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概念图介入到学习中,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拓展学习结合到一起。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如果一味说教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吸收知识,教师利用概念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细胞结构一目了然,老师教学起来也很顺畅轻松。概念图教学不仅体现了所要教学的内容,而且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细胞的主观认识。实践证明概念图的介入,可以在教学之前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并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任务知识进行排序。这样,当学生不断吸纳知识并完善学习的过程时,有了概念图的辅助,知识点会更加清晰,概念框架也会更加明显。
二、改变认知,完善概念体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知识的整合用概念图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分析某个概念,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教师的思维,也能及时掌握概念特点以及表述的要点。教师在利用概念图表现层次关系时,不仅做到了知识可视化,也能让学生通过主观观察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链式,让学生在接触到某个知识点、某种事物的时候就能初步形成结构清晰的概念体系。如“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教学一直是让教师和学生为之头疼的问题,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画出概念图,学生就会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使用概念图,同时结合实际两种细胞的结构模型,能让教师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单细胞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且一个细胞就能完成所有生理活动;而多细胞生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就和人一样,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生理活动。
三、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
教学反思后实现自我评价的重要条件就是概念图。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传统教学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很难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画概念图的过程,就是在观察、发现和整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往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学生所画的概念图往往是不完全或是有缺陷的,教师可以从这点入手,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如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概念图找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综述,同时配以例题。如隆冬时节,有一瓜农为提高黄瓜产量,在冬暖式大棚内放置了三个大煤球炉,以便提高棚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使黄瓜早日上市。他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烧三个煤球炉,到了晚上烧两个煤球炉,有人认为相反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认为该瓜农这样做科学吗?你会站在哪个立场上?试说明理由。通过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深入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结语
获奖理由:发现了黏菌具有建立高效(xiào)运输(shū)网络的能力。
中垣俊之、山田裕康、小林亮、石黑章夫四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土耳其学者研究发现:黏菌也会走迷宫。如果在一个迷宫出入(rù)口处放上食物,黏液菌们可以在4小时内,在迷宫出入口间排出几条管状通道;8小时内,黏液菌可以在各通道间找到最短的路线。这样的迷魂(hún)“八卦(guà)阵”完全不能阻碍(zǔ?ài)这种原始生命“贪(tān)吃”的冲动,这似乎可以证明,简单的智能来自细胞。
知识链接:
日本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一种单细胞生物――黏菌具有建立高效运输网络的能力。他们希望在将来的城际铁路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shè shī)的规划(guī huà)设计中发挥黏菌的这种能力。
黏菌是一种介于动、植物之间的微生物,它们保持有变形虫的身体构造,形态各异(yì),具有向食物聚集的特性。如果食物处于分散状态,黏菌就会在食物之间排成管道,通过管道输送养分。
来自北海道大学和广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个A4纸大小、与日本关东地区形状相同的容器内培养黏菌。黏菌和最大块的食物被放在容器内模拟东京中心的位置,而其他小块食物则被分散放置在容器内模拟(mó nǐ)关东地区36个主要车站的位置上。
研究人员发现,黏菌首先在自身周围迅速形成细密网络,随着网络向四周扩散,网络从出发中心向外逐渐(zhú jiàn)由细密变清晰(xī),1至2天后,整个“关东地区”便呈(chéng)现出清晰的“铁路网”。
虽然黏菌每次形成的网络并不相同,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网络有着共同的特点:经常用的管道会越来越发达,而不用的管道会逐渐消失;最终网络的总长度达到尽可能短;确保在某处中断(duàn)时有其他路径(jìng)可以绕(rào)行。
研究人员还利用黏菌不喜光的特性,用光照射模拟一些在实际铁道施工困难的地方,结果黏菌都形成了最为经济的网络。实验中还出现过与现实的关东地区铁路网基本相同的网络。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黏菌网络在总长度、运输效率(xiào lǜ)、应对事故能力等方面,都可与实际的铁路网相匹敌甚至更优秀。因此,他们希望,在需要考虑成本和风险等复杂因素的城际铁路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中,黏菌这种建立高效运输网络能力能发挥(huī)作用。
a. 黏液菌(黄)遍布整个迷宫(黑),α1、α2与β1、 β2分别为贯通(guàn tōng)迷宫出入口的两组线路。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水中的藻类植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继第一节“水中的动物”之后对水中生物的继续研究;另一方面藻类植物特征的学习又为下一章“地面上的植物”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材从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海带和紫菜出发,并通过水绵的观察实验概述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举例的方式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此部分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于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设计了以下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
① 加入了对几种藻类标本以及实物的观察,更直观地展示出藻类植物特征。
② 在观察水绵实验中加入了对水绵永久装片的观察和另一种藻类刚毛藻的比较观察、对水绵染色后细胞核的观察以及水绵模型的制作。
