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粮食生产;问题;对策;河北隆尧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09-01
1 隆尧县粮食生产概况
隆尧县是河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下辖12个乡镇27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67万hm2。2012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9.6万hm2。2012年以来,隆尧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加强农技推广,坚持抓科技、搞服务,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2012年该县夏粮(小麦)种植面积4万hm2,单产达到6 975 kg/hm2,总产27.80万t;夏玉米种植面积3.51万hm2,单产达到8 052 kg/hm2,总产28.25万t。秋粮面积3.92万hm2,总产30.18万t,2012年,全县粮食总面积7.90万hm2,总产57.98万t,比2011年增加1.28万t,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惠农项目的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使该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了相对稳定,实现了九连增,但是隆尧县在粮食生产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
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还会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种粮效益低下。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2 农村劳动力短缺
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思想传统、保守,技术水平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2.3 土地分散
土地流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是农民惜土思想较重。据调查,有60%以上的农户不愿流转土地,广大农民思想深处对土地的眷恋根深蒂固,很多农民不敢轻易放弃或转让手中的土地。二是一些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
3 隆尧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高产创建,发挥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作用
粮食高产创建,是国家的一个惠农项目。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安排部署,从2008年开始,隆尧县连续5年承担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几年来,该县整合项目资金,加大物化补贴,推行良种良法,集成关键技术,加强技术服务,全程技术指导,以点带片,使该县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万亩示范片的建设带动了该县粮食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要采取一切措施,继续加强高产创建工作,重点抓好高产示范片的示范、观摩工作,真正把示范片建成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学习样板田,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的窗口田。同时,通过县电视台新闻栏目、《关注三农》专题栏目开辟专栏,组织技术观摩会等,扩大高产创建典型的示范作用,扩大宣传,提高影响,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3.2 改革种植模式,提高粮食产量
2011年秋季小麦播种时,隆尧县引进了大型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这种耕播机是实现耕播一体化,小麦无行、无垄均匀种植的新技术,是对沿袭上千年的“行垄种植”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新型农机产品,在耕种一体化的前提下机械化撒肥撒种与均匀耕播,使麦苗全田覆盖,最充分地利用了光、热、水、肥等资源,实现了根多苗壮;机械化无垄栽培把小麦行播600万~675万穗/hm2的小麦群体提高到750万~825万穗/hm2,最大限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不减,增150万穗/hm2,可增收1 500 kg/hm2左右。这种栽培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以苗抑草”,使麦苗优先占满营养空间,抑制杂草生长,所以全生育期不用化学除草,在简化栽培、省工省事的前提下实现节水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地利用率,节本450~750元/hm2。2011年秋季小麦播种时隆尧县在农业局原种场、魏家庄镇、莲子镇几个村进行了小麦无垄耕播试种,试验田面积约13.33 hm2。经过实打实收,结果表明,试验田小麦单产比对照田增产5%左右。目前,这种新的种植模式在隆尧县仍处于试种阶段,但是通过改革种植模式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
近几年,隆尧县大力培植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科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旺农种植合作社等几个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服务组织为主,尝试开展以下3种类型的服务:一是病虫害统防统治全承包服务。服务范围主要是高产创建示范区、唐庄、柳行农场或包地大户,按照当地不同作物常规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代数、防治次数,测算防治成本。机防队在防治前与农户先签订承包合同,按照作物面积预收一定数量的定金,防治季节过后,再根据防治效果结算全部承包防治费用。二是病虫害半承包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在张庄、牛桥乡和莲子镇,按照防治次数,实行计次收费制。三是病虫害代防代治。由合作社统一配方供应农药,组织机防队实施喷药作业,专业队只向农户收取工费的服务方式。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作物病虫害的有偿服务,努力做到统防统治,不仅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而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值得大力推广。
3.4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今麦郎集团是隆尧县粮食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企业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以产品技术创新、市场精耕细作为先导,通过股田制经营、发展订单农业,与当地农民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联合体,大大促进了隆尧县农民丰产增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后隆尧县仍要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粮食订单,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马茂盛.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0(8):215.
