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暴力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园暴力;教育;家庭环境;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85-01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疼爱更是有加。素质教育的进行也是轰轰烈烈,应该说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下我们的孩子或者说学校该让家长和社会高枕无忧了。然而现实却不然,中小学的校园暴力行为愈来愈严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使其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已迫在眉睫。就此问题,本人有如下思考与同仁共商榷。
一、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生命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以学生为施暴主体的校园暴力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孩子缺乏应有的生命意识,归根结底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新课改都提出要把人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生命体看待,但在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的功利倾向驱使下,学校教育依然是“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缺失人性、人情和个性。为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个别老师甚至会对“问题孩子”采取不理睬、疏远或讽刺体罚等伤害的行为。这种反人性、反生命的教育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自我放弃,重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父母离异、家庭生活的不和谐或家庭暴力、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等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尊重、关爱和安全感。但现在家庭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更多则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从而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遇到困难和挫折易走极端。
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对学生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大众传媒过度宣扬暴力、凶杀侵蚀着青少年,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
此外,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差、人格缺陷、心理压力过重、应对方式不良等,也会导致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舒解压力。
可见,我们的教育本身缺乏对生命的真正的尊重、珍视和关怀。因此,解决校园暴力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从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措施
校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内容上更多的是从道德、心理健康、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略了生命教育;2、防范策略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分析。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就须从多个层面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提高对校园暴力和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首先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理解。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使教育能够真正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真,通过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弱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因而,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配套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自然就是生命教育措施中的重点工作。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无论从对象还是内容、方法上都要有针对性。
1.对象的针对性。教师及相关工作者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2.内容的针对性。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生命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应该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驾驭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
3.方法的针对性。一是学校可以将一些符合生命关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成规章,二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教师应掌握一些辅导策略,三是通过建立同伴关系调节团体,帮助受害者。四是强化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学生识别暴力的危险信号。
(三)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针对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我们主张通过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的作用,进行生命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以活动为载体,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四)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密切配合,实现立体化生命教育。学校要和社区、派出所密切配合,加强对暴力的管理和监控,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惊声尖叫——惊悚类电影TOP 10
“惊悚片是以侦探、神秘事件、罪行、错综复杂的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状态为题材的一种电影类型。”
1.《红龙》(2002)
地区:美国
导演:布莱特·拉特纳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爱德华·诺顿
拉尔夫·费因斯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前传
FBI探员威尔被一起凶残的连环谋杀案困扰着:案件中,每个被害人的尸体都被切掉了一部分。威尔找到了心理医生汉尼拔,希望仰仗他的专业意见找到破案线索。不承想,汉尼拔正是犯下这一系列罪行的犯人。威尔偶然发现凶手有食人倾向,开始怀疑汉尼拔故意将他引入歧途。汉尼拔袭击了威尔,在搏斗中两人均身受重伤。汉尼拔被关进了精神医院,威尔则因难以摆脱心理阴影而退出一线,过起了隐居生活。多年后,又一个变态杀手“牙仙”出现,威尔决定重回警界参与案件侦破。然而凶手异常狡猾,凶案现场竟然找不到半个指纹,案件陷入僵局,一筹莫展的威尔再次求助于汉尼拔。
凶手留下的汉字“中”有何含义?汉尼拔为何会帮助威尔?威尔能否抓住“牙仙”?一切的疑问都隐藏在汉尼拔那鬼神难测的微笑里……
