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现状及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65-01

前言

全民健身这一项创新性的举措能够提高我国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身的需求,保障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在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时,主要在于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决定全民健身的性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体单一,缺少动力

全民参与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开展的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作为主体的政府,其一方面是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工作者,而在另一方面却又是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生产者,处于这种地位的政府,将社会各个行业的力量积聚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当中[1]。现如今,国家对于组织政策的要求也逐渐的放宽支持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人和组织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现如今人民的推动过程当中,对于群众力量的引导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不少地区的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他方面的社会建设工作来比较,则又显得有一些不足。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明显没有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的民生社会服务政策高。而且有一些地区的政府虽然对全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报以足够的热情以及祖国的重视程度,但是其发展的路线往往偏离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初衷[2]。

2.理论认知不足,体系构建不完善

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城乡一体化是其实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建设效果达不到目标要求,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乡一体化,能够加速城乡之间的结合,实现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使城乡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密切。

3.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开展全民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具体的包括健身的组织健身活动进行指导以及健身所使用的公共设施等[3]。但在如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当中,在这几方面的建设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来进行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数量以及其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好,而且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当中,场地构建以及设备利用率等都不是很高。而且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来讲,想要更好的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那就要通过多媒体等传播方式来进行推广,但是在如今推广的方式过于单一,缺少进行专业推广的平台。

在如今的全民健身的管理方面,过去政府对于企业管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都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数量都不是很高。而且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使很多的全民健身工作都不能够得到正常的执行。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1.完善健身服务与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构建服务体系的框架,这样才能够推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各种类型的体育场所的利用效率,将之前所存在的健身场地不足等情况进行完善,然后根据推广开放的对象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要逐步的强化以及完善其技术文化人才的队伍以及企业素质,然后利用人才来帮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群众理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宗旨以及其重要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进行吸引志愿者的方式来不断的扩大进行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工作,现在在推广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明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领导的作用,充分对其自身体系的组以及机制进行完善,将健身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充分的融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管理中,使其与社会建设的其他项目相结合,来达到推动其发展的作用。而且还要充分的鼓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筹资工作,加大对其财政拨款的力度。

2.对全民健身体系创新

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将其力量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以及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机制,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以及其他的机构加强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企业实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以及力度,使全民健身体系充分融入到要群众的认知当中。

3.促进城乡发展与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的一项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对城乡之间的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增强[6]。通过扩大以及融合城乡之间的交流工作,使全民健身的推行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过程当中稳步进行,充分的融合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建设城乡一体化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机会以及同样的服务,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

三、结束语

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努力的将其进行完善,努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加其财政投入。而且还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机制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活动内容,体系建立以及管理员监督等方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进行全面建设,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4):75-80.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2]赵刚,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场健身舞;社区文化建设;作用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广场健身舞作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在我国全民健身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有效地改善国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贡献着力量。有调查资料表明,社区体育活动排名前4位的依次为广场健身舞、登山、武术、球类。可见广场健身舞运动是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

1.广场健身舞的概念及其分类

1.1广场健身舞的概念

关于广场健身舞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说法,可以这样说:是指人民群众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的、统一的,以健身、自娱、交友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的以舞蹈为载体的健身活动。然而所有舞蹈都是可以在广场上跳,但不是所有的舞蹈都能成为广场健身舞。因此,有的学者又将其定义为是指在都市广场、校园、社区由人民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它既区别于人们在年节之际的自娱性、集体性的民俗舞蹈,又区别于在舞台上由多人表演的群舞。

1.2广场健身舞的分类

广场健身舞按其分类可分为三类:一是按照形式分为徒手广场舞,轻器械广场舞;二是根据不同的风格,分为古典广场舞、民间广场舞、现代广场舞;三是按照其功能分为健身性广场舞、自娱性广场舞、商业性广场舞。而排舞也是属于广场舞中的一类,当前,排舞流行于我国众多的大中小城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2.1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广场健身舞得到了非常迅猛而健康的发展。一个又一个文化广场的建立,为广场健身舞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场地基础,而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又为广场健身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据2009年的报道,湖北襄阳市早晚跳健身排舞的人数已有7、8万;在浙江省嵊州市,排舞(广场舞的一种)成为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各大广场、公园,每到晚上7点以后,都有成群的市民聚在一起跳排舞。仅城区内,日均跳舞者就能超过3万人,而这样热潮,却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形成的。

2.2广场健身舞的特征

2.2.1广场健身舞参与的集体性

广场健身舞不同于其他在剧场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它没有所谓的舞台,也没有所谓的演员和观众,演员可以是观众,观众也可以是演员。舞台、演员、观众互为一体、融为一体,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蹈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舞蹈。

