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状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059―04
一、调研背景
近20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亮点。广西乡村旅游除局部区域外,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时间较晚。但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以桂北区域的龙胜和阳朔的乡村旅游为代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统,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只有lO余篇论文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文军等(2003,2005)对广西资源县牛栏江村和富川县秀水村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李丰生(2005)对阳朔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进行了探讨。刘慧贞(2005)以阳朔为例对民居旅馆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粟维斌等(2005)对龙胜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李广宏等(2006)对龙胜大寨红瑶村开发乡村民俗旅游的“限量”进行了研究。王晓丽等(2005)基于整个广西层面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宋书巧等(2006)对广西乡村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当前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研究除王晓丽等(2005)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外,其余作者均是以阳朔和龙胜等乡村旅游开发较好的村寨为例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状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方面还无人研究的情况,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调研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灵川、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发展现状相关的经济实体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
三、数据分析
(一)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业务种类分析(可复选)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主要从事住宿与餐饮经营,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4.2%和79.3%,即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经营为“农家乐”,即提供住宿,也提供餐饮。其次是从事旅游商店和旅游交通的经营户,分别占总数的29.1%和14.1%。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商店也同时具有为本村人提供服务的功能,旅游交通也多不是专门的旅游交通设施,如扬美古镇的牛车,是轮流上班的,牛在农忙季节主要作耕田用,在不当班时,可兼作力车来拉农用产品与农用物资。另外,如龙胜县平安村和金坑的小面包车,主要从事旅游包车服务,但在客源不足时也作为农村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往往是一车多用。从事较高层次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流程管理和制作作坊的农户比例不高,这不仅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处于初期阶段,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广西乡村旅游客源量不稳定,市场需求尚未进行良好的开拓,旅游收入不高,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事实上也是,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与其他旅游经济相比,乡村旅游经济似有“小农经济”之嫌。从事租赁服务等比例很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外来经营者不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原有的乡村住宅等进行“农家乐”服务的只有开发的最初期才用,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成熟的龙胜平安、恭城红岩、阳朔等区域的“农家乐”多为重建,为开发乡村旅游而专门重新建设的,一般档次较高,服务也上了一定的层次,利润也可观,这一批经营户往往文化层次比较高,有较强开拓意识。
(二)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收入变化趋势看,明显变差占总数的3.29%,这属于正常范围的小概率事件。变差的占23.9%,说明相当一部分经营出现滑坡现象。究其原因,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营变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是早期开办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经营初期虽然客源相对比较少,但由于竞争对手不多,利润还是相当可观,后来由于经营户增多,而客源的增长速度又相对滞后,因而收入变差。另一部分变差的经营户,也是因为竞争加剧,虽然客源也相对增长了,但与新的经营户相比,由于其设施相对落后,加上文化水平、经营与管理水平等诸多原因造成收入降低。从总体来看“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只占总数的3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报道是相符合的。
“相对稳定+变好+明显变好”的经济实体占总数的70%,其中“变好+明显变好”占总数的38.5%,大于“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之和,从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对稳定的经济实体占31.5%,即三分之一弱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态比较稳定,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总之,从广西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广西的乡村旅游业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比较迅速的良性发展。
(三)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与员工分析
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财产的占总数的77.5%,即绝大多数经营户是利用自有财产即自有住宅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绝大多数都是本地村民,映射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广西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经营户占13.6%,显示外来经营户比例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资本对广西乡村旅游的影响不大或投入不高,说明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普遍存在投资效率不高,无法吸引到大量的外来资金。使用“公共/免费资源”的实体占8.9%,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公共资源比例不高,集体经济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其经营中影响不大,公共资源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当前员工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普遍偏小,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占99.1%,开夫妻店的占总数的72.8%,子女、父母也部分参与到经营中来。有合伙人和雇工的实体数相对较少,分别只占总数的2.8%和17.8%。从员工结构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员工以本人及爱人为主,即夫妻店占绝对优势。总体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性质多为家庭式的经营,合伙经营和雇工经营比例不高。这可能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偏小、总体经济落后、客源偏少和不稳定有关,经营者不敢或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这也是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盲目的、小规模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容易出现竞争加剧,抢客拉客现象严重,多数经营户只是争抢现成的客人,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加强宣传和开拓客源市场。
(四)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与收入比重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均以外地游客为主,这说明开发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其收入比重来看,占家庭收入小于20%为7.5%,占家庭收入40%以下总计占26.3%,这从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农民收益得到提高。占家庭收入比重大于60%和80%分别为19.7%和34.7%,两项之和为54.4%,这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收益提高比较明显,旅游开发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率较高,说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收益程度比较高效,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开发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年经营时间来看,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全年经营占82.2%,其他仅占17.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以全年经营为主,受季节和淡旺季的影响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广西旅游开发现状与开发目的都以纯粹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主,以乡村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真正能体现乡村民俗和反映乡村特色的项目不多,也反衬出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不高。这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乡村旅游只是在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开展,旅游开发的目的以单极旅游业开发为主,旅游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方面还体现不够。
