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校园暴力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研究 预防措施 法律约束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其他同学严重的暴力行为或者严重的威胁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行为总称。校园暴力是国内国外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具有其自身的广泛特殊性,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认知观的主阵地,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校园暴力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惩罚制度,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认识观的培养形成。
校园暴力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一个要素即为地域性要素,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地区,例如在校园内部或者放学路上对他人进行的殴打辱骂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二个特殊要素即为侵害对象的特殊性,权利受到侵害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学校里的授课老师和行政教师等其他工作人员,但从近些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学生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对象。校园暴力的第三个主要要素即为施暴人的主体特殊性,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施暴人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学生,且多为被侵害对象的同学,由于施暴人与被侵害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加以双方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与不理智性,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校园暴力的第四个要素即为侵害后果的特殊性,校园暴力事件的侵害后果多为对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侵犯,进而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致使被侵害对象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被侵害对象的身心成长与日常学习和生活。
校园暴力由于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界定,因而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特点。从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当前的校园暴力具有年轻化、突发化、报复化、残忍化、团体化等特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青少年,往往由于小的纠纷矛盾所引起,加之青少年心理成长尚不成熟,极易由于意气行事而受到同伴鼓动,进而形成一个打击报复的小团体,由于某些特定外界因素或者相约共同对被侵害人造成突发的刁难,并辅以十分残暴的手段。更有甚者会引来校外成年人士参与,进而将暴力手段升级或导致危害后果加重,容易被校外人士利用发生威逼利诱、敲诈勒索等更为恶劣的犯罪。以往的校园暴力事件参与者多为男生,而从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情况看,女生参与和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比例正在逐渐加大,其中很多男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由于女生的因素主导产生的,这些具有团体性、报复性等特点的校园暴力极易引发恶性循环,这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极具危害的。
根据校园暴力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行为方式,可以将校园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和心理暴力三种。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言语上的强制命令行为,包括侮辱、嘲笑、谩骂被侵害人和强制使被侵害人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等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软暴力,不会对被侵害人的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身体上的直接侵害或者强制被侵害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硬暴力,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更为甚者可能会剥夺被侵害人生命。心理暴力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力类型,国际劳工组织将心理暴力认定为是暴力行为的组成部分。1例如在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之前对被侵害人施加警告,给被侵害人造成心理恐慌。这些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在现今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校园暴力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一些悲剧惨剧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问题不是段时间就形成的,也不是由一种因素独立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交错复杂最终产生的,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可以从被侵害人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法律因素等多方面来分析。
(一)学校因素
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学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学校应当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计划。但是在我国当今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对高分数趋之若鹜,大有一种唯分数论成败的倾向,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效应依然没有散去,学校普遍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加大中高考的文化课程比例,缩短甚至没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课程。将这些课程留在书面上,挂在口头上,展示在墙面上,但是很少践行到实际上。这种法制、品德、心理等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产生矛盾纠纷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从网络上、电影电视中、生活中等所看到的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校的这种“重做题轻做人”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矫正,学校只注重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查与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内部的预防和教育,虽然有效减少了校外人员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s滋生了校内同学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不应该对于内外管理教育厚此薄彼。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人秉性的养成同他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会给青少年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网络世界的发达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父母同孩子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逐渐减少,父母关心的重点逐渐变为学习是否进步、音乐体育等课外专项技能是否学习、钱是否足够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反而很少关注孩子是否有和别人闹矛盾、是否交到了好朋友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而这种现象所形成的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同,其中极易形成专制和放任两个极端,而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种是接受专制教养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被侵害人,因为其已经接受了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第二种是接受放任教养的同学,这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的溺爱,肆意纵容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限制,极易形成自负心理,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施暴者。
