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精神文明;意义;途径

一、 旅游的形成与内涵

1.乡村旅游的形成

乡村旅游活动同所有旅游活动产生一样,就旅游者个体条件看,必具备金钱、闲暇时间和动机三方面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增加,劳动工时的缩短,相应时闲暇时间延长,这些为外出旅游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障。就旅游动机而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高竞争的工作,加上城市的喧嚣、人口的拥挤、环境的恶化……这一切压迫者现代人的神经,促使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产生,去放松疲惫的身心,去寻找一片不同于城市的“净土”。广大的乡村地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旅游景观:山川岗坳、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插秧、拾穗、牧牛、养鸡,古朴的农耕情调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缭绕,雄鸡报晓的宁静舒缓的生活节奏等等,真正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需要,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中期,在我国起步较晚。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借助于这一东风,乡村旅游才真正得以发展。

2.乡村旅游的内涵

对于乡村旅游者以旅游业的新成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尚不统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游者摘乡村旅游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我国学者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

1.我国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在历史传统及农村的社会现实影响制约下,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是弱项,存在的突出问题

⑴ 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打牌、赌博现象突出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导致农村居民一年中农忙、农闲时间相对集中。农村常用“农忙忙死人,农闲闲出病”来描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季节性闲置劳动力增加。

⑵科学文化素质低,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又很少走向农村,在农村劳动力种,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不热切,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文化荒漠化”现象,位愚昧的封建迷信传播大开绿灯。从目前看,以求医问药、丧失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在有些地方已较为普遍。

⑶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

改革开放,部分农民手拜金主义影响,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使纯朴的邻里乡情淡化甚至丧失,甚至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竟以损害当地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另外农民日常的各种活动紧紧围绕着小家庭转,小农意识较强,“各扫门前雪”,个人之间的相互团结协作精神弱化,凝聚力下降,对国家、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⑷对农村失去信心,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人居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同时农村在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方面均不如城市。这一切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对农村失去信心,认为农村“无英雄用武之地”,大量向城市流动。立足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的思想淡漠,这也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2.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也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此。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不但有其经济功能,而且还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它的各项功能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乡村旅游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农村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可靠的经济障,要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同水中花、镜中月,缺少坚实的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旅游扶贫”的功效。由于乡村旅游正迎合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所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看农家景”成为城市居民的旅游时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都产生直接的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是一种顾客走向“产品”的就地消费。因而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参与开发的旅游活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收入一元,可带动相关产业4.3元的收入。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可盘活当地的经济,改变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存在的无钱难办事,无钱不办事的尴尬。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能很好的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地问题。同时能增加当地农村的吸引力,改变劳动力外流,中青年农民对乡村本土的“嫌弃”现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发展乡村旅游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受到城市旅游者的文化影响较大,“城市人”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示范效应”,城市旅游者的文化观念、文化水平与素质、娱乐方式等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乡村旅游地的人群,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不良的生活习俗。另外,随着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民要从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旅游促销活动。再有为了搞特色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农民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来实现科学种养,这种农民求富上进的思想,会激发他们自觉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美化农村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对“村容整洁”这一农村精神文明特征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活动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活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要求很高,而现实是农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脏、乱、差”的特征。所以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农民对自身环境的卫生与美化意识会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漠不关心到被动关注再到主动保护和建议并自觉担当环保义务宣传员,最终促使乡村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文明新村,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地是游客的暂时停留地,而对当地农民来说,却是他们长期生活、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避免开发过大,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直接损害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利益。应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切实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在开发过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2.创特色旅游,保护本土文化

旅游活动能否快速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有了独特性就有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所以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标准化,“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应认真分析旅游地乡村的发展历史、独特文化、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从中挖掘整理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产品,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保护弘扬了本土文化。

3.准确定位客源对象,培植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根据自身旅游产品的特点,找准目标客源城市,并对目标客源进行特征和需求的细分,提高满足游客需要的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市场逐步扩大,稳步发展。

4.加大投入,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

旅游活动综合性较强,除了开发旅游产品以外,还要筹措资金,完善相关设施的修建,尤其是乡村存在的交通难、通信难、入厕难问题。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扩大产业链条,提高本地旅游活动的综合接待能力,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5.注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就是无声的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就必须提高接待整体水平,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加强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规范;熟悉旅游业务;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民情地培训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56-58.

[2]方宇惟.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6,(2):77-79.

[3]盛正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6,(2):46-48.

[4]郑明群等.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15-17.

