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艺术;农林类院校;课程意义;授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9-02

园林艺术是人类发展到具有足够自觉的自我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旨在揭示人对自然既要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都围绕这一主旨显现出来[1]。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物化的结果便是园林艺术作品,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园林艺术就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加自然、更加美丽、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综合类院校,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园林艺术》在农林类院校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K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针对《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评方法,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设计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室内作业与室外作业(校园植物景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方位评价和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园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园林 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18-01

前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讲究的是自然美,重在将创造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构景等内容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做简单的介绍。

1.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造园艺术上崇尚师法自然;这一特色有两层含义,一是园林在总体的设计布局上,假山中峰、坡、洞等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规律相符;二是组合山水景象的各个要素要合乎自然,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例如古代园林水池都是建造成自然曲折,花木布置是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错杂相间,总之就是在整体设计布局上追求天然野趣。

(2)在空间分隔上力求融于自然;古代园林在分隔空间上寻求各种方法以实现从视角上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于自然相融合。为求自然就必须处理好景与情、意与境、因与借、有限与无限等种种关系,使园林内的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为求融于自然常采用的手法,其可使空间与视觉流畅,实现隔而不绝。

(3)在园林建筑上顺应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有假山有流水,有凉亭有阁楼等等,在建筑假山时,山峰、台阶、石纹、石洞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水的建筑上,岸边的自然曲折、水波纹的层层递进,也都突出了自然的风光。不仅仅是山与水,园林中的所有建筑,其神、其态都与天、地自然环境融合,园内各建筑间自然相接,使园林呈现自然、淡泊、恬静的艺术特色。

(4)在树木花卉的种植上力求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在对树木和花卉的选择以及种植上,都力求使园林表现的更自然,高耸云霄的松柏,婀娜飘逸的崔柳,数里盛开的桃花,其形与神,意与境都重在自然。

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按占有者身份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皇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豫园等。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建筑富丽堂皇,但是因受自然气象条件限制,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江南园林,地域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是因其气候特点,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园林景致十分细腻精美,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3.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3.1抑景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比较讲究含蓄,所以在造景上绝不会让人一进园林就看到最美最好的景色,而是将最美的藏在后面,所谓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构景手法被称之为抑景,只有抑景才能使园林显得神秘,令人向往。

3.2添景

当怡人的景色在远方,而中间没有任何其它景色作为过渡时,中间部分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层次感,如果在中间设置乔木、花卉等作为过渡的景色,就会避免空洞,使景色有层次美,这种手法就叫做添景。

3.3夹景

当某个山、塔、桥等风景点在远方,它们本身是有审美价值,但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风景点更显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就为夹景。

3.4借景

无论园林的大小、种类如何,其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各个方向上让游客有扩展视觉和联想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法就是借景,所谓“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4.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4.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追求愉悦的精神生活,中国的现代园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园林的布局流畅;现代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优良传统,在园林整体布局和形式上追求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使其广阔处不显空乏,狭小处不显拥促。

(2)抽象、寓意,具有意境;现代园林在打造上在不脱离具体事物和大众游客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把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其有很强规律性和装饰性,在寓意方面继承古代园林的特点。

4.2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在园林在设计上的理念是讲究自然化,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尽最大可能减小对自然的干扰,建设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现代园林艺术不仅仅是在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使创造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之间建立关系,使创造的自然能够有机融合到原始自然之中。每一优秀的园林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风土乡情的理解和应用。

园林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水平、创新和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动力之源。园林师要认真研究园林的本土化特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点、特征充分运用到园林的设计、发展之中,使现代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完善现代城市的功能,为人们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提供便利,打造出一座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园林,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在新的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与建设园林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使人更接近自然,使人在高节奏的生活模式及高压力下能放下一切,返璞归真,卸甲归田。现代园林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古代园林艺术的研究与借鉴,现代园林的发展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谢始群(1977―),男,福建上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79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开始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园林绿化也是有效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发挥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的有效性是城市生态建设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2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核心。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从设计原则上看,园林艺术设计应美化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需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2.1美化人居环境

在现代都市里,生活的快节奏,使人容易疲劳和烦躁,园林艺术的渲染,不仅点缀了城市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化人居环境,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因此,为了使园林艺术设计服务于人居生活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设计时,应以美化人居环境为指导原则。具体说来,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引入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在设计园林艺术时,用贴近自然的景色美化人居环境,让人们享受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2.2保持生态平衡

