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脑损伤 促炎因子 小胶质细胞 益生菌 调腹通络 儿童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iaofu Tongluo" combined probiotics in improving brain injury sequelae in neonatal
WEI Yuhui LI Ruishi HE Si FENG Zhaocai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recent related literatures, a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theory and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the therapy of "Tiaofu Tongluo"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to improve the brain injury sequelae in the neonates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ole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n brain injury and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improving the central nervous injury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Keyword:Brain injury;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Microglia; Probiotics; Tiaofu Tongluo; Child;
新生儿脑损伤是指发育中的大脑受累于早产、缺氧缺血、感染等危险因素所导致的脑部病理性损伤,表现为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随着B超、CT等的广泛应用有所提高,然其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在提高儿童致残率的同时,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一直以来是儿童康复医学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临床中在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下,对于脑损伤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多从内源性降低损伤与外源性调节肌张力两方面着手。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如针灸、推拿在改善脑损伤后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调腹通络疗法”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支撑,以脏腑与肢体推拿、佐以头针与舌针为径,以疏经通络为目的所创立的一套规范化疗法,前期项目组通过该疗法在外源性调节脑损伤后遗症患儿的肌张力与改善不随意运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改善脑损伤患儿的预后,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康复治疗中如何结合损伤原因,佐以进一步的针对性干预或将是改善中枢神经损伤预后的重要靶点。
脑损伤的原因可概括为早产、缺氧缺血、感染,三者均可造成脑部病理性损伤,然临证中,因缺氧缺血所导致的脑白质损伤较为常见,结合临床中对该类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多数患儿头颅MR均提示髓鞘发育不良、脑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宫内感染时炎症反应中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可导致脑白质损伤,廖映烨等[1]研究也表明,促炎因子不仅可导致早产及异常的免疫应答,在损伤神经细胞的同时影响白质髓鞘化进程,还可以通过影响凝血诱导血栓形成,加重缺氧缺血程度。因此我们对出现此类影像学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脑损伤的发生可能与围产期各种因素导致的促炎因子过量释放有关,本文拟以促炎因子为切入点,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论述“调腹通络”联合益生菌改善新生儿脑损伤后遗症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1 促炎因子在脑损伤中的作用
脑白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其中白质的形成与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程度紧密相关,其损伤的原因主要在于损伤了白质中不成熟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进而影响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阻碍了髓鞘化进程,而髓鞘化进程的延缓进一步影响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的发育进程,其中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是评价神经系统发育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临床中脑损伤患儿的查体与peabody量表的评价结果分析,脑白质损伤患儿存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与自身年龄发育不对称的现象,因此对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脑损伤的发生并非是特定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多系统联级损伤,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对缺氧缺血与炎症反应易感,而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缺氧缺血程度,因此二者的联级作用尤其是炎症反应或是造成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关键。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促炎因子在脑损伤发生中的机制在于在宫内感染条件下,促炎因子TNF-α、IL-Iβ的过量释放可以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导致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进一步释放TNF-α、IL-1、IL-6,增加细胞毒性作用,加重对组成白质与髓鞘结构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损伤,破坏轴突结构,影响髓鞘化能力,导致髓鞘发育延迟[2]。不仅如此还会造成树突损伤、突触联系减少[3]。最终形成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理基础,造成神经传导冲动障碍,影响远端肢体调控。
而近期研究发现胃肠道中微生物的定植量不仅10倍于人类细胞总数,更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00倍[4],且肠道中包含了70%~80%的人体免疫细胞,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也会造成微生物相关模式分子激活固有免疫细胞产生促炎与抗炎因子,扩大炎症反应,是造成脑损伤发生的潜在机制[5]。尤其是围产期为应对宫内感染以及对早产儿预防性的抗生素使用,会导致母体与婴幼儿肠道菌群紊乱,一方面降低启动神经元发育与突触形成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量,影响认知,另一方面致病菌如梭菌的增多及肠道微生物的异常代谢产物,会降低肠道屏障通透性,提高机体IL-1与IL-6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其能够透过肠道屏障与脑内相应受体结合,对大脑白质造成损害[6],降低大脑的正常发育程度。
