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 零容忍 防治措施

Quote the “zero tolerance” to establish the schoolyard “without violence”

Huang Li

【Abstract】Nowadays, the schoolyard violence happens continually, which makes the trepidation infiltrated into each quiet schoolyard and become one big stone, pressi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refore, the schoolyard violence phenomena should be paid high attention to by each level and person and the school should adop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it.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made a simple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it through using the “zero tolerance” idea aimed at the violence behavior happening in the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Keywords】Schoolyard violenceZero toleranceMeasure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如今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学校不再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一方净土,犯事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残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暴力的恐惧渗透到每一个宁静的校园,成为压在师生和家长心头的一块石头。

2008年7月10号通报的开平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待视频案就是一个典型,它再一次将所有人的神经回到校园暴力问题上。2007年7月的一个晚上,开平市7名女孩对一受害女孩进行集体殴打,而后约来4名男孩,一同将受害女孩。少女被后,几名女孩又对受害少女进行殴打和,并逼她自扇耳光和走正步,并把此过程用手机拍摄了下来。视频最后流传开来,并被人上传到网上并引起全国轰动。

对中国很多学校来说,“校园暴力”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暴力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自己有一个网站,从2000年开始,每个工作日都有专门人员在网上搜寻当天有关未成年人案件的媒体报道。通过该网站对近几年来的学生伤害案件的统计,我们发现校园暴力案件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且暴力方式也越来越超乎人的想象,有越来越公开化的趋势。这些暴力事件并不是偶然,更坏的极端是,校园暴力没有被唾弃,反而比真正意义上的偶像、英雄更有种让人“学习”、模仿的趋势,这显然是对传统道德观畸形的扭曲,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中的校园暴力视频数量越来越多、点击率也奇高,这给青少年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似乎以此为快乐,还将其用手机拍摄下来,最后流传到网上,广为传阅,而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多么大的身心伤害。2007年成都三中6名学生因拍摄一部校园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引起关注。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2008年一个名为《实拍某高校女大学生围殴同学》的视频,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这个广受关注的视频时长为6分28秒,完整地记录了一群女学生在寝室里辱骂、殴打女同学的情景。类似事件的频发,让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传发手机暴力视频俨然已成了校园的另类“时尚”。

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针对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行为,试用“零容忍”理念对如何防治做一下简单探讨。

1.运用零容忍理论于改善校园暴力的意义。

1.1零容忍概念。“零容忍”政策的核心是指对各种行为和犯罪活动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L•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有一幢楼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无人修理,肇事者就误认为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犯罪就会由此滋生。秩序混乱的表象和真实的犯罪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破窗理论是所谓零容忍管制的基础,零容忍管制方法强调减少犯罪的关键要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因此,对于执法者来说,每一扇“破窗”都要修,每一个犯罪隐患都不能放过。

1994年,纽约警察局大力推行零容忍政策。在1994―1997年短短三年间,纽约的犯罪率降低了37%,凶杀案件的犯罪率甚至降低了50%以上,达到了纽约近30年以来犯罪率的最低点。这使得零容忍政策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争相学习和引进,“零容忍”的口号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1.2零容忍在改善校园暴力上的意义。我们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校园暴力的看法,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

首先,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减少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感和忧虑感,确立学生的保护意识。消灭校园暴力,就要消灭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开展防治校园暴力工作,就是要以强硬的姿态和积极主动的策略,扫荡一切影响孩子们生活的轻微暴力“苗头”。这些策略将使各种潜在的“暴力分子”明白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不敢为所欲为,同时更减少了学生对犯罪行为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增强全社会与校园暴力作斗争的信心,最终促成校园暴力发生率的降低。

其次,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我们的学校、家庭及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平衡、协调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零容忍的态度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是维护正常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加强“零容忍”防治校园暴力事件的组织和领导,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形成有利于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所有暴力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保证所有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2.“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就是说要严格管理,不放过任何校园暴力行为,甚至是校园暴力苗头。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校园暴力“零容忍”政策仅仅是众多防治校园暴力策略中的一种,对于“零容忍”不能简单理解为见暴力就处罚,是处罚和教育并举。零容忍政策强调的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切校园暴力都从重严惩,而是强调防治工作不能姑息和放纵任何“校园暴力”出现的机会。它虽然把严厉打击轻微暴力苗头作为防治校园暴力工作的一个明确目标,但是并不排斥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密切师生关系,发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等精神。

