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3-02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人才市场接轨,以企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培养面向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措施,校企之间“互补优势、共享资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既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有利于企业找到真正适应自己的人才,是一种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机制。在这种模式下,中职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从事外贸工作必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涵盖签订外贸合同、运输、保险、支付、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多个业务环节,内容多且复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能要求高。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作出初步探讨。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中小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它们非常需要外贸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初中级技能型、应用型外贸人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综合培养学生。企业需要初、中级人才,教学知识目标是“够”用就好,掌握外贸基础理论和概念。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能力目标是“强”,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探究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技巧,积极主动的心态、钻研刻苦的决心,以及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教学素质目标必须是“优”。
2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2.1以工作流程为轴心重组课程内容
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以学科体系为框架,按知识点划分章节,学生按部就班学习后即使已经熟练识记相应要点,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所学知识不能与工作顺利对接,面对实际问题时常慌乱无措。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内容的组织、整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以实践为导向,以岗位工种的项目任务为依据,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可打破教材框架,以“寻找客户——磋商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索赔纠纷”这一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轴心,将“对进出口贸易合同条款的把握与运用——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的操作流程与方法——进出口贸易履行过程中纠纷的防范和处理”三大相应知识与操作模块融会贯通,将全部教学内容化作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让学生领会外贸工作的实质。同时,课程内容还可按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例如在教学中增加商品知识、报检实务、跟单验货等内容,满足岗位要求。
2.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百分比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百分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践知识、实践案例、实践操作等技能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实际案例或深入到社会中去的机会,学生可以检验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也认清自身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实践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相关合作企业完整的外贸经济业务,全面涵盖从交易磋商到合同履行的流程,进行操作练习,完成流程就完成了教学。同时,对合同报价、计算运输保险费用、核算盈亏等较为复杂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实践也可以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例如直接到企业的外贸员岗位上进行实习操作,积累工作经验,增加社会阅历。
3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素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采用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预定的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货款结算”这一环节教学时,可引入“填写汇票”这一项目,学生以出票人身份填制汇票,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汇票的定义、内容、种类和使用方式,发挥中职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长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精选的真实、典型事件为基础,撰写能够体现课程内容的案例用于教学,以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辨别、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例如在进行“争议与索赔”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入合作企业真实发生过的贸易争端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发思考如何事前预防争端出现,遇到争端又该如何尽量避免损失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总结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就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进出口贸易活动需要生产厂商、进出口贸易商、银行、质检、运输、海关、保险、外汇管理局多方参与,相互合作。因此,由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站在各自角度对贸易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体会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运作过程。情境模拟法则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分组成立模拟公司,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运作,并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从寻找客户、商谈、到签约及履行一系列模拟实战,然后与教师共同评议、归纳和总结,最终消化所学知识。
4创立实训教学环境
4.1完善先进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的实训基地必须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经贸政策、产品、市场供求、企业真实业务项目等相关信息,安装外贸仿真软件,同时按企业真实的部门与工作岗位设置机位,实现企业仿真环境。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丰富影像资料,让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也便于学生自学。外贸软件让学生分别承担外贸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将企业业务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结合目前电子商务兴起的潮流,让学生在电脑上处理商务信息,缮制外贸单证,进行电子通关结算,完成仿真业务,提升了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
4.2建设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在于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操作环境,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工作现场就是教学课堂,通过现场实操,完成教学。例如在学习商品知识时,通过到企业现场观测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检验过程;在学习运输时,到物流仓库、集装箱堆场监运;在学习货运与保险时,则亲理相应单证资料……学生在实训中亲身体会真实、直接、生动的外贸岗位技能训练,而不是仅仅是验证与观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5以职业考核为标准的教学评价
