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文化的理解

孝道文化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孝道文化的理解

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孝道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实现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必须重视孝道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内容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衔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孝道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

作者简介:陈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沈卫华,女,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今,面对社会变革、制度变迁、全球化挑战下的道德困境,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再次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许多学校为缓解学校德育的困境,尝试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将孝道引人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只有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孝文化潜在的现代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孝道教育既要实现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巨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起点和基本内容的孝道,更因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作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义是敬亲养亲,是一种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道德。它既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时,孝道作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信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在各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引入学校德育有利学校开发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难题。另外,孝的内涵经过不断的理论改造与创新,范围从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会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类道德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与学校德育的全面对接,从而在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因此,为破解学校德育的困境,许多中小学纷纷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希望借助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现代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又不应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以此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标。学校教育历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使命,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与迫切。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不少的冲击:异域文化的强势入侵消解着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被破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土壤,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是国家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个体的精神家园和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使年轻一代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而孝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以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德行标准、政权维护的思想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政治的进程。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思想的仁、爱、智、信、义都可以从孝文化中找到渊源,而且也是释、道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孝文化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绕不开的内容。同时,经过几千年统治政权的推广与强化,孝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生活基础,这为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推行孝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并以此为起点了解和认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精髓和时代特点,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借力于学校的平台。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以此为切人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通共赢时,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体现。

二、孝道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与学校德育衔接,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精神,甚至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就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境的表达,才能使学校孝道教育真正发挥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对孝道的现代解读往往比较随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学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仅局限于私德范畴。另一些学校则是从孝道思想中随意截取部分内容,组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主题,突击搞几次活动、作几场讲座,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对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读和随心所欲的肢解使学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孝文化,更难对它产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孝道教育与学校德育无法全面融合,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改造必须在系统梳理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融合。

传统孝观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理论拓展和统治者的实践强化,已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理解孝道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孝道思想包括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孝的爱亲养亲的内涵,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具体性的爱亲向一般性的爱人转化,进而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世界万物,把孝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结合起来。这样,孝道的德育资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及未来趋势,完成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全面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首先,这种现代的诠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由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传统文化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事实上,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正统学说对孝观念的道德教化价值进行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挖掘、拓展与完善,才使它得以从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逐渐演变为家庭伦理乃至政治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提升个人修养、维系家族、凝聚社会,衍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传统孝道只有被赋于顺应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理解,才能在当下发挥其潜在的德育价值,才能面向未来绵延不断。所以,学校的孝道教育必须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统一性,把孝道教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与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符合现代语境的表达。其次,针对孝文化内容庞杂的特点,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模块”的理念,把逻辑关系紧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内容整合成主题化、综合化的德育模块,如规范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和立志教育模块等,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其中规范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自然和社会,具体包括生命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学习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学生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发展,内容有“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毅力教育。这样,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渗入学校德育,从而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又能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应强调平等地对话与交流,鼓励反思性建构与批判性思考

孝道历经千年传承,文化资源丰富,经典读本层出不穷,民间孝德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孝道教育也因此离不开经典教材重温,传统民间孝德故事学习,古代优秀德育思想借鉴。但是现代孝道教育要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迸发活力,彰显新价值,除了正确的目标定位、现代化的内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而不是如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那样,教育者凭借权威地位,以“独语”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孝道的知识与外在的规范体系,辅之以机械的操练与模仿,形式大过实质。

