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中国国情;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17 -04

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增加一倍。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17%。此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这些说明,在21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2016年国家将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正是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危机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文献述评

(一)国内文献综述

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2014):中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急需扩大。吴婷婷(2014):在中国建设集中性养老住宅具有一定可行性。孙海燕、夏立平(2013):我国的养老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满足高龄老人晚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马海燕(2014)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蔡吉梅,马佳(2014):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二)国外文献综述

1. 独居型方面

美国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其中独居型是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

2. 混住型方面

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为混住型社区。

3. 新型的多代居模式方面

多代居模式在德国已经正式建造有500个有官方记载的多代居,仅柏林就有超过100个此类项目。

4. 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方式,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

5. 政府的作为方面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二、当前人口老龄化下各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其优点是: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解决困难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四是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

其缺点是:

但是,一方面,多重原因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创新。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先把拥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然后定期从抵押机构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养老方式。

其优点是:

以房养老使产权价值得到极大发挥,也使得家庭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缺点是:

一是传统文化差异。二是房价走势未料阻碍模式预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是现实国情。四是政府扶持不足不利于模式实施。五是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正处改革阶段。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指在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养老。

其优点是:

(1)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5)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

其缺点是:

(1)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2)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大致包括三类:(1)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2)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

其优点是:

解决了老年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长期住院治疗的困难,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五)社区养老

社区型养老是指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

其优点是:

它基于关注老年人的权力和尊严的新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意志,其最大优势在于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保持代际关系的完整。

三、假设提出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国家的持久繁荣离不开人才的不断输出,因此养老问题是国家发展中必须面临也必须妥善解决的。优秀的养老模式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性发展。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也将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与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收入的影响很大。

假设2: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先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确立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希望父母得到的养老方式的相关性,再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因为个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可能会对养老观念产生影响,而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可能的影响因素可能反映了个人对养老问题的某些担忧或者期盼,同样可能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故本文选用这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样本选择与检验

1.样本选择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经费承受能力等推测,我们的样本选取应较广泛,因此我们选择通过在网上调查问卷,迅速地让更多的个体和不同群体接收到调查问卷并及时地获得反馈。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更方便高效地进行后台数据统计和分析。此次

2.相关性分析

将父母选择的养老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图可知,希望让父母养老的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存在明显相关性。从问卷看出,大多倾向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尤其是希望自己的养老方式,其次是居家养老(和父母一起生活)。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274,同时显著性大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可以判断两因素不具有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基本每个年龄段都对养老问题表示关心。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601,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月收入越高,能够越好的实现对父母的养老。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474,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家里月收入与选择父母的养老方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家里收入不同父母的养老方式也相应的不同。

3. 回归分析

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无法量化,各种因素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各种因素对于某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数据处理上,因为本文中所用数据均为问题选项,无法获得年龄、学历和收入等准确信息,同时考虑数据样本量的限制,在回归中将选项转化为0-1虚拟变量。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记为“0”,40岁以上记为“1”;学历在本科以下记为“0”,示本科以上记为“1”;收入在5000元以下记为“0”,5000元以上记为“1”。

本文将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的选项“资金困难”“设备落后”“人员不足”三项记为“资金问题”;将“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公众支持”记为“外部支持”;将“内部制度不完善”记为“内部制度”;将“交通落后”“环境差”和“其他”记为“其他问题”。

本文将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选项“政府”和“法律环境”记为“政府层面”;将“公共支持”和“媒体”记为“社会意识”;将“养老机构自身”记为“养老机构”;将“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记为“其他因素”。

本文借鉴明瑟方程,设定如下方程形式对养老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Yanglao=β0+β1age+β2edu+β3income+βX+u

其中yanglao为0-1变量,表示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age表示年龄,edu表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income表示家庭收入水平,X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样本中父母养老方式中不含机构养老的样本,父母和自己养老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如下表5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只显著影响父母的养老方式,且对居家养老有正向影响,而对以房养老有负向影响。可能是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父母在生活中将遇到更多不便,偶尔看望父母并不能够解决日常问题,此时居家养老能够更方便的照顾父母。而自己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基于自己年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考虑,并不会受年龄的影响。

上表显示学历对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的选择都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多的基于家庭条件、养老机构现状等现实因素的综合考虑,个人的学历会对思考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现实因素,所以不能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

