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模式和内容。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广泛组织开展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采取创建乡村申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方式,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后两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群众参与、社会评选为主要方式,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依托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开展“美丽乡村”典型模式收集与调研,总结提炼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适时向社会推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尽快产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围绕“美丽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根据农民需求,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架空炕连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系统解决炊事、采暖、洗浴、照明等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生活用能品位,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由部领导挂帅,科技教育司牵头负责,联合有关司局和相关单位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标制定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调动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调研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新途径。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目标引导、乡村主体、科技帮扶、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建设;建设现状;建设背景
1 前言
随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明确了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道路,要求城镇化建设遵循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的模式进行发展,因此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就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确定逐渐兴起,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1]。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还是顺应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表现。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相对不平衡,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推动建设进程的策略。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涵义
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推动我国乡村的良性发展,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内容不仅仅指发展乡村的经济,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如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等[2]。换言之,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建设乡村的经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当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的进步,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发展水平。
3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各地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贯彻之下,当前的乡村建设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各地通过对乡村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发展农业等方式,改善了乡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但是,虽然获得了成效,目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足够的资金是保证各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在当前的乡村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情况。资金上的短缺,使各项工作滞后不前,远远落后于经济条件良好的地区。这些地区难以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如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也无法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发展的资金帮扶。虽制定了发展项目,但却没有作为保障的经济基础,进而延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降低了发展的质量。
3. 2缺乏建设人才
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纳和挽留能力相对较弱,缺少专业的建设人才。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必须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如果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很多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3]。大部分地区目前也只是处于探索的发展阶段,于这些地区而言,这是一个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机会,但他们能力有限,所以必须依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来建设。
3.3居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村地区居民的低文化素质制约了当地建设工作的开展。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阶段,但至今为止,仍有许多农民认为农业才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技能也以农业生产的技能为主,因此,不愿意参与或无法加入第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农民大有人在。而且,大部分乡村地区缺少第二、三产业,可以提供的职业较少,农民没有其他的发展途径,只能选择保守、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经济开销。
3. 4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层管理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国家的政策,但他们人员缺乏,工作效率偏低,未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比如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时候,重量不重质。他们会为农民提供书籍、电影的阅读、观赏机会,或是承建书屋,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但是传播的内容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多数农民无法理解,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不足;同时这些资源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且,有关部门把更多的发展精力放在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上,对文化的发展不够关注,致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4]。
4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4.1扩大资金来源
各地有关部门要坚持发展当地的经济,在发挥乡村地区农业优势的同时合理开发其他的发展途径,比如结合当地的特色,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同时适当增加对乡村地区的帮扶力度,除了合理增加拨款,为其安排与各建设项目相应的建设经费之外,还可以与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合作,获取企业对乡村建设的赞助,缓解浩大的工程量带来的经济压力。
4.2广泛吸纳人才
村庄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提供优惠的人才吸引条件,广泛吸纳其他地区的专业人才。各地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到当地进行实践学习,在借助大学生的力量进行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历练。此外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招聘等形式,筛选、引进合适的专业人才,给出合理的条件;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优化建设的队伍。
4.3提高居民素质
不让村民的素质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不仅是口头禅,还必须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当地的文化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完善的的文化设施进行学习,转变他们的传统思想,并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理念、含义、目标等渗入到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去。文化建设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前文提到的提供书籍阅读、电影观赏、举办文化活动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工作人员资源,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成立文化队伍,鼓励居民参与其中,这种方式更具有亲民性,也更为有效,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参与到实践中。
4.4加强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要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管力度,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不要搞形式主义,把考核重点错放在官员的绩效考核之上,而是要重视各地发展的真实情况,以此督促基层部门的工作,端正其工作态度。
其次各部门在工作时,要事先对当地进行调查,对建设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某个地区的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时,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发放,或对他们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的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5 结语
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一种发展方式,而其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推动乡村、全国的良好发展,需要我们正视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找出症结所在,及时予以改进。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避免发展中出现失衡的现象,以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蔚,许昊皓,彭波,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思考”――庐山西海为例[J].中外建, 2015(04): 22-27.
[2]唐长贞,孙杰.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古村落景观保护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 11000-11001.
关键词:蓬莱美丽乡村;农民;主体性
今年起我市开展了“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作为美丽乡村的主体?---农民,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和受益者,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整个活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分析出这种缺失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一、农民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自主性的缺失
笔者在与部分农民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不知道“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更有的农民认为“什么创建美丽乡村,那是政府的事儿,是村干部的事儿”,多数农民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自己缺乏独立的思考。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眼里,也是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干不成什么事,因而,无论是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的确定,还是建设方案的实施等几乎都由基层政府官员“包办",使得农民根本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二)农民能动性的缺失
能动性不仅表现为“要做”,更表现为“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缺乏这种自觉性、积极性,他们感觉按照自己的意愿种点庄稼、果树,经营点小生意,比创建什么美丽乡村来的更实际、更实惠些,在他们眼里创建美丽乡村只是政府此起彼伏的种种活动而已,他们从没想过自己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能做点什么,这是农民能动性缺失的表现。
(三)农民创造性的缺失
从目前来看,农民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好,活动也罢,多数都是被动的执行与接受,当问及一些农民对“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有什么想法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都是“没什么想法,就是越变越好就行”。一个人对一些行为连想都没想过,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有巨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在农民缺乏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理念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那是很难的。
二、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
现在很多基层组织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对农民还是一味地强调“管”,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没有抓住发展农民主体这个根本,仍然存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意愿的现象,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重物轻人,势必会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长期的对政府的“等、要、靠”思想又束缚着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这就影响到农民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也直接导致他们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参与率不高。
(三)基层组织能力弱化
目前,很多的村干部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这就造成了村干部们对于上级的文件、活动精神吃不透,习惯于过去那种“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那一套,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当前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还很多,这里只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但不容忽视的结论是,只有切实解决“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使农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动建设主体,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任何有关农村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农民,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在“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的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应以“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为原则,在思想认识上消除误区,把农民当作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活动目的、意义以及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入人心,从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能使“蓬莱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永恒的动力。
(二)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民现在不愿主动花钱接受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应适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以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三)创新机制,强化基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