[5]曾祥国.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2):42-44.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各级妇联组织立足家庭这一重要阵地,不断拓展活动领域,提升活动品位,深入广泛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家庭的和谐程度与幸福指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贴近实际,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家庭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发展高效产业、植树造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在全县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让老百姓享受到了蓝天碧水青山的好环境。如张公庙镇妇联围绕“家”字做文章,动员女性家庭成员发展葡萄高效产业,建立各类葡萄种植示范基地10多个,创造了“南方吐鲁番”、“万元地”的神话。复兴厂镇妇联、__乡妇联、盐井镇妇联引导女性家庭成员发展苹果柚、柑桔、西瓜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__乡妇联组织妇女共造巾帼林2000多株。__镇妇联、__乡妇联、__铺镇妇联将“建美丽家园、住美丽乡村”倡议书张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广大妇女已成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以建设和谐文明家庭为目的,深入开展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激活了文明和谐细胞,营造了文明和谐新风尚。如县妇联组织开展的“做魅力女性、建和美家庭”、“同创平安、共建和谐”、“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五好文明家庭三级联创”、寻找“最美家庭”等主题活动,促进了和谐家庭、平安治家、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____乡妇联组织承办了“感动____十大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全乡营造了“争先进、做贡献、促和谐”的浓厚氛围。盐井镇妇联把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融入到构建和谐乡镇的大格局中统筹规划,全镇挂牌命名“平安家庭”4852户,占全乡家庭总数的79%。__乡妇联以万兴村“妇女之家”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出9户“最美家庭”。金罗镇妇联举办了家庭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__乡妇联将__等“十佳孝星”孝亲敬老的美德进行了巡回宣讲,在全乡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结合多元化社会发展和变化,在符合基本条件基础上,着重突出评选活动的多样性、广泛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成为了妇联系统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亮点工程。今年以来,全县有1户家庭被评为省级“最美家庭”,有2户家庭被评为市级“最美家庭”,有10户家庭被评为县级“最美家庭”,各乡镇(街道)、县直战线妇委会共评选表彰“最美家庭”580户。一是眼睛盯着一批。我们平时非常注重发现典型,面向基层征集典型,先后推介了市级“最美家庭”__乡敬老院院长__、__家庭、县级“最美家庭”__南镇__社区妇代会主任__、熊哲红家庭等先进典型事迹,__、__还走进了“常德故事百姓讲——最美__县人”的舞台。二是活动发现一批。__县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孙军、刘梅芳家庭上慈下孝、夫妻恩爱、勤俭节约、科学教子的事迹被社会广为传颂,被评为省级、市级“最美家庭”,并在6月26日《今日女报》进行了专版报道。市级“最美家庭”——__县__镇彭传发、__家庭体现了大爱之美、奉献之美、团结之美。这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为广大家庭树立了生动可学、真实可信、优秀可学的榜样。三是重点表彰一批。县妇联从50户 “最美家庭”候选户中评选出10户,并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上进行了隆重表彰,不仅传递了最美正能量,树立了最美新风尚,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家庭成员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各级妇联的不懈努力,我县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县形成了家家重创建、人人讲文明的良好风气,娱乐健身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读书学习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吵架扯皮的少了,文明新风像一缕清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成员整体素质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广大家庭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实践证明,家庭文明建设既是一个传统的、又是一个崭新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适应新任务、新要求、新发展,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才能激发出新的活力。针对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抓载体,创新形式,焕发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一是创新活动内容。每年要设计一个主题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内容设置要体现时代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除常规性地开展好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据统计,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较大,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应运而生,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例如,乡村建设质量与速度发展步不协调、目标不明确、管理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在农村中浮现,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长[1]。从国家战略性角度思考,国内外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及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内涵

乡村是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汇集的一个整体, 是人类从古至今经过发展形成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将乡村的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称之为乡村地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历史古镇也属于乡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成为“美丽乡村”的最高目标,其深层内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美丽乡村”中所强调的“美丽”,可归纳为乡村的环境优美、经济富美、景色秀美、民风淳美[2]。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体现在生态、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表现,它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在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建立一个对农村居民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项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的的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解读和执行方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政策执行中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最终的执行是否能够顺利,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均取决于是否得到大众的支持与赞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政策执行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些村庄对建设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够全面,从而找不到可实施的方案,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其发展。

