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宇鸣、李淑斌、肖植文、刘振环 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2011
[2]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胡月明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概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
[3]张晓辉、李汝莘 法国的精细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 农机化研究,2002
对于新闻事业来讲,满足群众的需要是其生存的基础和改革的动力。而县级电视台的主要受众为农民,所以首先需要关注农民的需求,以便取得更好的发展。作为县级广播电视管理单位,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一些关注“三农”问题的新闻,以便使当地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继而确保全县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农业科技新闻就是为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而制作的新闻报道,在县级台新闻节目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注重农业科技新闻的发展,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需求,并发挥县级电视台的重要作用。就拿广东县级电视台来讲,受众主要分成两类,即本地区农民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份子。而知识份子群体显然更乐于收看香港电视台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当地农民群体则更加关心当地发生的事物和农业发展问题。此外,农业人口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知识份子。因此,县级电视台应该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新闻,以便获得更好的收视率,并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2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在制作农业科技新闻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农业科技新闻内容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科学性,其次才需要按照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编排。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需要将科技成果的特征和意义准确反映出来,并且精准的引用专业术语和科研数据。比如应用范围、增产幅度和科研水平等科技成果特征,都需要在新闻中一一罗列出来。此外,要尽量避免使用国际先进等词语。另一方面,在进行新闻的通俗化处理时,修辞手法的应用不能够脱离科技成果,以便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
2.2通俗化原则
就目前来看,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多数是文化素质有着较大差异的农民,所以通俗易懂就是农业科技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利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报道,可以使大众更容易掌握需要传播的农业知识,继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制作意义。而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完成农业科技新闻的制作,则需要新闻策划人深入到民间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继而将复杂的农业知识通俗化。
2.3新闻性原则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农业科技新闻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实际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时间较长,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具体的新成果、新品种或是新技术。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策划时,需要及时进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的报道,以便使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此外,为了及时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成果播报出来,还需要对涉及农业新成果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报道,以便使农业新闻报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4适宜性原则
就实际情况而言,不同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时,需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需要与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并且需要指明科技技术的适用范围,继而避免给当地农民带来误导。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所以报道应该与当地的气候变化相适宜,以便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每个农耕季节到了之前,县级电视台都可以预先报道一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巧,以便为发展当地农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外,不同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同的政策法规,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需要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3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策略
3.1增强新闻的科技含量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需要承担起帮助农民树立科技理念的责任。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县级电视台则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新闻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并报道一些当地的农业大户丰产丰收的经验,以便加强新闻报道对农民群体的影响。比如,韶关市曲江区广播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新闻《曲江区花生分段机械化收获试验成功》,预计5年内,曲江区花生机械化收获水平将追上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不仅对农民产生不小的影响,同时也成功传播推广了农业科技,收到良好的反响。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定期邀请有关的农技专家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讲解,以便使报道的针对性得到增强。此外,在农耕时期,县级电视台还可以联系专家进行现场报道,继而更好的普及农业生产知识。
3.2迎合当地农民的喜好
想要使稍显枯燥的农业科技新闻获得更多的农民的支持,县级电视台就需要采取迎合当地农民喜好的播报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播报时,需要尽量使用通俗语言,并利用比喻等手法将数字形象的表达出来,以便为农民提供能够看得懂的农业科技新闻。就拿广东来讲,白话、客家话是当地流行的地方语言,并且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所以,广东县级电视台可以适当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播报,并加入一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以使新闻信息的交流更加方便,继而获得当地农民的支持。
3.3采取快捷的播报模式
在对农业科技新闻进行采编时,应该采取快捷的播报方式。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长篇大论的农业科技新闻将显得格外枯燥,并且难以突显出文章的重点。所以,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有用的农业知识和内容,需要将新闻报道的篇幅尽量缩小,并且完成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农民群体的作息十分规律,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农业科技新闻。因此,采用农业科技新闻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定时段之内,以便及时将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
3.4增强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由于受众对象是农民,所以农业科技报道需要与该地区的农业密切相关,以便增强报道的实用性。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到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以便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继而结合生产实际完成新闻的编写。另一方面,在采访农业科技专家之前,需要先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以便使采访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此外,需要播报一些与当地生产,特别是与现在流行的农业生态旅游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农业科技内容,以便切实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增收、家庭农场果园转型发展提供指导。
