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仿真所需要的一类重要数据就是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实际的地理信息来模拟无线数字信号的传播。一般所需的地理信息包含DEM、DSM、DHM\Clutter和Pop文件。数字高程模型:该类地图包含了地形高程信息,仅有地图高程信息,不包含建筑物的高度,表示地形的起伏情况。用于计算地形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数字高度模型:该类图仅包含了建筑物的高度信息,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建筑物的高度情况。用于计算建筑物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数字表面模型:包含了地球表面的高度信息,即DHM和DHM两个图层的叠加。表示地球表面各点的海拔高度。Clutter图:也称为morpho图,表示地貌类型。一般推荐16种类型:海域、内陆水域、沼泽、灌木丛、半开放区域、开放区域∕田地、低植被田地十森林混合地带、森林、乡村、低城市乂郊区、工业区、巿区内的开放区域、市区1、市区2、人口密集市区、街区建筑等。各类地貌类型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吸收情况都有所不同,在计算时考虑各地貌的影响加入修正值。Pop文件:人口分布图,表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在分析人口覆盖时会用到。在一般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中需考虑实际的地理环境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将覆盖的范围、能提供服务的人数以及最终能到达的覆盖目标作为整个网络的衡量标准。因此,采用Radioplan工具进行仿真时,建议采用至少3类地图文件,即DSM、Clutter和Pop图。对于市区等需要细致规划的应采用分辨率至少为20m的图,郊区和农村可采用50m或者100m分辨率的图。
2网络规划
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规划仿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除了前面提到的地理信息数据外,主要就是台站的参数。对于数字电视规划,一般包括台站的位置坐标、台站高度、所属业务类型、天线的挂高、发射功率、天线方向图、发射增益、频率以及信号调制类型、保护率参数、接收门限等。在Radioplan中提供了一个数据库来存取这些信息。基础数据是保证仿真可靠性的前提,对于已存在的台站,这些参数可以从无线电管理部门获得。对于规划初期,这些参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自定义。
2.2规划目标与规划参数
规划目标需要在建网初期确定,一般包括面积覆盖率、人口覆盖率、建网投资的成本、网络的性价比等。规划参数一般有最小中值场、射频保护率、传播模型等。根据广播电视部门的测试和建议,适用于地面数字电视的传播模型为ITU–PR.370、ITU–PR.1546和Hata模型。
2.3场强预测
完成了初始数据录入之后,进行网络覆盖仿真。传播模型的选取应考虑台站工作的频率,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本地化的修正,即模型校正。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保证基础数据录入准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模型带来的误差,因此模型校正在实际仿真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场强预测能基本清楚了解区域内场强的分布情况。台站的大致覆盖范围也可确定,对于部分区域信号强度比较弱的可以进一步结合3D显示来分析,即将预测结果与地图3D模型重叠显示。结合3D显示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理环境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在规划初期还可以用来判断站址的选择是否合理。
2.4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主要是对网络进行干扰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指标分析,包含多种分析结果干扰分析包括多个方面,根据类型包含了数字网对模拟网的干扰、模拟网对数字网的干扰、数字网之间的干扰以及与卫星网之间的干扰等。根据频率包含了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互调干扰等。在国标数字电视标准中定义了相应的保护率,以及C/N、C/I的计算方法,软件仿真融合了这些标准。在进行网络分析时,首先设置预收信号台站,其他非预收台都作为干扰台考虑,计算所有台站的场强分布,然后通过考虑保护率等进行干扰分析。用户可选择多种仿真结果。这些网络分析的结果对网络覆盖的分析比较全面,对数字电视网络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工程师通过这些仿真结果能对整个网络性能有一个全面的预知,解决了人为规划中的许多问题。
2.5频率指配
在考虑干扰的条件下给新建的台指配一个合理的频率。在数字单频网中频率都已经确定,无须进行频率指配。在多频网中考虑到台站的用频可选范围,以及选择频率后对周围台站的相互影响,软件中提供了频率预选指配功能,选择最佳的频率供台站使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3单频网网络分析
数字单频网是解决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一方面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降低的发射功率,使得覆盖更均衡,减少了电磁辐射的污染。单频网中所有发射机工作在同一频率,并且同步传输同一信号,其特点是同一信号的多径信号时延在一个保护间隔内是可以叠加的,超出保护间隔将作为干扰考虑。Radioplan提供的单频网仿真分析主要包括服务区和重叠区、场强分布、接收区域、新增台预测分析等。新增台预测分析:对于新增设的单频网台站,可以分析增设前后单频网的覆盖情况。添加新台站后覆盖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单频网场强的叠加使得很多地方的覆盖都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一些恶化的地方。对于单频网信号叠加特性,在软件仿真中还可以修改各台的发射时延,通过时延的调整来提高网络的覆盖。
4网络优化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基于计算机图形可视化,同时又跨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在军事科技、医疗、教育、工业生产等领域中得到了广发的运用。本文主要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阐述在乡村旅游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进而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虚拟现实;乡村旅游;方法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野外乡村为环境、以无人为干扰、无生态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到目前为止乡村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发展还不全面,推广还不够深入。在乡村旅游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旅行者提供跨越地理条件限制、突破时间界限的全新体验方式,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插上信息化可视化翅膀。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虚拟现实技术与乡村旅游
