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暴力对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69-04
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有关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媒体曝光,{1}诸如此类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除此之外,老师殴打学生事件和学生殴打老师事件也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被曝光。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敏感性话题。
为了充分了解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真实情况以及处理方式,结合本城市和各旗县的地理分区,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赤峰地区的几所学校校园暴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20份学生的问卷调查,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卷外,共获得有效卷385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1.67%。
本文试从法学角度对校园暴力进行界定,针对保障校园安全问题,提出构建校园暴力的法律防治体系的建议。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校的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但是少数”选项的学生最多,高中占有66.12%,而大学占有52.97%;其次,选择“不知道”选项的学生,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15.30%和26.24%;再次,在高中14.75%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而在大学13.86%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的现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很普遍”这个项目的学生人数最少,在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3.83%和6.93%。虽然选择这个选项的人数最少,但是这依然表明,这种暴力现象在整个校园里依然存在着。
(二)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情况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行为持着一种极为反对的态度,而这一行为的认知和看法也能够侧面体现出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特征。对校园暴力这一现象,如果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时尚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这一行为表示及其认可的,而这将会导致校园暴力的行为的无限蔓延和扩张。本次调研关于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如下:
从表格2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占有40.26%的学生选择“其他”选项;占有34.2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占有21.0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事件是一种“正常”行为,甚至有4.4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时尚”行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不足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已不足为奇了。
(三)校园暴力发生阶段情况
占有52.9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高中”阶段;占有38.4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初中阶段”。对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神经系统处于高度敏感期,当他们的感情或观念、想法方面一旦发生了改变,他们就变得及其亢奋、激动、做事盲目冲动,不加以理智认真地思考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春期阶段是及其敏感又必须要认真理智地对待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阶段,因为又被称之为“危机期”。面对很多复杂多样的事情或矛盾时,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又困惑烦恼的情绪当中。在这种情绪的状态下,有会导致情绪失控,无法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占有5.45%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占有3.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大学”阶段。
(四)个人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
当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时,学生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将近一半的学生,即49.87%的学生仍然会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其次就是选择“报警”选项的学生,占22.08%。当学生遇到校园暴力时先告诉老师、家长或是报警,那么对校园暴力发展成为恶性事件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起到控制或减缓作用。选择“以暴制暴,采取相同的方法或手段”的选项的学生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即11.95%。当这类学生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如同火上浇油,原本是受害者却将自己变成加害者,将校园暴力事件更加成为恶性严重的事件,后果极其可怕,其社会影响也就越恶劣。还有少部分同学,即占9.09%的学生采取其它方式;3.90%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尽量采取忍耐或妥协的方式;2.86%的学生选择“转学”的方式;这两类学生主要持着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只要觉得校园暴力跟自己无关,那么就采取漠不关心或逃避的态度。而这种方式却往往使施暴者更加毫无阻力和约束的实施暴力行为,更加嚣张,对校园暴力的无限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0.26%的学生选择了“加入他们的团伙”的方式;这也就成为校园暴力不断扩张的源动力。不过这些被调查的学生里没有一个学生选择“花钱买平安,他要钱就给”的方式。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上的缺失
1.现有法律法规不全面
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仍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虽然现在已有防范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2}有一些如何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方面的规定。但它们对校园安全保障方面不具有全面性,只有解Q在校学生的校园安全保护的部分问题,具有片面性,而且仍存在许多空白与漏洞。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又有综合性的《校园安全法》是很有必要的。
2.缺乏专门立法
由于校园安全保护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所不能完全包容的特征,为了有效防范各类校园暴力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制定防范校园暴力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规定了有关校园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3}几乎涵盖了全部内容。比如校园暴力的预防方案和计划、校园暴力发生后的管理措施和具体的法律程序、步骤等等。{4}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
虽然我国也有一些保障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而且从校园安全方面的规定的内容上来看,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详细的专门的关于防范校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满14周岁的学生违法后,如何进行有效惩处或采取替代性措施方面却没有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没有任何影响,更没有任何足够的威慑力。
(二)其他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引起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恶性风气盛行的年代里,道德的沦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已习以为常了。而青少年也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个环境所感染。如今,良好的道德风尚已被这个恶劣的风气严重影响并破坏了。尤其是见义勇为和舍己救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5}只要发生了施暴事件,无人相救,出面制止的人不多,甚至无人出手相助。
