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园暴力;现状

在我国,校园暴力近年来有不断升级的势头,不仅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发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暴力事件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屡屡见诸网络和新闻媒体,不断刺激着国人敏感的神经。据有关方面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一半左右都发生在中等职业院校。[1]为了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现状,笔者对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

以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在校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校七个专业十二个班级的同学进行调查。

1.2 内容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情况等)和过去一年来校园暴力(包括实施和遭受暴力)的发生情况(发生与否、次数、暴力类型、处理方式、影响及原因分析等)两个部分。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认真自行填写问卷,问卷经调查员审核后统一回收。

1.3 方法

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出衡量中职校园暴力行为的各个项目,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39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9份,最后获得有效资料371份,有效率为 95.1%。其中男生113名,占总人数的30.5%,女生258名,占总人数的69.5%;一年级人数为203人,占总人数的54.7%,二年级人数为168人,占总人数的45.3%;年龄最小14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6.8±1.72)岁。

2.2 暴力行为的检出情况

过去一年371人中实施暴力行为者32人,总发生率为8.63%,其中男生21人,发生率为18.58%,女生11人,发生率为4.26%,男生高于女生。一年级学生21人,发生率为10.3%,二年级学生11人,发生率为6.55%,一年级发生率高于二年级。通过对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过去一年因暴力行为受到处分的中职男生为18人,中职女生为28人,女生多于男生(该校女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

2.3 学生施暴行为分析 见表1

按照学者们的分类,校园暴力行为可以分为软暴力和硬暴力两种。软暴力主要包括起侮辱性的绰号、孤立、排挤某人、谩骂他人、威胁和恐吓同学等;硬暴力主要包括拳打脚踢、使用棍棒、刀具等凶器、在校内或校外找帮手殴打“仇人”等。[2]笔者对暴力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后,对比较常见的暴力形式进行了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自我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实施的暴力行为依次是孤立排挤他人(27.21%)、起绰号(18.56%)、谩骂他人(15.45%)、打架(12.05%)、自伤自残(10.25%)、威胁恐吓他人(8.24%)、性骚扰(8.23%)、随意拿他人财物(8.03%)、找帮手“报仇”(6.35%)、勒索财物(4.27%)、携带凶器(3.22%)。上述数据和其他学者调查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和调查的对象以女生居多有关。[3][4]

2.4 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 见表2

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本次调查中,项目组总结了七种校园中经常会出现的暴力行为,将这些行为的频率设定为“从没有”、不到三次定为“偶尔”,三次以上定为“经常”,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一年中,有85.82%的学生在校遇到过公共设施被故意破坏的事件,有31.29%的学生经常故意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有51.5%的学生遇到过校外人员来校惹事生非,有20.23%的学生经常被校外人员骚扰;有39.49%的学生在学校被勒索过,有24.31%的学生经常被他人勒索;有34.42%的学生在校期间遭遇过被打的事件,有7.31%的学生经常随意被打;有29.95%的学生在校遭遇过体罚,有9.5%的学生经常被体罚;有29.65%的学生被性骚扰过,有10.64%的学生经常被性骚扰;2.5%的教师被报复过,没有教师经常遭到报复。

2.5 受暴后的救助方式 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学生遭受暴力后的救助方式不同,男生中37.5%求助校方,28.9%召集朋友帮自己报仇,15.1%求助家长,12.5%自认倒霉;而女生中40.91%求助校方,35.2%求助家长,20.3%自认倒霉,17.6%召集朋友帮自己报仇。

2.6 校园暴力原因 见表4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中主要列出了8项原因,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学生对上述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认同率都比较高,其中“个人原因”占68.7%,“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罚较轻”占67.17%”,“不良同伴的影响”占65.72%、“家庭教育的影响”占64.82,“学校德育的缺失”占53.68%,其次是网络影视媒体的影响、家庭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总发生率为8.75%,高于同一年龄段的高中生,[5]也高于大专生和大学生,[6][7] 校园暴力防控形势比较严峻。一般来讲,校园暴力事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但是我们注意到女生校园暴力频发已成为校园暴力的新表征。女生暴力事件除具备一般校园暴力的特征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群体性、性等特征,[8]对被害人的危害也更严重,所以我们要对女生校园暴力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过去一年中,同学们接触或亲自实施的暴力行为依次是孤立排挤他人、起绰号、谩骂他人、性骚扰、自伤自残、威胁恐吓他人、打架、随意拿他人财物、找帮手“报仇”、勒索财物、携带凶器。这说明中职同学对暴力已经有一定的辨识和控制能力,比如首先选择排挤、孤立等冷暴力,只有在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或在突发事件中才会使用硬暴力,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关口前移,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另外,携带凶器虽然不是直接导致暴力事件的原因,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暴力事件中一旦使用,后果都比较严重,去年该校就有2起因为使用了携带的凶器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

