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医疗;医疗保险;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指国家或者地区为了解决居民的防病、治病问题而按照保险的原则筹集、分配、应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是当前世界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对于减轻人们的看病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部法律制度的颁布,对于减轻我国人民的看病负担,促进城镇居民的共同富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医疗表现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人们仍旧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医疗的需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用数据采用2010年“全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数据中包括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469为年龄在58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被问及:“您上年用于医疗卫生的总费用大约是多少元”中,除去5名特别高和5名特别低的数据后被采访的15459例数据的平均值为4238.96元。其余问题和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体制的方法

1.2.1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立法,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法律依据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要想实现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并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政府就必须要不断地对相关的医疗保险法规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决策,以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并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广大的企业和医疗保险建立的相关单位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以规范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医疗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老年人医疗保险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1.2.2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卫生体制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体系等,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医疗卫生体制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实现医疗保险体系的完整建立,就必须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导致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对医疗保险建立的促进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的建立也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服务中的公平性不断下降、政府对于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断下降,导致贫困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由于没有钱看病,而不得不选择负债看病,或者是放弃治疗,从而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这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首先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资,以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从而实现对其真正的优惠对待。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保证公平、公正,以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公平心理,尽量的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

1.2.3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都是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医疗卫生制度和药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老年人医疗保险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两个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分步骤处理,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体制的监管,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于出现违法现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更好的体现医疗改革的公平性。此外,政府还要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关的形成管理部门应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维持医疗卫生市场的秩序,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和资源重置的现象。

2结果

目前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和保险额度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需要,今后相关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险继续进行完善。

3讨论

当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由此导致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尤其是老年人看病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对于出现重大疾病的患者,其家庭需要承受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制约。针对此种情况,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开始建立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此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医疗保险体系建立的滞后性,导致此体系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立医疗保险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公平性,是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同时还可以对由于道德危险所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保证医疗卫生改革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做贡献,最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 医学类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64-01

关于“就业能力”,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不同的人群对其所包含的意义具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综合比较多位国内外学者的观念,本文认为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一般具有以下意义:医学类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医学、人文、理工等多方面知识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工作能力及心理特征。

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美国在这方面做的研究比较成熟,因此,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就业能力结构是ASTD在1990年的调查报告"Workplace Basics-The Essential Skills Employers Want”中的调查结果将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七个能力:(1)基础能力。即是指学习能力,这是基础,是重中之重。(2)基本胜任力,基本胜任力包括阅读、写作和计算三个技能。(3)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来说,与病患良好的沟通与高超的诊疗能力同样重要。(4)适应能力。无论在工作或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都会面临无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学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5)开发能力。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积极思考对新出现的病症做到积极应对,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措施。(6)群体效果。生活工作中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谈判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对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来说就更加重要。(7)影响能力。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结构,具有自己的文化氛围。

由于医疗急购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医疗制度改革后的人事制度及劳动制度等依然存在着不足,医学类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那么现实的严峻性也就对医学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存在的问题:(1)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较窄,所以竞争相当比较激烈。(2)一方面医疗卫生单位缺人,另外一方面新毕业的大学生却不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在校期间的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就是实践也往往和实际相脱节。(3)目前医学类高校实习安排措施相当滞后。当前的医学类高校实习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安排:1)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或有关系的医疗卫生单位实习; 2)老师利用社会关系推荐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实习,只能解决少量同学的实习; 3)学生利用家庭关系或者自己上网寻求实习单位,但是这样安排实习往往不够规范,弊端较多。(4)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混乱。目前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较多,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较难规范。(5)医学类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1)专业设置盲目;2)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医疗卫生单位的需求。(6)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实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医疗卫生单位由于要承担大量的就诊任务,培养责任意识薄弱。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提高。

(1)从政府层面考虑,要针对医学类高校制定专门的就业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并且要尽快制定社会就业培训结构的行业标准。

(2)医学类高校依托专业机构分析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以及医疗卫生单位用工需求,及时对部分专业删减或增加。

(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必须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实践出真知。医学类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接和社会各层次、各类型、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协作、学习如何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5)进一步加强教学医院及其它医疗卫生单位参与性实践教学,建立多个校外培训基地,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

(6)所有的外部条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关键的是医学类大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努力提升就业能力;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发展就业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增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积极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培养人际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HILLAGE,J.&POLLARD, E.,1998,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Research Report no RR85 (London.DfEE).

