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项目建议书感到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制定一份正规有效的项目建设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项目建议书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
项目建议书范本1一、项目名称:合资生产(经营)____产品项目 项目主办单位:(企业名称)______ 单位负责人:(厂长或经理)
二、兴办合资经营企业的理由:
从国内外技术上、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从利用外资、产品出口、培养人才、增加收益等方面,说明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中方合营者的情况:
介绍中方合营者的基本情况和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有利条件,包括企业性质(国营或集体)、人员情况、技术力量、领导班子、固定资产、设备、场地、原有产品产量、产值、利润、产品出口等情况。
四、外国合营者的情况:
外国合营者公司名称、国别、资本、业务范围、规模、产品声誉、销售情况等。
五、合资经营主要内容:
(一)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
(二)合营年。
(三)合资经营企业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新建、扩建、改造)。
(四)合资经营企业的职工总数和构成(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五)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各方出资比例。
(六)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中方以土地使用权、建筑物、房屋、机器设备等作价的估算,现金投资(外汇、人民币)和来源(自筹、贷款、租赁);外国合营者以现金、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或专有技术等作为出资,对其作价、估价方法和估算金额。
(七)产品技术性能及销售方向
合资经营企业的产品拟达到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产品内外销比例的估计。
(八)生产(经营)条件
合资经营企业所需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及协作配套方面的近期和今后要求及已具备的条件。
(九)初步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内外销)、成本、收益估算。
生产手段、生产效率提高程度。
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效果。
中外双方经济收益匡算:合营期间各方利润、项目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年限的估算等。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合营期间的税收、劳动就业人数、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六、项目实施计划:
何时进行技术交流、出国考察、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洽谈、签约、施工、试车和投产等。
如属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项目,应列出分期工程的时间安排。
附件:
(一)邀请外国合营者来华技术交流计划。
(二)出国考察计划。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包括负责可行性研究的人员安排;如须聘请外国专家指导或委托咨询的,要附计划。
注:报批项目建议书时,附件要齐全。
项目建议书范本2一、项目总论
(一) 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动饮食行业健康发展上做出全方位的贡献,____饮食业的发展速度位居城市经济建设榜首,成为代表____城市品牌的靓丽名片。
但是,在饮食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采购环节难以控制,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供应不及时,人为造假、提价,使酒店饮食企业进货成本高,严重影响经营,导致部分酒店饮食企业经营不善,而且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伤害了广大消费者利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食材供应链的问题。
对此,市政府和行业协会予以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促进饮食行业的和谐发展,保障食品安全,稳定物价,理顺供需关系,深化饮食行业改革,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特别推出了饮食食材整合项目。
(二) 项目介绍
1、项目名称:__“____X”市场
2、项目地址:
3、项目内容:整合食材供应链,组建饮食食材交易中心
4、组建模式:股份制,由__X与__X公司共同组建股份制管理公司。
5、项目目的:打造现代食材供应链交易平台,采用联盟会员制管理(供应商、饮食企业、种植、养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共同加入的会员联盟体),实现市场交易与网络交易的双向营销,达到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食品安全,稳定物价,促进农副产品快速转换商品的目的。
二、项目分析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丰富的原料资源
根据__X副产品原料市场调查“十一五”期间____量年均714万吨、其中蔬菜年均258万吨、水产品年均217万吨、水果年均132万吨、畜肉年均65万吨、禽蛋年均26万吨、鲜奶年均14万吨,且保持增长势头。
20__年公布的《____政府关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果蔬、肉蛋年产量将分别达到280万吨、240万吨、136万吨,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260万吨以上。
目前,____区有616家农业龙头企业,7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7家市级龙头企业,11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5处农产品出口基地,1500多家各类食品加工企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78个,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50个,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45个,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2、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
① 酒店、饮食企业
据____X年统计资料,__X饮食行业总数为____X家,年食材消费量达__x亿元。
② 企事业单位和院校食堂
____市现有企事业单位和院校人数达80多万人,按人均日消费__元计算,年食材采购额__亿元。
③ 电商团购
根据水产品交易市场统计,20__年春节期间水产品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其中团购和电商交易达2亿元,且有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____市食材消费市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该项目上马不仅为农副产品向流通商品转化搭建出产销对接的交易平台,也为饮食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资源。
3、激烈的行业竞争
____市饮食企业____多家,其中____平以上的饮食企业____多家,与之相对应的供应商近万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竞争手段和制约方法多种多样;很多饮食企业采取抵押资金的方法制约供应商,以此保障供应质量、价格、数量、时间,维持需求;另一方面供应商因抵押资金量大造成资金短缺,也采取降低质量或短斤缺两或提高价格的方式维持经供应,形成了既矛盾又依赖的畸形关系,严重影响了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
该项目以理顺供需关系为出发点,通过整合食材供应链体系,建立“__X采购”市场的交易管理平台,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此供需矛盾。
4、必要性
农副产品的快速发展为食材供应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但是,食材供应市场因中间交易环节多,价格弹性大,进货渠道多,远远跟不上农副产品发展速度,也满足不了饮食行业的发展需求;实施该项目可以有效的整合食材供应链,对推动__X市饮食行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① 促进农副产品向流通商品转化的需要
整合农副产品资源,组建食材供应链体系是实现农商对接和供需对接的需要;为种植、养殖专业户搭建直销平台和电商平台,极大地促进农副产品向流通商品快速转化。
② 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
通过食材市场的集中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能有效地控制食材供应质量,为酒店饮食企业提供符合标准的食材原料,从而起到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
③ 稳定物价的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会员企业采购意向,组织源头采购,大宗进货,期货预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价格,使食材价格处于市场最低水平,从而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二)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1、__和______的扶持
饮食食材整合项目是__和____X大力扶持的项目,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实现组织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稳定物价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市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的重大举措。