2.1提高对学校暴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全面改善学校环境,塑造优良的校风。校园暴力之所以可怕,因为它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病毒”,而好冲动的少男少女是易感群体。老师、学生均应建立“预防重于治疗”以及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观念,强化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藉由军训课程或各种临机教育等时机加强学生防暴观念之灌输,使学生具备基本防范被害常识。开设减少或预防暴力的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时树起勿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警示牌”。同时要重点抓好校风建设、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实施学生星卡评价制度和行为习惯周评月奖等制度,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和暴力“苗头”视情节予以记录、曝光,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2.2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尤其是关注非主流而又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是指问题学生、家长违法犯罪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孩子、农民工子女等。我们必须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深入开展专题调查,摸清特殊群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交往范围、方式及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小档案。要切实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帮助教育工作,明确帮教责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教管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教育和引导。

2.3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学生良好关系。学校教师要细心关注每个同学的变化,积极倾听,耐心教导守法观念,修正学生逞英雄、找刺激、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将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对于偏差行为学生的处分,尽量做到维护其自尊心的基本要求,让其明确了解自身所犯过错。同时,学校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

2.4解除青少年心理隐患,提供心理咨询。学校设立校园暴力专线咨询电话及申诉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对心理有偏差和已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待暴力的学生和被施暴学生,主动列入辅导对象,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举动,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思想工作,问题特别严重的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对学校暴力事件作即时处理。

2.5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建立短信平台等家长沟通管道,对不适应学生、功能不完全家庭开展支援工作;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辅导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6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建立校内危机处理小组,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巡查,如设置来访者登记、限制闲杂人员出入、安装探测器等。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理卫生中心、社区中心等单位,坚决打击学校及周边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乐场所,防止流氓团伙、黑恶势力渗透入学校。

2.7建立种类多样、形式健康的校园活动组织,构建防范校园暴力自助体系。鼓励学生们成立自助委员会,提倡学生们自我参与、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设立反校园暴力信箱,鼓励学生们匿名投诉,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加强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休闲兴趣与能力,辨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的课外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体验融洽的团体协作精神,减少实施暴力倾向。

我们提出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防治,不仅仅是学校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的斗争中,忽视家庭、各种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是难以维持长期效果的。

因此,预防校园暴力还必须要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了健全的家庭环境,才可能有健全人格之子女。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要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进行健康的休闲活动,减少子女进出不良场所、沾染恶习、结交不良朋友的机会。父母要以身作则,适当处理子女问题,不能动辄以暴力相对,提供不当的示范,在家庭中也要树立“零暴力”观念,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对于子女接触到的暴力网络、书籍、画册等媒体,要给予指引,避免造成错误的示范。

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也应负起教化责任,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加强青少年与警方的沟通,建立由街道政府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院、工商所、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多方的文化教育活动,多安排益智性的青少年节目,审慎处理传播内容,取缔不良刊物、录像带及光碟。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如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同时建立起反对校园暴力人人有责的观念,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提高整体国民综合素质,提倡勤俭、朴实的社会风尚,使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风气熏陶下,在健康的大环境中成长。

综上所述,以破窗理论为基础的零容忍政策,强调对于防治校园暴力应当变被动打击为积极预防,通过对各种轻微的暴力行为及暴力苗头及时发现和坚决处置,清楚地阐释了防微杜渐、打击轻微暴力苗头在防治校园暴力中的

重要性,可以为我们认识打击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第1版

2 赵平.《零容忍策略与德育审美环境重构》.《文教资料》.2007.32期

3 姚计海、张彩云.《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惩罚政策述评与反思》.《外国教育研究》.2003.12期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第2篇

【摘要】家庭教育;家长责任制;优秀传统

近日,法国政府提出要通过推行“家长责任制”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逃学和校园暴力等教育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也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对法国政府在家庭教育方面领先一步的意识和行动表示赞同和肯定。面对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应该对家庭教育社会化引起重视。

