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我院此次一共收治了113例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在患者术后实施用音乐、电视等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医生每天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及发放各种抗癌书籍,定期开医患交流座谈会等。
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干预之后,肯定抑郁和肯定焦虑患者比较:治疗组:4例;对照组:16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临床上,在乳腺癌患者进行完手术之后进行化疗治疗,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化疗乳腺癌医生心理干预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49-02
临床上,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1]。目前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后,还需要进行化疗,由于缺失等生理改变,使得患者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因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了必要的心理干预,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所研究和治疗的11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患者的精神和记忆力都正常,不存在严重性肝肾等疾病。患者年龄在26~68岁,平均为(46.5±2.0)岁;已婚83例,未婚30例;改良式手术90例,根治手术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此次收治的患者分组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9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以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和工具。生活质量评分(QOL)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FACT-B 4.0)[2]。各条目均采用等级式条目设置,分为:0分:一点也不;1分有一点;2分:有些;3分:相当;4分:非常[3]。
负性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4]。(肯定抑郁指总分≥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肯定焦虑指总分≥14分)。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患者喜欢听的音乐,放一些患者喜欢看的电视,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医生每天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及发放各种抗癌书籍,定期开医患交流座谈会等。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必要的理解和支持,要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病情,鼓励和安慰患者。详细讲解化疗治疗的好处和存在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还需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讲解相关乳腺癌的危害等知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发放相应的抗癌书籍;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座谈会,医生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AA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干预后HAMD、HAMA量表测评比较。在对患者进行干预之后,肯定抑郁和肯定焦虑患者比较:治疗组:4例;对照组:16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HAMA、FACT-B量表测评比较(表1)。
3讨论
造成乳腺癌患者心理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化疗毒副作用和癌症负性刺激等,患者很容易会发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对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有很大的影响[5]。当患者出现的忧虑症状越多,其的认知功能也会越差,同时患者的情绪紊乱也会越明显。目前,随着临床上生物和化学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RSF)在不断增加,患者的总生存期(OS)也逐年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医生是关键,医生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此次我院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主要采用音乐和抗癌知识以及康复方法宣传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放松训练,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此外还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次研究发现,我院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
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和安慰患者,给患者灌输必要的抗癌知识等,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不断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爱护。同时要深入到病房,了解患者的所需。在对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时,要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进行讲解;对患者疑问,要详细而耐心地进行解释,此外,还需要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燕舞.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02):191-192
[2]王景枝,王玉玲.乳腺癌辅助化疗心理分析与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02):48-49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思路方法
1 研究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以取得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高等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高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最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如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就已经不是教育的不足和失误了,而是教育的悲剧与失败了。
体育运动能消除心理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使心理得到持久的平衡。本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高标准化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我国正在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健身,也在于建心。“健康”的概念也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更广泛意义讲,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多元化,包括社会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恢复和预防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在起作用。
学校体育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广为人知,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的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高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水平,严重影响“人才库”和“人力资源”,给国家发展和建设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结合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提出采用不同项目的练习手段进行体育干预,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对策和建议,构建一套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对心理障碍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7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50人和对比组40人~50人。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
3 研究内容
3.1调查和分析云南省部分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6、2007级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3.2将两组学生分别编班,进行体育锻炼实验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3.2.1实验组
3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一到两个周期(依学生心理改善程度来定)。中等强度130次/分~150次/分的体育锻炼;心率=安静时心率+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0.6最高心率用220-年龄;锻炼时间,每次进行20分钟~60分钟锻炼效果最好;锻炼次数,每周锻炼3次~4次为宜,但不能少于3次;运动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2.2对照组
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3.3对所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过程中对测试学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3)对其运动量进行了测试。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文献查阅的方法(中国知网),收集1992年以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设计调查内容提供基础材料。
4.1.2制定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躯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由各校医务室提供情况)。
排除标准。心血管系统疾病、传染病的急性期、残疾学生、外籍留学生等。
4.2调查法
4.2.1专家访谈法
走访国内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专家,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调查内容进行专家咨询,为最终完成调查问卷奠定基础。
4.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昆明师专等)2007年~2008年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基本情况:学校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体育设施、是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等。
体育课信息:次数(周)、时间(节)、内容(月)、教学计划(学期)、阻碍和影响体育课效果的因素等。
课外活动信息:内容、形式、学生参与情况、体育锻炼主要内容(特色)等。
5 实验法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组。
6 拟订心理干预方法
6.1行为疗法
6.1.1满罐疗法。教法:在上课中安排实验组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统一组织教学下,同学相互纠正健美操动作,通过增加接触来客服心理障碍,进而习惯与人接触。
6.1.2示范动作。教法:在课前安排学生带操。
6.1.3正强化法。教法:在学生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以鼓励、表扬学生为主。
6.1.4社会技巧训练法。教法:每节课结束前,安排学生10分钟的交谊舞学习。
6.2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教法:在难度动作教学中,通过自身动作由差到好的转变,让学生的消极态度、看法逐渐改变。
6.3来访者心理疗法
教师营造好的班级气氛,并在课堂上提出积极向上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关注爱护。
6.4暗示疗法。教法:教师在语言、动作、表情上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的暗示。
6.5松弛疗法。教法:在每节的课后(尤其强度大的课),教师用放松法安排学生做身心的调整。
6.6森田疗法。教法:在课中,教师教学有意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使学生无暇顾及自身的焦虑情绪。
6.7移精变气疗法。教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教学用具、教法转换等,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转移。
7 小结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下降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采用SCL-90调查法,抽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探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索出相对科学完善、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为顺利开展和完成课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提高心身素质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春芳.体育教学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调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4]张建华,殷恒婵,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 2001,(1).
