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第1篇

一、20xx—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结合城管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新方式、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创了城管工作新局面,全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城管局先后荣获了“四川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集体”、“四川省建设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称号,至今已连续6年获得全省城乡建设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9年获得全省爱国卫生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一)实施精细管理,城乡市容环卫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我们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重点,突难点,不断提升城乡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一是精耕细作,全面整治“垃圾乱扔”。认真落实“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责任制,实现了主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密闭运输,日均冲洗路面34万平方米,清运处置垃圾650吨、粪便6吨,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近153万平方米,环卫保洁“七无一净”率98%以上,市容管理“五归”率85%以上。二是多管齐下,有效遏制“广告乱贴”。采取“清、抓、疏、引”四管齐下,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狠抓户外广告清理规范,全面拆除市区主次干道到期、违章大型户外广告,扎实推进店招店牌改造;出台《xx市户外广告设置办法》,积极开展户外广告市场化试点,20xx年对城市路灯杆和楼顶广告位进行了两次公开拍卖。三是堵疏结合,切实整治“摊点乱摆”。采取“划区域安置、建市场安置、强化配套安置”等方法,在主城区规划设置10条夜市街,在新改扩建的农贸市场预留进城菜农临时经营点,强制开发商为较远的社区、小区开办规模不等的便民农贸市场,引导经营户入市、入室、入小区经营。四是规范管理,整治“车辆乱停”。加大人行道临时停车点改建力度,合理增加临时停车位。编制城区临时占道停车收费实施方案,会同交警部门在主城区施划4900个临时占道停车位,交由三个区实施管理,有效规范了临时占道停车秩序。五是严管重罚,治理“工地乱象”。会同市住建、环保、交警等单位和区城管部门,对工地管理不到位、运输车辆抛撒滴漏污染道路的建设施工单位,通过现场监控、定期巡查,对违章建设施工单位,一次督促整改,二次罚款,三次勒令停工,增强了制度执行的刚性。

(二)切实加大投入,城乡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一是大力实施百条街巷改造。从改善民生入手,五年来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了太平巷、祥和路、冠山路等535条街巷升级改造,改造面覆盖了江阳、龙马潭、纳溪3个城区,惠及群众20余万人。二是健全完善市政环卫设施配套。五年来,主城区新建公厕、垃圾库32座,改造公厕、垃圾库128座,新建移动公厕9座,新安装果皮箱2087个;新建、改建夜景项目4个,新增路灯智能控制点303个,光亮工程终端控制点11个,完成了新二村、稻子田、惠利巷等234条偏街小巷路灯安装,安装路灯4178盏,敷设或架设线路约12万米。完成了江阳路、酒城大道等120余条道路人行道板、临时停车站改造,及时做好下水道、人行道和城市桥梁等设施清淘、修补和维护工作,市区平均一、二类道路完好率为97.62%,三、四类道路完好率为96.1%,下水道畅通率为98.06%。三是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环保硬性指标,五年来,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6.45亿元,先后建成泸县、合江、古蔺3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鸭儿函、纳溪、叙永、古蔺、二道溪5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全力加快纳溪、叙永在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泸县、合江县2座在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xx年的55 %提高到20xx年80%,五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同时,为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效率,20xx年启动了xx市生活焚烧发电项目,项目估算投资5.6亿元,采用炉排炉工艺,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预计2014年建成并运行发电。四是积极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20xx年启动数字化城管项目,项目概算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系统硬件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场地装修、机构编制落实并人员招聘培训等。目前,我市已被列入了全省首批10个数字化城管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项目前期手续全部完成,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三)树立宗旨意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得到增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在执法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和谐诚管”理念,按照“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的总体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法制意识。着力加强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循 “一敬礼、二告知、三劝导、四处罚”四步走执 法规范,以文明劝导为主,做到有礼有节有据执法。积极开展“柔性执法”,组建女子执法中队,大力开展“城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主题的“城管三进”活动,延伸服务触角,贴近群众提供周到服务。近年来,市城管监察支队每年处理大量的占道经营、违章广告拆除等案件,未发生一起因不文明执法而导致的,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加强统筹协调,爱国卫生工作不断巩固深化。五年来,全市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国卫”迎检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顺利通过了第四次、第五次“国卫”复审验收。五年来,“国卫”细胞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建成省级卫生县城2个,省级卫生乡镇4个,市级卫生县城2个,国家卫生城市辐射工程结出丰硕成果。五年来,农村改厕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xx年底,全市累计建卫生厕所67.56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0.80%;累计建无害化卫生厕所60.97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4.87%,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极大改善。五年来,病媒生物防制和健康教育深入推进。通过完善“四害”防制设施,引入专业公司开展“四害”灭杀,有效控制了“四害”密度。健康教育不断深化,世界卫生日、禁烟日、洗手日、爱国卫生月等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效果明显。

