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1篇

在即将圆满完成“十五”发展任务、着手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举办城镇建设规划培训班,召开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整个活动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效果明显。两天来,通过看,看苏南的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大家开阔了视野,看清了方向;通过听,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大家开阔了思路,增长了知识;通过讲,市委陈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建设局、国土局、小纪镇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大家开阔了胸襟,振奋了精神,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会议结束前,倪市长还要作部署,提要求。下面,我简要谈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小城镇,大课题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就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关节点,在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离不开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不加快,工业化就失去了载体,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失去了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推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完善,同时城镇规模扩大了,功能完善了,环境变美了,吸引力增强了,就能带动和吸引更多的投资。结合的实际来看,小纪镇建成了全国卫生镇,丁伙镇正在创全国文明镇,这就是我们一个地区发展的对外名片。邵伯镇依托老镇区、湖区发展旅游服务业、餐饮业,武坚镇“三区”(工业集中区、镇区、农业园区)联动发展城镇,等等,各镇在坚持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推进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这些事实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只有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我市“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才能加快实现。

三是促进农民富裕的重点环节。“三农”问题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从长远来看,治本之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已经表明,富裕农民最关键的是减少农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使大多数农民从农业走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把经济“蛋糕”这个分子做大;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把农民这个分母尽量做小,结果不言而喻,农民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生活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农民也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小城镇,大文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写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时代的大文章,在审题要清的前提下,关键是抓好规划这个龙头,纲举目张。编制好、执行好城镇规划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城镇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好,事半功倍,惠及子孙;规划不好,事倍功半,殃及子孙。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坚持按规划实施。具体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城镇规划要着眼长远、超前考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规划的起点一定要高,实施可以分步骤进行。国外很多城市的规划上百年都没有变过,拆迁这个概念很少用到了。各镇要根据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新情况,抓紧修编城镇规划,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谓的“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为现有人力、财力的限制,就降低规划标准,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给后人留下财富,留下空间,不要留下包袱和遗憾。要增强创新观念和精品意识,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计划,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在规划工作上,要突破城乡空间分割的限制,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城乡发展框架,统筹区域城镇规划,统筹镇村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科学性怎么理解,从基层的实际考虑,规划的科学性有三个基本要素:定位要准,功能要清,特色要显。从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各有长处,但我以为,小纪镇略胜一筹。如石雕搏浪,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民族特色,又有里下河水乡风情。各镇在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风效仿,一定要打造个性,彰显特色。沿运河的就搞运河风情,沿江的就搞大江风光,里下河地区就搞里下河特色。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镇不在大,优在功能;楼不在高,美在环境。

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目前在规划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规划不够完善,一个是执行不够严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各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好项目审批的规划许可关、项目的跟踪检查关和对规划部门的监督约束关,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规划得到广泛的、自觉的执行,我们还要十分注重规划的宣传,要注意和防止将规划金屋藏娇,束之高阁。要将规划进行广泛地宣传,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重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规划的公认度、知晓率。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小城镇,大手笔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谱写时代的新篇章,在审题深、思路清的前提下,要有大手笔。审视课题、编制规划都属于理念问题,而大手笔就是实践问题,是个物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紧扣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城镇建设是外在形象,经济发展是内在支撑。因此,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工作思路,不能就城镇谈城镇,必须从发展城镇的根本目的出发,从发挥城镇的功能出发,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形式支撑,表里如一、形神兼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镇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既集聚“人气”,又集聚“财气”,有了“人气”、“财气”,就会逐渐形成“名气”。

二是深化改革。城镇化进程的快与慢,关键取决于改革力度的大与小。回顾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建设步伐之所以加快,就是得益于改革。要继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流转,鼓励规模适度经营;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集镇管理体制;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走以地生财、以镇建镇、滚动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还要坚持各项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提升建设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环境 绿化建设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69-01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镇环境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城镇环境绿化工作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实现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镇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镇当今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镇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诸多的原因,城镇环境绿化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一、城镇环境绿化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绿化工作成绩很大,效果明显。但城镇环境绿化工作离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新要求、新期待,离建设生态和谐宜居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1.对环境绿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城镇环境绿化建设是一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集于一体的事业,其重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挥,对于经济效益而言,见效慢、周期长,不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少数人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部分干部对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环境绿化及护管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性不强。个别干部为了应付考核,绿化苗木规格小,栽植质量差,成活率低。

2.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强

由于对绿地规范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些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使得部分绿地被挤占。宣传执法力度不大,管办法未落实,对折枝、摘花、踏草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工作薄弱,无形中助长了侵占、吞食、破坏绿地等行为。

3.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不相适应

从量的方面讲,城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都尚未达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指标要求。城里有些社区楼房密度大,绿化地少。特别是乡镇不少宜林地没有植树绿化,应栽未栽的地方仍有存在。城区绿化任务也仍然艰巨。从质的方面看,城区绿化树种偏少,缺乏地方特色,道路绿化个性不明显,未能形成一路一特色,品位、特色需要进一步提升。