“家长责任制”的基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认定孩子的社会化首先应该在家庭中完成,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就要受到社会的惩罚。姑且不论法国政府推行的“家长责任制”能走多远。我只想结合我国的家庭教育的传统及现状来谈谈“家长责任制”基础的合理性。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并且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多指父母、家族长辈对子孙族众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个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孙担负起养和教的责任。

中国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早已深深烙进中国人的心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都证明了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形式多为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就是子女的楷模,就是子女效仿的榜样。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孟母三迁”迁出了举世通儒“亚圣”孟子;“岳母刺字”刺出了精忠报国的爱国将领岳飞。在古代社会搞好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更成为了国家的需要。《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教育后代时把家与国完美地联系在一起,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最佳体现。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在先秦时期完成了奠基;两汉时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唐宋则进入了空前繁荣;元代呈现了多元化;明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家庭教育走到今天有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客观地看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从社会环境上看,当今社会,社会的脚步越来越急速,人们的心灵越来越浮躁,教育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家长们都想培养孩子成才,学校都想培养学生考高分,教育者们仿佛已忘记教育重在育人。从家庭环境上看,家庭教育现在正成为许多家庭不堪承受的重负。父母事业成功的家庭,多数无暇照顾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灵需求。要么从物质方面满足孩子;要么就简单粗暴地苛责孩子。父母离异的家庭,大都无法顾全孩子,无视孩子的感情需要,要么让孩子处于“两不管”的真空状态;要么让孩子挤在“两相争”的夹缝中。农村家庭,许多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由双方的老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只能从衣食住行方面给予最基本的照顾,教育孩子从何谈起?

夸美纽斯曾说过:“如果做父母的只教导儿女吃、喝、走路、说话并为他们装饰衣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算完全尽了他们的义务;因为这些事是纯粹帮助身体的……”[2]他认为父母教育子女时,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灵魂。而多数家庭关注的却是灵魂的寄居处(身体)。这无异于为了华美外衣的价格而忽视宝贵身体的价值。有诗人曾向为子女“奔忙”而疏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你们宁肯为儿女积攒财产,而不愿滋补他们以教言,他们的心智又怎能受到你们的抚爱照管。”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家庭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孩子做人,即让孩子通过家庭教育更好地完成社会化,只有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社会才能和谐;只有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必须承认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但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看到的更多的“家庭教育”是个体行为的家庭教育而不是“社会化”的家庭教育。个体行为的家庭教育表现为:首先,有不少父母和青少年呆在一起活动和交流的时间过少;而有的父母对青少年关爱过度,造成他们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性。其次,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有较少一部分家庭采取的是专制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挫伤了青少年的信心与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社会化面临困难。再次,在家庭人格教育上,一部分父母对青少年控制欲太强,不愿平等地与他们沟通。

当我们在寻求家庭教育的出路时,既不必羡慕法国政府的教育智慧,因为家庭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也不能沉醉在悠久的传统中,因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给我们出了新的命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呼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势必能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家长的教育管理可以在政府的有效指导、有力监督下施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可以使家庭教育合理化,家长对子女的教化培养可以寓教于情、寓教于境。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个社会单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是青少年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所有家长都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都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灵魂的责任,因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青少年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智力、与众不同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文明而充满爱心。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时与其它社会化力量不同的是,它在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即家庭情感教育、家庭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上述三个方面中,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最大。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体现较为突出;而家庭人格教育则主要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独立性两方面有显著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影响较为显著。[3]因此,家长们,你无须逃避,也不可逃避,因为在家庭教育中你的地位不可取代。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减少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家长要认识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个体完善的人格特质,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应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要加大教育的比重,将“养护”转变为“养教”,鼓励和引导孩子广泛地接触外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康全面地成长。

(2)注重言传身教。在信息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家庭以外的新信息。家长必须提高自身行为品质修养,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呼吁父母多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最好的形式就是带着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在参加活动中使青少年增加体验,接受熏陶。

(3)注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改传统的家庭父母权威为民主教育,轻强制,重交流,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改变过去的命令式、禁止式为商讨式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既要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又要管教孩子。父母要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换。