(五)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安装了电话的经营户占96.2%,没有安装电话的仅占3.8%,这说明电话服务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中使用率很高,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要通讯与联络方式。但在广西乡村旅游已有网络预定服务的仅有3.3%,没有提供网络服务想法的经营者占75.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的程度不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主要在龙胜平安和阳朔等区域有提供网络预订服务,这些区域是广西乡村旅游最为发达的区域,来本区域的游客结构也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结构大不相同,如在龙胜平安外籍游客的比例高达50%左右。准备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占16.9%,远大于已提供网络服务的3.3%,说明随着广西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的用户群将不断扩大。没有安装网络预定服务的经营户占75.1%,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经营户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带来的好处,也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从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开发状态。与网络预订服务相对应,用电脑进行经营与管理的经营户占5.2%,大于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这一部分中尚未开展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将是最有可能近期进行网络预订服务的对象。总之,广西乡村旅游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状以电话为主,电脑管理与网络通讯业务也在逐步开展,但当前总体应用水平很低。
(六)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业感受来看,“非常后悔”的比例很低,只有O.47%,“比较后悔”的比例为3.76%,两者之和为4.23%,在总体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这反向说明了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业开发潜力较大。创业感受为“一般”的经营户占17.4%,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效益与其设想存在差距。“比较庆幸与非常庆幸”之和为78.4%,占绝大多数,这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良好。
与创业前比,收入“很不满意”的占3.29%。“不满意”的占7.51%,这说明有lO.8%的经营户对当前收入感到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的占89.2%,其中表示“一般”的占26.3%,这说明与创业前相比,总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与创业前的收入相比较,感觉“满意”的占60.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好处,农民受益了。与前几年的收入相比,感觉“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32.4%,这说明在广西整体乡村旅游呈良好发展势头的形势下,与前几年相比,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这应引起广西政府部门的警惕。感觉“一般”的为28.6%,与创业前相比变化不明显,但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经营户比率下降到39%,与创业前“满意度”相比较,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实现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与竞争对手相比,感觉到“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25.8%,感觉“一般”的占39.9%,“满意+非常满意”的占34.3%。这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占约40%的经济实体生意差别不明显。感觉不满意的比例比较高,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户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强,说明处于竞争优势中、自我感觉良好的经营群体比例不太高,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优势群体的比例不算高。
(七)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来源与经营性质分析
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来源来看,经济实体基本上是自己创业的,占经济实体来源总数的97.7%,属“竞购的”与“继承的”分别只占0.47%
和1.88%。这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创办的历史不长,还没有经历代际相传,这与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是吻合的。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竞购比例很低,反映了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者基本是本地村民,尤其是本村农民,外来竞争者极少。从经营性质来看,“家庭性质”的占97.2%,“朋友合伙经营”只占2.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这与目前广西的整体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是一致的。
(八)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分析(可复选)
从当前广西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看,动用自家积蓄的占90.6%,说明开办乡村旅游实体主要依靠自家的积蓄进行。另外银行贷款比例为31.9%,说明依靠银行贷款来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比例不高。亲友借款的比例为43.2%,说明在广西农村乡村旅游开办者开办原始资金从亲友得到的帮助多于从银行的帮助,至少在数量上是这样。民间信贷的数量为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开发前景不明朗,不敢从民间进行借贷,或者民间借贷体系不完善。在创业中享有政府补贴的仅有1人,占比例的1.4%。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创业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小,至少让创业者感觉很少。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与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结论
本模块分析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务种类比较单一,乡村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为主,即主要开发住宿与餐饮,其它方面的开发还相当滞后,开发项目少,特色不突出,将来可能会严重制约广西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大多尚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多,有特色的不多,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庭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除电话非常普及外,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经营管理的不多。
3.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先是经营收入相对比较稳定,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多数从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外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发展前景多持乐观态度。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外来经营者比例很少,广西乡村旅游的利益基本没有被带走,反映了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4.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营者多依靠积蓄、亲友和银行获得创办的主要基金,从政府和民间信贷部门获得的支持不多,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尚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这可能与政府一般无法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获得税收利益相关,结果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减少,如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
