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文明制约因素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1机制和制度制约

机制方面,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市场机制和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人监管不力、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制度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进入政治、法律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漏洞,这一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对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构成有效的约束。中国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由于规定的权限不够.还不能完全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由于经济利润的受益者——企业和环境经济的承担者——普通公众悬殊的社会力量.导致处于弱势的公众环境权益常被忽视和侵犯在执法方面.不少地方环保经费没有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基本是靠排污费运转,造成了“污染越重,环保越富”的怪现象。

1.2社会主体制约

1.2.1社会主体意识制约社会主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这种意识还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受农民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制约。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在技术、流程、模式等方面缺乏认知.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更是薄弱

1.2.2社会主体行为模式制约假设社会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效用最大化.会对当期利用和保护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进行比较当两者相等时.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效用最大:如前者大于后者.则社会主体的消费偏好倾向于当期消费.会充分甚至过度利用当前自我可控资源.来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一旦进入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价格、政策等市场信号对社会主体动机的作用会让位于以“破坏性使用资源”获得效用最大化。在效用最大化驱使下.社会主体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了。

1.2.3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信息知识、网络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农村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本身又没有利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并且高校的相关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服务,造成了农村地区该种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从而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3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制约农业信息化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存在以下情况.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3.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设施较齐全,网络质量优良,但在较偏远的山村地区.网络质量远不如平原地区.设有有线电视网络的山村也较少靠近城镇的农村的各种网络普及程度较高.而远离城镇的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要相对落后

1_3.2信息获取费用较高较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减缓了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速度农民要上网就必须购置上网设备.缴纳上网费用.这对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1.4规模制约

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当多的企业规模较小.致使在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都大大超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广大农村农户比较分散,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相关意识薄弱.使得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污染监控困难.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推广不畅。如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程度、肥料化程度、饲料化程度和材料化程度都不高.很多技术处于正在研究和待研究阶段,实施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1.5环境制约

近些年.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尤其农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不断恶化.我国肩负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22%人口的重负.环境所承载的压力非常大。农村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盲目开荒、毁林和私采矿产资源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农田生态质量下降,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的废弃物对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危害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生态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和信息技术有所发展.但受落后的技术和科技观念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未能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加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在种植方式上不愿做出大的变革.严重影响到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农业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来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需要制度来评价、激励和补偿.以此构建长效机制

2.1.1在立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其内在要求写入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2.1.2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如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等。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争从源头上杜绝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业信息化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相关人才

2.2.1将生态文明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为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相关人才.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重视学校教育.尤其是重视青少年生态伦理观的培育和提高: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一些院校及相关专业.应设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课程.从课堂及校内外实习等渠道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

