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教育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觉的乏味无聊,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继而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创新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也是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历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是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性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点内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后,要保证学生在吸收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间接以及建议。
(3)引进国外知名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指导为主的历史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等等。
2.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新的课改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课上传授以及课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课下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地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规矩的束缚,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即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继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调动起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
(2)采用民主教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可以大胆的发挥,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问题有疑问,可以当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本身可以对该历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其它学生也会对该问题加深印象。
(3)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保证师生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创设相应历史情景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在较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用开来,学生在历史情景下学习历史知识,会对历史问题产生非常多的联想,继而领悟学习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出相应的历史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情景之中,努力地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5.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应该加强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才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与思想道德课程相结合,为培养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打下基础。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培养出道德良好的创新精神,即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神圣的责任感等等。其次,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灌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还可以为创新策略的提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创新性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应历史情景、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另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初中学生打下基础,国家及教育部的素质教育计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J].历史教学.2000(03)
[3]诸灵康.关于加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0(02)
[4]何成刚.我的教育观 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2)
[5]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7]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摘 要:企业家为企业而存在,企业家角色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以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家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创新
1 企业家精神的涵义
普遍的理解上,企业家常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2 我国企业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的思想理念,是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观念上的超前将企业家至于更高的位置,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的观察视角。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目前,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依然僵化,企业的主要领导考行政任命产生。这就导致企业家失去应有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养成盲目服从的惯性,这样的机制不利选拔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者。
2.2 缺乏冒险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可小觑,同时,冒险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思想史上,凯恩斯曾经特别强调了“冒险”作为企业家精神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成长重要性。他认为,正是企业家敢于冒险,不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推动了经济的成长与繁荣。凯恩斯甚至称敢于冒险的精神为“野兽冲动”。正是有了这野兽般的冲动,才使得企业有了新鲜的、有活力的血液,因此,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2.3 缺乏诚信操守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0年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的投诉案件投诉666255件。因此,企业的诚信问题亟待提高。诚信精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同船与桨的关系。诚信,顾名思义是诚实和守信,他是做人之原则,做企业之必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信就是生意场的第一原则。因此,每年都会举办“中国诚信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表彰并鼓励企业家争做诚信人。中国对于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以身作则,遵循诚信做人做事,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把诚信传递下去。
3 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3.1 完善知识结构,塑造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之所以如此强大,与美国文化中对待创新的开放态度密不可分。他们鼓励自主改造、自我革新的精神,并能够将其带到商业领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各种异质文化,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造和转化,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文化环境。鼓励创新,企业需要提供资金、优惠政策等有利条件,支持创新工作。与此同时,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应采取宽容态度,允许适当、合理的失败,才不会抑制创新行为的可能性与经常性。开放的创新环境下,对于失败的包容,不仅鼓励了创新失败者的精神,更在无形中激励了其他创新者及潜在创新者。
3.2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人才
培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培训必不可少,而且功不可没。加强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强调以人为本的诚信经营理念,灌输与企业共进退的创业意识,可以明确目标,统一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又可让其切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加大宏观调控,完善竞争淘汰机制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对于企业家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创新并非无原则的冒险,而是在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风险经营,通过市场的检验,使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样有利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有力推动对外经济合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对外经济合作的促进、合作、保障和监管体系,将“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推动效应最大化。另外,政府还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及政策,放宽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政策管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4 结语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不仅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也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家们应当有意识得培养自己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以带领企业发展壮大,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纳敏.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自主创新[J].现代经济,2008,(7).
[2]王新红.企业家精神是克服公共部门先天不足的良药[J].法制与社会,2011,(2).
[3]周玉华.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企业史考察[J].中国市场,2010,(44).
关键词:化学课堂;创新环境;营造
创造性好比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即是一种环境,一种经过科学组织的环境。环境的力量是潜在的,并且是强大的,它通过鼓励、赞许或限制等方式对人施加影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学生只有循规蹈矩,听从教师安排,服从绝对权威,造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死气沉沉。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压抑人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它应该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那么,怎样营造这样的环境呢?