2.2.2组织培训与比赛渐多,广场舞蹈的推广价值日益被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

广场舞蹈的最大优势是“老少皆宜、简单易学、无需基础、无需舞伴、场地无限”,易于普及兼具健身、健心、健脑等价值内涵,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日益被社会各界关注,组织培训与比赛渐多,规模渐大。

2.2.3广场健身舞内容的简单性

广场健身舞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艺术形式,而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灯光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内容。所以广场健身舞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只能以饱满的情绪和一些相对简单的队形变化来博得观众的喜爱。

2.2.4广场舞蹈的风格,从民族的到世界的,日益丰富

从原生态广场舞蹈到加工整理的广场民间舞蹈,再到创作的新广场舞蹈,以及由国外引进的全健排舞等,都使广场舞蹈不断赋予了新鲜血液和价值内涵。所以,广场舞蹈备受群众青睐,成为时尚,以此也可以看出群众对广场舞蹈的巨大需求。

3.广场舞蹈的价值内涵

广场健身舞作为社区休闲的健身舞蹈,它以健身、健心、美体为核心,把形态、姿态、动态、造型、精神等“五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全身各关节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身体各部肌肉、韧带的长短和弹性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它具有健身、健心功效和美学价值。

4.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1强身健体,促进城乡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广场舞隶属于通俗舞蹈,动作难度小,易于学习,强度不大且富有韵律,需要四肢、肩胸、腰脊、头颈等全身多部位参与的体育锻炼,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缓解身体疲劳上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

4.2沟通情感,化解矛盾,促进城乡社区文化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般中老年人,都渴望有一个充实快乐,群体活动丰富的社区环境。

4.2.1提高城乡社区成员的文化品位,减少不良文化

在健身者全身心投入舞蹈的同时,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赏,其中不乏参与健身者熟悉的亲戚、朋友、同事等。

4.2.2促进城乡社区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社区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退休或者下岗,白天忙于家务,到了晚饭时间后,他们便无事可做,心情孤单无助,有失落感,造成心理上的烦躁、易怒,甚至伤感,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和纠纷。

4.2.3广场健身舞有利于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人们居住在一个社区,总会产生一些磕磕绊绊的纠纷,这些纠纷若不及时化解,会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广场健身舞的广泛开展为调解邻里之间矛盾提供了有一个平台。

4.2.4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会受到强烈的冲击,随着人们迁徙的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通过参加广场健身舞,队员们在一起学习舞蹈,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拉近了他们之间距离,使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4.3增强了城乡社区群众的健身意识

随着广场舞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其健身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

4.4促进了城乡社区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大众健身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体育人口的数量就是很小的。但是,广场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开展简便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

5.结语

广场舞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层次,集健身、健心、健美、健脑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好的表达工具,随着它在各城市、乡镇中迅速蔓延,目前它已成为了社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以其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和潇洒的舞姿,为广场艺术增添了亮丽色彩,塑造了人的思想,完善了人对美的认识,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9):491.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健身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已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综合预防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明病”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社会效果和重大意义。全民健身运动以群众为主体,全民参与,以健身为立足点,以社会为依托,充分组织与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形式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中来,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因此,无论是从活动性质还是从社会规模来讲,全民健身运动无不体现出体育的本质意义以及对其较高层次的回归。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表明,虽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却是工作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地、自觉地、自愿地、有效地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同时做到锻炼有理可依,拒绝盲目锻炼,形成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而要做到能指导群众锻炼,充当社会体育的指导员,高校的培养是重点。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价值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渐流行,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力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创办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接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自1993年社会体育专业首次在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以来,截止到2011年,已在200多所高校被陆续创办起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已取得很大进步,颇具规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导全民健身,有能力开发、经营和管理与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市场等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尽管如此,伴随对健康的追求深入人心,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群众调查显示,在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武术在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排名第二,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但是,同时与武术相关的专业性健身指导的匮乏也正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制约其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开展,这充分表明武术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还满足不了全民健身需求,也揭示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全民健身的整合途径有待探索。此外,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稀少、转行现象较为普遍等。这充分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完善。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社会体育专业相比于体育学其他四门基本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新,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考虑到他们的性质和来源各不相同,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分别进行剖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培养目标未完全明确,学生毕业后择业受限也暴露出其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影响之下,重视技术而忽视教法的思想严重,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硬,但对社会教育相关指导工作却毫无对策。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严重缺乏针对性,因而无法与时下热门项目如武术当中的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健身项目联系起来,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内容仍待深化改革,部分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师资力量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独立进行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被淘汰,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象包括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老师、社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甚至工作人员。以武术项目为例,参与武术培训的民间爱好者占据了很大比例,真正的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加上社会指导员的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均导致培训过后,相当多的人员达不到独立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要求。对广场、公园练习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的健身爱好者进行的实际调查显示,在这些人数庞大的健身爱好者当中,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竟然只占少数。他们当中虽然不乏武术门派传承者,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然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通过国家审批且技术过硬,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少有人承担起我国社会教育指导工作。

