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科学研究

电力科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科学研究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我院2016年将调剂录取部分二志愿优秀考生,为方便有意向调剂到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调剂报考,现将我院2016年接收调剂考生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拟接收调剂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输电工程(自设专业)。

2.调剂要求:所有申请调剂考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达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2016年研究生调剂的各项政策。

3.预报名:在国家分数线尚未下达之前,我校接收调剂生预报名,考生可登录中国电科院官网(epri.sgcc.com.cn)人力资源模块下载填报《2016年中国电科院研究生调剂申请表》,同时可自愿提交个人简历,格式不限。并将电子版以邮件方式发送至研招办信箱:[email protected],进行预登记。

4.正式报名: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后,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调剂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调剂信息及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我院将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单位代码:82302

网 址:epri.sgcc.com.cn

联系部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办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研究;实践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类、自动化类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电力电子技术横跨电子学、电力学、控制理论3个专业方向,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天通信、家用电器等众多重要领域[1]。电力电子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且应用愈益广泛的诸多重要学科之一,这使得它在电气类、自动化类本科专业基础课中砥柱中流的作用日益凸显,该课程的特点是兼具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2]。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与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洪流,带动各种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相关应用技术不断涌现,原有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亟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但其本质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占主导地位,尽管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提供了更多案例和Flas等教学资料而费尽心机,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就成为并不鲜见的“常态”。显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考虑到各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生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且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学效果就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努力除旧布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3]。以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为导向而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以“微课+慕课+仿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时俱进的有效努力方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之间配合差、互动少的状况,并为使学生改变他们以往事半功倍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逐步实现由厌学—有兴趣学—掌握方法—学会—会学的转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微课+慕课+仿真”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要求,经过我校电气、自动化教研室教师的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应以开关器件为基础,以四类基本变换技术为核心,以两种控制方法为辅,以四类技术的应用为目标,并应适当兼顾当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设置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使他们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以及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基础性开关器件的内容安排上,以全控型器件为主,兼顾半控型器件的相关内容。晶闸管是半控型器件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几乎所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中都会介绍的器件,它在目前的工程应用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现在以电力场效应管和IGB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核心器件,从而会影响到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4]。我们在教学中,按照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器件的历史发展,将半控型器件的相关内容结合整流电路进行讲解,而对全控型器件及其组成的逆变器流交流变换技术、斩波技术的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并且会给学生增加一些教材内容之外的全控元件的介绍。在课堂上及时传授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并介绍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紧跟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良好习惯。例如,将当前诸如无功功率发生器(SVG)、电网谐波抑制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高压变频器、矩阵式交-交变换器等电力电子最新应用的内容,作为补充拓展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此外,还应该将那些诸如电子镇流器的应用、太阳能发电等与学生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内容,插入到适当章节的教学中,来增加学生对其身边电力电子技术的感性认识。

2“微课+慕课+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注意到“95后”学生求新、求变的特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基本是95后,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厌倦甚至反感,然而他们对互联网、新技术、新教学方式的喜爱并渴求掌握的愿望又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微课+慕课+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1微课的应用

微课是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教学设计思想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等具体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传授、教学经验介绍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4]。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微课可以有不同的应用形式。

2.1.1微课在新授课上的作用及效果

微课在新课教学的课前预习、新课内容导入、新课重难点讲解等不同环节可以扮演不同角色。首先,在新课教学之前,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微课视频,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视频,为新课做好预习准备。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教师会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依据此教学方法制作微课,在开始上课并复习旧课内容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以此作为学习新课的新颖序曲。最后,还可以将教师对新课中重难点做点拨、对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其规律等内容,也制作成微课,用以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团队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微课视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知识点多而难,并且里面的输出波形较多,如果简单的让学生看书预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结合以上微课的诸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会在备课时,自己制作或从网络资源上搜索并购买相应的微课内容,在上课前一周通过与学生建立的班级微信群进行,让学生对新内容进行热身,以达到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并达到预习的效果。