收入同时影响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但收入增加,显著负影响自己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而不对父母的居家养老概率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时,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子女可以采取其他养老方式而减少不便。而社区养老模式不仅可以避免子女同住造成的不便,更能通过社区平台,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环境,所以在收入增加时,对父母和自己选择社区养老模式都有正向影响。

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即从被访者的角度来看待养老机构的存在哪些问题。如对养老机构存在的资金问题更加关注,说明自身可能不能完全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也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即与以房养老的模式间存在负向关系。

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只需要考虑当前情况,更需要综合对长远发展的考虑。在上表中,对养老机构本身的考虑并不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更多的问题存在于机构之外,关注机构本身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社会意识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会更多的引发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老年人。而传统来看,居家养老能够更好的关心老年人,这可能是为什么社会意识崛起会正向影响居家养老的概率。

四、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层面

面对白潮的席卷,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加,未富先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上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出生率死亡率降低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于人口的迁移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家庭养老的模式正逐步改变。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提高,而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又普遍偏低,现有的养老保障水平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很容易产生养老金不足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养老资源利用率低

机构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一些养老机构只是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终选择入住;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偏爱,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等。一方面是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满,养老机构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意识

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由于远离自己生活过的街区, 平时难以与亲人见面, 心理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

五、相应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统一规划,完善相应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改变目前许多地方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统筹社会资源, 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同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相关各方的职责要求,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设施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参考欧美等国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措施,提高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促进高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定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权益,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坚持阳光、透明、公正的原则;定期进行反馈调查。

(二)注重精神养老,完善服务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

应当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全面推广精神关怀与心理咨询,加强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务。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引入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定期专业培训;在教育工作中开设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规范队伍;制定衡量养老服务水平的评估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三)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设置社区居家养老专项保障基金;社区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捐助、社会慈善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广泛筹集各类财物,积极用于养老建设;家庭方面,将老年人子女和亲友馈赠的财物,适当地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学习西方国家,调动社会的力量,包括私人部门、志愿者、慈善机构,倡导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敬老院、进社区关爱老人等活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老敬老、扶贫济危等优秀美德;完善社区志愿者、义工激励机制。只有将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养老事业才能继续发展。

总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现行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和人们的传统观念制约选择。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统一规划,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发展专业队伍建设注重精神养老和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完善监管体制的同时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吴婷婷. 日本“集中性养老住宅”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孙海燕,夏立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商,2014,(34).

[4]马海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前瞻[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5]蔡吉梅,马佳,张忆雄,杨晓苏,宋曦玲,邹焰,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

[6]梁普洋. 新加坡财政扶持养老模式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商,2014,(26).

[7]乔琦,蔡永洁. 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J]. 建筑学报,2014,(02).

[8]惠婷.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

[9]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10]陈友华.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人口学刊, 2012,(04).

[11]颜琳. 论政府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责任[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05).

[12]王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34(4).

作者简介:

吕似玮,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徐雯君,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董轩,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专业;

丁鹏飞,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专业;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现论文状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足,从而提出需要完善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点,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

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

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

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3.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超过1.3亿人,随着1950年出生高峰的人即将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减少2900万左右,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有相当一部分岗位,面临着人员短缺,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4.地区差距较大。中国主要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工业区,以中国25%的人口创造了85%的中国财富,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能力。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78.2%和62%。西部比东部整整落后21个百分点。2001年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高于80%的地区有12个,其中9个为东部地区,3个为中部地区;超过90%的地区仅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浙江和北京;低于20%的地区有9个,除海南、湖北外,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不到50%的有、贵州和宁夏。由于西部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使得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在西部工作,造成了西部高学历人才紧缺,东西部人才结构差别加大。城乡人力资源也很明显,城镇人力资本积累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目前至少有1.2亿人流入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