2.2.2将生态文明纳入研究体系所有研究型大学及其他科学研究单位.也应将生态文明纳入其研究范畴。其研究成果要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2.2.3将生态文明纳入宣传体系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相关的培训教育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化及环保知识教育:积极活化宣传载体,丰富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其次,强化生态舆论监管应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严查各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以舆论监督促进严格执法。最后,树立生态的文明发展观,培育公众的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度、绿色、节约的消费方式,使“关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2.3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是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相关体系的建立.如加强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供平台: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监测: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在现有的企业规模水平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指导。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态意识;教育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几个核心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搞懂弄通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确定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之一,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这“四个之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层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国家还从体制机制、法治体系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保驾护航的硬框架,等于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了双保险。(二)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还得搞懂弄通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毁。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问题之外,修复生态所付出的代价比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大好多倍,即需要人力、时间和更多的经济投入。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倒退的,没有社会效益的,是科学发展观所不能容许的。因此,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让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三)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也是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搞懂弄通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自然之美是人文之美的依托,人文之美来源于自然之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加强群众生态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在打造山水田园湖草之美的同时建设更加光辉灿烂的人文之美,使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共同增辉。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让群众明白生态好人类好的道理。1.生态好身体就健康。近年来,由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失衡较为严重,出现了气候变暖、酸雨增多、土壤结构恶化、农产品农药过量、机动车过量排污、化工污染、沙尘暴气候、滥捕滥杀濒危野生动物、突发新型病毒疫情等等的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身体健康。要解决因人类不节制行为造成的生态破毁问题,就必须对群众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及其文化工作者,应该根据当地生态问题现状和生态突发事件及时教育引导群众,深刻认识破毁生态就是扼杀人类自己生命健康的深刻道理。生态环境是人类衣、食、住、行、劳作的自然依靠,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的源泉,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人人懂得爱护生态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的道理,爱护生态人人有责,爱护生态人人行动,牢牢树立生态好身体就健康的思想观念是环境保护行动的第一步。2.生态好生活就幸福。当垃圾堆放、废水排放污染水源的时候,种植业用水、食品加工用水、人饮水、渔牧业用水等等的生产、生活用水就不再安全,那么人类的生活还能幸福吗?生产还能继续吗?为了应对人饮水安全挑战,于是就出现了净水机和纯净水。可是面对空气污染,人类还能制造出“净气机”“纯净气”吗?因此,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生态好人类的生活才能好。只要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了,大家保护生态的行动才能跟上去。(二)让群众懂得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期间,要根据群众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的实际思想状况,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和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让他们彻底明白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道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坚决不能容许的[2]。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一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度消耗会造成该资源的永久性缺失,而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二是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以后,其再次生产需要很长周期,会造成一段时间的短缺;三是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但生态修复需要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相比之下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三)激发美好乡村建设自觉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教育又一重大意义是激发群众美好乡村建设自觉性。大家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信心足干劲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了群众基础,群众就会自觉学习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标准。这时候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顺水推舟,给大家讲明美好乡村之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首先要体现生态文明自然之美,按照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理念设计建设;其次要体现科学规划布局之美,按照国家新一轮行政区划要体现水、电、路、商、网综合布局合理规划进行建设;再次要体现生产发展殷实之美,按照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产业规范建设;最后是创业增收生活之美,以林果生态文化为经济创收点,支撑群众更高质量的上学、就医、安居、养老、文体生活。群众心里有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蓝图,他们才能跟上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四)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共识。党的十报告中最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词语是“美丽中国建设”。[3]美丽中国建设的标志是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丽等等生态文明之美。美丽中国建设的途径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广大群众思想认识中能够达到以上共识,为美丽中国建设积聚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人心齐泰山移。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和文化服务工作者要借助文化宣传优势,开展深入广泛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凝聚人民群众美丽中国建设共识,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任务,通过扎扎实实的答疑解惑工作,确实把人心凝聚到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上来,美丽中国建设才会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更加富有足够的后劲、韧性和耐力。

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群众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群。在群众文化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建生态文明教育专栏,可以按照省市县村社分级管理模式组建纵向兼有横向的链接;在活动方式上,各级在传达上一级网络平台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自主开展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各级网络平台之间、同一级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可以在留言区互动交流,还可以互传各种类型的学习文件,形成极为活跃的网络学习气氛。在工作交流中发现,某一乡镇群众文化网络群建设比较有借鉴意义:乡镇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微信群里共有26个乡镇级文化专干,每一位乡镇级文化专干在自己所包的村里建了一个由10多个村文化专干参加的村级文化微信群,每一个村文化专干把自己所包的社员全部纳入文化微信群;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每月举行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都通过微信群逐级转发;…基层微信群可以把下面的活动情况、意见建议逐级上传到中心微信群,互相交流十分方便;群成员每周在群内转发交流学习五条文化精品视频、音乐或文章,可以是头条文艺、全民凯歌、强国学习小百灵等,但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二)组织群众观看生态教育纪录片。生态纪录片通过有根有据的生态实例、专家解读、权威部门的实验等各方面的直观影像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及其工作者可以组织辖区内群众集中或分散收看,比如《地球脉动》《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启示录》《万物滋养》等等。在观看之前,可以先向群众预告纪录片的内容提要、关注点、收看目的等,这样能更好地达到影响群众生态观念,并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等深层提高群众的生态知识、培养群众的生态审美情感、构建群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实现对群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赓,徐保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2]吕忠梅,竺效,巩固,刘长兴,刘超.“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中的贯彻论纲[J].中国法学,2018(0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第3篇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及优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党员作为精神文明的代表着,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修为。在员工精神文明建设时,党员就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将爱国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内涵等讲述给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积极的形态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这些都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基础。其次,党员在企业图书馆建设、活动室筹建等娱乐场所构建也具有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场所的建设,不仅为员工提供了科学文化学习的条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文化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构建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也维护了员工的利益在企业中,员工是重要的劳动力量,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激发他们则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党员作为员工利益的代表,要将员工的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监督职能充分讲述给他们,才能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另外,党员在企业运营中,还要将《劳动法》等讲述给员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益及义务,在利益受到损害后正确应用法律武器维护。

