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第1篇

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及内涵

1.1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

土地节约集约是相对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改造世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各种承载能力在投入资金技术进行改造后也会增强,这就会使得我们利用土地的效率不断提高。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为: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集约利用土地的现实意义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 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深入研究和挖掘现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可以节约用地,有效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

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提高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而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是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前提。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用地的增长加以适当的控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基础设施运行费用,提高大城市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应当尽量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首先,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当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向。其次,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动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三是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布局和利用强度,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加强低度利用土地的管理和规划部门调整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发挥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2.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抓住“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土地的聚合优化、园区功能化,使土地利用从“松散型”、“粗放型”走向“节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高度科学地推进土地使用的“变迁”价值。土地的经济价值的提升,凝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综合竞争力。

2.5、土地节约、集约有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再生资源的潜力提升。

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总体规划,不重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互为补合的整体优势,使土地资源的拓展、用地潜力的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配置,构成一个土地利用提升的运作体系。“土地潜力的评价”正是土地作为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再生资源主要表现有:规划科学性的体现和集约化功能的展示。

2.6、土地节约、集约有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市场的内在关系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突出了“土地经济评价”的重要问题,由此助动了土地市场的运作。土地资源在分级、类型、结构和用途方面,往往构成了土地品位的综合指数,优质的环境带来了土地价值的再生、升级。土地经济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与和谐的环保生态环境,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作为失当的负面现象,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当前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房地产用地的结构性矛盾影响土地资源的公平配置

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其结构性矛盾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普通百姓所需要的住宅很少,而占地面积大、容积率小、绿化率高、单套面积超大的别墅或高档住宅却在市场上屡屡出现,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少数人提供服务,不但导致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也使市场炒作的气氛更加浓烈。

3.2、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还不高,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状况仍需改善。很明显,经营性项目用地市场化程度较高,其利用就比较集约;而目前工业用地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利用就比较粗放。部分地区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一直以来不甚理想,容积率低,一层厂房普遍存在,厂区内绿地比例偏大,单位面积投资金额不高,投资强度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3.3、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制约粗放用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实施调控用地总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缺乏严肃性,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监督尚需进一步加强。

3.4、农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比较分散,住房建新不拆旧,空心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另外,占用耕地建房、少批多占和“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规划衔接不紧密,不能很好的控制和引导用地。

4、土地合理使用的措施。

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房地产用地的结构性矛盾和工业用地还存在铺张浪费的新形势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当遵循4个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和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4.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地尽其力。从单独的规模控制转向规模控制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度控制并重,重点抓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科学确定各分区和地块用途,提出控制指标和限制条件。建议各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力求在规划的期限、规模、区域范围、发展方向、功能指标等方面取得一致。

4.2、整合闲置、空闲与低效利用的土地。目前“空心村”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空心村”高达15%左右。各地政府应有计划地实施迁村腾地,加大对农村废弃地、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力度,盘活乡镇七站八所、村小学等在机构改革中撤并留下的闲置土地。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政策,逐步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土地要进行详细规划用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节约方式;科学发展

一、土地规划利用

节约用地即是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不出现土地浪费的现象。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具体的土地建设项目,用一些措施来保证土地的利用效率。从国家的角度,土地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土地规划节约的根本原因

2.1土地规划节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党和国务院提出我国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2.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要走节约的路线。我国的城乡建设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加大,所以出现了土地供需的矛盾。解决土地供需的矛盾,首要的措施是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节约使用。在使用土地最小的面积下,获取最大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粗放的开发方式,造成土地的浪费。

2.3改变粗放的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开发大多数采用粗放的方式,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很多的地方盲目的开发土地资源,大量占用农地、拓宽道路、娱乐广场等。这些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占地面积小,这也要求我们现在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土地的利用状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港闸区委、区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我们陈桥街道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3.1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为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3.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加强项目管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我街道以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快现有土地资源的整合。通过大规模农地整理,切实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提升。我们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矛盾。

3.3加强依法行政

为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我街道根据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完善覆盖全境的街道、村两级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全面推行和落实“片警式”监管制度。通过认真执行有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汇报、早拆除”,积极提高有效制止率,较好地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产生。