[2]ConferenceBoardofCanada,EmployabilitySkills2000+[EB],Canada, 2005.http:conferenceboard.ca/topics/education/learning-tools/employability-skills.aspx.(acessed June 2009).

[3]陶晓霞.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43-02

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医疗资源的共享,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备受政府以及相关部分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加强医疗资源之间的共享,加强信息交流,最终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它代表的是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借助当前云计算的技术水平,充分应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云计算狭义来讲的话,它是指一种IT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模式,借助网络按照一种需求和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资源获取的网络称之为“云”。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当需要时还能够随时获取,当然由于它是多种技术综合发展的一种模式,所以它的综合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也非常的迅速。云计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转变之后的一种巨大转变,它的出现绝非是偶然,因为早在20年以前有人就提出了相关的技术理念,这也是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90年代初的时候,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逐渐被学界和业界所熟知,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处理技术的提出和发展,给予了大型集中计算实现的技术支撑。之后出现的网络技术也为云计算的出现奠定了技术支持,云计算的出现绝非偶然性。目前来看云计算的种类主要有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等。

1.2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 硬件虚拟化技术

高性能并且可扩展性的硬件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它能够极大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前提供硬件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主要包括微软、VMware、IBM等。它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能够促进云计算相关理念以及技术的发展。

2) 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计算技术从很久以前便已经出现,不管是在计算机领域还是其他的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还具有性价比高、易扩展的优势。

3)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获取、存储和管理,当前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的企业主要有GOOGLE、微软、IBM等,不同企业提供的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4) 具体应用开发技术

在云计算服务开发平台上,要尽可能多的应用具体应用开发技术来开发新的技术以便能够满足需要。

5) 应用开发平台技术

为了方便用户在系统平台上开发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不同种类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在这一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当年GOOGLE开发的平台主要是python,java则是刚刚起步,而那个时候的亚马逊所开发的云计算平台早已经可以用于开发各种平台。

2 云计算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2.1 云计算的优势所在

第一、能够为软硬件的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云计算本身采用的是基于服务的理念,能够对资源进行集中,人们在利用资源的时候不再需要选择功能比较强的单人电脑,即使是性能低的电脑也能够借助云服务平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另外云计算还为国内相对落后的硬件制造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对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来讲,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所有资源,整个当前零散的比较差的资源形成强大的云计算中心。

第二、能够加速医疗信息标准的统一。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通过借助云计算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国内很多的医院以及高等院校都开发出了大量的医疗设备,不过目前来看医疗机构并没有实现统一的标准,兼容性比较差。借助云计算模式能够把所有的数据都整合在一起,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加速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转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云计算能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各项建设,能够将信息进行综合,影响医疗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下医生只能通过自己所处医院的设备进行检查、诊断和救护,通过借助云计算之后,能够把信息进行汇聚,在云中心进行健康信息的汇集之后,医生借助端设备就可以开展治疗。所以传统的医生跟着医院走的模式就向新的模式“医院跟着医生走”转变,在新的模式下医生可以脱离医院,带着终端设备到各个地方进行诊断治疗。

第四、能够转变信息安全固有的格局。先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进行信息化模式建设时,遵循的理念是通过“树烟筒”向“搞互联”转变,当前通过云计算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模式,能够实现全网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不过在这种形式下,虽然实现了信息交互的目标,但是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问题,因为在这种局势下资源和信息都处在分离的情况下,敏感数据比较分散,对信息安全的保护难度比较大。可能会导致一点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当前通过借助云计算能够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的服务,借助云和端分离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云中心的安全性,使得在保证云安全的同时不分散精力,将困扰网络安全的问题进行扼杀,使得信息安全得到改善。