四、制定人才的长远发展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引进人才的成熟度和人才的自己发展计划,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晋升机会。对于引进的人才,应考察是否真有才华,对于才华出众、事业心强的人才应及时提拔委以重任,拓展其发展空间。因为专业的原因,未能表现出其才能的,实施高层次人才“自我开发”计划,使其符合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设计自己,培养自己。管理者应充分听取人才本人的意见,按照高层次人才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应当引入建设性人事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轮换机会,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不断丰富各类人才工作的多样化,使人才感到职业更富挑战性,努力使员工感到为企业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人才是企业的资源,而且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源。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社会变革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长期学习,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更有利于人才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结合,使人们在组织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从而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比较研究是探讨我国企业管理方向、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一条捷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各国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总结经验教训,评价他们的优缺点,揭示企业管理的规律性和学会善于利用这些规律,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企业实践,“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是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益;二是加大人力管理投资,提高企业员工满意度;三是战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竞争将是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对质量和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和企业持续成长的角度来审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全盘考量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不遗余力地争夺、培养、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并借此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账问题;名义账户制度;适用性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于2005年建立个人账户,确立了部分积累制模式。在个人账户建立之前,已经退休的那部分人时没有个人账户的,这部分退休后,要补齐已退休职工(即“老人”)的养老金;另外,制度改革前就已经参加工作,存在积欠的空账。“老人”退休后的待遇给付的解决方法已经明确。但在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的基金本应该彼此独立运营,且禁止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但由于巨额的转制成本,仅依靠社会统筹部分仍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管理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没有严格分离,导致个人账户被挪用,甚至成为空账,参保者的个人账户资金额无实质性积累。

二、名义账户制的含义及优缺点

1、名义账户制的含义

名义账户制又称为名义缴费确定型养老金模式(简称 NDC 模式)。它集现收现付制DB计划与基金积累制DC计划于一体。参保者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只记录下缴费额,个人缴费的增值受经济增长率或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名义利率的影响。参保人退休时的养老待遇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多少,其待遇还会受其记账利息和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的影响。

2、名义账户制的优点

(1)较好地解决转轨成本的问题

该制度在筹资模式上是现收现付制,所以当期筹集的养老金可以用来给付当期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养老金的支付压力相对来说得以减轻。名义账户的逐步积累可以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开拓资金收入渠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做事个人账户。

(2)该模式是现收现付式的融资和积累式的给付的结合

首先,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相关联,并且个人账户制度本身透明度高,对参保者缴费具有激励作用;其次,基金积累额少,没有投资风险,也无基金遭遇通货膨胀之忧。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国家,其资本市场现状与该制度模式很匹配。

(3)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名义账户制本身就涵盖三个部分,首先是非积累型,其次是确定缴费制,最后是精算型的,因此从其本质上来看,在设计制度时必须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的变化,针对这些预期的变化设计财务平衡机制。

3、名义账户制度的弊端

(1)影响人们对制度的信心

名义账户只是记录金额,没有实质的资金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民众造成不信任感,进而影响缴费金额,不利于制度的持续运行。

(2)财务的稳定需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名义账户的长期实际运行来看,财务的稳定需要付出较大的代际,一方面需要提高缴费率,另一方面则需要降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否则个人账户下的财务稳定性很难实现。李珍教授指出“养老保险财务的可持续性的评判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上收支平衡,另一个则是包含合理的负担水平和合理的替代水平”①。

(3)共济性差,再分配效果较弱

名义账户模式下,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有很大关联,所以其共济性差,在瑞典有“最低退休金计划”作为保障,否则就会造成收入的不公平现象。

三、名义账户制对中国的适用性

1、有助于解决转型成本问题

名义账户制下,个人账户本来就是只有记账金额,符合中国目前个人账户的运行状态,并且是制度本身不要求做实个人账户,有助于解决我国转型成本问题。

2、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与 OECD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投资产品少,抵御风险能力不足”②,也就是说如果做实个人账户,做实后的资金如何投资也是问题,如何切实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了问题。名义账户制对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太成熟的国家具有吸引力,因为其对于金融市场的依赖少,可避免一定的操作风险。

3、灵活选择退休年龄

“灵活的退休年龄选择对于我国来讲,也可以将已经退休人员依然在工作的工资纳入到养老金缴费中来,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缴费的范围,并控制了给付的范围和时间。同时对于退休年龄的选择,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讲会带来更多的灵活和自由,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适应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状况”③。

四、结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至关重要,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不能盲目学习,要立足国情。瑞典实行名义账户制具有一定制度基础:具有“较大的盈余储备”④,并且以强有力的职业年金计划和“保障养老金”作支撑,完善的财务“自动平衡机制”。因此,我国不可完全复制瑞典的名义账户制。根据联合国人口数据预测,我国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在老龄化程度如此严重的时候,该制度只能是作为一种发挥衔接功能的制度,若长期实行,则很难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郑秉文认为名义账户制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⑤。但我国应该更多的应该学习别国的技术,而不是照搬制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勤,陈柳钦,名义账户制与养老金个人账户改革:理论、经验与推断》[J].《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5期.