[2] 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作物杂志,2007(1):15-16.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粮食产量自1949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快,但各阶段存在较大的波动。本文将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也受国际因素影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我国耕地总量下降速度很快,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1992-1997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10万亩,2000年减少244.4万亩。同时,生态退耕的面积也比较大,其中2000年就退耕1144.2万亩。而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要素,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2.水资源及基础设施制约。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年际和地域分配不平衡。我国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在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灌溉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设施缺乏,抵御灾害能力很弱。
3.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大。而且我国素来有“务农者乃末流”的观念,真正较为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屑于涉足农业生产。农业可以说是我国人才资源支撑最为薄弱的产业。
4.农业科技投入较低。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仅研究和推广杂交稻一项,20多年累计增产粮食2.4亿吨。可见科技投入的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开发还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承担,农户自己的科技投入还很少。
5.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效率不高,主要存在三点问题:(1)是中央储备近年来变化不大,未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调控机制。(2)是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粮食储备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要求。(3)是储备的粮食在品质和品种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6.粮食进出口和国际因素对我国影响增大。在wto规则运行框架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国际投机资金及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等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向美国等国进口了大量粮食,目前尚处于合理范围,但若我国粮食产量下滑严重,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受政策影响显著,粮食生产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而必须进一步注重粮食生产,进行政策和体制的创新。针对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政策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是政策创新的关键点。“应建立以土地产权有效分离为基础,以现代农户家庭经营为载体,以生产专业化、经营农场化为内容的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引导建立适度规模的小型农场,促使土地向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生产者集中,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死守“耕地红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1978-1996年的18年里,我国粮食产量接连跃上30000万吨、40000吨、50000万吨三个台阶,农业基础投入的持续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必须把节水灌溉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缓解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约束。并且应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3.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应继续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扩大绿箱政策的投入,鼓励农民进行品种改良,保持较高的粮食保护价,以促进粮食生产。通过优化价格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科技开发的巨大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鼓励私人机构以及农户合作并建立广泛的科技推广网,以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同时应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和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率。
5.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地方储备也应切实提高市场的应对能力。各级储备粮应由相应政府负责,切实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狠抓粮食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储备吞吐中的作用。
6.以wto框架为基础,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我国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等政策,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建立和完善粮食贸易风险防范机制。要根据国内粮食供求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粮食进出口政策和规模,稳定同有关国家在粮食进出口方面的贸易关系,逐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分散粮食进出口风险。在加大粮食补贴的同时培育发达的期货市场,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模式;土地流转
1浙江省缙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情况浙江省缙云县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总投资1.8亿元,到2018年建成粮食功能区74个0.53余hm2,重点建设内容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等工程。2010-2014年,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15.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146.0万元,市级资金20.0万元,县级及以下资金2557.0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2个0.30万hm2。新建修建机耕路35.49km,排灌水渠56.25km,机埠16个,下田坡157个,购置各类农机具386台套,建成育秧中心6个、烘干中心2个,拥有育秧流水线6台、插秧机14台,其中高速插秧机3台,稻谷烘干机2台。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力培育,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断加强,提高了功能区的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能力,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种粮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立地条件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待建的粮食功能区原有基础条件较差,机耕路、灌排和电力设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标准农田等级低、坡度大,农机进出田难,因此沟渠路等修复、新建成本高,加大了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2.2地方财政支持薄弱,功能区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缙云县是浙江省欠发达的山区,功能区建设主体(乡镇)和县财政都很难安排足额资金用于功能区建设,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水利、农发、农业厅等项目资金扶持投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变化大、不稳定,需求缺口很大。