2、拥有先进的运营体系
启动“__采购”市场____X运营体系对订单、数据、价格、食材品类、配送流程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保障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优越的经营环境
“__采购”市场位于__X市__X中心,周边有酒店用品专卖店、炊具批发商城、____、____会员店、物流中心、__X商城等规模较大的品牌企业,形成以饮食经营为主体的市场环境。
(三)项目建设思路
1、探索饮食食材供需行业的必由之路
食材采购是饮食企业经营的必要保障,但是,长期以来采购与供应一直是矛盾关系,通过整合食材供应链,探索一条解决饮食供需关系的必由之路。
2、打造大连地区农副产品交易平台
建设“__采购”市场为__X地区农副产品提供交易平台,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实现产销对接。
3、提升大连酒店饮食企业经营能力
组建饮食食材供应链,理顺供需关系,从质量、价格、时效、服务等方面提升饮食企业的经营能力。
4、组建先进的运营模式
运用先进的____x运营模式实现会员企业的共同价值,打造 符合多赢原则的运营模式。
(四)项目经营理念
1、严把质量关,保障食材安全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各种食材进行严格质量检查,规范采购程序,避免采购漏洞,使食材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
2、发挥交易平台优势
“__采购”市场集现场交易和电商交易于一体的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将相互制约的关系,转换为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
3、提供增值服务
以“满足__X需求”为宗旨,做到信息畅通,物流畅通,增设分拣站,提供储运箱,物流配送等项目, 为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4、树立品牌形象,做行业标杆
“__”采购市场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通过对饮食食材供应市场的优化组合,突破传统营销理念,形成品牌效应,缔造食材供应链服务商领军品牌。
三、项目改扩建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项目改扩建规划
1、项目改扩建工程包括:
__X吨中心冷库建设、物流配送及分拣中心建设、展销摊位和库房商铺装修改造、电力系统改造、监控系统建设、给排水改造、EPR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发展目标
X年成型,带动__及周边城市农副产品加入直营销售模式,打造城市新的地标市场;
X年建成省内最具规模的一级批发市场及网络团购展示平台;X年内成为省内农副产品销售样板市场,并依托电商平台,将__X周边地区以____为特色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
(二)规划实施方案
1、市场改建
“__采购”市场使用面积 ㎡,设立 个产品展位,个带库房商铺,按食材储运方式、销售量,采购频次,划分水产品、肉食类、果蔬类、饮品类、粮油类、调味品等__经营区域。
2、吨中心冷库
根据市场经营需要建设 吨中心冷库即 个专项冷库间、个设备运行间,为供应商提供冷冻、冷藏、保鲜设施。
3、物流分拣中心建设
组建物流分拣中心,计划初期购置配送车辆 台,每天运输食材原料 吨,最大限度地满足会员企业物流需求。
4、EPR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配备ERP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数据库,对经营、交易、资源等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准确传递。
5、电子商务系统建设
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在线订购模式,实现农副产品网络团购目标。
四、项目筹建状况
(一) 公司组建
1、公司组建
2、编制管理文案
(二) 项目进度
1、市场调研
____X年调研了大连各级农副产品市场,收集农副产品资源信息,价格走势,流通渠道,调查酒店饮食企业、机关院校食堂、驻军等大宗食品采购单位对食材供应的需求和希望解决的供应链问题,了解供需双方现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电商务平台
______公司旗下领航猫网络科技公司设计的项目网络交易平台,现已进入编程阶段。
3、组建ERP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项目运营需要已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ERP信息管理系统,现已进入业务、数据设计阶段。
4、市场规划设计
现场勘查已经完成,按照运营和发展需要,对原场地格局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总设计图已经完成,制定出水产区的地面防水和下水施工方案。并根据食材属性在总图上划分出__食材专销区域,配电系统已进入现场设计阶段。
5、交易市场(______)接收
原____x接收工作已经完成,其他部位接收工作正在按市政府菜篮子工程规划和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全面展开。
6、银行合作
完成与__银行的合作洽谈,银行为商户免费安装POS机,并对会员商户给予资金扶持待遇。
7、会员招募
完成__x家__供应商的招商意向洽谈,确保“__采购”市场建成后的正常运营。
五、投资概算
(一) 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建设投资预算:____x万元。
(二) 资金来源
自筹资金:____万元(承办单位和______公司筹措) 银行贷款:____万元(项目新建公司贷款) 申请政府财政补贴:____万元
(三) 投资分配
1、开办费
市场调研:__x万元
网络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__x万元 需要支付原场地租金:__x万元/年 不可预见费:__万元;合计:____万元。
2、冷库建设投资
建设__x吨冷库(x个冷库间、一个设备运行间),用电量__x—__xKW,用地面积__x㎡,库体、设备、调试等预算投资__x万元;
3、物流、分拣、配送投资
一期配送车辆__台、叉车x台,其他用品用具预算投资__x万元;二期增加配送车辆__x台,投资预算__x万元;合计____万元。
4、ERP信息系统投资
ERP系统设计、编程开发、服务器、运营维护等预算投资__x万元;运营期扩展ERP系统,增加投资__x万元;合计:__x万元。
5、电商交易平台投资
前期电商交易平台投资、(包括展示平台、会员平台、订台、运维)服务器、影像器材等预算投资__x万元;运营期开发建设增加投资__x万元;合计__x万元。
6、市场改扩建工程投资
照明工程、交易系统、监控系统、给排水工程、门饰装修、商铺、展位装修、防水处理等预算投资__x万元。
7、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预留__x万元。
项目建议书范本3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__X文化小镇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1、承办单位:__x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__X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项目投资咨询;
旅游管理;
文化学术交流;
会务及展览服务;
酒店管理;
餐饮、住宿、娱乐等。公司地址:__X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八家畈黄湾村信应公路东侧。
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三、建设地点:__X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一期规划占地面积3700亩。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__X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700亩,包括:1、根亲文化园占地400亩,主要建筑物有根亲博物馆、华夏根亲坛、姓氏纪念馆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园占地100亩,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纪念馆(二层)、茶社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3、万国植物博览园占地500亩,栽植各类植物50000株;
4、骑猎园占地300亩;
5、水上乐园占地400亩,主要是安置水上乐园设施。
第二大板块:休闲商业区,占地1200亩,包括:1、餐饮文化园占地200亩,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漫步风情街占地90亩,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层建筑为核心,建设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饮为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3、历史文化长廊占地100亩,主要建筑以壁画形式展现古文化、传说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4、休闲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亩,单体以二层建筑为主,设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饮店等,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块:养生、养老公寓区、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亩,主要包括:1、港湾社区占地400亩,建筑物以2+1层为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员以建设区原有住户为主;
2、医疗康复中心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医技门诊楼(三层)、住院部(三层)、康复综合楼(三层)等,建筑面积68600平方米;
3、养老社区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楼(三层)、综合楼(三层)、医疗保健中心(三层)、娱乐中心(三层)、餐厅等,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亩。
五、建设年限:5年,其中建设期3年,完善期2年。
