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市场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结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乡村旅游;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8-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ZHAO Rui-jun,WANG L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w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tourism; Hebei province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度假和体验等性质的旅游活动。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河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诸多问题日益显现,如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效益低下等。探索河北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旅游业同样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而且呈现出与制造业不同的特征与规律,因此利用较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也逐渐增多。旅游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这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产业集群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指导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1]。从此,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如产业集群的特征、竞争优势、形成因素、演进规律等。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学者认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1.2 旅游产业集群
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能否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有很多争论,但很多地方的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空间集聚明显、产业联系紧密的特点符合产业集群的部分特征,因此旅游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Porter[2]指出: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非常明显,建议国家和地区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他同时又把与旅游相关的集群――加利福利亚葡萄酒集群作为实际集群的案例引用。Jackson等[3]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竞争优势、形成条件及集群内部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集群演进规律、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聚集,为了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集聚体。
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乡村旅游业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甚至个体户来主导,其存在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等比较劣势,而形成产业集群则能带来如下竞争优势。
2.1 外部经济优势
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后,众多乡村旅游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共享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从而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协调运作,成员企业越来越完善的精细组织结构使集群内企业的配套成本降低,而改善后的配套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效应[4]。
2.2 成本优势
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能使诸多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各主体近距离接触交流,减少信息搜寻成本;而彼此间长期合作竞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则有利于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企业间交易顺畅,有利于降低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
2.3 区位品牌优势
乡村旅游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无力打造自有品牌。以共生性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却可以克服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巨额广告费用的弊端,利用集群整体的力量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区位品牌,从而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
2.4 创新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中,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创新。在较小地理空间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顾客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程度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集群具备较好的创新环境。企业地理上的集中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流密切而频繁,从而利于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扩散,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激发集群创新[5]。
3 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由于“条块分割”,形成了部门与地方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格局,景区(点)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关联企业不能协调发展,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被局限于各自区域之内,无法协调运作,大大增加了各种成本,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这种人为限制竞争的手段严重制约了不同地域间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2 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等紧密相关。河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对分散,景点间相距较远,加上有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够发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再缺乏整体规划,必然导致各地乡村旅游景点各自为战,呈散点式发展,影响产业集群的生成,从而无法实现集聚效应。
3.3 企业之间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其成员企业获益。但乡村旅游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6]。另外河北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仅仅局限在观光层面上,缺乏度假休闲类项目,影响了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乡村旅游企业间的联系较弱,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无法建立。
3.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但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较弱。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并承担很大的风险,而模仿费用低、风险小,因此有些企业选择快速模仿而不是以新产品取胜的发展之路。模仿这种“搭便车”现象使得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往往创新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就会陷入模仿者激烈的恶性竞争中,挫伤了企业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短缺;二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创新资金;三是与教育培训和研发机构缺乏合作[7]。
3.5 缺乏产业集群中介机构
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各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使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服务、创业咨询服务等严重滞后,这些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 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区域旅游整合阶段,要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壮大必须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整合邻近资源,塑造整体优势。针对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事务协调解决机制。如可以成立县级旅游发展联合会,对涉及不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组织协调,要求各乡镇旅游企业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建立旅游企业合作网络,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平台[8]。
4.2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出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旅游业发展龙头,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并以旅游精品与品牌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以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9]。
4.3 建立乡村旅游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网络
首先要调整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把传统单一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为休闲度假型与体验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长度。其次应建立促进乡村旅游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如为当地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交流的会议场所、定期安排座谈等,使大家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及合作项目[10]。
4.4 增强集群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果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必然会导致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影响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集群组织一方面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如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旅游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连续合作等。
4.5 加快乡村旅游产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一项有效途径。集群内要建立和完善的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二是提供各种沟通和协调服务,促进生产要素流通的经纪组织,如商标、税务、人才交流中心等;三是各种评价审查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3] 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 1035.
[4] 沈中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政府与政策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66-20667.
[5]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3-343.
[6] 张 雯,段大娟.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2-6673,6750.