调查表明,七种主要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频率各不相同,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勒索他人、校外人员到校生事的事件发生比较频繁,经常发生的频率都在20%以上。性骚扰、体罚学生和随意被打次之,报复老师的事件最少。经访谈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对公共设施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宿舍门窗、教学楼的卫生间、安全指示灯等硬件上,此类问题发现晚、取证难、调查难,最后往也是由学校承担损失;勒索他人主要涉及烟酒、饭和钱;校外人员到校生事主要是帮人打架或谈恋爱的居多,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后果都比较严重,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去年一年该校由当地公安机关处理的此类事件就有3起。

遭受校园暴力后,求助学校解决是男女生首先选择的第一处理方式,而女生其次更倾向于向家长求助,男生比较倾向于求助朋友。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好面子,觉得自己的事情能自己解决,求助家长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俗称“江湖事,江湖了”。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救济方式至关重要。

在原因方面,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校园暴力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其中对个人原因的认同率最高,学校对学生的处罚次之。这与走访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要求学校加大对施暴学生的惩处力度相一致,说明学生对于校园暴力这种行为也是很反对,迫切需要学校采取措施。

综上,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形势严峻,中职学生在施暴的方式、频率和救助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认真分析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原因,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宋雁慧.初中校园暴力及其防治体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 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6] 庞淑兰,刘瑞庚等.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0):14.

[4] 王培席,王绵珍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9):12.

[5] 荆春霞,王声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6.

[7] 王畅等.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9):45.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危机 新型特征 归因 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36-01

校园危机,指的是校园内部发生的,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消极影响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当前的校园危机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其归因也不尽相同,高校要对这些危机进行分析,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1 高校校园危机的种类及新型特征

1.1 校@危机种类

高校中的校园危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公共卫生危机。这种危机时常发生于高校内部,比如严重的传染病、起因不明的群体疾病、食物中毒等。这类危机会对师生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政治敏感危机。这类危机通常带着浓厚政治色彩,比如校园内出现的集体游行示威、非法集会等活动,属于对社会上一些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也会影响到校园的稳定。第三,群体治安危机。这类危机包含了群体斗殴事件、校园暴力、恐吓、挟持、人为造成的火灾、房屋坍塌,乃至于恐怖袭击等,容易引起人员伤亡。第四,管理危机。有的高校内部管理不到位,或是有的学生对学校管理抱有不满情绪,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财政危机、资源紧缺危机、公关危机、人才危机等。第五,自然灾害危机。包括了地震、台风、洪水等。

1.2 校园危机的新型特征

当前高校中经常发生的校园危机,呈现出一些新型的特征。第一,突然性特征。虽然现阶段有不少高校已经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但若是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某种偶然的因素导致校园危机发生。第二,破坏性特征。多数大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时期,假如遇到危机事件,这些学生很可能会快速聚集起来,并在激动的情绪下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措施。而不管发生何种性质或规模的校园危机,都会给高校的声誉、财产、秩序、安全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敏感性特征。高校属于较为开放的文化组织,并拥有许多思维活跃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当前社会局势非常关注,如果某种社会矛盾被激化,则大学生就可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并将这种影响扩散开来,导致其事态发展难以控制。第四,社会化特征。目前的校园危机逐步深化,高校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但会给社会造成负担,还会导致有的大学生自杀或是参加犯罪活动。第五,复杂化特征。目前的高校校园危机已经开始多样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其形成因素也各不相同,这就给危机的处理带来了难题。

2 高校校园危机的归因剖析

2.1 社会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当前我国虽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逐渐蔓延开来,腐蚀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社会风气在不知不觉间恶化,公众价值观也开始转变,导致不少消极现象抬头。当这些风气传进高校校园内部,就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遭到严重影响。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其很多想法都还比较单纯,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很容易被社会上这些歪风邪气误导,最终走上歧路。

2.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点,其管理情况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而在当前,有的高校出现了治安边缘化现象,并且保卫部门工作效率较低,难以保障学生安全。也有的高校盲目扩招,引进大量新生,而这些新生由于入校门槛放低,其素质不如以往,这也间接地导致高校内出现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另外,还有些高校周遭环境条件不理想,存在许多KTV、电玩城、迪厅、娱乐会所等,这也容易让大学生接触到赌博、暴力、等不良因子。

