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文明制约因素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1机制和制度制约

机制方面,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市场机制和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人监管不力、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制度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进入政治、法律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漏洞,这一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对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构成有效的约束。中国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由于规定的权限不够.还不能完全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由于经济利润的受益者——企业和环境经济的承担者——普通公众悬殊的社会力量.导致处于弱势的公众环境权益常被忽视和侵犯在执法方面.不少地方环保经费没有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基本是靠排污费运转,造成了“污染越重,环保越富”的怪现象。

1.2社会主体制约

1.2.1社会主体意识制约社会主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这种意识还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受农民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制约。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在技术、流程、模式等方面缺乏认知.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更是薄弱

1.2.2社会主体行为模式制约假设社会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效用最大化.会对当期利用和保护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进行比较当两者相等时.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效用最大:如前者大于后者.则社会主体的消费偏好倾向于当期消费.会充分甚至过度利用当前自我可控资源.来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一旦进入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价格、政策等市场信号对社会主体动机的作用会让位于以“破坏性使用资源”获得效用最大化。在效用最大化驱使下.社会主体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了。

1.2.3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信息知识、网络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农村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本身又没有利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并且高校的相关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服务,造成了农村地区该种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从而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3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制约农业信息化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存在以下情况.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3.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设施较齐全,网络质量优良,但在较偏远的山村地区.网络质量远不如平原地区.设有有线电视网络的山村也较少靠近城镇的农村的各种网络普及程度较高.而远离城镇的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要相对落后

1_3.2信息获取费用较高较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减缓了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速度农民要上网就必须购置上网设备.缴纳上网费用.这对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1.4规模制约

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当多的企业规模较小.致使在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都大大超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广大农村农户比较分散,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相关意识薄弱.使得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污染监控困难.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推广不畅。如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程度、肥料化程度、饲料化程度和材料化程度都不高.很多技术处于正在研究和待研究阶段,实施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1.5环境制约

近些年.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尤其农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不断恶化.我国肩负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22%人口的重负.环境所承载的压力非常大。农村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盲目开荒、毁林和私采矿产资源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农田生态质量下降,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的废弃物对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危害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生态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和信息技术有所发展.但受落后的技术和科技观念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未能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加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在种植方式上不愿做出大的变革.严重影响到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农业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来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需要制度来评价、激励和补偿.以此构建长效机制

2.1.1在立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其内在要求写入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2.1.2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如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等。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争从源头上杜绝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业信息化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相关人才

2.2.1将生态文明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为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相关人才.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重视学校教育.尤其是重视青少年生态伦理观的培育和提高: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一些院校及相关专业.应设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课程.从课堂及校内外实习等渠道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

2.2.2将生态文明纳入研究体系所有研究型大学及其他科学研究单位.也应将生态文明纳入其研究范畴。其研究成果要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2.2.3将生态文明纳入宣传体系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相关的培训教育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化及环保知识教育:积极活化宣传载体,丰富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其次,强化生态舆论监管应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严查各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以舆论监督促进严格执法。最后,树立生态的文明发展观,培育公众的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度、绿色、节约的消费方式,使“关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2.3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是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相关体系的建立.如加强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供平台: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监测: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在现有的企业规模水平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指导。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广告文化;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68-01

对于廊坊地区来说,通过调查得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网民数量多且人均在网时间长,网民年龄结构不等,小到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网民人群多样,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及无工作人群,都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以上这些数据透视出了互联网的使用人群数量大,影响范围强,它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现代工具。

一、网络广告文化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广告业正在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网络已成为今天广告传播的主流媒介之一,它是一种代表着时展趋势的新兴的媒体。广告文化是广告宣传商品时输出的一种精神意识。广告同商品、网络共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意识形态—网络广告文化,它以网络为媒介,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传承文化为本位,唤起网络使用者的消费欲求,在网络广告活动中形成文化信息传播。可以说网络广告文化是网络广告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网络广告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广告文化传播形式而言,现在的网络广告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下面我们从优势和弊端角度来分析其特征。

(一)网络广告文化的优势。

1.全球性的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时效性更强。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广告的出现,促使广告文化向未知领域延伸,它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把广告信息24小时不间断的、迅速的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满足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浏览、阅读。它的传播速度快,全球性的文化影响范围广,时效性强,所以商家利用这一优势将企业文化传播出去,对于创立企业的品牌效益,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促进无形资产等都有深远意义。通过互联网传播广告、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又一大进步。

2.传播信息、教化、娱乐于一体。网络广告和传统广告相比虽然传递方式不同,但整个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道德、传统习俗、信仰、禁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对网络广告文化传播发挥着制约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将教化、娱乐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快乐中思考,品位,感悟。

3.网络广告文化与受众互动性强。网络广告是一种以受众为导向,以传承文化为本位,唤起受众消费欲求的广告形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去选择接受与不接受某个广告信息。这就要求商家必须从多角度去了解受众、商品、市场等信息,从而才能提供多种服务信息供受众选择。如果商家不从受众的商品和精神需求主动的去思考去做,那么受众会果断的弃之。另外商家和受众之间还会因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流、反馈信息,提出建议,这也增强了受众与商家的互动性。

