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乡村的作用

数字乡村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乡村的作用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常常关注制约原因:(1)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环境较差,教育者们不能开拓数字化教育模式;(2)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欠缺,对教育人员通过数字科技进行授课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一种制约;(3)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相对较差,而且对信息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瓶颈

影响乡村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低下的因素包括两方面:教师个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包括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认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制约乡村教育体系信息数字化教育水平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中的教学理念方面是增强乡村教育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乡村老师也没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积极性来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方面的态度不够坚决,而且信心不足导致主动探究的实际行为跟不上,这也阻碍了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3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

3.1送教下乡

为了积极展现骨干教育力量的标杆功能,共同利用高品质的教学资料和教育力量,同时加强城市教育资源面对乡村学校的融汇。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协调并部署重点初高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下乡任教。这不仅是城市教育力量支持乡村教学工作的关键,而且应该成为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核心。这一工作实行的方式包括:示范教学、专家点评及报告、校内培训等方式,而且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实际、实惠。

3.2加强城乡学校的互助合作,为培养乡镇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城市学校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在乡村老师之上,而乡村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转公办的。大多数的民转公教育者长时间驻扎于穷困地区辛苦工作,为乡村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随着年龄的慢慢变大这些教师也暴露出观念陈旧、知识欠缺等不足,难以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所以,强化城市与农村学校和睦关系,促进城市与农村老师的沟通,完善城市农村教育人员的协作机制,既有利于促进城乡学校协调与合作,也有利于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交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沟通,可以促进老师们互相学习,也可以促进教育人员自我信息教学水平,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全面发展水平。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构建城市农村校际兄弟关系有利于让农村教育人员得到到城市学校培训的机遇,而且经过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学校早晚要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人员一定要增强信息技术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3.3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技巧

(1)加大培训力度和针对性。对培训内容而言,应该关注连续性和针对性。在教育人员的信息技术的搜索水平、数据整理能力、对各种软件的掌握上提高培训的强度,努力弱化乡村老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培训方式多样化。以现有培训形式为基准,丰富培训方式,将多个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例如:信息技术平台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根据乡村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力度等计划出最适合的培训方案。培训人员要起到督促作用,通过与受培训者面对面的交流,或采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受培训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4提高应用综合效益

为增强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必须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城市农村教学工作一体化,并提高数字化设备的完善以及利用,重点强化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提高自主参与意识,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增强教育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将学用融会贯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种模式培训,增强乡村地区教育力量的信息教学技能及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5紧贴教学服务师生

紧跟教学,直接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的生命,在资源建设中,紧贴教学实际,一方面融合现有资源,对现存资源库群进行整合,建成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另一方面,发掘与开发各种优秀资源,开辟“名师在线”专栏,组织特级教师讲学,拍摄新课改示范课及中考、高考考前专家辅导讲座等,使农村、山区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4结语

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增强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减小城乡信息化差异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会长时间受到阻碍一定是多方面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促进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2]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第3篇

(一)数字化学习概述

数字化学习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它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环境。

1.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自主获取和学习数字化资源、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首先,数字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主自发的获取学习资源,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获取知识。其次,数字化学习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学习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与协作,创设网络学习共同体。再次,数字化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学习者随时随地可进入学习环境。最后,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3.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数字化学习包含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手段[1]。其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设施、工具、平台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工而成的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等数据;数字化学习手段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所使用的方式或方法,如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二)学习型城市概述

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它在1992年哥德堡会议被OECD赋予了新的内涵。OECD认为,城市在促进学习方面处在一个特别的强势地位,人们的学习与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相关,60%的OECD国家的人们生活在城市;城市提供了一个框架,为支离破碎的和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供了连贯性;城市为社区主导的学习和社会行动提供了一个焦点。

1.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它以市民自我完善、自我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每位居民的奋斗目标,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和网络,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2]。虽然在每个地方的特定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学习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议程:成人与学习机构的协调;为提高学习的访问的策略;对当地经济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战略;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学习和社会参与之间的联系[3]。

2.学习型城市的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公民学习意识普遍增强,即每位市民、每个组织或单位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即每位公民形成了持续学习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在校学习,充分利用城市为其提供的学习机会;其次,学习内容全面化和多样化,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开始注重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即城市中的公民逐渐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手段及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后,学习体系的全面化和社会化,即公民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4]。

