⑦准确测量体重;⑧临床指标的严密观测。按需补液,才能为休克复苏的成功提供可靠的保障。
1.3.2重视儿童烧伤补液量与时间的分配 儿童烧伤补液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随时调整用药。①现清液体总量、种类,做好时间标记、计算好每小时应输入液量。②按医嘱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输入胶体、晶体,伤后8h后用均匀的输液速度输入剩余液体,不能时快时慢,必要时使用输液泵调节滴速。③抗生素的应用,掌握抗生素在血中的有效浓度,保证间隔时间内输入体内。④准确及时使用强心、利尿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保护肾功能,注意药液剂量准确、及时地进入体内。⑤准确及时记录出入水量,护士根据病情、药物要求调整滴速,什么时间用什么药,滴速多少均应在相应时间作好记录,随时记录进入量、排出量为调整药物、滴速提供可靠依据。
1.3.3 镇静剂应用儿童烧伤后大多数均出现烦躁,不能配合治疗,此时应慎用镇静剂,首先要了解补液情况,包括液体总量、滴速、晶胶体分配及每小时尿量、口渴程度、精神状况、完整皮肤弹性,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无则按医嘱使用止痛、镇静剂,使患儿配合、顺利输入液体达到抗休克的目的。
1.3.4输液速度的控制由于受交通、经济等各种条件限制,不少患儿在伤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接诊后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补充所欠液体,以期尽快纠正休克状态,此时输液速度要根据患儿精神状态、口渴症状、尿量、心率及心肺情况等指标调节,防止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体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腹腔间隙综合征;滴速过慢则达不到有效的抗休克复苏和其他治疗作用,甚至诱发肾功能衰竭。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自觉遵守各项操作常规,对输液患儿严格遵医嘱调节好输液速度,以最佳输液速度进行有效的补液。
1.3.5恰当的心理干预 由于儿童的自制力、反应力、协调性、对各种危险的预见性差,致使儿童的烧(烫)伤的发生率较高,烧伤烫伤部位又比较特殊,颜面、四肢均有不同程度烧(烫)伤,伤后渗液多导致静脉空瘪现象,可供选择穿刺静脉非常少,甚至儿童肥胖、静脉隐匿、穿刺时难以"捕捉",加上静脉穿刺次数增多,患儿配合程度差,家长的情绪等问题,更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液体量在规定时间内输入,补液能顺利进行,面积>30%给予深静脉置管输液,面积>20%给予行留置针输液,其余均用头皮针穿刺补液,对年龄小、哭闹、恐惧、不愿意、用手抓、脚踢或嘴咬护士的患儿进行关怀、鼓励、转移、诱导式等心理干预,以淡化患儿的恐惧、怕疼的心理,尽快纠正患儿对护士阿姨的错误认识,使患儿再次接受穿刺时更好地配合。
1.3.6 落实输液巡视制度 科室制订患儿输液巡视制度,巡视内容有药物名称及量多少,穿刺部位有无渗出、红肿,输液滴速快慢,液路连接处有无松脱、漏液,有无药物反应,巡视间隔时间,签名制度等,规定对儿童烧伤患者15~40min巡视1次并记录,借以督促护士经常下病房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速度,有无外渗漏液及液体有无输完等。
1.3.7加强护士的责任意识 有责任心才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最佳效果,必定要求护士本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去履行职责。除了执行常规三查七对外,还要增加1次查对:即在摆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用药顺序,晶体、胶体、水分应严格按医嘱交替输入,不能粗心大意随手拿瓶液体给患儿接上。平时要求护士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认真执行好查对制度,严防忙中出错。
2结果
本组治愈590例,治愈率99.32%,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烧伤烫伤面积在49%~63%的患儿,伤后未及时送入院处理或因经济因难、路途遥远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脓毒血症死亡。因入院后补液过快引起脑水肿,腹腔间隙综合征1例,经积极采取抢救措施,及时使用强心、利尿剂,根据临床表现随时调整用药、输液速度,最后治愈出院,无其他并发症。
3体会
实施及时有效的补液措施,使10%以上面积的儿童烧伤患者安全平稳地渡过休克关,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不断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对补液过程的管理对于防治休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烧伤患儿抢救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接受手术的48例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对象,男25例,年龄2~64岁,平均(27.510)岁;女23例,年龄3~63岁。4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双耳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术前声导抗均为双耳B型曲线等,接受2个月的保守治疗后均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全身麻醉下在耳内镜下观察鼓膜色黯淡,呈粉红色或淡黄色,部分可见液气平面。先行鼓膜穿刺,抽出浆液性积液24例(50%),黏液性积液12例(25%),胶冻性积液6例(12.5%)。于鼓膜的前下象限切开,置入T型通气管。术后患者口服抗生素7 d。在院观察48 h,术后2周、6周、2个月、3个月门诊随访。48例接受鼓膜通气管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拔除鼓膜通气管后,出现治愈和好转状况的共有45例,总有效率为93.75%。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置入鼓膜通气管前已接受多次鼓膜穿刺抽液。穿刺使患者已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因此,加强对患者心理的疏导与解释工作,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保持其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必要。②耳道准备,术前1天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分泌物加以揩拭清除,嘱咐患者勿挖耳勿使污水进入耳道。对于耳毛粗长的男性患者,要将其耳毛进行适当修剪。③常规检查,术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④术前禁食水6~8 h。
