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情境创设,品味古城魅力
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中国・福建・泉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引发兴趣,从中品味闽南建筑的艺术魅力。导入课题“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情感教育: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泉州传统民居更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二、比较,欣赏不同民居风格
(1)分别介绍一下闽西土楼建筑和泉州蔡氏红砖厝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处?
小结:蔡氏古民居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采用了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又不同于闽西一带的土楼建筑,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
三、如何欣赏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形式美感
(1)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蔡氏古民居为什么采用红砖?红色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可展示自己的查阅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据资料显示,在泉州蔡氏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有意无意中都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这与中原建筑中是一律平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泉州接触到的海外文化有关,在它的思想中,少了一份中原文化的含蓄,而多了一份自由开放的表现。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图3、图4,说说蔡氏红砖厝除了红砖还运用了哪些其它材料?
小结:红砖建筑中砖石的质地、色彩、造型及混砌方法,不仅突出了原材料的天然美感,也使红砖成为建筑殊的一部分。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在泉州民居中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这种“出砖入石”的建筑材料搭配,很好地利用了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所产生的质地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
(3)思考并回答问题:蔡氏红砖厝的屋顶建筑有何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图5图6)
提示:屋脊,寓义
小结:屋顶建筑最美的是燕尾脊的曲线美,曲线美的讲究一直运用于我们的各种传统艺术之中,即使是民居建筑也不例外,蔡氏民居中飞翘的燕尾脊给人群鸟争飞之感,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极好的展现出蔡氏民居运用线的韵律美。
(4)概括砖雕的表现含义:砖雕使得红砖艺术更为精彩,在醉经堂大门,世双厝大门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多为麒麟凤凰(图7)、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表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理解。(引导学生用简略的文字归纳,深入探究作品的寓意。)
主题拓展:
我的教学策略反思: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赏析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尝试让学生分组,自主收集资料,自行归纳总结,并上讲台“授课”,在互动,互教的氛围中学会古民居的鉴赏。只有将艺术观念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创作富有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作品,传统民居的存在对于现代建筑才有更深远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拥.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J].发表于《福建建筑》1998-4第60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价值;应用原则;应用措施
民居装饰是人物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的产物,实用性是人类原始民居装饰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民居装饰性特征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民居装饰就是在传统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民居的有关问题的关注,成为了我们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传统民居装饰的人文价值
传统民居装饰是乡土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对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情感诉求进行充分的满足,刺绣、泥塑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成为了提升民居艺术魅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传统民居装饰的应用效果来看,传统民居装饰的应用对现代环境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应用形式的出现,也可以让人们在这一领域的视觉体验得到充满充分满足,从传统民居装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和谐统一,是传统前者的人文价值的一种表现。
(二)传统民居装饰的社会价值
传统民居装饰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质朴平和的社会生活,在对传统民居装饰进行应用以后,人们可以在一些传统元素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放松。
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装饰文化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装饰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表现出了一种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对不用地区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尊重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装饰元素进行应用,是对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行发挥的有效方式。
二、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对传统民居装饰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一应用原则的影响下,设计人员需要对传统装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了解。也就是说,设计者在对传统民居装饰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能为了其自身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进行强化,而对其进行盲目的应用。
(二)适形性原则
适形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在应用传统民居装饰的过程中,需要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入手,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应用。在对传统元素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入手,对装饰元素进行适度的创新,进而让传统元素而对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合理性原则
在对传统元素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也需要对从传统元素的应用合理性进行保障,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种合理化的应用原则。石雕技术、木雕技术等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需要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民居装饰材料的选择问题也应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合理化的权衡。
三、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传统民居装饰语言的直接应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装饰可以被看作是多元化的历史文化的产物,由于一些传统元素具有着一些较为美好的寓意与特征,因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一些设计者采用的是对传统装饰语言进行直接应用的方式。例如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建筑外形就是对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雷电纹纹样进行了直接应用。在对传统装饰进行直接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遵循一种简约化的原则,在陈设装饰、色彩装饰等环节,设计者不能对传统元素进行过度罗列。从装饰对象的主体来看,传统元素的应用要与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寓意相吻合。