——市经委关于工业经济运行专题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冲击,努力奋战,共渡难关。一季度,__市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是在去年受冰凌雪灾影响、企业大面积停产基础上的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扭转了前两个月负增长的局面,呈现止跌回升的趋势。但与年初省政府下达的工业增长目标任务进度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化工、铅锌等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生产受到制约,水富、巧家两县工业总产值分别下降48.4%、24.5%。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回升、两增、两降”。
两个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止跌回升。一季度,规模以上245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2%,扭转了前两个月增幅下降的局面,由负增长2.6%回升到增长1.2%,增幅回升了3.8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长1.1%。我市工业增速略微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7位。
产品销售逐步回升。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品产销率达106.4%,主要是去年铅锌、原煤等库存产品较多,今年3月以后市场价格有所回升,销售逐步增加,促使产销率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同比下降25.8%。
两增:
全部工业增加值小幅增长。一季度,我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1%。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2.4%。增幅比1-2月提高0.4个百分点。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亿元(不含电力),同比增长59%,完成市政府责任目标32亿元的14%,其中采矿业完成2.6亿元,增长45%;制造业完成2.1亿元,增长81%。重点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彝良云冶日处理20__吨铅锌选厂、天原年产20万吨电石项目已于3月底点火试车,天原年产20万吨醋酸项目已列入省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进入征地阶段,预计可于10月破土动工。
两降: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下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亿元,下降0.6%;利税总额8.5亿元,下降9.4%;利润2.2亿元,下降40.4%。规模以上亏损企业87户,同比增加了12户,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增亏156%。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增长10.3%,增幅比同期低4.4个百分点,比前两个月低32.3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3.6%,主要是卷烟、印刷业拉动;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下降1.3%,主要是化工业下降51.6%所致。 在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18类行业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和下降的各有9个行业。
烟草制品业 烟草制品业产量下降但效益上升,一季度生产卷烟13.6万箱,下降6.9%;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2.3%。
电力行业 一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57.7%。累计完成发电量8.2亿千瓦时,增长41.2%;一季度网供电量6.3亿千瓦时,增长67%。3月份周供电量5100万千瓦时,日均供电760万千瓦时,日供电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30万千瓦时,电石、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开工率只有75%左右,预计日供电量5月可达900-1100万千瓦时。
化工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0.93亿元,下降51.6%。生产农用化肥3.9万吨,下降68.1%,其中,氮肥3.5万吨,下降70%;磷肥0.3万吨,增长0.6%。主要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化工产品遭遇到市场形势持续下跌的冲击,云天化生产因天然气供应不足受到严重制约,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尿素产品3月2号才恢复生产,3月23日发生爆炸事故,又导致企业停产,企业生产形势严峻。电石价格有所回升,市场逐步回暖,一季度全市累计生产电石7.5万吨,比同期增长5倍多。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看,3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比上月回升9.92%,一季度累计同比下降0.27%,已基本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
建材行业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等拉动,水泥产量累计63.9万吨,增长58.9%;砖2.1万块,增长3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指数继续上扬,同比增长23%,一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0.82亿元,增长44.7%。
煤炭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0.95亿元,下降19.7%。生产原煤137万吨,下降33.4%,受市场需求萎缩和安全整治因素影响,50%左右的煤矿还处于停产状态。
有色行业:有色金属采选业完成增加值0.69亿元,增长4.7%;有色金属延压加工业完成增加值0.06亿元,增长124.7%。累计生产铅651吨,增长43.1%;锌4972吨,下降15.3%;铅选矿金属量1208吨,下降68.4%;锌选矿金属量16959吨,下降12.4%。有色金属采选产品价格指数比上月略微回升0.6%,比去年同期下跌49.61%。
印刷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0.37亿元,增长16.5%。生产多色印刷品20.7万对开色令,增长23.4%。
农产品加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丝、食糖、猪鬃等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一季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0.08亿元,下降15.7%。累计生产生丝59吨,下降35.2%;成品糖6808吨,下降5.9%;中成药16.4吨,下降46.7%。
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对一季度增长贡献情况
单位:万元,%
主要行业
09年一季度
08年同期
增幅%
拉动点
全市规上
134685
138139
1.2
烟草制品业
63348
61411
2.3
1.00
电力行业
27876
17386
57.7
7.26
化工行业
9336
22464
-51.6
-8.39
非金属制品
8194
4452
44.7
1.44
煤炭行业
9541
10818
-19.7
-1.54
有色行业
7543
13577
0.89
其中:采矿
6905
13082
4.7
0.45
加工
638
495
124.7
0.45
印刷行业
3662
3094
16.5
0.37
注:绝对数为现价,增幅为指数缩减法计算。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不佳。一季度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亿元,仅完成省考核全年目标任务69亿元的19%,欠进度6个百分点;完成省工信委分解下达的一季度16亿元目标任务的84%。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只能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9%、20%、20%,各欠进度6、5和5个百分点,给下步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二)主要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3月份__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月回升1.97%,但一季度累计仍比去年同期下降6.9%。铅锌、原煤、电石等大宗产品市场需求仍然低迷。
(三)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资金周转困难,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4.6亿元,增加25.5%,管理费用增长13.3%,财务费用增长91.4%。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紧缺,据年初调查情况显示,全市有52户工业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12.9亿元,到位3.5亿元,到位率仅27.3%,有9.4亿元的需求未得到满足。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评定难的问题,加之企业缺乏抵押物,难以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在缓解企业融资难中作用十分有限。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21.4亿元,比年初下降4.9%。同时财政投入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较少。
(四)企业复产率较低。由于市场需求低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__户企业工业总产值负增长,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46%。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4户停产半停产(其中14户停产、20户半停产),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3%。镇雄、威信、彝良等煤炭主产县的许多煤矿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70户规模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产值比同期下降。
(五)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新开工工业项目少,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在建项目进展缓慢,对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不足。
三、主要工作措施