1.3.2 术后护理:①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护理。②饮食护理,勿食坚硬或辛辣的食物,术后以流食和软食为主。儿童进食时避免速度过快。③严密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积液排出情况以及鼓膜通气管是否通畅、在位,有无脱出、移位、堵塞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严格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术后1~2 d内部分患者耳道内会有淡红色液体流出,为正常现象,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发现外耳道内出现黄色脓性液体流出,应考虑有感染的可能性,积极告知主管医师进一步处理。④口腔护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开始进食后要以淡盐水漱口,3~4次/d。伴有腺样体、扁桃体切除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漱口。⑤药物治疗,术后及时对患者给予抗生素药物辅助治疗以预防感染。⑥健康指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容易通过咽鼓管造成中耳炎,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等极易造成鼓膜通气管的脱出。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对防止鼓膜通气管的脱出很有必要。抠鼻时力度切忌过大、过猛,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翼,轻轻抠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由于鼓膜通气管材质较轻,如打喷嚏、擤鼻或剧烈活动极易发生通气管脱出现象。此外还有必要加强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耳道护理。⑦拔管护理,鼓膜通气管的置入时间通常为6~8周,最长不超过3个月。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出现耳闷、耳阻塞感的消失,复查时听力明显提高的状况,就可进行鼓膜通气管的摘除。在摘除鼓膜通气管的1周时间里,耳道内不可进水,待耳道切口愈合后才可进水。⑧出院指导,叮嘱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出院后不可挖耳,不可做剧烈运动,定期来院接受复查。T型鼓膜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3个月,术后2周、6周、2个月、3个月门诊随访,如果出现鼓膜通气管脱出或者耳闷、听力下降现象必须及时来院接受进一步详细检查。
2 结果
接受T型鼓膜通气管治疗4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6周内取管25例,2个月取管20例,3个月取管3例。运用T型鼓膜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总有效率为93.75%,其中治愈35例(72.91%),好转10例(20.83%)。采用T型鼓膜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3 讨论
关键词: 发病机制;手足口病;临床资料;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19-03
近年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本课题将通过实验,以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为例,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病发生的临床特征,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恰当、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9――2010年间感染科手足口病患者218例,2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92例,其中婴幼儿所占比例为67%。所有患者年龄在5个月和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岁。所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均以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为参照标准。
1.2方法
对所抽取的218例病例严格按照规定再次进行筛查和诊断,并准确上报病情。在诊断时均做以下检查:检查三大常规、胸片、肝功能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行血电解质等检查[1]。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并发症等方面分析检查的结果,最后按照各项规定和标准对218例患者实施悉心护理,加强综合治疗,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2]
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性别年龄分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年龄、性别差异具有显著特点: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56岁;其中不足1岁的有28例,1岁到2岁的有88例,2岁到3岁的患者有49例,3岁到5岁的患者有32例,5岁到6岁的患者有21例,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共有130例。 这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生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1岁左右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另外,调查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3:1,男性患者略微高于女性。
2.2.2时间分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18例患者病例发生的时间具有差异显著性:2009年4月份有2例, 5月份有67例, 6月份78例, 7月份46例, 8月份9例,9月份16例。这表明该病病情发生的时间集中在5月份―7月份。
2.2.3空间分布。通过实地调查法,我们对218例患者进行了采访调查,调查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人群具有差异显著性,218例患者的组合方式如下:133名散居儿童,62名托幼儿童,23名学生。其中城镇患者有119人,农村患者有99人。同一幼儿园、同一村组和同一家庭等先后发病或同时发病的手足口病患者有162例。有3例患者曾患过手足口病。1例患者为复发就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场所多为家庭聚集处或部分集体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2.2临床病理特征
2.2.1发热。经过对218例病例的分析、回顾以及当事人的采访,总结出该病有潜伏期,发病时间为3天到一周,多起急性。据统计,218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的160例,占总人数的73.3%。轻度发热患者有56例,中度发热患者有112例,重度发热患者有50例。发热时还伴有厌食、乏力、烦躁、头痛、头晕等特点,部分患者还会有呕吐、咽喉发炎、腹泻等症状。