(二)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提取与重构
传统民居装饰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方式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分化,也为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民居装饰元素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对传统元素的提取与重构,是对传统元素的应用形式进行创新的一种表现。颜色的重组可以被看作是对传统民居装饰语言进行间接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对颜色重组技巧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为了对传统元素所展示出的特定的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进行充分展示,设计者需要在遵循传统色彩搭配方式的基础上,对部分颜色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整,以便通过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色彩进行再造的方式,对人们的情感诉求进行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材料的创新,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传统民居装饰元素进行重构的表现。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也可以为传统民居的再造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对新材料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在对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行突出的基础上,对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审美体验进行强化,曲阜孔子研究院辟雍广场的灯柱设计对我国传统民居中的玉琮造型的应用,就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三)对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的拓展
通过对传统的民居装饰创作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后者是建立在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一种创作模式,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在对装饰艺术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可以让为传统的创作工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契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对传统民居应用方式的拓展就可以被看作是对传统艺术进行继承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这可以从建筑、绘画和雕塑等多个领域入手,为人们提供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环境。在对传统元素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在对建筑、雕塑等不用领域的专业界限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对传统元素进行灵活运用。以城市建设工作为例,一些利用传统的庭院造型对路边的电话亭等公用建筑进行设计的方式,就是对传统民居元素进行应用的一种表现。在商业环境设计领域,一些地区在民族特色餐馆的门面设计中对不同民族的民族元素进行了应用,这就可以让消费者对不用民族特色餐馆的经营特色进行充分了解,例如一些大型的回族餐馆会将建筑物设计成与清真寺风格相仿的建筑形式,白族特色餐馆会对传统的白族民居大T装饰应用在饭店的外观设计之中。
关键词:徽派建筑;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
1丹纳的《艺术哲学》重点强调种族、环境、时代的作用
《艺术哲学》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文化的巨著,作者丹纳通过自己的理解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2徽派建筑艺术的哲学内涵
徽州位于南北方交汇融合的地带,受多方文化影响,如吴楚文化,徽商文化,但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古徽州文风昌盛,徽商贾而好濡,崇文重学,聚集财力以求发展文化。这种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为民居的建筑艺术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理想的选址,巧妙的空间处理和精湛的雕刻艺术都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筑的艺术形式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
3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在徽派建筑中的体现
3.1种族—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内部根源
古徽州是在动荡中前进与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徽州居住的是古越人,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古越人的民居属于干栏式,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原人迁入,史上有三次迁移的记载(时期分别是东晋、唐末、南宋)。在迁移中,不仅产生了人口结构的变动,而且中原文化就此介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民居形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北方的院落建筑形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的干栏式民居。由于环境的制约,民居形式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所以经过融合与交流,加上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清代时期逐渐形成“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天井式建筑,独具当地地域特色。此外,宗族文化也作为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徽州的古村落都是同族而居,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宗祠属于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建筑,人们世代以宗祠为中心而居,整体村落呈中心放射向心围合式,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体现了一种种族的归属感和向心的凝聚力。因此,种族因素可以说是徽派建筑形式形成的内部因素。
3.2环境—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外部条件
外部环境造就了徽州村落与民居特有的形式。古徽州位于江南水乡和中原大地的连接地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理环境。村落和民居的选址严格按照传统的风水理念进行,注意山脉的走向,重视对水的合理利用,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民居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天井了,天井的设计别有考究,徽州地区雨水充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水即是财,加上徽商聚财的理念,天井的设计就有了“肥水不留外人田”之意,同时还具备采光、通风等功能,真正的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环境等外部条件。徽州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建筑装饰,堪称一绝。通过精选坯料、严格的雕刻工序、精准的施工工艺打造出庄重典雅的艺术作品,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其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也是源于徽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一外部条件。徽州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
3.3时代—徽派建筑艺术发展的后天推动力
说起时代,文化首当其冲。徽州民居中的楹联是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反应和承载了徽州的文化,独具时代特色。在徽州建筑的外观上,造型雅致的马头墙是一个典型特征,比例和谐形式美观,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面墙倾倒了六个时代”,马头墙从东晋延伸至清代(东晋、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4结论
徽派建筑艺术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内部根源,外部条件及时代精神的推动,我们从丹纳的艺术哲学三要素角度进行了浅析,其实种族、环境、时代这三者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并没有一个完全的界限,它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总而言之,文化是要发展与创新的,徽州文化会延续,会革新,但是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改变,我们要尽可能的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继承好徽派建筑遗留下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14(6):103-107.
