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植物引种;迁地保护;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2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从工业革命一路走到今天,生产能力的巨大变革改变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与人均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非常可怕的,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型工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植物引种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课题也是经常被环境保护部门所提起,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政策落实情况还是比较具有成效的,由于我国物产丰富,是引种大国,所以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也比较多。我们也要看到,在实际引种与迁地保护过程中,有些地区部门在贯芈涫嫡策的过程中有所疏漏,只是把保护作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起到保护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且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 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现状

植物迁地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在整个植物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植物迁地保护与植物的就地保护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他们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对于人类有用的植物的正常生长、生存,以此来保存他们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迁地保护比就地保护还有一些突出的优势,比如在对于一些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珍惜动植物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根本性破坏,直接恢复他们的生存环境进行就地保护的难度较大,那么这个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迁地保护。迁地保护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经济适用作物,比如植物园引种收集的栽培园、苗圃、种子资源库等形式,这种形式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植物本身的存在形式,更是为了保护珍贵植物的DNA组成序列,无论是为后期的基因工程的发展提供样品还是为了杂交育种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价值的。植物保护的方式存在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普遍的观点都支持迁地保护,认为迁地保护是最行之有效的植物保护方式。

从我国当前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的相关资料看,我国属于第二大植物多样性国家,仅次于巴西。而在迁地保护方面,我们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60个植物园迁地栽培计划,并且设计到400个科目的24000个种,这也占到了全国所有植物的60%以上。特别是近10a以来,在农作物品质的保存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共保存4.4万份珍贵的农作物资源种子。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角度上看,我国的迁地保护基地数量庞大,质量也是世界一流水平。比如植物园系统的育种数量世界排名第三,农业资源保存数量世界排名第二。这些数据标志着我国在植物引种和迁地保护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资源储备与发展经验,这也巩固了我国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2 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解决植物迁地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问题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劳动人民更擅长于用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对于植物的习性与特征进行标定,但是由于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些生产生活经验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当中。在一些地方上的迁地保护,还是没有与实际的科学指导相结合,而是凭借经验主义进行,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失误,甚至会影响到植物的保护工作。基础工作的研究必须要求相应的技术人才,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相关行业高校学生,提高整体水平与研究能力,早日健全基础迁地研究工作内容。

2.2 迁地保护的信息相对滞后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的资源种类多,普查难度大,对于一些少见的植物往往很多生物学家都都说不上名字来,对一些植物的迁地保护方式更是无从得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也越来越频繁,只有加大建设相关行业的信息库,在提升库存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宣传,让相关部门的引种和迁地保护不再走弯路。

2.3 落实好种子保存工作

我国的种子保存实际上开始实施也就是最近几年,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千年种子计划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我们的一线工作者戒骄戒躁,把植物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真正落实好。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重要性;植物多样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55

随着林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私有林场的营林成为林场经济收益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每年私有林场营林面积不断增长,丰富了林场植物种类,使得植物多样性表现较为明显,对大环境来说,也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

1 现代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林业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现代营林技术是林业经营的关键技术,对促进林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林场多种经济树种的布局起到直接指导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林场的营林布局各不相同,但对于植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丰富林场植物的同时,对植物保护、环境保护起到生态保护作用。另外,像马头国有林场,营林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其目的是培育杉木、马尾松以及乡土珍贵树种为主[1],这样的营林重点,同样能够对地方树种保留生存空间,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又一例证。因此,现代营林技术从单纯的营林经济性逐渐过渡到营林生态性和营林社会性转变,是林场经营的生态转变和社会职责转变。这种以保护植物多样性为主的营林技术是现代林场营林的主题。

2 现代营林技术中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 植物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林场营林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林病害、虫害,而且时常会发现次要植物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虫害。此时,进行病、虫害的科学防治,采取必要措施来挽救这些植物的生命则成为现代营林育山的又一责任。这种责任的驱使过程同样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营林工人应该注重平时的细心观察和及时上报,配合管理人员进行积极的病、虫害治理。科学防治就要从生态角度、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进行综合立意,以提产量为目的,以保证植物成活为标准,以提高绿地面积为责任,并且要保持可持续化利用理念,以增加涉危植物生存空间为使命来进行营林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总结多发性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转变治理理念,从源头进行切断,从而实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科学防治方案。同时,在进林营林前期,要做好林木自身的检疫工作,以保证林苗的健康,避免治理的经济投入,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同样起到保护作用。