城市园林是由各种功能和各种类型的绿地及园林来构成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物种的功能和特点,力求城市生态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对城市规划而言,对园林艺术的设计应把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让城市拥有较高的园林绿地率。所以,一定要把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作为一项标准,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投入,除了应该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建设公园与绿地之外,同时还要注意对郊区的公园、林地、风景区及绿地的建设。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生物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多样化带来的生态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2.3满足人们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园与绿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开始利用公园空地自发组织活动,如晨练、跳舞、散步等,以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园林艺术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当宽松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园中的植物配置,还是园林与绿地的分布以及服务半径,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休闲和娱乐,需要注意的是,种植的植物和草坪既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不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活动,这样才能让城市园林及绿地能真正成为有益于大众身心健康的好地方。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当前,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追求形式,缺乏内涵;树种单一,稳定性差;大树进城,利小弊大;绿篱花坛,频繁设置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3.1追求形式,缺乏内涵

追求形式,缺乏内涵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过于追求形式美,没有深入挖掘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的内涵,使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很多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自身的专业素质亟待优化,对于植物学领域的了解不够,设计图缺乏实用性。

3.2树种单一,稳定性差

树种单一,稳定性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物种的选择上看,常见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因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在树种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单一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稳定性较差,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3.3大树进城,利小弊大

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盲目引进大树,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原则,同时还会带来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

3.4绿篱花坛,频繁设置

绿篱花坛,频繁设置也使得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陷入困境。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绿篱花坛频繁设置,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其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与此同时,大面积绿篱花坛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使人们可自由活动的空间减少,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使得绿篱花坛华而不实,不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因此,探索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势在必行。

4对策与建议

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4.1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对城市生态建设而言,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是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对各种园林与绿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城市内涵的园林艺术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2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

在对各种园林与绿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要遵从多样性的园林,避免出现物种单一的现象。具体说来,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设计,应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以植物材料为主、以复层种植的结构为主,以此来提高复层的指数,使植物杀菌、滞尘和消音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难看出,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是运用生态思维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问题的关键。在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的同时,园林艺术设计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具有更大稳定性。

4.3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园林艺术场地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加以利用,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对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设计而言,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4.4考虑植物的相互作用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还应考虑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起到改变周围环境的作用,进而改善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在城市园林建设植物配置环节,应考虑到植物的自身特性,如有产生有毒物质的植物,将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如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构造上,要综合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地配植,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1 中国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建于明代,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皆临池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例如,“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在以池子为主体,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讲求的是弦外之音,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其地势是平坦的,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用数字来计算美,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修剪整齐,给人以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园林;法国园林;起源;差异

自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造园家就从园林的外观特征进行划分,将世界上的园林式样分为三大类: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一个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式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个是以几何规则式为代表的法国园林,本文通过分析两国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探讨如何寻找我国现代园林发展之路。

一 中法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中法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丰富的意境,高雅的格调,多样的手法,充实的理论,繁盛的作品,在世界园林发展体系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写意主义山水园的风格,崇尚自然美,园林的构图规则影响着建筑,使建筑“园林化”,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又随着石、竹、水等渗透到建筑中去。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法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讲求对称,均衡和秩序,在构图上强调园林的中轴线,以凡尔赛宫为典型代表的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的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题,总体布局整齐对称,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图案的组织,处处显示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掌控,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四四方方,一切都表现出一种人力的创造和人工之美。总之,法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井然,打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艺术效果。可见,中法园林是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园林形式。

(2)园林艺术风格的不同

在园林风格的追求上,西方追求的是骑士的罗曼蒂克,中国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思想, 因着这种理念,在追求园林美时就深刻体现出意味隽永的诗情画意,体现一种“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调的意境。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既是一首凝固的诗,也是一幅动态的画,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人们在园林中追求真实的生命感受,寄托审美的情怀和理念,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的最主要因素。

法国造园表现体现的是“征服自然,为人而用”的思想,艺术上则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这一思想和艺术法则支配着西方的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也影响着音乐和诗歌,而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并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

(3)园林空间处理的不同

在造园技法上我国园林是模拟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无限的风光,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成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所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宋代以后,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歌歌赋为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与之相反,法国宫廷式花园在空间处理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美,园林艺术形式上从整体上追求的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半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植,大部分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树林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涉猎,泛舟,野游等。例如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代表—凡尔赛宫。

可以看出,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而园林艺术这个词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优势密切相连的,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会有各自更好的发展。

二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园林发展趋势

自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之后,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纵观历史,中国园林应结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寻找现代中国园林发展之路。首先,打破局限,扩展设计理念。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需要投入新的创新源泉,“闭门造车”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缺陷之一,先进的理念不能从外界学习,园林被设置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因此我们现代园林设计师应当探索新思路,将中国传统园林的做法和空间布局应用到新的领域,以实现中国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我们的设计强调与人工园林相结合的自然植物群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生态的融合,如公园,植物园和绿地。让居民享受初试园林景观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第三,融会贯通,发扬中国特色。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设计形式,用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传统园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一味地模仿与复制是无法行的更远的,也不能对我国传统的设计手法与西方的设计思想笼统照搬,而是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端正态度,与自身环境相融合,才能建设出更高层次的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