总的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各项指标进度缓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我委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
(一)及早安排部署全年工作,落实各项任务。于2月底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好全年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工业经济、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状及工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目标责任状。并成立领导组,对市委、市政府若干重大项目和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下一步,我们将逐月进行对照检查,及时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弥补进度,力争在上半年恢复增长,三季度赶上进度,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
(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督查调研。为切实把省、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经委3月下旬组织开展了督查调研工作,分五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工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相关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同时督促抓好相关工作。
(三)完善制度,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和服务。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和对20户重点工业企业动态监测,市经委成立了由主任余伟任组长的工业经济运行协调领导小组,按月形成《工业经济运行》简报,供领导决策参考;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建立了经委系统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制度、分析会商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措施,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加大对煤电油运及资金等要素调节工作,促进企业正常生产。
(四)加强工业统计工作。密切配合市统计局抓好工业统计工作,通过多方努力,针对过去我市部分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达500万元又未纳入规模以上统计的情况,于今年2月将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纳入为规模以上统计,使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8户增加到245户。按照省工信委要求,我委与市煤炭工业局、统计局联合发文,对全市进一步加强工业统计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五)做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为强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我委加强领导,建立了重点工业项目督查机制,成立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挂钩组,经委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并对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亲自督促和协调,各副主任亲自抓,相关科室具体抓,分别挂钩各县区,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协调,并对各县区经贸局也提出相应要求,促使一大批工业建设项目尽快投产,形成新的产能,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3月初,积极配合省政府节能目标考核组对我市20__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开展考核评价,考核组对我市节能工作下了“__市人民政府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__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初步考核结论。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形成了《20__年全市节能形势分析报告》,为实现20__年全市节能降耗目标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印发了《__市20__年节能工作指导意见》、《关于下达20__年全市节能考核指标计划的
通知》、《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表报送情况的通报》等文件,指导全市节能工作有序开展。草拟了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送市政府印发。(七)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促进企业发展。做好项目准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工业技术改造、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公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等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走出困境。
四、建议
(一)针对工业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市开展一次调研督查活动。全省“百日调研督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做法,组成若干调研督查小组深入到工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正常生产。
(二)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xx镇党委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进行了集中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镇是全国重点镇,因西泇河在此而得名。Xx镇是兰陵县的缩影,有菜区、有山区、有矿区、有库区,素有鲁南小泰山的文峰山、国家大二型水库会宝湖坐落境内,推行初税亩的季文子终老葬于文峰山,耳熟能详的荀子劝学篇源于文峰山,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xx镇位于兰陵县城西15公里处,东依临沂,西临枣庄,北靠沂蒙山区,南面苏鲁平原,4万亩山场,5万亩耕地,总面积79.1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57120人,总户数15200户。206国道穿境东西,岳下公路贯穿南北,岚曹高速、临枣铁路同经境内,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近年来,xx镇党委严格按照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部署,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艰巨的使命、最紧迫的工作,举全镇之力、集各方之智,坚持思想向扶贫看齐,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焦,力量向扶贫集中,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18户3055人,2018年脱贫55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通过近年扎实有效的工作,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着脱贫攻坚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制约突出,地块狭小,无法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田间生产耕作,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之上,使得种植业产出的效益较低,养殖业无法形成规模,造成农民收入难、收入低。
二是贫困群众思想意识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脱贫致富的思路不宽,技能培训覆盖率不高,劳动者缺乏就业技能,缺少干事创业的本领,“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依靠自身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
三是人均占有耕地少,适宜耕种面积较少,耕地总体质量差,中低产田占比较大;且土地基本都是旱地,给水能力弱,无法实现灌溉,农民自身种植比较困难,同时又难以流转,在这些土地上种植投入大、收入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为主要现状。
四是农业产业结构仍较单一,农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所占比重小,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蔬菜,原料综合利用率不高,且缺乏深加工企业的支撑,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且经营管理粗放,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盯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省、市、县的脱贫计划,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以精准的视角、精准的思维、精准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努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力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
