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83-02
关键词: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延伸服务
就目前而言,图书馆仍是阅读的重要场所,而阅读推广这一伴随现代图书馆而生的服务形态,保障了大众公平、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尤其是我国有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且乡村的阅读基础设施发展还不健全,所以,应该将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力求突破空间的壁垒,使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够自由获取知识,从而实现“科技兴农”这一最高战略目标[1]。
1 V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1.1 运作经费严重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2],贫困地区图书馆普遍存在运作经费严重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投入文化事业,大众的阅读热情也越来越高。城市地区图书馆建设力度加大,而农村地区体量庞大,每一个公民阅读的权利很难得到真正保障,图书馆建设任重且道远。与广东贫困地区情形相似的是,在四川省内多个县市的图书馆里,每年购书经费不足万元的图书馆占比竟高达50%,其中某些县市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有3~4万册,人均图书阅读量大约为0.03册。以上数据表明,经费严重短缺是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面临的最大困境。
1.2 图书馆空置现象严重
贫困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投入匮乏,致使运营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运作,因此,往往造成多数建成的图书馆无法投入使用。据统计[3],在偏远的广东贫困地区,约有1/4的县市未建设图书馆,而建成的图书馆仍有10%被空置起来。此外,许多图书馆建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馆舍及设备陈旧,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服务。
1.3 馆员待遇低,流失情况严重
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据相关数据统计,一线城市多个县级图书馆的年人均收入低于该市的年人均收入,贫困地区的馆员收入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以广东贫困地区为例,馆员不仅收入低,而且有的连社会医疗保险都没有,这导致了馆员的大量流失。
2 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缺失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当前情况下,制约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经费来源。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虽然每年有一笔运营经费,但这些费用连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转都不能保证,增添新的设备和图书资源就更无从谈起。例如:某贫困地区近年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其项目包括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及文化活动室等,但尚未被中央财政纳入补贴范围,只能由市、县财政各自承担部分经费。这些经费用于日常运作已经勉强,因而很难保证阅读服务的质量。此外,我国倡导在贫困地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但建成后的农家书屋由于缺少财政补助,致使其一切日常运营费用由当地政府一力承担,其经费取决于当地政策的年度计划,这无疑存在许多主观因素与变数[4]。
2.2 工作机制不完善
相对于发达城市图书馆工作机制的完善与成熟,贫困地区图书馆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与漏洞。尽管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偏远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在《社会教育工作提纲》中就提出了要在县、区、乡、村建立图书馆的目标,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全力扶助农村进行图书馆文化事业的建设,但是,发展至今,其成效仍微乎其微[5]。目前,由于农村图书馆缺乏明确的认知与定位,面临“无读者可服务”的尴尬现状。加之农村图书馆具有地域分散的特征,难以像城市图书馆一样采取集中化管理,因此,导致其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2.3 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因受条件所限,贫困地区图书馆员薪水微薄,生活艰辛,导致很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图书馆员选择离开,而留下的馆员以及兼顾图书馆基本运营的非正式人员因缺乏业务知识和主业技能,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低下,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6]。例如:在笔者所调研的某个县级图书馆,其馆员大多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信息闭塞,互联网技术在该馆仍未普及。部分馆员不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农村书屋更是如此,其管理人员多由当地村委会任命,加上在农家书屋服务是义务劳动,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这项工作,最后只能由村委会主任或大学生兼任。此外,不少农村书屋的管理人员担心借出的图书会丢失或折损,就明令禁止外借。更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按时开放农家书屋,只在上级检查的时候开放,使农家书屋成为摆设。
2.4 图书利用率低下
一些图书馆资金设备健全,其标准也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馆藏资源相当丰富,但图书利用率低下。例如:广东某贫困地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合理,馆藏丰富,其设备均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配备,但仍无人问津,使阅读推广活动难以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员严重缺失宣传、组织、引导等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据调查,农村地区的读者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且在贫困地区,农民更注重物质生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及延伸服务的发展策略
3.1 构建多元化合作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力度不够的状况,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下联合企业、协会及各方爱心人士等,齐心协力,面向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深入推广阅读服务,并逐渐改变他们由于贫穷而导致难以充分获取信息的处境。同时,活动环境、活动创意、馆藏资源及持续时间等多项因素均会影响阅读推广活动的成败[7],因此,为了向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应充分利用讲座资源,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特色讲座。
3.2 强调需求导向
图书馆应针对儿童及残疾人制订特殊的阅读推广服务,然后逐步将服务人群向外扩展。同时,图书馆还应对辖区内读者的知识需求进行相关调研,并依托流动图书服务点与农家书屋向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延伸服务[8]。阅读推广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主题图书活动为例,因为部分农民对种植知识及先进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图书馆通过为其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或宣传手册等就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传播。此外,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馆藏资源,为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推送相关数字资源。
3.3 创建国家阅读基金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阅读资源分配不均。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图书馆仍面临着运营经费匮乏这一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此外,作为公益性的图书馆应设法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局面,主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创建国家阅读基金,整合社会力量,尤其是吸纳国内外的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到捐书或捐款活动项目中去,共同构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4 调整馆藏结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一方面,图书馆馆藏文献实现数字化,具体指的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纸质文献以音频、电子书、影像及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外界传播,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轻松便捷地实现服务的自动化,广大读者只需要一部电脑就能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但是,农村图书馆尚未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定理念,因此,首先,图书馆应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其次,图书馆应开展数字化课堂,使馆员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9]。
综上所述,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延伸服务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地图书馆应齐心协力,创造更多的可能,让每一位公民的阅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冰.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8):169-172.
