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桃源县以“打造现代产业、建设幸福桃源”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严把入口,认真抓好项目审批
桃源县紧密围绕加快本县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环保服务。
一是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关 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五个坚持”和“十个不批”的要求,把好项目审批关口,严禁“三高一低”的建设项目进入我县, 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二是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于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给予全力支持,如桃源县工业集中区、桃源县文化体育中心等建设项目都在我们协助做了大量的工作后,顺利完成了项目审批工作。全年共审批项目107个,其中报告书4个,报告表21个,登记表82个;
三是认真做好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工作制度,依据各企业监测数据,结合我县污染控制总量指标,认真核定许可证数据,使企业认识到排污许可证的重要性。全年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03本;
四是积极开展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工作 制定了验收计划,明确验收时限。对常德市科辉墙材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大华机械厂改扩建项目、常德胜利化工有限公司差压余热发电和合成氨系统节能改造等十多个项目的环保验收工作进行了跟踪服务和督查。完成了桃源县恒通纸业有限公司每年12000吨再生纸改扩建工程、桃源县联宏塑电有限公司蓄电池组装生产项目、常德巨龙建材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30多个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二、强化落实,加强环境监察执法
一是深入整治重金属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进一步加强了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红十字会医院医疗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和指导,对创元铝业固废填埋场的建设进度进行了现场督查,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正待验收。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关闭了桃源县一正科技电源厂和三阳镇劲威电源厂,完成了联宏塑电和欣运蓄电池厂的专项整治工作,并通过验收,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台账;
二是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加强水质监测,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水安全。通过对沅水断面尧河、新河、水源亭三个断面的定期监测,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913个,与2011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三是扎实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成立了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宣传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在全县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有效防控环境安全隐患和污染事故的发生。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5人(次),对47家企业进行了104余次现场监察,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正常;
四是加强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的规范管理 加强杰新、胜利化工、创元电厂、中材等4家国控企业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省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一次。确保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正常,监控数据畅通、完整、有效;
五是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共处理来信、来电、来访投诉35起,调查处理率达100%,办结率达到96%以上,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答复人大、政协议案提案2份。
六是完善机制扎实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的筛选与分解,科学拟定年度削减计划,有效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落实污染物减排各项措施,把减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前,已经完成了中材常德水泥脱硝工程分级燃烧项目的验收;杰新纺织废水深度治理项目已经启动;完成创元发电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减排督查核查工作。同时,县政府将污染减排工作纳入2012年工作主要目标之一,完善对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县直部门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一票否决”考核内容,推行污染减排工作行政问责制。
三、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每年将生态县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及时部署和调度。2012年完成了5个乡镇、4个村的省级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工作;4个乡镇、4个村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村的申报工作;5个乡镇、9个村省级生态乡镇、村的申报工作;8个乡镇和所属73个村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编制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后续支持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的验收。桃源县龙潭镇龙潭居委会、龙中居委会和马鬃岭镇刘炎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均已完成建设,通过了县财政评审中心的财政决算评审,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验收申请报告,预计年内可以全部完成项目验收。2012年争取农村环境整治项目4个,专项整治资金370万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大同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淡漠、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那么,如何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大同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当前,要在树立理念、转变方式、推进治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大同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为万物之灵。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大同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全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着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
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推进完成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考核指标,加快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设,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的管理。重点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尤其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水项目;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我市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7.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4%。但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生态安全,采取更坚决、更强有力的措施,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水土资源,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要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四荒”拍卖治理,突出抓好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水保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同时,要抓紧编制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地下水监测和关井压采以及引黄水的配置等工作,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按期完成468眼井的关闭任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是推进工作的最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着力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招投标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二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明确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真正做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三要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四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水利建设基金等投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五、不断加快民生水利发展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继续抓好防洪减灾项目建设,加快中小河流的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提高全市防汛预警预报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解决规划内3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状况;要把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创新农田水利建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推进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尤其要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工程,不断增加水浇地面积,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抓紧修复河湖水系生态,绿化美化河岸湖岸,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河道治理工程,努力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六、努力构建法制保障体系
马培华说,人类社会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在制定面向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主席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举措,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马培华指出,中国自然禀赋分布不均衡,相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人口聚集的大中小城市,如何建设好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重大课题。多年来,国家林业局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创建森林城市、创造宜居环境已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马培华强调,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森林城市建设新的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主席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森林城市建设经验和发展成果,深刻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抓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动员各界力量投入到森林城市建设中来。希望与会代表围绕主题,深入交流,相互借b,共同提高,积极为推动全世界城市森林建设建言献策,也为中国森林城市建设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寻求共识,共同努力,让绿水青山遍布大地,让森林花园覆盖城市社区,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里,携手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新时代。
马培华就森林城市建设提出3点建议。一是要围绕拓展和改善城市间的生态空间,创新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要重点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等六大城市群生态空间的连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扩大城市群生态涵养空间。二是要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森林进城和森林环城,增加和丰富城市绿色元素。要充分利用城区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绿地面积和湿地面积,特别是要将城市功能腾退的土地优先用于建设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三是要传承、创新和弘扬生态文化,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增强居民对生态福利的获得感,建设遍及城乡的绿道网络、生态服务设施和生态文化载体,极大地丰富森林城市的人文底蕴。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发表书面讲话。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国际生态学学会主席休娜・迈尔斯、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主席安德鲁・贝纳特、深圳市市长许勤、希腊雅典市副市长亚历山大德鲁斯・莫迪阿诺在开幕式上致辞。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国际竹藤中心主任江泽慧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开幕式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主持。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天人关系”。在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中,儒、道、佛等各家学派均曾有过丰富精辟的论述。道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张天人和谐。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羊。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体”。而佛教禅学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在生态观E,佛家主张“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生存需要环境,生存需要能力,才能圆满实现生存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永恒价值,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市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市虽然欠发达和开发,却蕴含和保存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恩施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努力将恩施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民族特色鲜明、社会文明进步、在武陵山区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的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了奋力推进市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大力发展以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以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3%、54.7%、28.4%。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同构成和谐社会的物质精神基础,也是政治支撑和生态条件。稳步推进恩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符合人们内在需求的环境,使人获得稳定感、安全感、满足感和充实感。倘若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必将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遭到破坏。