在具体工作中,全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突出智力扶贫,开展技能培训,在能力素质提高上有新提升。将为贫困户输血与激活自身造血功能相结合,切切实实扶起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志”与“智”,进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意志。一是强化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因懒致贫、坐吃山空、“等靠要”思想问题;大力宣传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正面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加大对缺乏技能群众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暖棚养殖、温室蔬菜、苗木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积极宣传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交流、零距离解疑释惑,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摈弃“等靠要”思想,增强自我发展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苦干脱贫、勤劳致富,使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在产业扶贫上有新提升。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依托山区林地等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场、林下特色养殖,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畜牧、杂粮种植等产业,并将规划落实到相关社区、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高产优产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走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路线。二是立足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我镇的特色优势,加快特色品牌培育,把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质量标准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着力提升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土地、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对农户发展规模种养实行补贴、提供贴息贷款或“以奖代补”,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是打造特色小镇、发展观光农业,在推动全域旅游规模发展上有新提升。依靠现有的风景、农业资源以满足休闲观光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对废弃农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各贫困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合作、独资等形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现有观光农业的基础上,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发展一批主题突出、设施配套、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动全镇休闲观光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与主要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模式,即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1]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在“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下,人们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是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4]
1.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循环经济强调“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
3.循环经济是绿色循环型经济,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反馈式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最大化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注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减量化,要求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废弃物产生量,甚至实现“零排放”。循环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开发量,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再生能力。
5.循环经济是公众经济。首先,循环经济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问题,它将关注点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上,而不仅仅是少数企业或局部区域的利益。其次,循环经济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将原来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了。更为重要的是,循环经济的整体出发点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和保护环境,而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涉及到整体利益、人类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公众性问题。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按现价计算),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按现价)。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17万亩/年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6万吨/年左右,茶叶、山地蔬菜、食草动物、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橡胶塑料制品业、汽摩配、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已达2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较增加12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增幅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氡泉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主业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有效拓展。随着新的58省道、新城开发等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政功能不断健全,县域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58省道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县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提出了构筑“一轴一核三区”的产业发展架构,为我县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彭月产业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引进企业31家,其中落地29家,建成投产13家。二是城镇化进化加快。县城核心地位不断提高,建城区面积达到了5.2平方公里,特别是新城开发后,直接新增城市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为我县人口聚集、做大城区拓展了广阔空间。同时,52省道、58省道及其连接线的建成为沿线的司前、雅阳、三魁、泗溪等乡镇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以来,我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制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6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71.2%,新58省道改建工程、彭月产业基地、城关引供水工程、城关污水处理工程、新城大道、新城大道等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抽水蓄能电站、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不断深化,新58省道至彭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前期的推进,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的项目建设预留了较大的可操作余地。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我们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民生的安全和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98元,比提高3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的2966元提高到的4461元,年均增长16.3%。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教育四项工程”等工程,建成了一大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 卫生、教科文、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事业财政性支出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县绿色生态资源,我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抓整治、抓产业、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县金名片。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工程、乡镇垃圾中转站、镇级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生态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招商选资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民间资本有效激活,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办公资源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二)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经济建设是其它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相对落后的来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与迫切。“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设“生态、小康、和谐”的宏伟目标,并深入组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县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造福于全县人民。