小编的话:从剧情上看,《红龙》是《汉尼拔》系列的前传,很好地延续了前作的恐怖风格。演员方面,安东尼·霍普金斯再次出演经典角色汉尼拔,两位“男神”级别的好莱坞影星爱德华·诺顿和拉尔夫·费因斯则分别饰演警探与变态杀手。
2.《告白》(2010)
地区:日本
导演:中岛哲也
主演:松隆子 / 冈田将生
木村佳乃 / 西井幸人
关键词:复仇
“我听到珍贵的东西消失的声音。”
讲台上,女教师森口不带感情地进行着一段冗长的陈述。讲台下,学生们丝毫不将她放在眼里,依旧肆无忌惮地说笑打闹。很快,随着森口“告白”的深入,教室陷入了一片死寂,继而,恐慌笼罩在1年B组每一个成员的心间。
森口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唯一的女儿不久之前在学校的泳池里溺亡。森口发现女儿并非死于意外,而凶手,就是她班上的两名学生。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森口将他们称作“少年A”和“少年B”。面对班上的学生,森口宣布,她将会辞去教职,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复仇……
推荐理由:《告白》是一部话题性与争议性极高的作品,整个电影从头至尾都渗着阴冷恐怖的气氛。这种恐怖并不是源自电影的镜头语言,而是影片情节本身自带的那种绝望。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内容涉及家庭教育、校园暴力、未成年犯罪等社会问题,而女教师的复仇和结局的设置则严重挑战观者的承受底线。
3.《黑天鹅》(美)
4.《沉默的羔羊》(美)
5.《香水》(德)
6.《汉尼拔》(美)
7.《闪灵》(英)
8.《第六感》(美)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早在1968年,他即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高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分层目标:一是通过对生命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是强化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三是促进对生命的升华,使学生在认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础上,敬畏和欣赏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二、目前高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遗憾的是,高中学校中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高中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同时,高中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有时也会陷入与同学和老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困境,导致他们处于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高中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中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高中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高中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所以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着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这些都折射出高中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
三、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不见了,真情实感没有了。长此下去,本应充满快乐、书写性灵的作文变成了“假、大、空”的谎言,学生在作文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善”“美”,是作文的思想与灵魂,也应是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什么是“真”“善”“美”?作文教学怎样回归“真”“善”“美”?笔者在作文教学这片天地耕耘了几十载,略有一些感悟,想一吐为快。
“真”,就是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鼓励和要求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作文训练一定要指导学生从写真话开始。
《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清代名士江堤也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作文贵在“真”,应让学生写作时畅所欲言,保持童真童趣、纯真本性。尽管孩子的语言有几分幼稚和天真,甚至直言直语,但我们也要能接纳和包容,不要让孩子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不要让孩子的语言都变成豪言壮语、出口成“诗”,满口赞美之辞。再美丽的谎言,如果离开了真实的土壤也会像花一样枯萎凋零。一在作文中说假话的孩子,在生活中也会欺骗他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欺骗的种子岂不误人子弟?由此看来,作文如做人,做人贵在真,作文也贵在真。
学生写真话,写真事,作文就能言之有物。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缺乏源头活水的作文如同一段枯木,没有生机与活力。身边人,父母、老师、同学、亲朋,人人可写;身边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事事可写。如写同学,笔者鼓励学生观察班级同学,通过写真实的事情,表现人物的个性。如《野蛮女孩小传》《三朵金花》《他真的好棒》《四大名捕》等作文,学生取材真实、选材典型,几乎都是“真人版”。学校开展的活动,班级校园发生的事,笔者会要求学生真实地记录下来:《快乐艺术节》《女子足球赛》《城管进校园》《弯腰行动》《粉笔大战》等作文,正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
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在写作中品味生活,并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生活随笔、读后感、新闻评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欲望,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同学们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而是“不吐不快”,抒内心之情,发切身之感,感情真挚,动人。
真实的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情的倾诉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学生在《母爱之灯》中写道:“一股暖流伴着这热气一同升起,溶入那灯光里。我时常感谢灯光,感谢它带给我光明与温暖,感谢它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让我一次次体会到母爱。母亲的爱就如一盏台灯,洒下的满是期望;又如一盏路灯让我感到家的温暖;更如一盏指航灯,指引着我成长的方向。无论我身在何处,心中永远有一盏用母爱燃起的灯,照亮着我成长的旅程。”只有对母爱有了真切的感受,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可见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求学生写真话,但真话不一定都正确。传递正能量,崇尚正义的真话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向善。