2 肠道微生物对促炎因子的抑制作用
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对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需要辨证看待,二者一方面隔绝外来炎性产物对大脑的侵袭,另一方面其异常的激活又会导致促炎因子的过量释放,影响大脑的发育与功能。因此维持二者的成熟与稳态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血脑屏障、神经胶质细胞等从内源性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并改善中枢神经炎性损伤症状。因此对于其潜在作用机制的分析或将是研究中枢神经损伤机制与降低内源性损伤治疗方案的重要靶点。
2.1 肠道微生物对中枢免疫的影响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营养与影响神经元发育及通过补体相关信号与调节谷氨酸受体参与突触的修剪与成熟的作用,对于大脑神经环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如何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与激活,改善神经炎症,减少神经元损伤,控制疾病的进一步进展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研究内容与方向[8]。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不仅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成熟与功能,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还可以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先天免疫与稳态,通过对其高效应对炎性反应的调控,稳定循环中的抗炎与促炎因子水平,进而抵御细菌与病毒的攻击[7,9]。间接说明了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免疫途径发挥抑制促炎因子过量释放的重要作用。尽管现今对于子宫无菌论学界仍具有不同看法,但据研究显示母体中肠道菌群的缺失可明显影响胎儿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10],进而影响早期大脑发育的程度与先天免疫功能,可能是后期神经发育不良结局的又一重要原因。
星形胶质细胞是包括小胶质细胞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固有免疫细胞,生理上具有控制血液灌注、调节离子浓度与神经营养物质、调控血脑屏障的作用,病理上其过度激活不仅产生细胞毒性,也会导致炎症因子过量释放[11],而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饮食中的色氨酸,将其转化为AhR激动剂,并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进行限制与损伤修复[12],进而减轻损伤的程度。
2.2 肠道微生物对脑损伤的改善作用
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诸多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脑发育与改善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制剂如益生菌现已在临床中用于改善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取得一定成效。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其改善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在于: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一方面可参与免疫调节,抑制促炎因子水平,其作用方式在于直接作用于肠道,在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加强肠道免疫系统同时,生成抗菌肽,进而降低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最终抑制由脂多糖所诱导的炎症[13-15]。此外还可以通过影响5-羟色胺水平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7,16],并间接作用于紧密连接蛋白促进血脑屏障的形成[17],减少炎症因子对中枢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海马体与杏仁核的数目与形态、白质与血脑屏障发育及通过降低糖皮质激素水平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神经胶质细胞的调控,进而影响大脑发育进程,并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物质对脑部发育予以营养支持[18]。
通过对益生菌改善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分析可得出:益生菌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建立与调节及免疫调节的功能对于脑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其潜在的病因与内在修复机制之一。
3 调腹通络疗法及作用机制
“调腹通络疗法”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与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并通过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积累而总结出的一套规范化疗法。该疗法分为“调腹”和“通络”两大基本模块,其中“调腹”模块包括腹部推拿六法以及辨体捏脊,腹部推拿六法即通过均匀、持久、深透的手法作用于腹部穴位与经脉,进行摩腹、推腹、点腹、揉腹、牵腹、顺腹的基本操作。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调腹”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手法作用于腹部巡行经络,尤其是对冲任督带及脾胃二经进行重点按揉,调节脏腑气机,促进气血生化,充养脑髓;此外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而阴有无限可分性,其中腹为阴,背为阳,任督二脉起于胞宫,巡于腹背,会于龈交,为阴阳之海,并与脑部相连,通过腹部推拿与辨体捏脊的结合,在调整腹背阴阳的同时平衡整体阴阳状态,进一步改善脑部血供。基于现代脑肠轴理论,即脑与肠道间通过肠道微生物及脑肠轴进行双向交流,通过手法的按揉使作用力从肌表渗透到腹部脏器,带动腹部肌层收缩,促进肠道蠕动,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改善肠道内环境与微循环,减少致病菌对肠黏膜屏障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如TNF-α的释放水平[19],进而降低对脑部的损伤。而“通络”模块则包括通经络与通脑络,通过按揉、点按、牵拉等手法作用于头面颈部与四肢的穴位及肌群,搭配头针、体针及舌针的应用,共奏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开窍醒神之功,其机制在于一方面改善脑损伤后因局部血流低流速、高阻力所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瘀阻经络之状态;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全息理论,通过头针与舌针的刺激起到外治肢体,内治脏腑的作用。前期课题组的研究已经证实“调腹通络疗法”对于改善脑损伤患儿肌张力、便秘、不随意运动、髋关节屈曲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20-24],在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4 讨论