第一,在教育中应改变单向度传递信息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要借力传统孝文化提升实效性,不能只满足于对孝文化知识以及伦理规范的浅层认知。孝道教育的旨趣远不是孝知识与外在规范体系的传递,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从认知上,更重要的从情感上、信念上对孝文化的精髓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在道德情感与动机上认同孝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外化为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孝德知识,释义古代经典读本,讲述古代民间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事实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由于中国近代对传统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极性进行过猛烈抨击和彻底否定,孝文化远离学校教育,许多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主要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往往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伴随外来文化的夹击,孝文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经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时代,应该被淘汰。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内心的这些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通过平等对话,双方敞开内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对孝文化的前认识。对于那些有悖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绝对的长者本位、服从权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应当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碰撞、反思与修正,形成视界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孝文化的两重性:认可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理解和悦纳其中具有继承价值的如孝亲敬长、珍惜生命、忠实诚恳、承志立身等思想;对孝文化的局限性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观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探索如何突破这种局限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在对孝文化全面认识与理性反省中,萌发文化主体意识,完成对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构,激发自身在孝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并赋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孝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的过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取材要回归学生生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这是德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孝文化的载体一一古代经典读本以及民间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年代久远,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不易勾起兴趣,更难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到传统孝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知识与观念、构建“孝文化”的隐性课程、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孝德教育。让抽象的孝文化转化为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理解、体验和践行三个层面上引发学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取材上,应避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脱离学生生活的形式主义做法。教育案例、活动主题、隐性课程资源等都应尽可能地源自于学生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能反映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如举办“助力高考”、“草坪养护行动”、“光盘行动”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孝义之星”的评比活动,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报、升旗、集会等形式和场合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感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传统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文化受益感。

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

1.爱的教育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的感觉。”其实,他所讲的爱的主动性包括关心、责任、尊重。这些就是孝道里面的敬亲。爱是孝道的本质,也是行孝的根源,要有爱才能做到敬亲。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其能理解爱,学会爱。

2.感恩教育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的出生都离不开父母孕育,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那么孩子就应该懂得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谢父母,才能将“养亲”落实,“善终”有望。

3.责任心的教育

随着父母老去,他们将渐渐丧失劳动能力,减少经济来源,甚至身体衰老、疾病缠身需要子女看护。因此,子女有“反哺”义务。在当今社会,经常有老人得不到保障的新闻传出,“养”的问题很突出,那么孝道中的“侍疾”就更是很难保证。对此,我们应教育学生,侍奉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只有责任心强了,才能将孝道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4.独立能力的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几个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曾经有新闻,一大学生入学,由家长陪伴,甚至卫生纸都替他准备好了。这样的学生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如何能做到善孝父母?更别谈传统孝道中的“立身扬名”。因此,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事情的能力,教育学生首先就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孝不能愚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反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做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孝道教育的意义

1.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会因为感情受挫,工作遇到麻烦等小事就寻死觅活。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孝。现在教育者能把“人”也就是生命放在第一位、全面理解孝文化,培养自爱精神,并在实践中践行孝道,那么很多现实的困难也就不复存在了。

2.孝道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

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晚辈必会自然地形成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可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在家中的地位见长,如有些人娇生惯养,不懂得尊敬长辈。加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孩子奢侈浪费,将长辈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样的社会环境会造成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学校加强孝道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孝道文化建设,才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孝道教育能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国家的和谐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那么加强了孝道建设,就能团结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孝道教育能保障社会养老

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提高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孝道这一社会美德的缺失,以对孝道相关理论的阐述为基础,再与目前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现状相联系,从而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孝道的对策。

【关键词】

孝道;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

一、孝道的概念

孝道,指的是善事父母之道,旧时称为奉养父母的准则。康学伟先生对“孝道”作如下定义:“孝道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杨国枢等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探讨孝道的框架:“孝道”被看作是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尽管学者们对“孝道”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对“孝道”的实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即“孝道”指的就是在纵向的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尤其是子女对父母)态度的处理方式。

二、大学生孝道观念缺失的因素

导致当代大学生孝道的缺失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受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各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历史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都对孝道都很重视,历来都讲求“百善孝为先”。但是20世纪初以来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毁坏了中国传统孝道的生态环境,解构了中国传统孝道。这些运动使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批判,使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

2、现实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生活过于独立就导致相对的淡漠。再加上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使有些人利益熏心,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这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孝道伦理淡化。