(五)深化体制改革,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市城管局管理职能由单纯的城市管理调整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范围由城区扩大到城乡,增加了对区县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考核职能;各区县城管部门对照市局职能变化,调整充实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针对以往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实施市、区城市管理事权调整,从20xx年8月起,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方针,将市城管局承担的部分事权下放江阳区、龙马潭区,进一步确立了城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了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

(六)狠抓巩固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化。20xx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五乱”治理、城乡风貌塑造、示范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实施百条街巷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病媒生物防制、煤改气和煤油烟专项整治以及公厕升级改造等特色工程,“五乱”治理成效不断巩固,风貌塑造特色日益凸现。我市治理工作多次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20xx年6月14日召开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城镇村庄20xx年度命名大会上,我市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合江县和江阳区泰安镇、纳溪区龙车镇、合江县佛荫镇、古蔺县箭竹乡4个乡镇,以及江阳区华阳街道白湾村等45个村庄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快市、区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力争20xx年建成市级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并投入使用,并在未来五年内覆盖所有区县、重点乡镇和工业园区。通过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起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二)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化。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目标,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着力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修编城市照明、户外广告设置、环境卫生等专业规划,完善区县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城市排水管线建设实施方案等办法方案,高标准修订市政环卫设施建设、验收、移交、日常养护等制度,着力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体制建设。根据职能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一方面,拟将环卫一所、三所整体合并,成立新的环卫一所,撤销环卫三所机构编制。将环卫一所承担的垃圾收集、处理职能剥离,成立xx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负责城区环卫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拟成立xx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负责建设、维护、管理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机构、编制、待遇等方面入手,配齐配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洁人员和执法人员“四支队伍”,通过内部培养、外部送学、择优选聘等方式,改善队伍年龄、专业结构,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尽快出台《xx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实施意见》,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保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上新的台阶。落实市、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机构和编制,作为一级常设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风貌塑造、“五乱”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继续贯彻“1573”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国卫”成果巩固深化的结合,力争将我市创建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实现全省城乡环境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确保2015年“国卫”第六次复审顺利通过。

(四)着力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好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工作,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特种垃圾处理设施、环卫设备和污水处理及管网等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建成区新建垃圾收集点30座,新建中、小型垃圾压缩中转站8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垃圾、污泥、化粪池粪渣处置厂各1座,改建垃圾收集点18座,启动环卫基地建设,县区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垃圾处理厂建设任务。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达80%;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古蔺、叙永、合江、泸县四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医疗废弃物处置达到100%,餐厨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或“适当集中、区域共享”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建成。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区县与区县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五乱”现象在个别地区回潮反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尚未真正破题。二是市治理办工作人员是从各区县抽调的精干力量,作为非常设机构,市治理办无法解决借调人员的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同时借调人员在原单位的提拔晋升也受到影响,部分借调人员人心浮动,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三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矛盾依然突出,少数城管执法队员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有待加强和转变,构建“和谐诚管”仍然任重道远。四是基层单位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单位正式职工津补贴未能按时发放到位,临时聘用人员起薪低,部分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另谋高就,不利于城管队伍稳定,也不利于城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基层单位人员经费和维护经费严重不足,客观上导致许多应当维护的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基层单位办公条件较差,如工程处分散在两个地点办公,环卫三所五年内搬迁3次办公场所。