[2]程晖,汪坚强.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时代的变迁使得民居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和记载着历史建筑文化,有
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已经对民居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对民居加以开发和利用,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保护民居及其民居文化是我们面临的考验。
民居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研究价值,因此,有效的保护民居,是对我国传统文
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保护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民居,
对于增加城市的综合文化魅力、吸引游人观光游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对传统
建筑文化的研究、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般来说,民居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居住和生活两个方面。在居住方面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在生活方面,民居大多具有明确的功能目的,采用天然的材料和适宜的技术建造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的要求,并且与自然和谐、与环境相适应。如西南地区吊脚楼式民居通风非常好,首层架空,既可以避免地板潮湿,又可以防虫蛇;高寒地区的厚墙、小门小窗,这明显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又如福建的土楼、陕西的半坡屋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们诸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极高的实用和使用价值。
其实仔细了解一下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待自己的居宅的态度,就能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做出另一种诠释。过去,当一个人尚处困顿之时,有一处可以遮雨挡风、可以祛暑御寒之所即已满意。一旦发达就希望光耀门庭,营建新宅。营宅之际需要因其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以及个人的艺术品味、社会的审美时尚来考虑建筑的规模与装饰的奢简;后或能更有成就,则可能另择新居,或仅守成,则居宅时时可以得到修缮;若家道中落则建筑也随之颓败,以至于为他人所有。所以每一幢民居都能显现出一段故事、一段这个家族或家庭的历史,那么在那些具有一定历史的聚落、城镇、街区中所蕴含的就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积淀了。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传统的民居和聚落都是当地居民在千百年与自然的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中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蕴含着当年的科学精神。传统民居、聚落无论在单体建筑的结构造型、细部装饰、内部布置,还是建筑组群、村镇聚落的选址、布局都有今天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专家、学者予以研究和探讨,但由于这些建筑年代已经久远,也显得陈旧甚至破败,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确立了由单一文物建筑到历史名城的保护体系,然而,传统的民居和聚落所容含的科学意义远不止于此,其中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
尽管建筑不能等同于艺术品,但建筑上体现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则为世人所公认。通常谈到建筑的艺术价值,人们都会将目光注意到精美的窗棂扇、砖木雕饰,甚至彩画艺术之上。诚然,那些建筑上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画以至于建筑丰
富多样的立面,亲和有力的轮廓线,空间布局错落有致的变化,朴素淡雅的色调等,都表达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会给今人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若能进一步深入思考还会发现,当年苏州、扬州等经济繁荣地区,居宅精致,家具、陈设典雅,甚至还有为数众多的园林,在其背后蕴含的是当地居民生活普遍富足,人们在生活上的要求要远高于其他地区;又如雕饰上的不同题材其实反映的是当年宅主、园主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
因此所谓“艺术价值”,既表现在有形的层面,同时也包含无形的层面,而后者又能够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人类通常都具有对美的追求;也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法。如果能较清晰地把握某个地区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和艺术追求,或许就会对更多遗存的传统民居、聚落形成另外的感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全社会崇尚文化的风气开始恢复,对于传统民居、村落、历史城镇、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也逐渐深入。