[7]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93-205.
[8] 张媛媛.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河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关键词:生产策略;反向拍卖;供应链
一、前言
随着物流行业的多年发展与日趋成熟,物流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业务外包的首选,特别是
库存业务的外包。生产厂商在采购或外包库存服务时出现多家仓储企业同时竞争的情况,如何有效选择仓储企业并分配库存服务业务是这些生产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解决办法是询价谈判采购和比质比价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法对于生产厂商的库存业务外包发挥了较好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在解决仓储供应商与生产厂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成本节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近几年来,反向拍卖逐渐取而代之而成为生产厂商库存业务外包的主要交易方式,由于能够在成本节约等方面为采购方和供应方带来巨大好处而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制造商采购零配件,分销商采购产成品和政府采购服务等。
反向拍卖简称RAs,有时又被称为“拍购”或“拍买”,它与一般的拍卖过程相反,只有一个买方和多个卖方,买方在交易中占主动地位,而卖方则处于竞争状态;卖方之间相互由高价逐级向下竞价,最后竞争到最低价时买方与之成交。对于反向拍卖方式的应用研究,最早源于McAfee.R.P.and J.McMillan研究委托理论中的商竞争策略分析和政府采购数学模型;随后,Dasgupta.S.and D.F.Spulber分析了采购管理的反向拍卖策略问题,Robert.G.Hansen探讨价格与数量均为内生变量的采购拍卖行为等;Fangruo Chen则通过前述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反向拍卖中的数量和价格拍卖的策略均衡等,并且对不同拍卖机制的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应用反向拍卖理论研究库存业务的采购管理,探讨一家生产某一类型独立需求产品的生产厂商在面临单周期市场需求时采用反向拍卖方式从多家仓储企业采购库存服务业务而顺利组织生产的运作过程,从而建立仓储企和业生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竞价与产量决策的数学模型;最后分析策略模型求得最优策略结果。
二、问题描述
说讨论的供应链只有一家生产厂商和多家仓储企业,生产厂商的业务是生产和销售某一类型独立需求的产品;仓储企业则是对生产厂商生产的超过市场实际需求的剩余产品提供库存服务。在单周期市场需求中,供应链中的生产厂商通过反向拍卖方式联合其中一家仓储企业一起互相合作、互利互惠,生产厂商决定产品的生产数量,仓储企业确定其在竞价中提供给生产企业的库存租金价格,从而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各自利益最大化。具体的经营决策过程为:产品销售旺季来临之前,没有库存功能的生产厂商为了防止产量大于实际需求而造成生产浪费确定需要采购库存服务,于是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制定一个采购方案;然后在仓储行业中寻找尽可能多的仓储企业,并向这些仓储企业发放信息征询表要求他们填写,按反馈的信息征询表选出合格的参与竞价的仓储企业;同时针对所采购的库存服务提出相关的条款,如由于产品特性需要所提供的库存服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并强调竞价不能高于某一最高库存租金价格,制定出标书并要求仓储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分别到反向拍卖采购竞价平台异地同时匿名参与库存租金竞价,符合标书条款和租金不高于生产厂商规定的最高价的而且在竞价中价格最低的仓储企业赢得合同;最后生产厂商根据这一库存租金并考虑市场需求做出产量决策;销售旺季产生后,生产厂商销售生产的产品,由于需求的随机性,存在市场实际需求量大于或小于产量两种情况,前者造成短缺,后者形成剩余;若存在剩余,生产厂商将剩余产品移交给获得标的的仓储企业进行储存,仓储企业提供库存服务。在整个管理决策过程中,生产厂商获得销售收入,但要付出生产成本和造成短缺时的缺货成本以及存在产品剩余时支付给仓储企业的库存服务佣金;而赢得合同的仓储企业的收入是生产厂商支付的佣金,需要付出的是产品库存保管费用。根据问题具体情况,我们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环境作以下假设:1.供应链每个成员是完全理性和风险中性的,即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且没有任何个性偏好;2.生产厂商的生产能力和仓储企业的库存能力没有限制;3.所有仓储企业可以做出任何低于生产厂商规定的最高价格下的库存租金报价,且报价是其库存成本的严格增函数,报价函数都一样;4.在反向拍卖过程中所有仓储企业都是匿名而且独立的;仓储企业的库存成本是私人信息,但所有仓储企业库存成本都服从某一共同值域的函数分布,生产厂商的收益函数为共同知识;5.存在均衡策略,所有仓储企业的库存租金报价策略均为其单位库存成本的函数;6.除了所提到的交易成本,其它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均为零,且在产品需求期之前,供应链没有产品库存。
三、模型建立与解算
从上文描述可知,这是一个两阶段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决策问题:第一阶段,仓储企业依据自身库存成本和知道的共同的库存成本分布函数、报价函数和生产厂商的收益函数进行库存租金决策;第二阶段,生产厂商根据仓储企业租金报价决定最优生产产量。
为便于模型建立,我们设置相关的常量和变量(内因变量和外因变量)如下:
分析结果可知,仓储企业的库存业务报价是其库存成本的增函数,与假设一致,且参与竞价的企业越多,赢得合同的业务报价就越低;相反,对应生产厂商的生产数量则是仓储企业库存成本的减函数,而且参与竞价的仓储企业越多,生产厂商拍买单位库存业务的价格就越低,从而能够做出较大的产量生产决策,获取更大的利润收益。对于市场需求和库存成本概率分布属于其它类型时,仓储企业的报价和生产厂商的产量决策基本上遵循以上所述规律,但具体准确值根据不同的概率分布函数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深入探讨。
四、结束语
在现代物流行业成熟发展情形下,生产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横向一体化过程必然导致大量业务外包&采购,从而带来业务外包和采购中的交易决策问题,如何处理分散决策的供应链效率优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本文讨论一家现代生产厂商面临一次市场机会时通过反向拍卖方式在多家仓储企业中选择一家采购其库存服务的两阶段决策过程,通过分析相关变量收益函数等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解算得到相应的策略均衡以及生产厂商的生产策略。文章探讨的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和风险中性等情况下的反向拍卖形式的策略均衡,而对其它情形下(如风险规避等)的反向拍卖的生产库存策略问题未作详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深入研究。
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编号:4700-K07465)
西方最早认识到农村金融与农业增长具有紧密联系的是美国学者Joseph Schumpeter ,他们指出农村金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此后,有更多学者认识到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如德国学者Goldsmith提出农村金融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理论。
Shan认为农村金融活动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关系,其他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样本数据也说明了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影响关系。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其他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没有质的差别,是指剔除以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人后所有其他要素所带来的农业产出的增长率,即“索洛剩余”,在一国(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替代传统生产要素投人且贡献度持续不断提高o