(二)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其文化层次的高低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但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文化培育还是有些欠缺,应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乡村文化娱乐胜过,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为乡村居民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民主管理意识在乡村中长久发展,但是在某些时间点、某些方面,在村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基层组织职能发挥不够全面从而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产生误解和猜测。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应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水平,要积极指引企业、科研单位、甚至个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不断激发群众创新能力[3]。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松散的农户团结起来,提升村民抵抗风险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乡村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应有的内容。实现村民自制目标,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同时将现有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执行到位。可选择个别乡镇来尝试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到村到户,通过奖惩手段引导、调动、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发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苏省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耕地资源贫乏,曾经被称为 “江苏最穷最小村庄”。永联村为解决全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搞集体经济,经过多种尝试,敏锐地抓住轧钢这个行业,实现了永联村经济上跨越式的发展。“生态保护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该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山区村。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该村依靠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生态型高效毛竹林现代园,规模化养殖竹林鸡,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使本村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乐村。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画为龙头产业,形成书画展览、书画装裱、书画培训、牡丹观赏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人,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贵州省的纳灰村,该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贵州地区主要的产粮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特色花卉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也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岩村。该地区典型的山区地貌,早期非常贫困。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富裕生态家园”之路,同时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连片环境整治,加强污染治理。红岩村以科技农业生产为龙头,逐步拓展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结论

总结纵观多年来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学者们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和发展模式并揭示了各乡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探讨了中国乡村建设的道路模式,为推进中国乡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但目前乡村建设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重视的多是地域的个性差异,而对其形成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局限于乡村发展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三是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环境资源、旅游文化方面,较少揭示乡村建设中其他影响因素。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应加强对美丽乡村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提高美丽乡村研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东升.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 延边党校学报,2015,06:52-54.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 双重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法治、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文化作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元素,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作用,另一个是精神文化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的作用。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易变的,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相对稳定的。

一、乡风文明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变化。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府逐步发展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西方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来,同时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化,我国主体文化正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覆盖和同化的现实。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导实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优势,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应该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我国的文化建设。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文化理论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导入一种误区,使我国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尴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双重性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显性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一直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村文化管理系统几乎成为摆设。加上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只是“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这些文化发展形式过重强调外部植入而忽略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培育过程。这种植入文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输入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

当代农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经历土地承包的新型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需求,手机,电脑等新的科技设备的购买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还是相对浅薄,在利用互联网等便利网络资源查询信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通常电脑在家里成了摆设,有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有的仅仅是当起了电影设备,对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利用还是相对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隐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另外农民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忙时农民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农民大多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活动为主,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农民自身主动性的缺乏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隐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多依赖外部力量,忽视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问题,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化。改革现有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主体,拥有文化主导权,带动大多数农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地位。农村是相对封闭,是具有相对封闭传统文化的社区。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农村社区中,重视和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乡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农村自身物质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2.提高显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镇政府应当提倡各个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客观条件,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贴力度,扩大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利用原有广播文化站体系继续对农民的主体意识加以正面引导。

第二,针对农村的实际开发技术性教育体系。农村自身教育条件有限,很多人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点只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致使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只是收入甚少。开发农村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使农民自身的技术教育提高的现代水平,拥有先进的思想,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民网络课堂的建立。对于农民用电脑的技术专门开设网络普及班,有利于农民在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中处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在购买种子和销售产品时也可以多渠道供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中.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美丽;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程是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以村为建设单位,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通过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耕作地力下降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伟大变革,是建设全区人民的幸福家园,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社会工程。

1、“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背景

广西是我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处于我国南部的边疆,南濒北部湾,北、东、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云南等省毗邻,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各地的自然风光优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水果尤其丰盛,被称为“水果之乡”,独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灿烂的文物古迹。同时,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最多的省区,具有十分诱人的民族特色风情魅力。

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这项工程惠及广西五千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环境,是全面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广西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广西的好山好水和优美风光是大自然的恩赐,广西深厚绵延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老祖宗的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小心呵护。让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以对建设美丽广西的崇高责任和对家乡的深情挚爱,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提出了这项关系广西五千多万老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2、广西农村存在的现状

一直以来政府对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没有专项财政投入,堆放垃圾和处理垃圾的基础设施基本是没有,并且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村民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对这方面重视不够,甚至对农村来说是一片空白。政府很多方面只是关心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道路的硬化,却忽视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长期以来使得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等现象。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主要出发点是治理乡村的“脏”、“乱”、“差”等现象,就是要把“无序化”转变成“有序化”,并且又不能破坏乡村原有的自然之美。在活动中提出了三项主要的任务,分别是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这三项涵盖了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水环境的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革新等方面,不仅关系环境卫生,也关系到环境污染的根源性深度性的问题。