在目前的城市规划的工作中,民居保护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规划设计一般注重的是繁华的大都市,这些地方具有现代的商业繁荣和文化气息,也是大多数人向往和关注的地方。然而,保护性规划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又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蓝图,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民居保护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还包括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里有居民延续下来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邻里相处方式等等宝贵的财富。因此,要将民居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规划中要树立“民居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思想,将其渗透到城市设计之中,避免保护与其它工程的矛盾,通过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切实做好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例如在制定地方城市发展规划时,要事先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做好保护区的划定、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护范围的划定、决定拆除的民居建筑中的有价值的建筑构件的保护等
为避免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在规划上宜采取离开旧城,开辟新区的原则。要避免拆掉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建设现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区衰落的情况。旧区改造应在仔细调查现存民居状况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护区与保护地段范围,并给予财力上的保证。可以利用新区开发,为古城老区的维护提供财力帮助。使保护与建设互不干扰,相得益彰,旧城内的民居应在加强日常修缮的同时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加以改善。
目前绿色建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且相关研究也很多,若将此理论引入到民居保护,对民居保护将会更加有利。因为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都能够达到自然空调的效果;以及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与绿色建筑所追求的目标一致,手段相似。
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创新型、 创意型的传统民居保护方
法, 对民居进行合理的系统规划, 通过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使建筑结构合理、 空间布局美观、 使用功能配套, 进而展现出传统的本土风貌, 最终反映出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建筑装饰;文化传承;江西钓源古村
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促使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村落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符号,它影响着古村落的空间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室内装饰陈设等
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认识的逐渐淡薄对乡村记忆的逐渐模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村落文化是中国悠久的文化根基,其传承与延续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一脉相承的钓源古村建筑装饰
“一脉相承”即传承,村落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装饰的展现一脉相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与建筑装饰的关系显得愈加密切。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古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钓源民居室内装饰是当地村落文化的载体,从视觉审美方面通过装饰向人们传达传统村落文化,并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小见大展现着钓源独特的文化魅力。
钓源古村建筑装饰是当地传统村落文化与建筑环境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钓源民居精致华丽的隔扇承载祥瑞的家具、鎏金壁画、精美秀丽的古董陈设等,样样装饰都流露出钓源别样的艺术情怀和文化底蕴。在这些建筑装饰中,丰富而多样的装饰图案被赋予祈福、教化、护佑等装饰意义来展现钓源的村落文化,所以村落文化传承的依据也来自装饰艺术作用的发挥。钓源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其建筑室内装饰艺术及其所反映的钓源古村落文化值得研究。