[2]田磊.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几个问题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96-101.
[3]乔广芬.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扶持农村个体图书室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9):289-290.
[4]于静.乡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6):187-189.
[5]薛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231-234.
[6]陈燕.论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以郴州市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2(4):85-88.
[7]雷香花.试论乡村图书馆的“1+X”建设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5):83-85.
[8]储流杰.乡村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新路向[J].图书馆,2008(1):24-2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图书馆集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52-02
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信息获取需求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以及系统,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以及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图书馆也应以公共服务为基础,整合资源,传播知识,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建立符合当前城市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一、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场所中城市图书馆的重要性
城市图书馆就是国家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城市居民的阅读需求,而在城市中建设以阅读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重要的传播场所,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社会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图书馆中保存和记载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为城市居民的丰富思维和提升思想意识提供有利的源泉和科学依据。当今社会,世界上无数现代化的城市中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都设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标志性建筑物,尤其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城市图书馆是知识文化公共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以及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图书馆是收藏文化典籍,传播先进知识的主要公共服务场所
城市图书馆主要由古代的藏经楼,藏书阁演化而来,是收藏文化典籍的重要公共服务场所,城市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更为多样,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图书馆的文化公共服务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人们可以在城市图书馆中阅读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先进的思想理论知识,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另外,有很多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城市图书馆中举办,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参与,从中了解社会文化信息,激发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
(三)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居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公共场所
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具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公共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通过传统的学院式专业教学的模式来获取,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城市图书馆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城市居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在世界各地发达城市中,很多城市公共图书馆都以普及和推广终身教育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比如开设学习培训,开展读书辅导活动等,开展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这些都是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方式的深入和延展,也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图书馆的社会需求所在。在网络信息社会,城市图书馆更是广大城市居民接受终身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竞争力,不断完善和更新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场所。
二、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传播知识,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图书馆不能只着眼于服务于城市人口,更应广泛的辐射周边的乡村人口。城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资源,优秀的管理团队,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因此,城市图书馆更应统筹规划城乡图书馆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反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共同建设,共享各种数字化图书资源,使现有文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城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量。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图书馆应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俗风情,地理情况等综合因素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与城市相互和谐,相互映衬。
(二)以公共服务为基础,满足多层次读者需求
