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社区 养老 老年人 医疗卫生 需求供给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绝对值最大,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最快,同时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导致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城镇社区。这就需要认真的分析城镇社区养老的需求,并根据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推进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和供给体系的建立。

一、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高龄化的趋势对我国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致使患病率的不断上升

期望寿命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健康的老龄化,当前一些疾病已经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死于慢性疾病的人口约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城镇地区达到85%以上,由于高龄人口是慢性病主要的人群,这就对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口老龄化致使医疗费用的增长

人均的医疗费用与医疗的费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研究,老年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销占绝大多数的比例。由于城镇人均收入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较高,加大了城镇社区养老的困难。

(三)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来源和支出

在我国的城镇社区的养老中,基本的医疗保险规定退休的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致使退休人员在总职工人员中的比例升高,即缴纳保险金的人数减少而享受保险服务的人群激增,使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激化,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服务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制约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健康状况方面

由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人群,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的满足城镇社区的养老需求,需要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保障的同时,对行为能力的照顾也纳入了养老事业的范围。

(二)社会支持方面

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人的支持,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特别是城镇社区的青年人都去城市打工,造成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交往频率大大降低,这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

(三)卫生服务利用方面

鉴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较低,导致了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于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我国医院资源的可及性、经济承担能力和保障范围的覆盖都有很大的发展,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基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城镇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

鉴于我国人口的情况和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需要加大对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供给。

(一) 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

对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长,需要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为解决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基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一方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在免税机制的支持下促进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进行补助,为城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扶助。同时,需要提高全体社会对老年人医疗的支持和帮助,呼吁社会人士参与到老年人医保的行列,为老年人的资金筹集拓宽渠道。

(二)提高医疗保障的内容和水平

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建立了大病补偿机制,并把老年人的多种高发病纳入了大病的范围,这就对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对老年人的行动支持和日常的护理没有相应的规定,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拓宽医疗保障的内容,不仅对各种大病进行相应的保障,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行动能力的支持也提供相应的保障,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促进下,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其次,要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水平,优化筹集机制和储蓄机制,在起付费和上限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城镇社区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就依赖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将家庭养老纳入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范围,充分发挥子女在照顾老人和精神交流的支撑作用。首先,社区要提供相应的基础设为老年人的运动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并对医疗机构进行有力的支持,不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我国在城镇社区的养老医疗卫生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大国家的支持,同时,需要全民的参与,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事业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

参考文献:

[1]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9(04)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管理体系;处置对策

1.前言

公共卫生管理离不开社会公众一起努力,这样才会使环境卫生、医生诊治及防控疾病、提高重视程度及控制疾病流行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政府针对各类突发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管理职能,对人们健康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有效防控。公共卫生管理与科技水平及社会公众配合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构建比较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随着不断深入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完善传统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地公共卫生管理。因公共卫生管理目前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具有交叉的卫生条件,相对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但还是难以改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现状,农民看病难、医药贵等现象难以有效解决。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危机公关应对措施不足

危机公关一般是指企业等为减少或避免因危机导致的损失,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职能与处置措施。危机公关基于公关理论及原则的指导下,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应用公关策略及应对措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危机公关,难以改善突发性危机事件导致的危机局面,因此在发生危机时降低发生率难度较大。针对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企业比较缺乏危机公关,导致实施危机公关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3.2 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危机管理目标是组织自身及外部环境,关键在于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明显降低危机可能引起的损害。借助于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开展分析预测,与公共卫生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较为完善的措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职能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等客观现象,若引起危机,化解难度较大,将损害公共卫生信誉。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及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卫生医疗费用大部分向城市倾斜,而城市中的卫生医疗费用主要用于大医院,导致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费用极度缺乏。

3.3 应急预警系统不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城乡区域的大部分都没有建立预警系统。因人们缺乏危机意识,遇到突发状况时难以利用预警系统将有效信息进行传递,因而无法面对各种危机情况。而缺乏充分的资源储备与支援准备,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改善公共卫生管理现状需要国家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

3.4 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改革受市场化趋势发展的影响是未来的趋势,医疗卫生经费主要向城市分配是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农村区域缺乏医疗经费、医药少、就医难等实际情况。引起公共卫生资源相对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资源在发达地区闲置,在不发达地区普遍不足。

3.5 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目前尚未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人才断层状况客观存在。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管理的广泛认识,无法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因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3.6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经费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十分不利。

4.公共卫生管理的处置对策

4.1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发生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因此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建立适宜于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公关体系,便于对突发性危机进行处置。应提高对危机公关的重视,根据危机公关原则妥善解决危机事件,进而促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有序发展。

4.2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

应前移企业卫生职能重心,将医疗置于有效预防中,对各部分职能进行明确。将重点向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上转移,对于目前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现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4.3 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通道

在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危机应对中,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通道,能够明显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能力。因公开信息可提高公众信任,避免发生随意性及不负责任行为。在人员素质提高、硬件设施配备及政府人员意识提高等方面,构建畅通的信息通道具有重要作用。

4.4 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国家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中,应将农村卫生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不断规范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结合农村卫生优势,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医疗防疫网,从政策与法律层面上保证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4.5 构建高素质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因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缺少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应结合专业与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调整,合理配置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在突发危机时可及时进行应对。

4.6 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及服务体系

国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主体,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参与,社会、民众及政府等方面的力量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因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应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善现有卫生管理体制,进而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体制,这对于提高公众健康安全,改善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第4篇