此外,社会上许多小混混和不良青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大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性,价值理念和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和交往的人群有密切相关。所以,在校学生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一些恶性就由此诞生了。同时,如今的不良影视和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还是很大的。比如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网络等。而这些当中都存在暴力倾向的内容,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这些暴力性电影的主角很少受到惩罚,这些青少年看了这些电影之后误以为不受任何不利约束和后果,因而常常模仿并学习这些行为。
很多参与或实施校园暴力无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身心发展情况有关。一般13―24周岁的在校受教育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但是他们的心灵发展方面并不成熟,而且很容易冲动,做事比较极端,往往就是错误地判断失误,从而在这一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很容易惹出事端。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受到一定的不顺心的事或遭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暴躁的心理状态,在这个心理状态下,为了发泄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校园暴力行为就由此而产生了。
2.家庭的教育环境
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往往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情况。如今,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德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些家长的本身的教导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些家庭中,这些家长往往采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灵状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思想上的变化。
3.学校的教育理念
引发校园暴力方面,学校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身观形式的主要场所。而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很多在校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三、校@暴力的法律防范对策
(一)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相关立法
通过校园暴力事件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问题。只有建立校园暴力的防范体系,确立相应的责任制,建立较为完备的程序救济机制,才能够彻底解决并根除校园暴力这一现象。
为了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行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首先,《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导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不惧怕法律责任的承担,更不惧怕法律的威慑力。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制定一系列的惩罚改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政府有关部分将这些未成年人在一定的场所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监督、改造、教育或对他们的监护人进行罚款,从而挽救并教育这些未成年人,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一种崇高敬畏感。其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款。比如,明确校园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以及具体职权范围,违反法律后的惩罚性规定等法律条款。最后,我国可以先借鉴一下,美国的一些做法,先制定一些专门性法律法规。在制定的法律法规已成熟之后,即较为完备阶段后,我们再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明确各项主体(学校、家长、学生、政府)的责任划分,详细规范奖惩规定和法律制裁条款,从而最大范围内降低并减少在校学生人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二)普法防范
对学校的要求是,应大量开展法制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特征,编写不同类型的法律教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尽量让他们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读物,甚至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些插图的解说形式或漫画书的形式说明基本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向他们提供的法律教材内容中尽量有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案例,了解相关法律条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引领他们走向正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法律教育形式,比如在学校里建立模拟法庭。开设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带学生去参加法院旁听案件等等。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要读懂法律条文内容,而且多用法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正确运用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制意识。
(三)执法防范
对于校园暴力的彻底防范防范方面,政府的角色和积极的作为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积极行为,在学校周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保障校园周围环境的安全,扫除社会中的毒瘤,应加强治安巡逻,从而防范校外闲杂人员的对在校学生的威胁。同时,还应当不定期检查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严禁未成年人随意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一旦被发现,对这些场所进行严厉处罚,从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四)司法防范
为了加大校园暴力案件的惩罚力度,司法机关通过自己本身的震慑作用减少或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6}对于社会外来闲杂人员对本校学生实施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外来的施暴者尽量从重从快处罚。这对于保护在校学生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处理原则,尽量对这些第一次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罪犯,尽量给他们提供一次改邪归正、悔过自新的机会。但对于整个犯罪团伙中头目型或骨干型的未成年罪犯或累犯、惯犯的分子,必须要严惩。
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对其监护人予以罚款、责令未成年人从事社区改造或劳动、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刑罚替代措施,{7}不能让未成年人以为年龄上的原因就不受任何影响或受到任何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的错觉。
当然,有效防范校园暴力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齐心协作,全力配合,才能够彻底的解决这一顽固性的问题。我国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处于雏形阶段,尚未成熟。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有效做法,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校园暴力防范体系,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
注 释:
{1}比如大众熟知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山西弑师案等等,都给学校、社会、家庭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让人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网络上也多次出现中学生或大学生被同学施暴的视频,如抓头发、扇耳光、轮番踢打、……等等。
{2}比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
{3}比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众多,预防法、安全法、午餐法、经费法、校车法、授权法等等。
{4}范琪.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究与法律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5(12):221~222.
{5}罗小红.高校校园暴力的状况的分析及法律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3.
{6}李靖.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157.
{7}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参考文献:
〔1〕杨梅.高校暴力犯罪归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7).