四、20xx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和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两项重点,强化内部管理,狠抓工作落实,积极转变工作作风,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精细管理为基本要求,全力提升城乡市容环卫水平。今年,我们抓重点,突难点,不断提升城乡市容环卫水平。一抓违章户外广告清理。严格执行《xx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全面清除过期、破损、违章设立的广告标识,严控市区新批户外广告,拆除各类违章广告500余幅。同时,为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今年我们对城市路灯杆和楼顶广告位实行公开拍卖,目前已开展了两次户外广告位拍卖。二抓占道经营整治。坚持堵疏结合治理占道经营,加大城市广场、干道等重点地段整治力度;在主城区规划设置10条夜市街,引导经营户入市经营;成立夜间餐饮占道整治组,规范城区夜市占道管理。针对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会同公安交警部门编制了临时占道停车实施方案,在主城区施划了4900个临时占道停车位,交由三个区实施管理,有效规范了临时占道停车秩序。三抓城市“牛皮癣”整治。采取“清、抓、疏、引”四管齐下,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清理各类“牛皮癣”4万余张。四抓渣土整治联合行动。会同市住建、环保、交警等单位和区城管部门,对渣土处置、运输、消纳实施全过程监管,查处违章行为80余起,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抛洒滴漏污染路面行为。五抓环卫保洁。市、区两级环卫部门在认真落实“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责任制基础上,实现了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密闭运输,日均冲洗路面34万平方米,清运处置垃圾650吨、粪便6吨,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近153万平方米,并认真落实了垃圾处理场和公厕、垃圾中转站的安全运行措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清扫保洁“七无五净”率达97%。加大对区县环卫工作考核指导力度,制定出台《xx市区县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对3个区实行每周抽查、每月检查,4个县实行每月抽查、季度检查,考核结果每季度通报并纳入区县年终考核排名,切实调动各区县做好环卫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全市环卫质量持续提高。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市政环卫设施配套水平。今年,市上下达我局市政、环卫和照明设施新建改造项目49个,总投资2915万元。目前,各专项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除专项工程外,今年,我们还重点抓了数字化城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两大项目。一是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启动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是今年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作出了的决定。项目概算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场地装修、落实机构编制并招聘培训人员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城管项目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数字化城管建设领导小组。我局由一名分管副局长牵头,抽调4名精干力量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前期手续已全部完成,列入了全省首批数字化城管建设试点城市。本月4日软件开发和数据普查标段招标工作已经启动,接下来将陆续启动硬件建设和系统集成、场地装修等标段招标工作,以及管理机构和编制的申请报批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二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采取bot方式建设,30年特许经营期,项目估算投资5.6亿元,采用炉排炉工艺,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预计201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预可研编制、审查,招标机构已确定,编制完成了招标文件初稿,待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开展招标工作。

(三)以和谐亲民为宗旨,全力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在执法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和谐诚管”的理念,按照“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的总体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法制意识。加强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守“一敬礼、二告知、三劝导、四处罚”四步走的执法规范,做到有礼有节有据执法。近年来,市城监支队每年处理大量的占道经营、违章广告拆除等类案件,未发生一起因不文明执法而导致的,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以统筹协调为基调,全力提升爱国卫生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卫生城镇乡村建设行动”,力争年内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四川省推荐乡镇7个、新建四川省卫生村70个;力争合江县在20xx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古蔺县在20xx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四川省推荐县城。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今年我市农村改厕计划5000座,目标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可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狠抓好病媒生物防制,市财政为三个区落实了150万“除四害”经费,区上按照1:1标准进行配套。狠抓“全民健康素质提升行动”、第23个爱国卫生月和“5.31”无烟日宣传活动,市民文明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五)以巩固提高为目标,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今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化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按照“坚持不懈、全面覆盖、构筑机制、树立典型、保持常态”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全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抓规划、抓‘五乱’、抓风貌、抓设施、抓示范、抓教育、抓机制、抓民生、抓创新”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1573工程”,巩固治理成果,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今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今年重点抓了“五乱”治理、风貌塑造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

一是持续深入治理“五乱”。在推进“五乱”治理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全域覆盖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管理相结合,相继开展了“治理不断档、持续治五乱”专项行动、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滨江路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规范流动商贩和占道经营、拆除违章搭建,清理和规范修(洗)车场点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站,切实推进了治理工作向基层、向村庄、向盲点死角延伸。

二是深化立面清理和风貌塑造。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既讲原则、又讲方法,既全面推开、又突出重点,既注重实效、又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推进全市风貌塑造工作。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园区建设、旅游开发、新农村成片推进建设等工作,共投入资金1.3亿元,全市城市、县城、乡镇主要街道风貌塑造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背街小巷、城效结合部、“城中村”、部分边远乡镇和村庄等薄弱环节容貌得到有效治理,纳溪、古蔺、叙永主要公路沿线风貌塑造基本完成。