[5]许同海,李少铎.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0).
[6]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吴秀琴.浅谈有氧素质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8]钱晓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体育科研,2001,(3).
[9]叶建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干预措施.湖北体育科技,2004,(4).
[10]朱淦芳,章巨焕.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对策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4).
[11]李景山,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4).
[12]漆昌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3]仇有望.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高斌,鞠传进,李瑞.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体育学刊,2001,(3).
[15]张新安,高彩云,彭洪涛.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体育学刊,2000,(4).
[16]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一、个案陈述
王某,男,16岁,中专一年级,父母离异。其父无业,爱玩牌、打麻将,酗酒,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其父偶尔被老师请到学校,回家后对王某拳打脚踢、或伤心难过,唉声叹息。王某长期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对王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是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王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时常无故旷课,且爱与老师顶撞。孤僻不合群,敌视他人,和同学常为小事打架。受到教师教育、家长批评和学校处分但仍无悔改。对王某的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心理干预方法和辅导策略,在其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良行为有所改善。
二、分析评点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性格情绪方面。由于父母离异,单亲子女心灵受创,觉得遭人离弃,自卑感强,性格孤僻,对人易产生敌对情绪,戒备心强,情绪不稳定,常常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方面。原本成绩好的单亲子女,由于父母离异,难过焦虑,情绪没有及时疏导,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成绩会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原来成绩差的单亲子女,甚至会逃学和自暴自弃,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
3、品行方面。单亲子女由于缺少双亲的协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极有可能到社会上寻找安慰,或离家出走,或结交“大哥大”、“大姐大”,故意采取抽烟、打架、赌博、偷窃等方式来报复和惩罚父母。
(二)对该类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干预的方法
根据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子女的一般表现和原因分析,结合上述个案,对王某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实施辅导和干预。
1、加强家校联系,及时进行“家庭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针对王某的现状,及时家访,将其在校表现和原因告之家长,提醒家长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同家长认真仔细讨论如何真正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恳请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育孩子不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青年来往。
2、用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对于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教师倾诉。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非常脆弱。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尊重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书法、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运用一些简单心理治疗方法。
如“理性―情绪疗法”。首先让他接受该疗法中的A-B-C的观念;其次,告诉他“用打架、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甚至逃学出走来惩罚家人、引起家人及教师的注意”这种想法实际上对自己不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长期让这种不合理想法支配自己,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帮助他建立起新的认知系统,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这就有效改善了王某与家人关系,从思想上防止不良习惯的复发。
现实治疗法和行为契约法。首先,让其明白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他是必须负责任的,不许为自己找借口,任何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与其约定每周会谈次数。会谈内容包括:描述自己近期的行为表现;要求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不接受任何借口辩护,坚持自己负责;引导其作出承诺,制定改变不良行为的计划或契约;对行动计划加以评估。经过跟踪回访,效果显著。
6、进行心理咨询。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并不是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的,它有一个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当内心有困扰时,及时去找心理辅导,寻求心理帮助,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
三、经验借鉴
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心与孩子交朋友,进行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但是方式生硬、方法不当,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 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状况
一、 贫困大学人际交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围绕贫困生人际交往问题展开全方位研究,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多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学校给与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学习沟通技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为主,本研究运用内观认知疗法,开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为期1周的心理辅导,并进行前后的比较、辅导后与6个月、12个月后的比较。目的是要探讨通过内观认知疗法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效果,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内观认知疗法的介绍
内观疗法是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内观的核心为“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
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1995年由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提出、2007年由毛富强教授完善,借鉴并整合吉本伊信的内观疗法和阿隆・贝克的认知疗法,按照吉本伊信内观三个主题(人家为我做的、我为人家做的、我给他添加的麻烦),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已发生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的一种心理疗法。