2.2 借助云计算技术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对策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云计算技术它代表的是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要想最大化发展云计算技术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保证从云计算医疗卫生应用的理论入手,要区分清楚云计算中的不同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不同作用。借助云计算开发医疗卫生信息化时,要本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最大化发挥云计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

第二、要做好相关的试点工作。借助云计算中的虚拟技术以及理念,从现有医疗卫生领域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减少风险,保证能够在安全稳定的背景下做好对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改造。要选用适合的模式让用户能够最大化获得云计算的优势,为了保证现有医疗卫生中心能够平滑过渡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模式,可以借助试点运行的模式,首先在一些地方进行云计算技术的试运行,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推广应用,以点带面。

第三、加大力度培养专门的云计算人才。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要想保证云计算技术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一定要加大力度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全国的医疗卫生相关院校可以开设和云计算相关的课程,从而实现云计算相关知识的普及,另外国家还可以颁布相关的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用云计算相关的研究,为实现云计算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3 医疗云平台架构分析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层对应的服务是软件,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和传统的体系架构相比这种模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服务,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获取云服务。平台层对应的是平台即服务,它针对的是系统的开发人员,通过它能够把客户所需要的开发语言和相关软件都部署到云平台上去,开发人员还可以对软件运行所需要的环境进行自主配置,当然也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底层设施的管理,借助PaaS,客户能够得到更加专业、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层对应的则是基础设施即服务,它为用户提供的是经过虚拟化之后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络、存储、计算,客户可以按需获得服务,还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转变开发环境,不过客户是不能够控制云平台中的基础设施层的,它们对应用户来讲可以说是隐形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云计算的出现正好能够符合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它应用在医疗卫生中能够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提升智能医疗的服务进程。借助云计算能够把原先各个独立的医疗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想,陆健. 云计算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3(1):56-58.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 成本核算 现状 对策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意义分析

能够将医院的医疗活动综合性的反映出来。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环境下,医院自身医疗活动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着生存与发展问题,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可以将医疗活动综合性的反应出来,以利于医院自身医疗服务措施的改进与提高。

能够对医院自身的管理运营起到完善作用。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消耗,提高医院的效益,是当前医院参与医疗卫生市场竞争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但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运营管理机制来达成,通过成本核算则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与运营管理机制起到完善作用。

能够对医院自身的奖惩激励制度起到健全作用。通过医院会计成本核算,能够详细的反映出各个科室、部门,各个医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医务工作中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成本控制行为,并以此作为奖惩激励的基本依据,引导科室、部门以及个人间进行良性的成本控制竞争,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能够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起到准确的调节作用。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医院自身的医疗成本消耗,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医疗成本消耗数据,并作为医疗服务价格调节的基础。这既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能够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核算科目不健全。医院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以及政府的指令任务,都将一项成本支出,这样就容易导致医院成本整体提升,从而导致了数据出现了失真现象;此外,对于部分医疗费用政策性的减免以及医疗事故的赔偿,医院也缺乏必要的会计科目核算。在医院药品的成本单独核算当中常常会出现“以药补医”的不良现象,从而也导致了药价的高居不下。

成本控制有效性缺失。从目前我国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来看,大多数都是整理和归集各项成本数据,始终是为了核算才进行核算。并且将重点放置在了计算之上,而忽视了核算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医院内部的各项成本的变化,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也不去查找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的原因和相应的负责人,最终使得医院的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控制的语气目标;此外,不完整、不科学的核算科目,存在严重弊端的核算方法,不合理的成本分配制度也是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也无法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做出决策。