2.3 个人因素

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完善的时期,而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人意识比较明显,较少考虑到他人感受,因此容易和他人产生冲突与矛盾。有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而走出校园之后却发现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导致心理出现落差,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还有的学生家庭因素不稳定,父母感情不和,或是离异等,使得学生的心理也遭受影响,无心学习,乃至于叛逆、孤僻。

3 高校校园危机的应对措施

首先,人员管理方面,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师生和员工的安全教育,要在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让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观念深入师生心中。要逐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教师和学生掌握危机的应对方法。高校要开展师生心理健康讲座,在校园内打造出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真正让师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禁止学生出入一些不正规娱乐场所等。

其次,环境方面,高校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起有秩序、有规则的管理机制,比如设置规范化的指示标志、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改进环境管理方法、进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还要将管理重心放在人群聚集、人流量大的区域中,因为这部分区域较为容易隐藏危机。学校还可以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设置危机小组等,为师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最后,危机处理方面,一旦校园危机发生,高校要在维护人员安全的基本前提下,采取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要尽量抑制危机的蔓延与发展,把危机隔离起来,封锁现场。要把握事件的整体情况,判断危机的轻重缓急,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充分权衡利弊之后选出最为适宜的方式进行解决。

4 结语

当前高校校园中危机事件频发,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更是难以预料。各高校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找到危机的新型特征及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危机进行处理,以保障校内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冯润民.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56-59.

[2]金泰来.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129-132.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一、校园欺凌现象面面观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从社工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家采取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行动是一种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儿童应该享受的福利。按照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有这个福利。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出现校园欺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相关教育者的错。我们国家目前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比以前严重了,原因就是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干预都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干预方法。校园欺凌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和改善的,但需要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校园欺凌强调的是以强凌弱,即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肢体和语言或者精神上的一种伤害和攻击行为。这个“强”一般体现在体格以及人数的优势,还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强”,比如家境较好、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学生欺负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欺凌形式主要是肢体和情感两类,其中情感的欺凌包括语言伤害和孤立两种形式;也有将它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

记者:为什么说所有卷入欺凌事件的人都是受害者?

童小军: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有害的,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其中,被欺凌者受伤害最重。可能是在身体上受伤,严重的可能致残(最严重的是丧失生命),但更多的是心理的、人格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康复,就算惩罚了欺凌者也不能挽回。

而欺凌者,即施害人受到的损失,在于被强化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以及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养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尤其是当欺凌行为带来了严重后果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羞愧,会有沉重的负罪感。这些都是当初欺凌别人的时候为自己成年生活埋下的心理隐患。

旁观者也是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是非的概念以及对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吸收,有些旁观者的言语和行为还会让欺凌者得到鼓励,加重欺凌行为。可见,被卷入欺凌事件中的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都不是积极的信息,养成的也是错误的行为,培养的不是正面的价值观,因此都是受害者。这种伤害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不是通过基因的传递,而是通过外在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在经营家庭氛围和育儿的时候,会制造缺陷型的环境,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欺凌的“隐秘性”?

童小军:欺凌的“隐秘性”,主要是由于成人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应对机制所导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问题,找老师或者找家长”,但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孩子们学会的是沉默。有调查显示,孩子被欺负后会告诉家长或老师的人数比例超过了70%,但是多数家长或老师的回应都不对。第一,缺少对受欺负者的疏导,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批评教育欺凌者的方法无效。通常学校教育者会直接找欺负人的学生教育一下,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很少会去了解事件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做,很少会告诉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样教育一下的后果是不但没有制止,还可能激化了矛盾,往往让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行为更加剧烈。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不恰当。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有一种是直接找到这个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去理论,指责他们为何不把自己孩子管好。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护孩子――我们家孩子就是混蛋、不讲理了,你能怎样?另一种,懂道理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不定也打一顿,以示惩罚。然而这些都只会激化欺凌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般就不会跟老师或者家长讲自己被欺凌的事了。欺凌的“隐秘性”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被欺负的孩子会有屈辱感,觉得没面子,所以也不会对别人说。

其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意识不够。孩子被欺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定会有所表现,在行为、情绪、外表、衣着等各方面,都会有迹象。例如,孩子会说不愿意上学,或者一到该上学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学校,等等。家长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有这个意识,缺乏敏感度。很多老师也比较粗线条,只把欺凌当做一种偶尔出现的偏差行为,批评教育一下了事,不会深究,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从欺凌事件的特点、类型,到对学生的伤害,都意识不足。

记者:同学之间因故起了冲突或不再跟对方一起玩了。这种情况属于“欺凌”吗?