二、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引入和推广,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助于将远程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居民身边,有助于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的、适宜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的社区远程开放教育模式[5]。下面以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利用数字化学习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一)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英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受“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的启发,将终身学习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策略的关键部分。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城市有:利物浦、谢菲尔德、赫尔斯旺西、诺维奇和雷特福德,尽管这些城市在规模与性质上差别很大,但均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在许多地区和城市,终身学习的规划往往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必需部分。这些城市开办了大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活动,以此来促进和鼓励学习的参与程度,如诺里奇的“学习商店和学习活动周”,利物浦、南安普敦和纽瓦克的“IT计划”等。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基于数字化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项目工程有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等。下面通过以上三个项目来阐述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和延伸以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电子网络,建立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即该城市所有大型和小型组织,均参与城市学习中心的运行。首先,该项目所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和统筹学习中心活动,即建立一个学习中心分层的动态结构,确立各个等级和层次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范围。当然,所有学习中心都必须符合项目规定标准。其次,“城讯通”项目的评价涉及到大量关系链,项目评价沿着“实践,进展与评估”的路线,将“城讯通章程和评估问卷”作为工具,由“城讯通”督导小组进行二次评估。最后,“城讯通”项目通过了关键参与者都同意的协议,以此来约束参与者行为,确保参与者共同遵守章程,切实保证项目落到实处[6]。由上可知,“诚讯通”项目为我国提供的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是关键点;通过建立分层次的学习中心,确保各类人群的参与;通过制定章程和协议约束组织行为,确保项目效果。

2.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确保贫困地区也能通过使用新技术而受益,使得数字化学习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市民。首先,该项目致力于建立社会合作关系,将数字化学习技术应用到社区学习策略发展中,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作为本项目的基础。另外,社区教育在该项目中起到表率作用,但其他组织也非常积极。由此可见,“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经验可总结如下:以社区教育发展为抓手,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以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市民;促进城市及乡村数字化学习的共同发展,扩大数字化学习的覆盖面,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3.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审查,促进电子社区网络的发展,它仅仅着眼于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社区学习参与程度。首先,该项目已经开展了合作伙伴关系网站(EezEE网站),该网站对学习内容、链接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学习支持服务的咨询和指导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其次,该小组制定了一项实施性较强的行动计划,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即通过技术的运用解决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最后,该小组已经开始讨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提供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即,技术不仅仅是纯粹作为一个接入点,更重要的是提供和鼓励反馈。然而,该项目认为,数字化技术主要是社区网络内部的“社交工具”[7]。到目前为止,该项目仍未解决参与人数量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深化问题,但该项目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仍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并对学习内容及链接、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负责;制定行动计划,解决学习机会不均等问题;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反馈和监督的重要渠道,以此来监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举措是否合理。

(二)国内城市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北京的策略与经验。自1999年将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作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开始,北京市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电大系统作为学习型北京建设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北京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专业的开办密切结合北京市的人才培养需求。北京开放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类、电子类、软件开发类等课程,是针对首都信息化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强烈需求;而金融经贸类课程又有效适应了北京市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另外,法律、会计等专业为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和业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渠道;各学科教育专业为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2)坚持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电大系统集成优势,成为创建学习型北京的重要基地。各区县分校立足本地实际,培养适应本地特色应用性人才,将构建学习型地区纳入当地发展规划,立足社区,统筹资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3)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站,免费向市民开放。学习型城市网站可以向市民提供综合教育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学习型北京的建设和发展。

2.上海的策略与经验。上海市自1999年便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框架[9]。(1)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形成三网合一的虚拟校园。上海开放大学(上海电大)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将电大系统与社区教育机构有机整合,形成了覆盖多个社区学院和学习点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有机整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等,有力推动了学习型上海的建设。另外,上海市将通讯网、电信网和办学网有机结合,三网合一,市民可自由选择到校学习或者上网学习[10]。(2)集成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网。上海市自2004年开始建设教育资源库,经过3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资源库,覆盖8大类数字化资源。以资源库为中心,上海市将上海教师教育网、党员干部在线教育网等9个学习网集成为数字化学习公共平台[11]。