2.1.2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用中拥有几项不可多得的优势。其一,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笔记本电脑或是智能手机,当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二,微课短小精悍,其所围绕的一个议题或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其三,学生学习微课的时间和地点选择的自由度很大,学生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对微课视频的充分利用。其四,微课可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由于视频播放的快慢可以调节,这就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播放的快慢,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五,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这使得那些平时反应慢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这就为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提供了一条简便可行的途径[3]。在每次课后,教师通过班级的微信群相应的作业要求,当有学生进行反馈该作业的困难时,通过统计分析学生们的共性问题以及易错、易疏忽的问题时教师就对该知识点和作业制作相应的微视频,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整体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和感情。

2.2慕课的应用

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很容易从网上找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在线视频,它们既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慕课教学内容。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的在线视频公开课,就可以作为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慕课形式的参考资料,使用这些资料进行慕课教学,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资源,也使得学生们有更多机会领略国内名校的名师风采,这对于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显然益处多多。当然,学生在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中也可以重新复习这些视频,这要比以往的看书本复习效果好得多。随着以后双语教学的逐步普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慕课的资源共享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包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

2.3实验及实践中仿真的实施

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设计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仿真验证,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领域的常态,它也应该成为工程教育领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常态。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环节中,无论是拥有充足实验设备的学校,还是缺乏实验设备的学校,都可以采用Matlab软件实现为实验教学做出必要补充的努力。在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中的SIMULINK元件库来建立电力电子电路仿真模型并给出仿真结果,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将计算机仿真软件引入实验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而且更容易使学生学好这门专业课程。同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仿真教学能够部分代替实验教学,节省大量的教学资源[4]。在实践课中仿真的实施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布置课程的设计任务时,要求3个人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给出具体的题目、技术指标和设计要求等内容后,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电力电子技术、数模电技术、编程语言(C语言或Matlab)完成相应的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电子设计竞赛和“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科技制作。在实习环节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电力电子设备生产单位、发电厂以及其他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单位。

3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课程,因此其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技术性涉及面也较广,它的核心在于“实用”[5]。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调实际的应用。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感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微课+慕课+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作者:樊建强 郭晋蜀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张文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6-67.

[3]杨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南通大学学报,2006(22):95-96.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应用;教学改革;实验仿真;实践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且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电路多、信息量大,通过分析各类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与关断来理解四种变流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当前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补充、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实践等教学改革。比如其课程特点波形分析内容极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且手工绘制波形缺乏灵活性采用软件仿真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教改的理念及课程内容

1.1 教改的理念

以现代高校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强化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适应工程实践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当前地方性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为契机,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实验实践等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1]。

1.2 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力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电能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强电与弱电之间的纽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电力电子器件、电路、控制三条主线,如图1所示,

图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图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中,电力电子器件部分是基础,主要由不可控器件、半控器件、全控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组成,讲授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共性问题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使用方法和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主干内容是四大基本变流电路,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看、会想、会算、会选。“会看”即为会看懂主电路图;“会想”即为会想明白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能看懂其工作波形图;“会算”即为会计算一些重要的电气量,如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平均值、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基波幅值等等;“会选”即为会选择合适的功率开关器件,主要是功率开关器件的电流和电压定额。控制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SPWM控制技术和软开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2]。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措施

2.1 合理利用多媒体制作有声形色一体化的课件

讲好绪论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课程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切勿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影到屏幕上。教师可以将图、文、声、色融合为一体,说明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压缩或删减一些已过时或实际应用较少的器件和电路,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被“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丧失信心,让学生在听课时对教材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交-交变频电路时,结合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变频调速技术,教师可以收集丰富的集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重点讲述交-交间接变频电路,主要以变频器和UPS为对象与我们生产生活紧密结合[3]。

2.2 联系其他课程知识与教师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应用于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是以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为基础,是一门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较宽的课程,与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电力拖运与控制系统等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适当注意本课程与其它课程联系,其一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其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加深理解与应用,同时在学习其它专业课时,能很快应用本课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PWM自然采样法时,除讲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计算外,可以以电子束焊机高压逆变电源驱动电路为对象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中去,用图2所示的简单电路框图说明该方法的实现方法,由于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用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和设计一个小电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挖掘知识点,与学生一起分析设计这个简单的模拟电路生成PWM波的方法。因此讲解起来论据充分、内容详实、语言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

