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政策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轨制;宏观调控;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稳定的30年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旧问题和现阶段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均衡因素。
一是中国的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基于企业投资建厂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定”这一基本因素,投资者的个人理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而这一结果便是产能过剩,因而资源配置的中长期效率并不高。
二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到现阶段为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明显快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
三是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基于我国特殊户籍制度,过去,中国70%左右人口是农民。到目前为止,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村人口已经转移出去了33%左右,但还有35%~40%的人口仍留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四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穷人和富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较大,而中等收入所占人口比例较小,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即在市场手段之外加上行政手段,总量调控之外加上结构性调控这样一种双轨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实践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发生至今已有两年有余,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却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主流经济学派开始进行反思,认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宏观调控政策,忽然具有了某种合理性与可借鉴的价值。其实为主流经济学所青睐的所谓明智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宏观调控,也不过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无奈之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市场相对还不发达、不完善,经济结构急剧变动,这就使得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于主流经济学所倡导的宏观调控政策,因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宏观调控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合理性,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恰好验证了这点。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可以概括为:
1、强调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生产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逐渐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角度来看,逐步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经济增长方式上来看,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调整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2、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中部振兴、西部开发战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东部重点区域经济的崛起,对相关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足轻重。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以渤海沿岸和黄海部分沿岸地区为主体的环渤海经济区,以其强劲的带动能量,将经济发展的大潮由南向北推移、由东向西拓展。
作为承东启西的节点区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加强东西南北各区域的协调合作,已在我国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区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正在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乡村地区逐步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首先,城市化促使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其次,城市化可以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再次,城市化还可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城市化更有利于城市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4、努力探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经之路,也是改革的重点。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公平机会,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三、现阶段中国宏观调控的建议
在过去30年,特别是在此次危机中,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宏观调控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特有的“优势”,或许是现阶段中国所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现阶段面临着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需要,后危机时代中国究竟该执行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现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其中包括对劳动力、工资、价格、产量增长等管理与调节。所谓“供给管理”,与经济学中的“需求管理”是一对概念,后者强调的是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收缩的宏观调控,而前者强调的是基于供给视角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的中国来说,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适合中国,需求管理在总量扩张上或许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对于结构转型和结构优化所起作用甚微。中国要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宏观政策的导向要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消除束缚经济增长的各种屏障,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效率。因此,中国政府未来的宏观调控主基调应该是突出供给管理:
(1)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中,一方面存在大量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存在供给短缺。只有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才能便于有效供给增加。
(2)优化投资结构。良好的投资结构,一方面可以改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需求结构的调整。
(3)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可以看到,大量的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出让,过于依赖来自于各个部委的项目财政,而这些项目又没有对应的配套资金,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因此,财税改革最需要重审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成机制,积极推进公共财政“资产负债表”改革。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中国宏观调控始终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问题:究竟是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平稳有序、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当前较低的经济增速,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进行经济体制转型,以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政府不仅要强调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这三块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收入分配结构、体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总之,结构调整将是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的一条主线。
3、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4.94%,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重心从工业化向城市化、城镇化转变,而且城市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加速。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改变整个经济结构、创造市场、提高生产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思考:(1)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就业问题能否有保障;(2)所谓的“农民工”等外来人口,他们承担着和当地人一样的纳税义务,他们能否享受到与当地人平等的城市居民待遇;(3)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能否得到妥当安排;(4)面对昂贵的住房价格,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能否得到保障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化进程不易过快,而是要把城市化进程调控在合理的进程中。
4、推进市场化改革。秦晓认为,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必然会破坏价格机制,破坏资源配置,也容易造成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确保中国经济健康、良性、有序地发展。首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就务必要确保市场运行的前提,即确保公民的私有财产的权利;其次,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主作用,让社会资源按经济规律进行配置,培育并鼓励企业成为投资和经营的真正主体,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扩大就业,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最后,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税收方面,要有合理的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支出的透明化,让纳税人了解税收支出的去向以及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因此,推进公共财政“资产负债表”改革尤为必要。
面临国际日益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在寻求经济可持续性增长过程中,能否再次精准地提出具有高瞻远瞩的宏观调整政策,这是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严峻考验。可见,中国的宏观调控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研究,2010.11.