脑白质损伤是常见的脑损伤多数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通过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可以造成脑白质的损伤,而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与否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成熟与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可以提高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控功能,进而提高其抗侵袭能力。内源上,益生菌或将在肠道微生态的维稳中与改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婴幼儿时期大脑具有较强的代偿与修复能力,外源上适量的刺激如“调腹通络”等可以提升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进而修复围生期大脑结构的损害,以解决儿童康复的关键问题即降低神经后遗症率[25]。且越早期干预越能有效改善炎性损伤[26]。“调腹通络疗法”是我团队在中医理论基础与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于脑损伤患儿肢体外源性康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套规范化疗法,尤其是痉挛型脑瘫的治疗为我团队的特色与优势,在诊断、康复、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前期课题研究已证实该疗法的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对应用“调腹通络”联合益生菌进行理论与可行性的探讨,发挥二者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从内源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炎症因子对少突前体细胞的攻击,修复髓鞘与突触,一方面从外源上改善肢体功能状态,为临床中因免疫炎性反应所造成的脑损伤后遗症进行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但是尽管基于脑肠轴理论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然由于益生菌种类繁多,如何有效的作用于靶点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研究匮乏,未来仍然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观察提供作用机制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映烨,邰先桃,熊磊.炎症细胞因子在小儿脑瘫中的作用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2):64-68.
[2] 黄瑞红.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现状[J].广西医学,2007,29(12):1901-1904.
[3] 林凌,张更,林巧梅,等.新生期缺氧缺血脑白质损伤大鼠神经元树突和突触损伤[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8,27(2):116-122.
[4] Gill SR,Pop M,Deboy RT,et al.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distal gut microbiome[J].science,2006,312(5778):1355-1359.
[5] 宋东力,王来栓.肠道-微生物群-脑轴在新生儿医学研究中的意义和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8,21(7):435-441.
[6] 吴孝军,朱路文,叶涛,等.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5):539-543.
[7] 黄冲,喻志源,王伟,等.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7):392-394.
[8] 邓佳丽,丁维俊.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与中枢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5):1286-1290.
[9] Erny D,Hrabě de Angelis AL,Jaitin D,et al.Host microbiota constantly control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CNS[J].Nat Neurosci,2015,18(7):965-977.
[10] Thion MS,Low D,Silvin A,et al.Microbiome Influences Prenatal and Adult Microglia in a Sex-Specific Manner[J].Cell,2018,172(3):500-516.
[11] 周长帅,郝斌.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免疫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4):385-389.
[12] Rothhammer V,Mascanfroni ID,Bunse L,et al.Type I interferons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s of tryptophan modulate astrocyte activity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via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J].Nat Med,2016,22(6):586-597.
[13] Groeger D,O'Mahony L,Murphy EF,et al.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35624 modulates host inflammatory processes beyond the gut[J].Gut Microbes,2013,4(4):325-339.
[14] Desbonnet L,Garrett L,Clarke G,et al.The probiotic Bifidobacteria infantis:An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in the rat[J].J Psychiatr Res,2008,43(2):164-174.
[15] 白宇,胡云霞,陈俊伟,等.细菌-脑-肠轴理论体系的建立[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5):781-785.
[16] 向敏,卿小丹,刘磊,等.肠道菌群与大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29(9):1097-1102.
[17] 游懿君,韩小龙,郑晓皎,等.肠道菌群与大脑双向互动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2):253-257.
[18] 耿悦航,刘黎黎,侯新琳.益生菌对脑发育的调控作用[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9,34(1):70-73.
[19] 李华南,马永利,张玮,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腹部推拿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21-2324.
[20] 冯兆才.推拿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16例[J].中医研究,2007,20(4):59-60.
[21] 冯兆才,马融,李瑞仕.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特发性便秘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58-159.
[22] 冯兆才,马融,李瑞仕.腹部推拿六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屈曲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2):110-111.
[23] 冯兆才,马融,李瑞仕.腹部推拿六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9):29-30.
[24] 赵田萌,冯兆才,杨常泉,等.调腹通络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94-95.