一、我区城乡卫生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城乡卫生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城乡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药物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区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区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发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区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重视接种门诊达标建设,目前已有达标接种门诊6个,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城乡降消项目的实施,区镇医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制药、砖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种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今年,对全区有毒有害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大了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城区和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二、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乡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对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的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生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城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了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个人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新农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新农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设备等。

三、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区医疗机构严重有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业上留人。二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的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政府责任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明确政府责任,把提供公共医疗卫生物品和服务作为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要求,充分保障其公平性和公益性。

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必需政府的投入

(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属性

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全社会的卫生安全,主要包括卫生检验检疫、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这类医疗卫生物品公共性程度较高,带有极强的外部性,因为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一个人享受清洁卫生的环境,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享受)以及消费的非竞争性(我们无法用价格或其它手段对此类物品的消费者进行个别限制)。所以,公共卫生是一种纯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社会必需品。另外,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因为掌握着“专业知识”以及由于这种专业地位造成的特殊权力使患者在信息上处于绝对劣势,医生对治疗的知识远远超过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因此可以引导病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消费,这样的结果有可能是医生过剩、医疗服务和药品过度使用,从而造成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以及医药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着市场的失灵,那么,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承担起这个责任必将是义不容辞的。

(二)重新认识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物品总量大幅度提升,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却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旧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被逐渐废弃,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逐渐退出,医疗卫生领域逐渐走向高度市场化,财政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缺位和越位现象同时存在。考察我国医改30年的历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供给的过度市场化,已经造成了医疗机构大处方频现、药品价格虚高、诊疗服务泛滥、重复建设严重等现象,这正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过度市场化供给所造成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现实表现。

“新医改方案”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表明我国政府开始正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由私人提供向由公共提供进行转变,这是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政府加大投入,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保障。

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的现状

(一)财政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支出总量偏低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实现政府卫生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投入总体规模的不足,投入方向的不尽合理,是目前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有关国际经验表明,要确保卫生系统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能低于卫生总费用的50%。而在我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是来自于居民自费,25%是由集体负担,而政府的投入只占了15%。公共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投入不足,医院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求助于“以药养医”,这势必会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的扭曲,带来“看病难”、“看病贵”等等问题。

(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支出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项目结构不合理、区域分配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分配结构不合理。首先,从项目结构上,重治疗、轻预防。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导致“预防为主”的方针难以有效落实,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向临床治疗和高、精、尖治疗手段等倾斜。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中,有90%集中于疾病的临床治疗,而基层防疫和应急管理长期处于经费不足状态。这就直接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面的缩小,疾病预防体系不完善,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流行病的能力不足,从而给全民健康带来危害。其次,在区域分配结构上,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制约了统一程度较高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建立。即使在目前国家重点开发、补贴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候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以及沿海的几大省份,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甘肃、贵州、青海等中西部省份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差异是相当大的。至于城乡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医疗改革采取了完全市场化倾向,财政公共医疗经费投入到见效快、收益高的医院体系,并且多是投入到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医疗投入较少。据测算,在治疗服务项目的配置上,国家对医疗服务财政拨款的80%用于城市医疗机构,而城市的80%拨款用于城市的大医院。这种公共资源配置结构,使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

(三)政府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责任不均,中央财政支出十分有限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中央财政在向地方财政分权的同时,对事权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再由中央财政统一分配各级社会事业所需资金,而要求一级政府办一级社会事业,将发展社会事业的事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因此,卫生事业也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范围。卫生事权与财力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卫生投入差异很大,潜在地恶化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最终导致健康状况差距拉大。

三、规范公共财政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就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以改革、规范公共财政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责任。

(一)加快卫生立法,建立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法律保障

由于医疗卫生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且卫生改革比较复杂,因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这就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的长效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卫生经济政策,为加大公共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提供法律保障。

(二)强调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转变管理理念

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问题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会。面对问题,政府应该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要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对公共医疗卫生进行指导和规划,制定有效的、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必须转变政府观念,由“办”卫生转变为“管”卫生,由“办”医院转变为“管”医院,合理划分政府有关部门与医院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办院方针、指导思想及其社会职能,引导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农村和广大弱视群体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际工作,才能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使公共医疗卫生的良性发展。

(三)增加政府投入,提高供给效率,完善支出结构

补偿机制不健全是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重要经济根源。因此,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引导、激励公立医院自主、高效地实现公益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医院补助的效率。要加大财政预算对公共卫生经费的供给,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真正体现卫生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实行公共卫生经费预算单列,将各级政府公共卫生财政责任落实到预算,以促进公共卫生经费的落实与监督。

四、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1.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划分,实际上就是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事权的划分。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初级卫生保健的筹资应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按照服务人口预算政府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资金投入。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央政府应在基本医疗卫生支出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以缩小地区之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人群健康水平的差距,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主要在服务的具体组织、提供和管理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按照收入适度集权、支出适度分权的原则,要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上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拨款来调整各地区之间收入水平,防止出现严重的“马太效应”,缩小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改善落后地区较为恶劣的公共医疗服务境况。

参考文献:

[1]陈春辉,周金玲.卫生分级财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我国存在的问题[J].卫生经济研究,2009(4).

[2]陈共,王俊.论财政与公共卫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方鹏蓦,董四平,肖靖靖.中国政府卫生投入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2009(62).

[4]盘宇章.财政分权改革对公共医疗供给影响的经验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