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减少尾气污染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氮氧化物;治理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66-01
德阳市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快速,2015年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 36.1万辆,较“十一五”末增加了17.1万辆。有关资料显示,汽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尾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已成为环境空气中NOx的主要来源。从我市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来看,城市空气污染有从单纯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转变的趋势。因此研究我市城市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问题,对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
1.1 不同车速的NOx排放
选择机动车在不同速度下,匀速行驶时的测试尾气中NOx排放浓度。从测试结果可看出,尾气中NOx排放浓度随着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增加呈稳定增加趋势。机动车行驶速度在60km/h以上时NOx排放浓度是行驶速度40km/h以下时NOx排放浓度的3倍。
1.2 不同车况的NOx排放
行驶里程越少、使用年限越短的的车NOx排放浓度越低。“十二五”期间德阳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1.6万余辆,因此,在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市的机动车NOx排放总量却持续下降。
2 NOx的危害
NOx刺激人的呼吸道引起喘息,诱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吸入高浓NOx将导致中枢神经痉挛等症。同时NOx也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光化学烟雾滞留在大气中时间长,使人呼吸困难,使农作物生长受到侵害。日本东京 、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影响交通和危害生态环境。
3 控制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公共交通系统,扩大其覆盖面和运输能力,发展大公交系统,建设运输效率高的公交系统,使城市的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强化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和重点交通路口的管理,推行机动车差别行驶权,合理限制行驶时间和行驶路线,从而减少人为的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使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大力改善。
3.2 保证旧老汽车和黄标车的淘汰成效
据了解,1辆“黄标车”的污染排放量分别相当于5辆国Ⅰ排放标准、7辆国Ⅱ排放标准、14辆国Ⅲ排放标准、28辆国Ⅳ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所排放的污染。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德阳“黄标车”保有量为22443辆。德阳市加大大型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的淘汰力度,到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底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为了保证旧老汽车和黄标车的淘汰成效,需继续采用经济补偿等激励措施,长期鼓励提前报废运营老旧汽车及“黄标车”。
3.3 合理的限速
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表明,机动车在高速行驶时NOx排放量会随之大幅增加,因此,在我市城市内在不造成交通堵塞的前提下,适当的限速,可有效减少NOx排放量 。
参考文献
[1] 徐涛,新疆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分析及治理途径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2):48-50
关键词:法律法规;汽车尾气;法规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影响最大,已构成威胁人们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关注生存环境的组织和个人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技术改造等工程手段来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控制尾气排放的首要手段。
我国关于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几部法律、几部地方性法规、若干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只有广东省制定了专门行政法规两部《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政府规章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管理制度》、《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机动车污染排放防治技术政策》等,这些法律法规有些是九十年代制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增加,环境承受能力的下降,原来的标准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情况,并且,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的条款使法律效力大打折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使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媒体和百姓也能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依法监督,共建和谐美好的环境。
一、出台专门性法律法规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出台一部专门性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将《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原则性的规定细化,增强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作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法律依据,在执法中有法可依,提升其在治理尾气污染过程中的管理地位,同时,也应明确交通、公安、工商等几个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分工明确,确定各部门的执法位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确定机动车新车、在用车的检测制度、召回制度;第二,明确各类制度的内容与执行依据,如召回制度中,应明确规定满足召回的机动车条件,召回的机动车使用年限、对于召回机动车给予的补贴政策与奖励制度等,都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第三,规定环保部、工商部、交通部、公安部等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环保部的领导地位。第四,明确并公开燃油税用途。通过“鼓励生产消费,限制上路使用”来实现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及排放的减少,最直接的方式是燃油税的实行。与此同时,所征税费应当公开透明,可设定每月的信息公开制度,将所征收税费明细向公众公开。不仅如此,应当借鉴国外的使用途径,将所征收税款用于公众医保、教育、交通建设、新型机动车研发等方面,实现对机动车尾气污染“从源头到终端”的循环治理。