关键词 双歧杆茵 化疗 肠黏膜屏障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to intestinal mucosa barrier of microecologics bifido used to treat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hematopathy chemotherapy.Methods:6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were determined index after chemotherapy.The indexes include the ratio of urinary fructose and mannitol(L/M),plasma two amine oxidase(DAO),endotoxin(ET),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 and immunoglobulin A(IgA).Result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it is increased in two groups of L/M,DAO,ET and TNF-α and IgA values a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rap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acillus bifidus;Chemotherapy;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储存库,正常情况下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微生态平衡。一旦这种生态平衡和生物屏障被破坏,就可使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经门脉系统进入体循环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纵向易位,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引起全身器官的损害[1,2]。目前关于微生态制剂对化疗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微生态制剂对恶性血液病患儿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恶性血液病患儿60例,其中淋巴瘤40例,白血病20例,化疗方案为淋巴瘤用CAM、BB等;白血病用CAM、DAE等。所有患者均经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1±1.4)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0±1.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于化疗当天开始口服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剂量按药品说明书规定剂量口服,至骨髓抑制Ⅳ级时停止。对照组应用药物与贝飞达胶囊外形、气味均一样,服用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检测指标:两组患儿化疗后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经胃管予以含乳果糖10g,甘露醇5g的测试液60ml,6h后取尿检测),L/M正常值O.0360±0.0008。于上述时间点采静脉血用鲎试剂盒检测血浆内毒素,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免疫球蛋白A(IgA),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
统计学处理:资料表达均用(x±s)表示,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
结 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后L/M、DAO、ET、TNF-α数值较治疗前升高,IgA数值则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目前认为,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生内源性感染,正常微生物群定位出现变化,导致细菌过度繁殖,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使得病原菌耐药机制复杂化,耐药菌的治疗比较困难。化疗期间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考虑与粒细胞下降、免疫系统低下有关[3]。纠正菌群失调常用制剂多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其中双歧杆菌是非致病性的、能抵抗胃酸和肠道酶类消化作用,且能附着于小肠上皮并能调节黏膜免疫反应的微生物。双歧杆菌的细胞壁可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防止致病菌的入侵,并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生成的小分子量亲脂分子,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细菌进入细胞内,甚至杀灭细胞内的细菌[4~6]。
D/M是临床最常用的反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指标,具有检测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可准确反映肠黏膜损害。本研究显示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D/M增高,应用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后,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能明显缓解D/M升高,表明其能改善肠道黏膜通透性,降低应激反应。DAO是反映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较为理想的指标。当肠黏膜细胞受损时,DAO由胞内释放入血,或随坏死脱落的肠黏膜细胞进人肠腔导致血浆和肠腔DAO活性增高而肠黏膜内DAO活性降低。因此,血浆中DAO活性的增加,可说明其肠道黏膜损伤程度。研究显示贝飞达能明显缓解DAO升高,表明其对受损肠黏膜生物屏障具有保护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大约80%的免疫蛋白来源于肠道,体内60% IgA由肠黏膜分泌。通过检测血IgA含量可间接反应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变化。
综上所述,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应用微生态制剂可能通过改善肠道黏膜通透性、减轻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对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管志远.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95-1097.
2 敖苗,刘玉峰.不同剂型益生菌预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所致腹泻的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0):932-934.
3 王威,杨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7):1522-1534.