〔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关键词]高职 安全保卫 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42-01
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如何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高职院校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校园安全保卫的现状
(一)校园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影响也很严峻,给校园环境带来治安、消防问题等。比如学校周边大都有很多网吧、娱乐场所、旅馆等,还有大量的出租屋。这些存在既严重地腐蚀了学生的心灵,也给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等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存在的温床,这对校园的治安问题构成了相对严重的威胁,在无形中间接导致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本科院校低,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各界对高职的偏见,也缺乏重视,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和消极的心理。因而,高职学生在学习激情、学习态度、自律和自控能力等不如本科生,由于不能进入满意的高校或者专业,在各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的疏导干预,为心理危机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三)校园内环境逐渐复杂,治安形势严峻
随着高职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校园面积、建筑物、实验室等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逐渐增多,生源的各种差距,加重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负担。校园出现了各种临时工、建筑工、外界送货工,等等,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同时,一些高档的现代化产品随之进入了校园,学生的和科研教学设备方面的产品在逐年增多,特别是精密小型的高新技术的仪器设备,这些携带便携的产品给予了一些违法分子可趁之机,这无疑给高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四)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和保护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在安全监控防范设备的缺乏,领导和保卫人员的不重视,加之学生多数是在家庭的温床中长大和在学校老师的关心照顾下成长的,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不懂处理和放松警惕,自我保护能力严重不足,引发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个别学生走向偏激。同时因监控和管理的缺乏,给某些违法分子可趁之机,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发生。
(五)校园暴力和违法行为常有发生
由于高职院校的逐渐对外开放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外界不良思潮对高职校园人员的影响也逐渐加大,而个别学生贪慕虚荣,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奢侈品等高消费,平板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高级自行车以及高级化妆品等消费品在学生中的持有量比较普遍。而一些学生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产生了盗窃的歪念,也就给违法犯罪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困难。
二、解决高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校园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
校园安全保卫部门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一套“人防、物防、技防”的全方位安全保卫防范体系,首先从提高学校师生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对全校师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然后,提高校园保卫队伍的素质,加强培训和锻炼。建议招聘受过安全保卫训练或者退伍军人等综合素质高的保安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对整个校园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把问题降低到最低程度。
学校加大和严把校园入口的管理,对实验室和办公室等重点防护区的门窗等进行加工,在校园周边、实验室、宿舍公共空间等安装高清摄像头,24小时进行监控,同时,对一些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区域安装消防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配置灭火器。对实验室和宿舍等用电较大的地方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时对线路、消防设施等进行检修,积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二)学校加强与公安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及其周边环境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与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校园警务室,学校特别大的高职院校由当地派出所派出民警24小时值班巡逻,开展治安联防,“校警”共建活动,坚决打击校园内和校外人员在校园寻衅滋事、盗窃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与当地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协调,得到支持,通过他们对周边的存在违法犯罪等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治,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
(三)进行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构建安全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入学教育、各种会议、讲座和选修课等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保卫教育。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子屏幕等媒体平台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安全信息快速反馈体系,发现问题,积极通过各种突进以最快速度上报,确保安全信息畅通,使得事态的发展得到很好解决。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及早化解各种矛盾。
三、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管理,创建一个稳定、安全、平安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日本文部科学省(简称“文科省”)十分重视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校园安全问题,专门制定了防止校园霸凌、确保学校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专门拨款立项研究霸凌对策问题,2015年预算达49.5亿日元。然而,在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还存在自杀、暴力行为、拒绝上学、儿童贫困、儿童虐待等问题,霸凌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霸凌现象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人格失调在校园中的行为表现,而霸凌对霸凌者和受霸凌者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形成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文科省从课程渗透、专业人员、实践指导、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采取应对措施。
一、通过学校课程渗透
日本通过学校课程渗透,促进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形成构建和处理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课程渗透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人格培养相关内容列入课程,二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基础教育的指导大纲,对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展开影响重大。各个学段的《学习指导要领》在常规的教学科目中都涉及有关人格形成与人际关系构建的内容。以《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为例,除国语、数学、物理等学科课程外,还设有“公民”课程,包括现代社会、伦理、政治与经济三个科目。其中,伦理一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的努力意愿,培养学生作为良好公民应有的能力和态度,包括青年期自我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关内容。[1]此外,高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课程,包括家庭基础、家庭综合、生活设计三个科目,围绕终身发展和生活展开,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和家族的意义、理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掌握生活中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形成两性合作共创生活的能力与态度。[2]