[2]李珍,《关于社会保险私有化的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第2期.

[3]李珍、周艺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瑞典模式”――瑞典名义账户制度解决了什么?[J].《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4]房连泉,瑞典名义账户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J].《欧洲研究》2008年第6期.

[5]郑秉文,以“名义账户”制实现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6-17.

注解:

①李珍,《关于社会保险私有化的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第2期.

②③张勤,陈柳钦,《名义账户制与养老金个人账户改革:理论、经验与推断》[J],《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5期.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构养老 服务人群定位

一、现行养老机构的概述

(一)养老机构定义

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通过为入住老人提供住养服务,进行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目的。

(二)现行养老机构的优缺点

养老机构基本上是面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放的,为他们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据调查显示,对于养老机构有哪些优点这一问题,多数老年人认为入住养老院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的照顾,可以方便就医,以及和同龄人居住在一块容易沟通,还有老人认为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还可以避免和家人的争吵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好等。

养老机构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现行的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因此现在养老机构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院的收费太高,没有家庭温暖,还有老人认为养老院里老弱病残集中,容易产生压抑感。还有部分老年人觉得养老院里伙食差和卫生差 ,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标准。

(三)养老机构服务人群定位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2050年)》,到2015年年底,青岛市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0%,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35年,青岛市老年人数量达到峰值,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35年到2050年,青岛市的老年人数量将进入一个平台期,因此对青岛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刻不容缓。

只有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意的养老机构,使之愿意入住,才能较好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这就需要对养老机构进行定位,使其在各方面达到老年人的要求。同时对养老机构进行定位也可以为养老机构节约成本、提高利润、改善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养老机构服务人群进行了定位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养老机构服务人群的定位

(一)根据服务人群是否能自理进行定位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重度失能老人属于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全靠别人的扶助。半失能包括“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的,是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二)根据服务人群年龄进行定位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70岁老人几乎全部不同意进入养老机构安度晚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这应该是由于他们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即“养儿防老”的思想,觉得子女就应该照顾老人,如果不照顾老人就是不孝的行为。除此之外,人年龄大了以后更加需要家庭温暖,他们觉得养老机构里的护工再好也不会比自己的儿女照顾得舒心。

从调查问卷中还显示,47至70岁的老人对于养老院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因此我们应该从47至70岁的老人入手,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让47岁至65岁老人将其父母送入养老院,帮其照顾老人,减轻他们的负担;让60岁到70岁的老人思考自己要不要入住养老院,减轻儿女的负担。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时之间很难改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积极的方法,如组织老人们参观养老院,一天体验入住等活动逐渐改变其观念。

(三)根据服务人群年收入定位

根据今年刚刚统计出的全国各大城市平均工资数显式,青岛2014年平均工资为3925元/月,位居全山东省倒数第一,因此青岛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不高的。工资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老人们可以接受的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收入5万以下的人群不赞同去养老院的人数占44.4%,25%的人持比较中立的态度,他们中很多人表示自己的退休工资根本不够交养老机构的服务费。年收入在5万到20万的老人比较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他们有这个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过多的钱去请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保姆。年收入在40万以上的人群,具备请保姆在家照顾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还是比较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

对于年收入在5万到20万的老人是民营养老机构要大力争取的,他们可以交得起服务费,对于在养老机构安享晚年不是很排斥。对于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老人,公立养老机构需要承担起责任,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老人在无人照顾、失能、与子女关系不融洽等情况下可以入住。