四、我国土地规划节约存在的问题

4.1供地紧张现象严重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大增。但是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监督,规划性不强,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指标过高,导致供需地紧张,用地面积缺口现象严重。

4.2违法开发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负责管辖的部门缺少凝聚力,法律法规的体系不完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缺少监督与指导,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违法违规的土地开发现象。一方面,相关的部门缺少工作的实践性,土地执法检查和例行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私用违法占地、虚假上报土地开发的占用面积,最后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监督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某建筑物完成后,监管人员才去亲自检查,发现建筑物不合格,需要拆除处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负责检查的工作部门,对违法的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大,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4.3规划性不高

目前,我国一些土地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规划的不明确或者不合理,直接导致建筑施工的不合理的建设,造成土地的浪费。一些土地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土地的总体规划缺少认真的态度,把规划的内容依赖于项目的内容,片面的了解项目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节约的利用建议

5.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念 加强工作力度

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推广土地的节约开发方式,推进科学的开发策略。一方面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责任感;另一方面,进一步宣传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土地管理层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5.2提高土地的总体规划性

土地的规划工作,直接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地分析要开发的土地状况。协调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如管理部门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工作的务实性和指导建设的作用。

5.3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机制

国土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出台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执法的管理水平。同时,土地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对违法使用土地者进行处罚,起到示范性、教育性的作用。

六、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土地的规划政策,才能保障土地的有效利用。从中央到政府应该采取全面有的措施,保护好国土资源,依据法律处理非法的用地行为。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土地的供需关系。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理论系统,坚持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吉一体化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机制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长吉一体化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长吉一体化经济核心区的现实状况、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我国土地管理的制度框架和演变态势,针对长吉一体化区域的地域特色,提出若干节约集约用地途径、政策和措施。

1.机制创新

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直接支撑腹地,长吉一体化区域应当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力,探索差别化的管理机制和模式。

1.1 倒逼机制的弥补——建立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正向激励机制

长吉一体化区域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要把正向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作为重点。激励机制应当从用地指标、财政、税收等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予以奖励。明确奖励政策,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区,给予用地指标和资金方面的奖励,提高各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

1.2 自下而上的调节——试行省内用地指标的地票交易机制

有的地区在进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提出了“地票”概念,很有创意。建议将这一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加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还要扩大到全省各地区、各城市之间,通过细致设计,使地票能在省内各地区、城乡之间流通,以市场机制交易,促进土地指标向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高的区域集中和转移。

1.3 更多的可持续性——完善招拍挂制度

目前的招拍挂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但直接体现的主要还是经济优先的发展思路,对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缺少足够的倾斜。完善招拍挂制度,关键是要将差别化的土地政策贯彻到招拍挂的土地出让过程中。在土地出让源头实现多元化供地,在确定建设用地供地量时,将投入产出作为综合评价标准的一个主要参数。同时对区内土地出让收支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将招拍挂制度与财税体制相配合。

1.4 利益机制的调整——试行房地产保有税和空置税

建设用地蔓延分析显示,用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人均占用建设用地的指标增长较快,重要原因是人均占用住房增加过快,其中大量住房处于闲置状态。

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税制改革,争取进行房地产保有税和空置税试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降低其对于土地出让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房屋空置率,促进真正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样的改革举措,也可以起到控制房价、降低进城门槛的作用,从而消化半城镇化和“两栖”人口。反映到用地方面,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使农村建设用地有更多的减少,而不是城增乡不减,甚至双增。

1.5 以发展促节约集约——为经济增长提供用地支持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增长和用地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管理限制用地过度扩张和浪费;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提供用地保障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节约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性循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期目标。

2.规划创新

2.1 规划促节约集约——进行长吉一体化区域国土规划的试点

现行各种相关规划分属各部门,各成体系,并依据各自内在逻辑进行调整和自我完善。在长吉一体化区域进行新的国土规划试点,应当切实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中的问题,形成有特色、有独创性、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安排。控制核心区开发密度、控制城市蔓延、优化城市形态、化解大城市病、保护耕地等应当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当作为国土规划的最重要目标;安全第一、促进发展应当成为新的规划理念;国土督察部门主导、地方参与、并由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予以落实,这一过程应当作为主要的实施机制。