4结论
关键词:4G网络;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效率
引言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新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其每一次变革都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在整个国际通信领域中,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最大、发展空间最广。4G网络技术相比3G网络技术有着巨大突破,无论是智能应用上还是信息数据传递上都远超于3G网络技术。由此可见,4G网络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张。
1 4G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
1.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该技术作为4G网络技术中的核心,是一种多载波并行系统。相比传统的均衡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结构更加简单,应用也更加方便,能够有效降低4G网络应用与开发成本,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非常灵活。该技术将信道分成多个正交子信道,通过将高速数据信号转变为并行低速的子数据流,之后在各个子信道中进行传输,从而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与此同时,OFDM技术具备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从而将原来的频谱效率提高到2倍,并且该技术的抗干扰能力也非常强。在数字传输过程中,码间干扰作为主要干扰因素,较强抗码间干扰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应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OFDM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也能够加强通信环境,降低其他的频率干扰。
1.2 移动定位技术
4G网络技术就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在整个4G网络系统中,移动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从而测量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之后通过相应的终端进行计算,从而实现信息数据与终端地理位置之间的联系,实现定位。通过采用移动定位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给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质量。通信方式主要是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实现的,因此,在分析移动定位技术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移动终端支持。由于每个小区都具备独特的标识符号。当移动终端进入到某一个小区时,就会实现的小区网络注册,这时移动终端就会获得小区网络信号,4G网络系统根据小区标志号来对移动终端位置进行定位。
1.3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指在信号接收端与发射端分别采用多个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这些电线主要是用作信号发送与信号接收,从而改善通信质量。该技术能够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在不提高天线发射功率与不增加频谱资源的前提下,从而提高信道容量,甚至是成倍增长。在整个4G网络中,采用该技术能够实现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从而提高的信输出效率。其中,空间分集主要用作发送、接收、发收分集信息。在接收端通常采用多个天线,并在天线两端采用多元天线阵列,从而缓解信号衰减的问题。空间复用能够在增加额外贷款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率来提高信息数据传递效率。也就是在高信噪比的环境,采用空间复用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信道容量。
1.4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通常使用于数字信号处理,也就是在硬件系统中通过编程的形式实现多种功能,从而实现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实现不同的业务功能以及硬件功能,相比硬件无线电技术可调整性更强,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再者,出于成本考虑,软件技术能够有效替代昂贵的硬件设施,不仅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同时也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功能。软件无线技术能够打破硬件技术对环境的要求,该技术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并且不会存在线路、设备老化问题。并且,软件无线技术在维护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其说维护不如说升级,通过对系统升级从而实现技术上的更新,大大降低了技术更新费用。软件无线技术能够将不同形式的通信技术联系到一起。虽然4G网络结构形式更为复杂,但通过融入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 4G网络发展应用趋势分析
2.1 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
4G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快,并且传输稳定性更强,只有这样的网络才能够适应庞大数据的远程教育,保障学生在查询网络学习信息时,不会出现卡顿问题。在信息时代下,实现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人们对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采用4G网络技术,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流途径,从而限制学生的学习范围,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很多科技产品都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在当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断普及的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得知识,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再加上4G网络技术的出现,其传输速度与接收速度能够有效满足远程教育的需求,学生通过在终端中观看视频、文字从而不断拓宽知识广度。
2.2 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可以说4G网络技术应用最广的领域就是智能手机。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青少年,该人群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高达98%以上。智能手机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发展,其功能性广受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其中就包括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在3G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其有限,无法实现多个功能的网络需求,但在4G网络技术中,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对网络传输速率需求,并能够实现信息功能之间的双向传递,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性的服务,根据手机使用环境、时间、背景等因素,能够实现智能信息推送,从而大大提高了智能手机的“智能性”与便捷性。
2.3 4G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随着4G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该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采用4G网络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信息传输效率,同时也能够通过终端构建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多种服务功能。在4G网络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例如采用查询功能能够在网络中搜寻相应的生产技术与理论知识,从而通过4G网络技术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再者,现如今的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发展到了新高度,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对农业区进行精准定位,实现农产业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我国农产业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的4G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应用4G技术不仅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性,同时也能够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虽然4G网络技术在未来会变成过去时,4G+和5G技术也正在研发中,但4G网络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涛.4G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前景探讨[J].信息通信,2013(01):49-50.