(4)确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由于男性角色刚毅、果断的性别特点,往往能让子女形成外向、果敢、坚毅的人格特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下,导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比较大,母亲养育、养护、共度呵护的成分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力及形成父子(女)良好的关系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5)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就国外的“家长责任制”实施来看,家庭教育社会化要通过国家立法、教育部门的指导、学校乃至社区的合作,才能全方位地构筑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既要注重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谐融合的人际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努力营造小环境,注重发挥家庭、学校、邻里、社区等微观环境的作用,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第3篇

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近年来,在有关暴力伤害的媒体报道中,总能看到一张张充满泪水的孩子的脸,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被摧残,一朵朵娇艳的花朵意外凋零。

让我们一起关注几个典型的儿童暴力伤害案件――

案例1:郑某和爱人教3岁的儿子郑明(化名)读数字“1、2、3、4、5”,结果儿子读了一遍后不再开口,爱人打了儿子两巴掌不管用,郑某顿时火起,操起木棍朝儿子的脑袋打了两棍,孩子大哭也没能让他停手,木棍相继落在了儿子脸上、手上、屁股上,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郑某发现儿子突然大口喘气,脸色难看,才慌忙将其送往医院。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杭州市萧山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郑某有期徒刑10年。

案例2:2012年浙江温岭一幼儿园老师颜某居然因“好玩”,在幼儿园活动室里双手拎着一名小男孩的双耳,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还叫同事拍下视频。画面上,受虐男孩身体悬空离地,表情痛苦,张嘴大哭,双手往上伸,想去保护耳朵而不能;而颜某居然面露笑意,乐在其中;远处隐约可见两个受到惊吓的小孩,其中一个男孩正用手捂住嘴巴。该视频网上曝光后,颜某被辞退,并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案例3:2014年广东河源市10岁男孩彬彬(化名)因雨天衣服淋湿遭继母暴打,遍体鳞伤。据了解,彬彬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做拖地、洗衣服、烧饭等家务,稍有违逆就遭继母打骂。四年中,继母每周都会打他两三次。班主任发现孩子异常后,赶紧联系彬彬的亲生父亲,其父竟然无动于衷。无奈之下,老师报警,才把彬彬从家暴中解脱出来。

此类被媒体报道才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案件,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儿童家暴没有被曝光,很多儿童受伤害事件没有被关注。一项调查显示,中国50%以上的儿童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对待,大人的粗暴和武力一次次成为他们童年的噩梦。

暴力伤害孩子有多深

身体暴力是指故意使用体罚、殴打、掐、拧、烧、烫等各种手段,造成儿童身体伤害或痛苦。我们一直在思考,绝大多数成年人都知道儿童脆弱,要受保护、受尊重,可是为什么暴力伤害儿童的案件还是频频发生?

从传统观念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家教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头脑里依然根深蒂固,当孩子太过顽劣、叛逆时,父母便采用严厉手段树立自己的权威,狠狠教训孩子,以求他们将来有出息。

从父母素质看,一些父母本身有人格缺陷或心理隐疾,在面临生活压力的时候,很容易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一些父母缺乏监护责任心,意识不到暴力伤害儿童的行为后果。

从社会环境看,我国“儿童优先”的理念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理解和自觉践行,儿童保护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专业性儿童社工服务不健全,使得许多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现象没有被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致使受伤害儿童难以及时获得专业救助。

暴力伤害儿童是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对儿童不仅是身体受伤,还有心理摧残,使他们稚嫩的心灵蒙上阴影;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幼儿及儿童的生命力很脆弱,大人一旦动粗失手,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死亡,就像郑明的父亲根本没想到用棍棒打几下头就有如此惨痛的后果。即便不会导致孩子死亡,暴力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抑的状态,有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发育;江苏省中医院的生长发育专家叶进主任指出,孩子因为情绪低落,身高一两年都不长的例子还真不少,尤其是敏感的女孩。

潜在影响心理健康。婴幼儿及儿童阶段既是脑发育的关键期,又有高度可塑性,那些长期、持续受到暴力伤害的孩子,出于生存的需要,其脑内那些与焦虑、恐惧感相关的神经通路变得异常敏感,被频繁活化,导致过度发育;相反,那些关乎综合思考、逻辑推理、语言和情感的神经通路却相应萎缩,得不到充分发育,是造成孩子学习及社会交往等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