2.2 现有框架的新功能——切实发挥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控制边界的作用

为保护耕地和抑制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长吉一体化区域要在发挥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控制边界作用方面有所突破,并取得国内领先的成果。在城市边缘和建设用地扩展方向上划出足够数量的永久基本农田,并与城镇发展控制边界结合,使一些原本连片扩张的建设活动跳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发展。这样一方面保护了连片的优质耕地,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耕地作为城市绿心绿带的生态功能,起到控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削弱大城市病的作用。

3.土地政策的差别化

对长吉一体化区域以及区内,依据区域战略、产业先进性、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制定并试行两个差别化的土地政策。

3.1 长吉一体化区域的差别化土地政策

发挥用地政策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作用,实行“产业差别化”土地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制订和及时更新禁止、限制用地的产业和项目目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利用相协调,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土地向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社会效益显著的优质项目倾斜。

长吉一体化区域位于东北平原腹地,山地丘陵等自然间隔较少,土质肥沃,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四区高,同时冬季寒冷漫长,年度生长量小,土地利用不能照搬其他地区超高强度开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应从生态宜居的角度引导建设用地和生态景观疏密有致地发展,实行“生态差别化”。

3.2 长吉一体化区域内部的差别化政策

通过供地指标、地价、税收手段,抑制建成区的连片扩张,引导和鼓励边缘组团的形成和发展,促进长吉一体化区域布局形态的优化。长春市重点要严格控制绕城高速公路内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投放,保留一些永久开敞空间。在相距较近的拓展轴线之间,也要防止轴间填充导致进一步的摊大饼式蔓延。吉林市应当加强开发建设的园区化引导,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根据吉林市水陆相间的地形特点,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利用舒缓的坡地;根据山地丘陵较多的地形特点,在保护松花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同时,鼓励引导产业在空间结构上实现组团式发展。

4.标准和技术创新

4.1 简明有效的地方标准——出台长吉一体化区域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地方标准中设置动态监管指标,有效控制半闲置地及变相囤地行为。结合土地出让合同,形成半闲置地的退出和回收机制。

针对大城市蔓延式扩展的问题,引进用地—人口弹性系数、用地—经济弹性系数作为考核指标,确定指标值降低的进度安排,以及缩减指标值到界值1之内的时间安排。

4.2 土地整理投入的增加——加大经济核心区土地整理的力度

制订长吉一体化区域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利用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财力比较充足的优势,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在剧烈的区域开发进程中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4.3 因地制宜的技术模式——创新节地模式和寒冷地区节地技术

推行土地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循环利用、劣地优用等节地模式,开发地上地下空间,鼓励企业对内部产业用地进行增容改造,加快小城镇、村庄改造,推进废弃土地开发利用。结合当地特点,创造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节地模式和技术。例如,工厂采用多层厂房,并要求使用地下空间做厂房;长春市和吉林市发展更多的城市综合体;吉林市也可以谋划综合换乘枢纽,实现基础设施复合利用空间;小区、工业区、商业区增加利用地下空间等等。

5.督察监管创新

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的关于督察区的用地信息库,并把包括长吉一体化区域在内的经济核心区作为重点,实现资源分布、用地变更、动态监测信息一体化的督察监管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常优,毋晓蕾;李汉敏 基于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04

[2]丛林;吕志强 关于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点建议——经营管理者 2010/13

[3]牟傲风 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积极创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国土资源 2011/12

[4]李圣安 多途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中国土地 2011/07

作者简介: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市政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17-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覆盖范围日益拓展。城市建设成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城市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随着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做好节约型城市下市政规划与设计成为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1 节约型城市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1.1 节约型城市的内涵

1.1.1 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建没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2004年,我国已经开始向“节约型社会”迈进。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从而把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推向一个新。

1.1.2 节约型城市的定义

由于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所消耗的资源占全部资源总量相当大的部分。可以说,建没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资源节约型城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各类综合性措施,来有效提高城市的资源节约程度,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所以,对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建设,核心内容在于如何通过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优的综合效益,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节约型城市的指导思想