2.3功能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差,建设难度大
缙云山区人多田少,平均每人不到0.03hm2,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低,除机耕比较普遍外,其他服务如育供秧、机械化插秧、全程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都还没有普及,主要原因一是田块分散,二是田块不规则,三是田块间落差大,农机进出难,成本高,利润少。
2.4功能区非粮化严重,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同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种植经济作物越来越多,农田作物插花现象越来越严重,粮食种植现状很难维持,连片程度低,不利于组织统一的机械化生产,服务组织开展服务难度增加,效益降低。加上经济作物的大量发展,农田流转租金大幅提高,制约着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化很难提高。2.5用地审批难,影响服务组织发展从2010年开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缙云县共申报获批育秧中心及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共6个,目前还有几个合作社要求建育秧中心,均由于土地审批较难而搁浅,严重影响了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建设考核力度
一些干部群众对粮食功能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多。粮食功能区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功能区建设,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将功能区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把功能区建设完成质量,作为功能区所在地党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之一,以确保功能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力求政策倾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地方财政用于功能区建设配套资金较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议在全省统筹安排粮食功能区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招投标、工程监理、功能区立牌支出。
3.3提前示范引导,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丽水山区粮食生产多以散户为主,经营规模很少,单家独户购买机械生产不合算。因此,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鼓励他们积极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
3.4创新种植模式,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针对丽水山区单纯种粮规模少、效益低,种粮现状较难维持的实际,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应灵活运用,应积极探索粮经型的种植模式,既要稳定粮食产量又要使农民增收,促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广“菇稻轮作”“菜稻轮作”“药稻轮作”“席草稻轮作”等新型种植制度,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高效生态模式应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也可推行粮食新“三熟”制度,如蚕豆/春玉米-晚稻、蚕豆/玉米-玉米;同时,要积极开展冬季农业生产,扩大鲜食蚕(豌)豆、马铃薯、鲜食春大豆、春玉米等粮菜兼用作物生产,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种植效益。
3.5加强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粮食 烘干 储存 机械化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60-01
前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每年外出打工增多,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全市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机大户、土地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不断增加,传统粮食干燥晾晒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粮食烘干机械化势在必行,这为烘干机械化的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实现了粮食烘干机械化,才能够使广大农民朋友丰产丰收、增产增收。
一、粮食干燥与储存现状
1、粮食干燥与储存的主要方式
(1) 适当延迟收获期(大约2-5天),充分利用阳光曝晒和风力干燥以降低谷物的水份,达到干燥目的,小麦水分能到14%以下,尤其是上午11时后收割的小麦水分达到13%,达到了粮食收购标准,收获后可直接卖给粮食收购商储存到粮仓。
(2) 自然晾晒,占用公共场地道路、自家庭院或房顶等为凉晒场所,在晴好天气翻晒粮食,晒干后大部分农户不储存,而是直接出售给粮食收购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
(3) 采用粮食烘干机机械进行烘干,大部分农户有自己储存足够全家食用的粮食,虽然储存的粮食不多,但储量装置落后,霉变现象频发多发、储存损失平均在7%左右。
2、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失和品质变化
农民在粮食收获后,很多农民会把粮食晒在公路上,不仅使粮食含杂质提高,还会造成交通隐患。如果遇上连续阴雨或者天气突变等情况,收获的粮食会发霉变质,造成粮食出淀粉率降低或霉变不能用于生产面粉。尤其玉米无论带玉米芯还是脱粒后储存如晾晒不及时都易发生霉变,不能用于生产玉米胚芽油等其他玉米食用加工,只能用于饲料加工,农民损失较大。据统计,因气候潮湿,粮食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储存水分造成霉变发芽以及在晾晒过程中抛洒综合损失,一般达5%,遇到雨淋、连阴天等达10%以上,尤其是玉米风险性更大,因储存难度大,晾晒不及时、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失更多。
二、粮食干燥机械化与储存的必要性紧迫性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粮食晾晒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烘干设备与自然干燥相比具有简单、高效、减轻劳动负担,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收获后粮食处理设备相对滞后,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小型仓储企业的增加,粮食烘干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
据统计,我市粮食收获后因气候潮湿、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储存水分而导致在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出现霉变和发芽变质,及在晾晒过程中的抛洒损失,合计可达粮食总产量的5%。气候异常的年份粮食损失更为严重。发展粮食机械化干燥,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失,确保丰产丰收,已是粮食生产的当务之急。
三、粮食干燥机械化与储存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经营主体购买能力低
种粮大户一般多为经济实力不强,经营水平不高,而且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下,加上粮食烘干经营投资大,因此,种粮大户的购买力达不到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的能力。现有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较大,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不多,而且大部分合作社也是由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合作创办,投资烘干机械的难度也很大。