(三)自我因素
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均为青少年,青少年在校期间因为缺乏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对突发事件缺乏独立评价能力和法制规范意识,不能正确合理的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盲目性。同时网络世界的发达又给了青少年足够大的舞台表现自己,但同时也使许多青少年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而为外界所获知,这种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会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炫耀心理和“网红”心理,导致青少年对于校园暴力行为乐此不疲,最终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四)法律因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该部法律关于对预防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的事后处罚规定十分模糊不清,只是规定了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这对于监护人的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仅仅规定了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管教无效或者无力管教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送到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并没有规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惩戒措施,反而这种规定被当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护身符。我国《刑法》中也规定十四周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只要未成年人不满十四周岁,即使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也难以适用刑法予以惩治。
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法律因素共同导致了校园暴力现象屡禁不止,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手段频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因此我们要分析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有效避免校园暴力已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态。
(一)加强法制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因此应当首先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配备专业的老师切实开展法制教育,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切实为青少年做好典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法制观念影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让青少年了解所有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一旦违反就要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责任。同时社会其他机构、电视、网络媒体也应当各自开展法制教育平台专栏,将法制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让青少年自觉学习并有更多渠道获得法律知识,更好的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实施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针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德育法制教育档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善档案内容,做到一人一档,老师和家长针对不同青少年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法制教育培养模式,类似情况借鉴培养,切实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从心理上、人格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警备系统,在学校的必要位置安放摄像头和安排警卫人员进行校园巡逻,在校园内部设置紧急情况报警设备,做到一有暴力事件发生及时知晓、及时到场、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小校园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一体化,综合防治、控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健全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应当将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写入刑法,对于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结果、团体性暴力行为、持械暴力等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应当由刑法加以规制,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但为了保障未成年的施暴者身心健康发展,应当将其在特殊场所进行服刑。在司法方面,应当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采取从重处罚的措施,而不应当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应当由司法机关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让施暴者自身检讨反思,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加深青少年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畏惧心理,使其不敢继续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从而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纠正制度。在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进行执行时,应当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从实质上椭未成年施暴者进行监督和帮扶,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拨付专项经费对校园暴力未成年施暴人进行有计划地帮扶教育。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当事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公众的校园暴力恐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今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弥补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立法缺失,完善司法、执法的法律体系,集合政府机构、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的力量,加强对于青少年法制的教育宣传与引导,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姜辰颖.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6,(09).
[3]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8).
[4]赵瑞达.校园暴力的法律解决路径[J].法制博览,2016,(15).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园暴力;现状
在我国,校园暴力近年来有不断升级的势头,不仅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发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暴力事件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屡屡见诸网络和新闻媒体,不断刺激着国人敏感的神经。据有关方面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一半左右都发生在中等职业院校。[1]为了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现状,笔者对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
以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在校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校七个专业十二个班级的同学进行调查。
1.2 内容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情况等)和过去一年来校园暴力(包括实施和遭受暴力)的发生情况(发生与否、次数、暴力类型、处理方式、影响及原因分析等)两个部分。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认真自行填写问卷,问卷经调查员审核后统一回收。