现如今研究钓源建筑装饰艺术正是为了当地村落文化的传承,让传统文化不仅在城镇中有继续传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让故乡成为一个丰富的有内涵的故乡。记住乡愁,这个“乡愁”是要有内容的,假如传统文化都消失了,乡愁也就缺少了可以承载的内容。
二、村落文化的载体:钓源建筑与室内陈设艺术
(一)木雕艺术
1.隔扇之美
钓源民居室内的门窗由木板壁和隔扇构成,饰以精致华美的木雕,便成为了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室内艺术精彩之处。隔扇每扇宽大约40厘米至70厘米不等,一般用6扇8扇等双数在进深方向排布,其数量根据房间的进深大小决定。钓源民居室内的隔扇上雕绘了形态迥异不同风格的图案纹样,营造出动静结合造型丰富的隔扇装饰艺术。图案纹样是人类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构成而反映出一定的观念。人们怀着对大自然的认识在隔扇的图案纹样中选择象征或寓意美好的装饰题材进行具体事物抽象化和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提炼变形组合,表达对生活的诉求,比如福禄寿喜,平安吉祥忠孝,多子多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华丽精美的图案纹样成就了室内隔扇装饰艺术,并加强了人们与隔扇装饰之间的互动。
2.床载祥瑞
钓源民居室内家具中最值得瞩目的就是姿态万千的雕花床,这些雕花床是钓源人最重视的雕饰装潢之物。一张床可折射出拥有者自身的文化品位财富仕途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因此人们把各种承载祥瑞寓意美好的吉祥纹样装饰在床上。闺女床、新婚床、富贵床、花架床等每款床的装饰造型迥异,美轮美奂,从楣板、门罩到床足鎏金的雕花装饰附着于床的表面,纷繁斑斓,极尽奢华,别具特色。
钓源一处民居中的新婚床(图1)门楣中间是麒麟送子图,象征早生贵子,两侧饰以浮雕梅兰菊葵,用竹节分隔每块绦环板,这些雕刻寓意夫妻之间男人像竹节凌云直上,女人像梅花贞洁芳香。床门上部的花罩是冰裂纹和一串排列整齐的石榴纹构成表达了夫妻最大的心愿是子嗣延绵床门的两边是仙官赐福龙凤呈祥的纹饰,寓意夫妻二人生活幸福祥和。钓源很多民居中都有闺女床(图2),闺女床的门楣和门罩的边框用紫竹包裹,紫竹竹节之间金漆彩绘,象征女主人如竹坚贞。门罩两侧透雕牡丹,寓意为高贵天姿国色。这张闺女床映入眼帘的吉祥图案就是为了表述心愿,承载祥瑞。还有一张特别的富贵床美不胜收,上饰太极八卦和福禄寿三星图,两旁是双龙戏珠和八仙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床内侧栏板上饰金瓶宝剑诗书之册,寓意平安健康、满腹诗书。而这精美绝伦的四扇栏板是可以开启的,隐藏的空间是用来储藏被子的、
(二)陈设饰品
在钓源民居中,室内饰品包括了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有护佑作用的装饰品三类。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有书法、绘画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有端砚、行酒令牌、民间彩灯等;护佑作用的饰品有海涵坛年画香炉神仙像等。
1.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书法绘画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不仅传达信息,还作为一种艺术供人们欣赏。书画艺术的介入为室内环境增添了艺术文化的氛围和格调,主要有匾额、楹联、屏刻、挂屏等。钓源一村民家中保存了一副曹秀先书青花瓷联,内容为“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还有明代祝枝山书写“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青花瓷联,其艺术性、思想性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钓源民居室内的鎏金壁画、鎏金家训和名言警句作为装饰呈现在门厅壁板处,把钓源人独特的艺术品味和所注重的节义精神传达给大众,让观看者体验到美观,心灵感受到洗礼。在钓源庄山27号民居厅堂两侧壁上的鎏金画,一幅名为“访贤才于渭滨”,描绘的是观音率天仙赐福给郭子仪,另一幅“求富贵亦寿考”描绘的是周文王访贤遇姜太公。这两幅鎏金画是名家徐庭焕所绘,经鎏金制作实属珍贵。房主选择这两幅画装饰厅堂目的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像郭子仪和姜太公那样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另外,钓源人素来注重节义精神,所以在一些民居家中的门厅壁板上陈设有鎏金书写的家训或者名言警句来约束自身行为。
2.实用价值的工艺品
端砚是中国文人墨客历来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在钓源民居中保存着坡端砚和欧阳修大沱砚。坡端砚为长方体型制,呈紫褐色,右侧镌有行楷笔法的“鹤田处士之贻东坡宝之”字样,落款是“绍圣元年”。该砚正面和背面都是圆角边框,砚面接近墨池处有海涛波纹的图案。这块坡端砚实用雅观不加华饰,突出砚石之美。
民间彩灯也属于室内装饰物的一种,既作照明之物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增润和美化室内环境。钓源民居最有特色的彩灯要属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玻璃灯笼(图3),该灯笼是清代乾隆年间任安徽宁国知府的欧阳衡告老还乡带回钓源的,后由他的家人世代珍藏。这盏玻璃灯笼腹壁上绘有颜色艳丽的鸳鸯戏水图和双喜字以及花卉枝蔓纹样,这些图案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整个造型精巧别致、雍容华贵。
3.护佑作用的装饰品
在钓源古村的民居中,由于人们对易经风水的崇拜,人们会在自己家中安置一些具有护佑作用的物品,比如香炉、海涵坛、神像等。