1.1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二十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于一体。本文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这些方面的技术,通过计算机创建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和现实中一样的感觉,这样用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交互[1]。
1.2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旅游者以追求身心健康为主要动机,利用优质的乡村自然生态、特色养生民俗和长寿群体来达到延年益寿、康体、塑形保养的一种涉及文化的专项休闲度假活动[2]。
1.3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运用的优势
1.3.1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景点的风光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生动逼真地模拟乡村旅游景点的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可以满足对乡村旅游感兴趣但没有亲身旅游的潜在客户观光、游览、增长知识的需求。同时该技术的数字化特点,有利于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对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景点宣传和推广的成本[3]。
1.3.2对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
由于一些历史文物和建筑遗址因保护不力而毁坏和消失或者濒临消失,加之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一一维护和复原。根据图片或者当地人的描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投入很低的情况下对这些历史文物和建筑遗址还原和再现。
1.3.3为当地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的虚拟导游、导航地图、酒店预订等方面方面进行运用,为乡村旅游带来现实的经济收入。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和预想性等特点给旅游者带来了感觉、触觉和视觉等感觉通道的逼真体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有偿的虚拟感受也是乡村旅游景区获得经济来源的重要方式[4]。
2.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运用的方式
虚拟现实技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指的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地模拟现实景物,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感受的三维虚拟世界,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构建的乡村旅游虚拟现实系统中欣赏美景、感受当地文化。
根据其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2.1虚拟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建模、贴图、渲染、烘焙等流程。真实地再现当地的气候特点、山川风貌,建立乡村旅游的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该虚拟旅游系统旅游者可以很形象逼真的看到各个旅游景观,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应用方式是针对现有景观的虚拟旅游。这种应用方式起到了旅游宣传、扩大景区的影响力、吸引旅游者的作用。虚拟旅游系统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哪些对乡村旅游有兴趣没有到过该旅游景点或是没有能力到该旅游景点的游客的欣赏分光、感受历史文化的需求。
2.2虚拟预想的乡村旅游景点
虚拟现实技术既可以模拟现有的实物景观也可以逼真地虚拟出尚未完成的处在预想阶段的景点。针对这一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把还处于规划建设当中的景点集成到虚拟旅游系统中,人们通过该系统可以犹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些尚不存在的景观,在景观建成之前起到预先宣传、吸引游客、满意度调查的作用,根据虚拟旅游系统中游客的反馈,进一步修改或重建哪些设计不合理,游客满意度不高的景区规划。
2.3再现消失或者传说中的文化遗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乡村中的景点或古迹已经损坏消失,再现这些已经消失的景点和古迹,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历当地史知识,增长见识。给游客们怀旧心理以某种程度上的抚慰[5]。例如消失的楼兰古城,根据文献、传说、历史记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逼真的山川地貌、街道建筑,人物服饰,再复合以人文景观信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历史中的楼兰古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得以另一种方式的保存,而且使后人能够在其已不复存在的岁月里,通过虚拟旅游的方式能够重新游览这一奇异旅游景观,去亲身体验鼎盛一时的古楼兰文化的风貌。
3.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应用领域广的、最具实用性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介入已经大大的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有别于传统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各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将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中,同样也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虚拟现实技术。http:///link?url
[2] 韦浩阳.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模式的研究――巴马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索[J].经济与管理,2008(6):25-29.