2.2 林场有目的性的混交营林

混交营林是现代营林技术应用较为广的模式之一。混交林营林,本身就丰富了林场的树种类型,有效利用了乔、灌木的高低差别,将林场垂直空间利用率上大大提高。而且混交林在经济效益上更好,病死株损失率少,不同种植物间的病虫传染概率大大下降。混交林在经济林营林中应用十分广泛。混交营林过程,能够扩大林场生态群种类,改变植物结构,对于丰富植物多样性有直接作用。营林混交林的原则首先要根据阳光分布选择合适的林木种类。其次要根据垂直空间结构进行营林,最后还要根据立地条件进行营林植物选择。因此,不同林场根据林地的现有条件,要有目的的进行科学营林,增加混交林的面积,对于缓解营林风险具有一定的意义。有目的的混交营林后,还要配以科学的水肥管理和防灾减灾管理,促进混交林的快速生长发育,缩短混交林育林周期,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

2.3 推广不炼山营林

2003年张运根[2]在对将乐国有林场进行研究中,对营林过程中是否炼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结果表明,不炼山营林对植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不炼山植物种类多,林中动物种类多,绿地面积大,经济再投入小。由此可见,现代营林技术中,采用不炼山营林,更能够实现林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意义。推广不炼山营林技术,能够保证林场绿地不被破坏,保土保湿,促进小生境的和谐统一。而且林中有益动物多,在一定程度上对病、虫害起到生物防治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

2.4 营林除草要保证绿地面积

现代营林中,为了提高营林的成活率和质量,多采用林下植物人工全锄或是药物喷洒全除。这种做法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从国家绿地保护方向出发,从生态角度出发,又是相背离的。因此,在解决矛盾时,必须从矛盾点入手,进行综合考虑。找到兼顾的方法才行。目前,最好的做法是容易寄生对营林树种有损害的虫类植物将其全除,处于涉危状态的植物加以保护,对于不影响营林树木生长的植物加以保护,对于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植物加以保护等。这些措施要综合考虑,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才是营林除草的同时,保护植物多样性。

2.5 营林需要有计划的封山育林

有计划的封山育林,可以降低人、家畜对于林地植物多样性的破坏,促进林地植物生长,保护林地植物多样性。所谓的有计划封山就是在林木生长的重要时期采取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中植物的生长。保护林中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促进营林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真正落实。

3 总结语

现代营林技术中,植物多样性保护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林场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的重要措施。因此,无论是国有林场还是私有林场,都必须以植物多样性保护为己任,在营林过程中真正落实,才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专刊.福建省顺昌路马头国有林场[J].福建林业技术,2010,(03).

[2] 张运根.将乐国有林场可持续营林技术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3,(03):102~104.

[3] 严丽蓉.浅论植物多样性保护中营林技术的运用[J].中国农业信息月刊,2014,5:49-51.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护员;保护管理;工作职责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109-02

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核心是保护管理。其它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服务的。长期以来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处偏僻大山,远离城镇,交通不方便,信息相对闭塞。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了解和获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时展的新要求。

历史责任和使命给保护区管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区管护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保护区工作的成效,管护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自然保护区乃至本地区生态建设的成败。因此,提高广大管护员的素质是搞好自然保护工作的重点。根据管护员的工作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个人认为新型优秀管护员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明确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的工作职责

为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完备的管护员工作制度是最有效的措施。在工作目标制度中,由局领导按个人的专业及能力分配其相应的岗位。个人目标要与单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使管护员由被动接受完成工作任务,到主动参与,想单位所想,急单位所急。自然保护区管护员应做到:

1.服从保护局的领导、管理和统一调度,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2.按保护局的规定和要求报告工作情况,及时迅速向保护局报告突况。

3.预防、发现和阻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重点公益林行为的发生。

4.负责好各自管护责任区内的日常护林防火巡查,认真做好日常巡查记录,督查并制止野外违章用火,一旦发生森林火情,及时报告并组织扑救。

5.发现病虫害及可疑病死木、枯死木现象,及时报告。

6.处理好与当地村领导的关系,以获取工作支持。

7.积极协助当地村委会、保护局及上级有关部门查处各类自然资源破坏现象和森林火灾案件。

8.自觉学习并积极向群众宣传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林业政策,提高群众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防盗伐盗猎及保护重点公益林的意识。

二、提高管护员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

做任何一件事情思想意识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保障。作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管护员要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护林员应做到四个一样:即生活要像农民一样,保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要像军人一样,管护员担负着保护一方自然生态平安的职责,没有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像社区部分青年人那样懒散的话,对周边社区的群众就没有影响力,就起不到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作用;学习要像学生一样,任何人的知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学习,管护员的文化水平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态度要像志愿者一样,作为专门从事保护管理工作的管护员要树立奉献意识,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乐于为保护生态奉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中国“入世”以及全球化、数字化、科技化的新形势,作为最基层的自然保护工作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体能素质外,还应了解掌握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知识,林业基础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野外巡护、动植物监测、动植物识别、地图识别、GPS的使用、数码相机的使用、外语、常用文体的写作、社区共管、森林防火、生态学知识、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相关的内容以适应新形势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来提高管护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管护员的“三防”意识