启示二: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第一方略,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可以抓住若干次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十一五”以来,尤其是新的58省道建成以来,以及今年以来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领导包项目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为我县加快发展赢得先机。几年来,我县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上项目、争投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政策,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尽快使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启示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们始终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力为全县人民谋福祉,让全县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我们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缓解。新的发展阶段,要始终继续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需要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注一:要客观分析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为“三、二、一”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结构,但对于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我们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支撑我们长远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工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我县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为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科技、休闲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严重缺乏。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导致今后我县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增长尚未实现有效突破。一是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下的投资下滑问题。前几年,我县投资在基础设施大项目带动下较快增长,但是近两年由于大项目的缺乏、以及政策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保持投资稳步增长问题突出。二是尽管在政策推动下,民生、工业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体现了投资领域的新增长点效应,但土地供应跟不上,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影响了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进度。三是重大前期项目审批时间长、难度大,如交溪流域小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同时,一批项目前期推进与开工准备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年度投资计划实施。
三是公共产品尚未实现全面改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我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机制、结构、筹融资渠道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完善和创新机制,改善公共产品的不合理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有效性、开拓公共产品供给 渠道,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生产生活需求,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是收入增长尚未实现有效支撑。虽然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总的来说,全县财政收入结构、收支平衡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刚性需求和上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增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持续,高速增长将难以维持,这对我县的产业发展影响将是深远的,再加上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交溪流域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预示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县财政收入的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等。
关注二:要充分认识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宏观环境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目前,从西方发展经济体所的经济数据看,多数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或正处于触底的边缘。现在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国内政策取向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和中国经济结构内部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等等。针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对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中央出台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对一些重大领域的改革,力求缓解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将比过去一个阶段要多。
(2)发展机遇分析
机遇一: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一是资源环境的价值及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低丘缓坡、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外部的眼球和资金。二是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转移。从浙江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我省及温州平原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的区域扩散成为常态,这将给纳入温州两小时交通圈的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等。
机遇二:加快发展的意愿十分强烈。一是上级政府继续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继续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行政手段和交通建设、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方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二是自身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穷者思变,随着人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已经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多大,同时也随着人在外创业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与责任。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行重大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举措预计将得到实质性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欠发达的利用改革所引发的力量,将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等。
关注三:要认真分析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温州乃至全省的生态屏障和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途中,却面临不同的障碍,跨越这些障碍须处理好发展的内源与外力、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经济要实现平稳转型,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是要用足自身的优势,坚持特色竞争、错位发展,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创造出自身的特色来。
第三,分散发展与集聚发展。人口、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布局分散造成的产业、人口、城乡等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症结。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加快集聚发展。要通过抓好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人口集聚;要通过抓好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高效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扩大内需与民生改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费结构失衡被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增长中持续快速发展。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的探讨