香炉即焚香的器具,具有护佑祭祀、敬神供佛、陈设装饰等多种用途。钓源27号民居陈设的熏香(图4)炉造型独特、做工精细,该熏炉是青铜所铸,属于圆形炉,下有三足雕刻成狮子头造型,炉身四周雕刻着八仙图案和“八仙”二字,炉身两侧是龙头纹样的手环,而熏炉顶部是镂空形炉盖,盖上有一只回首侧卧的狮子。此香炉除了自身的实用和美观价值,更重要的是有护佑辟邪的用途,因为其外形采用八仙纹样和狮子纹作装饰,这两种题材纹饰象征辟护镇宅之意。
海涵坛在钓源民居中是有明显护佑作用的陈设饰品,它位于民居厅堂上方的前梁中间,或者是大门的上方,有一个似半圆形的木盘,半圆侧壁上莲花花瓣的图样,半圆约一寸多厚。这个半圆形的木盘在当地人称海涵坛,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方便从井口飞入的燕子搭窝筑巢;二是起到护佑的作用,海涵坛内放有辟邪符,这道符是请会作法的道士画的驱妖辟邪符。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装饰品之一,纸绘的年画内容以神仙画像为主,题材大多是神荼郁垒钟馗、财神、福禄寿喜和天官赐福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诉求并希望寻求众神仙的护佑。神像是供奉在民居室内的护佑品,可辟护保佑人们平安祥和富足,人们对神仙像有一种自然的敬仰和崇拜。钓源民居的厅堂神案上常摆放观音娘娘、财神、福禄寿三星等神仙像,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幸福或祈求财运等。
三、村落文化的传承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庐陵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钓源的村落文化就是庐陵文化的缩影,钓源民居室内装饰处处彰显庐陵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庐陵文化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钓源的村落文化通过装饰纹样展现着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孝文化和中国神秘的风水文化。图案既是一种装饰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一)钓源建筑装饰文化
1.吉祥文化
张道一先生说:吉祥文化是一种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文化,是心灵的慰藉和对人生的祝福”。所以在建筑装饰中的图案正是通过吉祥文化来寄托个人愿望。在钓源建筑装饰中借助图案纹样隐喻吉祥美好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寓意的手法构成了吉祥文化传达的方法包含象征、谐音和组合。在钓源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中的图案反映的寓意有:
其一,寓意家族兴旺。麒麟是幻想中的瑞兽,传说孔子在未出生之前有只麒麟到他家去口吐玉书,孔母用绣球系在麒麟角上,不久孔子就降生了,所以民间有“麒麟送子”一说(图5)。还有用鱼和老鼠的形象来表达祈盼子孙兴旺的愿望。据考证“鼠”谐音“许”“鼠多”就寓意着“许多”。十二生肖中,鼠为首,以天干地支计,则为“子”,所以三鼠就寓意着“儿子许多”。植物类有石榴、莲子、桂圆、藤瓜果、荔枝等,寓意家族兴旺:石榴为多籽的果实,古人称其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寓意多子兴旺。
其二,寓意功名富贵。用盛开的梅花、牡丹和凤凰的形象来寓意功名高中、富贵荣华。鳌鱼寓意“独占鳌头”之意。马上封侯,猴子骑马捅蜂窝,以谐音示。辈辈封侯,老猴骑在马上背着一个小猴,表示晚辈亦封侯。还有以一花瓶内插三支短戟“瓶升三戟”谐音为平升三级(图6)寓意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其三,寓意延年益寿。寓意长寿的吉祥物有松、桃、灵芝、、鹤、龟、祝寿图、寿星寿字符等。钓源民居中的木雕巧妙地把龙和寿字装饰于隔扇的绦环板上祈求房主延年益寿(图7),松和鹤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松鹤延年”、“松鹤长春”是最常见的祝寿图:桃是果实中最有代表性的长寿吉祥物,古人以为食桃可以延年益寿,民间为老人祝寿常用桃又称寿桃。
其四,寓意吉庆祥和。中国人对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生活无比向往憧憬: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至则国家安宁,万民有福:两只活泼的喜鹊登在梅花梢,欢乐地“唱和”,“梅”与“眉”同音取喜上眉梢的寓意:蝙蝠的“蝠”谐音“福”,在装饰中出现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称为“五福捧寿”,由蝙蝠和桃子组成的画面寓意“福寿双全”,蝙蝠口含如意寓为福寿如意。钓源古村建筑装饰中蝙蝠(图8)的图案出现在椅凳、床楣等处,象征着吉庆祥和、福在眼前。
2.忠孝传家“孝文化”――二十四孝木雕
“二十四孝”是我国古代孝文化的代表,是传统孝文化高度浓缩的产物,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民众对之有着极高的心理认同。二十四孝的表现以“成教化”为主,通过榜样的树立对人们起到教育作用。人们通过对二十四孝的艺术化表现传达出自身对“孝”的推崇与理解。孝文化是钓源村落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并通过装饰传播这种传统美德。庄山村68号民居中厅堂的隔扇雕刻了著名的“二十四孝”图案,但现在仅存“十二孝”图案。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隔扇木雕能够出现在民居之中,足以看出钓源人对孝文化的重视、对村落文化精神的推行,在这栋民居的隔扇上十二孝中“为亲负米”、“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图9)、“戏彩娱亲”(图10)等等践行孝道的故成形象的说教方式呈现在厅堂两侧,是“忠孝传家”传统道德的真实写照,也是村落文化的具体践行。