1.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在责任区内要设立防火宣传固定标语,切实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杜绝违章野外用火行为的发生。森林防火坚持打破辖区限制,齐抓共管的方针。坚持不间断巡山看护,能加强各种火源的管理,严格野外用火审批制度,无发生违章野外用火行为,林区安定稳定。能认真巡查,发生违章用火时,及时发现制止、汇报。火灾是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更是保护区的大敌。一场大火就可能使宝贵的资源毁于一旦。切实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搞好防火工作。要结合传统的纪念活动,像清明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以预防为主,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抓好防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工作。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大规模的资源破坏现象已有所收敛。但是,必须看到,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的“三乱”现象。要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要建立完善以制止“三乱”为主要内容的管护责任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站点、落实到人头。要加强路径检查和野外巡护,切实将力量向野外巡护管理倾斜。

3.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火灾,一旦发生病虫害,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危害。要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加强巡护监测,注重预测预报,搞好检验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防治,严防扩散。要重视和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在进行社区绿化、植被改造、经营开发、科学研究时,应禁止引入外来物种。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避免蔓延,确保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

四、提高管护员的体能素质

管护员在日常的巡护中经常要跋山涉水,良好的体能使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训练可以确保管护员的安全,另外通过训练可以加强管护员的纪律性。训练既可以增强管护员的体质和集体荣誉感,又可以增强管护员的纪律性和责任感。通过对管护人员的体能培训还能向周边社区群众展示管护员队伍的精神风貌,给违法分子一个震慑作用,还可以起到间接的宣传作用。

五、管护员要提高科研知识水平,积极协助科研工作

保护区既是资源保护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基地。将保护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护管理工作是核心,科研工作是灵魂。保护是科研的前提,科研是保护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从总体而言,大部分保护区的任务是管护和监测,一些有条件的保护区要在做好管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保护区科研工作要注意机制创新,注意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校合作,提供科研平台,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管护员要做到能及时准确提供科研所需材料(种子、穗条、苗木等),协助开展野外科学研究活动,为科研和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六、要有团队精神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富于挑战,常年奔波在野外,面对来自自然环境与基层社区的工作挑战,要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有效利用自身特长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模式,在开展保护工作时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我们应做到:

1.相互尊重,在团队中的协作要做到有礼貌的互相倾听对方,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达成共识。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并包容彼此不同的文化、才能和经验。

2.有效沟通,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懂得并学会使用分工协作,善于把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

3.精神愉快,互相鼓励及适当赞美,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工作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威力。

4.分享理念,自然保护中心鼓励员工之间分享创新理念,分享的结果为学习能力的提高,集体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同于集体智慧的提高,团队发挥的作用自然会产生1+1>2的结果。

七、对今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从事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目前而言,从事保护管理工作一线管护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大部分较低,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条件许可时可以分期分批送各大院校进修学习,组织管护员到管理先进的自然保护区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管护员的素质。

2.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监督制度。(1)逐步建立工资待遇福利与工作业绩和自身素质挂钩的制度,以调动积极性;(2)督促检查,提高工作实效。调动管理局机关科室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督促检查各管护站工作的主要力量,以杜绝基层一线人员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3.逐渐引进高科技手段用于保护管理。保护管理工作看似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其实不然,现阶段只从事简单的巡护已经不能适应高科技现代化的需要,必须要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要抓紧研究建立保护区分类分级建设标准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到科学管理。要根据保护区的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研究其管理特点,实行分类分级建设和管理,促进资源的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建立保护区资源监测体系和管理数据库,使保护区管理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和主体已经被推到建设和谐生态家园的前沿,担负起建设秀美生态环境的使命。现在是我国保护区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和全国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一样,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员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扎实工作,把保护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建设和谐生态家园做出更大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亚娟,高林安.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J].湖北林业科技,2008,(4).

[2]王华,陈世荣,何小洋.野生动物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2008,(1B).

[3]申玉山.提高山区林业职工素质的几点建议[J].中国林业,2008,(5A).