此外,从小学到高中,日本学校中都开设有“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这两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综合学习时间”强调通过主体性探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学生思考自身当前的状态。相比之下,“特别活动”则更加重视集体活动,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的态度,自主地去构筑更好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同时深化对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认识。换言之,在“特别活动”中,学生要学会通过自身的力量管理好所在的集体,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作为集体一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特别活动”一般包括学校定期开展的集体活动(如开学典礼、运动会、志愿者活动等)、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等,具体内容涉及广泛。例如,高中阶段班级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内容,包括学校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班级组织建构与自主活动、如何提升学校多样化的集体生活等;二是关于自身成长以及健康安全的内容,包括青春期的烦恼、理解和尊重自己与他人、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培养与建立人际关系、理解男女性别及其合作、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与规律的生活习惯等;三是关于学业与毕业后去向的内容。[3]可以看到,日本中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在“综合活动时间”“特别活动”中的体验实现。
二、建立教育咨询体制
日本通过建立教育咨询体制,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性支持,及时排解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早在战前日本已经出现教育咨询所,如东京本乡区市立学校儿童教育健康咨询所,为本地区内的学生和家庭提供咨询服务,咨询内容涉及学业、性格、升学与转学等。但此时的教育咨询所还游离于学校的外部,对校内学生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而且咨询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检查和诊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战后六七十年代对于学校咨询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美国学校咨询做法的影响,文科省积极倡导建立较为规范的教育咨询体制,在中小学里设置名为“学校教育咨询室”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引导。“学校教育咨询室”主要教育任务在于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调整人际关系的方法、促进个性的开发与成长、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4]总的来说该专业咨询室工作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即适应自己、他人、社会,促进学生处理好自己与众多“他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文科省要求教育咨询制度除了要设置专业人员外,还要提供24小时SOS紧急电话咨询(0120-0-78310)服务。据统计,每年咨询量达1.5万到2万件。
三、加强专业人员设置
通过加强专业人员设置,为中小学以及家长等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建议,营造良好的人格培养氛围。进入21世纪后,文科省进一步加强教育咨询制度,在2007年专门组织了“教育咨询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围绕教育咨询体制开展调查和研究,研究报告《关于学生教育咨询的报告》,推动日本教育咨询制度从地方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走向全国性普及。
教育咨询专业人员的设置分为两类,一是学校咨询师(School councilor,SC),二是学校社工(School social worker,SSW)。两类人员各有分工,前者主要是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儿童解决各种烦恼和问题,优先在学校中配置;后者则主要面向儿童所在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充当衔接和沟通的桥梁,促进有关问题的顺利解决,优先在教育委员会中配置。从表1两类专业人员的对比可以看到,两类专业人员分别从学生自身及其所在环境两方面切入,全方位地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从两类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来看,文科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专业人员数量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1995年,日本全国仅有154名学校咨询师,2000年发展到2 250人,此后SC人员数量快速增加,到2015年计划增加到22 372名;配置学校咨询师的学校类型也不断多踊,从原来的小学、初中、高中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委员会等。学校社工相对起步较晚,2008年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到2014年实际共有1 186名学校社工。[5]
四、编制学生指导指南
通过编制出版学生指导指南,促进中小学校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推动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有效实施。文科省在2010年了《学生指导提要》(见表2),为指导小学到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有理论基础、体系性强的指导建议。例如,在第二章“教育课程与学生指导”部分[6]25-41,分析了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身和周围的认识,建议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明白易懂的教学养成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与同伴共同学习的重要性等。在第六章“学生指导方法”部分[6]135-203,从全体学生和问题学生两方面给出针对性建议,针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学生指导体制、教师角色、基本指导内容等方面的建议;针对问题学生则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建议,包括问题行为、暴力行为、霸凌、网络与手机问题、性问题、自杀、离家出走、拒绝上学、退学等。可以看到,日本中小学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着手,重视对问题的预防,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
总的来看,日本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教育行政机构、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协调联动、相互配合的实施机制,依托相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支撑,多元共育,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参考和启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中阶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未形成覆盖中小学生、较为成熟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表明,不同形式的学生指导对于中小学生在不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课程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发展,团体辅导更多地是帮助有相似问题的学生,个体指导侧重促进学生学业、生涯发展,而心理咨询则更多是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构建我国学生指导制度需要综合运动这些学生指导形式,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构建学生指导有效实施的制度性保障。其次是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指导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第三是要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良好协作关系,为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第四是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改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增加情绪发展、认识自我与他人等相关内容,正确引导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指бI(公民).[EB/OL].(2014-10-01)[2016-12-30].http://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4/10/01/1282000_4.pdf.
