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建筑的概念

公共建筑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建筑的概念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能力

在我国,地震活动的频度比较高,强度也比较大,同时震源比较浅,其分布又比较广,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其具有多发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而很难把握。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还无法准确地预测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特性及参数。而抗震概念的设计,所强调的是在工程建筑的开始,就对有利于抗震和不利于抗震的各个因素、各个方面有一个良好的把握,从而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在地震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工程建筑中抗震概念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适当的场所

在工程建筑中,抗震概念的设计应当应尽可能避开那些不利于建筑抗震地段,即选择适当的场所。特别是在矿山选择工业场地设计时,对于场所的选择表现十分明显。由于矿山设计可以选择的空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地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就地形方面来说,不利于抗震的地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条状突出的山嘴;二是非岩质的陡坡,以及边坡与河岸的边缘,有可能会出现地陷、滑坡、泥石流或者崩塌的地段;三是孤立的山梁与山包的顶部,存在较大高差的台地边缘。就场地土质方面来说,对抗震不利的地段主要有古河道、易液化土、软弱土以及半挖半填地基或断层破碎带等。一旦在选择场地时,遇到了上述多种不利地段,一般应该采取避开的措施,如果不能避开,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选择薄土层或者基岩作为建筑物的场地。

二、科学进行建筑平面的布局

抗震概念的结构设计往往是以建筑平面及立面的规整性为基础的。对于建筑平面与立面的设计,应该按照简沽、规则的原则,对防震缝与结构进行合理设置,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保持一致。如果房屋的结构平面布置是不规则的,那么,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就很难重合在一起。一旦受到地震作用,就很可能会形成扭转效应,从而使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度大大增加。此外,再建筑立面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重心,超过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能太高,从而防止在发生地震时形成鞭梢效应。如果在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中,不得不使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那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在适当的部位设置防震缝,把平面严重不规则、体型复杂的建筑布局,进行恰当的分割,成为数个比较规则的独立单元。

三、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应合理

对于建筑结构选型,也应注重抗震概念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的重要性、场地、地基、基础和房屋高度等各个因素,在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之后,在加以确定。根据抗震性能的优劣,可以按照如下顺序排列常见的结构类型,即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对于建筑结构布置,其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做到相互对称,而竖向布置应尽可能做到均匀。如果一个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是纯框架结构,那么最好不要把楼梯踏步的平台梁、斜梁同框架柱直接连在一起,从而避免使此柱成为短柱,在地震发生时,也就不会出现剪切破坏。此外,对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好不要应用于高烈度区,这是因为通过国外的一些地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相关统计资料,证明了这类结构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具有致命的弱点。

四、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的整体性能够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各个部件能够协调工作,也就是说,要想使建筑结构具有充足的抗震可靠性,就应该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不会失去整体性。一般说来,建筑结构要有连续性,这样构件之间的连接才能可靠。实际上,在唐山以及汶川地震中,构件之间的连接都遭到了破坏,使得结构失去了整体性,从而造成房屋坍塌。其中,各个构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抗震承载力,就已经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导致倒塌。通常情况下,结构抗震能力的大小,是由结构的空间整体稳定性与整体刚度决定的。而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结构,因其整体性比较好,同时水平刚度也比较大,因而成为相对理想的抗震构件,其优点具体如下: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够消除散落以及滑移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增加楼板的刚度。如果平面上下的墙体出现不对齐的现象时,现浇楼板和屋盖就可以发挥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并加大楼板对于墙体的约束。此外,在一些部位上增设构造柱,增加构造钢筋的配置,也可以促进结构整体性的增加。而设置配筋圈梁,能够限制散落问题,并加大空间刚度,促进结构整体稳定性的提升,强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五、增加多道抗震防线

一般情况下,地震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同时可能会发生多次往复作用,对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结构的严重损坏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地震的往复作用。而建筑物的最后倒塌,就是因为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失去了原有的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因此,在抗震概念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构件的强弱关系进行适当处理,让它形成多道抗震防线,从而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六、研发和建材的匹配延性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第2篇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及传统建筑设计体系往往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绿色文化理念的影响下,理念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并逐渐探索建筑设计发展的绿色环保道路。工业建筑可以说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对工业建筑来说,除满足特定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工作环境舒适度和精神愉悦的美学要求。目前,我国建筑师在借鉴国外工业建筑的成功经验后能对中国工业建筑设计面临的世纪挑战,工业建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推进了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工业建筑设计方法

