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建设方案

城镇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建设方案

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县政府办公室: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于 月 日对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视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视察内容

1、滨河路、乐民路、嘉园路、解放北路开展建设情况;

2、供水管网、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开展建设情况;

3、实验中学、金山小学开展建设情况。

二、视察方法步骤

视察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

1、29日上午实地察看滨河路、乐民路、嘉园路、解放北路、供水管网、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实验中学、金山小学建设情况。

2、29日下午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建设局对城镇化重点工程开展建设的汇报。

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 策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具备着如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在这其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以统筹原则为基础的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以及环境优质的城镇化所必须的努力。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其中的配置水平也比较低,其人居适宜度也不是很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出台了如《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科学的方案,给群众真切的落实感。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是乡村景观设计在当前存在的较好机遇。

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伴随着乡村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以推进,但是在其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叶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2.1 注重城市形象,忽视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当前国际所公认的生态设施建设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做到尊重自然,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根本的节能和环保发展。而事实上就相当于是将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林地作为建筑所用的土地。但是在城市内部仅仅打造大量的假山、假水的景观,这有违于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抓住绿化指标,忽视绿化品质

乡村景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乡村中的绿地面积以及农产土地面积,所以说如果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忽视真正用于农产的土地建设,忽视绿化之处真正的作用对于绿化资金以及程度上都有所影响。

2.3 追求绿化形式,忽视生态效应

一个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有着合理的生态效应,也要有着一定的社会性生态效应。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就是一些乡村景观设计方案只是追求乡村的景观方式,一味地去追求“森林式”的方案密植。这样会导致应该存在的植物和农作物缺乏生存的空间,使得本来宽阔的公共空间变得狭隘,这样会大幅度降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质量。

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通过对于上述乡村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是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方案的总体流程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如下:

3.1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的设计应当基于现实生活,所以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的想法和观念都是无法落实的,进而更不必说满足各个方面的功能。一样的道理,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当首要做的也是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汇总,这对于当前某一地域的景观资源也有着总体且科学的掌控、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到各个不同价值的景观资源,并且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出需要被保护和需要被开发的区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做许多的材料,将问题汇总并且一一解决,并且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 1 所示。

自然景观 人工

景观 民俗

文化 当地

居民

环境适宜度 方便性 多样性 人口

结构

生态多样性 协调性 代表性 包容性

美观性 环保性

表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表

3.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明确主体

因为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所追求的也是不尽相同的目标,而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建设农产和绿色相结合的宜居空间实体,因此需要坚持党的政治策略引导,并且积极地引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活跃性。而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明_服务主题并且快和精准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定位。所谓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是指景观的设计要真切的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使得效益最大化体现。

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在整个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调研中应当注重对于所调研区域的普通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并且对于当地真实拥有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在方案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的与乡村中的居民进行沟通,确保做出来的方案是切实有效并且是群众所想要的。在具体的建筑以及施工中应当优先的考虑当地的一些施工集团或者团队,具有本土气息的进行建设,并且可以鼓励当地的民众一同参与建设。在后期的维护阶段中可以将其管理的权利尽量地交给当地的民众,让他们在约束别人的时候约束着自己,以优质主人公的态度进行管理。

3.2.2生态优先,注重持续

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其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一定得影响。因此要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给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不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不能够一味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对于乡村景观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开发更多的建筑用地而剥夺本该进行景观设计的土地,并且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改善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来对于整体的乡村环境进行协调和统一发展。

3.2.3文化传承,强调特色

乡村的景观设计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的基础,并且在地域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空间。做以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核心。笔者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研究主张也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发掘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景观,再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巧妙地衔接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得游客和当地的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和发扬的作用。

3.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选取植被的策略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中,植被的选取一直是很具有分析性的问题。而植物的审美意境在古典的园林中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常绿和落叶,以及花果都能够在季节和气候的交替中给予观者所不同的视觉享受。对于人来说,其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都是比较灵敏的,对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感触,乡村景观设计中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乡村的景观设计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取植被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善用本土植物,合理引入外来植物

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于本来的乡村环境进行总体的评估,对于当地所常见的植被类型进行确定,对于这种植被的造景和反应效果进行评估。在充分地利用当地所特色的植物的属性之后进行一定外来物种的引入,这里也不能够随意地引入,应当引入和原有的基础植被相融洽的植株进行丰富空间,否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这里还可以适时的采用园林的建筑和小品的运用。

3.3.2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当比之前的传统模式更加灵活,对于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植物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赏。这里要讲观赏性的植物与生产性的植物区分开,运用不同的个方法对其进行培育,因为乡村景观设计所采用的面积可以较大,这对于其中的植被效果就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体现,景观的建设要注重对于乡村的生产实际特色进行满足。并且合理的分配所使用的土地。将当地的生产性植物融合到观赏性植物中,通过一定程度中的展示和体验来进行相关作物的生长规律的普及。这些特性也要配置着一定得售卖和互动的平台,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结语

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所以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o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题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还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元应.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园艺,2017,(02):76-77.