[2]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指бI(家庭).[EB/OL]. {2010-07-29)[2016-12-30].http://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0/07/29/1282000_10_1.pdf.
[3]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指бI.[EB/OL]. (2011-03-30)[2016-12-30]. http://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3/30/1304427_002.pdf
[4]王建平.学校教育咨询室:日本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J].外国教育研究,2000(6):59-62.
[5]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雇生徒n.学校における教育相にvするY料.[EB/OL].(2016-02-12)[2016-12-30].http://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tou/120/gijiroku/__icsFiles/afieldfile/2016/02/12/1366025_07_1.pdf.
[6]文部科学省.生徒指提要[M].东京:教育株式会社,2010.
【李建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学校内部危机管理策略
观念更新,树立现代危机意识,进一步理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确立新的危机观:(1)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全面分化成为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2)现实的危机是客观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危机信息是无法封锁的,也不是宣称就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恰恰是透明的、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强大而有效的应急反应能力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全秩序。
校园危机管理的组织与领导保障。学校设立常设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各处室主任以及校长办公室主任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对涉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工作组赶赴现场实施抢救并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危机处理常务工作小组,应该包括班主任、医生和护士、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其工作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负责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具体协调工作。在危机时期,在学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负责落实危机管理小组的决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重大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等。设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各处室参加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应急决策的辅助和咨询系统,赋予其特别权力。
全过程校园危机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危机是过程的集合,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阶段和周期,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包括危机的预警机制、控制机制和重建机制。
1.提高以危机的预测和防范能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主要功能包括两项:一是化解矛盾和冲突,使危机在尚未爆发之前就消灭在端倪之中;二是为掌控危机事件进行充分的备战,人为缓冲不可避免的事件爆发的时间和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学校应当从“危机救治”向“危机预防”转化。坚持防范优于救治的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积极预测防范,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和相关责任。定期检查各种预防措施,定期检修校舍建筑、消防器材、水电设备、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学生生活设施等,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举行应急演习、培训、研讨,保持和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危机的反应能力。
2.快速高效危机控制机制。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危机管理小组和常务工作小组应立即展开工作,迅速启动危机预案。校长自身的经验和魄力对危机解决有重要影响,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威信,充分发挥自己对于校园危机的领导能力,调动每个部门和教职员工正确处理事件的自主性。各部门也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互相协调,在常务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弥补一切可能的漏洞。
3.防范未来危机重建机制。在危机高发的现代社会,学校危机一方面造成校园安全秩序失调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也是检验学校应对危机的措施,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次机遇,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进行危机重建机制。
二、学校外部危机管理策略
1.协调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就校园危机处理来说,失去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就失去了许多有价值的应对危机的资源。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进行事件处理时,很有必要及时全面如实向上级政府主管机关报告并保持紧密联系,随时掌握危机事件的发展,以取得支持、指导。危机事件在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圆满得以解决,必要时政府部门可以干预危机,稳定公众情绪,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的应对。如遇特别严重的危机事件,应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公安部门、社区领导、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2.协调与新闻媒介的关系。加强学校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做好新闻媒介的工作,可以维护学校在危机中的形象,避免危机扩大。在危机时期,小道消息片面夸大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之处,如正常传播渠道不能提供足够的真实信息,小道消息的传播就会增加人们的恐慌心理,造成真正的更大的危机。但最终“谣言止于公开”。学校信息公开必须及时准确,要争取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与媒体公开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出现信息真空后公众以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学校危机控制造成被动局面;其次,建立学校统一的信息体系,由专人负责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关情况。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提供给媒体以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
3.协调与受害者的关系。学校要建立与家长有效、积极的联系,能促进相互理解,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一旦发生危机。更有利于沟通协调和达成共识。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妥善处理与受害者的关系,及时提供物质、医疗、精神的帮助。学校应该表现出足够的人道与同情,及时探视受害人,安抚公众,分清责任并主动承担责任。学校要态度平和,认真倾听当事人的主张、意见和要求,不要因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双方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与冲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的利益,把受害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待被害者,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受害者提供合理合法的补偿。这样在有利于维护受害者利益和情感的前提下,双方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