3.天津的实践探索。“十一五”期间,天津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天津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原则,天津市政府又提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这项工程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将成为天津市政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天津的重要举措,建设市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学习资源库,建设示范性社区,形成终身学习网络[12]。(1)构建起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天津电大承担“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任务,以天津市欣苑社区为试点[13]。通过构建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天津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向天津市市民提供四种支持服务,即技术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学习管理支持服务和后勤管理支持服务。通过多项支持服务工作,满足天津市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学习活动充分开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依托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截止到2013年,天津电大承担了包括红十字救护师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党员网校、普通高中空中课堂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等多个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培训项目,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学员33万余人,累计访问600万人次,积极发挥电大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由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电大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电大要立足自身系统办学优势,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城市市民终身学习网站,整合城市优质资源,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等的问题;向城市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切实满足市民需要,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终身学习,建立城市终身学习体系框架。

(三)案例总结

综合分析以上城市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在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1)数字化学习使得学习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在以上案例中,均通过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获取学习资料,由于可以更经济有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2)数字化学习技术能够促进和激发各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案例中的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开展各级各类学历、非学历项目,充分满足和激发了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程度的极大提高,使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3)数字化学习能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从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都有着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促进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市民学习更有效率,进而可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对策

1.以更新市民观念为关键点,增强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仅仅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人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手段的认识更多地停留于传统的学校知识传授、课堂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等概念,对于很多国民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数字化学习要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使得更多国民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要以市民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意识的增强为关键点,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市民自主、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市民自动自发的使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2.以政府为主导,有机整合和统筹各种资源。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筹规划等多方面,需要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因此,各城市必须以政府统筹规划为主导,通过政府组织各项惠民工程和项目、政府出台文件等行政手段,确保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分配等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各种资源统筹规划的整体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机制保证。

3.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和抓手,多方面组织和团体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联合,逐渐形成学习型城市关系链,进而形成整个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建立基层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民间组织,并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各级学习型关系链和关系网,进而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4.以平台建设和项目开展为动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开展项目来加快这一进程,是许多成功地区采取的路线之一。各个城市可以通过建设城市学习网站、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培训项目,面向不同组织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如教师培训、公务员培训、企业经理培训等,扩大学习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居民受益率,能够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包括学习机会提供者及学习参与者等,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

5.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各城市应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深入开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居民学习行为的深度整合,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融入教学设计,积极整合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建设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完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开放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为市民终身学习做好服务。

四、小结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SWOT分析;江西农村电影;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0-04

农村电影,相对于城市电影的影院制或院线制而言,通常是指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广大农村为发行放映场地的“电影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文化服务、从业队伍、消费市场等诸多方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拉近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在经济快速转型时期,江西农村电影如何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加有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占领新农村文化建设战略高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江西农村电影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对江西农村电影进行SWOT分析,提出加快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建议。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作为中国农村电影的局部,江西农村电影伴随着中国农村电影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市场发展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2002年,“2131工程”的提出确立了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目标,农村电影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农村电影队伍迅速扩大;第二阶段是从2003―2006年。这一阶段,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的普及和繁荣带来了机遇,江西农村电影规模迅速扩大;第三阶段是从“十一五”初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进行了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电影普及等,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2006年,江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省之后,加大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资金投入,采购和补贴了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建立了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配备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专用授权读卡器等硬件,建立了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监管中心,大力推广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不断加快国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江西省农村电影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全省各级电影公司赴乡村放映电影91 025场次,观众人数达2 209.292万人,农村电影事业得到恢复性发展。目前,江西省已经构建了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企业为主干、以数字电影节目发行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为龙头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现有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建有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两家,占全国0.66%。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地区的只有欣荣农村数字院线1家。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2006年10月14日注册并启动放映活动,已申请安装南昌、赣州、吉安3个卫星接收站,设置34个数字节目授权站,安排了61块硬盘进行影片数据的传递,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现已组建了442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在招聘的804名农村数字放映员中,各乡镇自有的兼职农民放映员460名,与公司专职数字电影放映员的比例为58%与42%;男女比例为95%与5%;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10%,高中占70%,初中占20%;年龄在30岁以下占20%,30~40岁占30%,40~50岁占50%。目前,江西欣荣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行政村、学校、农林垦殖场”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即行政村和农垦场每月放映1场,省内中小学每学期放映两场、每学年放映4场。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主要借助礼堂、大教室和放映大篷车白天放映,行政村和垦殖场则采取麦场、广场放映的形式。通过几个市场的深入开掘,江西欣荣院线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2012年以367 532场蝉联院线总场次订购冠军。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启动“2131工程”,进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后,江西农村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了“到21世纪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但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数据采集、现场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其中调查问卷发放28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8份,覆盖江西8个地区28个行政村。