[3] 李峻峰.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校园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学院虚拟校园建设为例[J].工程图学学报.2011,03:62-68.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广告设计 发展趋势
设计是艺术与工学的结合体,广告设计即是在艺术与工学的结合体下与新时代的广告调和与融合形成的结晶体。在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从最开始的吸引消费者,到现在的数字媒体视野下创作出并非只是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是让消费者通过数字媒体与产品交互运动起来,更深层次地了解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与生产产品的企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历史与企业的历史文化。
数字媒体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的艺术,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为支撑,提升艺术的表现力,给广告创作带来无限可能。
一、数字媒体广告定义及数字广告分类
数字广告在传统广播、电视、电影的基础上,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交互融合,由二维到三维、静态到动态,虚拟与现实交互融合,不再简单运用文字和图像两种传统符号表现广告内容。
数字媒体包括数字广播、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数字报纸、数字报纸、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电子杂志、微博、博客等。数字广告在城镇、乡村的广泛应用简易地传播了大量的国内国际信息,让广大消费群体更简单明了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数字广告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数字技术支持、新兴媒介的广告信息传输形式,主要包括:互联网络广告、手机媒体广告、数字电视广告。
1.互联网络广告,借助网络媒体的广阔空间,使各种各样的通信简单化、多样化、快捷化,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互联网络广告主要的传播形式有视频广告、RichMedia(一般指使用浏览器插件或其他脚本语言、Java语言等编写的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网络广告)、插播式广告(弹出式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聊天室广告等。
2.手机媒体广告,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手机媒体广告简单、快捷、信息资源广阔、适应人群广泛的优势特性,迎合了消费者消费心理,促进了手机媒体广告的迅速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手机博客等是手机媒体广告主要的传播形式。
3.数字电视广告,其广告画面效果清晰、视觉效果冲击力强、收视效果好,可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等多种优势,加深观众对广告的印象,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
二、数字媒体广告优势
数字媒体广告相对于传统广告报纸、广播、电视而言更多样化、快捷化、简便化、生动化,更便于广告的投放,实现广告的利用价值。其主要优势有:
1.覆盖率高、应用广泛。从公共交通工具的车载电视到机场、火车站、商业楼宇、医院、酒店里的LED,从门户网站到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的快速发展,从手机短信到无线网络、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普及,可以充分说明数字媒体广告在各个领域的覆盖。数字广告在我国城镇、乡村得到广泛的应用,很简易地传播大量的国内国际信息,让广大消费群体更简单明了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可见数字广告逐步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流。
2.数字广告信息简易、生动。新媒体广告由二维到三维、由静态到动态,能通过精美的动画视频、3D影视及生动的音效等方式表达广告的本质内涵,广告信息更简单明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观众对广告的认知。
3.数字广告全面性、整合性。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产品交互、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融合等展示形式多样化,具有文字、图像、色彩兼备功能,吸收传统广告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实现静态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做到企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理念等要素完美结合。通过构思和独特创意,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吸引观众的眼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三、数字媒体广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1.数字媒体广告的现状。在当今二十一世纪信息速度如此快的状态下,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数字影响、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数字媒体广告依靠各种现代电子高科技载体迅速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拥有强壮的生命力及长远的发展前途。就数字媒体广告发展的现状来说,不论是设计师、商家还是消费者,对数字媒体广告的期许与期待都是强烈的:设计师希望借助数字媒体下的广告让消费品有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发展的舞台,商家希望借助于数字媒体媒体广告让自己的产品深入消费者的内心深入,使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消费者希望体验数字媒体下的广告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与便利。
2.数字媒体用户增长快速。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增多,数字媒体技术更成熟,使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等迅速增长,通过以下手机用户迅速增长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媒体广告孕育的巨大投资价值。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手机)用户净增1.26亿,达11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2.6部/百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7.6亿。到2012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2亿,比上年增长18%。无论从移动电话等终端的普及率,还是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绝对数量、增长速度和使用频率上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有了可观的用户群,成为覆盖最广泛的数字化新媒体。
3.国家对数字媒体产业的重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动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突破数字媒体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这充分说明数字媒体广告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前景是无法预估的。
四、广告设计对数字媒体的影响
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媒体几乎都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传播的,而数字媒体却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传播的。数字媒体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随时随地地感受到数字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高质量的优质服务。享受优质服务消除不了广告设计对数字媒体的影响,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锦上添花才能够让数字媒体大放异彩,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点睛才能够让数字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消费者的面前,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艺术工学的修饰才能让数字媒体有长远的发展。
数字媒体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和技术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这使得广告设计能够在数字媒体的依托下得到更淋漓尽致的释放,在数字媒体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中让广告本身的实质性内容与潜在意义都慢慢渗透在接收信息的消费者的思维中。不论数字媒体视野下的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何,最终都离不开新媒体与旧媒体在时空上的结合,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融合,才是当下数字媒体视野下的广告设计发展的最佳趋势。
参考文献: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第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第五,加大调查频率。我国对外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以年计的,这对现实的就业情况没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是在调查区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更是要求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我国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实现一个月对外报告一次的频率。因此建议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能对现实的就业进行比较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杨缅昆,章飚.失业统计:一个尚待开发的核算领域[J].统计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国失业统计的国际比较与改进[J].中国统计,2001,(2).