六、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0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9466.0万元,其他费用6756.0万元,预备费93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496.0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七、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对于提高__X文化小镇整体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该区域环境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居住的绝佳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__X市浉河区景区品位和改善游乐条件,为__X文化小镇景区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本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项目所需的各项建设条件均己具备,本工程可以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投资建设目标,应积极开展实施。
经以上分析论证,该项目选址得当,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资金来源可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议
1)与本工程相关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本工程建设后的正常运行。
2)建议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功能适用、流程科学、经济合理。
3)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加快进度,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社会满意的工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项目的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1、__X项目坐落于__X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浉河区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区,__X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南湾湖都在浉河区,浉河区也定位为生态旅游功能区。
2、十三里桥乡是浉河区重点旅游乡镇,市、区、乡三级政府旨在十三里桥乡打造幸福健康小镇,落实城乡一体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间,作为__X旅游名片。
3、十三里桥乡支柱产业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态旅游景点;
3)高效观光农业:万亩草莓种植和5000亩黄金甲鱼养殖为重点项目;
4)特小镇生态旅游。
(二)项目建设背景
1、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将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达到AAA级以上景区标准,休闲旅游类小镇须以A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建设硬指标。总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打造特色休闲小镇,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将其梳理转化为体验产品,转化成可互动的模式,结合进行游憩方式的独特设计与特色小镇效益优化,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特色小镇设计提升的最优化。应遵循六大理念:景观主题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情境化、景观本土化与景观动感化。
2、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1)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2)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
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3)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附加上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进来,把城市周边游融合进来,把生态农业融合进来,让农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与共荣,把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核心优势挖掘、展示出来,推广宣传出去,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当前,我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形态上不搞“大而广”,坚持“一镇一风格”,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2、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一是创新,二是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是两者的混合动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社会资本可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经验,通过集约、节约、绿色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从而提高小镇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3、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投资增速减速明显,社会资本通过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参与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获得较为合理的经营性收入。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1、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2、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对__X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__X旅游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旅游品牌来支撑旅游产品线的完善与发展。__X文化小镇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泡浴、度假、养生、寻根、商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于__X市旅游结构和旅游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是拉动__X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X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方面,__X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很多景点开发处于粗放状态,旅游景点面临老化,新景点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低、对高端市场过分依赖,旅游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与__X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又对__X旅游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__X必须发扬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突破负面的遮蔽影响。
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__X文化小镇完全可以建设一个集客属交流、朝拜、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以亮丽的景观,高档次的服务,淳朴的乡情来吸引众多的游客。可以弥补__X大型旅游胜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3、是弘扬客家文化的一面亮丽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20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届,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在亚、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28届,规模逐渐扩大,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联络客属乡谊的知名盛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项目区自然环境及发展的必然结果