三是强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首先,抓紧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截至第三季度,全市共投入2.9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47亿元,社会筹资0.41亿元,村民缴纳0.03亿元),建成垃圾处理场6个、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71个,建设村镇垃圾回收站点294个,1382个行政村建有村级垃圾收集点、占总数的92%,838个村建有村堆肥处理点、占总数的85%,配备农村垃圾转运车辆1495辆(台); 98.9%的行政村配备保洁员,村级保洁员总数9458人。其次,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启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特许经营权项目。第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纳入20xx年度治理工作目标管理,作为示范工程建设考核评定的刚性要求,严格实施考核。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xx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及“大城管”管理模式,着力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着力强化城管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着力提升全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创建成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确保20xx年市级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借鉴成都市城管局做法,成立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构建起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二)完善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收集点、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公厕、城市照明、道路设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改造速度,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和“五定”责任制,继续加强户外广告、建筑弃土、占道经营和城市 “牛皮癣”治理力度,规范洗车站点管理,完善区县环境卫生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促进我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四)抓好市政环卫设施管理维护。健全市政环卫设施管护标准,加强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力度,保障全年无事故安全运行,确保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达95%以上,燃灯率达99%以上;全市平均一、二类道路完好率90%,三、四类道路完好率85%,人行道完好率90 %,下水道畅通率90%,市政环卫设施完好率90%。

(五)搞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着手对城区现有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改造,分别选择2—4家物管小区、农贸市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场、粪渣处理场等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力争20xx年城区垃圾分类收集率达50%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以上。

(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贯彻《x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认真组织实施“1573工程”,抓好巩固提升、示范推广和常态长效管理,持续深入开展“五乱”治理、城乡风貌塑造和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机构编制,力争20xx年将我市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实现全省城乡环境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第2篇

其中,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更是大刀阔斧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启动下调GDP增速、不断加大生态投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

实践表明,青海去年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青海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破性化解;淘汰水泥、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全省人口最密集的西宁市、海东市的空气优良率均在70%以上。

生态权重不断加大

在GDP与生态孰重孰轻的选择题中,青海将目光坚定地投向后者。

本刊从日前举行的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自去年将GDP预期增速从10.5%左右下调至9%以上,实际完成9.2%的基础上,青海今年再次将这一数字下调为8%,以适应新常态,更加积极地推行生态保护第一战略。

同时,今年以及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青海省将继续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三江源地区坚持不考核GDP,同时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损害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新考核办法预计今年一季度修订并实施。

去年投入116亿元生态资金

据了解,自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后,青海就把支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去年共投入116亿元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为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资金57.5亿元,支持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全面启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积极支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湿地保护和修复等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资金24亿元,支持以西宁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整合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技术改造等予以补助。支持启动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整治,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而为进一步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投入资金34.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1+9+3”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草原日常管护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有效落实,并重视补偿政策之间的衔接,不断优化补偿程序和补偿范围,逐步建立起动态的补偿标准调整机制。

生态领域改革总体思路基本形成

事实上,青海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后,就开始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能形成特色、打造亮点的重点领域进行总体部署、系统谋划、整体设计。

经过一系列精心谋划和设计,青海目前已基本形成省级生态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针对具体工作,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起草的《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规划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6个重点领域、19项主要改革举措和30项具体改革任务。

在全省生态领域改革“设计总图”正式出炉后,青海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三个着重点:一是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努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三是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具体落实中,首先要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等。

其次,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第3篇

一、动迁小区管理

1.加强动迁小区日常管理,促进动迁小区各项制度顺利推行。提升动迁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业化管理技术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照2012年全镇动迁小区存在问题排摸情况,全面启动动迁小区改造工程。

3.根据“统筹兼顾、属地负责、行业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动迁小区物业公司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夯实基础,提升创建办、村(社区)、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管理水平,将动迁小区打造成精品小区。

4.加强动迁小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动迁小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动迁小区品位。

二、农村村庄管理

1.出台新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根据新的实施意见,健全村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村庄、河道、公路主干道“三位一体”管理工作。