1.3 方法
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出衡量中职校园暴力行为的各个项目,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39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9份,最后获得有效资料371份,有效率为 95.1%。其中男生113名,占总人数的30.5%,女生258名,占总人数的69.5%;一年级人数为203人,占总人数的54.7%,二年级人数为168人,占总人数的45.3%;年龄最小14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6.8±1.72)岁。
2.2 暴力行为的检出情况
过去一年371人中实施暴力行为者32人,总发生率为8.63%,其中男生21人,发生率为18.58%,女生11人,发生率为4.26%,男生高于女生。一年级学生21人,发生率为10.3%,二年级学生11人,发生率为6.55%,一年级发生率高于二年级。通过对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过去一年因暴力行为受到处分的中职男生为18人,中职女生为28人,女生多于男生(该校女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
2.3 学生施暴行为分析 见表1
按照学者们的分类,校园暴力行为可以分为软暴力和硬暴力两种。软暴力主要包括起侮辱性的绰号、孤立、排挤某人、谩骂他人、威胁和恐吓同学等;硬暴力主要包括拳打脚踢、使用棍棒、刀具等凶器、在校内或校外找帮手殴打“仇人”等。[2]笔者对暴力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后,对比较常见的暴力形式进行了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自我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实施的暴力行为依次是孤立排挤他人(27.21%)、起绰号(18.56%)、谩骂他人(15.45%)、打架(12.05%)、自伤自残(10.25%)、威胁恐吓他人(8.24%)、性骚扰(8.23%)、随意拿他人财物(8.03%)、找帮手“报仇”(6.35%)、勒索财物(4.27%)、携带凶器(3.22%)。上述数据和其他学者调查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和调查的对象以女生居多有关。[3][4]
2.4 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 见表2
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本次调查中,项目组总结了七种校园中经常会出现的暴力行为,将这些行为的频率设定为“从没有”、不到三次定为“偶尔”,三次以上定为“经常”,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一年中,有85.82%的学生在校遇到过公共设施被故意破坏的事件,有31.29%的学生经常故意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有51.5%的学生遇到过校外人员来校惹事生非,有20.23%的学生经常被校外人员骚扰;有39.49%的学生在学校被勒索过,有24.31%的学生经常被他人勒索;有34.42%的学生在校期间遭遇过被打的事件,有7.31%的学生经常随意被打;有29.95%的学生在校遭遇过体罚,有9.5%的学生经常被体罚;有29.65%的学生被性骚扰过,有10.64%的学生经常被性骚扰;2.5%的教师被报复过,没有教师经常遭到报复。
2.5 受暴后的救助方式 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学生遭受暴力后的救助方式不同,男生中37.5%求助校方,28.9%召集朋友帮自己报仇,15.1%求助家长,12.5%自认倒霉;而女生中40.91%求助校方,35.2%求助家长,20.3%自认倒霉,17.6%召集朋友帮自己报仇。
2.6 校园暴力原因 见表4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中主要列出了8项原因,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学生对上述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认同率都比较高,其中“个人原因”占68.7%,“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罚较轻”占67.17%”,“不良同伴的影响”占65.72%、“家庭教育的影响”占64.82,“学校德育的缺失”占53.68%,其次是网络影视媒体的影响、家庭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总发生率为8.75%,高于同一年龄段的高中生,[5]也高于大专生和大学生,[6][7] 校园暴力防控形势比较严峻。一般来讲,校园暴力事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但是我们注意到女生校园暴力频发已成为校园暴力的新表征。女生暴力事件除具备一般校园暴力的特征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群体性、性等特征,[8]对被害人的危害也更严重,所以我们要对女生校园暴力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过去一年中,同学们接触或亲自实施的暴力行为依次是孤立排挤他人、起绰号、谩骂他人、性骚扰、自伤自残、威胁恐吓他人、打架、随意拿他人财物、找帮手“报仇”、勒索财物、携带凶器。这说明中职同学对暴力已经有一定的辨识和控制能力,比如首先选择排挤、孤立等冷暴力,只有在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或在突发事件中才会使用硬暴力,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关口前移,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另外,携带凶器虽然不是直接导致暴力事件的原因,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暴力事件中一旦使用,后果都比较严重,去年该校就有2起因为使用了携带的凶器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
调查表明,七种主要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频率各不相同,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勒索他人、校外人员到校生事的事件发生比较频繁,经常发生的频率都在20%以上。性骚扰、体罚学生和随意被打次之,报复老师的事件最少。经访谈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对公共设施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宿舍门窗、教学楼的卫生间、安全指示灯等硬件上,此类问题发现晚、取证难、调查难,最后往也是由学校承担损失;勒索他人主要涉及烟酒、饭和钱;校外人员到校生事主要是帮人打架或谈恋爱的居多,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后果都比较严重,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去年一年该校由当地公安机关处理的此类事件就有3起。
遭受校园暴力后,求助学校解决是男女生首先选择的第一处理方式,而女生其次更倾向于向家长求助,男生比较倾向于求助朋友。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好面子,觉得自己的事情能自己解决,求助家长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俗称“江湖事,江湖了”。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救济方式至关重要。
在原因方面,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校园暴力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其中对个人原因的认同率最高,学校对学生的处罚次之。这与走访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要求学校加大对施暴学生的惩处力度相一致,说明学生对于校园暴力这种行为也是很反对,迫切需要学校采取措施。
综上,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形势严峻,中职学生在施暴的方式、频率和救助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认真分析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原因,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宋雁慧.初中校园暴力及其防治体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 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6] 庞淑兰,刘瑞庚等.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0):14.
[4] 王培席,王绵珍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9):12.
[5] 荆春霞,王声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6.
[7] 王畅等.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9):45.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群殴、羞辱并拍成视频上网传播……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升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什么让花季少年变得如此暴戾?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怎么了?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暴力阴云如何驱散?