4.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政府和主管部门都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解决长效管理机制问题,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少数场镇还没有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有的场镇虽有,却停留在纸面上,导致管护措施不落实,为巩固城镇绿化成果留下了隐患。

5.绿化投入资金不足

绿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保证。目前城建经费财政拨款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开支比较大,而城区绿化建设和养护资金缺口较大。有些乡镇更为拮据,更无多的资金投入绿化,每到植树节,都要想方设法购买苗木。由于资金问题,导致了苗木质量差,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投入不足还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不足,养护装备落后等。

二、改进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了巩固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成果和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绿化法规

在城镇环境绿化方面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从而使绿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应运用电视、报刊、宣传栏、文艺节目等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应检查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的执行情况,不断巩固绿化成果,促进绿化建设的发展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2.科学地制定城镇环境绿化规划

提高城镇绿化美化水平,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如对儿童活动区,其树种树型应丰富,色彩明快、生长健壮、树姿优美、体态活泼,便于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作为居民一年四生活、憩息的环境,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青的景观。

3.增加投资提高城镇环境绿化水平

一次性的绿化经费投入,其绿化水平可能会参差不齐和出现管理水平逐年滑坡。需要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让绿化美化有保障。其办法:一是可以按房屋管理面积提出一定比例,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二是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居民中筹集一定的绿化养护经费;三是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道路,实现养管分离,节约养护成本,确保养护质量。

4.完善城镇环境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坚决纠正过去管理制度不顺,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问题,杜绝“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对绿区的综合管理可以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实行养管责任制,按绿化养护考核标准进行,并做现场指导和监督。还要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的研究,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应花大力气做好绿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生物防治的推广工作。

5.加强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统筹化运作模式缺乏

2014年江西省融资平台总资产规模大部分低于50亿元,由于整合力度不强、资源注入不够,省、市、县(区)各级平台总资产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全省污水处理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外,鲜有通过省、市域,龙头企业统筹的方式集合多方力量,统筹运作项目融资。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缺乏

就全省融资平台来看,货币资金普遍偏少,平均仅占总资产的7.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1%;土地使用权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46.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76%,以土地出让收益为主要还款来源及抵押物。而江西省矿产、水资源丰富,是农业大省,而大额矿权、水域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融资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相关产权交易、确认、评估和抵质押登记机构、制度尚未建立。

(三)风险防控机制缺乏

江西省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直接影响了融资空间。有些设区市财政负债超过政府当年可支配财力。全省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没有健全,风险预警和统筹管控能力较弱。

二、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政策建议

(一)就监管政策限制,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

一是引进民营、外资等社会资金,注入土地、矿权、园区、收费权、水域经营权、企业和金融股权等经营性资源,构建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即城市综合运营商,突破监管政策对融资平台为公益类项目融资的限制,构建符合监管要求的,能为城镇化建设各领域项目融资的合格融资主体。二是省域统筹建设市县项目时,由省、市县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或创建城市开发基金,构建省域统筹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壮大公司、基金实力,统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组建项目投资公司类似于城司,政府对此熟悉但因引入新的资金将会稀释原股东的控制权从而不利于再次引入新的投资者;成立开发基金适合滚动开发,便于再次引入社会资金扩大规模,能以股权投资作为种子资金撬动大额信贷融资,但对市场化运作要求较高。

(二)就融资主体分散,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

一是针对省内融资主体分散的现状,在省级层面,由省直各主管部门牵头,分别打造、整合各行业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市场运作为基石的省级投融资平台,以“统借统还”模式破解全省同质性项目融资难题。二是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由省级公司统筹市县项目建设与融资,市县级政府以投资或代建等形式参与建设、融资和还款。大力推广中小企业“四台一会”和龙头企业统筹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贷款这些统筹化融资模式。

(三)就融资资源缺乏,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是创造融资资源。建立公共收费制度,以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收费权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补贴制度,以农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路建设等项目的政府补贴作为融资资源;建立政府购买制度,以政府的项目补偿金,公共领域发展基金,政府偿债基金,政府回购款等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资源转化制度,土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后,结余土地的出让收入可作为融资资源,冠名权、矿权、水域经营权、收费权等可作为融资资源;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等的确权、抵押、交易机制,将农村资源转化为融资资源。二是整合挖掘融资资源。按“以丰补欠”的理念捆绑、组合项目,共同融资,以经营性项目的融资资源解决公益性项目融资难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挖掘、盘活融资资源。

(四)就融资渠道单一,构建多元化筹资模式

一是运用公私合营PPP模式中的PTI、BOT、TOT等融资方式,引导民营、外资资金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二是争取市政债券发行试点,建立城镇化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农业风险基金等,充实项目建设资本金。三是综合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信托、股票、保险资产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资产证券化、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参与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从而达到融资和避险双重目的。

(五)就政府债务风险,构建高位统筹机制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因地制宜产城互动聚人气