悄然影响亲子关系。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慈母爱,亲子关系自然融洽和谐;父母言行粗暴,无疑会破坏与孩子的亲密感情,严重的还会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大都不善于处理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还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组建的小家庭的幸福指数。

长期影响未来发展。暴力可以暂时使孩子听话,但是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及进取心,容易使孩子产生厌世轻生的消极人生态度。同时,滥用体罚还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从而学会以暴制暴,更容易滋生孩子的攻击性及行为,甚至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让孩子有尊严被关爱

黎巴嫩哲人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种种粗暴的家教陋习,多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自然型家长成长为教练型家长,才能淡定理智地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孩子多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和孩子耐心地讲道理,给予孩子更合适的教育;同时,父母也要起到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样才能给孩子带一个好头,做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对你心悦诚服。

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明确提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害。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当然包括暴力侵害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检举或者控告。

2015年1月1日,《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实施,对撤销监护资格和另行指定监护人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凡有害、出卖、暴力伤害未成人等七类严重伤害行为的监护人,将被人民法院撤销其监护人资格。2月4日,徐州市铜山区法院根据新出台的《意见》,对区民政局提起的申请撤销邵某及其妻子王某监护资格案进行判决:邵某因多次亲生女儿被撤销监护资格;王某对女儿不闻不问,间接导致女儿遭生父,也丧失监护资格。该案彻底打破了父母拿子女当私有财产的传统思想,从社会意识层面支撑起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进一步保护。

201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反家暴刑事司法指导性文件,提出虐待、遗弃甚至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处,明确对家暴加强司法干预;这对于惩治和预防家庭暴力犯罪,保护公民特别是儿童的合法权益,将会起到积极作用。预防、制止和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保护儿童的责任,无论是邻居还是老师,发现周围孩子有受到暴力伤害的症状时,请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的意义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上网服务,儿童可以借助于任何一部智能手机,接触到网络。受网络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多元化的影响,社会诚信受到影响,一些有碍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不断涌现,学校幼儿园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孩子离开家,走进幼儿园,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环境的重要阶段,儿童缺乏纪律意识,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如果这一时期,儿童缺乏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就会使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阴影,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成长进步。因此,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是有效防范意外伤害的需要。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弱、自律意识差,对世界充满好奇,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发生意外事件。再加上一些幼儿园由于管理制度不规范,防范设施不配套,管理人员、教职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一些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类似的新闻不时登上报端,比如:校车事件、儿童伤害事件、教师虐待儿童事件等,不但给孩子身心造成创伤,而且还会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阴影。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儿童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尽量减少不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幼儿园发生一些安全事件,导致校家关系紧张,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产生隔阂,很难实现教育互动,从而制约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可以使幼儿园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幼儿园的基础性工作地位特殊。要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幼儿园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对于一些私立幼儿园,过分追求学生素质教育、双语教育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而对于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特别是对于幼儿园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对员工的安全管理教育培养不足,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较低,给以后的教学管理造成一定隐患。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的幼儿园没有把安全教育管理放在应有的位置,幼儿园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防护设施,缺乏安全员,或者安全员责任不明,分工不到位,员工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存在消防、安全防护设施老化等问题,但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极易形成安全隐患。

(三)家庭教育中缺少安全教育内容。中国的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多的是关注于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学习以外的内容关注度较低,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孩子讲述较少,使孩子较少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做出正确的反应。特别是对于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存在一种把孩子交给幼儿园,一切了事的思想,忽视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同时,也是一项涉及全局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确保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见实效。

(一)从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着手。幼儿园完全管理工作无小事,既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重点工作。要提高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必须要以科学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明责、考责、追责。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组织,明确各个岗位、每名教职员工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严格奖惩,对于落实责任较好的,要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落实责任较差,甚至出现不安全问题的相关责任人及领导,要严格进行追责处理。严格执行好已经建立的安全保卫、登记验证、设施维护检验等制度,管理好幼儿园水、电、气、暖及有关设施的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关,加强对有害物品管理,让幼儿远离危险。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确保幼儿园安全管理万无一失。