[2]姚志刚.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5(08):75-7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调查问卷;建议
一、研究背景
1、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从获取信息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是加深二元结构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目前,商务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的渗透不断扩大,使用率得到一定提升,可见农村电子商务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3、研究意义
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山地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与外界信息沟通较为闭塞,与此同时麻坪镇农特产品、旅游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必定能在日后作为麻坪镇发展建设的有力工具。在电子商务开拓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是发展麻坪镇乃至中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闭塞的问题,为农业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其次是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尽量在销售方面缩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互联网能为农村提供这一交易平台,帮助农民主动地选择有利市场进行销售;最后是方便麻坪镇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在交通较为不便的情况下,拓宽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创新了购物方式,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居民生活。
二、问卷数据分析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
1、麻坪镇互联网发展及使用基本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以得出,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表明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然而综合历年来的趋势来看,当地上的互联网普及率明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知,不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占比最大,为46%;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次之,占26.7%;听说过但没有尝试过的人数,占25.5%;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的人数占比最少,为1.9%,这些数据说明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3、麻坪镇人口构成特征
由统计数据得知,麻坪镇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最大,为86.8%,这部分人口多为留守人口,农活较多,没有时间接触网络;同时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而高学历水平占比极小,这部分人口知识能力水平所限,掌握不了网络的使用;再有当地年龄区间为4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口中接触网络的人数比例非常小,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年龄相对较大,思想保守,没有多少上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网络带来的便捷。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该地区的目前互联网发展状况较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4、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受生活作息规律的影响较大,网民多在农闲休息时间上网。麻坪镇居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居多,过多的农业生产活动说明农业占据了农民大部分时间,导致农民上网实际的减少。同时,当地网民在家上网的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比例较大,占上网总人数的72.7%,并且绝大多数的网民选择手机上网(占到80.7%),几乎没有人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说明上网设备比较单一。当地居民上网的频率较高,有52.8%的网民是几乎每天都上网,19.9%的网民是每三天上网一次。这一数据说明当地的居民对网络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5、麻坪镇网络设施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得知,麻坪镇的网民以使用4G和3G手机网络信号为主,主要以4G信号为主,占到了84.1%,使用的月流量大多数在100M以上,占到了69.6%。从使用有线网络的网络用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网民每年的网费大体在500-1000元这个范围内,相对于当地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来说,这个价格有点略高,但只有4%的网民对网速感到满意,说明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较高的网络费用并不匹配。
6、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由数据可得,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只占到26.7%。在使用网购的网民中仅有10.3%的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达到了一周一次或更多,说明麻坪镇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再者,有57.9%的网民有明确的购物需求时才会网购。据此可以看出,当地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总体不高且消费行为相对理智,目的明确。由于麻坪地区多山,交通不方便,快递服务沉淀不到位使得网民对物流产生不满。据统计数据得知,在所调研的网民中,对于发快递方面,59%的人表示“不可以方便收到快递,要到指定地点才行”,占比最高,其次认为可以叫到家的人数较多,占比24.8%;认为几乎不能叫到快递的人数最少,占比5.1%。进一步说明了该镇的物流体系不完善。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1、积极拓展农村网络市场,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
我们注意到,当地的网络设施建设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对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地的网络发展还是较为缓慢。所以我们建议政府的注意力还可以放在扩大网络的覆盖率,降低网络的使用门槛。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可以推出使用农村市场的网络设备。此外还可根据当地网民的上网习惯,运营商可以设置专门的适用于农村生活作息习惯的网络流量优惠时段。
2、转变农村网民网络使用方式,凸显网络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据调研情况可知当地的网民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网络应用也以娱乐类和社交通信类为主。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培训农村网民。正确引导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农业生产,学习丰富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使该地区的网民的网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娱乐,能够运用网络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便利。
3、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
在调研中,一些农户提到,对网络并不了解,害怕上当受骗,据此我们认为政府可以与电商等相关部门积极协商,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列网络知识讲座,例如防止网络诈骗,网络购物流程讲解等。电商可以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解答农村网民的疑问,帮助他们走进电子商务,了解电子商务,接受电子商务。
4、加强农村地区的快递建设,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当地参与过网络购物的网民,很大一部分对于当地的物流是有怨言的,我们也了解到,当地仅有中国邮政一家可以提供快递服务,大部分网民需要去县城的指定地点才可以取到快递。我们建议政府加大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为快递网络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快递公司和电商对此类的山区,可以实行特殊的政策。
四、结语
通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现在麻坪镇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麻坪镇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且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其互联网发展前景可观。当地居民结构特征方面多为小孩及老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其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都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限制。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居多,用电脑、手机上网用户需求少,市场很小。由此带来的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又很难带动当地互联网基建建设的投资。当地的物流体系不健全也限制着互联网及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当地政府及电信部门能运行商已有了非常有规划、适用的发展方法,分析清楚原因,对症解决,运营商与当地合力,再有电商把握好方向时机,当地互联网与电商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李铎,王茜.农村电商成平台新蓝海,六成订单来自移动端[N].北京商报,2015.4.9.