__X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__X独特的人文环境。__X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X市全境,规划区域总面积达10.86万平方公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实施。__X作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域和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分别代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国家级__X茶叶市场建设合作备忘录》。
____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对比研究发现,在__X,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__X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__X,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__X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__X文化小镇项目,对于提升__X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结构、优化旅游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四、旅游业3(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的范畴;
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的要求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项目建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区,塑造国际国内旅游形象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培育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项目建议书范本4以天津市电力公司向社会的“201x年夏季天津市电力供需形势”为例。天津市201x年夏季最大用电负荷出现在了7月下旬和8月上旬,达到114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左右。201x年天津电网呈现的特点是:电力平衡总体供需紧张,全年各月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矛盾;局部地区设备明显重载,区域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电网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目前天津市的电力供应是以就地平衡为主的发展方式,地域内发电机组大部分为火电机组,且多为热电联产机组,并且受煤炭供应、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所以才会造成高峰负荷时段的电力供应紧张。根据天津市电力供需紧张这一现象提出使用环保节能灯这一项目。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总投资0、5亿元,对天津市所有商场、住宅居民区、旅游景点等需要照明设施的地方进行综合技改,内容包括:
1、家庭室内的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花园、储藏室全部改用环保节能灯照明。
2、高层建筑的楼梯、走道、洗手间、地下室、商场、超市、仓库(货架照明)、燧道照明等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场所都比较适合使用环保节能灯。
3、像商品广告和门面装饰方面如灯箱、灯牌、灯字、外墙装饰灯均使用环保节能灯,不仅达到照明装饰的作用,也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4、环保节能灯绿色环保,光线安全稳定,也特别适用于香水店、珠宝店、书店、愽物馆、美术馆等专业场所。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基本国策,现阶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推动市场化改革,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经济补偿体系,并且把我国的贸易和投资的激励机制转变到鼓励、研发和自主创新上来,转变到鼓励节能减排降耗上来,转变到鼓励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经济的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向上来。该项目的开展,将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天津市电力供需情况:(1)应加强电力需求的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提高市民节电节能意识,做到随手关灯断电。采取“错峰填谷”安排生产时问,做到谷电用足、平电用好、峰电回避、科学组织,最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节约用电。(2)为确保天津市能源供应安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改变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电力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外电入津”战略,加大区外送电通道和城市电网建设力度,提高天津电网外受电比例,变输煤为输电,优化天津市能源结构。
(二)国家有关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20__年5月23日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颁布打响了节能减排的发令枪,其体现了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鼓励类产业,将会受到相应的产业发展支持。
三、项目定位、优点及分析
(一)项目定位
节能、环保、绿色、降低耗电量
(二)项目优点
环保节能灯除了有强大的节能效果外还有很多的其他特点:1、不怕碰摔(包装、运输、携带等方便)、轻便宜加工、不发热、不怕潮湿、无频闪、无红外线、无紫外线、无热辐射、无电磁高频干扰、无污染(光源中银、汞、氯)、寿命长(10万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可长达27年寿命)、免维护、回收环保(产品99%是塑胶材料)。
2、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灯饰,点阵、矩阵、方形、圆形、条形、球形等3、不怕碰摔(防震),不发热(小功率),不怕潮湿,如果采用阻燃材料做外壳可防火。
(三)项目分析
1、简单分析
现在一些公共区域大都是用日光灯和节能荧光灯,每个灯的成本也要30-70元,功率都在20W以上,而且每个灯的每年维护成本占到总成本20%。如果使用环保节能灯,总成本投入比日光灯高出100%,但在10年内不需维护成本。在节能上,环保节能灯的耗能只有日光灯的50%以下。以20W的日光灯为例,不间断照明一年要耗电175度,而环保节能灯也只需它的一半还不到,每度电费按0、7元计算,一年多点就电费省下来的成本也能収回环保节能灯的投入成本。如果都采用环保节能灯这种节能方式,在电力配置,导线材料上,那节约更是可观的。
2、资金投入及回报周期分析
如果按每只200元的价格将传统日光灯更换成环保节能灯,根据每年节约200000元计算,其资金回收期约为半年。如果再考虑到传统日光灯更换镇流器、起辉器维护的费用以及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的一切损失,使得传统日光灯日常维护成本的增加,所以环保节能灯的资金回收期还会缩短。
3、与普通灯技术参数比较
(略)
四、预计经济效益
环保节能灯既环保又耗能低,而且属于电子高科技产品,绿色节能照明市场,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随着政策的落实执行,节能住宅大规模、大范围地推广,节能照明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我国约4、3亿家庭,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即使按50%的消费计算,也有150亿的巨大市场。
五、结论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扶贫 联动开发 对策
云南省127个县(区)、市中,有5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云南少数民族有60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如何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扶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将资源与市场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在云南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迅速消除贫困,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旅游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旅游提供机遇,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创建生态文明为载体,以旅游扶贫为手段,将优美的自然环境、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导入少数民族地区,使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严格按照生态规律办事,不仅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还要通过旅游开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传统的民族文化较少发生变异,原生人文生态系统也正因此而得到较完整的保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种类繁多、绚丽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它们包括房屋建筑、服饰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等。这些极其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消费心理需求,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此外,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其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和类型多样,形成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这种状态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对其进行挖掘,对促进民族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为旅游扶贫奠定了开发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做到保护自然、保护居住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
生态文明建设提倡保护人居环境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道路条件的改善、村庄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实质上是民族村寨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设施的建设基本构成了旅游需求中“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基本要素,为开展旅游奠定了基础。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可为拥有丰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少数民族村寨创造旅游开发条件。