(一)“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探讨
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我县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阶段,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稳固基础的关键阶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和省管县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我县具有以下四个阶段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发展期。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日益突现,我县已初步呈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良好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我县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二是产业结构进入优化提升期。国内外经验证明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导动力。与省市1000美元阶段的产业特征相比,我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结合1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工业经济仍是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但作为生态县和面对稀缺土地资源,按照一般性工业扩张不符合县情要求,注重工业生态性,选择特色成长性生态工业项目,建立稳定支撑性工业项目基地仍是要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主要方向。正确处理培育生态型工业与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关系,把握产业重点与方向,发挥优势与规避约束是重点与着力点。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期。随着新的58省道建成,我县的城镇发展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不断向新58省道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集聚,城镇的自身功能将不断提升、完善,与此同时,城镇又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周边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辐射,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四是消费结构进入稳步升级期。人均1000美元阶段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富裕迈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增加,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对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十二五”,我县处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以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生态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并进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建设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以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异,面临着既要“补课”,又要“赶趟”的双重挑战,优势条件与困难矛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上一: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应为:
紧紧抓住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海地区辐射扩散效应显现的历史机遇,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融入温州产业带、构建浙南闽北经济圈重点纽带节点为导向,强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招商选资,深度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依托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促进由传统的山区经济向以休闲旅游业、生态工业、特色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的跨越式转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与海西区重要的陆上衔接点,温州经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独特的综合性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山区生态农业区;形成与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工业结构、城镇与产业布局体系。
综上二: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应为:
一是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全面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推进非均衡发展,优化县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梯度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扩展“一轴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格局,重点推进新城区、彭月产业基地、泗溪廊桥文化园、氡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等区块的开发建设。
二是产业提升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紧紧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培育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服务业为主业的“生态为本、三业并举”产业体系,更高层次谋划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崛起。
三是投资推动战略。要充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以改变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带动战略。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彻底打开山门,紧紧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要素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要积极构筑发展平台,实现从“人经济”到“经济”的转化。
五是和谐构建战略。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的探讨
第一,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眼于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针,走“集约、特色、循环”的发展道路,实施“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把建设成为宜人居、宜置业、宜休闲的“生态、小康、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一产业:目标是立足生态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是:(1)发展绿色餐桌农业。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高山蔬(野)菜、畜禽养殖、茶叶、经济林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2)推广立体循环农业。围绕特色产业,探索多种类型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之间有效衔接、物质与能量得以有效循环与动态平衡利用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体系。(3)拓展生态休闲农业。认真做好生态休闲农业文章,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观光农园、特色农庄、休闲林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等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4)加强农业产业化机制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第二产业:目标是围绕总量扩张,做大做实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提升发展传统生态型工业。要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和竹木制品市场需求,引导竹木制品加工业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粗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转变。要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切实解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快推进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步伐,力争早日动工兴建,使丰富的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积极承接周边产业转移。