学习的评价只有参照职业考核为标准,才能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的有效性,与时俱进。在过程性评价上,要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成长性、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在团队中作用的发挥、沟通及协作能力、自主学习情况等,同时按外贸企业规章对学生仪容着装与考勤等进行相应考核。在结果性评价上,则减少传统书面考试比重,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比如在考试中要求学生完成合同条款拟定、信用证审核等工作项目,也可在外贸仿真软件环境下操作完成合同履行的程序,来检测学生掌握相应外贸技能的水准。
6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一方面,企业接受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顶岗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让教师既掌握来自外贸行业的第一手资料,用于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在外贸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吸纳企业优秀行业精英兼任专业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渗透。校企在合作中增进了解与友谊,促进双方共同成长,推进校企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邓智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笔者针对进出口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实训练习课中的教学现状,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实训练习课的评价依据和基本要求,建立专业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希望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客观、公正、全面、有效的评价,注重学生形成性评价,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评价的依据和实施原则
评价是专业课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外贸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以理论学习为主,重在外贸实务的处理、运用。实训练习是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是学习过程的升华。实训课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有的评价方法不宜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评价流于形式,反而成为教学的负担。
二、形成性评价在实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探索
1.评价的实施准备
教师将集体备课准备的导学案或者是工作单发给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说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工作要求,以便进行课上和课后的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分析,确定努力的方向。
2.评价的方法与实施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离不开教学方式的配合,应该形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学生形成性评价模式,这样可以使教学的效果成为可循环的一个系统,老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相辅相成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双赢效果,即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1)测试性评价。“测试法+成绩评价”模式,主要方法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定量测评,如,课堂小练习或小测验,测试后由老师给出成绩以及简单评价,如“你真棒!”“又是一次全对,太好了!”“不错!”“有进步!”“加油!”等等。
(2)自评。“自主学习法+反思”模式,在实训练习过程中对自己指令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实训课上做计算题时,对于佣金或者是保险费的计算公式是否记住,是不是看课本才能完成,是否存在运算上的困惑;能否独立、自信回答的完成任务单;对于一个案例分析能否自己先分析再问其他同学,或者是能否自己不看书就能想到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等等。
(3)组评。“小组合作学习法+他评”模式主要是小组成员根据每人的表现,给出成绩,并记录在“小组课堂活动情况评价表”上。比如,在实训课上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参与度,学生的发言情况,小组长的调动情况,等等。
(4)问卷调查。老师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有的问题可在每次问卷中出现,有的只出现一次或间隔一段时间出现一次。问卷方法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问答题。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你是否指导与了解学生的知识运用及技巧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以及职业能力的发展。如:你能否听懂老师和同学课堂上所说的答案?你在组员合作的过程中,是否总是害怕出错?
三、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于1983年实施商标法、专利法,此后著作权法也相继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许可贸易量也存在不断提高的趋势。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许可贸易进出口产生的影响,验证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许可贸易进出口的发展,为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的支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许可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5202
1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断提高
首先,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具体体现为专利法、商标法以及著作权法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专利法经过两次具体修订,对发明创造的保护更明确,具体保护专利权的规定也更加严密,审查措施也越来越严谨和透明。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可注册商标的标志组合不断增加,可受保护的商标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申请程序更为便利。
其次,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一方面,知识产权执法机构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2009年底,我国在29个省市区设立了61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到2010年底,具有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和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为76个、44个、46个和41个,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达到101个。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频率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也明显加强。2010年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显示,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接收了42931件新的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同比增长40.18%,总金额达到794801.33万元。
最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指数上升,从2006年的4.4上升至2010年的5.5,增长率达到25%。《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3》中数据表明,5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一直高速前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市场交易如火如荼,综合绩效不断提高,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增加。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意识的逐步提高,这都将为中国经济升级与转型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一期全球专利报告也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
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对许可贸易进口的影响
2.1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许可贸易进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财产权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主要在于这一法律制度对于物质资源价值的合理分配。在分析财产权时,他还指出资源价值最大化有三个前提:一是财产权制度的普遍性,二是财产权的排他性,三是财产权的可转让性。