瓮安是一个资源大县,其中磷矿、煤矿是瓮安的优势矿产。根据最新的勘测数据,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达30亿吨以上,居亚洲第一,煤储量超过10亿吨。磷煤资源形成优势组合,在贵州县市中只有瓮安县。位于雍阳城市核心区和猴场古邑区中间地带的瓮安经济开发区内,瓮安县依托资源优势,留足了产业发展壮大的空间,确定了以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三个一体化”发展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带动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转移,实现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和产业融合,让优势产业与宜居城市和谐共荣。经开区内,作为“黔中经济区规划”和“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重要产业园之一的瓮安产业园区,是与福泉产业园区共同被列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

我国最大的缓控释肥供应商金正大公司和中国复合肥行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芭田公司先后入驻园区。目前第一期项目已投入生产,成为瓮安加快转变磷化工产业发展方式的新样板。园区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入驻企业已达105个,建成投产项目75个,产业项目投资109.9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创税11.64亿元,直接就业人数6000余人。在农民工创业园科技孵化服务中心,瓮安给具有一定技术及资金实力的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农民工可在创业园内租用政府建设的标准厂房,免交第一年租金,政府给予创业奖励,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人才培训,目前已入驻生产服装、玩具、家具、管材的企业20余家。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1万人左右。一边是园区科学规划,一边是职教蓬勃兴起。一个投资2.5亿元、占地373亩,可容纳12000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瓮安职校落户经开区内,已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为产业园区增添了无限活力。学校围绕“四化同步”目标,与园区企业“联姻”,为园区企业“订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同时园区企业为职校提供就业平台,实现校企双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经开区,记者见到的还有城镇化建设与之协调发展。一个集仓储、物流、商贸、餐饮、酒店、办公、商住为一体的麒龙摩尔城一期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180余户商家入住。二期已列入省重点打造的100个城市综合体之一,正在全力推进建设。

二、以人为本农民变身新市民

在经济开发区马鞍山安置区,70多岁的农民莫泽礼一家一年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把空余的住房出租出去,老人每个月除获得房租外还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告别了农耕生活,养老也不用愁。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瓮安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人口户籍转化自由化,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4-01

城镇化水平标志着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我国的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化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同步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农业现代化包括变革农业手段与农业制度,使这两方面均达到现代化。这项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要求。这项重大任务的完成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要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使农村现代化建设稳定、可持续的向前发展,土地制度进一步的科学、完善,推进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土地的耕种任务与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权益等六个重要问题。

一、始终坚持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不动摇

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有农户约2.2亿,户均土地所有量不到0.6公顷,随着农村主流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一些农田少人耕种或无人耕种,伴随着土地的不断集中出现个别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会不断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农田农用,田地由农民自己耕种,通过利用农业科技和合理分配,使得较多的土地被较少的农民所耕种。切实的实现农民之间能科学自由的进行土地的流转,用来保证占主体地位是的经营方式是农民家庭经营。

作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之一,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大规模农田集中耕种。随着农民不断向城市迁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承包机构可以解除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农业发展带来生机。

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需要保护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业相关法规及制度制定的完善为前提,没有合理的制度,就不会有进步。本着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一目的,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这是最有效地方法对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在推进健康发展城镇化和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保证农民获得其应具有的权利,逐渐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我国农村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和稳定过程中土地产权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明确何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了使农村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确保农民在生产经营上安心,就是要保证农村土地在进行承包时保持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的颁发资格的农民,要提高速度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的办法速度。彻底的消除以多种的非法名义进行强征强占土地,侵害农民产权的现象。确保农民知道自身所具有的自身合法权益及义务。

2.禁止以强迫的方式强制农民用土地权换取市民权。法律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权利,而不是国家无偿赋予农民的,所以说,依法保障农民的权利,是让农民成为城市新市民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权力。

3.对被征土地进行合理补偿。我国征地补偿存在偏低。在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由土地产生的利益值巨大。应按照土地当前的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党的十在这方面有了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按照规定来办,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制度和规划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留给农民进行集体开发利用。

三、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建立

把农村散户经营和集体经营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快由家庭经营向科技经营转化的速度,发展农户之间的联合经营,将服务体系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发挥村级组织在联合经营中协调管理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使农户尽快向专业化生产转化,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有利同享,有风险同当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村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四、 以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实现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这一目的,我们应把科技发展农业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把技术合理应用到农业技术改造中去。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成产,提高农业成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薄弱之处,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领导与支柱地位,加强科技改造农业,使农业达到机械化,科技化,从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建设。

五、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出现主要劳动力减少,平均素质下降。在一些农忙季节,劳动力明显不足,而且随着问题越来越突出,可能会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未来谁种地,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发展各种专门人才,以发展农业。

1.在农村展开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2.发展适合现代农业所需的职业教育。

3.对农林院校的学生鼓励他们毕业之后能够到农村学以致用,帮助农村进步。

六、使农民融入城市

减少农民的数量是发展农村的根本解决办法,但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在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存在大量农民工,他们没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少,与家人两地分居且不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农民工应要求合理的社会保障,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总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真正正的增加农民收入,彻彻底底的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奋力谱写现代化大农业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小京. 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又一范例——旬阳县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陕西发展和改革,2010,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