2.积极做好横娄荣家宅和小港2个二星级康居乡村提升为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工作,充分挖掘各村的特色与内涵,坚持“一村一品”,打造各自亮点,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新形象。

3.以省卫生村复审为契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促进村庄环境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公共秩序管理

1.进一步强化城管委作用,组建联合执法队,完善联合整治预案,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在整治市容环境方面因部门职能交叉,缺乏执法手段,致使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开展偷倒垃圾、废品收购点、经营秩序、停车秩序、露天菜场等为主的联合执法整治,对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一批城镇管理难点、热点问题。

四、环境卫生管理

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协调村、社区和物业管理公司做好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督促店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辖区内的经营户实行动态管理,督促经营户限期整改,坚持整治与规范并举。

3.实现保洁全覆盖,垃圾日产日清;做好环卫设施的保养和管护工作,使环卫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抓好环卫工人队伍建设和环卫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五、大城管工作

1.积极开展以“健康教育、健康实践、健康服务、健康风采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健康镇”创建工作,全面促进我镇健康发展,有效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2.确保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高效运转,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建立快速处置机制,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3.开展城市文明指数测评迎检工作,继续开展公共文明日活动,提升全民文明意识,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第4篇

(二)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制度,建立与年薪收入挂钩的院长目标责任制;制定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价格改革方案,做好基层医疗服务价格与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的政策衔接,合理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

(三)积极稳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适时做好出生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规范省市平台数据准确性,拓展村级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认真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努力做好奖励扶助、计生困难家庭救助工作,完成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工作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进程。

(四)着力提升新农合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县、镇两级住院病人政策补偿比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的新农合统筹管理层次,在原来20种重大疾病的基础上增加2种重大疾病;制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细则(试行)》,加强新农合监管,规范建立转诊管理制度,力争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

(五)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扎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防治工作,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推进数字化预防接诊门诊建设,到2016年底,数字化门诊达到11家,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稳定在99%以上。大力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省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5家创建省示范村卫生室。在全县各卫生院全面推开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新模式。推进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扎实做好卫生改厕工作。

(六)着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病防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强化医疗服务管理,落实诊疗责任制,严控过度检查、用药和过度服务,建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进机制。

(七)着力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情况、配送企业及供货企业的实时监管,动态掌握基本药物采购计划执行情况以及经营企业药品配送情况,购药货款支付情况。继续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数字乡村综合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兴山县;水土流失;管理现状;治理对策

1 引言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北侧的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之处,因“四周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省级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属大巴山山地保土和生态维护区,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很广,局部发育为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高;山洪灾害高发区;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81%;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42万亩,70%是坡耕地。

2 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果

1988年自成立了水保办开始,兴山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治理成果明显增强。

2.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兴山县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政策机遇,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整顿,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法律认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坡改梯、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治理水土流失[1],形成“农户承包经营治理、股份合作联手治理、租U开发联合治理、拍卖山地滚动治理、项目开发多方治理”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高质量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任务,据统计几年来共治理小流域56条,治理面积860 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564860 km2下降到422860 km2,治理度达到55%,被国家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特别古洞口小流域被命名为精品小流域,兴山县城区的古夫新城区被授予“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古洞口、中阳小河、深渡河和五童小流域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3 km2。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在峡口、昭君等移民乡镇实施了三峡后续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连片的92.58 hm2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14.83 km,新建截排水沟12.19 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200降低到1200以下,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500 t,有效涵养水源8万m3以上。在古夫古洞口、深渡河等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实施了植被恢复项目,重点是在山顶疏林地新造生态公益林和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308 hm2,封山育林49.64 hm2。

2.2 依法监管初见成效,人为流失趋势缓解

近年来, 兴山县成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工作专班。通过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微信,在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专题栏目,开展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党校,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印发了《兴山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兴山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放到工矿企业等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对2006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摸排检查,建立了数据库。对葛洲坝水泥厂等重点项目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防治费558万元。

2.3 水保监测步入正轨,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张家湾监测小区是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在兴山县的一个监测站点。重点观测坡面径流小区产生径流泥沙,小区土壤含水量,以及小区农作物、经济林生长观测,收集、整理每月地温、气温月报表,并上报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资料。这几年,还实行了水保工程的效益监测,分别对“长治”八期和石漠化工程的样方监测[2]。主要是对坡改梯作物增产效益观测和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通过观测,坡改梯比原坡耕地粮食亩增产1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万t以上。