三、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在新生中随机抽取60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30名)和干预组(30名),于2012 年5 月12 日 - 19 日接受内观认知疗法心理治疗,完成为期1周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心理治疗,以及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调查。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培训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课业特点,将培训分为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第1-2天为集中内观,每天内观10小时,第3-6天调整为半集中内观,每天集中内观3小时,其余时间分散内观,第3天为贝克认知心理治疗。内观过程中要求内观者坐在一个清静、 舒适、 用屏风围住的 1 平方米面积的空间里,围绕着内观三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为对方添的麻烦”进行回忆。内观对象依次为最亲近的人(如母亲)、次亲近的人(如父亲)、第三亲近的人(如朋友、恋人或其他亲人等)、次讨厌者、最讨厌者、自己,将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龄段对过去进行回忆。
要求:除了睡觉、洗漱、去卫生间以及面接之外,内观者不走出屏风,而且除了面接者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和联系。面接者每隔1-2小时与裙壅呓行沟通10-15分钟,以了解内观者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内观者要认真反省思考,不加评述。严格遵循内观的要求,重点回忆他们给自己的恩情和帮助,而不能诉说对他们的气愤、不满、积怨。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3.2.2评估工具
通过人际关系调查问卷(UCLA)在心理治疗前后进行评测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观察内观认知疗法在内观认知疗法前后、半年和一年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的影响。
3.2.3研究步骤
针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在全校2011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并随机分成培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在一周的培训中每一名指导老师指导3-4名学生,在培训的中期设小结。对照组只参加人际交往状况的问卷调查。
四、结果
4.1 UCLA数据比较
培训前后培训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表1
表1 显示,培训前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符合本研究要求。培训前后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培训后较之前明显降低, t检验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培训前后对照组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说明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在7天的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小,对本研究未造成干扰。培训后培训组与对照组总平均分差异较大, t检验明显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
培训半年后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
表2 显示,半年随访对照组与培训前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即半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干扰不明显,半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培训前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中半年前数据差异有所减小,减小程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半年前数据比较差异有所减小,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较培训后减弱,建议平时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内观认知疗法培训后一年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比较(表3)
表3 显示,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组内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比较小,即一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影响较小,一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培训组之间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较小,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比较t值大小可以发现,该疗法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一年随访培训组与一年随访、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比较大,差异明显,但是一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小于与半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更小于与培训后对照组的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随时间较弱,建议长期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5、讨论
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情感平衡。此外,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在心身症状、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容纳他人等方面发生较大改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与疏导,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好的向社会过渡以及自身的成长。
(一)人际认知改变,换位思考与三省吾身
内观的三大题目要求人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追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在人际沟通的实际过程中,沟通的一方要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上去体察和度量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观点去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与态度,去体会对方对这个话题的喜好程度,善于反思自己的错误,认真总结经验,之后再有的放矢地考虑交流的途径和层次目标,一次性地或逐一进行。在人际交往的的过程中,要建立这样的认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要学会自己适应周围环境。
(二)建立人际亲密关系
1.主动接受他人 内观认知疗法中“我曾给对方添过什么麻烦?”认识了自己自私的一面和对他人的攻击,产生愧疚心理,通过前后心理的比较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到自己过去对父母、亲人和朋友自始至终添了不少麻烦,对比自己的自私、罪恶和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关怀,使愧疚感得到深化。这样,通过内观认知疗法中被疏远和压抑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扬弃,便能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和逐步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对方。
2. 角色互换与理解他人 尝试换位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随着内观认知的深化,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进而增强与周围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学会体谅他人、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善人际关系。
3.理性认知 在进行内观疗法时,通过对父母、朋友等对象的内观,察觉和体会与他们的连带感,会让内观者在今后做事情时不仅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且还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与父母和朋友建立亲密关系。进行认知疗法时,通过回忆以第三者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动式负性思维,想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处,有一种想给予对方回报的渴望。两类情感的交织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逐渐打破了其原有的认知框架,改变了内观者的消极心境。内观者因此提高了爱他人的社会意向,重建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
参考文献:
[1] 毛富强等.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
[2] 邱良雪,毛富强等.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资料汇编, 2012, 8.
[3]刘霞,毛富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206-1209
[4] 邱良雪,毛富强,赵璐,等.天津市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0).