[3]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书[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4]徐方.农村互联网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59-60.
[5]李伟.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关键性问题分析与机制创新创建研究[J].现代交际,2013.10.6-7.
[6]陈锋.互联网在“三农问题”中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7]张宝芳.农村网络的普及意义及发展途径[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7.94.
[8]刘伟.破解农村互联网发展主要制约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2)100-102.
[9]魏甜.电子商务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及建议[J].经贸实践,2015.07.94-9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发展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气候缺陷
农业种植与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黄陂区位处我国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临近黄陂南端,北部依偎着大别山南麓,水域和山脉构成黄陂区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的地势。黄陂区水资源并不缺乏,无愧于百库千渠万塘之雅称。
黄陂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黄陂区多种植水稻,气候特征无疑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当然利弊相依,黄陂区虽多降水,但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也是个致命的缺陷,农作物生长不稳定。冬春季节寒潮天气使水患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其不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不断向城镇流动,是我国现存的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很多方面矛盾。
黄陂农村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惜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城镇打工谋生。在给家庭增进经济流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白叟幼儿留守于农村,家中劳动主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而往往留守于黄陂乡村的老人与小孩,并不具备足够的务农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农田因缺少人手垦植而被遗弃至荒芜,农业产量也因此直线下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缺少青壮年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向农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也因缺少劳动力而无处可施。
(三)农业技术落后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环境下农业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黄陂农业产量增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环境下的黄陂仍然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耕作辛劳,生产效率低,农业器具也是沿用的传统的人工器具,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还很落后。
二、生态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黄陂经济与需求的大飞跃使传统农业也向生态农业转变着,农业信息化也就应运而生。
社会信息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农业信息化是其分支,农业信息化是黄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又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上升与革新。农业信息化的来源是农业电气化,根本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条件,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
农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黄陂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因素的产生,人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等,由此,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农业信息化趋势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黄陂在传统农业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及时防治,减轻农作物受病虫害干扰,同时合理适度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环境,现如今黄陂区已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系统。黄陂同样也引入了遥感技术,实时检测自然灾害,成功统计农业资源。引入气象卫星预测多变的天气状况,让农民能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农业信息化使生态农业得到保障。
三、生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农业正在由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到提供安全食品转变,象征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的娇子。黄陂区若想有序的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增大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和黄陂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黄陂现代农业是一个拥有产前、产中及产后三大领域的综合产业,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次,黄陂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通过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产品和知识型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黄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对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黄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就:
1. 该地依托其发达的网络系统,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有效的消除了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农产品等方式。
2. 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黄陂区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同时将农村市场负担得起的品牌手机引入黄陂农村供普通老百姓使用。
3. 通过一流的网络业务,创建“农信通网络平台”,进而来搞好信息工程,用信息来帮助该地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4. 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周到且实用的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受益。
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对黄陂区的启示
(一)缺水少地也能做好生态――以色列
以色列属于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而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应用了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使该地农业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
黄陂区虽不缺水资源,但在冬春季节水旱现象也时有发生,若能采纳以色列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定能应对季节性水旱问题,农业作物也能得到稳定生产。
(二)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生态农业的观念,德国人严谨的习惯在农业上也有充分体现,他们对农业化肥有很高的要求,不使用有害农作物生长的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代而取之的是机械化大规模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附加原料全部来源于纯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物。
黄陂区地处我国东部平原,土壤较为肥沃,但近期由于过度的耕种开发黄陂不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性化沙土化的现象,学习德国绿色耕种,绿色加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黄陂生态农业模式化,构建标准体系,需搞清楚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构成,尤其是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变化。
五、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随着黄陂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新兴组织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黄陂经济飞跃增长
需求决定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预测,所以是否能够掌握黄陂周边地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市场信息就显的尤其重要。
由于黄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农产品市场信息很难及时掌握 ,导致农产品严重滞销。为了避免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再次发生,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知晓市场供求信息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服务系统得到完善
一个成功的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及时知晓、完全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频繁的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近期农业市场的大致走向。农业信息化将帮助农民更好的做好农业安排,生产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可以让农民们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以便于做更好的调整。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解开了不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症结,生态农业的完善同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持久推动。
在现代信息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耕地资源等传统农业经济因素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黄陂区大力施行的O2O模式,繁杂的生态农业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 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2]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