3.风水文化
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家居环境,喜欢用带有传统特色的装饰品加以美化,这些装饰品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现实冀盼,包含着对于生命长久人际和谐家庭美满的追求。在这些愿望的包裹下,室内的装饰物和陈设品开始被人们赋予新的功能,已经不单纯是只具有“物”的功能的表象,而是在心理上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特殊需求的载体,于是有了在室内“风水”中用来“趋吉”、“化煞”的功能。在钓源民居中有些特殊的装饰融入了风水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简单的装饰延伸出深层的涵义。
风水注重细节,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太极八卦的图案赫然醒目,钓源民居中八卦图常出现在民居或者祠堂的构件上,门扉、房梁的椽头、窗花隔扇以及各种家具表面。八卦图赋予了这些物件更深层的涵义,它趋吉避凶的功能让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同,使美观的装饰上升到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上。钓源65号民居厅堂壁板处有一块镂雕鎏金的花窗(图11),木窗中出现了几幅连排的八卦图,依据易经中的解释,这几个卦画代表这是一个八口之家,四男四女,即两夫妻加三儿三女。图中卦画三横未开口,乾卦代表父亲;三横全开口,坤卦代表母亲:结合花窗的卦画依次代表:“兑,少女;离,中女;震,长男;乾,父亲,巽,长女;坎,中男;艮,少男;坤,母亲”。
总体来看,易经的思想已经渗透到钓源人的生活中。这八卦的分解图说明了这家的家庭构成,这是现在简单的理解,原意是显示房主命象和天象的关系,花窗中其他雕刻图案有喜鹊、鱼、马、元宝、铜钱等,可以推断出房主希望自家喜庆吉祥、富贵有余。钓源古民居还有一个有趣的建筑装饰构件,位于民居厅堂上方的前梁中间,当地人称这个装饰构件为“海涵坛”,海涵坛的下方刻有八卦图形以镇宅化煞。钓源的先人借助风水学中有挂“山海镇”驱邪避妖的说法将山海镇改进成海涵坛,海涵坛的另一个作用是燕子窝,燕子飞进来这个家庭显得非常有生气,生机勃勃,人丁兴旺。
风水文化渗入到钓源人生活的细节中,早已纳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范围里,并作为村落文化之一通过这样的装饰来传承。传统的中国人,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促使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降临有一份坚定不移的期盼,便自然地把这份期盼表现在建筑中。
(二)传承与延续
村落文化是一种整体性,复合性的文化。钓源建筑装饰文化仅是村落文化的一个侧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对建筑装饰文化引起相当的重视,保留和延续其装饰文化精髓就是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所以传承建筑装饰文化势在必行,钓源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在纹样装饰艺术和雕刻装饰艺术两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建筑纹样装饰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新农村建设村落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钓源民居装饰艺术中纹样装饰在梁柱、门窗、家具、陈设饰品等细部雕刻或彩绘珍禽瑞兽、植物花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这些纹样被赋予吉祥寓意,使单调的装饰增加了文化底蕴,例如钓源民居装饰纹样中的麒麟和孩童寓意“麒麟送子”、蝙蝠寓意“福在眼前”等。古代人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纹样装饰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纹样装饰蕴含的艺术文化符合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有助于实现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建筑雕刻装饰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厚,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发展地位。主要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但在钓源建筑雕刻装饰里木雕艺术大放异彩。木雕在木料上采用不同技法雕刻传统古朴的图案,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雕刻装饰艺术体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对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承。
钓源民居传统纹样装饰艺术和传统雕刻装饰艺术,是对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继承,也是村落文化的载体。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合理地利用传统艺术,继承和延续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必将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带向新的领域和空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