对于网络公益广告文化来说,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如廊坊。

(二)网络广告文化的弊端

中国网络广告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在短期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监管机制管理不完善,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因此导致不管是广告内容还是形式等的一些虚假性、欺骗性、强迫性、媚俗性广告层出不穷;同时,由于网络广告业正面临着全球广告市场的激烈竞争,势必造成网络版面紧张,这就造成有些商家为了创造利益而采取一些不道德的广告行为。这一系列问题势必影响网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毒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务必要加强网络广告文化建设与管理,从而使网络广告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网络广告文化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广告法律法规

由于广告发展时间较短,许多监管机制管理不完善,所以很多广告商钻了空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国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细化广告法律法规,出台具体的网络广告管理法规,明确网络广告监管体制,规范广告主、经营者、者的广告行为。其次,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广告经营行为,抵制不规范的广告渠道,对不法广告应给以严厉制裁。再次,提高广告行业的进驻门槛,坚决抵制不利于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网络广告文化,尊重科学,传承文化,讲求实效。最后,强化行业自律性,重视消费者监督,激励创新。

(二)加强专业培养,提高广告从业者的素质

现代广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政府要在完善广告业发展政策和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广告从业者的专业培养,提高广告从业者的素质,经过严格考核,取得从业资格证者允许从事此工作。只有这样广告团队才能更专业,才能良性发展。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网络广告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念、现代科技结合的结果。它根基深,形式多,范围广,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现已被推广到全球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学习,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y Ecological Education

FU Y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Eighteen report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new heights, leading the university a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ront, but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form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od behavior ,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c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practic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th

1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专章论述到建设生态文明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培养,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及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我们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水平,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问题。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的时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 他们更应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包括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等,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渠道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积极的创造者。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成长与学习环境,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校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保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教育提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传播和普及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发展、生态环保的科学意识,从而推动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优化。

1.3 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中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尊重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问题

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把“人口、资源、环境”纳入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由此,生态文明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得以重视和普及。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据调查我国高校目前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还很不完备,具体体现在:一、生态文明教育多以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临时性讲座为主,课程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而必修课程则多为生物、生态学专业开设,非此专业学生难于接受;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现有教育内容过于专业,不易为非专业学生所掌握和理解,因此往往被他们“拒之门外”;三是教育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 许多高校受到环境、条件等诸因素限制,无法开展基础的、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不用说建设固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是师资力量还十分薄弱,缺乏专业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教育普及面难以拓展。

2.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认知较浅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知很高,但对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则非常浅薄,调查中66.21%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意义巨大、非常重要,但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认知度则低得多(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另一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政策缺乏了解,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漠,只有比例很小的部分大学生能回答出如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颁布日等相关问题(杜红艳、李海涛《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再思考》)。笔者对几所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理解尚停留在浅层,大多数人无法回答出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涵。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亟待提高

在邵超群对桂林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自觉维护和创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还十分欠缺。笔者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也得出同样结果:对于校园内及其他公共场所发生的人为破坏环境的问题,学生大多持坚决批评和反对的态度,但自身行为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能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性较差,校园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如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很少使用,使用时会自己携带,其他问题还包括不能正确垃圾分类、餐桌浪费、课桌文化、破坏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邵超群《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调查》)。以上种种问题均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校园乃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 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到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使之与生态、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构成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理解;其次,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知、行、意、情的统一,自觉实现由生态文明认知向生态文明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主动性,高校可以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校园社团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走向常规化、常态化;再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最后,教学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融入本土化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笔者结合内蒙古包头市的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造林防沙知识,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效果就十分显著。

3.2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活动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了决策依据,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水平与效果,另一反面也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避免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局,不仅应该倡导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更应该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及行为标准。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辐射面与实效性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主要集中于讲座、书报、宣传展板等常规渠道。这些宣传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及网络因其开放、互动、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认识社会的最主要窗口。这一趋势和变化必然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应重视和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宣传平台与阵地,可以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庆活动为契机,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大力宣传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讨论生态环保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的趣味性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4-107.

[2] 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86-88.

[3] 宫长瑞.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的多维考量[J].环境教育,2011(6):63-66.

[4] 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以绍兴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环境教育,2011(4):63-65.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馆;青年干部;文化;提升;素养

一、文化馆青年干部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也要求文化馆青年干部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素养。而文化馆青年干部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深远的文化思想和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第三,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技巧,相比书面表达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更加有亲和力与说服力;第四,要具有较强的培训、辅导和组织能力。

二、如今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是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从古至今留下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文化馆青年干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骨干,是文化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青年干部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和管理群众文化;策划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队伍的工作等。作为有着特殊职能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青年干部良好的素养促进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促进作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发达,人们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却忽视了社会效益,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很难得以高效的建设,同时也影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文化馆青年干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让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鼓舞人们的斗志,让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变得多姿多彩。因此,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提升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文化馆青年干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骨干,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前提是青年干部有良好的素养。然而很多地方文化馆对提升青年干部素养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往往出现专业人才素养培训工作不到位、优秀干部人员不能得到提升、平庸分子没有进行下调,青年干部出现不公平心理等问题,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就得不到全面、高效的提升。