1.江西农村电影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供给主体,虽然江西省的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订购电影总场次数连续四年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从全省组建的农村数字院线数在中部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数量明显太少,位列中部六省的末尾,与最多的河南省相差19个。具体数据(见下表)。

2.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存在不足。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调查的28个行政村,一年内放映电影场次在12场以上的村8个,6~12场次的村16个,1~6场次的村4个,没有放映的村0个。达到一年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即完成全额任务的村只有8个,占比28.57%。

3.农村放映场所简陋,观看人数较少。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在露天放映的村12个,在祠堂放映的村3个,在村支部放映的村6个,在其他屋内场所放映的村7个。可以说,目前农村电影在露天放映的村还是比较普遍,调查统计占比42.86%。观影人数来说,观影人数在100 人以上的村有8个,50 人以下的村有12个,观影人数为 50~100 人的村有8个。究其原因:一是常年在家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一般都外出务工了;二是晚上交通不方便,放映场所简陋,家里有电视作为替代品;三是放映信息及时传达不到位,有的人不知道村里放电影。

4.农村文化需求强烈,但电影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如果村里放映电影,您会去看吗?”“一定会去”的占比71.43%,“可能会去”占比28.57%,“一定不会去”的没有。最喜欢观看电影类型:故事片64.29%,科教片25%,美术片3.57%,纪录片7.14%。最喜欢观看哪个地区出品的电影:内地占比42.86%,港台占比28.57%,日韩占比21.43%,欧美占比3.57%,其他占比3.57%。最喜欢的电影题材内容:都市生活占比21.43%、乡村生活占比32.14%、战争占比17.86%、科幻占比3.57%、戏剧占比14.29%、其他占比10.71%。说明农村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乡村题材电影非常受欢迎,但与好的乡村题材电影数量相矛盾。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农村人口文化教育娱乐需求旺盛。截至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4 522万人,农村人口占比51.13%,比全国平均占比高出4.86%。如此之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仍然为农村电影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文教娱乐支出都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连续呈下降趋势,可见,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将来会越来越大。

2.电影数字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电影要取代胶片电影完全没有悬念,因为数字放映设备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仅成本低廉,相对于胶片拷贝更便于保存、携带,还能重复使用。同时数字电影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周转快、受众面广,适合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目前,江西省目前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

(二)劣势

1.消费群体居住分散。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同时劳动生产具有季节性,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如2012年江西有乡镇1 403个,行政村17 196个,乡镇平均人口约1.6万,如此分散的镇村人口分布使得流动电影放映难度加大。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村人口对于文化娱乐消费具有很强的时节性,观影人数会有很大的起伏。因此,消费群体的分散性、闲余时间的季节性二者叠加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2.放映监督机制不完善。县市区各主管部门、电影发行公司与乡镇之间关系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确定,对于电影放映的具体环节并没有责任到人。地方政府起到的作用不大,没有很好地监督、检查、引导、指导工作。比如,笔者在向地方文化部门了解电影放映的情况时,很多乡镇主管电影放映的人员,并不知道电影放映的具体内容,甚至对其漠不关心。

3.市场供给主体偏少。目前,农村电影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真正走出来在于合理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虽然,国家正大力扶持农村电影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但市场造血机制没有有效形成,还处在输血阶段。想进入该领域的公司比较少,目前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只有两家。

4.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影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对电影做市场营销的观念还没形成,对先进的、成熟的营销链条几乎没有,几乎都是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

(三)机遇

1.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娱乐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影消费者。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农村电影也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吸引更多的商家,农村电影市场必将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被重新激活。

2.电影市场日趋繁荣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制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制作的画面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的观看热情。最新出炉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中国电影总票房近300亿元人民币,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共同撑起了国产片的近70%的票房,中国都市年轻一代正在成为票房主力。

3.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大力扶持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高度重视,五年共支持资金超过25亿元,用于放映设备采购和放映场次补贴,以及公益版权的购买和农村题材影片的补贴。地方人民政府又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体系,要求各地要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安排,落实公益电影放映补贴资金,保证资金投入,政府对工程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四)挑战