③ 学生演绎“藻类植物大聚会”的小品。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综合观察比较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制作,说明水绵细胞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小品活动,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熟练观察技能,尝试完成“观察水绵”“制作水绵模型”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实验动手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培养观察、实验、建构模型、探求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2 教学难点
进行“观察水绵”的活动,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
4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准备紫菜、海带、石花菜、羊栖菜4种海藻;准备“观察水绵”实验的材料用具;准备制作水绵细胞模型的材料用具;编好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的台词。
5 教学过程
5.1 情境创设引入
学生观察衣藻的模型,观看衣藻的相关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衣藻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征,阐述衣藻就属于水中的一种藻类植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水中的藻类植物。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藻类植物都像衣藻那样微小吗?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吗?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都和衣藻一样吗?藻类植物含有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通过观察细胞结构阐明)藻类植物对人类有益处吗?越多越好吗?
5.2 概述藻类植物
学生活动一:观察各种藻类植物的标本,以及课前准备好的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花菜几种藻类植物。结合书本P55和海带的相关视频,学生思考:藻类植物都像衣藻那样微小吗?藻类植物含有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吗?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都和衣藻一样吗?这样概述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教师活动:边设问边引导学生补充海藻的概念,简单介绍褐藻、红藻、绿藻的分类。简单阐述制作藻类植物的几个部分切片。与学生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大部分藻类植物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其中衣藻、小球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藻类,海带和紫菜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多细胞藻类。
活动意图:让学生直接观察各种藻类及标本更直观,结合视频和教师阐述更具体,师生能达成共识,初步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要登场的是今天的主角――水绵,水绵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藻类?水绵生活在哪里?我们以前接触过水绵吗?还记得恩吉尔曼的实验吗?水绵的形态结构尤其是其中的叶绿体真的长得像恩吉尔曼观察到的那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及对证明光合作用场所实验的回顾,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过渡出下一部分内容。
5.3 观察水绵
学生活动二:通过图片了解水绵的生活环境,观察水绵,思考:水绵的颜色和形状如何?用手触摸水绵,有什么感觉?水绵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水绵每个细胞形态、结构如何?水绵有没有叶绿体,什么形状,怎样排列?水绵有根、茎、叶等器官吗?
5.3.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观察水绵的永久装片
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教师强调对光的注意事项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的原则。学生观察水绵永久装片。
设计意图:对水绵永久装片的观察为接下来分辨水绵作好铺垫。
5.3.2 学生制作临时装片
学生完成活动单上制作藻类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活动单部分示意:
取 取一片洁净的___________
滴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__。
夹 用镊子夹__________藻类,放在水滴中,并分开展平。
盖 盖上__________。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从1号、2号烧杯中取藻类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后判断1号烧杯中的是水绵,2号烧杯中的是另一种藻类(刚毛藻)(图1、图2)。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的操作,同时选取一些学生制做的临时装片并通过数码显微镜呈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学生最终找出水绵,判断1号烧杯中是水绵的依据是其细胞有典型结构特点:绿色、带形、螺旋状的叶绿体。
设计意图:通过水绵与另一种藻类细胞结构的观察、比较,既直观看到了水绵细胞的叶绿体结构特点,又剖析了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印象更加深刻。
5.4.3 观察水绵的细胞核
学生用碘液染色,进一步观察水绵的细胞结构――细胞核。
设计意图:这样既深入了解了水绵细胞的其他结构,又剖析了难点。
5.4.4 水绵细胞的结构
学生说出水绵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完成活动单(见图3)。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水绵细胞各部分结构。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剖析难点。
5.4.5 实验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活动单。活动单部分如下所示:
水绵是一种__________色呈丝状的淡水藻类植物,用手触摸有黏滑的感觉。
水绵是__________(单/多)细胞藻类,每条水绵由许多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水绵__________(有/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水绵细胞中有__________状的叶绿体,能进行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一一填写,并板书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既是“观察水绵”这一活动的总结,也是本节的一个总结。这样既剖析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
5.5 制作水绵细胞模型
学生活动三:利用教师课前准备好:塑料盒、保鲜膜、绿纸条、白色小球、剪刀等材料,两个学生一组,各显身手,制作水绵细胞模型。
教师活动:将学生做好的模型实物投影展示,师生共同交流,强调水绵叶绿体的典型结构。对做的又快又好的一组同学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所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模型制作这个拓展活动,既剖析了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奖励也是为引出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5.6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活动三:学生代表表演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原创台词如下:
藻类植物大聚会
紫菜:大家好,我是紫菜。今天是我的生日,家里来了很多的亲戚,可热闹了!
