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由于幼师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深奥难懂,讲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却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指导性。幼师心理学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教学目的的师范性上来。对于刚刚步入幼师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基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们的认知及个性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学习心理学,总想自觉不自觉地把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内心体验的误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统,或是自我矛盾。可见幼师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应包括引导学生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学、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师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 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 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 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既要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试题与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测试。成绩的评定方式决定了教与学的取向,在对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时应以注重基础、注重能力、注重创新为指导,合理确定动态评分原则。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强调过程考核。过程考核要细化成几个模块:课程参与情况+课堂互动+平时测验+实验(践)情况课后作业,每一模块有一定的权重,系统规划几个模块的评价体系。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幼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幼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应确立科学的成绩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建立系统的成绩考核的管理规范。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言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80期.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1.2.4客运职工自身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客运职工因为自身的工作环境、文化基础等原因自我修养的条件不充分,又未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自身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为工作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状态和长久的工作兴趣。

2旅客运输心理学融入客运培训的对策措施

2.1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职工认识加强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目的是使职工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客运职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服务旅客和职工的心理开展,才能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旅客运输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探索服务规律。

2.2开设服务心理课程,提高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培训模式,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内容、方法应做针对性选择。复退军人岗前学历教育中可增加旅客运输心理学课程,让新入路的职工系统地学习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基础浅议客运培训中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应用张炜(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知识,重点在于培训职工掌握正确分析旅客心理的方法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法,使职工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为精神文明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用良好的心理修养适应客运服务工作的要求。这需要得到铁路主管部门与主办院校的支持。岗位周期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可以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中穿插旅客旅行心理、心理服务技能等关于旅客心理学的内容。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5(4):11-13.

[2]杨悦,刘卓.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7):165-167.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于问题学习 心理学 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2

Abstra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s a problem-centered pedagogy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is paper took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namely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Design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to elucidate the application of PBL in this cours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is pedagogy in this course in detail, to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class teach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al Program Design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constructivism

为了适应心理学研究计算机程序化的趋势,大多数心理学培养单位开设了“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实际的研究问题转换成具体的实验设计和计算机程序的技能,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就该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缺陷,解决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在该课程中引入“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基于问题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在建构主义教育改革浪潮中出现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基于问题学习的典型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查找专业知识,互相学习讨论,直到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最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基于问题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内隐假设是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教师的角色就是把知识和智慧灌输给学生。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太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地对新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进而转换成有个人内在有意义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的是灵活的可用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构建反过来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最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课程特点分析

“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心理学高年级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生成平台,如E-Prime等软件较为熟悉,能够编制简单的实验程序。如果该课程只是给学生实验生成平台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一方面,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学习到知识,而不具体应用的话,学习这知识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意义。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在网上找这些软件的资源来自学,不用教师指导就能学会。因此,这门课程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和基于问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理论是一致的。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或大四年级的高年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并且,学生们对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有强烈的愿望。但是,学生还缺乏缺少自主探究心理学问题的勇气和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对平常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多加关注,自主主动探究问题,营造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 问题学习在 “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对该课程的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分析,我们尝试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讲授这门课程。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3.1 科学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中,如何设计有效科学的问题是核心。对问题的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成效,也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太牢固等特点,我们决定采用混合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即将问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已有的常见的问题;另一种问题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查阅文献中发现的问题。

对于前一种问题,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选择了多个能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热点问题的研究范式,而且能够用心理学实验生成软件编程实现的。这些研究范式被三个问题概括:该范式是什么?该范式怎样用的?该范式如何编程?例如,在讲授心理学中经典的Stroop范式时,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stroop范式是什么?主要是介绍该范式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该范式的变式。第二个问题是stroop范式怎么用的?主要是介绍该范式如何应用在具体的研究中的。第三问题是stroop怎么编程?目的是让学生对研究范式的计算机程序化有所理解。对前面两个问题,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教师给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第二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或者查阅文献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在组内讨论,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写成科研论文。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两周集中展示每个小组的成果。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3.2 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实验程序设计课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动手,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程序设计中,才能掌握这些技能。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别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在常见的已有的心理学问题中,对于研究范式如何编程的问题,我们没有给学生一步步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范式的编程,自己主动动手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且给予那些率先完成的同学以口头上的奖励,以激励还没有做完的学生。当然,这些实验范式也考虑到难易程度,尽量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程序技能。

3.3 分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开始时,让全班3~4个同学自由组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对日常生活中或者查阅文献得来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探究具备从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方案,数据收集与分析、到最后的论文写作等基本过程。当然,要求学生要有实验程序编程。小组成员内做到分工明确,互相交流,共同找到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锻炼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最终促成共同成长。

3.4 小组集中展示问题解决成果

课程结束前两周,集中展示每个小组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成果。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来报告本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报告完之后,由教师和同学们来提问。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问题解决过程的报告。教师根据小组提交的报告和口头报告情况给出成绩。

3.5 督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对学生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在反思中进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一位同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反思,并形成反思报告。

3.6 形成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问题学习的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建立起与问题情境设置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最终提高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制订了相对多元的评价体系:首先是要求学生们提交三个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程序,占30%;其次,为了突显学生自己探索的问题的重要,我们将这一部分的成绩比重占了60%。在这60%的成绩中,又分成两大部分,其中90%是团队合作研究一个问题,另外10%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反思。最后,10%的成绩是平时表现。在这门课程开始时就强调了评价体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4 问题学习应用于 “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教学中的反思

总体来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比较好地适应了“实验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学生们真正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应用知识的快乐感。他们在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等,对心理学研究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合作者、引导者。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还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出改进。例如,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引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不是教师主观判断;另外,尽管大多数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和兴趣,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应用在该课程中,是否适用于高校其他课程,还需要更多的高校一线教师们做出更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73-77.

行为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心理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通过潜心探索与实践,引领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e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三、调整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能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筛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构建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措施。为此,我们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全书内容调整为四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学中以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包括幼儿生理机制等生理心理学知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等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幼儿方法等教育心理学知识,明确幼儿知、情、意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的教学,探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0~3岁亲子教育等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着力研讨幼儿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心理问题破解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