“善”是作文教学的内核。善的哲学定义是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价值,也就是如今使用的一个高频词:正能量。“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承载着思想教育的重任,作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作文,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人。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说,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正气、讲奉献。当前社会中,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各种丑恶现象频繁出现,导致许多人价值观的迷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拒绝诱惑,反对校园暴力,摒弃撒谎骗人、以耻为荣、以丑为美等不良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友情观,净化灵魂。如通过写《诚信》《包容》《感恩》《合作》《微笑》《感动》《和谐》等作文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正直、有爱心、讲文明的人,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中有真假,有对错,有是非,有好坏,所以教师应教育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求真弃假、褒善贬恶、爱美憎丑,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美”的含义是广泛的,作文的美既指内容的美,也包括形式的美――美的结构、美的语言,作文更要讲究文采,即语言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给人美的享受。
例如“爬山虎绿得那么新鲜,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犹如绿色的瀑布从空中垂下。那叶子依次翻腾着,整齐地跳跃着,是翻腾的碧绿的波浪,是的飘逸的长裙,好看极了。”这里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和在风中摇摆的形态,活泼可爱,富有情趣。
美的语言形式,如工整的句式,鼓点般的节奏,瑰丽的意境等,这些都营造了美的氛围。一学生在《剪辑快乐》中写道:“快乐像一颗明珠,照亮我们的心灵,快乐像冬天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快乐还像夏天里的风,给我们带来一丝凉意。”工整的句式、诗意的语言,诠释了快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了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人物,就有了成功的作文。
案例一:我曾带过一个班级,有10个来自同一所小学,其中7个是男生。这7人中,有6个养成习惯都非常差。这所小学毕业的男生,分到别班的也是这种情形。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告诉我说,在小学时,语文教师很凶,做错了事情会罚他们,上数学课很自由,借口看不见黑板可以四处走动。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在这些没有自控力的孩子身上就养成了。所以,这些孩子语文学得较好,数学底子很差。
案例二:关于该不该给学生施以“惩戒”,早在2003年就召开过大讨论。当时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时有升级,其中也有原因是老师不敢管学生,而导致学生虐性膨胀,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而这些“出名”的老师,多半是教学第一线的责任心较强的老师。
从第一种案例可以看出,罚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让学生学有所得;不罚,不管,让课堂变成菜市场。第二种案例是“罚”出了格,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对立,成了敌人,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这与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是必须杜绝的。
我认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惩罚”不能完全等同于“体罚”。比方说,上课时学生睡觉,被叫起来“站”几分钟;两个学生打架,分别“写”一下发生纠纷的经过;体育课上,学生嬉戏打闹,被体育老师罚“做”几个俯卧撑等等。这样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它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意识,明白了错了就应该承担责任。一味的表扬,让新时代的学子在心理没有挫折感。当然,罚要适可而止,不能当作唯一的教育手段。
我是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女教师,也算是一个老班主任。实不相瞒,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我“血气方刚”,常使用“短,平,快”的手段来对付不听话的学生,虽没有出格,但与学生也有不少冲突,不愉快常有。随着专业的成长,我现在处理这类事情心情平和多了,对“罚”也有了一些个人的肤浅的见解。我认为,“罚”要讲究一些艺术,若能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都愿意接受的非强制性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事物的最佳状态,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怎样惩罚变得有艺术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呢?我曾用过以下措施,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1.“缓罚”。很多班主任都制定了自己的班规,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这没错。但是有时若灵活一点,效果会更好。我班曾有个姓王的男生,入学时的成绩两科加起来才二十多分,习惯非常差,常迟到。初二第一学期我接手这个班级时因此事被罚扫地过好多次,初二下学期开学第一天就又迟到。我找他谈话,对他讲,按惯例要罚扫地两天(他最怕扫地,平时值日常偷懒),而且由我验收(班干部拿他没辙)。他若能在接下去的三星期内不迟到,就免了,这次只登记一下。一直到了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四早上,他又迟到了。这次他主动找到我,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说若在接下去的四个星期内再迟到一次,连罚扫地一周。我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又记了帐。后来一直到这学期末,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不迟到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比罚他扫一个月地板更有效。这里的缓罚,能让学生有一种改的决心和意志,又缓和了师生的关系,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自罚”。对那些基础差表现差而人缘关系好的双差生,相信许多班主任都用过选他们做班干部这一招来约束他,这招的确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除了与这些孩子的自身、家庭有关系外,也与班主任急于求成有关系。这类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自身的缺点不断暴露(比起以前收敛了很多)。不能以身作则,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这时班主任就要做这位学生的坚强后盾,千万不能在其他同学面前批评他。背后指正,必要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告诉学生他是自愿的),自己找一点事情为班级服务来弥补,一步步树起他的威信。作为班主任,这类的学生犯错后不能掉以轻心,置之不理,否则学生会认为偏袒他们,引起更多的不满,丢西瓜捡芝麻。过于急噪、生气,立刻给他一个下马威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削减了他们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这时的班主任若凭着三寸不兰之舌,及时平和地与这类学生交换意见提醒他们,和谐之风吹进了他们的心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学生会成为你的一个得力助手。
3.选择“罚”。“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势必引起学生的不满。人无完人,何况十几岁的学生。事实证明当学生犯错误后,要给他两种或三种被罚的方式,让其选择,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