图2 PWM生成电路图

3.充分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改革是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的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多实践、多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以致用的有效捷径。加强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减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 针对我校实验教学设备较少,学生数量大,学生只能在现有的实验设备上进行少量的电路实验,来验证的知识,不能体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最新内容。由于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可视化、生动、准确、图形精美等优点已经备受关注,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专用的仿真软件,如Matlab、Pspice、Saber、Multisim、PSCAD/EMTDC等这些仿真软件加载有常用的电子元件库及虚拟仪器。在我校的公用计算机房利用仿真软件来解决实际实验问题,可以适时地讲述一种仿真软件的用法同时对课程中的所学例题及所有实验进行仿真,从而丰富实验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和设计效率。同样也可对如图2所示的PWM生成电路框图进行实验仿真,同时可以软件仿真的同时考虑PID控制和反馈对所需高压电源系统的影响。通过一些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控制电路设计,将工程应用技术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

4.结语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落脚点进行改革,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措施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生动展示各种教学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实施案例式教学让学生与其他课程知识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与知识面;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中,充分利用各种仿真软件,进行综合性实验仿真,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思想。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的一些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卓,王强,曹晶人,辛平,麻丹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7-38.

[2]唐杰,林立,李海娜.“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78+180.

[3]孙静,王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69-70.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完备性,但主次不明晰,概念抽象及理论推导过程多,教学内容滞后于新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院学生的情况和培养目标,首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元器件介绍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抓住重点,知识脉络清晰。其次,要处理好经典和现代、基础和应用的关系。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比如“电子技术”课程(模电部分)浓缩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器件工作原理中有关物理机理的内容,删除了如分立元件构成放大电路的设计、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等不符合电子技术发展方面的内容,重点讲解基本电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最后,紧跟时展潮流,更新教学内容。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其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集成化产品性能大大提高,应用日益广泛,电子线路设计手段日益现代化。为了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各章节中,以集成电路为落脚点,增加集成器件的相关知识,注重器件的外特性和应用介绍,并及时介绍一些新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课堂教学上,还增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电子仿真软件后,能自己分析电路,理解电路工作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而易理解。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电子技术”课程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多,内容枯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方法,讲究艺术。

(一)启发式教学法

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关键”的指导思想,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半导体基础知识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温度对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影响,提出温度升高时,少子和多子数目的变化是否相同;浓度变化是否相同。让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听,还要多思考,把知识学活。又如,在讲解场效应管的偏置电路时,先提出固定偏压电路有何优缺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提出该电路的缺点该如何克服,从而又引出自偏压电路的学习,但为何自偏压电路在实际应用中不多见,它有什么缺点;最后,再引出结合两者优点的混合偏压电路。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式教学法

“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对电路有感性、系统的认识,如“电子技术”课程(数字部分)讲述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时,以日常生活中的门铃、报警器为例讲述555的应用;课堂上借助Multisim软件的仿真,直观的效果,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555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应用;课后要求学生分小组用555芯片设计各种简易的门铃或报警器。由于方案设计课堂已经讲解,因此,课后侧重参数计算、器件的选择、线路搭接、故障排查等方面。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比较归纳法

“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把一系列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如在讲解半导体器件时,从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参数等方面将三极管和场效应管进行比较归纳,并进一步比较两种器件的小信号模型,分析各自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态及其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网络指导和实验指导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在课堂讲授时,教师着力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把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起来。板书规范美观,信息保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师生交流的融合;多媒体动画的演示,使用仿真软件验证电路模型,实时的演示和观察各种电路的瞬态工作波形,使学生对电路有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课堂讨论、网络指导和实验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学习内容,做好参与者、对话者和观摩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集基础性、工程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基础课。以前开设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开设的基础实验,无论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还是提高综合能力而言,都鲜有裨益;而且乏味的验证性实验也使学生缺乏专业兴趣。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为此,我院强化实践教学,采用分层分级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一)分层分级实验教学