[2]樊纲.中国经济需要下一个30年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展望.新华文摘,2009.
大量的补习班纷纷关门,家庭作业的数量也减少了,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变多了,学习上的压力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而如今学生和家长们,好不容易适应了“双减”之后的学习生活,教育部门又再次发出消息,表示要大力推动“双增”政策,这波操作,让家长们表示有点摸不到头脑。
其实“双增”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它和“双减”之间不仅没有发生冲突,而且还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教育部新消息,“双减”之后又迎“双增”
所谓的“双增”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会上,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他还表示,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推动“双增”政策。
在“双减”减作业、减补课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们剩下来的空余时间,实施“双增”,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双增”一是增加学生们的体育、艺术、户外运动以及劳动的机会,其次是增加学生们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并且鼓励音美体机构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美育等培训,“双减”政策意在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而“双增”则是增加学生在体育、美育方面的活动、锻炼以及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帮助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们对此看法不一
很多家长对推行“双增”表示大力的支持,因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变多了,比起让他们成天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还是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会更加的有意义。
而且“双增”也会让学校更重视,音体美的课程,学生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占课了,同时增加了户外活动也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却表示出了担心,原本音体美应该算是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如果不感兴趣可以不去尝试,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而现在开始大力鼓励音体美的教育,鼓励参加培训,甚至开始逐步准备变成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这反倒是给一些学生增加了负担。
想要学好音体美,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要参加培训,音体美培训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让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更加难以承受了,将来在这个方面,难免就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内卷”,虽然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双增”也是教育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双增”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一直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但是也一直想要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对于“素质教育”这方面,我国也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双增”的提出,也是发展下的大势所趋,家长们应该要放平心态,理智去看待这件事情。
毕竟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如今增加了音体美方面的比重。
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得到一些放松,让大脑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这种方式要比玩一整天的手机强的。
其实说到底,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见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书本中。
“双增”推行后,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放松学习时的紧张情绪,并与“双减”政策相互配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的学习。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双增”对于学生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虽然可能也会有一些小问题存在,但是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可以足够盖过这些小问题了。
在“双减”和“双增”的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边际减排成本 价格下限 排放配额 碳价格 碳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12年2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管理问题和碳排放配额饱和,导致碳价格长期低迷。ICE公布的ECXEUA交易价格数据显示,2013年4月,碳排放配额价格一度跌破3欧元/吨。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延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2012年初爆发的EUETS营运危机和EUA价格的长期暴跌严重打击了业界对碳市场前景的信心,挫伤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为了保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维持碳市场的稳定运营,有必要稳定碳价格,至少不损害排放量较低的企业的利益,即设置排放配额的价格下限。
二、制定排放配额价格下限的理论依据
价格下限是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当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下限时,价格下限没有限制性,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使经济向均衡变动。当均衡价格低于价格下限时,价格下限对市场有限制性约束,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下限[1]。
由价格下限的制定而引致的供给过剩问题,可通过政府收购方式解决。在碳市场中,过剩的排放配额可由政府收购,作为碳储备。碳储备制度是稳定碳排放权价格,平抑市场波动的关键所在[2]。当碳排放配额的市场均衡价格过高时,政府在碳市场中出售或拍卖储备配额,增加供给,以降低碳价格;当碳市场的均衡价格低于排放配额价格下限时,政府收购排放配额作为碳储备,促进碳价格回归。
三、排放配额价格下限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一)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先将双对数函数模型化为标准线性模型。对于形如的双对数函数模型,可令,,将双对数模型化为标准线性模型。其中,[4]。再利用最小二乘法估算上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得到曲线拟合方程。最后进行方差分析、计算拟合优度、对回归参数和方程进行检验,并解释模型含义。
(二)计算方法
依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了使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碳市场达到长期均衡,须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将排放配额的价格下限设置在使出售配额的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零,即只能获得正常利润的水平上。因此,排放配额的价格下限应等于边际减排成本。
为了求出排放配额价格下限,需推导出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先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进行曲线估计,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再由拟合方程推导出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
四、中国碳市场中排放配额价格下限的实际计算与论证
(一)实际计算
中国1960-2008年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和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使用SPSS软件依照上述建模方法进行操作得出,幂函数回归模型拟合度最高,且拟合结果的各项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建立方程,即。其中,表示中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中国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随机误差项。令,,将双对数函数模型化为标准线性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即幂函数拟合方程为。模型的调整R2=0.908,F检验值为474.930,F检验的P值为0.000,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通过检验。