童小军:这种情况不是“欺凌”,这只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或不和谐。因为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人跟你玩,不是我组织了一个班里十几个人让大家都不要理你,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才属于欺凌。同学之间偶尔的小矛盾,都是正常的。“偶尔有矛盾”就意味着时间持续很短,双方都有伙伴,能够互相对峙,不是被孤立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两个人又和好了。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友好教育,进行关于怎样看待和对待你不喜欢的人、怎样与他们交流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就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和平相处的方式。如果不教会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小矛盾也可能发展成欺凌。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但是可以预防和解决

记者:中小学里的校园欺凌是否已经“很严重”?是否能够避免?

童小军:应该是“比较普遍”,“严重”是指有某些现象或者在某些地方可能比较严重。校园欺凌在中小学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是一个很难说“没有了”的现象。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少发生的数量,二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校园欺凌一般不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通常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最严重,高中会逐渐减少了。它的高发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就是它“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是因为青春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各项生理机能都在迅猛发展,但脑神经的髓鞘化还没有完成,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二是因为青春期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但是在心理上要追求一种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和规范行为,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动物世界”,他们更倾向于以原始的状态或原始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一定是要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少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引导他,教育他,扶持他,帮助他,让他不会再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足够的干预或者干预方法不对,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记者: 我们应当如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干预?

童小军:对欺凌事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干预,也就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要进行干预,而且干预的视角一定是从保护儿童出发,一定是保护性的教育,保护性的引导,甚至是保护性的惩罚。总之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利益。欺凌事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都应该获得教育,否则他们再出现这个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错。

我们国家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但是大家还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没有形成联动的概念,也没有形成预防的概念。学校可能认为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个别事件,所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也就不会用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只是个别处理,个别教育。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要把校园欺凌放在一个更大的儿童伤害的概念下来看。儿童伤害有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校园欺凌只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暴力还包括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从预防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讲,环境、文化暴力都是需要治理的。

三、对全体学生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

记者:家长和学校担心反校园欺凌教育会对本来只是少数的欺凌行为起到宣传助长作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童小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当。反校园欺凌教育不是只跟孩子们讲什么是校园欺凌,而是需要策略地进行正面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课程概念和丰富现有课程概念的做法,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工作。

一是在校园里引进“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所谓生活技能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成长需要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了,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面对风险或者伤害时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获得这个能力)。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有了这个意识,再组织力量来做,就能做得到。课本、辅导教材都没有问题,首先是概念、意识要到位。

二是补充和丰富“校园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校园安全是大家已经认可的概念,要把安全这个概念做得更科学、更综合。除了大家公认的校园安全,比如硬件的、软件的防火、防电、防灾、防外出时意外伤害等,一定要把“防人为伤害”这一部分加进去,也就是要把校园暴力可能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如何应对等都加进去,这是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校园安全概念,除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需要孩子们在校园里拥有心理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

以上两个概念,任取其一都可以做起来,它们都包含了但不单一指向校园欺凌,可以避免负面强化。在这样综合的大概念里面,很多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内容,包括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就可以进校园了,这就是应对措施。

记者:目前中小学校可能还是不够重视非学科教育。这种情况要怎么转变呢?

童小军:可以采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方式就是有组织地在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非学科教育工作中,包括现有的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等等。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让他们在校园里关心的都是学科教育之外的事情,是学生的社会能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应对,比如校园欺凌。这些事件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发生的数量和比例不会很高,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会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将社会工作者引入校园,他们就能够通过特有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能力,避免他们采用“欺凌”这样的行为来对待同伴。

当然,引入社会工作者就涉及岗位设置,需要国家的投入。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回报率最低的是1∶7,最高的是1∶17,投入的回报非常高。所以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要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将来不管做公民,还是做朋友,还是做父亲、母亲,都能做得更好。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恐怕这些角色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教育非常重要,不是要舍弃哪一个,而是兼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要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入手

完善儿童保护的各项措施

记者: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儿童保护的制度和岗位?

童小军: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制度,不只是针对校园欺凌的,还要包括所有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暴力,不只为校园欺凌一件事设置岗位、建立制度,一定要把校园里面可能造成暴力环境的因素进行整体反映,如果不在这个背景下讲制度建设,人们会以为这是小题大作,以为只是为极少数的人和事建立制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建立了制度以后,必须要有专门、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个人要做的不仅是在全校范围内有差别地进行儿童(学生)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时要建立一个应对儿童(学生)保护事件的机制。那么一旦出现恶性案件,就可以有人负责了,出了问题也有人可以问责,能倒查,否则这种事永远制止不了。这个体系最托底的作用就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任,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保护师生,有效预防暴力事件。

在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或培训中,要有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概念和内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一定要加入这些内容。在大学相关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里,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都要加进去。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学习这些内容,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来直接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预防,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和反应。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依靠制度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那么对相关责任岗位的人有什么要求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校引进社工(社会工作者)。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法律虽然各州不一样,但“一校一社工”是基本统一的。另外,由于社工人才短缺,所以规定学校首选社工,其次是心理学或医务工作者来从事社工的工作。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接受社会工作培训,掌握社工的特定技能。

记者:学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校园欺凌的治理呢?