(三)联动开发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相结合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又会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1.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措施:(1)将生态文明作为旅游区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规划设计,树立区(旅游区)村(新农村)共进的理念,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2)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吸纳村民参与管理,充分反映村民意愿,培育民主管理理念;(3)提供社区参与旅游服务的多种渠道,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培训,切实推进村民增收致富;(4)根据旅游发展要求,通过培训、宣传等途径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专业服务技能与文化素质; (5)将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6)引入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旅游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1)少数民族地区的规划必须与旅游规划相协调; (2)基础设施建设符合旅游业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民居改造传承地方精神、体现地方特色;(3)村落整治中保护自然风光与人文遗产,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与环境; (4)产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展能够与旅游业相互耦合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5)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可能对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保护纯朴的乡风民俗与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三、联动开发对策建议
(一)政府扶持、规划先行
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一定要进行系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选择良好的发展模式,依靠资源、依靠市场进行旅游开发,真正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需要大思路大手笔,只有政府才能做大做全旅游文章,也只有政府能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和魄力,对本地区以及相关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总体长远规划和合理开发。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规划与建设中,不仅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还要增加旅游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增加旅游项目建设。
(二)保护环境、找准特色
以往,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现象屡见不鲜,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将环保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使许多原本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旅游扶贫开发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对各种旅游资源务必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加强管理,反对任何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在实施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时,一定要强调创新,走自己的路,开发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是可以永续利用的旅游资源。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的就可能是旅游资源。美丽的、独特的景观和特有的民俗风情都是地方特色。可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吃的方面,当地百姓的家常便饭;住的方面,室内装饰整洁又有当地风格;行的方面,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木筏、溜索、藤桥、索桥;游的方面,各种手工作坊、民居;购的方面,土特产、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娱的方面,农事活动、节日活动、民族体育活动、民族歌舞、婚丧、宗教活动等。
(三)创新机制、有效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因而也可将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要更新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在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在突出旅游业地位的同时,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则旅”,通过联动开发带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培育依托农业的相关产业发展,如手工制作、农产品深加工等,尽量延长农业产品的销售链;通过本地的少数民族特色展演节目增加旅游的娱乐性等等。
(四)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服务工作,投资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信贷、税收、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优惠,引导和吸引投资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资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群众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的生力军。
社区群众参与,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让社区群众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实现旅游扶贫的功能,又能使自觉保护具有强大的动力。因而政府招商引资时,应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作价,以股份的形式参与控股,使政府在保护资源和群众的利益以及规划发展中有一定的控制权。资源是大家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应拥有一定的资源股份,这样不仅体现了其利益,更有利于群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五)注重科技、追踪培训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增加科研投入,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中“贫血”和“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盲目开发、知识贫乏、资金筹措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造血”功能。加强对群众旅游脱贫致富教育,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引导他们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农家乐,加工出售各地土特产品和少数民族工艺品。要加强当地群众的旅游培训,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积极引导,做好示范。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内容,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内涵。两者最终目标是统一的,两者联动开发都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兰庆环.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生态文明[J].广西林业.2003(6):55~58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是面向未来,具有精心的组织、系统的规划、科学的指导和优良装备的城市,并且是一个已为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应发展计划的城市,它包括了:城市管理的精心到位、城市对资源的节约高效使用、城市发展的全球性战略眼光、城市的生态系统规划和建设。进入21世纪,伴随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在全球各个国家广泛传播,学者的研究已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研究深入到实践研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正是得益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据《2013-2017年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地城市推出各具特色的一系列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案,对直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伟大创新之处是深刻反思、扬弃了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自觉寻求克服“城市病”、并引导人类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思想和行动指导,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其本质上遵循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有机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的转变。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中传统的人本主义向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反映出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发展不再是仅仅简单地追求物质形态上的发展,更是关注到精神和文化上的进步,即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其特点和目标是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标准的生态城市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高效性、区域性、整体性、持续性、和谐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