2.2.2红疹。红疹是218例患者的另一主要特点。据统计,218例患者中有211例出现过红疹,占总人数的97%。出疹的部位多为手掌、下肢膝盖、口腔、臀部、肛周、脚底等部位,初步为红色斑丘疹,后迅速发展成为疱疹、丘疹或斑丘疹,大小如黄豆或米粒,并且疱内有少量液体,疱疹的周围出现红晕,疱壁有坚实感,较厚,无触痛,不易破溃,一般在2到4天内出齐。消退时间一般为5至9天,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和沉着的色素。另外,21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了黏膜疱疹,大多出现的部位为软腭、舌缘、唇齿黏膜或颊黏膜处,疱疹的外表被浅黄色假膜覆盖,还有部分的疱已经融合成片。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疼痛感。
2.2.3其他症状。除上述发热、起疹等显著症状外,218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支气管肺炎18例有心肌受损,还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肌力下降、肢体抖动、抽搐、易惊、嗜睡甚者昏迷等不同的病理特征。
2.3分类管理和治疗
通过对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观察后,院方根据其病情的变化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疗。
第一类:多为年长儿,病情良好,无发热症状,血象正常,有皮疹出现,轻度症状。一共有59例,在治疗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和隔离观察。
第二类:多为婴幼儿,食量少精神差,血象异常,发热且有皮疹的普通症状患者,一共有130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首先要采取住院隔离,再次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抗感染,进行静滴头孢类抗生素和利巴韦林,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对严重患口腔疱疹的患者要涂擦蒙脱石混合剂【3]。
第三类:病发症状严重的患者,一共29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要对其严密观察,并将其安排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刻关注其肌力、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其除了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要对其进行加强免疫的治疗。
结果:第一类和第二类患者均在一星期左右治愈,第三类重症患者的病情大多在5到7天后发生好转,两个星期左右后均能治愈。
3 讨论
3.1手足口病的护理
3.1.1口腔护理
患者在口腔溃烂后会导致流涎、拒食等,因此要对患者口腔进行及时的护理,减轻患者痛苦。首先,患者进食前要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漱口时,对年龄较大的患者用抗病毒含片或西瓜霜护理,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则用棉签蘸去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其次,口腔已经发生溃烂的患者用维生素B2粉剂和碘甘油反复涂抹,为保证药物充分吸收,每次用药过后的30分钟内尽量不要饮食。同时,在涂药时还要观察口腔溃疡的情况,观察有无糜烂迹象。
3.1.2皮疹护理
对于皮肤出疹的手足口病患者,在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家属讲述出疹的危险性和皮肤的护理方法;其次出疹初期的患者要保持其干燥和清洁,每天早晚要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出疹处,对形成疱疹和出现破溃的患者要及时用0.5%的碘涂擦患处;再次,对于部分臀部出疹的患者要保持臀部的干燥和清洁,及时用消毒液清理大小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为患者勤换衣服、被单,为防止患者用手指抓破皮肤而感染出疹,要为患儿勤剪指甲;在为患者洗浴时要禁止用沐浴液和肥皂等具有刺激性的化学用品,多用温水沐浴。
3.1.3发热护理
对发热患者的护理,要时刻对其进行体温测量,每隔四小时测量一次。发热严重的患者1到2小时测量一次。发热度低的患者要叮嘱其多用温水沐浴,多喝开水;对发热度高的患者要使用温水擦浴、冰袋和冷敷的方法进行降温处理。同时,为防止高热惊厥,要对其服用退热药。另外,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减少活动,注意休息。
3.2手足口病的预防【4】
3.2.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手足口病属于传播性强的传染疾病,为避免感染,要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具体方法有讲座、贴墙报等。另外,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要加强患者防范意识,对于已经入院患者的患者要指导其勤换衣、勤洗手、勤剪指甲等。同时要告知患者注意室内的清洁和通风,常用的餐具要经常消毒。多吃蔬菜,注意休息,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
3.2.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性的传染病,由于它的传染性强,所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手足口病的传染渠道主要有消化道和呼吸道,部分是通过亲密接触而导致的,传染源为患者的粪便、尿液、唾液、胃液和痰液等。在消毒隔离方面,首先要对已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将其安排在空气清新的病房内,病房定时用空气消毒剂消毒,每天消毒两次。其次,保证室内用品的清洁。每天用消毒液按时清洗床头柜和地板,每天拖地至少2次,每周要按时清理患者的床单和被套,清洗时要用一定比例的氯胺溶液清洗且各病房的消毒用品禁止混合使用。再次,切断传染源。手足病患者的粪便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过的容器收集,处理时要用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和消毒液搅拌后冲入下水道。最后,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比如在处理患者脏物时要戴一次性手套,处理完后要立即用消毒液清洗双手。同时还要禁止患者外出,避免感染他人。
4 小结
手足口病作为丙类法定传染病,就目前来说,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手足口病没有疫苗,就很容易发生流行,因此,该病重在预防。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其基本的发生规律和病发机制,作为治疗手足口鼻的临床医师,首先要能认识该病的流行规律,预测该病的流行趋势。该种传染性疾病的诊治要挂号收费、候诊、化验、取药、厕所相分开,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其次,院方的病房要保持洁净,对于隔离的患者要对其加强劝解和沟通。最后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教导全民和患者勤洗手、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参考文献
[1] 许庆兰.手足口病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25): 169~170.
[2] 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4): 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