要立足沿线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各功能区块实施规划,并加以实施;积极主动承接周边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清洁型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与本地原有产业密切关联、与周边市县优势产业集群紧密联系的企业,特别是注重科技含量与就业拓展相结合的产业项目,努力形成竞争力强、带动更多关联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循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以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基地管理,尤其是要推动我县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目标是挖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按照“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我县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的目标。(2)积极培育实力型服务业。突出住宅保障和宜居度假两条主线做好文章。关键是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迎合都市人上山趋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自然乡村居所。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模式。(3)稳步推进功能保障型服务业。一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关键是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旅游业、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重点是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第二,在项目建设方面:项目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平台,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载体。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域,如果没有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也就很难得以落实。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三个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筛选确定并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着力培育和建成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
一是要想方设法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储备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全县上下要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1)要确保投入。尽管县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前期工作开展。(2)要吃透政策。从中央到省、市,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事业,都有大量的政策出台,大量的资金配套,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时发现新的政策机遇。(3)要积极争取。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研究、吃透本部门政策的基础上,把眼睛盯在上面、把项目带到上面、把双手伸向上面,主动与上级多联系、多沟通、多汇报,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信息,及时以项目对接上级发展政策,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批重大项目。(1)要力破要素制约难题。一要解决“环境不够优”的问题。充分利用扩权强县、省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契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二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向上争增量”、“向内盘存量”和“向己提 质量”,切实解决好项目用地问题。三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继续完善向外招、政府投、市场融、借地生、民间注的多元化筹资之路。(2)要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推进方案”的要求,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项目超进度、招商引资大突破、协调服务超常规,努力实现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机制。(3)要围绕重点谋划项目。重点围绕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与电力设施完善以及58省道沿线产业布局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第三,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聚县城、1/3左右人口集中中心村镇”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引导山区人口再分布。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大力发展罗阳中心城区和功能拓展延伸区,合理布局确定中心集镇、村,积极发展小城镇,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道路、停车、防洪、供水、排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市政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大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乡镇贫困农民的素质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建设移民社区,加快异地脱贫步伐。
二要努力推动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岗前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三是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包括社会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四是做好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交通“站、点、线”建设,道路、环保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几项任务。五是推进“平安”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深化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化基层创安活动;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化工作。
第四,在改革创新方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动、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方向:着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生为取向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人本为取向的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点抓好几下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战略,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推进优化经济环境的体制改革。
二是稳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科学开发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加快金融组织创新,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是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主要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
(三)“十二五”主要措施的探讨
总的来看,“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环境的趋势变化,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总体思路上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判断发展形势要有危机意识。要在对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把困难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把形势尽可能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各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做得更扎实一些。
二是把握发展机遇要有主动意识。要积极分析环境变化的趋势,主动为企业“解困、扶持、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认真研究转“危”为“机”的举措,做到“三个坚持”,既坚持保持经稳定的信心不可改变,坚持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不可改变,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可改变,努力做到“活中求变”。
三是解决发展问题要有全局意识。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把握好拉动当前经济平稳增长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衡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既要有宏观全局的视角,又要有局部重点的考虑,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手段,也要有解决长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素质性矛盾的具体举措。
第二、编制过程中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部门要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
二是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 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