费用分担存在弊端。在旧财务会计制度当中,主要是将成本费用分为了直接与间接两种,部分医院在处理间接费用的分摊上相当的混乱:其一,很多医院都进行统一的间接成本管理费用的计算,不进行分摊错里,也就导致医院的管理费用一直呈现恶性不受控制的膨胀;其二,在管理费用的分摊上,部分医院按照科室和药品部分人员的实际比例来进行,这样也容易导致收支结余不准的情况发生;其三,个别的辅的科室还存在多次迂回的成本分配。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出现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没有比较性可言,就更谈不上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三、搞好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对策建议

全力实施、推进成本管理制度。作为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将全力责任进行严格划分,将责任对象锁定到科室,再锁定到每一个人头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于成本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详细分析,也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的危机感以及成本责任意识。另外,医院也可以将成本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从而让医务人员从心底乐意去完成成本控制所规定的目标。

向国外同行借鉴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经验。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的时间相比欧美一些国家而言还较短,在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都还比不上他们,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而引起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已经积极向他们进行学习与借鉴,将其中可用的内容融入我们自身的成本核算体系结构当中,尽快提高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的有效性。

增强对医院自身固定资产的管理。要以新医院财会制度为基本指导,全面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将固定资产的分类、范围以及资金的来源进行明确,确定其相应的价值,强化医院在建工程的管理以及资产的处理管理,其中需要依据新财务会计制度当中所提的要求对坏账准备进行合理的估计,从而做好定期的分析以及坏账的及时清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做好定期的使用、处置、保管和清理检查,确保会计信息的完备性与准确性。对于医院部分符合要求的投资,也需要对于其可行性做出充分的论证,并且上报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其次,严格的执行“三账一卡”会计记录制度,确保账务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最后,在转让、处置以及报废固定资产之上,必须按照国家相应的规程,强化对于投资收益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提高成本核算的有效性。要以核算成本的准确性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提高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将成本出现变动的内在原因挖掘出来,从根本上找寻成本降低的方式。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也对成本分析提出了对比、趋势等等分析的方式,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出成本分析的指标体系,再根据实际情况的差异从而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等方式,将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来,从而制度出合适的成本费用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非城镇群体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工作,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此时,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的“阶梯就医”理论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兴对象。本篇文献综述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两方面对“阶梯就医”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趋势展望。

关键词:

阶梯就医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 趋势展望

一、“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

“阶梯就医”指的是“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优质的医疗服务供给量小于病人的就诊需求量。当前很多文献借助“阶梯就医”理论探讨解决看病难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解决“阶梯就医”落实困难的关键是将“阶梯就医”的概念变指导意见为法律条文,使其法律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阶梯就医”难以实现主要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缺乏激发机制,能将社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发挥到实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简要阐述一下相关文献关于“阶梯就医”的障碍分析:

(一)供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就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指出“阶梯就医”的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存在竞争关系,以患者为利益群体,两者存在明显的倾利主义;第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医疗人员配置、转诊标准和转诊宣传力度等存在缺陷;第三,大医院和社区缺少交流沟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另外,有些文献利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难以实现的原因,如大医院怕承担责任不主动下转,大医院怕病源流失不主动下转,基层人员、设备和技术差等 。

(二)需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分析了病人不愿到下转到基层社区的原因。第一,病人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足,对基层社区不够信任。第二,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治疗听从医生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双向转诊”难以实现 。

(三)第三方分析:

基于第三方分析的学者认为,政府需要对当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医疗机构建设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当前状况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部分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收入较低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有相当大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是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长期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治轻防,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防病效益,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二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三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还有学者认为,医疗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重要障碍。此外,基层医院还缺少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导致转诊流程不明确、缺乏首诊医师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不匹配,只能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1。

(四)“阶梯就医”的可持续建设机制

1.“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机制研究

在这一制度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分析 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新模式,通过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通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建设。