童小军:从社会工作来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 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之间,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贯穿初中和高中,基础教育系统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班级同伴友爱主题活动,聚焦同辈关系、同伴友情和友好解决同伴冲突技能培养;同时加入法治教育。其次,需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对上报的问题进行判断。要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人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评估这些原因与学生、家庭或者学校的相关程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般的程序。其中一定要做的是生命危险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手段。例如,首先要向提供消息的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何时开始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如情绪、行为、伤痕等);是经常的,还是突发的,突变越严重,进行干预的紧迫性就越高。在处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

记者:在中小学校,怎样去区分心理老师、社工的定位和职责呢?

童小军:社工,既是指社会工作(social work),也是指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社会工作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常常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是最好的。当一个学生出现了非学业性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综合治理或综合服务的问题。如果是与儿童保护或校园暴力相关的,社工专业的培训更适合,因为这些问题既涉及学生们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无论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需要为他们提供社工培训。

这里强调的是要用社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用体验式或参与式或其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行为,例如体验“如果你是那个人,在那种时候会怎样做?”社工还要针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宣传和倡导,强化教师的意识,内容包括:明确不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对学生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或敏感性;出现问题时要做哪些初步处理;觉察问题和报告问题的能力等。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社工来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可以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伤害。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环境;减负;待遇

在中职学校里,班主任第一身份是教师,他们既有教学的工作任务,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他们担负着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多重重任,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角色转换之下,他们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从疲累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中缓解过来,这就成了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导

因。如果他们职业倦怠的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仅会对其自身成长造成影响,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

1.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是关键原因

现在广为流传的新时代班主任的标准是: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还有一点,忍得住工资不涨。这就是中职班主任的写照!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有哪个职业有这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中,有很多学生的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中不乏调皮捣蛋、无心向学的学生。更有甚者,赌博成瘾、吸烟成性、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有些人有逃学的嗜好,崇尚校园暴力等等,用一个班主任的话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几乎每天都有状况出现。这些情况都给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使他们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当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班主任往往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繁重,所以班主任长期处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当中。另外,社会对中职班主任的工作不理解,班主任管学生,被冠上体罚、粗暴等罪名,如果不管,良心上过不去不说,还会被指责失职。所以,长期在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神经时时紧绷的状态中进行工作,是中职学校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关键原因。

2.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是重要原因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学生的成绩。中职学校班主任的成就感,远远不如普通中学的班主任。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职业不难,但是有较大成就的人却不多。有时,班主任虽然对一些学生进行了悉心教导,但是收效不大,更甚者被学校处分,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些都对班主任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感觉自己很失败,没有成就感。另外,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都远不及人,更使班主任丧失了归属感。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对策

1.创造人文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是根本措施

作为中职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很多,学校对于班主任的关心和工作上的支持往往不能做到位,即便是有,通常也会体现在物质待遇上,而忽视教师班主任的精神需求,也是造成其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应该尽量多地体现出对班主任的关怀和支持,相关领导要多关心、鼓励、支持班主任。

2.给班主任减轻负担是必要措施

有一些中职学校把管理学生的责任全部都交给了班主任,他们本来就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和学校的其他事务,这就使原本非常劳累的班主任更增加了重担。有资料显示,我国中职学校的师生比例要比普通高中的师生比例低得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负担相当繁重。所以,学校的有关领导应该多为班主任考虑,减轻他们的课务,会同学校的其他部门一起分担管理学生的工作,为班主任减轻负担,这是应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必要措施。

3.解决教师社会不公平待遇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措施

家长对教师的误解以及社会舆论对教师的不公使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现在,学生可以打骂老师,而老师不可以打骂学生。学生打老师没人会为老师鸣不平,但如果是学生出了事情,责任则全由老师和班主任承担。解决这些轻师怠教的现象,是解决班主任职业倦怠最关键的措施。

中职学校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降低自身的思想境界,拉低他的工作水平,这对于学校、对于学生、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为此,中职学校应该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问题摆在整个教学工作的首位,以开阔的视角打造出一支全能的、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队伍,另外,还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中职学校的教师,给他们以公平公正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工作中,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主毅.新形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

[2]唐福荣,任智乾.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新课程:下,2012(4).

[3]林孟晖,余超,海丽其古丽・亚森.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