(二)家庭因素

1、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

第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他们从小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将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因为父母满足不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对父母心生怨恨,出现父母与子女之间角色错位,造成了道德观念弱化。第二种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由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往往抵触权威式的命令。这种严厉的要求导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树立起一道无形的鸿沟,他们在感情上淡漠了,更加无法谈及对父母行孝了。

2、家庭教育的榜样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与家长的“以身作则”分不开,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但是,不少家长一方面教育子女要懂得孝顺父母,多为父母着想;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本身就没有做到一个做子女应尽的义务,这样又如何期望子女懂得何为孝道、如何向父母尽孝道呢?

(三)学校以及个人因素

我国教育方式为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虽然涉及到了孝道的相关内容,但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孝道的认识和践行未曾涉及。再加之当今大学生,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崇尚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行为给父母造成极大精神和物质的痛苦。第三,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压力大,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给自己充电,导致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不够,出现了孝道的缺失。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孝道的对策

(一)营造校园孝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道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主要指学校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两课”教学的前提下,将孝道教育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进行相关的孝道专题讲座;通过“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多样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感。

(二)理智地对孩子施爱,培养孩子孝道

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要求父母教育子女要做到爱与严相辅相成。首先,父母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同时,更要爱护孩子的心灵,做到不迁就、不纵容、不溺爱,给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同时重视孩子的孝道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其次,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和教导孩子懂孝道,知礼节,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再次,父母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平时应多关心老人,带孩子看望老人,让孩子获得孝道的道德认知和实践的感化。

(三)发动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除了学校和家庭外,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媒体要起到宣传作用,加强孝道的正面宣传,让大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宣传以孝敬父母为荣,虐待父母为耻的道德风尚。此外,道德规范的实施还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做保证。目前,我国的《宪法》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抚养父母的义务。”法律只是规定了对老人在物质和经济方面的的赡养,而对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却要靠年轻人自觉的遵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孝道立法,用制度和法规来保证孝道的实行。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章[M]

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道;家庭道德建设;养老

从原始时期孝文化观念产生,到先秦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而颁布的《孝经》,都体现出孝文化在我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孝文化于西汉开始政治化,像孝文帝、孝景帝等以孝为谥号的皇帝,便是汉代以孝治国思想的最好例证。而随后明清时期的二十四孝典故也更凸显出孝道在我国民众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中褪色的原因

(一)传统社会解体后的“孝道”

前的中国,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奉行仁义礼智的儒家伦理道德。随着列强的入侵,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洗涤锈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道德时,也磨灭了儒家思想中孝赡父母的传统美德。从至,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未成熟前,传统“孝道”在动荡的年代被搁置、在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中逐步瓦解[1]。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曾有学者指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就是对他所属的传统和准则的适应。[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教诲子女要孝悌爱长的家规是父亲教育子女的重要形式,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社会被功利主义充斥,父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过度关注和对子女的道德教育的忽视,让孩子逐渐远离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二、“孝道”在维系和谐家庭中的作用

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与伦理道德, 可以继续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弘扬尊养父母的传统美德

家庭对老年人的积极保障作用是其他社会保障难以完全代替的,家庭养老是迄今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孝文化,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家庭不仅功能齐全,且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以伦理的形式趋于固定。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时,更多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3]。故加强中国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维系代际和谐

传统孝道思想中充满了浓郁的感彩。传统孝文化以赡养父母为尽孝之本,在今天这样流动的社会,我们可能做不到不远游,但至少能在走出家门后经常回家看看。所以要想维持代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从新提倡儒家的“仁爱”精神开始做起,这样父母子女之间才能亲密无间。

三、从传统“孝道”中得到的养老启示

孝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与规范作用,给公民提供一项新的道德需求[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龄化社会到来时,构建起对养老问题最广泛意义上的协助。

(一)注重孝道在家庭和学校的普及教育

针对孝道在当今社会衰退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德育教育的起点放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善待父母的心理,多开展为父母捶背洗脚的感恩活动来培养新生代的尊老意识。