2厦门市构建生态体育城市的基本路径
国家级生态城市要求厦门市的80%的区必须达到国家生态区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区下辖80%的镇必须达到国家生态镇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辖区80%的行政村必须通过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涉农区已全部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考核验收,岛外辖区的14个涉农镇已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镇的命名,另厦门辖区156个村(社区)中已有146个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生态文明为生态体育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生态体育是厦门市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体育与生态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促使深刻的体育发展变革,它涉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建设、体育发展观念、生活方式等多层面的变革。生态环境与体育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体育活动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时时刻刻受到生态环境影响与制约,体育活动也无时不刻在的改变着城市生活中自然环境的面貌,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永恒主题。调查表明,厦门市为实施构建生态体育城市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
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立,离不开政府持久和坚定的支持。厦门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理念。
2.2生态与体育发展空间规划的融合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以最少的空间开发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调控。规划生态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应该加强城市、街道、社区中的体育区域合理布局,不仅能让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位居民充分享有绿色户外运动空间,且能进一步每一位居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基础保障。最终实现与城市的人口分布、功能规划布局和生态环境条件互相协调发展,确保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调查显示,从2011—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到全民健身经费共达6.24亿元,年均投入超过了1.5亿元。现有各类体育设施5501个,体育场地总面积74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平方米(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位列福建省第一位,已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以上的大型体育设施规划。目前已着手组织各界有关专家对《厦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进行修编,将为构建厦门市提出的市民“十五分钟健身圈”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调查中了解到,厦门市在规划城市体育生活圈、布置体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城市文化的特点、背景及其对体育项目开展的影响,着重发展一些符合或突出本地地域城市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设施。目前,已形成较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项目有: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国际帆船、国际自行车等赛事。厦门是典型的山、水、城空间相融合的城市,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与厦门岛是辅城与主城的关系。水面、山体和绿地既是四个辅城内的有效分割,也是有效串联,对城市生态系统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天然的帮助,同时对特色鲜明的组团城市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4月,厦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之一提出“开设绿道—打造厦门城市建设的一条新道”。同期,就开展了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建设,建设以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全面展开。2012年初,国家住建部正式下文把厦门市列为全国第二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项目示范城市。厦门市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已逐步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厦门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3宣传全民健身生态保护意识和组织活动
调查了解到,厦门市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正式出版了《厦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知识读本》,定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环保活动,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90%以上。厦门市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全市各中小学每年坚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创建生态市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城市生态体育的发展,必须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倡导城市发展的生态价值和提升城市发展的健康发展理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厦门市为实现城市生态体育的发展,在宣传方式上,通过宣传册、电视、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普及;在宣传形式上,通过日常教育、学校与社区教育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生态教育、全民教育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在宣传手段上,通过富有特色的生态体育节、生态教育行动计划与生态体育示范工程等活动来进一步普及生态体育意识。调查得知,截止到2015年7月,市、区两级的体育职能部门通过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强化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使得全市90%的社区(村)已建有社区文化体育协会,这些协会广泛开展适合社区特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广泛参与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体育健身、科普宣传等文体活动,让社区能充分发挥城市与社区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场地的作用。
3拓宽城市生态体育空间,加强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
3.1依托赛事,生态体育城市的起步