二、党员队伍建设分析

(一)制订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书在建设规划制定之时,要兼顾企业发展现状;关注市场最新的发展理念;将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经营管理充分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科技创新及管理创新。将这些内容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不仅能够很好的引领企业高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党员发挥自身才能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完善党员培训机制首先将党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使其在企业稳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主动性。另外,在基本教育、党规党纪等知识方面加强,使其更具有主人翁意识。其次,在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技术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在生产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培训手段上,可以进入党校学习,或利用企业文化部门的学习资源;在培训时,应将培训知识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培训。最后,在培训时,还可以和企业信息部建立良好关系,成立网络培训课堂,将培训内容制成课件,使培训变得更加方便。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仅使党员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得以提高,也使他们的民主思想得到加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奖励制度,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在企业发展中,党员直接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党员直接起着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企业日常运行中,企业领导应建立一些激励制度,使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如:对于退休的老党员,领导可以提供一些生活补助及生活关怀,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新党员,可以给他们的自律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医疗条件,为他们提供娱乐中心等,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三、结语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第4篇

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资源承受力作为基础,遵守自然的和经济的规律,以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底蕴,达到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类自身能和谐共处的目标,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可持续。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林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89-02

我党在十七大和十报告中,都着重的强调了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在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应包含有4个方面:生态的产业化、良好的环境生态建设、宜居的人文环境,还有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重中之重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一个可持续使用的生态资源保证体系;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和起点,关键在于要建成稳固、和谐、质量高的生态环境体系,重现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体系;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目的和目标,因此要积极推进城镇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争取建成美丽舒服、和谐稳定的宜居城市;生态文化可以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及管理体制,从而制定一系列林业技术和政策,形成法律文化和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森林可持续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不仅对促进区域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人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正在稳步推行,因此应该从5个方面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保证林业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1 加强林业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新型林业生态文明

林业新技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比如有,把应用基因工程对林业的新品种的进行培育和改良,还有把在林业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微生物净化,由此衍生的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等,还有在林产业生产中,采用卫星远程感测和电子仪器对林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和操控,可以防范森林火险,微纳米材质和节约肥料及灌溉水,还有各类林业产品的再加工、专业智囊团和网络资源共享,诸如此类。这其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林业生产新技术有这些:第一种是把基因工程运用到林树木的新品种培养和改进中,这个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基因技术。第二种是新型材料技术,就是把新型复合的木基材料和具有仿木材特点的复合型材料运用到林木制品生产中去。第三种是数字信息技术,把数字化概念运用到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在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运用了这些新技术,从根本上变革了林业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促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使古老的林业生产焕发了现代化的活力,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不同的森林和农林开发区类型,建立不同的林区经营模式和可持续管理的方式。通过设立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优化人才、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的配置和组合,有效地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和技术成果范例,同时和其他资源配置有效地整合集成创新相结合,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加强森林监测和评估,进而进一步研究全球变化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2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国家公共公益林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市场,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提供林业政策保障,促使社会资金投向林业,完善优惠林业政策的制定和林业税收减免。与此同时,要对森林培育基金管理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市场。

3 遵从自然法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造林和再造林工作

加强对自然的和有价值物种的保护,林业建设应优先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林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遵循自然。全面综合考虑城镇绿化林业的自然地形,水文,植被和历史背景,优先保护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和水体,根据原来潜在的自然植被,突出其地位和作用,多方考虑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应该是森林和草地、灌木等不同植被相结合。同时,应遵循功能区划原则,规划各片区域森林不同的主导功能布局。例如,在河流和湖泊沿着小溪水网络加强滨水森林建设,发挥防洪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功能。在市中心和郊区,结合风向,水域网络和其他的如道路网络等,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和周围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的空气流动,从而优化环境。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路径研究

中国的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在这方面中国的林业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森林保护从简单的、被动的保护,到向科学性、合理性和积极性保护方向进步。我国森林除了有自然保护区,还有生态公益林和森林保护区,因此要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原则建设。依据这个核心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林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促进森林的生长发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森林木材蓄积能力,减少森林植物病害和虫害,防止发生森林火灾。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森林木材蓄积能力,是林业建设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森林的数量有明显的增长,但造林质量不高,低质量的森林在我国总体林业中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天然次生林和飞播造林相对质量较低。升级生产效率低的森林,这一措施将降低森林保护的质量管理,因此要将森林保护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解决积极探索改革之道的紧迫性以及长期的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农致富过程会变得相对漫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植树造林树种选择的优化,还要加强培训管理,同时必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并积极开展农林复合,多功能促进林业发展。