(二)建立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有着浓厚的孝道传统,故我们可以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我们在考虑养老模式时,更多的考虑是怎样通过技术的完善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而忽视了受孝文化深刻影响的中国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更没有注意到历史文化所具备的功能。故在我们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时,须充分重视孝文化对中国养老的积极作用,利用孝观念对子女行为的约束,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面对社会日趋老龄化和当前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国情,我们需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方式。在城市,为适应社区发展需要,我们可多增加些社区养老机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此外,还需发展来自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居家养老方式,包括通过长期工、钟点工等形式雇人进家侍奉老人等。

四、结语

孝赡父母的传统没得曾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作为统治者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大力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来作为中国养老机制的文化根基。因为,与成文法的法律相比,孝文化作为根植于华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道德有其更深层次的软控与规范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巧利. 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J].教育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孝道教育 理念 开展活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0-01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嘉祥地处鲁西南平原,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冉子的故乡,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蜚声中华大地。以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儒文化中“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凭借嘉祥独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孝心为主线、以孝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创设了班级特色文化,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式主义、重说教、抽象等,缺乏实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上。

一、创设氛围,凝成理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依据孝德教育内容,我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班级孝德教育氛围,把硬道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动素材。为了营造班级氛围,悬挂行孝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定期举办孝道专题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内容有孝德系列教育、学生典型事例等,为了陶冶学生孝德情操,精心制作了二十四孝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孝道名人,同时又制作了新二十四孝图,选择的是现代孝德名人,有感动全国的十大人物,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有本县、本镇乃至本校、本班的孝德模范,多角度,多层次加深理解孝德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新孝德观,摒弃愚孝,展现出一代新人励志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新风尚。

二、开展活动,激扬真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内化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为此,我利用孝道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孝道、议孝道、评孝道、比孝道,形成“以孝为先、以孝为荣”为特色的班风,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定为班级的“孝敬日”,组织学生开展孝父母、敬长辈、怀先烈、祭孝贤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让他们从小就磨练意志,学会感恩,知道回报,励志成才。定期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比赛活动和优秀作品展,,把孝德教育同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渗透融合,相得益彰。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天下父母》、《九香》等亲情片,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千人朗诵《孟姑集镇孝亲敬老歌》,选取丰富的孝素材,编印《孝德文化教育读本》,撞击心灵,激感,把学生的孝德理念升华成道德情感,转化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开展孝道教育的关键点是:“抓住学生的心”,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所谓“攻心为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种种活动均围绕一个“孝”字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换位移情,进而审视自己,找出差距。

三、社会实践,彰显德行

学校是一方净土,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生孝道的稳定性、持久性,要通过复杂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选择曾庙、冉祠、烈士曹志尚陵墓、岳氏家祠、镇敬老院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行活动,参观了解岳氏历史及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开展给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本源,感受到”孝与亲情”“孝与社会”、“孝与责任”、“孝与学风”、“孝与成才”中“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学会助人为乐、择善而从、处事文明,报效祖国,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树立了教育良好的形象。

四、评价引导,激励成长

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行为,班级制定了《班规生约》、《孝星标准》、《家校孝德教育公约》,让学生循序而进,全面发展,共同提高。把学生评价纳入素质教育评估,把教师评价形成抓学生品德教育的龙头,把家长评价作为夯实德育效果的重要标志,班级每学期评一次“孝星”,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打分,邻居佐证,张贴“孝星榜”,有照片,有事迹,成为学生身边的新榜样,激励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重视孝道教育,传承了中华文明,拨动了学生心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孝道在学校,校风就文明,孝道在家庭,家庭就快乐,孝道在社会,社会就和谐,孝道在孩子,孩子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翡.道德教育从家庭开始[J].青年思想家.2002(03)

[2]樊建武.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7(05)

[3]王敬华.朱熹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7)

[4]唐春.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