(二)加大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教育。教职员工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主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要千方百计加强对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建立日常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培训筑牢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必备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应对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关注幼儿安全,做到常提醒、常跟踪,努力为幼儿的成长创造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寓教寓乐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幼儿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将会对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都十分脆弱,孩子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还十分有限。幼儿园要通过播放有关安全的动画片、影像作品等,将有关自我保护、危险环境识别、如何使用火警、警匪、急救等报警电话等,使孩子们树立初步的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寓乐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安全参与度,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尽可能打造安全良好的硬件环境,在相关位置张贴有关安全的宣传画,动漫等,让孩子们能够时时关注到这些安全信息,实现以日常生活来培养良好安全意识。

(四)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幼儿在家的时间多于幼儿园,同时,幼儿的思想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安全意识的形成与否与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同时,家-园互动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利用互联网、QQ、飞信、微信等平台,加强对家长相关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有关孩子安全管理方面的沟通交流,实现两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教育格局。联系家长建立幼儿安全保护能力培养标准,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强化“园-家”协同。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发放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问卷调查表,从家长反馈的信息表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却忽视了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加大对家长有关孩子自我保护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通过园内家长会、校信通、微信平台等,广泛宣传有关孩子安全方面的知识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技能,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安全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确保幼儿园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范静静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炼发.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之我见[J].科技展望,2016,(12).

[2]牛燕婷.浅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科技与创新,2016,(09)).

[3]洪秀敏,韩慧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园长视角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08).

[4]刘紫英,叶菲.日本幼儿园安全教育指导计划的简介及其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校园暴力对家庭的影响范文第5篇

1.1关于学校的安全问题

学生的安全问题与健康问题、道德问题、体育问题是目前我国学生中存在较多,也比较严重的几个问题。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也是困扰着学生和家长的一大问题。通过学生体质测试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安全问题中也有着健康问题的困扰;而道德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的一大缺陷,也是造成青少年安全问题的一大原因;而体育问题是造成学生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同时也是安全问题的一大因素。目前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健康等问题。但是这几个问题又不是等同的,各自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1.1学校安全问题的内容和范畴

综观国内外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防范虽然列入了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但校园安全事故仍然频频发生。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社会育人环境存在着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学校安全问题突发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第一,设施问题。安全措施基础不牢固,因房屋老化、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合格而存在重大隐患,导致房屋倒塌,线路起火,楼梯拥挤,无照明与疏散通道从而发生挤踩、践踏而导致重大伤亡事故。而在自然灾害事故来临时,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卫生问题。本来学校就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卫生防疫设施及防控传染性疾病制度与设施的匮乏,导致学生们容易感染疾病。以及食品安全隐患,学校食堂经营管理不善,没有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监督体系,导致校园食堂大面积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第三,交通事故。交通伤亡事故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是人类死亡的第五大要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突发病和肺炎。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交通事故是全世界范围内10岁至24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报告统计,每年大约40万25岁以下青少年死于交通事故,数百万青少年受伤或致残。其中大部分交通事故伤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非洲和中东比例最高。在世界各国中,经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遭受交通事故的危险最大。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数根本都在10万高低,道路伤害更高达50万起;每5分钟约有一人死亡。l6岁至45岁春秋组人群占总死亡人数的58.6%至62.4%。第四,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各种校园恶性暴力由社会向校园渗透,涉及勒索师生钱财,打架斗殴、抢劫、绑架,甚至凶杀等。对于学生的身tl,安全都有着较大的危害,每一年都有很多的学生因为校园暴力事件死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五,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学生死亡数目较为惊人。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四大特点。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龙卷风等。目前我国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差,心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躲避自然灾害、自救以及救护他人的能力较差,不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有效的应对。

1.1.2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有研究对2006年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该报告认为全国各地校园事故频发,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房屋倒塌等灾难性事故占其中的一半多。

2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2.1生命安全教育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2.2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3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3.1必然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Jl,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l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J。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J。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2可行性

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_6J。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3.2.1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

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3.2.2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

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

3.2.3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4结论

4.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将学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增强学生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