5 将林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各个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相挂钩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区划是自我调节的功能,森林具有保护人类健康的功能,还具有生态平衡调整、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的外延功能,所以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保护水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同时,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该地区的森林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只有使这三因素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6 严格测算森林产业价值,建立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林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木材的价值,也反映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上。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木材、药材等产品,同时提供了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了水源,清洁了空气,保护人们健康,美化环境等。然而,它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未能进入市场和得到实现。只有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才能实现部分或全部的生态效益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现在更需要进一步加快对森林生态补偿的探索,在目前许多现有的赔偿制度的基础上整合,根据不同森林类型进行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资,以及保护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并根据不同的地理因素,考虑林种、树种和不同的造林模式,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调整林业建设措施,逐步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7 调整林业产业政策,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经济林业种植项目,如花卉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开展针对林业分流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工程,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林业从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下岗和转移。制定指导劳动力转移到林业产业外就业扶持政策,减少林业产业工人对林业产业的依赖。

8 改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林业产业化不但可以改变贫困林区的林业生产周期过长、投资回收慢、投资回报率低等等难题,还可以延长林业的产业链,促使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可以改善森林的生态资源情况,给林业的突飞猛进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大力降低低产林的种植,多多种植速生丰产林,这个是一个未来林业建设发展的大方向,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未来林业经济的整个发展趋势。首先要大力发展快速生长的林业生产林,促进林业产业工业的纵深发展,发展林业造纸、林木制板等等的林业快速发展产业,还要努力培育林业产业的龙头带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发展林产品的深加工和再生产,把林业产业逐步打造成支柱型产业,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9 把林业实现不同种类分别经营,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目的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国营林场走粗放经营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商品林经营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商品林的经营主要是靠生产获得利益。因此商品林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而生态公益林主要是要达到森林的生态调节目的,是以生态调节的功能为目的,因此生态林的公益调节功能就无法表现为能获得可见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经过宏观上的调控,以综合指标最佳为目的,调整经营管理活动,核算经营和获益、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这样可以使林业的经营活动得到顺利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旺盛,高毅.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风险投资机制与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04).

[2]梅斌.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

[3]宋玉梅.“中国创造”与风险投资机制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第5篇

1 医德医风档案的内容和含义

医德是医护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它所对的受众是患者,医德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与广大病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医风是整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医疗作风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表现。医德医风也是指导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与病人发生联系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树立窗口形象的基础。医德医风档案用于记录和评价个人医德医风的行为或考核结果,只有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加强行风建设,医院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2 建立医德医风档案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的建立,能够详细记录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全体医护人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医德医风档案的建立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协调医患关系,可以作为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医院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加强廉洁行医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为医院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所谓医德医风的导向,就是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思想行为指出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医德医风档案能够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医德理念,充分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中采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及高度负责的态度,使医务人员以医德规范作为日常工作标准,明确前进方向,从而促进医院管理。

2、促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

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医院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医务人员敬业精神。医德医风建设的目的和规范就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抵制不正之风,优化医院环境,推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

3、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

在纠正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中,医德医风档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医德医风考评可以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升医务人员的思想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医德医风档案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医院的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档案法规意识淡漠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德医风档案的重要作用及医德医风档案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这些原因导致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医德医风档案内容、纸张、书写不规范,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医德医风的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认识片面,一些医院的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医德医风档案的利用价值,导致医德医风档案管理中出现可有可无的局面,对医德医风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医德医风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医德医风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不细致,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医德医风档案管理水平。

2、档案的收集和整理缺乏规范统一

很多医院的医德医风档案形成者没有及时向档案收集者提交自己保管的材料,导致医院的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档案材料收集不规范、不全面的现象,医院的医德医风档案资料缺乏可靠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目前医院的医德医风档案受传统管理手段束缚,仍处于纸质化原始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档案,违背了档案管理集中统一的原则,档案收集不规范,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3、档案管理资金的缺乏

部分医院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档案资金方面投入较少,因此档案设施比较陈旧匮乏,用房面积小,设备比较陈旧,档案管理工作条件差,没有固定的库房,这些情况也会制约档案事业的发展。

4 加强医德医风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快规章制度建设,明确档案收集内容,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建立健全规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的收集内容,各科室设立兼职档案员,由兼职档案员收集医德医风档案材料,定时送到专职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员存档保存,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档案材料的记录、收集、传递和存储的顺利进行。医院要认真做好医德医风的建设工作,对医德医风的内外约束机制和制度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将科学合理的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将医务人员服务的自觉性激发出来,形成廉洁行医、文明行医的良好氛围。向社会宣传医院先进的医院精神、医疗技术,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医院,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

2、采用网络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医院已有的网络资源,为医德医风管理系统提供运行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实现网络电脑建档、储存、检索,逐步实现医德医风档案管理自动化,真正体现医德医风档案价值。将分散的档案关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有机整体,真正实现信息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医德医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和医疗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档案管理程序,积极发挥参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