第二,文化馆青年干部工作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身兼多职,在文化馆工作中没有创先争优的意识。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要直接策划、组织和辅导实施群众文化活动,还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期间会有很大的工作量和很广的工作范围,就需要文化馆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从而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实施,如今群众文化的有效发展。然而,文化馆青年干部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身兼多职的,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馆工作中,更不要说提升他们的素养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实施。同时,很多青年干部缺乏工作热情,事业心、责任心不够强,服务意识不够高,制约着其素养提升工作。

四、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对策

文化馆青年干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优秀文化的主要骨干,提升青年干部的素养,是提高文化馆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以下提出了几点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的相关意见:

(一)完善文化馆青年干部的考核制度,多方面加强其素养提升

文化馆青年干部综合素养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培训、辅导、组织的能力等方面。文化馆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完善青年干部的考核制度,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来进行干部人员奖惩、荣誉认定、干部培训和任用。同时,文化馆要创新、完善评价制度,改进对青年干部的评价方式,将发现人才和评价人才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更多的青年干部人才,并从多方面地加强其素养提升。

(二)加强培训活动,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的素养

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高低,是由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直接决定的,而且其素养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效益。而要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就要加强培训活动,从而将青年干部队伍培养成高素养、高水平的文化队伍,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三)加强建立网络平台,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的素养

在如今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下,网络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文化馆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让青年干部在网络平台中获取更多资源,也将自己的文化创作成果放在网络平台,将优秀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同时,互动网络平台还可以让人们和文化馆青年干部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人们对群众文化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人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文化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总之,文化馆青年干部对建设和管理群众文化、开展实施群众文化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馆青年干部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培训、辅导、组织的能力。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馆要完善其考核制度、加强培训活动、加强建立网络平台,从而提升文化馆青年干部素养,提高文化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华.提高文化馆干部的修养与“一专多能”[J].北方音乐,2013,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利用;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98-0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中国单位产值的耗能大,资源浪费严重,同时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导致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目前,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但是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资源的浪费现象也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的日趋尖锐,同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2.中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工业化程度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将逐步加快,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导致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量递增,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

(二)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种基本国情将长期持续,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2.矿山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矿山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普遍较低,同时存在众多的不计后果滥采滥挖,影响了中国资源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中国GDP单位产出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2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7%;生活中资源的随意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全民的节约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的“三废”利用率较低,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分别只有67%和55%,中国每年有数百亿元的可用资源作为“三废”抛弃了。因此,为了实现资源从开采到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3.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1.3%,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务求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标准、贯彻和实施标准,为经济发展节约资金、提高速度,带来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这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中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化工作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目前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尽可能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标准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标准化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实施矿山开采、选矿和冶炼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矿山开采、选冶带来的废石、废水等对环境污染,降低由此引发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等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标准化应用于矿产资源利用,通过制定矿产资源利用相关的技术标准,能够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同时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减少污染。

2.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矿产资源经过相应的工业生产变为资源性产品,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标准的水平落后,那么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性能等也处于落后,进而导致产品的使用范围就小,产品的时间强度也就相应的变短。这就需要不断地对标准进行升级,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作为其补充内容,进一步提高标准的水平,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时间强度,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3.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资源化,即在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成为废弃物,通过技术进步将废弃物重新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工作需要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纳入到标准中作为标准的重要技术内容,不断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的品种和效率,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为废弃物资源化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推进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有力推进。

(一)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

1.推进能源节约标准化工作。要加强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领域和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标准化工作。大力开展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的节能标准化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断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定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节能和环保的新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和宣贯,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加快推进农村能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国家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节约用水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标准化工作,在提高现有生产设备和器具的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用水,并对高耗水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并积极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标准化工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积极制修订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有关的土地管理标准。研究制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标准体系,并加快包括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技术规程在内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具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进行修订,以此来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验方法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具体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促进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及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的综合利用。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1.对现行有效的标准进行清理评价和修订工作。对中国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从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内容结构、应用程度和实施效果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以确定该标准或标准计划项目是继续有效,还是修订或者整合修订,直至废止的结论。根据对标准和标准计划项目清理评价的结论的基础上,对需要修订或整合修订的标准进行修订,从而不断提高中国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标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基础性作用。

2.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标准的编写质量,强化标准的一贯。标准在制订和修订过程中,要注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充分协调和沟通,并在标准的编写中注意标准质量的提高;在标准宣传贯彻中注重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各大媒体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一贯,使标准能够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部门所熟知和使用,促进标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3.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标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提高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代表着当今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物化了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和学者的抽象劳动,因此,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就成为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积极采用能源节约、节约用水、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加快与技术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具体包括:抽样、测试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等程序,通过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技术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技术标准真正地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加快合格评定程序相应的中介机构的建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5.加强标准化情报工作和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标准化情报工作是标准化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标准化情报工作,跟踪和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变化,并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关标准水平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差距,使我们制定的标准能够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步,使标准化工作能更好地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加快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做好国内外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工作,有利于推动标准制、修订和标准信息服务网络化,提高标准的时效性,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