海带:我是海带,祝你生日快乐!水绵让我带了礼物给你。
紫菜:水绵为什么自己不来?
海带:他虽然是我们的亲戚,但他在淡水中,来不了。
紫菜:哦,我怎么忘了。还想让他给我清热解毒来着。对了,那小球藻和衣藻也来不了了哦,他们含的蛋白质可多了。
海带:没关系,有我啊,我的作用大着呢。我可以食用,还含有丰富的碘,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紫菜:什么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马尾藻: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大脖子病”。我是马尾藻,我和海带都属于褐藻家族,我们的作用可大了,可以从我们身上提取褐藻胶和甘露醇制药、工业用、造纸用等。我还能做饲料和肥料,用处说一夜都说不完啊!
石花菜:我来了,我来了。马尾藻,你就别嗦了,我是石花菜。紫菜,祝你生日快乐!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礼物?
紫菜:你也是我的亲戚吗?
石花菜:气死我了,你连我都不认识了,我和你可都是红藻家族的呀,我们都可以食用,味道可鲜美了!
紫菜:哦,想起来了,你肯定也和我们一样都没有根、茎、叶。
石花菜:是啊,是啊。我身上还能提取琼脂用来做果冻呢。猜出来我给你带的是什么礼物了吧。
紫菜:肯定是果冻吧。
石花菜:答对了。
海带:紫菜,我看大家都来的差不多了,要不我们就开始生日宴会吧。
紫菜: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尽情享受阳光,发挥我们最大的功效――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吧。
大家一起说:好啊,好啊,最好再把这里的水质改善改善。
马尾藻:我看大家聚一聚就赶紧散了吧,去给鱼类做饵料,不然我们这么多藻类一直聚在一快可不得了。石花菜,你说是吧?
石花菜:是啊,我们太多,繁殖的太快对人类可就没那么多好处了,对了,人们管那叫“赤潮”还是“水华”来着?
紫菜:是“水华”。
海带:是“赤潮”。
紫菜:“水华”。
海带:“赤潮”。
紫菜:“水华”。
海带:“赤潮”……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简单讲解“赤潮”与“水华”的区别。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引发海洋“赤潮”或湖泊“水华”的原因及治理办法,为下节课的交流与探讨做准备。
设计意图:用小品活动代替简单枯燥的呈现,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同时既很好地道出藻类与人类的关系,又强调了藻类的一些主要特征,是一个总结性的收尾。
5.7 板书设计(略)
1《.骨的结构与成分》涉及的探究活动
《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骨的结构和成分》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物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学生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理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关系。阐述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实现打下基础。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借助实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据此,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确定本节知识主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生物体层次结构主题下,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构建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和果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构建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特殊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再设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了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蛙的胚胎发育细胞变化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细胞、血液细胞等)、上皮组织和卵细胞、等的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构建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重要概念。设计观察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构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可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依存这些重要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围绕重要概念构建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只有有的放矢的实验设计,才能落实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
3.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是自身及其他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它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多数学生可以准确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表述只是停留在记忆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实践体验。通过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植物在接受光照后,能在叶片中产生淀粉,这一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至关重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在缺少具体现象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之定义化,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上学期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对操作的准确性要求高,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对两个方面作重点控制,一个是酒精灯和火焰,这个确保安全,另一个是条件、现象的操作和观察一定要严谨,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安全控制的细节有两个,一是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2人一小组,每小组在实验前先进行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练习,确保操作成功。二是烧杯很热,容易烫伤或脱手,所以进行镊子夹取烧杯的预练习,确保都能准确操作才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控制上要求一定要叶片变白后才取出,并注意滴加碘液的量。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观察到实验现象,体会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环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的知识,对于其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十分有帮助。
二、科学探究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贡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探究实验,使学生在鲜活的实验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构建起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主题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当学生能从这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后,学生认识的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就会更充实、更深刻、更具体,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抽象而死板的知识,如何把知识讲活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细胞》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实验落实细胞的结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认识到细胞形态,但是结构采用传统讲授法,直接告知。本节课的思维紧密,要求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边观察边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训练,其为特点之二。从学生为主体出发,他们能通过实验,直观感受到不同植物不同结构的细胞结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为后面的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做铺垫,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从而领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的,这是特点之三。