1.工业整体环境的设计

工业整体环境的设计主要是指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建筑当地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动植物生长状况,就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做出的有效分析。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为实现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建筑设计时应切实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力争实现设计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绿化及周围环境的芦花和立体绿化。

(2)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集中的建筑布局一直以来,我国工业建筑均采用线性的空间布局,并构建了园区开放和动态的空间体系。为实现资源的共享,保障污水处理的高效性,其生产内应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以此来促进工业整体环境的高效构建。

(3)协调住区内外环境工业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导向,从整体着眼运用借景、分景、组景以及添景等多种有效技术手段,切实实现科学设计、一次设计、远近结合、统筹考虑、突出重点以及分部实施,为促进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工业建筑单体的设计

(1)工业建筑设计提高工业建筑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工业建筑设计时应切实确保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灵活性,在管道的预留空间,各种电线空间表现出来,这样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上提升工业建筑房屋的适用性和可变性。

(2)工业建筑设计要注意节能和智能工业建筑设计要积极开发二次可再生新能源,节约一次不可再生能源,提高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利用率。工业建设设计时应积极引入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力争实现智能化的建筑设计,以推进绿色建筑的高效能与低污染目的的实现。

三、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措施

1.强化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降低绿色工业建筑设计风险

应进一步强化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通过不断创新来充分披露因废弃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各种风险,通过降低绿色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起到降低绿色工业建筑设计风险的目的。另外,绿色经济工业建筑设计应积极开展计划工业建筑设计工作,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保障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和编制工业建筑设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2.加强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

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业务的培训工作,培养复合型的工业建筑设计人才是加强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要构建专门工业建筑设计知识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工业建筑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另外,加强培养集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环境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也是必然选择。

3.基于环境保护条件下的工业建筑设计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加入全球化的环境体系,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是一个必要且必须的手段。由于绿色建设工作固有的复杂性,其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还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从基础的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做起,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循序渐进地推进这项工作。

四、结语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注浆技术;发展趋势;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在目前房屋工程建设施工中注浆技术的使用非常的频繁,也是一项便利的技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注浆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其推广起来,这样便大大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也降低了房建的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注浆技术原理则是通过压送技术将浆液注入裂缝土层或岩层中,一段时间后浆液凝结使得将裂缝塞满,使土层变得更加坚固。

注浆技术定义及其分类

(一)定义及分类

注浆技术是将充填胶结性材料配置成浆液,再利用注浆的设备注入到土层的缝隙、孔洞或孔隙中,待浆液慢慢凝结、硬化后从而达到填充、堵水或加固的目的。注浆技术应用的范围广泛,实用性强,是施工中地下工程重要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矿山巷道、隧道、竖井、地铁、水利堤坝等工程开始施工时加固和防渗堵漏。

注浆技术一般按照常规分类可以分为高压喷射注浆和静压注浆两大类。

按照地质条件、浆液对土体作用、注浆压力、浆液运动方式和替代的方式可以分为压密注浆、劈裂注浆、渗透注浆和喷射注浆。

(二)注浆材料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注浆材料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为绿色浆液材料、普通浆液材料和化学浆液材料三大类别。

普通浆液材料

最常用的普通注浆液材料是水泥类材料。这种浆液来源非常广泛,施工比较简单,但是稳定性很差,容易沉淀析水,在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浆液很容易受水的稀释和冲刷,抗水分散性和抗水溶蚀性比较差,为了能够把浆液的稳定性提高,一般情况是向水泥浆液里面加入0.2%~0.5%外加剂和膨润土。缺点是随着增加膨润土的掺量,浆液早期强度明显下降,更甚者几天不凝。这样的浆液灌送到地下层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冲蚀,灌浆的效果降低。水泥注浆来自英国汤姆逊隧道才开始使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般的水泥粒径比较大,这样的水泥浆液渗透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将其深入到大于0.1MM的空隙和缝隙。对于微小的空隙浆液注浆加固的效果比较差。

日本是率先研制成功的超细水泥浆液材料。超细浆液稳定性好,浆液的强度比较高,渗透的能力较强,能够达到与化学浆材相似的可注性,并且浆材是没有污染的,已经有了逐渐取代化学浆材趋势。开辟了新的注浆界领域。超细水泥浆液勇于封堵地下水、堵漏、处理复杂地基、加固堤坝防渗等工程当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超细水泥浆液和纳米水泥浆液是对目前来说比较有研究前景和价值的水泥注浆材料。但是由于成本高和储存的运输难度非常大,制约了使用的范围,对商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化学浆液材料