厦门从2003年起连续12年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该赛事连续五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的称号。厦门的赛道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赛道之一,沿海的环岛路依山傍海,风光优美,景点星罗棋布,道路平坦宽阔。厦门市历年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元素聚焦赛事,不断注入新理念,确定以旅游,生态为基点的宣传元素,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参与。同时进行的市长论坛、国际路跑大会的年会、赛事的摄影大赛、拉拉队大赛、化妆马拉松、花车巡游等一系列的配套活动,让全体市民都能参与其中,提升了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该赛事从2003年的1.2万人的参赛运动员发展到2014年的7.7万人(数据来源: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民的全民健身的参与度持续升温,在环岛路上时时看到市民们健步走和跑步,骑行的身影,美丽的赛道是对生态的保护和体育的完美融合,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景,还有锻炼时愉快的心情。毫无疑问,马拉松赛掀起了新一轮“环境革命”,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因为市民将拥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但马拉松赛带来更重要的效应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因为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使得厦门多了一张城市名片,这张名片需要通过不懈改善各种软硬环境去呵护――这种巨大的压力,将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调查表明,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道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该赛道的设计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融合,使得体育赛事向城市空间扩展,向城市生活场所延伸,以此形成以自然环境和广阔城市空间为体育竞赛舞台背景的“景观赛事”。赛事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赛事活动的同时,也展示了厦门的城市形象和生态体育文化。
3.2公共自行车系统—构筑全民生态体育理念
调查显示,2014年7月25日,厦门市岛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截止到2015年7月,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共建有355个站点,7000辆自行车投用,通过对旧系统的升级改造,让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线路和站点不断向社区延伸,为市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可以预见,未来的厦门市岛内将形成与公交、地铁有效衔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与此同时,2013年7月中旬,厦门市岛外的海沧区政府率先投建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在2013年9月1日,第一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覆盖全区的海沧、新阳和东孚三大片区,累计建成绿道总长163公里,建成公共自行车道163公里、设立站点130个、配备自行车3200辆、办卡3.6万张,有18%的生活区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易通卡,锁柱的使用率高达每天6次,部分站点最高超过每天30次,累计骑行总量约344万人次,日均骑行约6056人次。调查中了解到,海沧区政府计划在2016年5月建成150个站点,公共自行车增加至6000辆,重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景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日游游玩线路,该线路不仅可以让游客和市民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出行,还可享受到城市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是公共自行车运营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海沧区利用独特的海湾,规划与建设了首条公共自行车系统,使海沧湾公园、市民公园和乡村景点得到有效地串联,吸引了广大市民和骑行爱好者走进海沧。在对海沧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海沧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将组织社会力量来探索其运营模式,从单纯的骑行自行车,提升到与运动休闲、旅游和便民服务等相关业务联动起来,借此带动旅游观光自行车服务业、户外运动休闲、自行车户外用品、海沧湖游船和广告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调查表明,厦门市所倡导“公共交通为主导+步行与自行车共衔接”的绿色低碳出行模式,是厦门市列为缓解“行路难”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作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部署的实践与行动项目,厦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进入建设发展阶段。它不仅为厦门市民的出行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一种健康休闲的运动方式。
4结语
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突出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规范矿业开发秩序,整顿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决定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刚才,国土资源局局长陈敬宇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党组书记赵金山同志宣读了治理整顿工作方案,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会上,武汉红海洋等四个矿业公司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希望各矿山企业学习借鉴,切实配合做好治理整顿各项工作。下面,再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全县“三大经济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优势资源吸引县外资金和技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服务于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了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矿产资源开发型工业产值占据了重要位置。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转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肯定的但是矿产资源开发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矿山布局不合理,小、散、弱、多”尤为突出。2009年底,全县设置探矿权25个,采矿权87个,最大探采区块几十个平方公里,区块个数很少;最小区块仅有百分之几个平方公里,星罗棋布。除水泥灰岩、重晶石、硫铁矿、铅锌矿开发初步形成规模外,其他探明资源或圈占不用,或小打小闹,或采富弃贫,优势资源不优,矿山企业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二是资源开发与环境维护矛盾突出。一些矿山企业不执行开发规划,不落实环保措施,违规作业,乱挖滥采,一些地方因开矿造成地表塌陷、山体滑坡、水源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使我面临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三是资源开发与平安生产矛盾突出。一些矿山企业单纯追求利润,不重视平安生产管理,轻视人民生命财富平安,矿山平安事故居高不下,群众案件有增无减,人民群众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地、合理地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四是资源开发与全县经济发展需要矛盾突出。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开发资源为名,圈占资源、待价而沽、非法转让倒卖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优势企业,商招来了无法足额配置资源,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形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有矿产资源品种多、矿点分布零散等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科学统一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个别部门执法不严,行为不当;矿业权市场化配置制度落实不力。因此,全县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对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做大做强工业产业,加强环境维护,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需增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务必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扎实推进治理整顿工作。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第一。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需要。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久远目标。通过治理整顿,关停并转一批矿山规模小、生产设备陈腐、冶炼工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企业,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其他生物资源的维护,符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陕西最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绿色农业、环保工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第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土地、矿产都是稀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国家粮食平安和长治久安,严格维护耕地资源;为了子孙后代和可持续发展,必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严加管控。