牢固坚持科学发展观,相应国家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号召,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实际工作中,注重资源节约的理念,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围绕着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内容,注重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手段,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的优化,推动城市居民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识提升,从而形成有效的城市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 当前市政规划与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也一直十分重视市政规划与设计工作,从各个方面紧抓工作质量。然而,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市政规划与设计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的城市环境系统中,水资源相对匮乏,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已经较为严重的影响了各个方面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 m3,居于全球第125位,水资源形势严峻,此外,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空间差异大,东南沿海水资源相对密集,而西北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尤其是各个大中型城市,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水的需求量增加,水资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其次,随着我国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体中的不断崛起,经济呈现膨胀式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所使用的能耗也不断升高,我国的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导致城市设计日益呈现高能耗、低效率的现状,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不断翻新改造,住宅装修不断的扩大户型、扩大装修规模、存在较为普遍的重复建设现象。

此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资源也日益紧张。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可见,目前城市建设用地中,存在比较粗放的浪费现象。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 hm2(400万亩),土地未能实现集约化开发,很多地方是开而不发,仅仅注重开发量的积累,土地的利用效果不佳,很多小型乡镇出于政绩考虑,到处进行建设试点,大量浪费了土地资源。

3 节约型城市理念下市政规划与设计的建议

3.1 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

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经济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的研发和集成。搞好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工程示范,充分利用太阳能、光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建设消耗最少地球资源及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任何环境因素的作用。频繁拆建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要注重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要反对“贪大求宽”、“追求第一”的做法,杜绝不切实际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节能节地,有益于子孙后代。要改变以灯光耗能为特征的“形象工利”。

3.2 优先发展和利用城市公共交通

石化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大力推广节能型交通,充分利用城市公共交通的潜能,积极开发植物能和可再生能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市私家车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还使得能源短缺,汽车燃油费用不断升高,所以,应优先发展和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减轻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丰富交通方式,不断节约能源。

3.3 发挥城市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

为了应对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应该对城市土地管理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一方面,进行严格的使用审批,从土地供应的源头抓起,提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效率,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实现有地方特色的土地政策,与城市发展的需求想适应,在土地的使用管理中,向城市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倾斜,并考虑与传统产业和特定产业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发展。此外,针对城市发展中的工业企业项目,可以建立项目审查制度,对于真正具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用地优惠和鼓励,而审查中达不到投资要求的企业,则按照规定降低厂房用地,对于其它用地相关企业,应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例如,考察其发展与支柱产业的密切程度,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贡献等。对不利于本地区产业升级的项目不予批准。考察项目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情况。二是项目评审机制。要在项目预审的基础上,组织项目评审,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评审专家批准。三是决策机制。要求决策部门按照考察意见、评审结果,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科学决策。强化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管理,严格监督执法。项目实施达不到规定效益的,要追究项目引进者的责任。超过规定时限的必需收回,并按照方针政策,优先分配给急需用地的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跨国大企业、投资强度大)、名(国内外品牌)、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项目。

3.3.1 城乡均衡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乡均衡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协调发展,不可以过度追求片面的城市化,而忽略了城乡均衡发展,进而导致了对耕地乱占乱用的情况,应该进行有效平衡,注重耕地保护,合理利用现有空间。

3.3.2 城市区域优化

在城市的规划中,区域管理至关重要,对城市功能的有效分区有利于衡量土地资源价值,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区域之间功能的细分和资源的协调,并逐步完善土地功能,促进地区发展,能够在尽可能少的占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发展,带动地区进步。

3.3.3 合理使用公用空间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公用空间占用了很大的面积,包括绿地、公园、广场等在内的公用空间,对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合理利用公用空间,一方面,公用空间应该有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满足城市需要,另一方面,还应该避免公用空间的闲置和浪费,实现真正的开放,起到应有的效果。

3.4 其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在城市的发展中,还应该注重对其它相关资源的利用,节约的概念应该贯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城市发展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集约城市的优化建设,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改善现有的资源紧缺情况。可以通过对城市规划的有效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通过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经济、技术、公共资源、法律、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

3.5 加大宣传力度

要最终实现节约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节约意识,并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居民的支持和响应,各项建设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也与居民的节约意识养成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因特网、广播等多种途径,以视频、声音、文本等媒介为载体,帮助市民认清资源紧张的形势,号召城市居民支持城镇化建设,从身边做起,提升节约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资源使用不断敲响警钟的今天,养成节约的习惯人人有责。资源的节约利用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命题,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城市建设,发展集约型经济,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阐释了资源的节约利用,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交流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锋.探讨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思路[J].中国园艺文摘,2013,(4).