2.1生活垃圾方面

一直以来农村的垃圾处理是松散式的,没有指定地方堆放生活垃圾,都是由村民自行解决。过去很多村民都是把日常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垃圾堆放在树底下、竹林根下、水沟边或者村头村尾,村民随意倒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很少进行集中治理乱堆放的生活垃圾。由于长年累月的堆积,有些地方垃圾堆成山,长时间没有人进行治理,经过了水淋日晒很容易就变质变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所产生大量有害的细菌渗透到地表下,变质变嗅的气味随风飘逸。水沟里的垃圾或者漂浮物随处可见,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很多的水沟的水质也慢慢变黑变黄,看起来触目惊心。

2.2牲畜方面

农民由于受传统长时间的生活图方便的习惯,也为出于安全的考虑,通常把牲畜圈养在离自家附近,有些是牲畜圈养在一楼,人住在二楼,由于圈养牲畜的房子没有排水设施,牲畜粪便就是排在一楼房子外面的一个坑,堆积时间长了就会往外益出,时间就变味一进村就散发出牲畜粪便的味道。

2.3农田垃圾方面

现在由于农业的科技化,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大、种子包装袋、农药瓶(袋)等塑料袋随意丢在田间地头,由于这些塑料袋长时间都是不能降解,时间长了田间地头或河边到处塑料袋,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农村饮用方面

前面提到农村的垃圾随意倒在村头村尾,牲畜粪便随意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塑料袋随意丢,这三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所产生的污染就会渗透到地下,现在农村很多家庭的饮用水是抽地下水。由于地下水受前面三大方面的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在农村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对现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后代的人的健康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5农具和作物秸秆方面

在农户家里比较普遍存在是农民所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工具和作物秸秆都是随意堆放在屋子里某个角落或者门口两侧,堆放很零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环境整洁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

3、对治理“脏”、“乱”、“差”等现象的规范化

3.1对治理“脏”的问题:需要实行生态科学的技术来改进农村生产模式

政府高度重视,下拨专项资金,在农村各个自然屯建立垃圾池,大屯还建立了垃圾焚烧炉,聘请保洁员,每天进行清运垃圾到指定地点堆放和处理。

由于农村生产模式、物资物料以及能源结构等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以循环产业技术和生态技术来根治乡村环境污染。比如清洁能源,广西已经在农村推行了多年清洁能源实施战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典型技术例如沼气池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可有效解决禽畜排泄物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广西已经连续10年是全国沼气池入户率(约45%)最高的省区;新农村规划中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规划排污系统,技术上可以逐户建立污水处理的设施,如格式化粪池技术,可随着处理户数的规模扩大格数。

3.2对治理“乱”的问题:需要对乡村的生活秩序化管理

过去农村人口较少,垃圾以有机废弃物为主,可以在自然系统中自然降解并转换循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也未曾形成对垃圾统一收集管理的习惯;农民传统生活习惯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冲击,生产生活中使用各种物资物料多为化工产品类产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难以自然降解。治理“乱”,需要取得村民认同、社区参与的方式改变生活习惯 。

3.3对治理“差”的问题:需要形成识意和思想上的改变

农村的农民由于长时间在大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主要时间是下地干农活,生活空间比较大,周围环境的约束很松散,再加上农村的村屯道路硬化不完善,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够,使得农民生活周围到处是泥土,农民对对环境的需求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环境卫生意识上不强,垃圾到处倒,随意丢,长时间也得不治理,很多地方堆得发嗅,家畜的粪便也是随意排放。对治理“差”的问题上要进行大力宣传动员,宣传要深入到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并在思想上人人高度重视,行动上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清洁乡村不是一两次突击的清洁行动,而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其长效性需要村民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扭转村民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环境卫生思想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用乡村村民参与形式和议题整合的办法,根据某些需要, 做一些创新的主题为目标,激发村民关怀生活环境,齐心合力维护村庄环境。

4、“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措施

4.1、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的工程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必须全区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用双手夯筑我们的美丽家园,用劳动诠释我们的幸福内容”。各级干部首先踊跃行动,一个干部引导、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局面迅速形成,领导垂范调动各方积极性。“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广西区的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各自联系点,指导活动开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参与清洁劳动,带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促进活动快速推进、有效推进。

4.2、组织干部下村指导

清洁乡村工作队员陆续进乡入村。为让活动快速、有效推进,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决定分级下派干部工作队。除已下派的3万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将增派近2万名工作队(组)员,进驻全区111个县(市、区)、1126个乡(镇)、1.4353万个建制村。工作队及工作队员一派2年,主要围绕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大目标”,履行宣传政策、走访农户、整治环境、建立机制、改善民生“五项职责”,落实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任务”。通过建立这些制度,经过几年的引导,让村民慢慢改变农村的生活习惯。

4.3、分别牵头负责“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

区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地实施。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境绿化美化融合推进,注重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和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打造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自治区环保厅结合今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抓典型,抓规律,筛选、引进、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实用技术,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自治区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田间地头顺手捡”活动热潮,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4.4、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组织开展大规模地集中整治行动