财产权是一种可以排除所有其他人使用某一资源,同时在法律上又可以被强制执行的权利。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得以明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创造排他性,并且保护这种排他性。这样就使得国外的知识能够成为一种排他性的财产权利,因此为许可贸易的进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吸引外国企业的技术许可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 Paradigm),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选择出口、许可交易或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进入模式时,主要考虑所有权优势(O),区位优势(L)和内部化优势(I)。其中,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与协调技巧等方面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政府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基础设施等。而内部化优势I是指企业拥有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企业选择通过出售这些所有权优势来扩大自身的经营活动;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则选择通过出口进入其他市场;当三个优势都具备时,则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来扩张企业活动的范围。
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外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这样就会使得更多具有所有权优势而缺乏内部化优势的外国企业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
2.3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许可贸易交易费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社会经济资源可以自动实现最优配置。这样,产权制度没有必要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产权制度成为必然。而且事实证明,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成本是不同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是不同的。
进行技术、商标等的许可贸易会产生隐性的成本,即技术、商标被模仿使用或者直接盗版使用。而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对各种无形资产的切实保护程度提高使得这些技术、商标等被侵权的概率下降,因此降低这些隐性成本。同时,由于许可方对自身技术保护的肯定使得技术许可量不断增加。
2.4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增加许可贸易进口商的收益
企业投资研发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其能否从创新、发明当中提取回报。技术的转移渠道包括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许可、合资以及多样化组合的方式,企业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技术转移时,主要考虑综合影响效应和替代效应。而技术许可只需要转让技术的使用权,并且可以选择多方许可。这样就使得企业在持有技术专有权利的情况下,获得的技术收益增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善许可贸易市场的缺陷,通过对技术等加强保护,使得进口商在维护自身专有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普通许可,从而提高收益。因此,当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时,企业会选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取得效益最大化。
3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对许可贸易出口影响
3.1 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使得PCT专利授权量增加
商品本身具有价值是进行交换的前提。知识产权制度则是通过给予知识产权持有人一定时期的权力保护,来换取技术的公开以避免社会重复研究导致的资源浪费。因此理论上,知识保护制度为知识产权拥有者提供比较优势,人为地创造商品交换的前提。
PCT专利授权量是通过PCT专利合作组织进入申请其他国家专利保护的途径而获得的授权量,并且PCT专利授权量与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为有商业价值的知识确定财产的权利,随着保护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把有价值的知识当做一种财产的意识不断提高,对其进行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因此,使得国内对在其他国家要求专利保护的申请不断增加,在申请专利保护的量增加的情况下,获得的授权量也不断增加。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我国对于申请国外专利的限制条件逐步放宽,申请的成本逐渐下降。通过PCT进行国际专利申请的量也逐步上升,1998年到2010年我国PCT年专利申请量由1.4165万件上升至30.7293万件。随着PCT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获得的专利授权量也不断增加,1998年到2010年,我国PCT专利授权量从1817件上升至68414件。
3.2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使得技术水平上升
考特、尤伦在《法和经济学》中指出知识产品的个人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数的经济个体可以共享某一种公开信息资源,这些无形的知识产品可以转为成为有形载体进行传播公开。然而,知识产品的生产是需要成本的,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生产者很难通过销售知识产品收回成本以及控制知识创新成果。但是,他们又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占有新市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保护新技术发明人的利益,鼓励技术创新,来化解这一矛盾。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切实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国内模仿和复制他人技术的成本上升,促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等其他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的研究发明,通过专利获得更高的收益。1998年到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的年申请量由3.596万件上升至39.1177万件,是原来的10.88倍,授权量从4733件上升到135110件,是1998年的28.55倍。
3.3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促进技术的交流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知识产权供应量不断增加,知识产权行业逐步形成,技术的交流不断发展。截止2007年,全国共建立19个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为专利技术供给和需求双方提供交易服务平台。这些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为我国企业提高产品出口数量和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3.4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吸引跨国企业直接投资
根据上文分析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在选择国际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时,主要考虑区位优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使得这些跨国企业在制度性方面的竞争优势增加,同时保障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的无形资产,为这些有能力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区位优势。因此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吸引更多具有内部化优势的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
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类型来看,2003年,外商独资企业占61.9%;2010年比率达到66.5%。由此可以看到,在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外商独资企业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增加,比例不断提高。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吸引更多外国企业通过技术许可进入我国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修正许可市场存在的缺陷,降低许可交易的隐性成本,进而使得许可交易成本费用下降,收益范围扩大,许可方的总收益增加。