通过治理整顿,正确处置好矿产资源储量减少与加速发展的关系,大力开展和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普查、勘查工作,贮藏一批后续资源;下大力气,依法收回圈而不采、圈而不探的矿业权,依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需要,切实加以维护,切实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矿产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矿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第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县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对外招商引资,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属于资金、技术、人才输入与自然资源互补型工业经济,外来加工项目凤毛麟角。三个工业经济版块中,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占很大比重,如我昊华钡盐、康华建材、光大硅业产值过亿元;建的工业硅、铅锌、粗钡粉等企业,投产达效后,产值也可超亿元,这些规模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带动了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治理整顿,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加快建成一批资金技术强、管理效益高、环境维护好的企业,县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形成强势竞争力的肯定要求。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第四。依法打击矿产资源领域违法行为的需要。矿产资源开发中,违法采矿、违法探矿、违法转让矿业权、越界开采、以探代采、占而不用、滥采乱挖、违规生产、诱发地质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引起了当地群众强烈满意,因此,通过开展矿产资源治理整顿,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平安生产管理、地质灾害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明确重点。
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平安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目标: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小矿比例明显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储量动态监测和核查工作全面到位,资源利用进一步合理,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实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矿产开发秩序科学规范。
全县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集中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1全力推进资源整合工作。对大中型矿区内的小型矿山企业进行整治和规范;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入股、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减少小矿比重,切实扭转矿山企业多、小、散、乱局面。通过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保证按时间和要求完成省市下达的资源整合任务,使有限的矿产资源服从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依法处罚,2集中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所有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开发资源的要坚决予以打击。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施工或不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要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要依法吊销许可证。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持过期失效许可证采矿、被责令停止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从重处分,情节严重、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按法定顺序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对矿产资源监管工作领导不力、管理不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逾期整改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关闭,3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越界勘查、越界采矿、不按勘查设计施工、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要责令整改。注销、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及相关证照。
严肃处置。凡探矿权、采矿权主体发生转移而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的对非法转让方和非法受让方都要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吊销相关证照。4严厉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行为。对非法承包、转包探矿权、采矿权的要逐个检查。
整治严重污染环境、平安措施达不到要求的矿山企业,5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平安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重点是关闭各类维护区、禁采区内的矿山企业。切实维护生态环境。
对不符合基本平安生产条件、违规采掘的要责令整改,6全面开展平安生产专项检查。要加强对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综合治理。整改不到位的要关闭矿山,吊销、注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坚决纠正违规审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办矿、等各类违法违纪案件。7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平安许可、环保审查、企业设定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三、确保治理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强化措施。
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监察局、安监局、经贸局、环保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镇长为成员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开展治理整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周密安排,积极行动,把思想统一到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健康继续发展大局上来,正确处置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大,2夯实责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任务重。涉及多方切身利益,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合行动,注重顺序,严明纪律,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要落实专人,深入基层,深入矿山企业认真调查研究,直接面对矿权业主和群众,听取困难和意见,做到案件调查要客观实际,处置问题要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好矿业权人和群众的利益。
实行挂牌督办,3健全机制。一是建立限期督办机制。对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较严重的矿山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或不听从督办要求的企业,依法关停。二是建立有效的联合打击机制。充分发挥国土、环保、监察、经贸、公安、安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严厉打击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合力。三是建立“多方会审”机制。今后凡是涉及矿区规划、矿业权设置、矿业权变卦和矿业权转让等重要事项,必需经过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多方会审”后,拿出具体意见,报县政府审定。四是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机制。国土局要足额收取矿山生产恢复保证金,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区,立即进行关停,尽快恢复矿区内的生态环境。县境内的所有矿山开采企业必需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矿山环境维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工作。五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机制。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巩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效果。六是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结合实际,适当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门槛,限制浪费大、污染重、效益低、无精深加工配套项目的矿产开采企业进入。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治理整顿工作,4舆论引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展矿山资源治理整顿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