[2] 王雅莉,张明斗.“两型城市”建设的运行框架构建及路径选择[J].江淮论坛,2013,(3).

[3] 王凡.浅谈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民营科技,2013,(5).

[4] 谢飞,陈丽珍.浅析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湘潮(下半月刊),2013,(5).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土地 资源 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67-01

前言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广大,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土地人均占有量很少,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相矛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会日益尖锐,因此必须在现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采用节约集约利用的方法使土地资源实现利用率的最大化。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土地结构利用不合理

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如房屋、公路等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经常是只考虑当前情况或实现当前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审批、盲目建设,表现在道路越来越宽,房屋越来越多,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等面子工程越来越多,大面积广场越来越多,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一方面在有限的土地之上建设的房屋、广场利用率不高,给有限的城市土地的未来利用状况增加了负担,另一方面在城郊以及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土地利用粗放

在城市当中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据统计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5%以上,另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低效用地,表现为建筑房屋入住率不高,工厂产出率低等等,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3.耕地占用现象严重

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其中耕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保护耕地。然而现实状况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大量的耕地被用作建设用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且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道而驰。

4.土地可开发空间有限

据统计,我国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2亿亩,而且其中很多的土地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不能使用,因此土地可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未被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且已被开发可被改造、整理的土地面积也不能满足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

5.违规用地情况严重

近年来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各地方政府为追求GDP指标而盲目建设项目,招商引资,使很多城市用地变成政府的面子工程。表现在:第一,“以租代征”,擅自使用耕地等农用土地进行非农业项目的建设;第二,不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擅自开辟新开发区,盲目拓展老开发区的占地面积;第三,为谋求个人利益,存在“走后门”等现象,违法审批项目或者默许未经审批项目的施工建设等。

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

鉴于以上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率不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低下等情况,应当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以缓解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量之间的矛盾。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节约用地,节约是相对于“浪费”而言的,指在用地数量上的节省和限制,一方面力求用最小的土地使用量达到人民的用地要求,另一方面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做到惜地如金,除非不得已,能不占用土地就不占用,能少占用绝不多占用,尽量不占用耕地;第二,集约用地,是相对于粗放用地而言的,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力求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第三,节约集约用地,是指节约与集约之间的有机结合,既在数量上节省和限制,又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集约化程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

三、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结构

要改变当前土地使用混乱的格局,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土地使用情况,合理规划未来土地使用计划,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贯彻到规划之中,使土地的产出率与土地利用情况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状态,充分协调各行业的土地使用规划,如房屋建筑、路桥交通、市政设施等,使各行业的土地规划与土地使用总规划的目标相一致。

2.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在使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要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分闲置,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禁止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加大建设用地审批的强度,尽量避免建设占地面积大而产出率低的项目,禁止违章建筑。其次,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调查力度,对闲置时间较长、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土地进行登记,研讨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区别对待,收回后的土地要尽快动工建设,使闲置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对这些闲置土地上的建设项目要加强监督,掌握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监督项目的进度,避免土地的二次闲置。

3.突显政府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明确政府对土地的统一收购权,收购后的土地作为储备资源,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地市场的垄断地位,避免多头管理、越权审批等现象,从而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避免盲目审批、盲目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土地使用市场奠定基础。

4.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监督机制

首先,要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状况和变化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监测土地资源的实时数据,如有闲置用地要向全社会公开供地计划,对供地及开发使用过程要做到高度透明。其次,要建立土地使用数据库,从而全面掌握土地使用情况,对实际用地面积少于审批面积的项目多出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并重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产出率低下的项目要督促改造升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