2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人才培养的契机

一方面,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了组织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健身活动的必要性,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群众广泛参与以及充满活力的一套运行机制,并建立健全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武术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应地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也较高,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施行,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有据可依,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可见武当武术、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受民众喜爱的武术项目,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伴随全民健身运动体系逐步完善,武术这项民族运动因其练习形式较为灵活、很少受器材和场地的限制等特点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喜欢与推崇,是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首选项目,从武术竞技比赛到群众性体育的转变使得在健身养生的同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完美传承。

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与建议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越强,整个全民健身队伍专业性也越强,相应的服务就会越到位,体系就会更加趋于完善。现阶段如何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整合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只有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上去了,其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当对社会体育人才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人才的流失,尽力组织和开展全民性健身运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齐头并进有待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作为专业体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的获取与验证,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而实习实训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开况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务必把握好六个环节一个制度原则,即实验、实训、实习、技能上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这六个环节并重,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运动员技能等级证和裁判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并重。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理论教学应当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度,增添形象思维教学工具,鼓励启发式教学,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直观性教学中确保课堂信息量输出。技术教学应当加大设施投入,改进人体示范落后教法,改用同步摄像先进教法,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及对其进行分辨的能力。课程考试评分体系力求完善,确保专业考试在检测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时,趋于科学、合理、公平。深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于教育部对体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意见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修订,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程,同边缘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学生对运动情感的体验,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和满足中提升兴趣、乐于学习,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对在职进修等方式鼓励读研考博,促使学校教师的学历得以提高、知识结构获得更新;另一方面注重国内外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业人才的引进并为之创造条件,争取又快又好地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都趋于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

3.2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

鉴于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加上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因此,有必要创编武术项目专业性权威社会指导教材。一套系统规范的武术专业指导教材不仅有利于社会指导员的学习和考核有理可依,增强指导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大量武术爱好者在参照蓝本下进行技能与教法的学习,避免锻炼的盲目性,而且作为范本与指导方向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3.3社会指导员的技术培养与专业知识并重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性良莠不齐,看似队伍日益壮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担任在第一线的屈指可数。因此,在指导员培训上要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加强,侧重对教学教法的培养和训练。以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为例,对基础动作要点能够及时归纳总结与改正,比如身体要中正、动作应连绵不绝,对广场上、公园中低头猫腰、忽快忽慢等动作极其不规范的常见错误能够予以纠正。这也就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业余锻炼者错误的动作要点进行指导和改正使其尽量趋于规范是开展传播工作重要的一环,能从根本上带领他们及时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19.

[3]蒋波.潍坊市大众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浙江的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如何?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浙江省日前正式启动群众体育现状社会调查,以期全面、客观、科学地揭晓上述答案,并为更好地落实《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制订浙江下一步全民健身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据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介绍,浙江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已有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当前群众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活动研究及决策的需要。因此,调查工作将从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对目前浙江群众体育工作中急需了解的国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两方面进行。通过“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和“群众体育组织机构信息调查”两个问卷,分别对城乡居民个人和参加抽样地区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调查,为提高群众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制定下一步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据悉,本次调查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体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咨询相结合方式进行。省体育局群体处统筹协调,委托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负责调查的具体实施工作。

本次调查涵盖全省11个市,每个市选择市本级3个城区和3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对城乡居民个体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采用入户访问的方式,每市按性别、年龄、城乡分为28个组,每组抽取54人,样本量为1512人,全省共16632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街道乡镇行政部门等也被纳入调查范围。

调查工作将于2008年8月完成。1月底前完成调查队伍组建筹备工作。国家调查数据采集点杭州、温州、嘉兴市率先开始进行入户调查工作;第二阶段为2月至5月,主要进行入户调查,各市整理上报数据、监测中心审核录入数据等工作;第三阶段为6月至8月,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撰写和印制调研报告。2008年9月,将召开新闻会,公布调查结果。据省体育局安排,为保证本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省里将安排一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省调研组的专项经费开支,同时对各市的调查工作进行2万至3万不等的经费补贴。各市和承担任务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也将在今年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