(四)根据服务人群的工作类型进行定位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收集我院从2006年1月到2009年6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2 例,采用3 种内固定方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66 例患者经治疗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2 年。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15 例。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疗效较好。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Gamma钉;加压螺纹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近年来,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手术治疗具有能使骨折达到良好复位,病人能早期活动等优点。我院从2006年1月到2009年6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42 例,采用3 种内固定方法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42例患者,男112例,女30例。年龄 33~85岁,平均 67.2 岁, > 60 岁111例(78%) 。伤因: 交通事故76例,建筑工伤 42例,意外跌落 22 例,其他伤2 例。 左侧骨折68例,右侧 74 例。骨折按AO分型:AI 型 73 例,A2 型 43 例,A3 型 26 例。入院接受治疗时间:5 h~11 d,平均(4.7±1.2)d。合并伤:其他骨折36 例,外伤性脾破裂17 例,肺挫伤 11 例,膀胱破裂5 例,颅脑损伤5例,肾挫伤 3 例。62例有并存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27例, 呼吸系统疾病20例,内分泌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 例神经系统疾病 2 例,精神障碍 1 例。骨质疏松症42 例,并存两种以上内科疾病48 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患肢即予牵引制动,防止再损伤及出血。 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症,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治疗及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行动力髋螺钉(DHS) 71例(AI 型 44例,A2 型 15例,A3 型12 例),Gamma钉36例(AI 型14例,A2 型14例,A3 型8例),加压螺纹钉35 例(Ⅰ型15例,Ⅱ型14例,Ⅲ 型 6例)。术中采用牵引复位支架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106例(74.7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6例(25.4%)。局麻手术11例,连续硬膜外麻醉130例。骨质疏松明显者,在固定髋螺钉的上方再固定1 枚拉力螺钉 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手术时间为25~60min。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在床上适度行下肢功能锻炼,术后2周扶拐行走,骨痂形成后逐渐去拐锻炼。

1.3 骨折愈合标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及患者是否满意分为优、良、差3级。优: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30°左右,或外翻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达到骨折前状态。良: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轻度内翻,X线片颈干角

2 结果

本组 66 例患者经治疗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2 年。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15 例(10.6%),其中髋内翻5例,螺钉脱位松动2例,断钉1 例,肺部感染3 例,伤口感染3 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 例。其中优49例(34.5%),良82例(57.7%),差11例(7.7%),优良率 92.3%。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好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骨折发生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以往常采用牵引等保守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围手术期诊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逐渐趋向内固定手术治疗。据统计,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仅0.83%~0.9%[1],大大低于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本组 60岁以上有111 例(80%),有并存症者62 例(43%),且许多并发症较严重,但均能耐受手术 ,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说明了该手术治疗方法是安全的。

Gamma钉固定强度高,能防止股骨头旋转,且在功能康复锻炼中促进骨折愈合。改进型双翼加压螺钉,能加强螺钉的抗旋转作用并减少加压螺钉在股骨颈内穿破骨皮质的并发症,能有效控制股骨段和股骨颈的旋转,适合股骨段及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通过长拉力螺钉使固定呈三角形,固定较为牢靠。我们认为该方法具有组织损伤轻、 失血少、并发症少和早期活动的优点,与文献报道一致[3]。本组资料用该技术治疗36例仅出现髋内翻1例。但是Gamma钉抗旋转能力差,且Gamma钉外翻角度过大,容易出现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我们体会Gamma钉治疗A2、A3 型骨折效果好。

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特点,。早期使用有使骨折处加压相嵌,沟通血循环,促使骨折愈合,降低不愈合率和缺血性坏死率。加压螺纹钉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对高龄患者尤其适用。缺点是该钉固定载荷能力差,容易发生术后钉脱出、松动,尤其是骨质疏松的患者。本组发生螺钉脱位松动2例,断钉1 例,均是使用该固定螺钉。我们体会,运用该钉注意长度必须适合,其尖端离软骨面3.5cm,尾靠近骨皮质,如果钉过长,达不到加压作用。螺纹的长度必须全部骨折线方能起到加压作用。若不能通过骨折线,不但起不到加压作用,甚至可使骨折端分离。本组患者出现髋内翻2例,可能是螺纹针打入角度较高,偏移股骨轴线下方的缘故。加压螺纹钉适合A1、A2型骨折。

参考文献

[1] Yip K H,Lee F, Tam P C. Holmium laser lithoripsy forureteral calculi: an outpatient procedure [J]. J Endourol, 1998,12∶ 241~246

[2] 刘英春,张立杰.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4:87-88

[3] 丁国明.股骨粗隆间骨折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4):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