黄惠春选取江苏省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及市场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评价和定量检验,为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深人探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依据。
肖干和徐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田杰、刘勇和陶建平研究认为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并提出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设认的准人性限制条件,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户贷款的审批效率,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发起设认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人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分布数量,建认集中度较低、竞争水平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体系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灰色关联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S9;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33-05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成为新时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价值增长的最主要源泉与动力之一。学术界对产业融合阐释,始于信息通讯业,被认为是狭义的产业融合。实际上,除了信息通讯领域,产业融合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乡村旅游产业由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两大部分构成。从形成机制上看,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北京市是国内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已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逐渐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功能一体化方向转变。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加大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已成为推动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研究,多聚焦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且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而从产业融合视角,测算并分析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显见,本研究采取灰色关联方法,选取影响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测算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分析影响农旅产业融合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知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控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乡村旅游业与相关联产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有模糊性、随机性、信息不完全性,即灰色性,内部存在灰色量和灰色关系。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数据时间系列较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较好分析结果。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参考序列Yi和比较序列Xi;然后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消除量纲,得到Yi'(t)与Xi'(t);再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可得各年产业之间各综合关联系数γ(t)。各灰色关联系数变化范围为[0,1],其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反之越小。
2 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度测算
2.1 指标选取
为测算农业与旅游融合度,本研究选取了2005-2013年反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的指标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设施农业收入、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额等6项;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有游客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劳动产出率、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A级及以上和重点旅游景区数等4项。为便于比较,经济数据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表2)。
2.2 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13年间北京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平均值为0.814,农旅产业融合度处于上等水平。从变化趋势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0.885),之后逐渐下降,最低点在2013年(0.712)。
3 北京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择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因素。此外,还存在政府与机会两个辅助变量。根据“钻石模型”,产业融合主要改变了相关产业上述6个方面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乡村旅游总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游业总收入3个指标,测算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的关联关系。同时,分别从市场需求因素、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政府政策等5个方面,共选取了10个指标。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障碍因子。为便于动态比较,将研究时期划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两个时段。对于经济数值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以消除物价影响。
3.2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5(表5),说明所选取的指标对乡村旅游业收入的关联度都很高,对乡村旅游的影响都比较显著,所选择指标合理。