目前,世界各国电信公司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个是电信发达地区用户环路的数字化与宽带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普遍存在着因没有用户线而造成的大量待装用户无法及时装机。
许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认为,采用无线用户环路解决电话网的机线矛盾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效果更明显。因为目前的农村电话用户基本是固定用户,不存在不同无线技术之间的互通问题,也基本不考虑漫游问题,所以原则上可以不对采用的技术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规模推广,ATM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公用网,开始商用。因此用户环路也需要相应宽带化以支持各种宽带业务。现在,电信运营公司已经认识到用户环路宽带化刻不容缓,纷纷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户网络的计划。
用户环路宽带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断推出更新的接入技术。
对于新的各种接入技术,FTTB、FTTC、FTTZ将在近期内占有较大市场;国外电信界普遍认为FTTH是未来的发展方向;HFC是目前较看好的提供CATV等宽带业务的方法;HDSL在利用现有用户线对提供基群速率业务方面技术相对比较成熟;WLL还限于提供基本电话业务,与有线技术相比很具竞争力。但无论采用什么技术,运营公司最关心的是每线成本及商用的时间。
无线用户环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电信业务,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以数字/模拟蜂窝为基础的技术、数字微波技术和毫米波(28GHz)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目前,无线用户环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发展电信业务。一些发达国家新的运营公司也用WLL作为竞争手段,在日本,已把发展无线接入技术作为今后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将从1998年开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光纤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或有线无线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并把这种技术推向国外。一些国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户区域也开始应用无线接入技术(PHS等)以扩大业务。
二、我国接入发展状况
自“八五”、“九五”规划期以来,我国电信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通信网正向全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电话网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交换机总容量达1.1亿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7%,长途话路中数字电路占99.2%以上,据ITU统计,1995年美国电信网数字化率达73%。应当说我国通信网路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从网络整体看,我国处于网络末端的用户线路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十分突出,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用户线传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通信新业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高速数据、高质量视频业务等宽带业务的需求日趋迫切,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间的连接纽带,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国农村通信市场迅速启动,将成为电信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用户接入网的建设也十分迫切。农村用户接入网建设受农村用户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山区、水网、用户线路超长,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的用户接入网建设难度比城市用户接入网建设的难度更大。
目前,接入网的许多技术仍不够成熟,或成本太高,离大规模商用化还有一定距离。我国有关接入网的体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中,相关的接入网试验也在几种交接上进行实用化试验工作。因此,在确定各地区接入网发展途径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地区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接入网。
三、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通过关于用户接入网定义、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议,以及接入网的接口建议G·904、G965,我国已制订了接入网的相关标准。
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换言之,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测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三个接口定界,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和/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而SNI即是AN与SN之间的接口。可提供规定业务的SN有本地交换机、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情况下的点播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节点等。
四、接入网的功能、位置及标准化接口
根据接入网的定义,接入网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可含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可支持包括窄带和宽带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为了支持不同的业务,接入网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换侧和用户侧的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配置,两侧的接口可以是不对称的。目前ITU-T规范接口版本交换侧采用的为V5.1和V5.2接口,将来接口类型还要向前发展,例如宽带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线接口等。
V5接口的诞生对接入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频(VF)接口仍是电话用户与本地交换机之间的唯一接口。超过铜线用户电缆的覆盖范围时,只有采用远端模块或音频转接的用户环路载波设备(SLC)来实现接入。这两种技术目前都存在严重的缺陷。SLC设备在交换机侧需要进行一次A/D和D/A转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极不合理,而且无法解决数据业务的接入问题,因为数据要求透明传输,不能转换。远端模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合理,然而,交换机与远端模块之间的数字接口没有统一规范,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通,给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造成一定困难。交换机局间中继的数字接口则由于不能支持用户线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网。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础上,除了帧同步时隙外,使用一个或多个时隙作为通信控制信道来传送信令,其它时隙作为承载信道,可以传送64Kbit/s数字话音信号或ISDN的B通道信号。V5·1支持1个2Mbit/s链路,1个位于TS16时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时隙固定分配给各承载信道。V5·2支持1~16个2Mbit/s链路,1个或多个通信控制信道,承载信道时隙动态分配,且具有集线功能。