2.4 森林资源得以保护,水土流失有效遏制

林是生态之根,水是生态之魂。一片山林即是一座水库,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广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农作区退耕还林和石漠荒山绿化工作,森林植被得以逐渐恢复,全县林地绿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高速度递增,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0万亩,启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3]。同时,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完成退耕地还林9.87万亩。政府主导,积极推广以煤、电、气代柴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生物质炉,兴建小型水电站等等,大大减少了砍伐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3 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生态环境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耕作造成流失;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治理受阻;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执法监管难度很大;五是水保宣传留有死角,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纵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宜昌市、兴山县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兴山的现状,让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 进一步加强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兴山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范围,是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与否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淤积使用。因此,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1 坚持“两个措施”,治理贯彻生态

坚持两个措施就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思路,继续采用工程治理、植物治理两项措施,对全县还没有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重点突出、效益可靠、生态美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必须采取工程治理的地区,坚持优先采用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切断流失通道。

对于必须采用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二种措施的地区,则优先采用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方案,在做好工程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兴山县气候特色的植物栽种,“力争种一颗活一颗,种多颗活一片”,切实保护地表土壤不受侵蚀[4]。对于坡耕地则采用保土耕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全面实行治理和生产两不误。

治理贯彻生态就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坚决贯彻生态水保、美丽家园的理念。把生态水保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的同时,把水土保持工程同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治理一片、美化一片、富裕一方,真正实现水土保持造福于千家万户。

4.2 坚持“三个到位”,转变宣传观念

坚持三个到位是宣传资料到位、宣传时间到位、宣传地段到位。宣传资料到位就是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保持任务,结合兴山县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骨干认真编印《水土保持法》宣传读本,并按镇(乡)、村、组三级人口分发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流失项目治理情况,及时编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宣魇奔涞轿痪褪浅浞掷用媒体和培训学习,坚持在县电视台固定时段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让水土保持深入人心,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同时,每年水土保持局利用春节后的时间组织镇(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培训,为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培训骨干人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群众自觉开展水土保持。另外,在中小学开设《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课程,普及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环境意识。

宣传地段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到山区农村、宣传到村、到组、到户,不留死角和盲区。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全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全程参与、监督、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实行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4.3 坚持“四个模式”,确保投资到位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农民协会合伙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模式、专业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实现“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经营权限捆绑在一起,从而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各方投资,大量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之中,从而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足额及时到位,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方、增收一片[5]。

与此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整合兴山县的各种国家投资,力争国家投资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效益。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投资的同时,大量吸纳社会投资。二是加强项目过程设计、施工、管理费用预算和结算的审查,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投资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浪费和侵吞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吸收农民参与全过程管理,让受益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一分投资创造出一分效益,真正实现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次飞跃。

4.4 坚持“五个结合”,提高管理效益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保持管理效益提高。

具体地讲就是小流域治理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把影响农民生存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广大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林业、特产业中解放出来,留住一片绿地、开发一片山地、发展一片果园、建成一座园地、设立一处景点,从而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创收观念,由单一的农业创收向多功能全方位创收发展[6~11]。

在搞好地方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地区的农副特产品和名优产品的外销提供新的平台[12~15],让兴山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雄飞,王玉宽,徐 佩,等.我国南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97~100.

[2]董德宝.昌吉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构想[J],中国水土保持,2012(2):227-228.

[3]田卫堂,胡维银,李 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04~209.

[4]赵承遗.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J],中国水土保持,2014(3):68~68.

[5]王 晖,廖 炜,陈峰云,等.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34~36.

[6]龙振华,贺荣兵,余周武.从湖北南漳看搞好我国山区水土保持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20~22.

[7]熊发堂. 兰坪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绿色科技,2015(1).

[8]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

[9]黄伟,杨一帆.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3(6).

[10]罗玉恒,周健.基于GIS技术的颖川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的创建[J].绿色科技,2015(11).

[11]罗玉恒,周健,王具元. 基于GIS技术区域水土流失数字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

[12]李凤生,彭顺风,黄云等. 淮河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2(4).

[13]赵明月,彭 建,刘焱序,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