因为前一章节学习了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分裂、分化到组织的形成,器官、系统的形成,这是从微观到宏观,为了知识衔接得比较顺畅,要对课本编排的顺序做一定的调整,跳过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内容,在讲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后,上节课直接让学生对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在学生对四种基本组织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的开始就通过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总结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位置,既是对上节课的一个简单回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的联系,为后面理解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做好铺垫。生物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然而在进行教学时,不应使学生仅仅记住生物学概念那些抽象的文字,而应使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生物界。因此,在向学生讲述生物学概念时必须首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教什么,就要有什么,教什么,就要看什么。通过鸡翅的解剖观察实验,让学生对各种组织有一个宏观、感性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观察认识到像鸡翅这样的结构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各种组织是有序分布、排列的,为学生得出器官这个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是从这样的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概念创造条件。在概念生成后,还要让学生强化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这部分整体的思路是感知、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器官这个概念是在鸡翅解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中胃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系统这个概念,也是通过对人体中消化系统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在得出概念后,又通过设置情景,如“在人体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哪些系统功能加强了?”还有“为什么饭后立即运动会消化不良?”让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具体问题,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中得出一般的概念与规律,再由这一般的规律去解释个别或特殊的现象,解决个别或特殊的问题。经过这样一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深入。
三、教学反思与提升
【摘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发挥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能够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探索知识,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呢?
【关键词】含义;目标;方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与身边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生物才能更好的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方向转变成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成了每个生物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1)对生命的感知和领悟。生物是一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科,处处体现了大千世界中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从而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知识,学生们通过显微镜对草履虫进行观察,看到草履虫在活动,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兴奋就让学生们不经感叹这世界的奇妙,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自然中每一个渺小不起眼的生物都值得人们尊重和敬畏,例如在德国经常吃鱼的家庭中,就会准备一种药,在杀鱼之前给鱼服下,之后就会昏迷,在被宰杀时就不会感到痛苦,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对生物学会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通过生物学习,知道了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物中说明了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生物学习,对自然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而培养了核心素养后,就学会如何珍惜自然。
(4)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探究实践。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探究的学科,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做实验,结合实验来学习,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知识,同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进行探究,认识了生命科学技术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这也是生物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与实际生活相关,要经常性的观察,生物学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观察解决的,这也说明观察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主要步骤,通过观察然后得出相关结论,所以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
(2)培养实验研究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对于生物的学习来讲,实验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观察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实验研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说明,实验研究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从实验中获得知识,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而实践活动能力指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再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验探究时可以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对传统知识还可进行拓展。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生物课程学习需要与实验结合,在拥有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后,可以引入到生物实验中,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学习知识。
三、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1)自主学习,多方面展现核心素养,对于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结合科学的思维和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植物叶绿体为知识中心,让学生们对光合作用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自主学习,懂得光合作用原理,掌握了光合作用的知识,通过实验中一系列的环节,多方面的展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2)合作探究,提升核心素养,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对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有提高了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知识时,以观察蚂蚁为例,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从各个方面去观察蚂蚁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3)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探究,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活密切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难题,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时,可以根据生活中污水排放大,垃圾随处乱扔等现象,得出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善和治理,通过根据生活实际来学习生物知识,也可以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四、总结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对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显林.《试析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