二、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的速度。现实社会中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的灌输和生态意识的普及。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搞好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普及。要使每个公民将生态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把中小学作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宏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注重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品质。
2、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和落后工艺设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及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绿色富硒食品加工等生物资源产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工程,引导企业摒弃过去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成本,而忽视其生态成本的传统工业生产及其作法。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成本纳入企业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村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巩固壮大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土地肥力退化,加强植物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猪一沼―果、猪一沼―茶、猪―沼―菜“三沼”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同时,搞好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三是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全力推进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等重点景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将恩施市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围绕市域生态旅游发展,构建现代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把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使其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建鄂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要着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切实加强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等原生态植被保护,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高效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以沼汽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构建以森林植被为重点的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二是要着力搞好以清江河为重点的沟河塘库水污染综合防治,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突出抓好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三是要着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工程建设。
4、加大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力度,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制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要健全和完善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布暑、推进,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公众参与,凡是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要实行听证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贡献者获奖励、多消费者多交税的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四是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和金融信贷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三、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文明体系,它们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而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要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大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2、注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向。生态规划的编制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着重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人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六大体系入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框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立足市隋、讲求特色、注重创新。恩施市要力争在“十一五”末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这是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和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也是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尽的历史职责,更是对中国林业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现代和谐林业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仁化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总体目标,抓住造林绿化有利时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今年的造林绿化任务,努力打造绿色屏障保护基地,有力推动了该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林业的科学发展。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没有自然生态,就没有生态文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由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农田、草原和城市等6个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据科学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99%,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是处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一部森林的变迁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将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破坏自然、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根基,失去未来,失去一切。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2.1 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林业持续发展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的功能在不断拓展,林业的效益在不断凸显,林业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必须进行适时的解放和转变,使我们的生产关系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应该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比如其他一些城市提出了林子上山、项目上山,在对项目建设前后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山林进行综合开发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很少。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实现林业由单一的生态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植树造林为主要任务,全力构建林业的三大体系,努力拓展林业的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日照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采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突出抓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补植、完善,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其次,抓好生态廊道网络工程建
设。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等各级廊道两侧分不同情况建设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的绿化带。第三,抓好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和城郊环城防护林带建设,在城市周围的宜林地,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森林公园。第四,抓好村镇绿化工程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努力打造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林业法律法规建设,创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加强普法、执法工作,推动林业走法制化快车道。
2.3 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整合林业科技资源,构建林业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力量,采取科研攻关、科技示范、科技创业、优化产业链、加强培训、强化基础等多种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林业生产水平,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提供持续动力支撑。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森林建设的技术含量仍较低,生产周期长,经营相对粗放。因此,应尽快构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重点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木本油料植物筛选及繁育、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控、林地生产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创新,全面调研、系统总结不同地区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森林监测与评价,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对策的研究, 让森林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森林结构调整、创新林业发展投资体制
全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盘活现有森林资源,采用有偿转让林权,依法开发森林和林地矿产资源等方式,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森林、林木所有者可以将其拥有的森林资源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后作价抵押、入股、转让或出让。支持广大林农、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林业,拓宽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渠道,使商品林建设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投资领域。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开拓林业投入新渠道。进一步明确林业投资、管理和责任主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类景区的业主既是对森林管护的责任主体又是促进发展的投资主体,业主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多年来,我们重造林轻经营。近几年,国家林业局把森林经营的内容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提升森林质量。但是,在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是不够。特别是经过多年造林,剩下的林地条件越来越艰难,人工林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不稳定的问题比比皆是,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同时,在一些有潜力的现有林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森林质量,显著增加碳汇能力,这是值得大力推进的工作。
2.5 在弘扬森林文化中提升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森林文化,以森林文化引领现代林业发展,要在生态建设中注入人文理念,彰显历史脉络,强化文化符号,让生态更有底蕴、森林更有
内涵、人民生活更有品位。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仁化林业部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全县绿化造林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县林业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规划,积极推动省道、韶赣高速两旁生态景观林带工程示范点建设,全面完成了1950亩的建设任务,得到省市林业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乡镇、农林场为单位组建管护站和管护大队,建立护林联防队、义务扑火队和防火突击队,进一步加强了106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封、管、造”,确保国家和省级3300多万元生态林效益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大力实施低产林改造工程,对全县现有的低产林有计划、分年度进行改造,去年完成迹地更新造林3.0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81万亩,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不断提升“林业生态升级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 “万村绿”工程示范点建设,种植了乐昌含笑、香樟等10多种珍贵阔叶树大苗3万多株,有9个乡镇创建为市森林生态示范镇,高标准建设了3个“万村绿”省级示范点,完成珠防林、北涵林、生物防火林、绿色通道等一批造林工程1.6万亩,组织义务植树造林3.8万亩。目前全县已建成106万亩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114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23.9万亩珠江防护林、20万亩速生丰产林、1.5万亩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60万亩竹类绿色长廊。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林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切实承担起我们的重大职责,不折不扣地完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