二、完善在用车辆检查与维护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机械工业局以及科学技术部联合《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首次提出了在用车检查与维护制度,凡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虽有明文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适得其反。很多地方政府借测试之名,一味只管收费,而测试技术却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甚至有些检测员既非专业出身,出无专业检测知识,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腐败却随之而来。因此,除了要加强在用车检查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依据,更要使检测技术与检测人员专业化,可以开展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课程,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同时,也应该给予生产厂商一定的期限维护,真正实现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而非一味的只管收费。最后,应缩短检测年限,我国法律规定新车每两年检测一次尾气,第七年开始每年检测,不利于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只有缩短检测年限,机动车使用者才能切身的体会到符合标准的重要性,才能快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还大气环境清洁。
三、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尾气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标准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政策是社会规制政策的一种。虽然我国更新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速度快,但仍然不及欧盟的排放标准高。我国的油品标准与国外相比也是相差甚远,因此,应提高我国排放标准,鼓励新技术、新能源,加快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设。具体建议以下几点:第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不能盲目的引进欧盟的排放标准,但也不能一味的降低标准,应当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国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第二,加大处罚力度。我国对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处罚力度偏轻,限期治理的处罚不仅会继续污染大气环境,还会使违法者信奉“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相,而我国对于环境的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则种类繁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以及行政拘留等。行政责任由小到大,力度逐步加大。对于不改正违法排放尾气的,环保部门可按照法律规定的处罚数额,根据不同的车型进行“按日累计处罚”,加大对其的处罚力度。
四、完善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手段,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零油耗机动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最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可以对于购买低油耗、电力机动车型的消费者适当给予消费补贴;对于购买大排量、高油耗的机动车型的消费者,可通过征收高额税费来给予相应惩罚。此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交通拥堵大国,拥堵后低速行驶的机动车排放量比正常速度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要多很多,因此,可由政府环保部门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禁止发动机空转”等相关条例,即机动车在拥堵的道路上不应空转该机动车的发动机,违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让我们看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哪些不够低碳:
衣:每件成衣排碳5.7公斤
衣之用途,无非是御寒、遮羞、彰美也。许多人为追逐潮流,不断地追求新款式、购买新衣服。可喜新厌旧的他们不知道,根据“碳足迹计算器”计算,每件衣服制作过程会排放5.7公斤碳,照此计算,60亿地球人如果每人每年少买1件新衣,就可减少碳排放342亿吨,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建议:少买套装,增加不同搭配;减少化纤制衣,尽量采用天然织物。
食:每公斤肉排碳1.24公斤
说到饮食,大家都相当来劲。中国讲究个文化,什么酒文化、茶文化、肉文化之类的。人们生活好了,在吃上也愈发讲究起来,一定要吃得舒服、喝得爽快、玩得安逸才尽兴,然而,人们不知道,在尽情享受美食的同时,会消耗多少资源、制造多少污染啊!如果按每公斤肉类碳排放量1.24公斤计算,区区65万南川人民每天就会消耗肉类30多万公斤,排放污染近500吨。
建议:少吃肉类食品,少喝酒,多进食蔬菜瓜果类绿色食品,注意健康。
住:每度电排碳0.79公斤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器,上班用电脑,下班看电视,周末或节假日还喜欢到亲戚朋友家串串门、打打牌,可空调、电炉、音响甚至自动麻将机,无一不需要电的驱动。想想每度电0.79公斤的碳排放,可以支撑人类正常起居、日常生活的耗电量和污染排放量又将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据?如果每人每天能少用1度电,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节省多少资源、减少多少污染呀?
建议:随手关灯,少坐电梯,不使用高能耗电器,家电长期不用时拔掉插头。
行:每公里行车排碳0.3公斤
近年来,我国掀起一股家用汽车购买热,姑且不说这数量庞大的私家车造成拥堵、耗费油气资源的副作用,单单按中油耗汽车每公里排碳0.3公斤尾气计算,2010年底我国8500万辆汽车会排放超过5000万吨废气,汽车尾气也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
建议: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健康环保的交通方式,限制私车购买,发展公共交通。
关键词:港口 低碳减排 建议
目前我国港口船舶和车辆运输使用能源以柴油为主,很少利用LNG洁净能源。201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消耗比重达到60%,城市汽车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社会排放总量70%以上。为进一步加强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在港口、航运等领域推广使用LNG洁净能源,将是实现绿色低碳交通的重要措施之一。