2.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当前学者在“双向转诊”这一制度上同样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单向转诊”未实现“双向转诊”的原因进行经济学思考。探讨“双向转诊”的优点,充分利用各地医疗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一些学者还对“双向转诊”下转难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中认为:第一,客观全面的认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转诊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革新,以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转诊合作,建立实际的机制。通过立法,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法规,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并规范病人就诊的具体路径和基本准则。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医院任务的分工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诊疗活动。第三,发展社区医院卫生医疗建设,建立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第四,加强医院间、医院和患者间的信息沟通。建立统一的网络通信系统,使转诊服务有序的进行。第五,调整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卫生资源的共享,合理分配,使得基层医院也能够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和技术 。第六,加强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只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合理运行。

二、“阶梯就医”研究成果的不足

1.研究对象的不足

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体系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医疗体系,忽略了占中国9亿人口的农民群体。尽管现如今很多属于农村户口的居民都居住到了城市,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留在广大农村的“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与在城市的青壮年相比,这部分群体更需要完善的医疗服务的辐射。笔者认为,对“阶梯就医”的概念认识及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社区,更应兼顾到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如此得到的“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研究方法不科学,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以往学者在研究“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以及作者亲身经历,并结合一些新闻报道来指出现阶段就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但这些文献都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撑,没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科学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站遭受冷遇而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困境。因此,研究成果在理论深度方面倾向于“就事论事”解决现实问题,学术性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3.研究角度不全面,缺乏实证研究

“阶梯就医”不仅包括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制,还包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现在国内许多的研究都只考虑了这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在构建完整的“阶梯就医”理论体系中,探寻“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必定不能将这两者孤立开来。对于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也要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要充分考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部门和病人自身的就医意愿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的方法由专门走向综合。

三、“阶梯就医”模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阶梯就医”的目的是为了使社区医疗走出软硬件不配套、有设备缺人才的困局,使普通民众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纵观我国这些年来进行的新医改,大病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事业都发展的蒸蒸日上,“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得到了初步的缓解。通过之前对“阶梯就医”模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的分析,我们对该模式发展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阶梯就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自启动第二轮医改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众多惠民政策。这期间,国家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另一方面还着手打破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垄断的局面,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来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但是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政府只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建立起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庞大工程,它既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又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老有所医的福利待遇。但鉴于目前的国情要实现这样一种全民共享医疗服务的局面尚需时日,因此对于“阶梯就医”模式的研究应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而讨论,通过实地走访以及数理分析,运用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不断加以整合与完善,使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地方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北京医改不再要求小病进社区鼓励医生个体行医[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609:830.

[2]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金嵘,朱茸茸,杨虹霞,陈华.城乡对口支援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911:1028-1029.

[3]田福运,唐晓君,张名均,于露,陈涛.重庆市社区人群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9,v.3811:1273-1274.

[4]郭力文.全科医生诊疗思维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v.13;No.23210:1096-1098.

[5]李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学思考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v.29;No.33109:66-67.

[6]王娜,陈琦,王君丽,潘岳松,梁万年.北京市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6801:26-28.

[7]黄卫东,王芳华,孙平辉.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v.3109:1627-1628.

[8]顾建钦,马振萍,李卫华,华兵.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8010:1151-1154.

[9]杜文娜,许璐璐.全科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v.30;No.21604:69-71.

[10]陈起坤,陈燕奎,吴金泉,郭小聪.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8806:415-416.

[11]周珉.强化政府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8-9.

[12]姚岚,陈启鸿,刘华,陈迎春,卢祖询.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17-18.

[13]周亚夫,丁晓芳,潘睿,黄辉,王洁,卢建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759-760.

[14]冯鹏程.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2007,No.22602:91-93.

[15].时讯[J].中国社会保障,2007,No.15202:4-5.

[16]熊茂友,甘筱青.创建“112”双向转诊模式:中国双向转诊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210:731-733.

[17]陈起坤,张俊妮,陈燕奎,杨阳,何嘉敏,郭小聪.城市医疗供给制度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系列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311:8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