2、 烘干机投资大,回收慢
一台热风炉,一台小型烘干机(单批烘干量为10吨),加上配套设施除去国家补贴也需要近20万元的投资,而年作业量在1000吨以下,如每吨粮食40元的利润,年净收入仅为4万元,需5-7年收回成本。
3、用地难
农机具库房、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粮仓建设无“地”可建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台烘干机,需要占地400-600平方米,而现在国家对农业设施用地批建的少之又少,所以建设用地是个大难题。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机库,把农机具停放在露天,或寄放在农户家中。想引进烘干机设备的也在“等盼”国家省市用地政策的扶持。
4、 土地流转承包期与面积的不稳定性
由于承包种粮的土地流转价格低,农民不愿意签订较长时间的流转协议,一般为一年一签,指望来年能提高流转价格,造成种粮大户承包面积的不稳定。土地流转承包期与面积的不稳定性,给规模大户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带来了较大影响。
5、天气变化的影响
机械烘干粮食的作业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的变化。如果在收割季节天气晴好,农民适当延迟收割时间,粮食的含水率基本能达到收购标准,烘干的作业量将大幅减少,烘干机组的作用和效益也明显下降。因此,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影响投资烘干机械的重要原因。
6、 粮食收获模式与烘干模式不匹配,影响了烘干机的应用和推广
尤其是玉米,目前市场上的烘干机还不能烘干玉米果穗,由于玉米收获时湿度大,如果直接脱粒,会造成籽粒破损,降低产量,所以收获后将玉米果穗,晾晒2-5天后方可脱粒,才能进行机械烘干,这就要求晾晒场地,并多了装卸、 运输环节,增加了成本。
四、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粮食机械烘干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开办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和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讲解烘干机原理和技术,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粮食机械烘干的好处、重要性等。以粮食加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
2、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械及配套设备的补贴力度
目前,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尽管对烘干机的补贴额度近30%,但烘干机的投入,仅占整个机组总投资的三分之一,而在南方一些城市一台烘干机10万多元,除去国家省市地方补贴,农户只花2万多元。建议应加大补贴,并将将配套设备设施的投资也列入补贴范围,补贴额应不低于机械设备总额的60%。
3、增设粮食机械化烘干和储存环节补贴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深松作业等环节进行了补贴,而粮食机械化烘干作业成本高,建议增加机械烘干作业环节补贴,补贴额度根据单位粮食烘干成本确定,以解决粮食烘干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
4、完善农机经营设施用地扶持政策
建议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按照生产经营与生活分离的要求,把农机合作社机库房建设、粮食机械烘干设施用地、粮食仓储列入规划中。
5、建立金融支持机制
建议金融部门尽快出台农机信贷业务,并逐步完善农机金融支持机制。农机经营投入成本大,金融部门应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鼓励农机经营主体购买先进、适用的粮食烘干机械。
6、严格审批粮食烘干和仓储建设
可以按乡镇分片布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又要满足片区粮食烘干和仓储需求。
7、鼓励收集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政府应该在财政上进行规范性补贴,鼓励粮食烘干运营机构使用秸秆作为能源,为粮食烘干的正常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8、改良烘干机结构性能和实用性
结合地区粮食生产模式,在保证粮食烘干品质的前提下,尽快研发出适用范围广,能够一机多用,烘干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且易操作、低能耗、高效能的实用新型烘干机,比如能够提供先烘干玉米果穗,脱粒后再烘干的一条龙烘干服务。
关键词:伊通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4-1
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全县耕地总面积220万亩,粮食生产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国家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水稻生产成本、劳动用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投入与玉米生产相比没有优势,水田生产面积出现逐年锐减的趋势。2002年全县水稻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到今年实际生产面积约7万亩,年平均递减11%。之所以出现“水改旱”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直接因素:
1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稻生产从3月25日左右浸种开始,育苗、整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过程持续7个月左右,需要专人进行不间断的田间管理,相对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种植玉米管理环节少,劳动空闲时间长,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能够从事养殖、劳务、运输等其他创收活动。因此,种植玉米农户要比种植水稻农户的创收渠道广,家庭收入差距很大。
2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资金投入较大
仅从今年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以及劳务情况来看,玉米生产每公顷总投入大致是9300元,水稻生产每公顷总投入1245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生产比玉米生产多投入约3150元(详见下表)。
3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利润偏低
近三年来,虽然玉米、水稻市场价格都处于大幅上扬趋势,但是,从2011年生产成本核算和销售收入来分析,水稻和玉米之间利润差距较大。每公顷玉米平均净收益1490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平均净收益10750元左右,利润差约在4150元左右(详见下表)。
4 对稳定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口粮,水稻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年度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比,合理调整玉米、大豆与水稻产品之间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市场拉动来保护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特殊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水稻生产者特别是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推动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3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水稻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防洪灌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库、塘坝、渠道、机井等灌溉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灌溉能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生产面积。
4.4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