一种水玻璃类的化学注浆浆液材料:水玻璃注射材料采用固化剂和水玻璃。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硅凝胶使得凝结硬化,具有凝结强度可调、时间可控等优点;但结石体抗压能力较若,抗水溶性和持久性差。

二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注浆材料,这种注浆材料能够解决一般水泥浆液解决不了的工程问题。这种材料具有可注性及渗透能力强粘度低,能够注进土层或孔隙、凝固时间和凝固强度可控性好等优点,固结性能好;缺点是耐久性比较差,对周围的环境有污染,结实体强度低。由于化学材料配方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很多化学材料都有毒。因此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日本发生了注浆污染事件之后,美国、日本都禁止了有毒化学材料的使用。

三是复合的化学浆液材料,水玻璃双液浆液材料不仅拥有水泥浆的所有优点,而且还存在一些水玻璃的特点,可以从几秒到十几分钟内调节凝固时间。结实抗压强,结实能够达到百分之百,可注性要比水泥浆的浆液高,目前应用和研究比较多的注浆浆液材料,但水玻璃双液耐久性能差,固结强度低。

绿色注浆材料

当前地下工程突出注浆浆液用量过大,成本过高,环境问题污染严重等问题,无法形成材料与环境协调产业化格局,我国灰、粉、煤、钢渣、矿渣等废渣的储存和拥有量非常高,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是非常低。有效的使用率在百分之十以下,实验表明工业的残余废渣能够被碱所激发,固体颗粒比较小,颗粒分布合理,可以作为双液浆液注浆原材料。

注浆方法

高压注浆法

高压喷射的注浆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相应的制定了施工设计规范。矿山加固、高速公路加固、水利工程防渗等多方面得到各种应用。在一些大的城市,随着高层建筑和地铁建设的崛起,很多深基工程都是采用的高压注浆技术进行止水防渗。

高压注浆法采用的是高压切割射流原理,通过注浆管在预定的深度用高压设备使浆液喷射而出,来冲击切割土体,当喷射动压超过土层强度时,土粒便从土层脱离,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浆液混合,按质量的大小和浆土比例重新排列,待浆液完全凝固,便在土中形成团结体。

静压注浆法

静压注浆法又可以称作劈裂灌浆法,用静态注浆施工,利用的是劈裂作用的机理,用压力注入水泥砂浆或水泥浆,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凝结体,使周围的土体产生密实和挤压的作用。静压注浆法既可以用基坑止水工程,又可用于加固地基工程。施工时易产生地面串浆、冒浆等现象,不容易保证浆液加固效果,为克服这个缺点,采用振冲注浆方案,使浆液扩散均匀,提高效果。

复合的注浆法

复合的注浆法是将高压注浆法和静压注浆法进行结合,发挥两种浆液优势的新型技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要先采用高压喷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效果,防止固结收缩,扩散加固浆液,消除注浆盲区,将复合注浆应用在基础的加固中,能够充分的发挥高压喷注法和静压喷注法的优点,复合注浆的适用底层范围非常广,既可以用于黏土,又可以粉土、粉细砂层。同时可以用于处理土洞岩溶,而且复合注浆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施工噪音小,加固效果好。

注浆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研究注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较快,在目前注浆技术在很多工程中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注浆工程隐秘性和复杂的受注介质条件,研究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导致注浆理论发展落后其他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涉及到很多科学技术的领域,而各科学领域又互相渗透,因此,注浆的技术的去适应工程的发展。则必须与其相结合。如锚固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锚固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复合地基技术、利用注浆技术去解决工程中的桥头、跳车问题等等。在另一方面,注浆技术也涉及到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流体力学、化学、天文地质学等学科,而且还包括射流技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等息息相关。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学科互相渗透,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注浆理论、新的注浆材料、新的注浆效果检测手段和新的设备将不断被研制开发出来,注浆技术就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获得强大生命力,理论进一步的完善,注浆技术也必然得以高速发展和更加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熊士斌. 注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2] 柴泽民. 注浆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3) .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第4篇