1.替代品的强烈冲击。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影替代品,凭借着其在消费过程中的家庭化,消费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农村文化需求市场的主流。而电影的观影必须到固定的场所才能消费,这些成为其竞争的软肋。2013年末,江西省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9%,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1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达到49.58%。可见农村电影逐渐退去了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枝独秀的辉煌,若想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影,必定要与新兴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电视、影碟机、网络、电子产品以及各种文艺团体演出共同竞争,大众化、平民化、娱乐化则成为未来农村电影的主要趋势。

2.电影消费需求亟待开发。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电影最大的受众群体为中年家庭妇女、留守老人、儿童,然而最有消费能力的受众是家庭妇女。通过访问了解到,她们对于电影消费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生活中接触电影的机会很少,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因此,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需要通过电影的娱乐宣传效应激发她们隐藏的消费能力。

三、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充分利用政策的有力支持,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建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采用先进营销理念,激发和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影消费群体是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趋势。

(一)创新电影运营模式,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在市场还不发达,消费群体还没有有效形成的时期,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培育和构建市场参与主体是必须的。但是当市场运行到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只能做适当的引导和调控,让市场运行得更加健康,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江西省组建江西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只有1家,而公益电影的运作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全部由政府“包养”,即从放映设备的采购、放映经费到放映人员的工资等全部由政府统筹负责支出,中西部地区大都采取这种模式;另一种是政府把补贴款一次性全额拨付给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然后即放手由院线公司统一调配使用。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必须利用“政府买服务”这只有力的大手,让人更多院线积极竞争,参与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中来,这不仅会有力地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也对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在从公益电影向纯商业化市场过渡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采用先进营销理念,释放市场新主体活力

目前,江西省已按照全国试点方案的要求,建立起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为主干,以设区市地面卫星节目接转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龙头的农村数字化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在试点地区的31个县(市、区)中,虽然已有于都、南康、全南、章贡区、信丰、定南、大余、寻乌、安远、井冈山、泰和、宁都等12家原国有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了改制、转制,成为了市场的新主体,但是这些新型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的营销意识,没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和采用现代先进的营销手段,去点燃那座表面看似需求冷淡、实际却有旺盛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农村市场这座活火山。

(三)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

城市电影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高效、快捷、成熟的城市电影供应链。农村电影供应链却相对不完善、不成熟,而电影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对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农村电影供应链发展并赶上城市电影供应链提供了可能。相比以前的胶片拷贝技术,数字化技术一是避免了片源稀缺,新片到农村已成旧片的尴尬;二是大大降低了发行放映成本。数字电影存储在数字硬盘中,避免了胶片拷贝的昂贵洗印费用以及磨损报废的问题;多部电影可以同时储存在一块硬盘中,避免了因频繁更换拷贝而造成的时间耽搁与运输成本的浪费;数字电影设备相对于购买拷贝又便宜得多;三是灵活便捷、影响范围广。数字电影可以灵活地插入广告,这是农村电影产业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现在农村的主要放映方式为流动放映,但是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今后的放映方式将为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输数字信号于各个放映点,这非常适应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地广人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华.中国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曹春明.江西省农村电影观众消费行为调查――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3] 曹春明.江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李瑾,等.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三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2,(7).

[5] 季洪,等.关于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农村电影工作的调查报告[J].电影通讯,1982,(9).

[6] 刘藩.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开发:农村电影的发展模式[J].艺术评论,2008,(11).

[7] 高樱娟.公共服务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电影工程[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黄陆璐,等.政府采购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发放机制研究――以上海、江西、甘肃、陕西调研为例[J].新闻大学,2013,(5).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新特点;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G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91-02

党的十和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尤其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对于新疆的公共文化服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更进一步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事业上更多地给予了惠民、务实的好政策。

1选拔“基层文化带头人”是做好新时期边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2013年新疆开展“文化家园――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采取乡镇、县、地州和自治区文化馆逐级选拔的方式,从每村、社区各类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或文化骨干中,选拔一批懂政策、懂文化、有特长、会组织的文化带头人。新疆民族文化在老百姓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新疆的基层文化带头人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利用他们在自家的院落、街道,常年累月的开展各种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建设一支离土不离乡扎根乡村的文化带头人。因此,我们应该最要关心的是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怎么发挥好他们的特长,这里说的是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爱国、爱疆”“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结合起来,使活动内容能够围绕中心,“唱新歌、写新诗、说新词、绘新图、跳新舞”,使党的政策贯穿于群众之中,做到到人、管用、有效。通过跳新疆舞、唱新疆歌、画新疆景等艺术门类的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使基层拥有自己的永远不走的文艺工作队,使其成为稳定农村的一支重要队伍。