另外,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更多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企业选择到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外国企业在申请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必须将技术公开,使得国内其他企业或者个人可以研究这些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使得国内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增强,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如果拥有其他国家企业所没有的技术或其他无形资产,企业可以选择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进入其他国家,从而扩大商品市场获得更大的效益。总而言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许可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祝鹏飞.基于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关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 双语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87-02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并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知识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外贸类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进出口业务》课程更是外贸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又较高,这就造成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进出口业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符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进出口业务》是外贸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从内容上来看,《进出口业务》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签订及内容,而进出口业务中从“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每一步骤都离不开英语的应用,其中合同(Contract)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的审核、提单(Bill of lading)、汇票(Bill of exchange)、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装箱单(Packing list)等出口单据的制作必须直接用英文来表达。如果不能熟练地应用英语,进出口业务就难以实现。因此,从其性质上来看,不仅要注重实践性、涉外性,又要强调对英语应用的熟练性和专业性。
(2)传统的汉语教育教学模式严重影响进出口模拟实训的效果。进出口模拟实训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利用电脑及其网络,在模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下,精心设计、组织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它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用英文掌握进出口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提高学生的英文运用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中,很难自如的用英文草拟建交函电、发盘与还盘信函,不能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L/C)基本条款,不熟悉信用证(L/C)的基本表示方法,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L/C)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实训的效果。
(3)培养外向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人才不仅需求数量剧增,并且需求质量日益提高的情势下,国家对企业的进出口限制进一步放松,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通晓WTO 规则、国际贸易业务,又有很强的英语写作、翻译及口语能力的外向型复合人才。因此开展《进出口业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满足时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的涉外性、实践性直接决定了其对英语和语言多样化的特定要求。
2.可行性
《进出口业务》课程主要是在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标准的专业书籍也是用英语写的。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业务操作程序,还要具备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对外贸函电和单据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因此,应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资源优势与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涉外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进出口业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培养“英语+外贸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还可增强学生用英语思考外贸业务知识的思维能力。
二、构建进出口业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1.确立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进出口业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英语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工具。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外语这种工具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外贸业务流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而应从外贸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和翻译概念、知识。
2.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依托,要慎重选择英语原版教材。有的高校在选择教材时一味偏好原版教材,认为原版教材能让国内大学生得到与国外大学生同样的教育,其实不然。英语原版教材对于国内学生来说过于深奥,国内学生大多都缺乏足够的英语基础,学习英语原版教材难度太大。而且,由于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大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原版教材在国内无法发挥其在国外大学教育中的效果。笔者认为选择《进出口业务》双语教材应立足于国内学者编著的各种教材,认真分析和对比教材之间的区别,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既要考虑跟踪学科前沿,又要分析其叙述方法和特点。通过分析,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将双语课上成专业英语课的不良结果。
3.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进出口业务》课程内容实践性很强,同时涉及企业洽谈进出口合同、货物的国际运输、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货款结算、对外贸易纠纷处理等多项国际经济活动,涉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国际经济问题的操作能力。为此,我校外语系从2007年起从上海国际商务中心引进了TMT(teach me trade )教学模拟软件,以加强“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实践环节。TMT(Teach me Trade,教我做贸易)实训平台有机集成了10套连贯的出口业务实例,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涉及国际货物买卖的全过程,而每一环节又具体包括操作要求、业务反馈、操作提示和参考答案。TMT实习中,学生可依据项目主管的分配,分别进入10家不同的公司进行实习,亲手操作一笔完整的出口业务。通过这样一个仿真环境的项目训练,较好解决了学生实践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4.科学构建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可采用如下考核方式:首先,试题内容围绕教材,中英文结合。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简单的题目,要求用英文解答;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答题,允许用中文回答。其次,考核时要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平时考核的形式很多,如: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案例讨论等,着重考核学生通过使用英语来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的形式,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了解的情况,能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以及英语在专业知识上的综合利用情况。