一、提高培养创新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应该从历史的高度,从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我们肩负着的特殊使命。培养创新精神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需要。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贯彻者和组织者,学生创新能力靠教师去培养,而培养创新精神需要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如果没有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没有创新的土壤就长不出创新的幼苗。而培育创新的环境和土壤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是营造创新环境的关键。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应该要求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懂得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懂得重视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冲动,催生创造性的种子。
二、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学习的方法。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并不是要引导学生抛开化学教学内容另学一些专门方法,而是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如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家和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类比法、理想模型法和直觉思维法等各种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渗透假设法、综合法、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掌握独立探求知识的方法和获得不断创造的能力。
三、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造思维
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激昂的精神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消除学生消极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驱使人积极进取,主动思考,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因此,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在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的性质”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小魔术”:事先把一张白纸浸泡在酚酞试液中,晾干备用,用玻璃棒点无色碱液在“白纸”上写化学两个字,结果显示出红色的“化学”两个字,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无色的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的性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易出现独特的思维,在课堂中形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的氛围。
四、提供创新机会,营造创新环境
众多调查表明,学生不是不想创新,只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枷锁的束缚,没有创新的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畅所欲言;应该欢迎学生提出与自己或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发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要承认差异,善于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点燃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火花。
1 科技教育---创新精神的种子
在对孩子们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讲解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兴趣,为以后的创新精神开花结果种下种子。
1.1 诱发兴趣,唤醒创新智慧
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等无一不是在年少时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科学技术进行了解,最后成功的。可以形象的说,孩子的兴趣可以向磁铁一样将知识吸入孩子的脑海中。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园的老师要对孩子进行深入的观察,然后通过观察来发现孩子们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孩子们自己对这些外界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有什么做法。或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还存在着什么问题等,通过对上述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而来制定相关科学教育活动。
例如,我园开展“冬季暖宝宝”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为大人带上帽子或者手套等保暖物品。通过相关反馈记录和教师们的选择观察发现,孩子们对这些保暖物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园进而开展了另一项科技活动“冬天不寒冷”,我园通过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关的原料,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创作自己的保暖物品,并且进行手工制作,最后再有孩子们自己进行相关实验保暖效果,再由教师进行记录(一式两份,我园和家长各一份)。这项活动在根本上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而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起来也比较积极。
1.2 设置疑问,激发创新思维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激发创新思维的良好手段。我园通过调查发现,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孩子们的的意见发表不是很好,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孩子们对部分知识产生问题时往往没有及时的提出,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发现,导致学生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压。所以我园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边讲边提问,故意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或者事情进行联想,进而踊跃发言,进行表达。教师这时会给予学生充分完整的解答和鼓励,这样就能培养出“敢想、敢说、能说”的学生。为孩子们今后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养分。
2 身边环境---创新精神的土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是人能够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幼儿园的环境和物品布置等能够对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构建富有科技文化的幼儿园环境,为科技精神提供土壤
幼儿园园内布置能够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园开展了一项“小小发明家”的园内布置和园内设计工作。通过结合相关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和借鉴知名发明家的相关生活经验和实验室布置,对我园的部分物品摆放、墙体颜色等进行了修改和重新布置。这样能够让孩子们从充满科技文化的幼儿园内吸收到科技所包含的认真、严谨、专注等精神,为创新精神的在孩子们脑海中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2.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精神提供水源
我园去年开展了一项“科技班级设计”的活动,活动主体就是孩子们,孩子们通过讲述的方式来进行对自己班级科技布置的设计,由老师记录并形成相关改进方案,最后对所有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对可以实现的进行布置。最后我园出现了很多班级存在科技角、自然观察角、科技探索区等。这些区域里面设置了一些科学教育活动物品,如磁铁、电池、植物、昆虫、等,可以让孩子们在日常的教学和课下时间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科学教育活动---创新精神的果实
我园通过上述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氛围培养等,还展开了很多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创新精神能够以果实的形式真正存在于孩子们的心中。
3.1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促进“果实成熟”
3.1.1“科学你问我答”活动
我园今年展开了一项“科学你问我答”活动,让孩子们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总结,采取为期2个月的每日一个科学提问活动,并且由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同时形成相关文字记录。针对孩子们可以解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准备在全班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加善于表达。
3.1.2 “科技发明展会”活动
这个活动是通过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可部分科学教育课的时间进行科技发明,并且定期每个月开展一次科技发明展会,孩子们对自己的科技作品进行展览,并且讲解。这样既培养孩子们对科技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能够让孩子们建立一定的自信。
3.2 园、家配合,促进果实“采摘”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园没有忘记家庭在孩子们形成创新精神果实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我和家长的沟通,电话联系、网络联系、家长会等方式对园内采取的教育方式进行交底工作,同时也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双方合力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效率。
4 总结
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大学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使之成为担负民族兴衰这样重任的人。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将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已经告别以往培养社会高层知识分子和精英的意识,转向培养更为大众化的掌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薄弱。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提高的课程不注重,对于理科生,学生科技创新的灵感和素材多来源于实验室,但就目前教学而言,限于器材或师资,高校往往削减实验课的课时。在课程考核方而,大多数高校课程的设置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相对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很多学校往往只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环节中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而相对忽视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积累。
2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多元,学生自身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度现代化和快节奏的社会,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如前些年那样衣食不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今后就业中取得优势,因而在平时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证书、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对于投入时间多、产出周期长的科研则望而生畏。
3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中,智育成绩和德育考评是主体,同时适当体现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而言,科研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但并非每个学生都有恒心和毅力从事科研,而且就现在的奖励比例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赛事的奖励比例较低。
4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缺乏,教师指导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在教师科研方而投入很大,但对于学生的科研投入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学生科研的重视是近几年才纳入日程的,很多学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却往往在工作量和科研量中得不到相应体现,这就抑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就学校现行学校经费比例来看,科研经费相对于其他活动经费来说所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科研的严谨与限制,只能依靠学校的直接投入而不太可能通过赞助与活动来增加经费,这同时也限制了科研的奖励比例。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更新传统教育观和学习观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会思考的受教育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转为向未来学习,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发展和更新。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的环境,甚至是向学生们传递着不受欢迎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更新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肯定学生不仅可以被创造,也可以不断自我创造。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2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使知识生生不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注重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不断创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前瞻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知识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推动高科技发展、引起革命的尖端科学,是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如果三个层次在结构上失衡,就会导致创造潜力受阻。
3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主要体现在擅长形象思维和非严谨的、非条理的、发散型的思考,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突破常规。由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美国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标新立异的能力,使今天的学校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源,能力的增长源。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法,真正实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去组织好各种类型的研讨和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求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直觉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形成敏捷的创新思维。
4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证。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是创新素质生成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锻造其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氛围,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的年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种种误区,结合实际,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镇平.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刘献君.人学之治与人学之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6.
[3]柳斌.创新学生培养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胡亚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