[5]冯秀娟,毛富强,赵明,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牛心理因素影响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
【关键词】疼痛;干预;啼哭;行为表达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sucrose , pacifier use and mother's milk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to the newborns on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Methods: Selected randomly 80 healthy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for a prospective study from 2009 to 2010.The newbor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mother's milk, sucrose, pacifier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20 newborns in each. Then 2 minutes later processed blood sampling by heel stick.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mperatur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ory and rates crying time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NIPS. Results: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he groups for heart rate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p > 0.05). Sucrose followed by pacifier w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reducing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in the newborns. Conclusion:The three practices reduce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pain at a higher rate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words】Pain interventionscrying behavioural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26-01
新生儿疼痛是其对不利行为、生理和代谢的应答,由于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主要是通过啼哭、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反应出来[1],啼哭是最明显的和最容易观察到的行为[2]。住院新生儿利用非药物对疼痛干预普遍存在,如吸吮安慰奶嘴、给予糖水、母乳喂养、拥抱、抚摸、音乐安抚等多种方法[3]。我们分别利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等干预方法讨论对新生儿疼痛啼哭的影响。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0年80名健康新生儿,分成四组,皆征得家长对此研究的知情同意。新生儿入选的条件是:孕龄37~42周,体重>2500g,Apgar>8,无疾病表现和先天遗传性疾病。
1.2 数据收集:在进行足后跟采血前2分钟,糖水组和母乳喂养组用注射器分别给予2ml蔗糖水和母乳,安抚奶嘴组给予奶嘴,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措施;进行足后跟采血。分别收集各组操作前2分钟、操作中和操作后1分钟的新生儿特征性和测量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其疼痛反应。疼痛行为表达应用NIPS进行评估,采用NIPS评分标准。
1.3 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多重比较用Post Hoc,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在我们的研究中38(47.5%)新生儿是女孩,其特征性参数(见表1)。心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格2),但呼吸频率在操作前有差异(P
2.2 在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啼哭时间比其他组都短,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操作前和操作中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操作后有差异,经Post Hoc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和安慰奶嘴组(见表5)。操作前,在实验组中,NIPS平均值最低组为给予糖水组,最高为安慰奶嘴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显著差异(P=0.201);采血操作后,实验组中,给予糖水组显示出对疼痛的反应最低,母乳喂养组最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0),Post Hoc的进一步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见表6)。
3 讨论
3.1 新生儿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特性参数之间的比较:据文献报道,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会影响其生理许多方面[4],在我们的研究中,年龄、出生体重和身高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胎龄和头围、胸围有差异,但是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在以前的研究中,新生儿的胎龄和对疼痛的反应并无相关性[5]。
3.2 新生儿的生理改变:在操作中和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心率增加最少,其次为安慰奶嘴组,一般地,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和哭泣时会增加心率,给予糖水组新生儿哭得较少,因而心率增加得少,这与以前的报道相一致。我们的研究中新生儿在疼痛操作时和操作后心率都增加,这与Singhet[6]等报道一致;我们分别测试了新生儿在操作前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呼吸频率,结果显示有差异(P
3.3 新生儿疼痛干预中行为的应答:啼哭是对疼痛最明显和最容易观察到的反应,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啼哭时间,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与操作时间最长有关,然而在操作后比较发现,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短,紧接着是安慰奶嘴组。这与其他许多报道[8]显示出来的给予糖水在新生儿对疼痛的啼哭中最有效相一致,这可能是蔗糖水镇痛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舌尖的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甜味刺激后引起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增加[9]。我们发现母乳喂养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是通过注射器给予母乳而没有与母亲拥抱和轻抚有关。我们的研究中,给予糖水组行为应答NIPS减少得最多,紧接着为安慰奶嘴组和母乳,这表明这三种非药物干预能减少其行为的反应。据报道给予糖水和联合安慰奶嘴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缓解疼痛[10]。
4 结论
为减少婴儿疼痛的反应,护理人员可采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这三种方法减少其啼哭时间和行为反应,疼痛操作后,给予糖水组可明显减少对疼痛的反应,因此可采取有效的疼痛干预措施,更好地加强新生儿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27
[2] Plaja F & Alesi M . Pain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Professioni Infermieristiche 2004,57:135~138[3] 高海霞, 陈京立, 高洪莲. 非药物疗法对新生儿疼痛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0) : 940~942
[4] 刘永琴,王汉青,徐芬等. 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护理杂志[J].2010,27(4):484~486[5] Gharehbaghi M & Peirovifar A.The effect of oral dextrose on pain relief of newborn infants.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4,23:881~884
[6] Singh H, Singh D & Soni parasion of pain response to venipuncture between term and preterm neonates.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0,37:179~181
[7] Taksande AM, Vilhekar KY, Jain M & Chitre D.Pain response of neonatesto venipunctur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751~753
[8] Benis MM. Efficacy of sucrose as analgesia for p rocedural pain in neonates.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 , 2002,2 (2):93~100
[9] 汤亚南. 新生儿疼痛临床研究进展[ J ]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 9 ( 3) : 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