我院按照新的实验大纲的要求,减少、删除部分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出“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方式,将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台阶: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实验”训练包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附属于课堂教学,为理论课的学习提供实践经验,也为第二台阶的学习打下基础。“综合实验”是对具有特定功能的模拟或数字系统(包括可编程器件)的设计和实现。在完成电子技术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参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3-5名学生为一组,设计课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定。如针对“数字电子钟”、“抢答器”、“数字锁”等简单的电子产品,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仿真验证,制作出实物并撰写设计报告。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大三大四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奠定实践技术基础。“工程实践”是模拟、数字电路、EDA、单片机的电子系统、传感器应用的设计和实现。由教师指定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由于该实践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作量较大,因此,可采用学生课外设计与教师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去完成。此外,我们也将课外科技活动、电子大赛等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来,在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中,使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相互结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不断综合学科知识,有想法,就会有创新。通过分层分级式实验教学开放模式,因材施教,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使每一个学生按照自身的需求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如四川省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工信部电子竞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形成学生的个人能力,获得良好的就业竞争水平。

(二)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

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共有7个,其中4个实验室都是对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为学生创新实验、科技创作、竞赛等科技活动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或寒暑假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制度既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传播与推广,并逐渐渗透至普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高校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性特征,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各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甚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但收效甚微,专业人才的就业仍局限于基层服务岗位。因此,笔者旨在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讨现行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从中发现新的路径,为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启发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在此项理论诞生前,单一智力构成理论曾长时间的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意即人类的智力是由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整合构成的,最终反映出人类的聪明程度。虽在此之后,有众多学者探索着二维、三维等多重智力构成的相关理论,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并在界定该定义的基础上,于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至此,多元化的人类智能的构成理论和实践检验成果逐渐展现在学者和教育者面前,在各层次的教育学领域中不断发挥着独具影响力的作用。我国教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识多元智能理论至今,在艺术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都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随之,在普通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今天,针对高等教育的探讨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也渐渐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研究范畴中。

二、现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各类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岗位需求、具有成熟的基层服务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强调本科层次的理论性,但用以积累基层经验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通过设计不同类别的实践性课程,使之共同构成酒店管理专业由局部到整体、由课堂至课余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纯粹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课余的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以前两个类别所占的比例较大,第二课堂实践环节由于受到教学理念、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与差异的影响,在本科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尤其少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现状

三个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推动着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运转,这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本科层次高校中的运行方式为:第一,通过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逐步形成对酒店管理的整体框架及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性实践体验;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应用能力,并伴随着主题内容的专业化、深入化,逐步将单一实践转变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第三,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起来,在见习和实习体验中,融合过往不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涉及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目活动经验,最终构成完整的实践体会,并在此过程中积累行业经验、熟悉行业运行模式、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终极目标。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因不同本科院校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具体开展形式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该体系中的内容、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基本趋于成熟稳定,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宽泛化,使之更加能够准确地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但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狭隘性影响管理意识的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且这些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均有明确要求,但无论是宏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是微观的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设置时会更多的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学会什么技能、学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因而引导学生们进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欠缺主动发现、质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在酒店管理、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而非被动地被宾客投诉,才能实现前馈控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解决,不断编织出完整的管理网络。

(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影响对学生不同角度管理能力的发掘

尽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所依托的课程却较为局限。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薄弱的两门“专职”课程,且在部分院校中仅有的两门课程教学还流于形式。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化智能表现的理念刚好背道而驰,通过简单的两门课程、甚至是缺少精心设计的形式化课程,能够表现出的每个学生的亮点极为有限,因而不仅会影响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判断,更加会因片面认识削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积极性,相当于在酒店行业与专业人才的双向选择通道上设置了障碍。以笔者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内蒙古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表明,影响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中,实习经验以27.06%的比例位居第二,仅次于占44.70%的个人兴趣因素。由此可见,仅以形式单一的一、两门实践课程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势必会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大众化影响个性化管理特质的培养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使得高校的教学现状都呈现出集中化、大班型,这也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少停留、满堂灌现象,真正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分配至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无论学生的特点、潜质如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年级,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以相同的形式,泛泛而谈。突显出了那些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表现力较好的学生群体,而具有其余特质的学生却不能在形式相同的若干门课程的实践中准确地表现自己,在见习、实习活动中,亦是如此。