在此模型中,=2.06>0表明,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增加1单位,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2.06个单位。通过对幂函数拟合方程求导,可推导出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即排放配额的价格下限为。
利用本研究中得到的中国的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可计算出1960—2008年历年的边际减排成本(元/吨),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如表2所示。
由上述计算公式可知,排放配额价格下限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一一映射关系,制定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可唯一确定一个对应的排放配额价格下限。因此,在中国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制定年度碳排放总量上限的情况下,本模型也可应用于最低碳价格的预测。
(二)与其他研究成果的比较
徐呈旭就中国碳排放量与GDP二者的关系问题,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得出每变动一个单位,就将变动2.1955个单位。与本文得出的结论较一致。陈诗一(2010)计算出中国工业全行业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绝对值的平均值为每吨2.68万—3.27万元。陈诗一(2011)估算出中国工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在2009年约为2000元/吨,并预测2020年将攀升至4000元/吨以上。高鹏飞等提出,当减排率在0%—45%之间时,各年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以1995年美元价计)为0—250美元/吨。
五、结论
本文对中国碳市场机制的完善提出新的建议和具体方法,在中国碳市场中设置排放配额价格下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导出了幂函数形式的碳排放配额价格下限计算公式,为中国最低碳价格的计算和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可借助该模型适当调控我国碳价格,以平抑碳价格剧烈波动引致的风险、维持碳市场稳定运转。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在计算排放配额价格下限过程中,未考虑交易成本。此外,Onno Kuik等将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和气候等因素也纳入边际减排成本的计算公式中。Eva Benz等认为政策和管制因素及市场机制是配额价格的决定因素。在配额价格计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 [M].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 王宇露,林健.我国碳排放权定价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02):88.
第一,着力“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调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减煤”“减化”为重点,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把“十三五”减煤目标增加到3200万吨,以能源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落后化工产能淘汰地方标准,开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今后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对达不到安全、环保、能耗要求的化工企业,依法限期淘汰;对位于敏感区域、风险突出等“摆错位置”的化工项目,也要分步实施搬迁,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安全、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区域规划环评,指导各地将环境因素系统纳入产业选择、生产力布局的前端决策,真正从源头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精准“治”,全力打好三大治污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一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2017年实现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小锅炉整治全覆盖。大力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制订实施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水性涂料“替代”计划。在所有化工园区开展废气泄漏检测与修复,着力解决恶臭扰民问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督促各地严格落实“断面长”水质改善责任制,在重点流域划分设立优先控制单元,突出抓好太湖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会同有关部门系统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限期关闭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项目,2017年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定要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让群众门前的河水逐步清澈起来。有力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着力控制环境风险,逐步扩大治理修复试点,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同时,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继续实施重点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工程,排查整治沿江危化品行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时刻绷紧污染事故防范这根“弦”。到2020年,确保全省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2%以上;10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70.2%,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科学“保”,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大格局。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和苏中苏北生态保护网。在全省选择一批生态本底较好、保护意义突出的县市,开展“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盐城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湿地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闪亮的生态“名片”,把它们保护好,生态价值巨大,标杆意义突出。要对这三个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做出调整,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特区”,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这个“特区”的主要使命就是把保护区管好、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绝不允许出现违规开发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突出抓好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建设,重点加强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和洪泽湖、骆马湖等良好“湖泊群”保护,引导相关地区保持生态优势、挖掘生态“富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深化“改”,增强环保制度改革功效。认真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把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稳步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切实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将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断面由66个增加到112个,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严格落实企业排污差别化收费政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跟各地、各类排污单位算一笔“多治受益、多排吃亏”的“大账”,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切实增强各类主体自觉治污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