4 秦庆福,李洪福.放化疗对胃肠道的损伤以及微生态制剂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7):667-669.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 作用机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06-01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目前,我国的年使量已超过1000t。
1 微生态制剂
1.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微生态制剂,又名益生素、生菌剂、活菌剂。动物微生态制剂是兽医生物制品的一种,它是根据动物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的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或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动物生长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一类药物或饲料添加剂[1]。
1.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微生态制剂中,其常用的菌种有:乳酸杆菌类(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等)、芽抱杆菌类(地衣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蜡样芽抱杆菌)、酵母类(酿酒酵母、石油酵母)。
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2.1 微生态系统的定义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2]。当原有的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不同菌群优势的变化在临床上则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症状。如果找到可以用帮助重建微生态平衡的方法,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治愈该部位疾病。
2.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进入机体内主要通过一些物质的生成和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而发挥作用,其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而且在理论上的研究进展还比较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和假说[3]。
2.2.1 微生物优势种群理论
正常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时有益微生物占绝对优势,对整个种群起控制作用。一旦该优势种群受到破坏,失去这种优势,就会导致动物微生态失衡,致使动物发病。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补充或恢复优势种群,使失调的肠道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从而使动物健康得到恢复。
2.2.2 生物屏障理论生物屏障理论
又称生物颉颃理论,也称嵌合作用。正常微生物群构成机体的防御屏障,其中包括生物学屏障和化学屏障,微生态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皮肤等的表面或细胞间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上。形成一层生物膜,封闭了致病菌的侵入门户,起着占位争夺营养、互利互生等生物共生或颉颃作用。
2.2.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御感染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使其激活,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2.2.4 生物夺氧理论
微生态制剂中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在生物体内定植,消耗环境内的氧气,可降低局部氧分子的浓度,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的定植和生长繁殖,而需氧与兼性厌氧菌下降。使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有些微生态制剂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等需氧芽孢杆菌,这些菌不是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在肠道不能长期定植。但能迅速消耗氧,使pH迅速降低,从而有利于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生长。
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3.1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背景
由于抗生素有抗药性、残留性、二重感染等特性,欧盟己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其他各国也在加大对抗生素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认为,抗生素的负面效应主要有: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虽然只有,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在这一频率下,仍造成抗药菌株的扩散、蔓延,而且可以使一种细胞产生多种耐药性[4]。
3.2 微生态目前的应用现状
日前在实际应用中,各国都有其法律的规定。在美国准许直接饲喂的微生物报道已有43种。但用于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有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酵母菌、米曲霉等。日本主要使用枯草杆菌、纳豆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酪酸菌等。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主要有蜡样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酵母菌等。在市场上,国外生产厂家使用最多的是Toyoi菌(抱子型杆菌培养物,从土壤中分离),其次为酪酸菌及Bifid (初代培养双歧杆菌)。
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大局限于应用效果方面,而对于推广应用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发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除此以外,暂无发现有关微生态制剂推广应用文面的报道。国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比较早与相对成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前景和展望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绝对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药因子可以通过基因物质的交换转移到正常的肠道菌群中、现在有人把含有抗药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结果将会和滥用抗生索一样,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已是大势所趋,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动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新一代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参考文献
[1] 黄永庆,陈学豪.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4(7):42~43.
[2] 张雅萍,史政荣.益生茵对烧伤大鼠肠道膜茵群和sIgA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57~259.
关键词 微生物;现代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25-01
1 微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从广义上来说,利用活体微生物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称为微生物农药。从狭义上来说,只利用活体微生物来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的农药称为微生物农药,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活体。从防治对象可以将微生物农药划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和微生物生长调节剂等[1]。
1.1 微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包括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以及昆虫病毒杀虫剂等。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能产生α-外毒素、β-外毒素、γ-外毒素和δ-内毒素。其中主要的杀虫活性成分是δ-内毒素,破坏昆虫肠道内膜,使细菌易于侵袭、穿透肠道进入血淋巴,最终导致昆虫死亡[2-4]。在中国、美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真菌杀虫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害虫以及城市昆虫综合防治,当下全球已生产出60多个真菌杀虫剂产品。如应用效果最佳的白僵菌,截至2004年,全球7个国家登记了17个白僵菌杀虫剂品种,我国也于2006年登记了球孢白僵菌[1]。