另外,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思考题,考查学生查阅书刊的能力,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三、《进出口业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扎实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保障。双语教师,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的高校教师。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教学,但双语教学要真正成功实施、取得实效,必须解决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双语教师匮乏这一问题,尤其是听力、口语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师资力量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拔和培养两不误。一方面在双语教学开展初期应大力进行师资培训,要严格选拔外语基础相对较好同时专业能力也较强的年轻教师讲授双语课程;另一方面是建立对教师的英语强化培训机制,应该为致力于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可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来实施双语教学教师梯队建设;第三,利用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案、教学法、语言表达方式等交流与建设。
2.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
要慎重选择英语原版教材。有的高校在选择教材时一味偏好原版教材,认为原版教材能让国内大学生得到与国外大学生同样的教育,其实不然。英语原版教材对于国内学生来说过于深奥,国内学生大多都缺乏足够的英语基础,学习英语原版教材难度太大。而且,由于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大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原版教材在国内无法发挥其在国外大学教育中的效果。笔者认为选择《进出口业务》双语教材应立足于国内学者编著的各种教材,认真分析和对比教材之间的区别,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既要考虑跟踪学科前沿,又要分析其叙述方法和特点。通过分析,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将双语课上成专业英语课的不良结果。
3.处理好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进出口业务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利用英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单纯偏重于语言或专业知识的教学都将无法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中国际贸易知识技能与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在具体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过程中,要严格训练学生运用英文来表达外贸知识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2010年,天津市实现进出口8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进口44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进出口贸易逆差71.6亿美元。天津口岸实现进出口1639.5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进口84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1%,进出口贸易逆差52.1亿美元,天津口岸进口优势明显。
从天津市进口分析,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比重大。一般贸易占全市进口比重为54.9%,高于加工贸易进口占比29.5个百分点。二是新兴市场增长快。从大洋洲、台湾和东盟等重点新兴市场进口,同比分别增长67.3%、67.1%和52.2%。三是大宗商品增势强。煤、汽车(含零部件)、铁矿砂、成品油等四大类商品,合计进口占全市比重为20%,同比分别增长95.7%、77.2%、44.3%和33.8%。
千方百计扩大进口贸易规模
就进口工作来说,我们重点实施“带动”战略,努力做大进口贸易。具体实施了五项战略。
第一,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滨海新区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天津口岸贸易提供了巨大机遇。我们加快贸易载体建设,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25万吨深水航道、30万吨原油码头等设施相继建成;同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涉外经济机制,理顺贸易管理体制。不断释放滨海新区的潜力,提升其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借助滨海新区的政策、载体、服务等综合优势,吸引更多外贸企业落户天津,有效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与“十五”末相比,天津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5364家增加到7870家,进口额由260亿美元提高到447亿美元,贸易活力与规模有了明显提升。
第二,实施功能带动战略。目前,国家在天津设置八类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全国拥有监管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地区之一。我们积极实施功能带动战略,充分发挥监管区的保税功能和政策优势,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吸引新加坡叶水福、日本丰田通商、香港亚洲物流等一批国际贸易企业入区经营;推进全球采购交易平台建设,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钢材、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分拨配送中心;培育棉花、水果、木材等大宗进出口商品市场,增强进口商品的聚集度。仅天津港保税区进口额就突破了100亿美元,与100多个国家保持贸易往来,分拨配送货物达2000多个品种,其中天津占40%,北京占20%,华北、西北及其它地区占40%,成为服务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服务中国北方的进口商品集散辐射中心。
第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近几年,天津市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不放手,以项目促调整促转型促升级。相继推出空客A320、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等重大项目940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我们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进口贸易与大项目好项目进行对接,坚持主动服务大项目好项目,及时跟进大项目好项目,全力支持服务大项目好项目。随着大项目好项目的陆续建设和竣工投产,有力带动了建材、设备、关键技术和配套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市进口贸易规模。2010年,天津市大型机械设备进口额突破50亿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第四,实施主体带动战略。从培育主体人手,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促使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进口贸易,带动全市进口贸易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抓了三个层面:一是对以进口资源类产品为主的一股贸易企业,实施扶优扶强,通过工作考核、业务指导、政策激励,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进口骨干企业。二是对以进口加工配件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采取“一企一策”、“一行一策”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进口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对以特许口岸进口为主的企业,强化政策聚焦和服务聚焦,提升天津市进口贸易企业对区域发展的服务水平。经过多方培育,有影响、有规模的进口企业不断涌现,对全市进口贸易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前100位进口企业占全市进口比重达到67%,成为引领进口贸易发展的排头兵。
第五,实施服务带动战略。始终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促进口促发展。一是抓服务延伸。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在仓储、中介、信息等方面提供系统服务。开通“天津进口贸易网”,从进口资讯、实务、流程、政策等九个方面,向进口商提供服务。建设内陆“无水港”18个,将天津港口功能向内地延伸。二是抓政策落实。将天津市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单独列为政府组成部门,印发《天津口岸“大通关”建设实施细则》。由市商务委牵头制订《关于促进天津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开展进口贸易提出明确的支持方向和政策措施。三是抓环境优化。建立健全对外开放服务月制度,连续三年开展“调结构增实力上水平”活动,组织领导、部门与贸易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问题,提高进口通关效率,建设服务型口岸。
整合资源搭建进口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