通常情况下城市居民层次复杂,需求多样,因此,城市图书馆需要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尽可能多的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城市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跟广播、电视的被动式提供信息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知识信息,因此城市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细分读者需求类型,满足多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信息需求。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城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范围,是为多层次读者提供不同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比如城市居民中,老人,青少年,农民工,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主要是依靠图书报刊等书面载体,以影视影像为辅。而中青年等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主要是网络信息,电子图书形式等数字化载体。因此城市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传统载体,现代化网络信息形态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在提供普遍性信息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满足特殊群体的信息需求。
(三)发挥群体优势,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图书馆要最大化的发挥公共服务效能,单凭少数的图书馆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要发挥出城市图书馆的快捷,方便,有效的公共服务理念,需要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来完成。可以通过总分馆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总馆为资源基础,各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等为补充,再联合学校,企业等其他单位的图书馆假如图书馆集群体系,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在不改变原有刑侦隶属,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对全成员馆进行文献资源编目,分类,标引,加工,电子文献录入等统一制定,同时指导和协调采购,读者服务等工作,而分馆则主管针对各种读者的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共同保障市民服务。
(四)以图书馆集群为基础,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传统的城市图书馆相对独立,各自为政,馆藏资源也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现代化的城市图书馆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软件系统管理程序,将整个城市中的图书馆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系,统筹规划,统一业务管理,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开展联合服务,以图书馆集群为基础,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不断革新。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技术的开发,建立集群图书馆成员的业务管理自动化,自动编制地区联合编目以及联合目录,建立集群内图书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制度,建立城市图书馆集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有效提供多层次,满足多需求的信息公共服务。再比如,城市图书馆总馆可以将图书报刊,电子文献,随书光盘、视音频资料、专题数据库、网上信息等多种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而乡村地区建立分馆时无需另行购买服务器设备以及系统软件程序,数据库,大量的书籍信息资源,只需要架设相应的客户端即可实现资源信息互联,共享,大大降低基础图书馆的建馆成本,同时相对于传统分馆来说,极大的扩充了分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这种信息化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维护成本低,推广方式简易快捷,读者使用便捷高效,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探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 构建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议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研究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作用的探讨 如何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 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事业 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EB/OL].[2009-08-20]..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社会注意先进文化[EB/OL].[2009-08-20]..
[5]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EB/OL].[2009-08-20]..cn/xxsb/txt/2006-10/08/content
_7221501.htm.
[6]王素芳.农村图书馆建设中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10):33-39.
[7]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散记[EB/OL].[2009-08-20]..cn/wxpd/ds/rdjj/t20040610_95490.htm.
聊城市地方经济和群众购买力相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差很多,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规模,因而目前以“组团”为主的聊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很不科学的。聊城地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故地,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渔猎文明时代的生活遗迹,加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又是黄河泛滥区,所以工业经济基础较差,甚至仍有少数居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②在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聊城旅游企业先期的工作和服务重点是“组团”外出旅游,一般为政务和商务考察为主,聊城成了一个典型的客源输出地。由于旅游市场恶性竞争,“组团”外出的利润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亏本经营,同时还产生了旅游人才大量流失、财富外流和行败问题。
聊城地区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生态景观资源,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加大,旅游景观和接待设施大为改观。近年来,文化教育专项旅游和乡村田园观光旅游的兴盛,为聊城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地接”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聊城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抓住这一时机,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树立创造性、整合性的旅游发展观念,形成“组团”与“地接”并重运作机制,成功促进聊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从“组团”为主向“地接”为主转变。
二、从“城市旅游定位”向“生态旅游定位”的战略转移