1.低碳交通迫切需要推广使用LNG洁净能源
目前,汽车尾气是我国环境污染最大的“凶手”之一,大气污染中交通运输污染占42%,城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燃油汽车排放的废气。201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消耗比重达到60%,城市汽车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社会排放总量70%以上,而重卡排放量约占总量20%左右。根据有关部门的测试,每辆燃油汽车每升燃油排出的有害气体约0.6kg左右,而大马力柴油车对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表声明,认定柴油发动机尾气与石棉、芥子气等物质一样,具有高度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工作组发现,柴油机尾气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因此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有效治理汽车尾气的污染排放,已成为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56.7%需要进口,是全球第一石油进口大国。一直以来,富煤、缺油、少气被认为是中国能源资源的国情现状。但最近资料数据显示,初步探明我国西部常规天然气、可燃冰储量较丰富,分别达40万亿立方米和350亿吨左右,是今后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推广使用LNG可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5.3政府加大鼓励LNG洁净能源利用政策
2011年6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交通部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利用专项资金支持天然气汽车使用,在启动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中,着重推广清洁燃料,鼓励营运车辆“以气代油”,对节能减排促进低碳交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要对天然气车的购置使用参照电动车政策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或补贴,推广到港航领域并长效化。二是港航企业利用自有站场建设的加气站给予资金补助和鼓励,解决因加气站不足制约LNG车船发展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出台之后,人们对PM2.5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细颗粒物,粒径小、穿透力强,且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因而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为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扬州市区为调查区域,开展了关于PM2.5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调查方法
实验观察法、数据收集法、实地考察法、资料分析法等。
三、调查过程
*确定主题,合理分工,制定方案。
*借助显微镜,观察PM2.5颗粒。
*收集实时数据,分析影响PM2.5的因素。
*调查呼吸道疾病就诊情况,探究PM2.5的危害。
*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调查论文。
四、调查结果
1.显微镜下PM2.5颗粒清晰可见
利用汽车尾气制作实验玻片,并在125倍显微镜下观察,同学们清晰地看见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颗粒物,有的像晶体,有的像沙漠里的石头,不均匀地分布着。特别是将一根头发丝放置到玻片上,以同样的倍数观察时,大家惊奇地发现PM2.5细颗粒物的直径大约只相当于头发丝的1/10~1/20。实验后,大家一致认为,PM2.5细颗粒物潜在的危害太大了,它可以轻易地进入人体,如果携带病毒,后果不堪设想。
2.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污染源之一
搜集市环保局检测的PM2.5浓度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环保厅网站),抽样分析,同学们发现上述四天该时间段的PM2.5浓度走势,均从上午8时左右开始上升,均在9~10时左右达到最高值,此后不断下降,直至下午16时左右又有所上升,且呈现出规律性。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市环保局所在区域东临瘦西湖风景区,北接蜀岗西峰生态公园,附近少有大型工厂和建筑工地,但东西两侧各有扬子江路和维扬路两条重要的城市干道。上午8~9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车水马龙,经计算在扬子江路市府岗,单向等待红灯的车辆多达30余辆,大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经一段时间化学反应后形成PM2.5,所以在9~10时形成峰值,而11~15时为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道路上车辆相对减少,此时段测得的PM2.5浓度也相对低一些。可见,机动车成为影响该区域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道路上出行的机动车辆越多,排放的尾气量越大,PM2.5浓度就会越高。
3.天气状况是影响PM2.5浓度高低的因素之一
抽样分析搜集到的数据,同学们发现晴朗的天气下(5日和18日18~22时),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检测的PM浓度数值约在20~60μg/m3,远低于75μg/m3的标准,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而同样晴朗的天气,6日却因是农历三月十六,属良辰吉日,操办喜事、燃放烟花爆竹者较多,位于主城区市环保局附近的大、中型酒店多达10余家,此时段测得的PM2.5浓度最高达到110μg/m3,远高于极限标准;9日和11日,因为此时间段是阴雨天气,PM2.5浓度较低,约在40μg/m3以下,最低只有9μg/m3。可见,一定的降水量能够降低PM2.5浓度,雨量越大且具有持续性,对PM2.5浓度的稀释作用越强,而燃放烟花爆竹则会使PM2.5浓度超标。
4.PM2.5是呼吸道疾病的诱因之一
通过到苏北医院实地考察,采访医生和患者,搜集该院2010—2011年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数据,同学们发现扬州市区PM2.5污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炎热气候不利于污染物质扩散转移,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较多,空气时常得到雨水刷洗,因而空气质量良好,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数量也相对较少;秋、冬季乃至春季,是大雾、灰霾等天气的多发时节,空气长期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体积小且吸附性好的PM2.5,极易成为粉尘、花粉的良好载体,加大呼吸道疾病人群的接触面,所以这段时间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明显增多。
五、结论及建议
结论:扬州市区PM2.5浓度日均值总体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二类区极值75μg/m3;影响扬州市区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污染源排放程度,机动车尾气是本地区主要污染源,二是气象条件,一定的风力与降水均能扩散、稀释空气中集聚的细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