[2]杨小晗.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王振文.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丽莉.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

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

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其作为国内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据统计数据现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耕地面积有大幅度减少,共计1.8亿亩之多,每年大约有700多万亩的耕地减少。再者对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脱离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城无市”,的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如何解决并注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有国家统一规划,而且还要有地方城镇规划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再全国范围内加强城镇化建设,确保我国东、中、西,以及大、中、小等,全面协调发展。在每一个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人文地理以及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对其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做精、做细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最终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以此来避免千城一貌、格式化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城镇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连续性以及权威性和衔接性,一旦形成了规划方案,除按必要调整或修改的部分,一律不能随便改动。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做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强化非农用地供应控制,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对于13亿的中国而言,只是单纯地依赖国际市场发展,可能无法有效地确保粮食作物的及时供应和生产安全性。因此,实践中为了能够确保我国十八亿亩耕红线不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控制耕地总量,尤其是在非农用地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土地规划的动态平衡性。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

3、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态建设。在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绿色经济。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和力求节能减排,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能耗、防治污染,淘汰落后企业产能,从而促进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有效利用节能技术、新工艺产品和新材料。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当优先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且还要适当的采用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主要是指收费、排污权交易以及补贴。实践中,补贴和收费制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处,但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宁愿少交罚款,也不愿投资污染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

4、要通过信息技术发展,系统推进和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为我们展现的绝不是一个大干快上的跃进计划,而是强调人的城镇化和绿色智慧城市的伟大蓝图。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阶段,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创新放在深化改革的核心位置,尤其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信息化被寄予了厚望。如何将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融合发展,似乎也成为诉求相关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过程,在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背后,掩盖的是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城市病”层出不穷。这警示我们:在解决了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问题之后,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宜居环境,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城乡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镇)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有效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满足现代化新型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帮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其中包括污水处理、交通设施、空气质量监测、水电气供应、轨道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金融以及城管等系统,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从实践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供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转变,促进经济成功转型,以此来确保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可持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应用的普及,将改变政府、企业和居民传统的交易和消费行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

结语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规划混乱、缺乏科学合理性以及执行不严等弊病,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与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化建设规模和功能,将其城镇间有效协作。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博.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信息化[J].信息化建设,2014(02).

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是提出了从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破解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深层次发展的“三农问题”,需要有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更需要有明确可行的思路和方案。目前,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理论界,普遍认为人地矛盾和城乡矛盾是“三农问题”形成的主要症结,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则是同时破解人地矛盾和城乡矛盾的突破口,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希望和突破口所在!

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上述思路,而且在纷杂的视野中找到了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者在全面分析我国城镇化滞后的各种原因的基础上,站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以人为本”的政策思想出发,抓住更核心的农民问题,着眼于调整、稳定农民的就业和消费预期,提出了从更深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入手破解“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根据中国农业和农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上农民补贴方式的演变趋势,作者主张通过创新农民补贴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即以“产品换保障”的特殊方式,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用于启动和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农民补贴方式的制度化,以实现多重政策功效。

二是提出了城镇化机制的新理论和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新建议

作者对构建城镇化机制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城镇化特点、城镇化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镇化机制进行了历史考察,对国内外城镇化现象特别是我国城镇化转型进程有的一系列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和阐述。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完善城镇化机制政策选择的理论假设。

作者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机制缺失和城镇化进程受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城镇封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化解农民城镇化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城镇化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城镇化成本收益率的重要途径,而城镇化的效率也越来越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才是成功弥合城镇化机制缺失的关键。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突破口来完善城镇化机制,不仅可以为加快城镇化步伐构造一个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制度平台,而且可以达到变农民这一占2/3人口的最大潜在消费群体变为现实消费群体、完善城镇化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等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政策目标,从而为真正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开辟一条现实之路。这样,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推进城镇化,可能成为解决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深层次发展问题的最佳政策选择。

三是设计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方案:实物换保障

在我国人多地少,国力、财力、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都相对较低的特殊国情条件下,要将9亿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没有先例的世界性难题。

传统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这意味着没有收入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似乎固定的货币收入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惟一基础。但作者认为,农产品也是一种收入,不过是实物形式的收入而已。对农民而言,实物形式的农产品虽然面临双重风险,却也是比较固定的收入。实物形式的收入只要转换得当,一样可以进行再分配。“实物换保障”的构想,不是仅仅局限于货币收入的再分配,而是认为货币收入和实物形式的农产品收入、股权转让收入、土地经营权转让收入都可能成为再分配的对象。这样,可用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源就非常丰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以实物换保障的方式,完全可以实现将农产品等潜在的社会保障资源变为现实资源的飞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可能。实物换保障方案,就是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来化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从而为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