3.2.1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较高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分别为0.778和0.647。乡村旅游收入与旅游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同步增长,且与二者融合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乡村旅游与旅游业融合度高于农业。从2005-2013年统计数据看,北京市乡村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3.54%,分别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和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高8.98和4.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能力,对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也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3.2.2 市场因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 对影响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各因素,按融合度大小排序为市场需求因素(0.751)>农民组织化程度(0.749)>基础设施(0.702)>农业科技水平(0.687)>政府政策(0.678)。其中,市场需求变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市场需求指标中,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收入关联度(0.818)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72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0.716)。从变化趋势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乡村旅游收入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二者与乡村旅游收入融合度也不断增长,这表明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乡村旅游具有拉动作用。与二者相反的是,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融合度却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北京居民私人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达到15.35%,超过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但二者融合程度在降低。这表明私人轿车拥有量的增长,已经不能拉动乡村旅游发展,
3.2.3 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反映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融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路网密度(0.719)、观光园数量(0.700)和民俗接待户数量(0.686)。从2005-2013年的变化趋势上看,北京市公路网密度、农业观光园数量和民俗户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98%、3.17%和2.02%,但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12、0.109和0.166个百分点。这显示,发展公路网(包括农村公路),增加观光园和民俗户数量,已经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从扩张资源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向提高服务质量上转变的阶段。
3.2.4 现代科技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代表农业科技水平的两个指标――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人均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分别为0.754和0.619。从近9年发展趋势看,农民计算机拥有率年均增长率达到9.42%,但人均农业技术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7%,幅度不大。在两个时间段中,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变化不多,但万人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业关联度增加幅度较大。这表明,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计算机在北京市农民家庭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增加硬件数量向加强农民培训的软件服务上转变。只有提高硬件物质的使用效率,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挥促进作用。
3.2.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与乡村旅游关联度较高,达到0.747。近年来,北京市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渐加大,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010家,合作社入社成员总数24.1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24.4万户,占全市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70%以上。在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变化与乡村旅游收入同步增长的同时,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逐渐加大。表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6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降低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进步、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政府涉农政策影响着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和农村非农产业,进而也影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北京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从2005年的35.75亿元,增加到85.02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长率达到11.43%。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收入都是同步增长,但从两个时间段上看,二者关联度从0.730下降到0.630。表明刺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
4 政策建议
4.1 “双轮”驱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是后起新兴产业所渗透融合的对象,而且。正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为“母亲产业”的特殊性质,为这些后起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组织发展把融合过程推到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和培训经营主体,是驱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两只重要“车轮”。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农业被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
4.2 增强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活力
旅游业作为高成长业,对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具有较强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推动城市与乡村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组合。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会展、节庆等重大活动,加强乡村旅游宣传。不断创新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方式,促进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
4.3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乡村旅游硬件条件建设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但随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已从扩张资源数量、满足物质需求向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精神需求上转变。因此,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