1.2 微生物杀菌剂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拮抗、溶菌等作用来抑制、灭杀植物病原微生物生长的生物制剂称为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增值潜力大,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商业化生物农药[5]。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是一种很好的微生物杀菌剂,能稳定地在土壤及作物表面定殖、产生抗生素并分泌刺激植物生长的激素,并可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现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瑞士、中国等多个国家注册登记。
1.3 微生物除草剂
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和其活性代谢产物来进行除草的微生物制剂统称为微生物除草剂。如美国Applied公司开发的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防除柑橘园杂草莫仑藤(Morrenia odorata Lindl.)[1],其防效高达96%以上,是世界上首个微生物除草剂产品。
2 微生物在茶叶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茶树生长、茶树保护、茶叶保鲜、茶叶废弃物处理、茶叶综合利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茯砖茶的加工生产中,微生物对茯砖茶的品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茯砖茶中的优势菌冠突散囊菌在渥堆、发花过程中能起到改善茯砖茶的色香味品质等作用,并且通过冠突散囊菌发花后的茯砖茶对人体能起到减肥、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故而茯砖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学者们对冠突散囊菌的研发也越来越活跃。
3 微生物在农业环保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可以降解土壤中的化学农药如滴滴涕、2,4-D、硫磷等,并在污水处理、体废弃物转化、沼气生产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污水处理是基于水体自净原理,即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以及代谢活性,在有氧或厌氧情况下分解污染物质。在体废弃物转化方面,如今一些农村使用的堆肥发酵,就是利用微生物处理体废弃物,堆制肥料能够杀灭大部分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沼气就是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产生的生物气,其发酵过程,主要是微生物分解废弃物,将其转化为甲烷气体。
4 微生物肥料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肥料也叫做生物肥料、生物菌肥等,该肥料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肥料中的微生物活动和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来达到特定的肥料效果[6],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微生物肥料主要包括生物菌肥和复混生物菌肥,它除了环保外,还具有节能降耗、活化土壤养分、促进作物根系活力等特点[7-8]。吕爱英等研究显示,微生物肥料能提升花生、辣椒的产量,分别能提高7.5%、20%。刘生战等的研究表明,基施生物菌肥可以有效降低小麦株高,增加穗长、穗粒数,能使小麦增产5.65%。宋志伟等的试验显示,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能够使蔬菜增产9.2%~39.6%,并可改善茄果类蔬菜经济性状,增加辣椒和茄子的果长、果重,提升番茄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
5 应用前景展望
除上述应用领域之外,笔者认为,微生物在生物质等能源方面也将会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可以把木质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葡萄糖经酵母等微生物发酵可生成乙醇燃料。又如,可以利用产甲烷菌将自然界储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甲烷等[9-10]。
6 参考文献
[1] 陈源,卜元卿,单正军.微生物农药研发进展及各国管理现状[J].农药,2012,51(2):83-89.
[2] 沈寅初,张一宾.生物农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4-15.
[3] 喻子牛.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2.
[4] DOUVILLE M,GAFNE F,BLAISE C,et al.Occurrence and Persistenc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and Transgenic Bt Corncry1 Ab Gene from an Aquatic Environment[J].Ecotoxicology andEnvironmental Safety,2007, 66:195-203.
[5] 招衡,张翼翾.生物农药及其未来研究和应用[J].世界农药,2010(2):26-34,40.
[6] 于爱红.微生物肥料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J].吉林蔬菜,2010(1):70.
[7] 褚冰倩,乔文峰.微生物肥料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9):198.
[8] 袁龙刚,张军林.微生物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6(5):84-86.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抗菌药物;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054-01
2004年8月由国家卫生部等单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耐药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今年3月25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布实施。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需要,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必须加强。
选择微生物检验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直接影响标本的检验质量。对病原的检出是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标本采集与处理不符合要求,则细菌培养的结果毫无意义,甚至使检验结果误导临床,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标本采集的规范化。对不同的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及采集、运送应严格按照医政司颁布的操作规范进行。
目前从标本采集到给临床以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费时较长,需要2~3d甚至更长,此时病人的病情已发生了变化,检验报告对于治疗而言失去了一定的价值。为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病原学检验情况,要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即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以及耐药菌的初筛、确认结果[1]。临床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对快速诊断或提示某些感染有实用价值,要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常规步骤开展。病原菌的培养检出,对于感染的确诊,抗菌药物的选用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考虑有特殊病原的可能时(如厌氧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应采用特殊培养基提高阳性率。血培养时如病人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培养基内需加入抗生素吸附装置。痰标本接种3种培养基,即血、巧克力、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腹泻病人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腹泻病纲要和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日常工作需设计合适的质控频率进行质控。质控菌株与常规标本一起进行,不能为质控菌株设计单独操作程序,不能专人专做。质控标准菌株的特性发生改变时要及时更换,在做生化和免疫试验时一定要设立阴、阳性对照。参加室间质控评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程序性文件,完善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做好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鉴定工作。近年来,病原菌的检测已向标准化、微量化和快速简便方面发展,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气相色谱、单克隆抗体、核酸杂交、PCR扩增等技术,已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