全区各市、县、乡三级组织出动30万人次,统一开展清扫卫生死角大行动,清理各类垃圾1万余吨。南宁市集中力量对公路沿线的城中村,菜市场垃圾进行大清理、大扫除,开展了一次“清洁风暴”。柳州、北海、崇左、贺州等市开展的大行动,分别清理各类垃圾5万多吨、5300多吨、5100多吨。

5、“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广西农村收集垃圾乡村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垃圾围村现象到处可见。随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的推进,垃圾围村现象大有改观。

5.1全省推广“乡村垃圾处理模式”

各市县都在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垃圾。在一些镇试点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分批在该镇的90多个自然村中逐步推广试点工作。通过完善试点村的环卫基础设施,采取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整治办法,如今很多试点村都摆脱了以往垃圾满地的村貌。省文明办向全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让更多“脏乱差”村庄蜕变成美丽乡村。资金方面,区住建厅将积极协调市县财政部门,将试点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经费列人市县年度财政预算,同时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紧张问题;对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给予倾斜支持。

5.2建立长效机制,探索逐步建立乡镇环卫主管机构

把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纳人公益性岗位或以钱养事的范畴,明确专人专职抓好日常管理,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列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按标准配备村庄专业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合同,落实保洁责任,实行目标考核。同时,尝试把生活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日常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内容纳人村规民约,建立与村民、铺面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截止2014年5月,广西新建2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5座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一批垃圾转运站项目建成并投人使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县城以上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写,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区城区、景区和乡镇公厕竣工110座,在全区城区基本实现“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运行管理到位”的目标,为广大民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如厕环境。县城以上城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明显提。

5.3在县以下设立“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由县政府出面引进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和民房改造相结合的道路。他们采取企业出资金,政府出材料,银行出贷款,村民住新房的建设模式。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建材,不足资金由银行贷,建成的新房给每户留1―2间客房做家庭旅馆。通过企业进人开发,村民老屋换成了新房,全村形成一个家庭旅馆集群,对外开放,迎接四方游客。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使农民既不失地,又不需搬迁,还不减收人就能住上漂亮新房。同时,公司还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技能、服务规范的培训,帮助村民发挥自己特长开展个性化农家乐经营服务,使村民走上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折冲模式,不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还闪烁出农村经济新增长的亮点。

此外,还创建了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骤站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住骤站的客房,也可以到村民家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体验农家乐生活。这样既可解决了村民就业,也增加了农民收人。是作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试点,把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双赢。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百里旅游长廊,风情小镇,木棉湖旅游、酒店,民族风情谷等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景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的旅游发展模式。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将用约8年时间,采用多种模式整村推进各县400多个村庄和多个乡镇建设;同时,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将全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村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进步”的中国美丽乡村。

5.4实施“五结合五化”标准建设的美丽乡村试点村之

“五化”是指乡风文明化、乡村清洁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特色化。“五个结合”,即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多村统一规划,统筹联合创建”的方式,统筹各村路网、林网、供水网、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业产业带和乡村旅游带,使澄迈的“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乡村旅游品牌。作为广西第三大经济体,具有雄厚财力。按照“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家庭旅馆经营等项目。政府为有经营项目的村民统一制作仿木风格的铭牌,包括“豆腐坊”、“咖啡坊”、“乐家旅舍”等,方便游人选择。在政府支持下盖小楼作为家庭旅馆,让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经营。让村民不离土、不离乡、不失地,不搬迁,在快乐中赚钱。在田园风光、食宿配套、家庭作坊体验快乐,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拉长了风情镇的消费链条,大大增加了农民收人。“就地城镇化”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新思路,它促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8+2工程”,即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及以富民增收、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出要以生态现代化的理念,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大力实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在新建住宅中采用节能、节水新工艺等。民生幸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广大乡村如何筹资建设、改造创新,是当前摆在全区各地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6、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程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生态建设工程;从爱国卫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公共卫生工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本工程;从新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倡导示范工程。

结语

从实施一年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并不是多难的事,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只要各级主管部门,,尤其清洁乡村工作队员们用心替村民着想,尽心为村民做事,科学规划,合理构建,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在建设中尝到甜头,享受快乐,广大乡村一定会建设得更美丽。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广西,让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广西各族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清洁行动,托起美丽广西的绿色畅想!

参考文献:

[1]陆增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队赴梧州开展广场宣教活动[J].广西烟草,2013,07:48.

[2].广西烟草积极参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J].广西烟草,2013,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