2“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的新途径

新疆文化在老百姓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边疆“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将是摆在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区龙头单位,昌吉州文化馆利用网路服务,在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尝试的做了一定的工作,使群众文化工作立足于新的起点、新的高度,通过数字化的服务工作,让本地区群众文化不断开拓新天地,攀登新高峰。

笔者认为,要达到和实现“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这一目标,要重视和探索如下途径:

(1)以创新的思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选拔文化带头人。从2013年起,我们尝试利用互联网微博、QQ群、微信平台,将下属七个县(市)文化馆作为主要联络资源,将选拔“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内容条件共享,并要求其将所有乡镇(场)的选拔对象所创作的作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在空间公布,做到内容透明、公开,由于在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使我们最初的选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经过筛选后2013年昌吉地区首批命名了650名基层文化带头人。通过利用网上选拔,既节省了时间,又省去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最基层的文化带头人自创、自编、自演的各类节目的上传,让一些群众喜欢的、来自民间原汁原味的作品得以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群众文艺团队的数字化管理,从方式上创新服务机制。群众文艺团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公共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便民化的有效载体。为了使昌吉州的民间艺术团队水平上层次,能够有效的安排它们到文化馆内进行活动,由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包干辅导排练,利用这些艺术团队再到基层普及宣传本土民族文化,我们利用微信及互联网平台,合理安排排练时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整合昌吉州业余文化资源,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集中力量建成专业能力强的社团,使其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能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和品牌团队,截至目前,文化馆已有管弦乐队、中老年艺术团、健身气功、民族舞等团队来我馆进行活动。打造品牌团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及标准化的特性,各团队之间互相通过我们的数字化平台,相互交流、演出,让老百姓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3)利用数字平台 使基层文化带头人拥有动态交流空间。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多种文化表现,包括组织、机构、设施的有机组合,其来源于、发端于草根文化,聚合生长于群众生活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享用的精神生活总和。尤其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百姓喜爱的文化创作资源。昌吉州“基层文化带头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农民所即兴创作的好作品,既简单又上口,它们总是把最新的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编成小段子或用新疆曲子、花儿演唱等形式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表演,非常生动且容易记住,我们就把一些好的作品放在“基层文化带头人”网络平台共享,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昌吉州所属木垒县东城镇的带头人农民苏娟所编排的宣传村民少喝酒、不吸烟、不赌博、唱“花儿”的小段子就非常受欢迎。如:你打你的麻将,我搞我的演唱;你斗你的地主,我拉我的二胡;你抽你的香烟,我唱我的“花儿”;你喝你的白酒,我跳我的新疆舞;“花儿”越唱心越宽,新疆舞越跳体越壮;你我看谁最健康。

诸如此类的用本地方言表演的小段子在农村非常流行,通过这类小作品在农村的普及,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教育了身边的朋友。这种网络化共享服务,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对“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再培训、再提高的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之一。

3“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提升着百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基层文化带头人”如一股剂,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如春风拂面,备受乡村文化骨干的欢迎。

笔者通过回顾和认真反思,在“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第一,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现代化网络体系还不尽完善,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网络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来自最边远山区的“文化带头人”来地区接受培训时就感慨的告诉我们,她们生产队的农民很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没有创作的作品,文化室也没有能上网的电脑,信息渠道不畅通。因此,各级政府如不超前研究并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这些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由于受编制制约,基层文化馆人才短缺严重,难以满足群众提出的数字化服务要求;随着数字化培训量不断增加,如不统筹安排,必将影响各级文化馆馆办活动及其他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要重视基层文化馆馆长及业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观念,防止服务质量下降。实行数字化服务后,全体群文工作者面临的工作量会更大,涉及现代化办公面更宽,承载的任务更重,群众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力度,提高超前服务,将会严重影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利用数字化管理,既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功能,选择正确的工作途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使数字化服务有序地向前发展。总之,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将是摆在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与责任。我们要利用社区、广场为主阵地的广场文化活动、民间文艺展演以及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激发新疆本土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黄春兰浅谈“基层文化带头人”在边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所起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