把聊城旅游定位于“城市旅游”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失败的。因为,聊城作为“城市旅游地”有着天生的不足,它与周边的大城市(北京、西安、济南、南京、上海)无法相提并论。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聊城“城市旅游”只能是“一日游”或者是“半日游”,旅游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另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深入人心,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特别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俭朴社会的生活情有独钟。
目前,聊城在工业化社会发展中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包袱,也就无须“步人后尘”再行“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也是聊城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天然优势。聊城旅游的优势还在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至今仍保留着诸多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深厚而又浓郁的齐鲁地方民俗,是中国历史文化——鲁西文化③的一块活化石。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是聊城旅游开发的一个大方向,把聊城旅游定位为田园风光型的“大乡村”,使东昌府区成为“休学教育旅游城”①、“高科技创业城”、“环城游憩森林城”、“温泉疗养城”“乡村别墅度假城”和“购物休闲城”[1],让周边大都市里的“有钱阶级”和“有闲阶级”返归传统的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探寻中华文明之根的“鲁西文化”。
三、从“传统包办旅游模式”向“网络定制旅游模式”的战略飞跃
传统的“包办式旅游”正在被迅速兴起的“自助式旅游”所代替,特别是“网络定制旅游模式”的兴起,导致“网络旅游将会在未来的三至五年间成为国人旅游的主导消费方式”[2]。旅游行业是电子商务渗透最早的行业之一,个性化旅游也日益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化,使分工合作型的中小旅游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管理组织结构也在“扁平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如今,人们只要在网络上输入想要去的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时间,网络立刻计算出吃、住、行和游玩的费用,并排出日程表;或者是根据人们的旅游需求,包括坐哪家航空公司的哪个班次的飞机,到哪几个城市,各逗留几天,住哪家宾馆,可以吃到什么特色的饭菜等,设计出几套旅游路线图,并计算好所需费用和最佳方案……这就是信息网络社会下的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
为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摆脱聊城旅游的落后局面,实现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最佳机遇,聊城市必须做好“网络旅游”大文章,极力推进“金旅工程”[3]建设,把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等“三网一库”数字化建设落到实处。
四、从“树江北水城形象”向“创鲁西文化名牌”的战略转变
聊城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的“江北水城——聊城”旅游城市形象广告是相当成功的,刷新了曾经来聊城旅游过的人们的印象,使没有来过聊城旅游的人开始有了仙境般的想象。但让游客感受到的是尘土飞扬的“黄河土城”,而不是水道错密、纵横交织的“江北水城”,多数游客盛兴而来、败兴而归——期望越大、失望更大。
成功策划和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誉度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旅游名牌城市建设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虽然,单纯靠公关、广告和宣传也可以求得一时“名气”和“美好形象”,但旅游名牌城市建设必须集“名牌导游、名牌旅游企业、名牌旅游商品和名牌旅游景区”塑造为一体,“外树新形象、内练高素质”,需要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长期完善和提高。
聊城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难度较大,而做精、做好、做出特色的希望很大。聊城市要想创立旅游名牌城市,首先要把“江北水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使“湖、河、泉”②各领;第二,强化“鲁西文化之旅”的建设,使聊城成为鲁西旅游经济、文化发展和研究的中心,挖掘“龙山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温泉文化”、“水浒文化”、“金瓶梅文化”、与武术文化等,积极开发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把国内外的考古和旅游爱好者吸引过来,使之深切理解中国、了解聊城;第三,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意识,把济南、泰山和“三孔”纳入“大鲁西旅游文化圈”的范围;第四,重新定位和塑造聊城市的旅游文化功能为“田园休闲文化”,把聊城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田园别墅化乡村度假村、环城游憩森林化温泉休闲疗养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标本城市、无公害瓜果、绿色蔬菜和有机食品的生态旅游度假美食城[4]。
此外,聊城市旅游名牌城市建设要大思路开拓、大策略运筹,建设几个大旅游产业项目,创名牌景区,带动聊城旅游经济全面发展。首先,重修“东昌古城”,拆除现有景区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围墙,修复古城墙和城门楼,城隍庙和隆兴寺等古建筑,将其打造成为“休学旅游城”、“鲁西美食步行城”、“高科技创业城”、“中国传统文化影视城”或“俭朴社会示范城”;其次,易地重建“凤凰台”,可选址在京九铁路和济邯高速公路交界处,高度要超过三百米,使之成为天下第一台、聊城新旧城区观光览胜的制高点,其内部可以构建为鲁西最大的商务中心、“中原会盟”会议中心、中华传统武术或世界各国武术比赛擂台中心,以起到扬名天下、聚集人气和汇聚英才的作用;第三,整合中通客车集团和时风集团,使之成为轻轨铁道和旅游列车的生产商,建设以聊城东昌古城为中心、以周边县市为卫星城的旅游交通体系。
五、从“市场放任经营”向“政府依法规制”的战略抉择
市场放任型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诱导效应,自由放任的市场会引发诸多弊端。在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因经济利益纠纷引发旅行社“甩团”和“扣团”现象、自费项目强制化、强迫购物公开化,宾馆饭店服务不达标、接待人员态度生硬,旅游车船等交通工具运行状况不良、严重超载等问题时常发生;在出境旅游方面,削价竞争、“零负团费”,擅自增加自费项目、减少合同项目,诱骗游客购物、参加不健康活动,以及中介机构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适度干预以及严密的旅游市场运行和管制体系。为此,当前聊城市必须迅速转变发展理念,依法治理整顿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为旅游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发挥政府主导、联合执法的作用,明确整治旅行社违规经营、导游违规操作、出境旅游秩序混乱等问题,对非法经营出境旅游的中介组织进行了排查摸底和集中打击;积极配合全国“导游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开通,开展导游联网检查,依法治理导游市场混乱的局面;搞好上岗培训和认证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
[2]旅游电子商务方兴未艾[EB/OL]./news/review/2000-03-02/18776.shtml.
[3]金旅工程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EB/OL]./new/display/19366.html.
[4]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