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但是否采用重典进行惩罚,引起业内人士不同看法。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反思。
校园暴力不计后果
“同学是被人在厕所捅死的。”
近日,一则在重庆市彭水县当地论坛上的帖子,因为涉及到“校园”“死亡”等词,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死者为彭水县桑拓中学初中二年级16岁男生赵英(化名)。一名同学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事发时,教学楼三楼的一个厕所被人挡着不让进去,“赵被堵在厕所里面,至少有三个人围殴他”,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赵英的班主任证实,确有学生被殴打致死,事件发生在今年4月28日下午1点左右,系学生之间矛盾引发。
“被捅学生的胸部有大片血”,事发后,四五名学生抬着被捅伤学生去了最近的医院,“但人最终还是没了”。
暴力伤害同学并非此案独有。
距离重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恋爱纠纷,将酒精泼向同学,并点燃打火机。
“我从背后抓住她一边的肩膀,将酒精从另一边的脸部、肩膀浇下去,看到她蹲下去尖叫,我慌了,用打火机点了两三次才将她的头发点燃。”
今年5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某中学学生袁某在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受审。
袁某这样回忆作案经过――他的同学马某不同意与自己谈恋爱,被一再拒绝后,袁某很不好受,就网购了酒精。
2015年8月15日,在安徽建筑大学校园内,袁某点燃了泼洒在马某身上的酒精,致使马某面部、前胸、后颈等部位被烧伤。
鉴定结果显示,马某的损伤程度属于重伤二级。
案发时,马某未成年,袁某刚满18周岁。
公诉机关指控袁某犯故意伤害罪。庭审中,袁某因多次顶撞受害人母亲,被公诉人当庭训斥。
马某案发时尚未成年,其母作为法定人出庭,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共计292万余元。
16岁至18岁施暴者超65%
针对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并对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
报告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从犯罪者的年龄来看,在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有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报告显示,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
在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2件,占该类案件的6.25%;宣告缓刑的22件,占68.75%;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12.5%;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6.25%;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
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22.86%;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1件,占2.86%;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34.28%;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28.57%。
孩子缘何如此暴戾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十几岁的孩子对同学拳脚相加?
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园暴力案件的直接诱因往往是同学间偶发事件或平时恩怨等琐事,因碰撞、口角、玩笑,还有经济纠葛、情感纠纷,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都能点燃青少年们的“暴脾气”。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及制度设计等因素。”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表示,不少家庭教育易走两极端:要么要求不严,使孩子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要么管教过严,严重挫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偏激、自卑。来自留守、离异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更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健全性格。有一些学校教育模式功利性明显,忽视学生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这些都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少儿不宜的暴力电视节目、游戏、书籍等劣质文化腐蚀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潜移默化地被暴力文化“武装”了头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社会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一些学生有他们撑腰,更加肆无忌惮。
岳筱雯表示,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建立自我个性的阶段,好奇心强,叛逆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自控力差,极易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激发冲动,且遇事不计后果。未成年学生因具有这些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6岁以下施暴难追其刑责
一名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家长表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孩子受到伤害后,只对施暴学生处以停课检查处分,虽然施暴学生也被责令道歉,学校也承诺会对施暴学生好好教育,但如此轻的惩罚能否让施暴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其他孩子的安全又如何保证?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这样的法律设计让他们有恃无恐。而且,在民事责任方面,校园暴力施暴者的监护人仅仅是赔偿医药费、赔礼道歉,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
我国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多部法律,都立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并无系统、完善的立法。有专家称,对于触犯法律而未被的未成年人的惩戒,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很少付诸实施。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中学校长费聿玲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应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细化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标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保护和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干预和惩罚。
四川省律师协会监事长施杰刚认为,校园暴力事件对涉事双方来说伤害都非常大,对于未成年人不宜轻易动用刑法。对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监管。如果用过于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和人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家庭学校共同培养健康人格
惩戒校园暴力,处罚轻了不足以威慑,重了又担心影响涉事者一生,出路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还是要从教育反思。”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陟遥说,在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健康的人格、精神心灵教育,知识的增长和成绩的提高同样重要,校园暴力频发,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格教育、人格培养的缺失。
张陟遥认为,好的人格教育先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开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格和品格健全的人,如遵守公共道德、倡导友爱精神、团结互助、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拥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灵,这是学校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可应试教育在我国实施了很多年,很多学校对教学的要求很高,忽视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及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扬州苏北医院心理专家杨杨认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性格、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心智的完善。家长们过度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学生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调整教育本位问题,真正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品提高作为本位。”
此外,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要注意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有专家提出,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管和防控措施,开发和推广绿色网络软件,积极正向教育、引导未成年学生健康使用互联网,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网络管理。
链接
他山之石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暴力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暴力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暴力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暴力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调查发现,暴力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校园暴力在6年级至8年级初中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学校对暴力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暴力事件,并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暴力;成因;防治对策
前不久,“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 震惊中外,该案的判决结果更令不少国人讶异,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3名嫌犯翟芸瑶、章鑫磊和杨玉菡的律师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3人将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0年,刑满后将被被驱逐出美国。这一案例也再次引发关于国内校园暴力处罚方式的热议。