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的现状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飞速,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进程也加快。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国民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公共建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催化剂,从而为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显示,当下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占城市空间建筑面积的6%,且在这仅有的面积里进行绿色生态设计的只有5%,能耗是城市建筑的总能耗的25%。不难发现,公共建筑的能耗增长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公共建筑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其每平方米的建筑能耗是其他建筑的6-10倍。不难发现公共建筑在节能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如何做到公共建筑的最大化节能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的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雏形。从此以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学科专业不断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探讨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出现,意识到资源严重浪费,环境破坏已经为人类带来恶果。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从而建筑作为能源的一大能耗对象,建筑节能的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20世纪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十五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阐述。即“在不侵犯其他国家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也不削弱子孙后代的满足”。并呼吁各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践行下逐渐衍生出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结合生态建设多以低能耗即“节能”、“低碳”、“绿色”为主旨,故而又称为绿色建筑。

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标尺的同时,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低碳”、“节能”、“绿色”就成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公共建筑的能耗占据其他建筑能耗的相当大的比重,故而公共建筑建造设计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公共建筑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专业设计和运行管理人员、政府机构、使用者及投资商等多方依据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经济效益等综合协调合作的条件下实施进行。

1.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多包括资源经济损耗低、建筑可变性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的相统一、建筑与生态和谐协调等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模式上的。其中要表达的积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抱回我们赖以生存的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到尽量不去破坏现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去创造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双赢局面。确保生态环境统筹发展,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与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当下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建筑从整体规划设计把握了人类生态环境体系结构。故而有效的利用资源,合理的协调经济及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线条统一的关系。清楚的掌握自然生态的本质规律,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共同致力于大型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 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

首先是建筑的设计与节能改造对于建筑节能有很大的空间。如前面提到的现在新的建筑设计都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通过建筑物的朝向,自然通风的设计等一些设计阶段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节能的效果,或者也可以使用新型材料,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中使用节能材料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建筑的能耗。相比其他方式来说,这种方式更加容易操作且发挥更大的价值。

其次,公共建筑中宜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当下被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达到环保的同时又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发挥很好的作用。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新能源是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从而在能源使用方面寻找新的方向。

再者,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运行是能源消耗的一大漏洞。目前我国的大多公共建筑沿用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调节采暖通风。其矿物能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因此,以此作为缺口很多学者提出了通过HVAC性能的提高来实现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

最后,建立智能大型公共建筑。信息自动化可以帮助建筑进行智能控制,使建筑做到能源优化利用,并逐渐成为研究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在使用新技术对公共建筑建筑的多个系统进行智能控制时,在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的同时又可以有效的达到节能的最终目的。

3.大型公共建筑的管理研究

一座建筑的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建筑自身使用功能的影响,还有周围地理环境形成的气候特征的影响,同时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故而通过对建筑的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也是做到建筑节能的一大捷径,建筑能源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

公共建筑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以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为例。其地处东港区,是举办大型会议并展示大连的现代化水平的又以地标性建筑。建筑理念以时尚精美、雄伟壮阔、和谐绿色为一体。建筑着重体现“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中心理念。

1. 建筑的生态技术措施

首先,体现在节约用地,合理布置室外空间。数据显示,建筑的容积率高达6.1,可以发现建筑在有限的单体面积中高效的使用面积,为室外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室外设计。其次,节能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建筑在屋面设置大面积的采光窗,经过建筑内部的反射折射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还具有保暖的的功效,从而有效的降低能耗。建筑外墙设置了进风口,顶层设置了排风口,使得室内外空气自然进出。同时该建筑采用了海水制冷系统,节约电能而且没有噪音还不用占用地面广场面积。最后,会议中心利用节能软件设计建筑护保温结构,设计出符合建筑的幕墙结构,同时配备相应的保温材料。对于节能有很大的影响。

2. 建筑的运营管理措施

首先是建筑智能化运营,国际会议中心安装了能耗在线监测及用能诊断系统装置,实现能耗可视化,节约大约是10%的能耗。与此同时,国际会议中心在空调系统设计时,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数据采集,模拟达到人体舒适度,控制能源消耗的最佳点。

其次,国际会议中心使用较少,最多也就两个月时间。所以其他的时间就需要建筑发挥其他方面的作用,地标建筑除了可以供人们参观之外,其被有意识的建成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开会、餐饮等活动。另外,国际会议中心还采用了楼宇自控系统,对建筑内的各种运行设备进行参数设定,合理控制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语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第5篇

1.1国内节能标准介绍

关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以2005年4月4日建设部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准,此标准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关如何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主要的参考依据是于200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1.2潜力分析