[4]史松群.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J].中国林业,2008,(7B).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昆虫学;师范院校;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9-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谁占领了教育的高低地,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建构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资培养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教师来培养,所以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受教育的质量。因此,培养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师资人才,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责任。

一、师范院校开设昆虫学的必要性

昆虫是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生物类群,占动物界种类的75%左右,在生物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繁衍生息与各类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兴衰与人类社会的存亡、自然环境的好坏休戚相关,部分种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或损失。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行为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有害昆虫控制和有益昆虫保护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昆虫学主要是农林院校的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少数综合性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也将其设为主干课或专业选修课。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昆虫学的非农林类高等院校仅三十所左右。在仅有的几个开设昆虫学的师范院校中,昆虫学为专业选修课,还有大部分师范学校尚未开设昆虫学[1,2]。就我校而言,从2009年开始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昆虫学,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在此之前,从未开设昆虫学课程,仅在《动物学》课程中的“昆虫纲”一章中有所涉及,4学时理论课和2学时实验课。但是,昆虫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如此有限的学时让学生仅能了解一点皮毛知识,很多生物方向的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接近尾声时,除了常见的蚊子、苍蝇等昆虫外,对昆虫世界依然一片茫然。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注重目标教学,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师范专业主要是生物科学专业。在剖析了师范院校生物方向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此教育阶段拓宽知识面,开设昆虫学课有很大的必要性,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宽口径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实践

尽管在师范院校开设昆虫学有其必要性,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尴尬境况。首先,教材与学时之间的冲突。现在全国普遍使用的《普通昆虫学》教材主要针对植保专业等本科生,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和专业名词术语较多,一般农林院校为72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还不包括教学实习,而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36学时左右,且无配套教学实习或实验课。其次,学生的学习意识差,在高校学子嘴边常挂的口头禅“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很多人选课首要考虑的不是专业兴趣或老师的学术水平,而是哪个老师管得松或哪门课评分高,一定程度影响上课质量,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虽然面临不少的困境,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现象。如少数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从事昆虫学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学生通过考研进一步深造,相对较容易地进行相关研究。从目前我们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来看,那些进入科研研究状态快,并能研究出成果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昆虫相关知识并对昆虫感兴趣的学生。因此,为增强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对昆虫学科研感兴趣的这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授课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师范院校中农村籍学生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部分学生对农业害虫的防治、预测预报的学习很感兴趣,想通过所学知识能指导家人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充实感更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达到了学有所用。

三、改革探索

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从教学内容的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标准的改进等方面尝试对昆虫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与探索。

1.授课重点。针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需要对所授内容进行调整和精简。昆虫学主要包括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生理、昆虫分类、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害虫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内容[3,4]。针对师范院校专业特点及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及由于昆虫通常体小,活动的生境相对隐蔽,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昆虫的形态、生境、作用等,从根本上认识昆虫,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生物学特性及昆虫分类作为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害虫的预测预报以及各类作物害虫的防治措施作为重点拓展的知识,昆虫生理部分主要让学生自学了解。同时,需要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素质高、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师范专业人才,为其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储备知识。并且在认识和掌握昆虫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地球村的“重要成员”——昆虫,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从而保护昆虫物种资源。

2.课程设计。昆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昆虫发生的季节性很强,加上虫体小、形态结构复杂、保存的标本经常存在褪色、失真等现象,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授课质量,从现有36学时理论课中分6~10学时用于室外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考察、昆虫采集、亲自制作、昆虫识别,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昆虫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熟练操作技能,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生境及生物学特性等,是对课堂教学的验证、巩固和充实。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感触更深,他们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昆虫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实践穿插在理论课的前、中、后进行,把有的实验课放在理论课前进行,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理论认知,再回到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识别昆虫和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

3.教学手段。我们日常见到的昆虫世界毕竟相对有限,在教学中需要收集更多相关的昆虫视频和各类昆虫照片,丰富教学素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本门课的教学质量,教学互动必不可少,需安排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昆虫学相关的内容,并制作成PPT,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由于学时有限,需根据学生数量分组进行,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在此过程可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全面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自我设计和创造、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加学生对昆虫知识的巩固和兴趣。

4.成绩评定。尽量避免学生选课是简单为了混学分,应该增加昆虫学的考核难度,昆虫学课程涉及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践及课堂作业等环节,不能单以笔试成绩作为唯一判定依据。通过这几年实践验证,笔试成绩占50%、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共占40%及课堂作业占10%,并且如果笔试、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中缺任何一步,本门课程为不合格,采取这种考核方式,相对能体现出学生之间的认真程度、学习效果,比较公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了平时不学到考试才紧急应付的现象,并且学生的出勤率很高,减少了混学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赵卓,郝锡联,郑博.高师院校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08-109.

[2]吕文彦,娄国强,秦雪峰.加强《普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78-79.

[3]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梁广文,宋敦伦.普通昆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衡雪梅,袁水霞,张志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农业,201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