近年来,国内“校园内聚众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出,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校园暴力发生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都造成严重的伤害。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家长的疏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造成的。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校园暴力的形成。本文就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因为成绩较差而自身存在一种自卑感,他们不愿意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交往,长期的自卑感会使学生产生内向的性格,造成敏感多疑的心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理想信念。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够。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却存在就业的压力。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岗位,缺少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疏于引导。学校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打击了成绩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造成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的阴影。学生校园生活的单调,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暴力、冷战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对学生过度的溺爱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学生学校生活的不关心,缺乏正常的家庭互动交流。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养成。
(四)社会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很大。随着社会风气的日渐浮躁,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对金钱权利的重视以及道德观念的意识浅薄,造成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做事风格的养成。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学习方式,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学生情绪的极端化和暴力化。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性也是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之一。
二、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的沟通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处理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面对不合法的事情,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坚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最后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应对措施。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加强对学生应对暴力事件的方法,根据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学生可采取不予理睬、报告老师、报警等办法,不能进行相应的反抗或消极对待助长暴力行为。
(二)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次加强校园制度的管理。校园安全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积极对校园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校园制度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最后建设文明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往今来的人生哲学,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学习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家庭方面
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希望。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身修养。家长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耐心的进行指导和教育,不应“一棒打死”,也不能“溺爱有加”。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加强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意识,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提高孩子的人格素养。
(四)社会方面
国家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法律对校园暴力的威慑性,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特别是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法律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威慑性,可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学习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制止学校暴力事件的形成。
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针对职业学校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校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解读“校园霸王”现象
文中的陈望,显而易见属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读者朋友中如果有在校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知道它的危害,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校园暴力行为,是青少年中强者对弱者施加的一系列侮辱与压迫的行为。比如给受害者取侮辱性的绰号;对受害者施加人身或言语攻击;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传播关于受害者的谣言或污蔑性文字;在网上散发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及视频等。这些校园暴力的行为都是在受害者不能保护自己,不敢反抗和告发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除了施暴者和被施暴者,还有旁观者。有的旁观者看见校霸的伤害行为得逞,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协助校霸再次欺负受害者,以此来保护自己不被校霸欺负。有的同学看见校霸们欺负其他同学后,不仅无动于衷,更有甚者还嘲笑受害者无用。
通常情况下,校霸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是受害者的默默忍受,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校霸欺凌事件”的产生原因
校园霸王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直接危害了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施暴者和受害者心灵的扭曲。那么,校园霸王欺负学生的类似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呢?
这主要是由于校园霸王自身的个性缺陷导致,他们往往霸道而冲动,倾向于使用暴力欺压他人,用拳头凸显自我价值。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同时,他们还用武力得到了部分同龄人的认同与支持,在校园中组成欺负同学的“小团伙”。
大多数校园霸王的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只能通过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他们通过欺负、伤害弱小的同学,使受害者感到痛苦、恐惧,给受害者造成心理阴影,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校霸事件,其实这些施暴者常常也是受害者。他们可能小时候频繁地遭受到父母的家庭暴力,甚至自己便是校园暴力中的弱者。有的校园霸王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被长辈们宠坏了,在学校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拿暴力来解决问题。只要一次成功,如果被欺负者不反抗,这些施暴者就很容易形成“拳头说话管用”的印象,渐渐地,施暴者对“暴力行为”越来越上瘾,养成欺负弱势同学的行为习惯。
如何规避校霸现象的产生?
校霸问题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且容易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造成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那么,如何规避校霸现象的产生呢?
1. 家庭和学校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校园暴力的产生。家长、老师应该警惕孩子们的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也有可能是校霸事件产生的先兆。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对这些校园霸王们进行劝导,打开他们的心结,帮助他们走上正途。因此,只有充分沟通,才能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 学校和家长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冲突及挫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对别人施加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害。同学之间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理解。
3. 学校和社会应该增强学生的普法教育,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受到伤害的同学,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曾经受到校霸的伤害,或者你正在面对校霸的威胁,请你不要怕,勇敢正视这一问题。
? 积极和老师、家长进行交流,努力走出这次事件的阴影。若是自己不能处理好,应该及时请求老师或同学帮忙。
? 正视校园暴力,不要再有畏惧心理。我们都知道,事出必有因,自己必须在事后进行反思与自我总结,不断突破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自信。
?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单独一个人外出,尽量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