我国的公共建筑面积在46亿㎡左右,根据资料查找得知:写字楼、商场的能耗费用为72~200元/(㎡年);政府机构的公共建筑能耗费用为110元/(㎡年),虽然我国北方、南方的气候特点不同,但是总能耗相差不大。其中采暖制冷的能耗在45%~65%,如果按照节能标准为50%来进行的话,我国的公共建筑可以实现节能1.35亿吨,可以节省电能1600亿kWh,超过了八亿中国人口的年用电总量。

1.3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进展

建筑节能的展开主要是在北方的地区,但是对于公共节能的展开工作才逐渐开始,北方的采暖地区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运动已经开始,南方地区以及过渡地区,对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也在跃跃欲试,目前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调研与准备工作。

2典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分析

2.1屋顶节能改造

保温层的厚度对于空调的能源消耗的影响最大,为了选取最经济最合适的保温材料与保温材料的厚度,分别模拟采用挤塑聚苯板(XPS)和硬质聚氨酯板(PU),来进行对于屋顶保温系统的实验,通过两种保温材料下的建筑保温性能的对比,分析适合作为节能材料的类别。XPS板的导热系数比PU大,所以在厚度相同时,采用PU板保温的节能效果比采用XPS板保温的效果要好。

2.2幕墙节能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公共建筑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美观性,大多公共建筑的护结构都是采用的玻璃幕墙,通过调查得知玻璃幕墙的能量损耗占整个公共建筑能耗的45%左右,玻璃幕墙包括明框玻璃幕墙、隐框玻璃幕墙、点式玻璃幕墙等,目前新型节能玻璃幕墙已经被开发出来,即为动态幕墙,动态幕墙是一种节能型的维护结构,是由中空玻璃制作而成的,节能原理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竖向的通风道,类似于烟囱,空间会沿着垂直坡度而向上或者向下。空气由建筑的顶端排出,带走途经之处的热量,减少公共建筑的能耗。

3国外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先进经验

3.1能耗标准列入节能法规

国外的能耗标准制定分为两类,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分为自愿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通过不同的标准实施不同层级的能耗标准制度,自愿性标准是政府激励居民节约能源的一种鼓励标准,强制性标准是相关产品、设备的最低能源效率的标准,节能法规一般三到五年更新一次。

3.2政府机构树立节能典范

美国的很多法律对政府机构的节能问题进行了规定,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出了具体的节能目标,美国的政府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会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白宫节能计划”。

3.3政府引导节能与市场结合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属于公共事业,并具有一定的市场性质,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首先政府带头引导全民节能减耗,再经过市场的推进作用,实现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完成,有专业的团队来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进行设计、投资、施工等。

4市场化途径下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思路

4.1政府办公建筑率先引领节能改造

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结合我国现有情况,完成对我国市场化途径下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改造首先要采用榜样示范的手段,形成激励机制,最后由市场来推进其发展运行。政府办公建筑的节能管理是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指南针,示范作用的主体非政府莫属,政府办公建筑的改造在作为风向标的同时,也具有信息源的作用。只有政府办公建筑完成了节能改造,我国的公共建筑的改造才能够具有良好的开端。

4.2建立准确合理的定额与审计制度

对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需要依靠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标准技术文件,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定额制度以及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制度就属于技术依据文件。在进行技术依据文件制定时,要具有针对性与多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制定不同的技术依据标准,如对于建筑面积在2万㎡以上的公共建筑,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采用确定能源定额的方式,对于建筑面积小于2万㎡的公共建筑采用能源审计的方式,对能耗进行累计,超出能源定额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罚。

4.3建立奖惩分明的能耗激励制度

在对公共建筑进行改造的同时,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强制性的标准制度,对具体的节能标准提出严格的标准,使得市场化途径下的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拥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在备有严格的节能标准之后,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节能激励奖惩制度,超过节能定额的能源消耗,政府节能执法部门将对其进行累积记录,定期加以改造,实际能源的消耗低于定额的,政府的节能部门则对其予以奖励,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4.4建立市场化的建筑合同能源管理

目前来看,运用市场途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所谓的建筑合同管理的概念是:愿意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业主与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合同,随后的工作就是专业的建筑节能改造团队来为“客户”实施具体的节能改造措施。推进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对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必要且必需的,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完成四项重要的工作,公共建筑能源的审计;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的设计;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施工;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维护与推广。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