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措施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玲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GDP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追求。在这种错误的唯GDP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几乎排在了最后。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

(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

(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

(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据调查,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3篇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5篇

一、坚持科学谋划,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到2017年达到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考核验收标准目标,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创造绿色竞争新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坚定走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

把握总体要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努力构建生态服务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开化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成为乡村和美、城市精致、人民幸福的美丽开化。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开化县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发展、富民惠民、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方面工作,力促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制度不断完善,“建成大美钱江源,打造国家公园县”。

二、突出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经济。致力形成低碳、绿色、集约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转型升级。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把增强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优化国土空间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任务,稳定保持现有限制准入区、禁止准入区的生态空间。坚持“点(带)状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提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布局要求,以钱江源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以创建根博园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五大重点休闲旅游文化基地、五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打响“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旅游品牌。

转型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腾笼换鸟”,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大力发展“321”产业,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光伏企业重组、创新、提升,研发有机硅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意产品设计、持续做大做强,一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0%、126?郾8%;支持食品医药、轻工电子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做大总量;围绕动漫印刷、高端制造等产业,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充分发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效用,把循环农业的理念、设计和管理贯穿农业全过程,强化产业融合链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向“生态、绿色、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郾6万公顷,特色农业精品园30个,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提升和扩大“开化龙顶”、“钱江源”等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强化生态建设,优化整体环境。坚持以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工作,保障源头生态安全。

加大生态有效投入。坚持“生态工作项目化、生态资金预算化”,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20%。以山区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公园县建设、钱江源头生态安全维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四大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保障,规划实施生态工业、农业提升、生态旅游、生态乡镇和美丽乡村等20类项目102项工程,总投资约50?郾4亿元。今年全县20个生态建设项目列入县“四大工程”实施类项目,总投资6?郾43亿元。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全面开展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持续开展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绿化造林活动,在三年内下调林木采伐计划40%,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森林开化”。科学划分乡镇功能,按照生态经济型、复合功能型、生态功能型不同类型,分类指导建设。围绕“六化促六美”,深化生态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乡村产业、环境、社区服务、农民素质四大提升工程,2013年努力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先进县,2016年前创建完成10个示范乡镇、90个精品村。启动国家级“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创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村庄。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项目,突出抓好有机硅高端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氟硅新材料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效用,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循环集约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达到50%以上。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工业“三废”管理工作,推行碳交易。全面推广应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深入实施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加紧城乡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美化城乡环境。深入实施清洁城乡、清理河道“双清”行动,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功能,确保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堵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强化废弃矿场、污染耕地等环境修复,加快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河流和湿地的水环境功能修复,确保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共建共享。开展“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行动,拓展生态文化建设载体,注重价值引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积淀丰厚的钱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内涵,加强“非遗”保护开发,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实施根雕创意园、奇石博览园、森博园、茶博园、浙西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生态文化公园等生态文化工程,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

扩大生态文明宣传。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模式。在全社会牢固确立“保护是更好利用”的发展观,环境是资源、资本和资产的价值观,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弘扬,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环境标志认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坚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强化工作保障,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配强县生态办工作力量,形成党委政府负责抓、人大政协督促抓、乡镇部门分工抓、全县上下一起抓的良好格局。

健全项目投入机制。完善项目决策咨询体系,从严执行全境95?郾7%的区域实行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制度,对产业政策不符、污染较重、选址不当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整合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的投入。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高度融合。加强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等方面绿色经济政策引导,推动环境准入、环境执法监管、环境问责、环境信息公开等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