V5链路接入协议定义了V5的所有功能,内容包括:电话网用户信令信号的双向传递、用户端口的状态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ISDN的D通道信息的双向传递、V5.2承载信道的动态分配和集线控制、V5.2的多个控制信道的倒换功能和承载信道连接功能、V5.2的多个2Mbit/s链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类型包括:模拟电话、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仅V5·2)及半永久连接租用线路。
V5接口的问世推动了接入网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1)由于V5规范了数字化的用户接口,从而使接入网的引入变得既经济又有效,使得用户环路中音频转换接技术SLC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将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种业务以及它们的综合接入,使得从此在接入网上能够实现模拟和数字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将交换机的数字接口标准化,故为开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换机远端模块的专有性,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可由不同厂家提供。大批的厂家加入到接入网行业中竞争,大量的生产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各本地网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齐,对接入网的业务需求差异较大,广大农村地区拉入网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交换机数字化,ISDN的引入,多种接入网组网方式的应用,迟早要在农村地区实现。
五、接入网的组网技术选用
1、有线接入技术
当前比较实用的有线接入方案中,除了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种接入技术:
(1)光纤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纤敷设到那里来区分的,即以接入网主干系统与配线系统的交界点—光网络单元(ONU)的位置进行划分的。FTTB是指光纤敷设到办公大楼,FTTC是指光纤敷设到路边,FTTZ是指光纤敷设到用户小区,FTTH是光纤直接到每个家庭。从技术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运营角度看,当前业务量最大,用户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点是全数字化接入与传输,主干系统的传输媒介是光纤,各种业务以时分复用方式接入,传输速率为155Mb/s或140Mb/s;配线系统使用星型结构的铜绞线作为传输媒介,根据终端设备的种类,配线系统可以使用二线连接或四线连接结构;FTTB与交换局之间应使用V5接口。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服务(包括宽带业务),容易向环型光纤网过渡。
目前发达地区农村接入网已广泛采用了架空光缆,今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光缆到乡、镇、村是发展的方向,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敷设光缆,接入技术仍可优选远端模块。模块服务半径7~10公里。光缆应备有传送CATV信号的单独光纤为实现共缆分纤综合传输电话和CATV提供基础装备。虽然目前农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几年农村电话发展速度持续高涨,农村通信水平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设农村的光缆接入网应有长远规划来指导建设。
(2)光纤同轴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拟传输方式,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HFC的主干系统使用光纤,采取频分复用方式传输多种信息;配线部分使用树状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系统,传输和分配用户信息。在HFC网上传输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信息时,必须经过宽带调制器(64QA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信道中传输。
HFC可用于解决CATV、电话、数据等业务的综合接入问题。
(3)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市话电缆的作用,解决用户线不足和高速业务的需求的矛盾,国外研制开发了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技术。使用两对用户线传输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当用户接入网的主干传输系统。
HDSL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铜缆实现扩容,也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384Kbps和2Mbps宽带信号的需求;安装HDSL设备时基本不改变原有设备,施工方便迅速;当更大容量用户环路建成后,HDSL设备可以转到异地使用。对于原来已铺设有铜缆到乡、镇及村的农村地区,HDSL方式对迅速扩容和开放数据业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2、多种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在有线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方便、建设速度快、维护费用低、受环境限制少、适合于远距离分散用户等功能特点,成为接入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是解决我国目前机线矛盾等问题的主要方式。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不允许敷设光缆,接入技术应优选多终端固定无线接入。服务半径10~30公里。
在城、乡用户线紧张的地区,用户的扩容也可采用无线技术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无线接入手段、PHS-WLL。
无线接入大体上可分为:
(1)现有移动技术的固定应用,如蜂窝技术和无绳技术;
(2)专为固定无线接入设计的技术;
(3)微波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适用。上海市区已应用一点多址无线接入系统开通电话、传真、数据等业务,农村地区也有较多应用。
采用移动技术或专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系统结构:与移动混合组网;单独组网。
(1)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即固定无线终端接入到移动交换机MSC。此方式可使运营者以同一系统结构服务于移动和固定的不同用户群;
(2)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结构,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动交换机。
这种结构是由PSTN/ISDN本地交换机来进行呼叫处理、计费和编号识别等。
当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与PSTN或ISDN连接时,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应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电话业务、电话新服务项目及非话业务。
(2)ISDN的用户综合(电信)业务、承载业务以及补充业务。
(3)微波一点多址技术是提供中低容量大范围覆盖(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用户环路技术。它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在水网地区和山区,每到夏季汛期,通信紧张的矛盾极为突出,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采用有线技术的农村使用,从目前的商用情况看,它的确是解决农村通信的一种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