(四)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制约学生对管理层次的探索

课程设计,是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能力、创新性的直接体现。只是一味地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讲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仅实现了目标的三分之一。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如果仅达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目标,学生们达到的亦仅为基层服务岗位的专业水平,始终无法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达到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要求。以专业见习为例,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展此课程时,仅带领学生进行浅表性的行业参观,走马观花式地了解酒店基层服务岗位的工作状态,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片面的对客服务印象上,无论对下一个模块的实践,还是对日后整体的专业实习都会带来狭隘的理解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

因为实践教学形式的大众化,过多的个体在同一形式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导致了教学评价的大众化局限;其次,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传统,导致只有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标准与要求顺利完成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课程评价中获得优秀的评定,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就事论事式的教学评价,从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展现综合智能的积极性,缺少对实践教学中对联想式学习模式的鼓励,实际上就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否定。以专业实习为例,只有在实习中遵守纪律、勤劳刻苦、顺利完成岗位既定工作才会在此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肯定,相反,利用专业实习中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却并不能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优势,甚至利用专业实习中的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创业,甚至会被扣上不务正业的“头衔”,进而影响专业实习课程的评价成绩。因此,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无形之中削弱了实践教学能够激发的潜在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对管理能力提升的初步尝试。

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途径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在确保完成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酒店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多元化

实践教学也应同理论课程一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将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是核心,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其中不仅包含了酒店行业基层服务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要素,更能够通过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智能特质、创新才能,更加有利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化。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原有的三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使实践课程的设置渗透至四年的教学中。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的酒店管理概论等入门课程中设置见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们初识酒店行业,形成感性认识;大学二年级通过设置关于前厅或餐饮等核心运营部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酒店主体运营部门的岗位实践;大学三年级设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管理岗位专业见习,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酒店二线运营部门和部分管理岗位的岗位实践;大学四年级安排专业实习,并将之分解成服务岗位实习与管理岗位实习两个阶段,准确引导学生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化。2.注重课程群式的实践课程设置。运用系统化的理念,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其所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并进行逐条罗列,围绕每一条要素设置一个课程群,当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修读完毕后,学生必然掌握某一类技能或某一类管理模式,若干个课程群全部修读完毕后,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实现。同时,学生也可在选修课程中根据自身智能特点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集中修读某几个课程群内的课程,也能为职业规划的实现做好课程支撑。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的设计应在逐层深入

中关注个性化在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围绕每个课程群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教学过程设计,将专业实践从基层服务岗位拓展至管理岗位、从一线拓展至二线,为学生在行业内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渗透,更加有助于每个学生主体在基本智能要素的发展,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发挥个人所长。而为了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效果,实践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形式应基于学生情况注重创新。1.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将各实践教学环节或任务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贯穿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以团队协作的形式、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不足,亦能在团队中发挥出个性化的优势。且这种团队工作状态在酒店行业中尤为常见和推崇,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职业素养。2.能力本位教学法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实质上是能力的整合简称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2]。它强调某一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一理念下,主张课上课下的情景教学训练,将情景模拟的全过程交由学生进行,教师仅负责情景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以及效果的评价。在这样不同的情景设定中,或在同一情景的不同学生演绎中,学生可充分展现个体或团队特点,也能够达到同一工作岗位多重能力提升的目标。(四)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具备广泛性实践教学本就属于灵活的教学体系范畴,因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就不宜过于呆板。评价的标准可结合实践效果、创新性、团队协作与管理、实践总结的深入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体除了在校的任课教师外,实习和见习的酒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团队组成部分;而评价方法也应在注重定性评价的同时将以上标准细分量化,既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又易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和团队的不足之处,进而确定日后努力完善的方向。同时,实践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与学生的奖惩体系挂钩,尤其侧重激励措施,例如将评定的优秀实习生与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升相挂钩,鼓励了优秀的学生选择在行业内就业,也为其就业岗位的层次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更加准确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酒店业转型且加速发展的今天,除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各高校,更应主动顺应社会及行业需求,为长久困扰着供求双方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难题寻找多角度的解决办法。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存问题。

作者:包永宏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45.

[2]李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高等教育研究[J].时代人物.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